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humanism)是指社會價值取向傾向於對人的個性的關懷,注重強調維護人性尊嚴,提倡寬容,反對暴力,主張自由平等和自我價值體現的一種哲學思潮與世界觀。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會鬥爭中形成的思想體系,也是這一時期資產階級進步文學的中心思想。它主張一切以人為本,反對神的權威,把人從中世紀的神學枷鎖下解放出來。宣揚個性解放,追求現實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對等級觀念:崇尚理性,反對蒙昧。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傳》)   人為萬物之靈,應致力於文明的進步,發揚人性,發揮人力,擁護人權,培養人格。中國之人文主義,應首推孔子之學說,「孔子首先肯定在宇宙中最高貴的東西。我是人,惟有的自覺。··· 其精義所在,則為特別提出一個 字,作為奠定人倫基礎和道德規範,故曰仁者人也仁者愛人。舉凡一切可以使人成為更完美的說法,便是人文主義;討論使人成為更完美的思想,便是人文思想。」

       古希臘先哲從實際出發,以人為本,洞察宇宙,探索人生,他們的思想主張是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古希臘 古羅馬文明之後、封建神學統治西方近千年,個人意識慘遭壓制成了上帝的羔羊,人文主義思想幾近湮滅文藝復興中的思想巨人,以自己的作品抨擊封建教會的虛偽和腐敗,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提倡追求自由和幸福,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人文主義"旗幟高高飄揚。宗教改革中"因信稱義""先定論",否定了教皇的絕對權威,是人獲得精神上的自由和靈魂得救的自主權,人文主義思想得到進一步弘揚。啟蒙運動思想家高舉理性的旗幟,批判宗教迷信,封建制度和一切不合理的現象,強調人的尊嚴,追求自由平等,主張人權神聖不可侵犯人文主義思想達到新的高度。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核心思想,是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的社會思潮,也是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歡樂,要求人的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經驗和理性思維。而作為歷史概念人文主義,則指在歐洲歷史哲學史中主要被用來描述14到16世紀間較中世紀比較先進的思想。一般來說今天歷史學家將這段時間文化社會上的變化稱為文藝復興,而將教育上的變化運動稱為人文主義人文主義是一種哲學理論和一種世界觀。 

