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必讀:小兒多發性抽動症的中醫療法

導讀:依據錢乙《小兒葯證直訣》五髒的生理病理特點及其與疾病的關係,從肝、脾、心、肺、腎五臟功能失調角度探討小兒多發性抽動症的病因病機、臨床辨證特點,並依據不同癥狀,歸納遣方用藥規律,為中醫藥治療該病提供理論依據。

多發性抽動症(Tourette syndrome, TS)又稱抽動-穢語綜合征,是一種於兒童期起病的慢性神經精神障礙性疾病,臨床表現為突然的、簡短的、反覆的、非節律的刻板動作或發聲,如眨眼、皺眉、噘嘴、聳肩、踢腿及喉中不自覺怪聲連連,常伴有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強迫障礙(OCD)、學習障礙等共患疾病。目前本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但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西醫多採用氟哌啶醇、泰必利等藥物治療,服藥周期較長,且副作用明顯,導致治療缺乏良好的依從性。近年來中醫藥越來越多地用於多發性抽動症的診治,本文通過對小兒多發性抽動症五臟辨證論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進行探討,以期為中醫藥治療該病的提供理論依據。

1.五臟辨證的理論依據

《小兒葯證直訣》是北宋兒科大家錢乙所著。錢乙,字仲陽,鄆州人(今山東東平人),行醫50餘年,善於變通古法,化裁古方,他繼承前人辨證思想,並結合小兒生理病理特點,創立了五臟辨證理論體系。《小兒葯證直訣》中提出「心主驚,肝主風,脾主困,肺主喘,腎主虛」的學術觀點,並記載了五臟與疾病的關係:「肝病,哭叫,目直,呵欠,頓悶,項急。心病,多叫哭,驚悸,手足動搖,發熱飲水。脾病,困睡,泄瀉,不思飲食。肺病,悶亂哽氣,長出氣,氣短喘息。腎病,無精光,畏明,體骨重。」不但系統歸納了常見病的臨床表現與五臟之間的關係,並且為五臟辨證的臨床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

2.從五臟辨治多發性抽動症

2.1  從肝辨治

《素問·至真要大論篇》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風勝則動」。又如《小兒葯證直訣·肝有風甚》言:「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風,風動而上於頭目,目屬肝,風入於目,上下左右如風吹,不輕不重,兒不能任,故目連劄也。」這些均表明本病可歸屬於「肝風證」的範疇。小兒肝常有餘,易受情志及外邪等因素的影響,如現代社會獨生子女居多,平素家長嬌寵溺愛,致其偏執任性,一旦所欲不遂或來自學校、社會及父母的壓力增大,則易致肝氣鬱結不舒,失於條達,氣機失調,久之氣鬱化火,火極生風,風陽鼓動,肝風循經上擾,表現為眨眼、皺眉、噘嘴等頭面肌肉的抽動;且肝主筋,肝氣失調則筋脈攣急,而見聳肩、甩手、踢腿、跺腳等。此外,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稚陰未充,稚陽未長,極易發生陰陽平衡失調,若肝陽偏亢,無以為制,則化火生風,風火相煽,擾於清竅,亦可見抽動癥狀發生。風性善行數變,故抽動部位多變,諸多抽動癥狀可交替出現,遷延反覆,且呈陣發性發作。朱丹溪認為小兒易怒,肝病最多,臨床中此類患兒常表現為脾氣急躁易怒、喜哭鬧、夜卧不寧、抽動頻繁有力。因肝為剛臟,喜條達主疏泄,治療當疏肝平肝瀉肝以順其風木之性,使肝風平而諸症可息。臨床中常用健脾止動湯,該方具有健脾平肝、扶土抑木的良好療效,動物實驗也表明,健脾止動湯可改善TS小鼠中樞神經興奮性、抑制小鼠自主活動,其中發揮主要作用的是具有清肝平肝作用的瀉青丸,這從側面驗證了從肝論治的必要性。臨證時常選用柴胡、鬱金、鉤藤、龍膽草、夏枯草、珍珠母等藥物以疏肝、平肝、清肝。

