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評
最早使用「網路詩詞」這個概念的,是首都師大的檀作文博士。「今天」論壇「文言舊邦」欄何鶴《網路詩詞之我見》一文引用他的話說:「我用『網路詩詞』這個概念,將新一代的年輕詩人,與依賴《中華詩詞》等官方媒體成名的中老年詩人群區分開來。」[1]在這裡「網路」表示的只是一個交流的平台,一種媒介,象網路小說、網路新聞一樣,並不是說「網路詩詞」是一種特殊的詩詞,因此也有人稱之為「網路舊體詩詞」或「當代詩詞在網路」。[2]需要說明的是,以上是檀博士多年前的話,現在隨著中老年人也紛紛上網,網路詩詞的寫手並不都是年輕人。因此我們可以這樣定義「網路詩詞」:當代人自己創作並發表在網路論壇上的舊體詩詞。它不包括新詩和不上網的人創作的舊體詩詞。網路詩詞有其自身的特點。可它的歷史不過10年左右,對它切實的研究基本處於空白狀態。而隨著網路的普及和傳統文化的復興,網路詩詞作品每天又在大量的產生,成了相當一部分網友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是網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對這個問題進行研究也就具有了非同尋常的意義。
一、網路詩詞的起源與勃興
網路詩詞起源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各高校的BBS。一些高校的文學社團中的成員把自己創作的詩詞貼到了論壇上,開了網路詩詞的先河。比如浙江大學飄墨詩詞社、清華大學的靜安詩詞社、北大的中文論壇,都是當時水平比較高的詩詞論壇。此時詩詞版的版主都是由學生社團中的活躍分子和創作水平相對比較高的人擔任,並且作者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他們大多都有理工科的背景,著名的比如反偽科學鬥士方舟子,以及女寫手蓮波等。(他們二人互相唱和,後來編成了一本《蓮舟集》)隨著2000年全民上網時代的來臨,高校的BBS逐漸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門戶網站和一些專業的詩詞論壇,一直到今天可以說是方興未艾,都還處在一個發展和興盛的階段。其盛況可以從這四個方面看:
第一、論壇數量眾多。因為網路論壇的不穩定性,具體數量難以統計,在網路寫手中知名的影響比較大的就有這些:榕樹下、網易、天涯社區、新浪、詩三百、光明頂、菊齋、清韻、古風、秋雁南回、中華詩詞、中國北社、中國青年詩歌網、詩詞總匯、居庸詩社、江右詩社等等,不下數十家。其中高校的BBS仍然是重要的力量,另有港、澳、台及國外華僑辦的詩詞論壇。
第二、寫手眾多、詩詞名家輩出。活躍在各大大小小的論壇的寫手同樣難以統計。經過近十年的磨礪和訓練,很多網路詩詞寫手由不會到會,由不通格律到運用嫻熟,由寫的不怎麼好到初具氣象。加之網下的舊體詩人紛紛上網,逐漸形成了一些名家,如食齋老虎、蒓鱸歸客、燕壘生、伯昏子、胡僧、蘇無名、無以為名、李子梨子栗子、青鳳等等。
第三、活動眾多。可分為網上活動和網下活動。網上活動除了發詩評詩外,還有以下這些:首先是開辦網路課堂。一些基礎較好又熟悉網路的寫手用語音聊天或專欄的形式進行詩歌基礎知識講座培訓,欣賞名家名作;其次是組織網路詩社。如拾葉詩社,古風詩社,居庸詩社、中鎮詩社、江右詩社等;再次是定期或不定期舉行網路詩詞比賽。定期的一月一次或一個季度一次,不定期的如端午詩會、中秋詩會、元旦詩會等,每次都邀請有一定的理論水平或詩詞寫得比較好的網路寫手(有時也請網下的名人)進行評點;等等。網下的活動,如:出版書籍,為了擴大網路詩詞的影響,讓網上網下的詩詞互相交流,網路詩人熱心編輯出版了一些網路詩詞作品,如2002年大象出版社出版《網路詩三百》(陳村編),有所詩編寫組編《2003網路詩歌年鑒》(著名詩人和學者鍾振振序),熊盛元編《江右風雅》(江右詩社年刊),趙京戰編《居庸詩抄》,(中國文聯出版社),中華詩詞研究院編《詩詞界》,等等。這些書刊都產生過一定的影響。其次是組織現實中的詩會及詩歌討論研究會。網路詩人不滿足於網上的交流,紛紛走向現實中。最早的一次集會是2001年網易和天涯詩詞論壇的寫手在北京的集會,次年又發起了一次三峽集會。到了後來各種形式各種規模的現實中的集會越來越多。近年由中華詩詞研究院(BVI)連續舉辦的中華詩詞青年峰會的參加者也基本是網路詩詞作者。