       人文主義在西方文化中的不同發展階段,其特點和功效略有差異,然其所以成立的機緣卻是驚人的一致,這便是唐君毅所說的都是由於欲對治或反抗某種文化上的偏蔽而興起」,而決不是從人自身的覺悟而進入。這兩種進路,前者不能開「道德主體」之門;後者可以開「道德主體」之門。但真正的人文主義,唯有開「道德主體」之門,才能臻於綜攝的籠罩形態,而成為領導文化生命的最高原則。因此,始終未能叩開「道德主體」之門,為西方人文主義各階段的最大特點,也是形成限制根本原因西方的 人文主義之所以不能打開道德的主體之門,這與西方文化中的思考方式有密切的關係。西方文化是以神本物本占統治地位。就「神本」來說,這是要撤消人的主體性,把一切交付至高無上的神。所以,在宗教上越虔誠,便越是要消解自己的主體性,「將自己投擲於神的面前而徹底皈歸於神」。在這裡,當然不存在打開主體問題;再就「物本」來說,西方文化心思全在把握外物之理上,這樣,以客體為主而欲把握其理,則主體方面最當行的機能便是「理智」,理智隨著外物轉而活動 主體若只限於隨著外物而轉的理智上,至多只能盡觀察、分析、推理之能事。並不能打開主體之門,超越分析批判主體的各種能力,故主體之門在「物本」這裡依然閉鎖的。在西方文化中,真正能觸及主體之門的是作為啟蒙思想的完成者和克服者的康德。康德從客體方面收縮回來,以三大批判分別凸顯主體在成就知識、道德和審美三個方面的能力。他在這三個方面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使得他不但在啟蒙思想所提出的「抽象知性」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凸顯了知性主體,從這個意義上說,他是啟蒙思想的完成者。而且進一步檢定了知性主體的限度,從而更進一步地透顯出道德主體和審美主體。人文主義要成為領導文化生命最高原則 ,就不能從康德的那種概念性的主體之門進入任何概念都有一定的限制性但作為文化生命領導原則的人文主義,不能有這種限制,它應該是一切建構一切成就之本,這是現代新儒家對人文主義的基本看法。人文」二字雖為中國文化所固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傳》),但人文主義卻是西方文化中Humanism一詞的譯語,也有人把它譯成人本主義。所謂「人本」在西方文化中是相對於「物本」和「神本」而言的。然而西方文化占強勢地位的是物本神本,前者成就科學和形而上學(哲學);後者成就宗教信仰。人文主義只是在物體神本之間作一些補漏救弊的工作。人文主義在 西方文化中的發展,可粗略劃分為西塞羅時代人文主義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十八世紀德國人文主義人文主義這一概念 ,在希臘並未成立,其成立西塞羅時期羅馬,故西塞羅是西方文化史上第一個意識到人文主義內容及其價值的人。這時的人文主義注意廣度方面禮儀規範之上,並沒有由此復向內在深處,以彰顯人文主義得以成立文化生命最後根據人文主義之得到世界的意義,是在文藝復興時期。但這個時期的人文主義,依然承繼了人文主義在西方文化中的發展傳統,是對中世紀基督教神學桎梏的否定。故此時的人文主義還是停留在外在比照之後的補救,而不是人自身的自覺自立。Renanissance的本來意思 人的再生,所謂再生,可以說此時的人文主義因對治基督神學而標舉的人的再生,實乃對人的才情等氣質之性的肯定。 所以,文藝復興時期有很多在才情上表現其創造力的科學家、藝術家。對人的特殊的氣質之性的肯定,同西塞羅時期的人文主義尚只停留在外在的和諧的社會政治生活的美的境觀之上,可以說是更進一步地收攝到人自身上來,這是人文主義發展中的一大進步,也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最大成就,因為對於人文主義來說,這是逐漸回歸到這個上來。十八世紀德國的人文主義是對啟蒙思想的抽象的知性的反抗而成立。而啟蒙思想則是對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反省而作的凝斂、收縮與沉著 。 前面說過,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因執著於生命個性的歡欣而成就了偉大的科學和藝術,但這種成就是基於個體生命對大自然的愛好與追逐,它並沒有收縮回來在主體內作一超越的反省與分解。因此,這個時期的科學成就大多尚處於經驗層面,而科學之所以為科學的知識之學並沒有成立。啟蒙思想就是從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那種個體生命的愛好中收縮回來,沉著而為知性的精神。所謂知性,就是邏輯數學所規定的思想主體(這個思想主體並不是主觀的,而是客觀的,因為它只是一些先天形式,如時空或範疇,如質、量、關係、模態的範疇等,故它是普遍的、客觀的、抽象的。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的)。人文主義必須從整體性、豐富性和實質性來看人。這是十八世紀德國的人文主義者起來反抗啟蒙思想的根本原因。十八世紀德國的人文主義起初是由一批文學家所發起,被稱為狂飆運動。他們從一種新的生命感情出發,而反對啟蒙思想的抽象知性 的僵化、空疏。儘管狂飆運動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一樣,均是從一種生命之情進入,但狂飆運動有進於文藝復興時期的 人文主義地方在於: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與中世紀的神本對立,與宗教不相融;而狂飆運動則通過對生命的深深體驗,則見出了宇宙大生命的無限性與瀰漫性,從而有一種泛神論的傾向。然而人文主義必須由主觀主義而進到客觀主義,主體的客觀主義。 後來的萊辛、歌德適時地提出人格的概念,就是要把人文主義由主觀主義引向客觀主義。他們借用柏拉圖哲學中的(理型)概念,把人格作為生命的理型而內在化於生命之中,導入人文主義之中,從而使人文主義克服主觀主義的浪漫精神而走向客觀主義。文藝復興時人文主義者大力倡導尊重每個人的基本權利,而啟蒙運動中的人文主義則始終抱著人是可以得到完善的這一希望。人是世界的最高理想,因此自然界中的其他一切不過是用來實現這個理想的工具而已。

