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金剛經》系列開示 33

 

《金剛經》系列開示 33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須菩提問「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此問「善」在何處?具有何等不可思議恩德?何謂諦聽?如何諦聽?如何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八個字中得到解脫?

 

有長者供佛飯食,佛陀給狗吃;佛問阿難說:長者供養我的功德大呢,還是佛供養狗功德大?阿難說,長者用分別心供養佛的功德小,佛用了義的心平等的心無分別的心供養狗的功德大。

 

某人供養上師30萬,上師什麼話也沒有說,也沒有任何其它表示;此人老大的疑惑不解甚至產生嗔恨之心?三個月後上師通知他代表上師去參加一個活動,他非常高興,到了才知道原來是上師用他自己的名義捐款在蓋一所學校,他真慚愧極了,在他疑惑上師嗔怪上師的時候,上師正組織人默默的以他的名義蓋一所學校。他的心和上師的心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啊,他不知道聖人的心態,他以自己的心態來衡量聖人。所以:千萬不要以自己小量的心來衡量聖人,如果你相信或者跟著某個聖人的時候,你要對他有一種徹底的信任,不要有懷疑,你有懷疑可能會失去極大的利益。要不是上師的這種善巧方便,這個人不知一直要嗔恨到什麼時間才能結束。眾生的心就是這個樣子的,這個世界上也有不好的人,既然我們做了善事,就不要去分別他了。盡量找一些聖人去供養。

 

佛言:善哉,須菩提。佛陀讚美的是佛行,是佛心;對須菩提是極大的肯定。師父讚美某事的時候,你要同時讚美,以契入師父讚美的體。

 

須菩提此問,上會佛心,下達眾生意,問出了「金剛般若波羅蜜」,是多少眾生因此得寶,得金剛心,得般若智慧。功德不可謂不大矣。

 

何謂「諦聽」?如何訓練諦聽功夫?現在人為什麼很難做到諦聽?密宗傳法為什麼要有非常多的前行功夫?為什麼強調身口意徹底的放下與皈依?

 

諦聽:善之,念之,善之即信息具足,善是至善,是絕對,放下你自己所有的知見,如果你有任何你的知見顯現出來都不為善。念就是相續的意思,我現在告訴你,你把你所有的妄想放下來,把所有的知見放下來聽我說,這叫善;這種善是一種慧的力量,是一種智的力量;是一種觀照的力量;觀照跟智慧跟文字是相應的。剎那一念,觀照實相。如果這一念不相應,依文字而起分別,我在講法,你不是用善思念,你在用什麼呢?用分別之念。

 

比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有人聽了以後,心清凈了;因果非常了不起,可以平息我們的心,讓我們的心清凈了。這句話看似非常有道理,其實是錯誤的。他只是認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者只是解煩惱的,並不認為是實相。他強烈的這種思維,強烈的這種觀照,強烈的意識在哪個地方,我的妄想對立出來了,就是說我思維是這個意思,他不是相信未來,只是現在用於一處平衡心理;是一種道德範疇。這個叫做學問,學問式的思維。

 

有修行人聽後,當下了知:善惡的本體都是虛妄的,因而不思善不思惡,當下證得空性,得阿羅漢果。一般人聽後,就開始做善事,想得善報;只是說平衡一下心理而已。這種平衡確實暫時伏住了一些煩惱,起到了某種受用,只是一種學問的範疇。(僅僅限於意識中想一下,平衡心理,並不真正入心,並不真正修行,誰做不到啊。這是現在人尤其是年輕人中非常普遍的現象)另一種人聽後,只做善事,想得善報;不做惡事,怕得惡報。這是一種迷信的狀態。

 

學佛的通病是什麼?其危害所在?學佛如何才能真正入心契入實相?