第四、發表的作品眾多。因為詩詞網站眾多,論壇眾多,加之個人的詩詞博客,每天的發表量無法統計,至今有多少首網路詩詞,恐怕是天文數字。
二、網路詩詞的特點
同現實中的包括「中華詩詞學會」在內的各級詩詞學會會刊上發表的詩詞作品及報刊上零星的一些作品相比,網路詩詞體現出了鮮明的特色。
第一、內容上取材更為寬廣,幾乎無所不包。傳統詩詞中所有的題材都能在網路詩詞中找到,如生產勞動、學習、愛情、友情、親情、懷古、戰爭……等等。紙媒因為編輯審稿和篇幅版面、弘揚主旋律的要求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作者的自由表達;加之一些作者的年齡偏大,思想不解放,寫出來的作品往往限於「歌德」派、「老乾體」。相比之下,網路論壇基本都可以自由發帖,內容上幾乎沒有約束,相當豐富,我們可以看到在紙質媒體上看不到的內容,比如一些風情小唱,一些灰色的、落寞的情感,甚至還有一些思想內容不很純正的以及格調不高的艷詞、艷詩等。如孟依依的《南歌子·周末網上算命》:「抱枕人遲起,居家發懶梳。蓬頭且作小妖巫,卜卜將來那個是兒夫。已自心中有,如何命里無?刷新之後再重輸,不信這台電腦總欺奴。」[3]此詞活潑俏皮,新詞語運用自如,屬於風情小唱,紙媒上也難以見到。
第二、作者成分複雜,水平參差不齊。網路太過龐大,各種文化層次,各種身份的人都有,大凡對古典詩詞有點興趣的人,只要會發帖,都可能在論壇上塗上幾筆。從水平上看,紙媒上的差距要小一些,因為如果不通格律幾乎是不可能在紙媒上發表作品,可網路論壇卻可以隨意發表。有的作者水平相當高,上網之前在現實中就已經成名,如食齋老虎(熊東遨)、梅雲(熊盛元)、穎廬(段曉華)等。有的人本身就是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和創作的,國學功底深厚,其中不少教授、博士、研究員,如檀作文博士、徐晉如(胡馬)博士等,他們的作品往往能給人美的享受,甚至可以媲美前人。而網路上的初學者或寫了很多年而無寸進的人也很多,寫出來的詩詞或者不合格律,或者勉強合格律了卻前言不達後語,不知所云。例子不勝枚舉,姑從略。
第三、有意探索不同的創作道路,形成了一些讓人耳目一新的創作風格。網路詩詞寫手多數人還是處在習作階段,模仿古代某個作者或某種體裁、某種風格,甚至沿用古人的詞句,「蹈襲」的成分比較多。而有的人已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創作風格,比如以無以為名、李子梨子栗子為代表的實驗體和以趙缺(書生霸王)為代表的「新國風」。實驗體又有人稱之為「舊體新詩」,就是認為他們是在寫新詩,不過用了舊體的形式,因此又有人稱之為「格律試驗體」。其主要或說共同的特點是用新詞語、新概念寫自己經歷的或熟悉的人或事。雖然都被成為試驗體,李子和無以為名風格差別還是很大的,因此有時乾脆區別開來叫李子體和無名體。李子的詞多用俗語,想像力豐富,有時顯得尖新,如《鷓鴣天》:「生活原來亦簡單,非關夢遠與燈闌。驅馳地鐵東西線,俯仰薪金上下班。 無一病,有三餐,足堪親友報平安。偏生滋味還斟酌,為擇言辭久默然。」[4]有時顯得油滑,如「不開魚腹尋伊妹,但執羊鞭斗偉哥」之類。無名體則主要體現在使用新詞及詞語搭配上,往往感覺句子很有味道但又不好懂,又大都沒有題目,因此有點朦朧詩的味道。如《另類秋興》:「可是秋波泛濫深,江湖九月不消沉。夢多合併難規範,花太糾纏易面臨。破壞瓜紅濃似酒,填充露白冷於心。一方人在孤山外,幾點寒鴉涉密林?」《春雨代表的風景》:「春初漸覺雨縱橫,洗劫山川又一成。水不平安魚檢討,風非正直鳥批評。串聯草莽騰空綠,流放檐溝落實清。無奈桐心將息後,有誰代表滴聲聲?」[6]書生霸王倡導的「新國風」是相對於《詩經》的「國風」和白居易的「新樂府」運動而言的。他公開宣稱「新國風」的宗旨是「秉承『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傳統精神,站在民眾的立場,用凝練的語言、流轉的韻律、表達抒發自己對於當代生活的切實感悟,并力求達到曉暢明白卻又內蘊深厚的藝術效果。」