2.2  從脾辨治

脾屬土,開竅於口唇,主四肢肌肉。小兒脾常不足,加之飲食不能自節,恣食肥甘厚味或生冷炙煿,致脾失健運,不能正常運化水谷及水濕,則聚濕成痰,痰隨氣動,走竄經絡而見面部、四肢抽搐不休,痰阻喉間則見吭吭發聲,甚則穢語連連。根據五輪學說,眼瞼屬脾,故眨眼、擠眼、翻眼等眼部癥狀的出現,尤其要責之於脾虛失於濡養。此外,肝為風木之臟,脾屬濕土,生理上二者相互制約、相輔相成。《難經·七十七難》雲「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提示肝脾兩臟存在著不可分離的關係。根據五行相生相剋規律,土虛則木亢,脾虛濕痰留滯,肝亢而生風,肝風挾痰,阻於清竅,致眨眼、皺眉、吸鼻、噘嘴等頭面部抽動;上擾咽喉,則怪聲不斷;橫竄肢體筋絡、肌肉,而見四肢抽動。此類患兒常表現為面色萎黃不華、平素倦怠乏力、納差便溏或干稀不調,治療時重在健脾運脾,正所謂脾貴在運,而不在補,謹防過補壅塞氣機,常以太子參、茯苓、陳皮、半夏、山藥等健脾運脾以杜生痰之源,並使補而不滯、脾健氣行。

2.3  從心辨治

心主神明,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藏神,其生理功能正常則思維敏捷、反應靈敏、精力充沛。但由於小兒心常有餘,若心火亢盛則神識不寧、精神失常,易於狂躁不安。且子病及母,心火旺則肝陽上亢而風動,臨床中見TS患兒較正常兒童脾氣更急躁、易激動、躁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治療時在平肝熄風、健脾化痰的基礎上,常佐以酸棗仁、茯神、煅珍珠母、梔子、青礞石等鎮心、清心、寧心之品。此外,尚有部分患兒平素性格膽怯內向,易受驚嚇,夜間不敢獨睡,這責之於心氣不足,神無所歸。心主血,肝藏血,心之氣血不足,則肝血亦虧虛,血虛則不榮筋,以致肝風內動,出現筋脈拘攣、抽掣、震顫等症。臨證時除需平肝熄風外,尚要注意益氣養血、安神定志,常選當歸、川芎、酸棗仁、磁石等藥物。在藥物治療的同時,常需配合心理疏導,囑家長忌責罵患兒,要積極鼓勵患兒增強信心,逐步鍛煉患兒的膽量,減輕學習及生活壓力。

2.4  從肺辨治

風為百病之長,風邪上受,首先犯肺,加之小兒肺常不足,且肺位最高,為五臟之華蓋,不耐寒熱,易為外邪侵襲,或由口鼻而入,或從皮毛而侵,肺之宣發肅降功能失司。若肺金有病,則不能發揮克制肝木的作用,金虛反被木侮,致肝氣亢動有餘,肝風易於化火,木火刑金則出現金鳴異常,且咽喉為肺胃之門戶,故TS患兒可見清嗓、咽部不適、鼻塞、咽乾咽痛等。肺開竅於鼻,可見聳鼻等癥狀。治療時需「肝肺同治」 「治肝勿忘調肺」。臨證時常見TS患兒抽動癥狀往往由呼吸道感染而誘發或加重,這也是本病的治療治療難點。初期患者多表現為咽部不適、喜清嗓、自覺喉部異物感,吸鼻、聳鼻,逐漸出現眨眼、噘嘴等一系列抽動癥狀,隨著外感的治癒,抽動逐步好轉,從而為從肺論治提供了思路。已故京城名老中醫劉弼臣教授認為本病「本源在肝,病發於肺」,治療時採取「迎而擊之」的方法,常選用入肺經的辛夷、蒼耳子、山豆根、玄參、板藍根等疏風宣肺、解表通竅,臨床療效顯著。同時,患者平素應加強鍛煉,增強體質,預防感冒的發生,從而防止抽動癥狀的反覆或加重。

