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詩的潛規則

  所謂格律詩潛規則,是指唐宋人不要求的,明清人所制定的規則,(對仗規則除外),因詩詞格律起源於唐宋,而唐宋人又不嚴格要求的,故稱為潛規則罷了。

一、對仗:

相對於格律詩,絕句沒有嚴格對仗要求,可對可不對。律詩則不盡其然,一般來說,首頷頸尾所要求也不盡相同,首尾兩聯沒有明確的要求,但頷、頸兩聯必須對仗。如首聯已經對仗了,則頷聯可不對仗,這就叫偷春體,否則必須對仗。頷聯相對頸聯,要求稍寬些,可用寬對。頸聯要求則相對嚴格,最好工對。

二、頷頸聯句式禁忌:

在頷頸聯中,其句式是不可相同,如頷聯是2/2/1句式,那麼頸聯最好要是2/1/2句式,盡量避免相同。律詩兩聯的詩眼在同一位置,叫做「摞眼」,是一大忌。

三、合掌重字:

合掌則是指對仗的對句與出句意思相近,明清以來,重字和合掌成為格律詩的嚴重忌諱,出於尊重歷史、繼承歷史的考慮,今人作詩,還是必須盡量避免這些毛病的。但是不能就律害意。

四、八病。

「八病」包括: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正紐、旁紐。其中「平頭、上尾、蜂腰、鶴膝」。

上尾原意是指五言詩第五字不得與第十字同聲(連韻者可不論),到了格律詩成型的時代,這一規則實際已經被律詩格律包涵。但是,有一些評論家卻根據上尾的意義,進一步嚴格化為五言律詩第五字不得與第十五字同一聲調,推廣之,就是要求格律詩的相鄰兩副對聯出句尾字不得同屬一個聲調(比如上聲、去聲或者入聲)。

平頭原意是指五言詩第一字、第二字不得與第六字、第七字同聲,同樣,這一規則實際上也已經被格律固定化了,但一些評論家同樣的把它擴大化為格律詩的相鄰兩副對聯對句首字不得同屬一個聲調。上尾平頭還包括句法上的雷同,比如杜甫《秋興》詩「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雲移雉尾開宮扇,日繞龍鱗識聖顏」,王母、函關、宮扇、聖顏,格式類似,俱在句尾,也稱上尾,再如周王褒詩「高箱照雲母,壯馬飾當顱。單衣火浣布,利劍水精珠」,四句疊用四物,而每物各用一虛一實字面,皆是平頭。

關於蜂腰、鶴膝,按照蔡寬夫的說法,「首尾皆濁音而中一字清音者為蜂腰,首尾皆清音而中一字濁音者為鶴膝」。比如張衡有詩「邂逅承際會」,「邂、逅、會」是匣紐,「承」字禪紐,都是全濁音,而「際」字精母全清音,以濁夾清,這就是所謂「蜂腰」。

「大韻」指句中有字與韻腳同韻;

「小韻」指律詩一聯中有兩字同屬一個韻部;

「正紐」指一句中出現兩字同音,僅僅聲調不同;

「旁紐」就是說詩中任一句里有兩字屬於同一聲紐;其中旁紐小韻不包括雙聲疊韻。

平頭、上尾、蜂腰、鶴膝這四病還能得到一些明清評論家的贊同,而大韻、小韻、正紐、旁紐幾乎沒幾個支持者。

推薦閱讀:

程瑜:當代格律詩守舊與革新之爭述評
這句詩孤平?
既然普通話中沒有入聲了,為什麼作詩還要講究入聲?
《重樓疊月》是否能當做詞牌來看?

TAG:潛規則 | 規則 | 格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