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發展
"中央之帝為渾沌" - 《莊子》
科學思維的發展
自然科學,溯源於古希臘,勃興於歐洲,十五世紀歐洲經歷千年「黑暗時代」之後,以義大利為前導,文藝開始復興。當時地中海沿岸商品貿易興旺,為開拓市場的需要,推動了天文、地理、數學和力學的發展。
波蘭人哥白尼,在1543年提出「日心說」,哥白尼的理論,經伽利略、開普勒的論證與發展,使西方的自然觀,由籠統、模糊的認識,進入到深入、細緻的研究。英國的培根,在十六、十七世紀大力提倡「科學方法」,即通過實驗、列表、比較、排除、歸納而續步上升到公理,奠定了西方科學嚴謹的研究方法傳統。
?與培根同時代的法國人笛卡兒,試圖以機械運動說明自然界的一切,把整個自然界看作一架大機器。並且主張要從錯綜複雜事物區別出最簡單事物,然後予以有秩序的研究。他的《方法談》標示了西方知識傳統的「分析還原原理」,認為總體可以分解為部分,複雜、非線性系統,總可以分解為簡單線性系統來理解。奠定了追求簡單性,追求線性解的西方思維基礎。
英國的牛頓在1686年提出他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巨著。創立了以「萬有引力」及「運動三定律」為基礎的經典力學,將整個自然界描述為一個秩序井然的大機械鐘,只要這個鐘上緊發條,便能自動運轉,但牛頓的機械論仍要請上帝作「第一推動」,為這大鐘上緊發條。牛頓的化約宇宙觀,在十八世紀發展成認為天地萬物固定不變,一切自然現象各自孤立,時間與空間都是絕對的,用分析方法可以把整體分解為部分,把運動凝固為靜止,再組合還原。這種方法把自然科學推向高峰。
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工業技術興起。家庭手工業慢慢轉化為以機器為主的工廠。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法國,美國、德國、俄國以至日本也先後進行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的結果,是技術需要科學,科學為技術服務,技術又反過來推動科學。
十八世紀中葉以前,科學技術主要是個別學者、個別工匠的分散活動。到十八世紀下半葉,由國家支援的科學機構已在歐美各國普遍建立。自然科學分門別類,迅速發展。十九世紀自然科學由分門別類的材料收集,進入到對經驗材料的綜合整理和理論概括。在牛頓的經典力學基礎上,克勞修斯在1867年提出熱力學第二定律,說明一個孤立的系統,總由有序而朝向均勻、簡單、消滅差別的無序方向發展(即熵增),從而得出宇宙總體上走向退化、死亡的結論。而與此同時,達爾文提出相反結論的「進化論」。
達爾文在生物學物種發展方面,描繪複雜的生命有機體是由無機界,發展為單細胞,而到多細胞;由簡單無序,向複雜有序演化。自然是進化的而不是退化的。以機械論為基石的近代科學,開始暴露其局限性 。
牛頓的力學,與麥克斯威的電動學也是互相予盾的,麥克斯威的「真空中光速不變原理」,與經典物理互不相容。愛恩斯坦的研究,發現問題出在牛頓的絕對時空觀上,牛頓的經典力學,假設時間與空間是各自獨立的,物體的運動只是時間與空間的一種外在關係。愛恩斯坦的「相對論」則指出,時間與空間是不能分割的一個整體,時間座標的變動會影響空間座標也變,就如「體」變動時,「面」不能不變一樣。牛頓的經典力學之所以能有效應用,是因為在地球表面,人類所感覺到的運動尺度,與光速相比實在很慢很慢,時空的變動微小到可以忽略而已。「相對論」標誌著科學由近代科學進入到當代科學時代。
