標籤:

孔融為什麼必須死?

孔融可能是中國的學齡兒童最熟悉的歷史人物了。在傳統的育兒讀物《三字經》中,孔融排在黃香之後。但奇葩君相信,你問一個小學生黃香是誰,估計大部分都是一臉懵逼的模樣。

一般來說,生逢亂世,少言寡語,當個聰明人往往能夠善終。比如曹操手下的謀士賈詡。但如果喜歡耍小聰明,一般下場都不好,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楊修。就在孔融十歲的當年,他的父親去世了。這給孔融的成長埋下了伏筆。孔融這人,童年時期就已經是好出風頭、才思敏捷、喜歡逞口舌之能的人。這種性格一直伴隨他左右,直到被曹操殺死。

賈詡被譽為三國史上最聰明的人

我們說,個人的悲劇,往往是性格的悲劇。孔融究竟做錯了什麼,說錯了什麼呢?

孔融十歲時,跟他父親到洛陽(今河南洛陽縣。洛陽是歷代帝王的陪都,因位於長安之東,稱為東都)。孔融聽說了李膺的這個規矩之後,少年的孔融好奇心大起,非要去見見他不行。有一天孔融走到李膺門前,對其門人說:「我是李君通家(世交)子弟。(我是你們老爺世交朋友家裡的孩子)門人聽了孔融此話,遂把他放進。

李膺見來訪的人乃是一孩童,便問孔融::「請問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呢?」孔融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陽(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是師生關係(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於禮節的問題) ,那麼,我和你也必定是世交呀!」當時有很多賀客在座,李氏和他的賓客對孔融的這一番話都很驚奇。

其中有一個中大夫陳韙,此時剛剛趕到,錯過了孔融說這番話的時機,在座的賓客將孔融的話告訴他後,他不假思索地說道:「有的人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了未必很有才華。」聰明的孔融立即反駁地道:「我想陳大夫小的時候,一定是很聰明的。」(言下之意就是說現在的陳韙沒有才華。)陳韙給孔融一句話難住了,半天說不出話來。

這種自己爽了一時但是得罪別人一世的行為,人家或許會因為你是小孩不跟你計較。但如果走上官場,依然是這種公子爺行徑,前途就難以預料了。

得罪曹操

孔融得罪曹操,一共有這麼幾件事。

一是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攻下鄴城,其子曹巫納袁紹兒媳甄氏為妻。孔融知道後,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以姐己賜周公。」(歷史上沒有這樣的事兒,是孔融編出來的)曹操不明白這是對他們父子的譏諷,還問此事出處。孔融回答道:「以今度之,想當然耳。」(從你娶了甄氏的行為想出來的。)把曹操娶妻比作紂王納妲己。曹操在此事上表現出的好學之心明顯被孔融羞辱了。

即使在遊戲中,甄姬也被設定成絕世美女,難怪曹丕招架不住

二是建安九年(204年)以後曹操取得對袁紹的徹底勝利,自領冀州牧,孔融的反曹鬥爭也迅速升級,他特別拋出《請准古王襲制》,明確地要求限制曹操勢力的擴張,「操疑其所論漸廣,益憚之,然以融名重天下,外相容忍」。說出這樣的話來就代表曹操已經動了殺心,只不過還是由於孔融的名頭大,不好動手。三是建安十二年(207年)孔融又上書反對曹操征烏桓(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反對曹操制酒禁。酒禁這件事很有意思。大家都知道釀酒很費糧食的,當時戰亂不斷,軍糧很緊張,於是曹操曾下令禁酒以節約糧食,孔融多次反對,還寫了幾篇《難(讀四聲)曹公表制禁酒書》,曆數古代哲王聖賢、文臣武將因酒成事、建立功業的故事。文章中還諷刺挖苦曹操說:如果酒可以亡國,非禁不可。也有因婦人失大下的,何以不禁婚姻?

