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理財的訣竅(五)

家庭資產流失的第二個渠道就是儲蓄流失。從多種社會調查的結果看,居民儲蓄的用途最主要的依次為:養老、住房及子女教育。

  ――存錢能把錢存沒了?要說這儲蓄原本是中國人保值增值最普及也最安全的手段,怎麼會成為中國家庭資產流失的主要領域呢?道理很簡單,因為你手裡的錢是死錢。

  儲蓄對家庭資產流失的影響是通過減少贏利,而非直接損失的方式體現出來的,所以反而具有極大的「隱蔽性」。由於目前中國的股票和保險都不是很成熟的資本市場,因而大多數人為保險起見,還是通過儲蓄來保值。

  把錢存入銀行,按照規定的期限獲取固定數額的利息,是大多數老年人的傳統理財方式。存款儲蓄畢竟比較安全性高、變現性好,我們省吃儉用一輩子積累的那點兒"老底兒",經不起任何風險。過去,每次取錢時的那點兒利息,都讓我們頗感欣慰。可從1996年以來,國家為擴大內需、刺激消費,連續7次下調了存款利率、並對存款利息開徵了個人所得稅。於是我們那點存款的收益也就極為有限了。

  一些理財專家認為:把錢存在銀行短期是安全的,但長期卻是一種比較危險的理財方式。就是因為儲蓄的利率(投資回報率)太低,不適宜作為長期投資工具。

  由於我國89%的城市居民家庭財產的性質尚停留在生活資料的層面,他們的投資意識較淡,儲蓄仍是城市家庭最鍾情的投資方式,子女教育、養老、防病成為居民家庭進行儲蓄的主要目的。在調查問卷列示的十餘種儲蓄目的當中,把子女教育擺在首位的家庭最多,達到36.5%。而實現子女教育消費則周期較長;排在第二位的儲蓄目的是養老,選擇率為31.5%,我國目前已步入老齡化社會,但由於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完善,不少中老年人對未來養老問題非常擔憂,故以此為首要儲蓄目的的家庭也超過了三成;排在養老之後的儲蓄目的是防病,選擇率為10.1%,在醫療制度改革後,由個人承擔的醫藥費比例明顯提高,居民家庭用於治療和藥品方面的支出大幅增長,因此以防病作為首要儲蓄目的的城市家庭逐漸增多。除子女教育、養老及防病外,選擇率靠前的儲蓄目的還有買住房(7.2%)、子女婚嫁(5.7%)和防失業(3.0%)。

  關於儲蓄導致資產流失的道理可以用一個非常經典的例子來說明,這就是諾貝爾獎。諾貝爾基金會成立於1896年,初創基金為諾貝爾捐獻的980萬美元。這個基金會成立的目的是將基金用於支付獎金,這樣管理上就不容出現任何差錯,在其章程中明白地規定基金的投資範圍應限制在安全且固定收益的項目上,如銀行存款和公債。這種安全至上、犧牲報酬率的投資原則結果是:隨著每年獎金的發放與基金運作費用的扣除,歷經50餘年,到1953年諾貝爾基金會的資金僅剩下300多萬美元。後來,面對基金枯竭的危機,諾貝爾基金會的理事意識到投資報酬率對財富積累的重要性,他們在1953年對基金管理章程進行了突破性的修改,將原來只准存放銀行和買公債,改變為以投資股票、房地產為主的理財觀,從此徹底扭轉了基金的命運。1993年,諾貝爾基金的總資產已滾動增值到2億美元以上。

  此外,通貨膨脹也是儲蓄的一大隱性殺手。如果通貨膨脹率為5%,而銀行存款利率也為5%,那麼實際收益等於零;如果通貨膨脹率高於銀行存款利率,則實際收益為負數。

  把儲蓄作為主要理財方式的老年人,不妨想想其中的道理。如果你仍然認為儲蓄是最安全的理財方式的話,最好是免稅的國債和利率較高的金融債券。對於儲蓄存款,當預測利率要走低時,則在存期上應存「長」些,以鎖定你的存款在未來一定時間裡的高利率空間;反之,當預測利率要走高時,則在存期上存「短」些,以儘可能減少屆時在提前支取轉存時導致的利息損失。當然,你也要考慮你的年齡與存款年限之間的關係,利息雖然高了一點兒,但享用不上也是白搭。

