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的悲劇給後世統治者留下了一個深遠的教訓!意義遠超殉國

歷史上的亡國之君不在少數。有多少封建王朝,就有多少亡國之君。可細細數來,大部分的亡國之君都是像商紂王、周幽王、或者漢獻帝、隋煬帝那樣的不是軟弱無能就是荒淫無道的君主。沒有人會為他們的亡國下場而感到惋惜。但是有一個例外,那就是明朝末年的崇禎皇帝。他被稱為不是亡國之君的亡國之君。就連他自己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也曾說道:「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他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因為亡國而受人憐憫和惋惜的皇帝。人們在談論到他時,聯想到的最多的大概是勤於政事,無力回天之類的詞語。崇禎皇帝生活極其簡樸,他穿的衣服滿是補丁,就連龍袍一直都是陳舊的。他登基17年,宮中無宴飲,無優伶之樂,每天堅持工作14個小時以上,據說30歲不到就頭髮花白,眼角長滿皺紋。最讓人動容而且潸然淚下的一刻,莫過於煤山上自盡殉國的那一幕了。很多人認為崇禎皇帝與國家共存亡,是個有擔當的皇帝。但是,就在崇禎皇帝上吊自盡之後到他屍體被發現的那幾天時間裡,北京城所發生的事情著實讓人覺得太不可思議。

1、崇禎皇帝死後,明朝重臣為何不來弔喪?

崇禎皇帝臨死前留下了一份血書:「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這份血書是李自成攻破內城之後衝進皇宮發現崇禎屍體之時,留在崇禎藍色的袍服上的。李自成看過之後也禁唏噓感嘆,他說了一番這樣的話:「君非甚暗,孤立而煬灶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意思就是說崇禎不是一個壞皇帝,而是一個可以盡職盡責的好皇帝。只是身邊奸臣太多以至於把他給架空了。其實在李自成心目中,他未必就想殺掉崇禎,依照李自成草莽英雄的性格,他完全有可能把崇禎放在某一個地方養起來而不會殺他。

李自成雖然起與赤貧,與明朝可謂苦大仇深,但是他還是規規矩矩地把崇禎的屍體和周皇后的屍體合併在一處,為他們準備了棺木,還請來了道士為他們做法事,將靈柩抬到北京昌平安葬。並且李自成也沒有殺害崇禎的太子和兩個皇子,而是讓他們給自己的父皇母后披麻戴孝,送他們最後一段路程。這一切都表明,在以李自成這樣的農民階級眼裡,崇禎皇帝當不是一個十惡不赦的皇帝,這些被壓迫的起來反抗的農民,當是明朝政府那些腐敗到極點的官吏。

給崇禎送葬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這樣十分離奇的一幕:來哭靈的只有宗室皇子和一些北京城的百姓,還有為數不多的戶部、吏部主事級別的一些小官。而高級官員像首輔和內閣大學士級別的,一個也沒有來。這就有點匪夷所思了。明朝是正統的儒家傳統,但凡官員無不受到良好的儒家教育,正所謂事君如事父,這是最起碼的倫理道德。君父駕崩了,竟然不來祭拜,這就有點匪夷所思了。據說崇禎的屍體被停留在午門前時,好多明朝重臣從旁邊路過竟然連看都不看一眼。到是北京城的小小的一名教諭實在看不下去了,從家裡拿來一塊白布給崇禎蓋上。崇禎皇帝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竟到死都沒有那個大臣願意為他收屍?

2、崇禎皇帝和中高級領導的關係壞到了極點

其實我們從一些史實當中很容易看出這一層原因,那就是——崇禎皇帝和中高級官員的關係何謂壞到了極點。試舉一例:崇禎十七年二月,李自成連破大同、宣府、寧武關,直奔北京城而來。崇禎召集群臣商量對策,群臣竟無一個能說出一個好的主意。最後還是官職低微的左中允李明睿率先提出,為今之計只有南遷,方能保全大明的江山社稷,以圖後事。崇禎心裡其實十分明白,除了南遷,幾乎沒有任何好的辦法了。可是他就是不願意自己下這個命令,因為他不願意背負丟棄國都和宗廟陵寢的罵名,說白了就是他不願承擔棄城而逃的責任。他把這個決策權交給當時的內閣首輔魏藻德。他對魏藻德說:「事態緊急,卿可一言決之。」意思就是你魏藻德說南遷,咱就南遷。你說不走,咱就不走。假如魏藻德答應了,這等於是讓魏藻德承擔了南遷所帶來的所有責任。魏藻德心知肚明,故而一言不發,既不說南遷,也不說不南遷。總之「南遷」這個皮球,被崇禎和他的大臣們踢來踢去,最終誰也不願意接手。

3、作為統治者,卻不敢於承擔責任

崇禎作為一個皇帝,此時此刻絕對應當率先站出來,承擔這個責任而不是處處推諉於臣下。倘若南遷之後有朝一日能收回故土,那自然是極好的。可是萬一出了什麼岔子,誰又能承擔得起這個責任呢?作為朝臣,他們深知崇禎寡恩薄義的特點,稍有不慎,便會因為出錯了主意而被殺頭。誰也不敢拿身家性命做賭注。崇禎皇帝的性格與狹小的肚量,不但是他個人的悲劇,也是整個大明朝的悲劇。


推薦閱讀:

轉載:書評:威權統治轉型的發生學
只有區區幾十萬的女真人,為何能夠統治幾億漢人二百七十六年
論統治模型---事實,認知,產生和改進

TAG:意義 | 悲劇 | 皇帝 | 教訓 | 統治 | 崇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