「相對論」是宏觀基礎理論,當代科學的微觀基礎理論是波耳的「量子力學」。根據經典力學理論,拉普拉斯認為給定了初始條件,結果是可以預期的。這種單一因果的機械決定論,被「量子力學」的「互補性 原理」所否定。「量子力學」指出物質由微觀粒子(量子)所組成,而量子同時具有粒子性與波動性這兩種互相排斥的性質。這兩種相斥但又共存的性質,提示了不必強求同一層次不同現象要用一種理論去解釋,然而這相斥現象的共存,才構成複雜的世界。
「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二十世紀科學的兩件大事。自原子彈顯示了原子能的威力之後,二十世紀大部分時間,科學主流是粒子物理學,粒子物理試圖探究禁錮在更高能量、更小空間及更短時間中的基本物質。這些研究,不是針對大尺度的宇宙,就是研究小尺度的原子、核子、夸克等,彷彿與我們日常生活沒有直接關係。直到被稱為二十世紀科學第三件大事的「渾沌理論」出現,才使科學又再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渾沌」是指一種無序、無規、混亂難分的狀態。在有確定性的方程式中,渾沌隨時出現。這代表系統演進確定性中的隨機性,也顯示對初始條件的敏感依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渾沌理論」研究從整體上看,系統具有穩定性,系統整體演化具有規律性;但從微觀上看,系統卻是不穩定的。研究渾沌,對無序和有序的轉化、確定性和隨機性的統一、穩定性和不穩定性的結合,自組織過程的複雜性有更深刻的認織。著名的勞倫斯吸子顯據表面一團混亂下,深藏著精緻的結耩。
在給定系統不重複自已的前提下,粒子在三維空間自由移動,在永無休止亂打圈子的同時,宏觀上會顯現蝴蝶翅膀樣的穩定形態結構,百試不殆。這蝴蝶形的嵌套結構,其實是立體太極圖的不斷重覆。也就是「太和至中」的形象表現。
勞倫斯吸子所顯示的嵌套結構,稱為「分形結構」,「分形學」是研究整體與部分的自相似層次結構科學。如果將事物的一部分放大來看,會發現部分的形狀結構與整體結構基本相似,部分中再取部分放大,情況一樣,無窮無盡。例如將由人造衛星高度看到的英國海岸線,與隨便在英國海邊一毫米地方,用顯微鏡放大一百萬倍相比較,二者形狀結構在統計意義上十分相似。再放大一百萬倍,情況亦是如此。這種情況,在無機體如是,在有機體更為明顯。「分形學」試圖找出介於有序與無序、宏觀與微觀、整體與部分之間的新秩序。「渾沌理論」與「分形學」與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經三十多年的發展,已普遍應用到物理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應用科學如醫學、生態學、氣象學,社會科學如社會學、經濟學等多方面。
由培根、笛卡兒到牛頓,代表科學將複雜化為簡單的化約傾向。由達爾文到愛恩斯坦與波耳,代表了科學對整體的內在統一性與協調性的理解。「渾沌理論」與「分形學」,把當代科學思維,指向研究既是有序又是無序,既是隨機又是必然,既是簡單又是複雜的相斥相合路向。這種相反相成的關係,在中國稱為「陰陽相濟」、「太和至中」或「涵三為一」等思維,總稱「太極思維」。
相反相成、相對統一、相斥相合,「太極思維」已有數千年的研究,並不新鮮。而當代科學在經歷了古典科學與近代科學的過程,也由對局部的細緻研究,到達整體與局部、相反相合的思維路向。「太極思維」的研究經驗,正好符合當代科學這時代,或「後現代」的研究需要,可以為科學新路向的起步階段提供經驗提示,減少尖端科學研究所走的彎路。
太極拳是以「陰陽相濟」、「涵三為一」為基礎的拳藝,「涵三為一」在身體結構上可無限細分,全身一個整體是「涵三為一」,每個關節是「涵三為一」,每個指頭、每個能動的細胞都是「涵三為一」。這與「分形學」的自相似層次結構十分相像,但比「分形學」更複雜,因是太極拳的「涵三為一」是身體具體運作與抽象思維的結合,是思維落實到具體的實踐。研究太極拳可以為「分形學」提供經驗路向。