2.5  從腎辨治

小兒氣血未充,腎氣未固,腎常虛,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於所養均可致腎陰不充、水不涵木,終致肝失濡養、虛風內動、肌肉頻頻抽動。且腎藏精,精為神的物質基礎,精盛方能神旺,精虧則神難聚,表現為注意力難以集中、健忘、學習成績低下。治療時需注意養陰熄風、滋水涵木,常以六味地黃丸為基礎方進行隨症加減。臨證時還發現,TS患兒常共患遺尿,這是由於TS患兒隨著病情的進展,由脾及腎,日久導致脾腎陽虛。臨床通常伴見面色蒼白、形寒肢冷、神疲乏力、脘腹不適、睡時露睛等癥狀。TS共患遺尿,病位在肝、脾、腎,病性為本虛標實,核心病機為脾虛肝旺、腎陽虛衰,治療原則應為溫補腎陽、健脾平肝,用藥時可以增加補腎納氣、收斂固澀之品,如菟絲子,巴戟天,肉蓯蓉,金櫻子之類。隨著抽動癥狀緩解,遺尿也有緩解治癒的趨勢。

3.辨證與辨症相結合

在五臟辨證的基礎上,根據抽動部位的不同及伴隨癥狀的不同,可選用不同的藥物。如頻繁眨眼者加菊花、谷精草、白蒺藜、木賊草以疏風明目;聳鼻明顯者加辛夷、蒼耳子、白芷以宣通鼻竅;點頭搖頭明顯者加天麻、葛根、蔓荊子以祛風通絡;聳肩頻繁者加桑枝、葛根以舒筋活絡;喉部頻頻發聲者加玄參、射干、青果、重樓以清熱利咽;鼓肚顯著者加白芍、炙甘草以酸甘化陰;甩手、跺腳、踢腿頻繁者加桑枝、伸筋草、木瓜、川牛膝以通絡舒筋。若同時伴有多動不寧,可配伍珍珠母、磁石以潛鎮安神;伴注意力不集中者加石菖蒲、鬱金、遠志以化痰開竅醒神。

4.結語

臟腑辨證,是根據臟腑的生理、病理特點,對疾病所反映的臨床癥狀、體征等進行分析歸納,從而推斷出疾病所在的臟腑病位、性質的辨證方法。中醫認為人體的各項生理、病理活動都與臟腑密切相關。因此,五臟辨證在臨床疾病的診治中具有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小兒多發性抽動症發病率逐年上升,治療難點在於易反覆、病程長,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辨證準確是中醫藥治療得當的前提,故在小兒多發性抽動症的辨證時根據臨床需要,巧用五臟辨證,顯得至關重要。由於各臟腑生理功能不同,其病變反應出來的癥狀、體征也不同,因此診治應當從整體出發,以臟腑功能整體辨證為根本,抓住「定病位」這一重要環節。多發性抽動症雖臨床表現各異,但其發病與五臟關係密切,臨床上多採用五臟辨證,即根據病位之所在,臟腑之所屬,辨別標本緩急,充分發揮五臟辨證的優勢,結合辨症,正確對症下藥,常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來源:現代中醫臨床,作者於文靜,張雯,史曉偉,白雪,王素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推薦閱讀:

【重磅】中國研究再登 Cell 封面,AI 影像診斷系統精準度堪比頂尖醫師
【年度盤點】2017十大醫學貢獻獎項出爐!是TA們,推動醫療行業不斷前行
腦癱兒19年後索要巨額賠償,醫院賠?不賠? ——辛某與XX醫院醫療損害責任糾紛案
一點看法:醫生能不能給自己開處方?
兒童入園體檢需要注意些什麼?具體是體檢哪些項目呢?

TAG:醫療 | 中醫 | 抽動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