 

現在社會上大多數人,只是將佛法當作一種平衡術在使用,在他心裡確實感覺聽到了佛法,知道了佛法,有了好大好大寶貝似的。他惡事照做,僅只在遇到煩惱的時候想一不,平衡一下,上輩子我欠他的,因果報應嗎,沒關係的,以這種阿Q式的思維想像來降伏自己現前的煩惱。事後,該怎麼還怎麼的。這些人,並不將佛法真正入心,真正付行,這種想一下,只是一種妄想一種妄見,一種妄用。這是非常危險的。我們的諦聽:善之念之可絕對不能這樣子。要用文字觀照於實相,這個才是。

 

現在很多佛學院的學生到社會上去,講起來好象頭頭是道,他講的是文字,是學問。沒有經過觀照,與實相不相應,也沒有經過修證;完全是一種絞盡腦汁的文字思維。講經的時候,也常常是把好多書拿過來,綜合歸納,縱橫闊,好象如何了得似的,其實什麼也不是。

 

這個諦聽,是特別的不可思議,徹底的放下了,徹底的放下了我見、法見。佛經云:「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不要對自己有太多信見,佛陀指著太陽問一外道,哪是什麼?外道說,您是佛,那是太陽難道您不知道嗎?佛陀說:我已經證得哪是太陽,但我不知我所證太陽是對是錯,所以想問問您這是不是太陽?你說是太陽正好與我所看到太陽是一不是二。您看,佛陀自己證的法,都要印證,我們的思維往往有很多的毛病,因為你的思維都是妄想中生起來的,不要太相信自己,連佛陀自己證悟的東西還要找外道來求證,現在的比丘成道後,都要以佛來印證;

 

何謂念?如何念入心,念念相應?

 

什麼叫念,念不可思議,五根五力中念根是通達一切法的,念是與法相應的剎那時間,象你用手燒火的時候,他有痛的感覺,這個叫做念;你在遠遠的看著,手不去試它,不去觀照它,不去相應它,不去實行它,你永遠跟它是有一個距離的,這個不叫念,完全只叫做思維;念,上今下心,今天的心與它相應的一剎那,叫做念根;信根,精進根;念根,有精進才有念根,念就是境界現前;就是說獲得清凈心,獲得法上的平等清凈,獲得心地上的清凈,這個體相應了受用了,念相應;如果你一點受用都沒有,就象你賺了一百萬元錢,一點受用感都沒有,只是塵(眼耳鼻舌身)上的一點感覺,它不入心裏面;為什麼極樂世界有宮殿隨身呢?在心上面。在心上面,它有感受的,並不是外面的塵上面;塵上面是個妄想,那根本就是個不現實的東西,所以不入於心,不能受用。很多人學佛,更多的是為了學問,學佛和佛學是二回事;佛學就是學問;你這個要與佛心相撞的,從信根到精進根,信根是聞的體,精進是相續的體,念根就是相應,與法相應的體;如果不相應,機不對理,機法不能相對,就不會得到受用的,不會得大福報,也不會得大智慧;也不會感受到。

 

汝今諦聽:諦者:思維、善之、念之。善是絕對的體。密宗傳法時為什麼一定要修很長時間才可,就是怕你不能「諦聽」;怕你把佛變成一個學問,不能當下生信;而有種種疑惑;不能證入信,納入心;往往把佛法當做無所謂,因為無所謂故,不能達到一個誠懇的心、虔誠的心,五體投地,徹底的放下自我,不是說貢高我慢,不是說我已經懂得很多道理,要徹底的真實的放下自我,來諦聽。密宗中為什麼強調身口意三皈依呢?並不是把身體交給他,而是完全將身口意交給佛;交給上師,沒有我了;上師把我變成什麼樣,我就變成什麼樣子的。上師叫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叫我怎麼說我就怎麼說,我徹底的沒有了。這個時候上師才能夠將法水滋潤你的心田,你一肚子的知見,叫我怎麼給您講;

 

四處參學的危害何在?如何才能真正變得非常非常的老實?

 

現在我們這些修行人,還沒有修三天就變成大法師了,就想講法了。前天一個女眾來的,說要把所有的法師親近完,很有功夫了再出家。參來參去,只增加一肚子的知見,一肚子的學問,與修行根本就不相干,相反還給將來修行增加了種種的頑固的所知障。您還沒從我這裡離開呢,就打算親近另一位法師去了,這哪有一點諦聽的影子呢?叫我如何給您講呢?說實在的是我臉皮厚想給您講法而已,給您講二句。真正的法師聽到這個話,人家不講了,為什麼呢?諦聽的體沒有,講什麼都沒有用。您一肚子的知見不僅多得不能再多,而且異常的堅固;「我要多參學啊」,你什麼都不懂,參什麼學啊;為什麼要出家三年以後才讓你受戒呢?就是要讓你變得非常的老實,你的身口意徹底的沒有了。你才能納入法水啊,不然的話,你如何起修呢?