通過學習與鍛練太極拳,可以理解矛盾的東西在不同層次可以整合,相互競爭的可以協調,相互對立的可以平衡,在微觀層次渾沌的基礎上,可以建立宏觀層次的穩定勢態,愈是渾沌愈是穩定。凡事總有兩端,如果一定要強把兩端分開研究而不理會兩端「相和」的「中」,無論研究如何精細,都會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中」是「渾沌」,是「恍惚」,不能清清楚楚的界定的,一經清楚界定,「中」就失去了意義。《莊子》有一則喻言,說南海之帝「倏」與北海之帝「忽」,時相遇於中央之帝之地,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為報「渾沌」善待之德,見「渾沌」沒有七竅,決定助「渾沌」一臂,日鑿一孔,七日而「渾沌」死。北海幽暗,代表「無」,南海光明代表「有」,「有」「無」都是偏執,不能明燎渾沌的模糊不清才是自然,以己意穿鑿,把渾沌弄清楚,但清楚的渾沌,並不自然,己失去了意義。
學習太極拳,拳架是「有」,手法是「有」,身法是「有」,取勝也是「有」。為「有」而為,是「有為」,「有為」容易見功,但「有為」有所不為,只見「有為」之功而不明「有為」之害,抱著「有」死不放棄,一定學不懂太極拳。必須明白「陰陽」原理,有「陽」之功多少,必定有「陰」之害多少,「陽」顯而「陰」隱,並不代表有功無害。「無為」看似無功,但「無為無所不為」,因為「無為」,所以不會只顧局部失卻整體,世界本質本來就是「無中生有」,是「有」也是「無,以「有」的眼光看事物,看不到「無」的用處。一個杯子,可用之處不正是中空「無」物之處嗎?杯子之「無」,是由杯子之「有」而來,沒有杯子之「有」,那來杯子之「無」,而有杯子之「無」,杯子才是杯子,沒有中空之「無」的杯子,根本不可能是杯子,所以「有」、「無」相合構成事物的整體,見「有」不見「無」是偏頗,見「無」不見有,也是偏執。要明白事物的全貌,一定要放棄只求效有功的「有」觀點,也不能用只談空虛玄妙的「無」觀點。要用「太極思維」的全方位視野,明白「有」、「無」其實是一體的兩面,「有」「無」相生,渾沌恍忽之中,自然有其規律,循此規律,自會物來順應,不求而獲,不思而得,慢慢的會學懂太極拳。學習太極拳,通過實踐,深澈的理解「太極思維」,明白「太和至中」的道理。以這種道理看萬事萬物,都能理解事物都由陰陽兩端,在多層次相斥相合所構成,這相斥相合就是「中」,就是「相濟」。「陰陽相濟」就是統馭萬事萬物的「道」。「道」有普遍性 ,有實用性,因為普遍,因為實用,所以能通萬事萬物。拳是小「道」,「太極思維」是大原則大道理,習拳明理,以小「道」通大「道」,是太極拳最重要的意義。學無分中西,道理只有一個,太極拳通過實踐「太極思維」,實證「太極」的實理與實效,可與當代科學思維相發明,以中華深刻的整體綜合思維,去補充西方重分析化約科學觀的不足。
太極拳的發展
發展太極拳,可以分為尖端與基礎兩方面。太極拳最尖端的發展,是將「太極思維」的整體思維理論,在應用層面的體驗作出總結,幫助尖端理論科學如控制論、資訊論、系統論、超循環理論、協同學、渾沌學、分形學、自組織複雜科學等的研分與發展。
太極拳的基礎發展在體育與身心健康。太極拳是武藝,武藝在現代已體育化,爭勝的地方已由戰場、搏擊轉移到運動場。太極拳本身固然可以作為競技運動的一種,但更重要的是太極拳「陰陽相濟」的原則,與「無力打有力」的實踐效果,可以廣泛的應用到各種運動上而使其水平更上一層樓。