對曹操這樣一個志在統一全國,結束軍閥紛爭的梟雄來說,孔融這幾件事做的實在是搗亂,一方面孔融也做不出什麼實質性的建議,反倒是曹操決定之後他跑出來唱反調。私下說說也就算了,還非要拋頭露面寫公開信。

孔融之死

終於到了建安十三年,曹操要發兵南攻荊州劉表,也就是赤壁之戰前夕。他知道孔融和劉備的關係一向親密。這傢伙平時就一貫唱反調,關鍵時難保他不會下眼藥,繼續礙事。於是曹操決定,幹掉孔融。

為使戰爭順利進行,曹操決定殺掉孔融,免得他搗亂

最終,曹操給孔融定的罪狀是什麼呢?《融傳》記述得比較完整。全文如下: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見王室不靜,而招徒眾,欲規不軌,雲「我大聖之後,而見滅於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及與孫權使語,謗汕朝廷。(第一條)又融為九列,不遵朝儀,禿巾微行,唐突官掖。(第二條)又前與白衣稱衡跌宕放言,雲「父之與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既而又與衡更相讚揚。 衡謂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顏回復生。」(第三條)大逆不道,宜極重誅。(結論)咱們逐條解釋一下。第一條是說:孔融曾經揚言「我是聖賢的後人,但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就是繁體的「劉」字。這就是謀反的論調。而且還和孫權的使者私自談話,誹謗朝廷。要說這罪名夠大了。第二條是說:孔融平時不注意儀錶形象,經常會擾亂宮廷秩序。這也算是罪狀,可是跟第一條相比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無足輕重。

第三條的罪名比較複雜可以分兩個部分:一個是不尊重先哲。孔融曾和當時的另一個名人禰(mi,二聲)衡互相吹噓,禰衡贊孔融,說是「仲尼不死」;孔融則回贊禰衡,說是「顏回復生」。哥倆臉皮確實夠厚的。

禰衡這哥們曾經脫光了衣服罵曹操,後被黃祖所殺

另一個不尊孝道。鬧饑荒的時候,孔融對別人說,「父親生孩子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聲色慾望,不存在什麼恩情,如果父親不好,寧肯把東西讓給別人吃,讓父親餓死」;對於母親,孔融認為,母親和兒子沒有什麼愛,生孩子就像一件東西暫時寄放在瓦罐里,倒出來後雙方就毫無關係了。孔融的這些言論,第一、二條罪狀是「不忠」,第三條罪狀是「不孝」,不忠不孝當然是「大逆不道」,這在封建社會,那還了得,所以「宜極重誅」(應該處以極刑)。實際上,第一條謀反言論就足以幹掉孔融了,但曹操最後借口的卻是孔融不孝的言論。為什麼曹操偏偏要選定不孝的罪名呢?這就是曹操的高明之處。其一,漢朝是主張以孝道治理天下的。以不孝為罪名強加於孔融,不僅除了心頭之患,而且表明自己遵循孝道,維護漢室。其二,以不孝定孔融的罪,可以充分掩蓋謀殺動機。其三,重視不孝罪,而不重視謀反罪,將不孝作為「主罪」,也顯示自己的大度,你孔融通敵劉備,也可以不殺你,你也可以去投奔他,我曹操愛才,絕不濫殺人才,但你不孝,就必須處死,屬於「揮淚斬」。其四,以言論治罪,也給恃才傲物或者沽名釣譽者一個警示。其五,不孝的罪名,可證明孔融人品有問題。肉體殺掉,還消滅你的名譽,讓你永世不得翻身,這招非常厲害,以至於陳壽寫《三國志》時,就不敢給孔融立傳。跟孔融差不多死法的,還有楊修。楊修干過的噁心事就更多了。這裡暫按下不表。

曹操殺楊修,除了楊修愛耍小聰明外,更多的是他參與到立儲之爭中

本來以孔融孔子直系後代的身份,文采,混個大官噹噹,榮華富貴最後善終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像曹操的謀士賈詡,被譽為是三國史上最聰明的人。他的故事以後我們還要講到。

孔融的死,是他個人的悲劇。更是時代的悲劇。不管曹操是多大的官,僅僅因為孔融說了幾句涉嫌謀反不孝的言論,就能將他處死,這就是中國古代權力社會的可怕,也是絕大部分人對權力孜孜以求的原因。


推薦閱讀:

詩人孔融簡介
三國禰衡:論裝逼,我只服我自己
文人之殤:孔融、彌衡、楊修
孔融對「孝」持反對意見,大家怎麼看?
《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孔北海集》漢-孔融

TAG:孔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