       神學觀點把人看成是神的秩序的一部分,科學觀點把人看成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兩者都不是以人為中心的,而與此相反人文主義集中焦點在人的身上,從人經驗開始。每個人在自己的身上都是有價值的,這是人的尊嚴——其他一切價值的根源和人權的根源就是對此的尊重。解放人的能力的先決條件是個人自由。十八世紀的哲學家用理性這武器除去了由世俗的和宗教的習俗、過時的法律、權威主義的制度所加的限制和禁忌,驅散了教會和整個天啟宗教的機器所利用的恐懼和迷信。他們想用改革後的法律制度和世俗化國家來代替。這個法律制度建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自由意見自由的基礎上。這個國家則由代議制來治理,對於 個人自由個人創業儘可能少地予以干涉和立法。到底少到什麼程度,是十九世紀早期二十世紀各有不同的看法問題,這說明了用歷史的眼光來看人文主義傳統,把它看成是一場持續的辯論重要性如果可以指望人文主義和自由主義傳統在它的某個發展階段贊同自由放任政策,也能指望這個傳統在後來某個階段反對這種政策,而且用提倡社會改革,限制經濟權力,為不能自謀生計的人提供基本生活需要等手段,來擴大自由,作為國家干預的辯解。在國家干預應該達到什麼程度的問題上的意見分歧,仍是人文主義傳統的一個特點。人文主義傳統是它始終對思想十分重視,它一方面認為,思想不能孤立於它們的社會和歷史背景來形成和加以理解,另一方面也不能把它們簡單地歸結為替個人經濟利益或階級利益或者性的方面或其他方面的本能衝動作辯解。馬克斯韋伯關於思想、環境、利益的相互滲透的概念,是最接近於總結人文主義關於思想的看法的,即它們既不是完全獨立的,也不是完全派生的。從十四世紀彼特拉克大聲疾呼反對經院哲學開始,人文主義就表現出它不信任哲學體系,不論是神學體系,形而上學體系,還是唯物主義體系中關於抽象思想的縝密推敲。它重視理性,不是因為理性建立體系的能力,而是為了理性在具體人生經驗中所遇到的道德的、心理的、社會的、政治的問題上的批判性和實用性的應用。為了同樣的原因人文主義偏向於歷史的解釋方法,而不是哲學分析的解釋方法,或者,像韋伯所說的那樣,是兩者的結合,把普遍的人生經驗同這些經驗在特殊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中的表現聯繫起來。它不想把自己的價值象徵強加於,像天主教的或者卡爾文派的、伊斯蘭教的、馬克思主義價值象徵那樣,相反,它認為通向真理的路不止一條,其他文明不論是過去的還是現在的,不論是古希臘的還是中國的、羅馬的、法國的、印度文明,它們所形成道路,都需要認真對待需要作出努力根據它們自身的條件了解它們即使當我們不能接受它們作為我們自己文明時,或者由於它們不容異見的偏狹性而使我們被迫捍衛自己的價值觀的時候,也應當這樣做。人文主義當初在十四、十五世紀的義大利開始時,就是抱著這樣一個目的,要想深入恢復遙遠的希臘和羅馬的古人世界。四個世紀以後,歌德從中得出 靈感重新塑造自己的生活和藝術古代希臘思想、文學和藝術的活力遠遠沒有耗絕,這可以從俄底浦斯神話對弗洛伊德和斯特拉文斯基仍舊有著魅力看出來。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學習其他國家人民的語言,他們的歷史,他們的藝術和他們的信仰,把自己投入到其他國家人民的思想和感情中去,不論他們是古代希臘人,還是中國人西班牙人,或者美洲印第安人,或者投入到我們自己 社會的早期階段中去,這樣的努力不應該讓它消失這種移情的藝術,狄爾泰叫做理解,對人文主義教育是極其重要的。藝術與人文主義有著一種特殊的血緣關係,這除了適用於文學和戲劇以外,也適用於音樂、舞蹈以及其他非口頭藝術如繪畫、雕塑、陶瓷,因為它們有著越過不同語言的障礙進行交往的力量。在十七世紀,維柯曾經指出,象徵和神話表達了一個社會的信念和價值觀,這可以從有關誕生、婚姻、死亡的普遍經驗的風俗和習慣中看出,也可以從一個社會的有關財產和家庭的法律和制度中看出。這裡又是一個極其豐富泉源人文學研究人類學社會學研究可以為此提供途徑人文主義傳統也可由此吸收營養人文主義討論中有一個最古老的題目就是積極活躍的生活和沉思默想的生活孰優孰劣,人文主義者的意見還是偏向於積極活躍的生活,爭取掌握命運,在邪惡面前進行抵抗,而不是聽天由命。