[6]3因此,他的詩歌寫的都是社會最底層民眾的生活和感悟,做他們的代言人。他筆下的人物各行各業都有,搬運工、推銷員、約會的胖女孩、無房者、賣報紙的、擦皮鞋的、城管人員、門衛,甚至妓女,可以說是人間百相,寫他們的憤懣、苦澀、無奈;語言上通俗通俗易懂而不乏巧慧。如《推銷員》:「領帶西裝正,摩絲短髮勻。喜憂皆是笑,過往盡為賓。苦掙三餐費,閑談百萬薪。江東多父老,不許此身貧。」《公司門衛言不回鄉過春節》:「輾轉生涯到此間,貧家何必話團圓。職低怯問加班費,路遠堪逃壓歲錢。夢裡爺娘非白髮,別時兄弟是青年。忽聞大侄將投我,來日磚棚不獨眠。」[6]40
三、關於網路詩詞批評 文學批評與文學創作向來是結伴而行的,它們互相影響,互相作用, 共同促進了文學的繁榮。網路詩詞從誕生之日起同樣與批評同在。早在BBS時代,作者們就在互相唱和和互相點評,此後的網路詩詞論壇基本都是按照作者發貼—讀者評點—作者回應(修改)這個模式運行。可以說,在網路詩詞的成長與成熟的過程中,批評功不可沒。別林斯基說:「有公眾的地方, 就有明確表達出來的輿論, 就會有一種直接的批評, 這種批評能分清精華和糟粕,褒獎真正的美質, 懲罰可憐的庸才和窮凶極惡的江湖術士。」[7]網路詩詞作者正是在這種「批評」和「褒獎」中不斷豐富創作經驗,提高創作水平的。網路詩詞批評如同平面媒體文學批評一樣,可以起到「幫助作家正確認識自己的作品,提高文學創作的能力」,以及「幫助讀者正確理解作品的思想和藝術價值,提高鑒賞能力」[8]的作用。
同傳統的平面媒體上的文學批評相比,網路詩詞批評具有以下這些特點:(1)反應快捷。在傳統媒體上發表作品的周期很長,動輒一兩個月甚至幾個月,讀者的反饋就更慢,而且絕大多數無反饋,作者很難從別人的眼裡看出自己作品的得失。而網路論壇上的詩詞作品一經發出,最快幾分鐘就會有人回複評論,或褒或貶地提出自己的意見。(2)篇幅短小。三言兩語,很少長篇大論,一般都是幾十個字,甚至幾個字,只有寫的比較好的或問題比較典型的作品才會引起深入的長篇的討論。比如2005年「青衫磊落」的《步山谷韻重登快閣》就引起了比較多篇幅也比較長的評論。[9]這一點與第一點是相關的,因為時間短不可能寫出長篇文字,當然也與批評者的水平、學養有關。(3)態度實事求是。在網路這個虛擬又遼闊的世界裡,大家彼此都是陌生的,除非刻意,絕大多數人終生都是不會見面的,即使有友誼有感情也決不像現實中那麼真切而實在,並且可以換名字(俗稱「馬甲」)。網路言論的這種自由度使得幾乎所有的詩詞論壇的批評都是一針見血、不留情面,大家暢所欲言,無所顧忌,一般沒有現實中的礙於情面,無聊的恭維和阿諛奉承。(4)批評方式多樣化。要對一首詩發表看法,可以跟帖評點,可以專發一帖給以評點,也可以發短消息私下交流,或者合而用之。(5)參與人數眾多,且具有互動性。一首詩詞寫好後可以多發,理論上說有多少論壇就可以發多少論壇,沒有限制,不像傳統媒體禁止一稿多投,各個論壇的人也不全相同,多數情況是完全不同,因此一般都能得到幾個甚至幾十個人的回復、評論。作者又可以跟帖回應,如此往複,因此一篇作品貼出去往往等於召開一次小小的作品討論會。正因為如此,一些剛剛步入網路詩詞論壇的年輕人往往進步很大。
如果同小說、散文等其他網路文學論壇相比,網路詩詞批評者們所用的語言則顯得要乾淨和純潔得多。批評者們大多都是古典詩詞的愛好者或自己也是寫作者,大家都是就詩談詩,很少涉及其他或進行人身攻擊。在筆者經常去的江右詩社、居庸詩社、菊齋詩社等20多個古典詩詞論壇中,跟帖評論基本不見粗俗下流、猥褻污穢的語言。因此呂德強先生所說的網路文學批評的「語言粗俗」問題,[10]對於網路詩詞批評來說基本是不存在的。這或許跟古典詩詞愛好者(包括作者和評論者)心靈比較沉靜、純粹及性格修養有關。