 

這樣的話:善之、念之,觀之;才能與法相應,契入實相。並不單單是文字,是口上說的文字。思維不是分別絞辯,是徹底的放下,老老實實的觀照這個法的體。師父怎麼說我就怎麼做,徹底的沒有我了,才可能真正見到實相。沒有法了,才可能徹底的顯現大法。人家問你才說,人家不問你老老實實的一句話也不講。佛陀都沒有這樣子大張旗鼓的告訴別人,你幹麼要去告訴別人呢?沒有必要去告訴別人,人家問你才講,非常的老實,因為你一直安住在法裡面。您得法了開悟了,你有弟子來問,你可以講,否則你給誰講啊;

 

沒有這個念根,一定與信不相應故。對念不相應的人,其信一定在表面上。你的信不過象是手上的珠子,盤著玩隨時都可以扔掉的。你聞到了,也是表面上逛逛而已;

 

一個身心不相應的典型案例

 

過去武漢有個書法家,寫字寫詩都是禪意啊,象開了悟一樣;全部都是經典上的言詞,我問他怎麼會這樣,他說,不知道啊,我自性中就是這種感覺啊。但是呢,他看到別人敲木魚他都生煩惱,把我心敲亂了;哪天我看到寫字,說寫這個字人家都不認識,寫他幹麼?他馬上把筆丟掉了,把墨汁也給炸掉了,說:你不懂就不要說。很生氣的跑到房間里去了。他的字與他的心態完全是不相應的。我心裡想這是怎麼回事?這就是文字上的執著與觀照上面毫無相應。為什麼呢?他不肯捨身啊,他沒有皈依體,他是學問啊;是佛學不是學佛啊。現在外面的佛學多厲害啊,特別是這個時代所知障非常的厲害。真正能把學佛運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的非常非常的少。所有這些都是不能進入念的體,不能受用;法的體不能納於心故。

 

修行的二種障礙及如何對治?有人會修慈悲修出毛病嗎?四大天王各表何法?四大天王的外怒內慈於修行者何等啟示?

 

人修行其實有二種障礙:一是喜歡睡覺,比較昏沉、懈怠;二是掉舉不安,一天到晚坐立不安;一般剛剛出家的人都有這個體,內心中有一種無明的躁動;修行幾十年的人有昏沉、懈怠的情況出現。如果人不精進,一定會懈怠的,但精進到一定程度時,比如三四十歲的時候,很容易讓人懈怠;特別是象我們這個年齡,如果不進則退;如果我不強迫自己給大家講法,然後就一定會停滯、懈怠,退步;一天到晚有睡不完的覺。這樣的人很多,東林寺我打佛七的時候,所有的老修行都睡覺。小修行在躁動不安。如果我要再不精進,也會變成老修行了。一般出家5年10年後都有這一關:昏沉關,睡魔啊,財色名食睡最後一條,很難過的。真的好難過的。如果人能保持一天能精神非常好,即不昏沉也不掉舉,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打坐是身體是收的,是我們修行的一個助緣,真正下功夫,六七天就解決問題,有多大的忍力就有多大的成就。掉舉懈怠怎麼辦?思維佛法啊。昏沉與懈怠的人,你不能給他講修行的問題了,他提不起來的。要講信,令他提起來。定根慧根是降伏掉舉的,昏沉的人,講定,睡的更厲害。叫他閉關念佛,都不行的。淫慾心重的人千萬不要修慈悲,越修慈悲,淫慾心越重;這是祖師講的。不要以為所有人都可以修慈悲。相反要修大勇猛,威德力,因為慈悲與情相隔的非常近,不小心,慈悲就轉為情。如果一味的講慈悲,定會令眾生進入情見。情見只能增加淫慾心。慈悲是內在的,外在的要有大丈夫之相,勇猛之相,給人威儀莊嚴給人恭敬的感覺。