  第三個流失就是消費,當消費偏離了滿足個人或家庭需求的目標,「過度」與「不當」的時候,消費也就成了家庭資產流失的過程。

  比如「情緒化」消費或「衝動性」消費,看到打折就興奮不已,在商場里泡上半天,拎出一大包便宜的商品,看似得了便宜,實際上買了很多並不需要、或者暫時不需要的東西,純屬額外開支。特別是在對大件消費品上,比如樓盤、汽車、高檔家電的一時衝動,往往還會「過度」消費,不僅造成家庭財政的沉重負擔而且導致家庭資產的隱性流失。很多老年人喜歡買一些很長時間都用不上便宜貨,既給自己增加了儲存、整理的負擔,又多化了錢。

  在消費時,不僅要考慮商品的用途,也要考慮是否有存放的空間。

  對於很多老年人來說,資產流失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為孩子。有的人積蓄本來不多,但看到別人的孩子出去留學,也就拼了老命也要讓自己的孩子出去,不惜把全部家產投入進去。我的一個朋友就是這樣,一切都為了孩子,她幾乎就是為孩子活著,為了讓那個養得白白胖胖的兒子留學去,把這些年省吃儉用的家產全拿出來,可她兒子出去才兩年就因為吃不了苦又回國了,父母那點血汗錢也全化光了。她已經臨近退休了,為自己的晚年留下了什麼?

  我身邊也有不少人,孩子該獨立時,卻總不放心,像老母雞一樣,總是把孩子捂在翅膀底下,於是那些二十好幾的"小雞"們,就心安理得地在讓父母供養著。當爹媽的平日辛辛苦苦攢的那點老底兒,也就一點點給耗光了。有位離休幹部,兩個下崗的兒子,全都由他「包養」著。當別人問他,為什麼不讓他們再就業?回答說:「難啊,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我不養著他們,誰養他們?」

  子女們再難,他們也是身強力壯;讓他們經歷一些生活的艱難對他們來說並不是壞事。我們越是把他們當大爺供著,他們就越是沒有生活的能力。我想,人天生是有一種惰性的,如果有人白養著我,我也會喪失生存的能力。真是「痴心父母古來多」啊!

  在對待子女問題上,老人不妨多一點「自私」,多一點自我愛護。很多老人厚子女,薄自身,他們覺得兒女的事情樣樣都是大事,馬虎不得,自己的事怎麼將就都行。其實兒女們並不缺錢,大多數子女都比老人收入多。一味地付出,使老年人自己晚年生活拮据。我們身邊的大多數老人,錢要給後代花,事要幫後代做,心要為後代操,長期以往,身心疲憊的他們如何能夠長壽?更重要的是,如此下去,大公無私的老人在兒孫心目中,是取之不盡的銀行,是事事累不倒的機器,是智謀無窮的諸葛亮……有些老人晚年生活陷入「困境」,並非兒女不孝造成的,說到底還是老人不善待自己造成的。

  其實,兒孫自有兒孫福,在他們成年後,作父母可以幫他們,但要有限度。因為他們即使一時碰到困難,也有機會"東山再起",何況讓他們經歷困難對他們是最好的磨練。而老年人已是年老體衰,需要錢的地方更多。我們只有把自己照顧好了,晚年幸福,兒女才會少一些牽掛,才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工作。

推薦閱讀:

理財和不理財的區別:成為百萬富翁需要多久?
予財緣:「好禮賀歲 財滿元宵」本月理財活動溫暖來襲
怎樣開啟自己的理財之路?
買個生意,5年回本,你覺得咋樣?別急,這不是全部
PPMoney測評:這次叔真沒看懂

TAG:理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