顯而易見,由於網路論壇的娛樂屬性,以及網路的鬆散性、網路言論的相對自由性、批評者喧囂浮躁的心態等因素,網路詩詞批評的局限性也是很明顯的。首先就是探討問題往往不夠深入、認真。發帖者往往不在負責任這方面做過多的考慮,說話比較隨意,不願意多打字,引經據典。這次誰評點了一首詩,牽出了一個問題,大家三言兩語說一陣,其後往往會因為一些因素停下來,帖子迅速沉底,討論也就沒有結果,不了了之。其次是容易引起誤解。這也是因為大家不當面造成的,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除了言語之外,還有手勢、神態、表情等對語言交際具有強有力輔助作用的非言語交際行為。可網路上做不到,這就容易造成誤會。比如,有人打上「呵呵」兩個字,如果只看這兩個字就很難判斷說話人是真的開心,態度是友善的還是嘲諷或不以為然。網路詩詞批評應該揚長避短,發揮其快捷、互動、參與者眾多等優勢,而克服其浮躁、遊戲、不負責任等短處,加強文學理論修養,堅持實事求是的批評原則,堅持思想性和藝術性並重的批評標準,這樣才有利於推動網路詩詞更加健康地向前發展。
經過十年左右的發展,網路詩詞產生了不少精品,一些研究和出版機構,選取網路作品結集出版或在專業雜誌上開闢網路專欄就是證明。但網路詩詞畢竟誕生的時間不長,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粗製濫造、臨屏遊戲之作多。因為發表幾乎沒有門檻(個別論壇編輯會審稿),一些初學者青澀的塗抹之作,以及資深寫手的一些即興的、遊戲性的、不健康的東西時而出現。還有的人並不潛心寫詩,琢磨詩藝,而是熱衷於什麼迴文詩、寶塔詩等古人玩的文字遊戲,畫虎不成反類犬。其次是對現實關注不夠,唯美主義傾向嚴重。很多網路詩詞作者醉心於應酬唱和、摹景體物,在瑣碎事物的描寫上爭奇鬥巧,對現實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表現出冷漠的態度。唯美主義傾向的主要表現是愛用藻飾的文字,如喜歡描寫金玉、風花雪月,用一些顏色詞,甚至語言和形象都不真,一些今人已經不用的物件或詞語仍然寫進詩里去,如蘭舟、桂樹、滴漏、燈花、寒砧等,蹈襲模擬的現象比較嚴重。但縱觀網路詩詞發展的歷史,它前進的步伐是毋庸置疑的,正逐步由幼稚走向成熟,從喧囂淺薄走向沉靜深厚,我們期待著在網路這一新的園地里盛開更多更絢麗的詩詞之花。
[參考文獻][1]何鶴.網路詩詞之我見[z].2010年4月5日帖,2010年8月10引,http://www.jintian.net/bb/viewthread.php?tid=25560&page=1
[2]徐晉如.網路詩詞政治意識初探[z].2008年3月10日帖,2010年8月10日引,http://www.sczh.com/bbs/dispbbs.asp?boardID=43&ID=33841[3]孟依依.月出集[z].百度文庫·文學作品·詩詞,2010年8月15日引,http://wenku.baidu.com/view/4cac20a1284ac850ad02426e.html[4]李子梨子栗子.嘔吐集[z].2004年8月26日帖,2010年8月16日引,http://bbs.guoxue.com/viewthread.php?tid=193519[5]無以為名.破爛一堆[z].2004年12月24日帖,2010年8月16日引,http://bbs.shigebao.com/viewthread.php?tid=122944[6]趙缺.彼岸風[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7]別林斯基.別林斯基選集[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979.409[8]童慶炳.文學概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513-515[9]老丑.青衫磊落的步山谷韻重登快閣詩的討論[z].2005年9月24日帖,2010年11月12日引,http://www.chxw.net/bbs/viewthread.php?tid=1546[10]呂德強.網路文學批評簡論[J].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8(2):34[注]本文與友人東華合作寫成,若有錯誤概由本人負責。發表在《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年第4期,現根據刊發稿輸入博客。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