 

四大金剛才是內在的慈悲,內密外顯。您看:四大金剛,琴,什麼琴,無玄之琴,沒有玄的琴,就沒有線啊,不用彈而自有妙音啊,他不彈琴而有無盡的妙法顯現。在真空之中,在法界裡面,看你去會吧,他哪一天不在利益眾生呢?劍,無鞘之劍,沒有鞘的劍,叫智慧增長啊,智慧產生啊,如果有鞘還要入啊,智慧還會斷嗎?所以呢他不需要再入了。所以沒有鞘,代表智慧常住,所以常住在人間。龍,無骨,沒有鬥爭,難道他還有鬥爭嗎?沒有骨是代表無相的意思。他拿的那把傘,傘無頂,他無盡的福佑眾生是沒有盡的。無頂的,是代表著無相的道理。所以這四大天王,不要看他們現的是四大天王相,都是無相的大菩薩。這些大菩薩,無時無刻,每秒鐘都在利益眾生,但是我們看到的是憤怒相啊。但是呢,他的內心裏面在利益眾生,大家能感受到嗎?所以我們都在四大天王的護佑之下生活。所以,每秒鐘,你說他凶也好,說他好也好,跟他無關緊要。就像大地一樣,我們在上面生活著,你說大地偉大也好,你讚美大地也好,批評大地也好,對它來說,無關緊要。因為它沒有說你對我好,對我差的這種觀點。它只是一個平等的對待一切眾生,剎那剎那的利益眾生。所以呢,菩薩都是這樣的,無條件的在利益著無盡的眾生。所以我們應該從這裡感受到。

 

念根在五根中的特殊作用?念根是相應之體,通達五根。阿羅漢的念及菩薩的念各有何局限?何謂佛陀之念?佛陀有念還是無念?

 

所以呢,有了這個念根,有了這個思維。這個五根裡面的念根起什麼作用呢?念根是相應之體,因為相應故,精進根、定根、信根、慧根,都有念根,因為信根里有念根,精進根里有念根,定根里有念根,慧根里有念根,離開念根,跟佛根就不相應了。就變成你自己的知見了。離開念根就像你離開佛一樣。就像離開般若一切皆是魔一樣。所以念根是穿的,是把五個根穿起來,沒有念根,五根都不具足,因為它是上下穿的。所以念根是最重要,這個無記體啊,無記就是沒有智慧了。有人說,我也不散亂,我也不綽舉,我也很清醒,但是呢,我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什麼東西都不記得。背這個書也不記得,沒有記憶力,講法給你聽,你一出門就忘記了,背這個書也背不下來,背那個書也背不下來,為什麼背不下來呢?就是念根不具足。念根具足,念念相續的話,那你的智慧,你的聰明,都可以回復的。因為你沒有念根,那你的智慧就不能回復。這個跟聞法很重要,如果你不斷的聞,它讓你的念根,讓你的定根、精進根、慧根不斷的增長,你的念根自生。只要念根出來了,你的記憶力就會增強。如果你沒有念根,我前面跟你講後面就忘記了。都是因為念根不具足。念根不具足,首先就是昏沉,就是無記狀態。如果對念根不感興趣,他本身就在無記狀態,然後就造業受苦報,受苦報以後呢,產生一種煩躁,就變成綽舉。

 

所以呢,這個念根,善自念之,念就是跟法相應的體。念是通達五根的。所以呢,善自念之,叫諦聽。諦聽就是聞的意思。「當為汝說」,我現在告訴你啊,說是用口說,聽是用耳朵聽,讚美於佛的話啊,就是我告訴你啊,就是你那個樣子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就是說,眾生們啊,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該要降服其心,如是降服其心,就是你在前面講的那些,前面講的是什麼呢?眾生啊,種種障礙,伏住心源,把你的這個本心給伏住了。所以你心不能顯現出來,阿羅漢對清靜執著了,菩薩呢也對法上度眾生的執著、成佛的執著,要度無量的眾生。要度眾生苦啊,要上供諸佛,上成佛道,要下化眾生,要有這種願力,這種願力執著了,還是一個妄心的體現。這個東西要不降服,這些眾生不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因為這些眾生前面有這麼多的障礙,所以呢,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要如是住,這個如是就是要與法相應,就是你所悟到的,你所明了的,就是這樣,就告訴須菩提就是這樣子的。如是降服其心,這是講什麼呢?這是跟須菩提講,他說,是這樣子的,是這樣子的,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該象你心裏面這樣想,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