       如果用宗教人文主義這些概念分析中國思想,就不難發現中國的宗教和人文主義傳統都源遠流長,而夏商周三代的宗教和人文主義正是儒學產生的思想背景。孔子對它們的取捨,已經基本決定了儒學的性質所以,判斷儒學宗教,還是人文主義,抑或人文主義宗教等等,必須首先探討中國傳統宗教人文主義。提起中國傳統宗教,人們自然聯想道教佛教。然而,除此之外中國歷史上還有一種大的宗教一直作為正宗信仰而為社會上下普遍接受並綿延數千而不絕,這就是中國宗法性傳統宗教或原生型宗教。中國宗法性傳統宗教以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為核心,以社稷、日月、山川等自然崇拜為羽翼,以其他多種鬼神崇拜為補充,形成相對穩固的郊社制度、宗廟制度以及其他祭祀制度,成為中國宗法等級社會禮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繫社會秩序和家族體系的精神力量,是慰藉中國人心靈的精神源泉。中國宗法性傳統宗教的發現和提出,是對中國思想史研究的重要貢獻。王國維先生率先提出,殷周之際中國文化發生過一場巨大變革,後來學者們普遍認為那是一場宗教改革運動。但它首先是一場宗教批判運動人文主義運動,然後才是宗教改革運動在這同時文化精英們又巧妙地將這些人文主義成果納入宗教的體系 之中。周公提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主張以德配天」。在這裡,天仍然是人格神,只不過能夠根據人的德行揚善罰惡而已。另外,周公還制定了一整套祭祀禮儀制度,用人文主義成果來強化宗法性傳統宗教,這一切都意味著宗教改革。儒學是人文主義,不是宗教。它有宗教因素,或者說有宗教性,因此可以稱為宗教人文主義,但不能稱為人文主義宗教。它不但是一種關於哲學、倫理、社會、政治等方面的理論,也是一種人生學說,一套信仰體系,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能夠代替宗教的作用。       

       中國人文主義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三代時期。商周之際,原來神靈崇拜風氣濃厚的殷商宗教社會在周代逐漸產生出理性思想,有了天命靡常」、「惟命不於常乃至天不可信等觀念,周公提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敬天愛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等思想,這些便是早期的人文主義思想的雛形。到了春秋時期,自然天道觀進一步發展,孔子的泛愛眾」、「君子和而不同等思想,進一步奠定了人文主義思想。

       人文主義是一種基於理性和仁慈的哲學理論和世界觀。作為一種生活哲學,人文主義從仁慈的人性獲得啟示,並通過理性地推理來指導。人文主義以理性推理為思想基礎,以仁慈博愛為基本價值觀。至於個人的興趣、尊嚴、思想自由、人與人之間的容忍和無暴力相處等等,都是應有之義。人文主義以理性思想為基礎,同時和人本主義以及人道主義有密切的關係。除了一般無宗教的人文主義,在各個主要的宗教中也有人文主義,在這裡一般人文主義與該宗教的信仰和傳統相結合。也有的人文主義運動認為人有參加儀式和規則的需要並組織一定的團體來滿足人的這種需要。人文主義注重人的精神心靈,顯然不同於唯物主義;另一方面,人文主義注重理性,因而有的人文主義者認為和理性精神相違背的神靈崇拜的宗教精神並不是人文主義。

       在西方,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也提出了一些早期的人文主義思想觀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不僅動搖了中世紀的社會基礎,也確立了個人的價值,肯定了現實生活的意義,促進了世俗文化的發展,並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了與宗教神權文化相對立的思想體系——人文主義人文主義肯定人是生活的創造者和主人,他們要求文學藝術表現人的思想和感情,科學為人生謀福利,教育發展人的個性,即要求把思想、感情、智慧都從神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因此,人文主義的學者和藝術家提倡人性以反對神性,提倡人權以反對神權,提倡個性自由以反對人身依附。現代的人文主義開始於歐洲思想啟蒙運動,在啟蒙運動中人文主義被看做是不依靠宗教來回答道德問題的答案。在啟蒙運動的人文主義中,超自然的解釋一般被忽略,人們將這種人文主義也稱為世俗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這個詞實際上很晚才出現,它來自與拉丁文中的humanitas。Humanism這個詞卻一直到1808年才出現。這一辭彙傳到東方時,中國採用了「人文主義」的說法人文主義並沒有統一的定義,因為許多不同的人稱自己或被稱為人文主義者,而他們的世界觀以及對人的觀念可能大相徑庭。有些人文主義觀念互相之間非常矛盾。古代中國孔子時代或者古希臘的時候一些思想被認為是很早期的人文主義思想。在馬克思主義和新教、天主教的思想學派中也有聲稱是人文主義的派別。歌德和席勒的人文主義往往被稱為歷史主義,而洪堡的人文主義則與啟蒙運動的人文主義完全不同。文藝復興時期哲學被看作是思想的根本,而在洪堡的時期科學被看作思想的根本。       


推薦閱讀:

「社會主義法治」進教材 進課堂 進腦袋
從Nichts的用法看馬克思對虛無主義問題的解決
民主化和威權主義:奧唐納的對位
趙皓陽:為何西方三百年都拿自由主義做指導思想?
威權主義的韌性:理論解釋及其局限

TAG:人文 | 主義 | 人文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