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依據文體施教,教出核心素養

依據文體施教,教出核心素養

 

南京市金陵中學岱山分校  徐金國  

 

參加一次初中古典詩詞教學研討會,一位老師開設了一節古詩詞閱讀鑒賞課——《山坡羊 潼關懷古》,觀摩之後,頗有些感觸。

為了把問題說清楚,我不妨先簡要回顧一下這堂課的主要教學內容,這堂課執教者設計了以下五個教學環節:一讀,讀准字音、讀順句子;二譯,逐字逐句翻譯詩句;三賞,從內容到手法對這首詩進行了賞析;四拓,在賞析之後,適時引進了張養浩的另一支曲《山坡羊驪山懷古》;五練,學生閱讀《山坡羊 驪山懷古》,完成詩後面的兩道練習題。

簡單回顧了本節課的教學流程,我們會發現:本節課作為一節古詩詞誦讀欣賞課,沒有學生的吟哦諷誦,也沒有教師引導學生走進詩人心靈,進入詩歌意境,引發學生與詩人情感共鳴的賞析。整堂課上,所謂的誦讀,只是疏通字詞句的粗淺朗讀。所謂的賞析,只是教師對文本從內容到手法的條分縷析。

我們都知道,詩歌是語言的藝術。詩歌之美,首先美在詩歌語言的節奏與韻律,詩歌教學只有讓學生反覆地去朗讀,反覆地去吟誦,學生才能真切地感受詩歌特有的節奏之美、韻律之美,才能激發起學生對古典詩詞的喜愛之情。反之,一節古典詩詞的閱讀教學,如果沒有了學生反覆誦讀與吟詠,詩歌的節奏韻律之美,學生自然就無法感受了。作為一節古詩鑒賞課,文本的核心價值自然也就被大大地打了折扣。

再回到本節課,執教者重點實施的是「譯」和「賞」兩個環節,我們首先看「譯」這個環節,教師根據中考文言文翻譯的要求,要求學生字字落實對這首詩進行直譯。長期以來,中學文言文教學為了應試,一直強調要教實在,要力求字字落實,於是,我們一些老師也把這種見言不見文、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教法帶到了古典詩詞的教學之中,殊不知,中國古典詩詞抒情的特質,往往是藉助於豐富的意象和營造悠遠的意境來表情達意的,普通的人事景物一旦進入到古典詩詞作品之中,它們就成為了一種帶上了詩人情感的意象,一種文化,一種用以營造意境的元素,要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老師就必須從詩人要表達的情感的角度,從文化的角度去解讀意象,通過文學的方法引導學生展開想像,進入詩詞的意境,進而走進詩人的內心,感悟詩人所抒發的情感。沒有了走進詩人心靈的情感體悟,要讓學生能夠與文本產生情感的共鳴自然也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見,本課作為古詩詞欣賞教學需要實現的「賞析」目標,自然也是無法達成的。

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在他的《文藝心理學》中曾經對一系列平白如話的詩詞做過賞析,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對北宋詞人李之儀的「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 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他說,像這樣的詩詞,如果不去做反覆吟誦,感悟詩詞特有的音樂節奏之美、韻律之美,如果不去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體會詩詞豐富的意蘊和悠遠的意境,我們不能在吟詠中獲得一種心靈的觸動,情感的升華,是根本無法領略這些詩詞之美的。

由此,我們再回到《山坡羊 潼關懷古》這支小令,「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 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全篇平白如話,樸實不加修飾,寫了詩人行進在西去潼關路上的所見與所感,然而作者筆下之景——峰巒、波濤、華山、黃河、潼關、長安,看似寫實,其實又都不是現實的客觀之景,而是融注了詩人強烈主觀感受的詩詞意象,山河是如此的波瀾壯闊,而故都的繁華卻零落成泥,一個「望」字,更不是簡單的空間上的遠眺與俯瞰,而是時間軸上的穿透,一個「望」字,穿越歷史的時空,詩人望到的是壯麗山河的永恆和人事歷史的興替,望到的是一個又一個王朝盛衰興替給千千萬萬老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讓歷史照進現實,讓思想訴諸言語,詩人不由得心潮澎湃,感慨萬端,按捺不住心中的情愫,發出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深沉悲鳴。

如此一篇,意境悠遠空闊、感情色彩十分強烈的古典詩詞作品,我們的教學卻不去引導學生反覆地吟哦諷誦,不去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去感受詩歌闊大的意境,努力地去走進詩人的心靈深處,觸摸詩人強烈的情感,更是對一篇經典文本的褻瀆與傷害。而那種以教文言文的方法去教詩歌,做實了的翻譯、機械的做題訓練,更是對學生文學趣味和語文素養的極大傷害。

拿到一篇文本,教什麼、怎麼教?從文本出發,從文體出發,選擇確定恰當的教學內容如何才能教出文本的核心素養,依然是一線教師需要關注的一個大問題。

推薦閱讀:

養不等於教,富養不等於教養,可惜很多家長還不知道!
十個態度讓你享受工作
決定男人素養層次的建議
真正的教養,與財富無關

TAG:素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