 

後來須菩提說,唯然,世尊,願樂欲聞。須菩提心裡想,他說佛知道了,佛陀是知道了,佛的心我肯定是知道了。須菩提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須菩提聽佛之語啊,他並不是自己解脫就可以了,問這個話的時候呢,他是為眾生所問,不是為自己問。唯然,就是說,這件事情對我來說,沒有多大的障礙,但是呢,為了眾生故,包括自己呢,也想聞到。事實上呢,須菩提絕對知道了。很多眾生還不知道,現在的眾生正在障礙著。為了跟這些眾生講,讓在會的很多的那些「機」,他們都已經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他們都被這個妄心所障礙,希望佛再重說一遍,就是「唯然,世尊,願樂欲聞」。願,是一種渴望,他說啊,眾生非常渴望得到「如是」,降服其心。得到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現在眾生未住,眾生沒有降服其心,須菩提代眾生問,願,是一個願望,是一種渴望。就像一個人渴了以後呢,井裡面的水幹了,非常渴,非常渴望佛啊,趕快降甘露吧,不然我會渴死了!

 

何謂「願樂欲聞」中的願樂?願樂是一種何等狀態?

 

這一種狀態呢,叫「願」,願樂,樂就是歡喜,就是很想得到這種法喜。為什麼呢?為什麼叫樂呢?釋迦牟尼佛那麼自在,佛陀那麼清靜,佛陀相貌莊嚴,這個智生之體誰不想得啊?誰不想得到佛陀這個智身呢?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呢?誰又不想得到釋迦牟尼佛的清靜心呢?佛陀下可以度化眾生,上可以成無上佛道,每個眾生都想成佛,每個阿羅漢現在正在發菩提心,但是呢他為什麼放不下來呢?放不下這個我執呢?放不下清靜之執呢?那些菩薩都發了願,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要度無量的眾生,為什麼我們感覺到眾生難度呢?對上來說,我要成無上佛道,為什麼我們沒有佛陀那麼自在呢?佛啊,快告訴我這種甘露啊,讓我得到跟你一樣,如是自在,如是解脫,如是智身,汝是利益眾生,如是能成佛道,如是能度眾生,如是在吃喝穿住裡面、行住坐卧裡面、四大威儀裡面,那種自在體,我想要。這叫「樂」,想得到這個體。這裡面就是兩個意思,一個就是眾生沒有得度,這個時候正在祈望。第二個呢,須菩提帶著眾生,在看著佛的體,佛陀正在這樣做。展現在我們面前的佛,何等自在,那麼安心,四大威儀那麼具足,那麼清靜。佛陀在世時,在哪個地方度到哪個地方。為什麼我走到那個地方度不到那個地方呢?上至於大梵天王,下至於很多的眾生,見到佛都得度,但是那些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會怎麼想?他說,我也跟這個一樣,他想這樣,「樂」,知道吧?也就是說,上看到佛。我們的眾生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裡呢?我們上看不到佛,不知道佛陀自在是什麼樣子的,看不到佛陀的這個清靜莊嚴,看不到佛陀的清靜心,看不到佛陀在度化眾生,看不到佛陀在成等正覺。所以我們對這個是非常的盲目。所以我們為什麼對佛法這麼淡泊呢?因為你看不到啊。你沒有這種「樂」啊,沒有這種渴望的心態啊,求解脫啊,又沒有看到佛陀這種嚮往之心啊。所以為什麼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為什麼講西方極樂世界這麼好呢?為生「樂」之心啊,我想去!有幾個人真正在想呢?

 

佛陀的威德力攝受力到達什麼程度?佛陀如何走路?魔王如何走路?

 

佛陀在世時,那真是不可思議啊,只要是眾生見了他都生歡喜。他把衣服脫的光光的在外面走路,人家看到佛,沒有一點點污染的感覺,眾生看了以後沒有那個不好意思啊,都是非常的純啊。看到釋迦牟尼佛都是禮拜啊,看到都有無上的功德啊,如果佛陀站在那個地方都是無上的功德啊,功德巍巍。比喻來講,佛陀站在那個地方,就像一個火車過來一樣,如果沒有威德的人,你嚇得退到後面去了。佛陀攝受我們的力量,恭敬他恭敬到這種程度,很多眾生不敢問佛,都是問阿難。因為佛陀的智慧、威德,就像光一樣。一般的人見到佛的時候啊,並不是怕他,太恭敬,恭敬到不敢問,都問旁邊的,哎,你替我問一下,都是這樣的心態。(01:15)過去有個公案,有一天佛陀(散)頓步,到一個江邊去,一頓步,邊上的人不敢問啊,佛陀的威神力太大了,阿難尊者的威神力要差一點,就悄悄的問阿難,今天釋迦牟尼佛頓步,肯定有大事因緣,你跟我問一問,是為什麼?阿難尊者就跑去問佛。為什麼這些眾生不來問,要須菩提問呢?他問不出來啊,他不知道怎麼問。每天看到佛陀那麼自在,每天看到佛陀度化眾生,每天看到佛陀那種清靜,那種四大威儀的具足,他走路的時候像飛一樣就過去了。在經典上講,佛陀走路,衣服不會抖動的,我們走路衣服飄起來了。佛陀走路的時候啊,衣服是不動的。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那衣服沒有這麼長的,這個身體是展開來的,裡面是空的,所以他那個衣服走路的時候不會抖動的。那我們走路那個衣服都狂飛起來。就說我們心比較散亂,沒有那種清靜體。佛陀走路不會大步流星,佛陀象步走路,他走路像大象走路,都是平著走。我們走路呢是躬著腰走的,好像有什麼急事要做,一腳跨得很遠。這個腳在底下都有很大的聲音。所以呢,一個人走路聲音很輕,證明他心很細的。有人走路咚咚咚,就這樣過來了,這個都是大魔王走的路,那些強盜走的路。所以我們為什麼走路不能輕一點呢?都因為你步子太大了嘛。是不是?不會輕走。像這樣的人,我們看不到,在這個末法時代沒有。

 

看不到佛當然可憐,看不清自己更加的可憐,我們為什麼會經常處於一種雙憐狀態呢?我們經常沾沾自喜於我們的智慧福德,卻很少關注自己的執著,哪個更值得關注呢?

 

第二個呢,我們看不到自己啊,還以為自己很有智慧呢。哎,我覺得我很不錯呢。往往認為自己很不錯。又沒有聞到般若經,感覺到自己沒有執著了,認為自己沒有執著了。動不動說你很執著,我哪有執著啊!跟人家打架呢。說你這個心不好吧,我哪有不好啊!跟人家吵架。要說你,你有罪啊,要懺悔啊,我哪有罪啊!跟人家辯起來了。所以我們這些人都是這樣的。看不到自己,看不到佛。這是我們最可憐的地方。最可憐的地方是看不到佛。還有更可憐的地方,就是看不到自己,現在不知道有多少的法執,所以過去的祖師講過啊,他說不要看自己有多大的智慧和福德,看看自己有多少的執著。如果你不斷地看自己的執著,你可能還有一點點智慧,如果你不斷的看你的光明,那你的光明就是執著。你看你的優點,不看自己的缺點,那就麻煩了。但是有幾個人真正的看自己的缺點呢?包括我自己啊,看到自己優點很多的,缺點呢就看不到。所以我們這些人挺麻煩的。從這裡面反應到我們身上去啊。

 

 

推薦閱讀:

.《金剛經簡注直解淺釋》中卷:總釋經題——第一部分:釋經題:第三篇:依五重釋題(之二)
《金剛經》系列開示 31
64 《在電腦上讀金剛經》(顧偉康)
普賢略談《金剛經》(11-15)

TAG:金剛經 | 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