體育是以身體活動為基本手段,以鍛練身體、促進健康、增強體質。體育一般指身體教育、競賽及體魄鍛煉三方面。現化許多運動都已職業化,水平相當高。許多國際級的運動似乎己發展到接近極限。其實眾多的運動,若能應用太極拳「八門五步」,「用意不用力」的運動原則,可以在現有高水準更進一步。
任何運動一定要在平衡的情況下,才能將體能發揮出來。在似乎不可能保持平衡的情況下仍然能保持平衡,是所有運動的高難度技術:一個足球高手可以在重重防衛下左閃右避,將球在身體未失平衡前勁射入龍門;跳馬運動員要能輕輕鬆鬆,騰空打多個三百六十度空翻再平穩落地;看頂尖百米競跑員的步姿,兩臂兩腿的轉動,總是與身體重心保持完美的對稱平衡;超級高爾夫球手,身體時刻保持中正,全身輕柔的一揮杆,便能將球打得又遠又准。這些現象,說明「中正安舒,松空圓活」是高水準運動的普遍方法。太極拳的「八門五步」原則可使身體自然而然的「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在最不容易穩定的環境之下,順乎形勢,不思而自「中」,不用力而自「正」,而且飽滿靈活,虛實變換巧妙,輕輕鬆鬆的把體能發揮到淋漓盡至。「太和至中」、「陰陽相濟」不單只是太極拳的法則,也是運動的普遍原則,應要能好好的把握運動的普遍原則,一定能把運動做得更好。
太極拳是武藝,也是一種養生運動,太極拳是消耗量少而運動量大的活動。太極拳的運動量,不在外面而在內,打太極拳要松要靜,是一種內按摩。能松能靜,身體內部自然會依自己的生理路線流動,這種流動是自然而然,無為而治的。我要做的是保持中正,勿助勿忘,觀其自在而其樂無窮。這種無為的有為,自然而然的內按摩五臟六腑,有助「善」養身心,延年益壽。
能中正又放鬆,既沈重又輕飄,像水、像風,身體四肢自然飄動,寧靜而生機溘然。練習太極拳有柔美的感受,別人看來也能欣賞柔順的流線「美」,凡「善」的」,一定「美」。
太極拳「無力打有力」,是應用自然的運動原理,利用事物的本質的「真」,以地心吸力及別人來力為能量,你一動,是肌肉緊張的伸縮,不是太過,就是不及,我保持中正,順著你太過或不及的方向,旋轉擴大或縮小去控制你,因勢利導,人不知我,我獨知人,以整體勝局部。這種應用「太極思維」運動原則的效果,是本質之「真」,如武禹襄所說,是「真」東西。
練習太極拳、有「真」的樂趣,有「美」的感受及有「善」的效果。「真」、「善」、「美」三者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凡是「真」的、「善」的一定「美」,凡是「善」的、「美」的一定「真」,凡是「真」的、「美」的一定「善」。每人學習太極拳,目的不一定一樣,習拳以改善體質,是取其「善」;以明理而得機得勢,是取其「真」;以愛其柔美自然之態,是取其「美」。廣大群??可以由「真」、由「善」、或由「美」開始學習太極拳,再續步達至其餘,不知不覺而「益壽延年不老春」。重要的是,學太極拳要有正確的傳授與正確的認識,才能真正達到「真、善、美」的境界。今日太極拳流行,有華人聚居的地方多會見到有人練習太極拳,但多是只重外形架式,缺乏太極拳特有的「陰陽相濟」、「用意不用力」的內涵。嚴格的說,所練的不是太極拳。所謂太極拳的基礎發展,是要將太極拳的內涵廣泛推廣,使有志學習太極拳的,無論其誘因是太極拳的「真」、「善」或「美」,最終都能體驗太極拳的「真、善、美」。推廣太極拳內涵,建立廣泛正確的太極拳知識,是最艱難,但也是最必要的基礎工作。
「太極思維」是抽象的東西,規律簡單而內容深邃,比較難於掌握,一般給人玄之又玄的感覺。太極拳依循「太極思維」,利用「八門五步」,達到「無力打有力」的效果,在實用上證明了只要依循自然規律,不胡亂自作主張,自然而然的就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子說:「道法自然」,「道」就是自然的本然,利用規律,自然的達到效果,是一種「體道」過程。理論必須通過實踐才能清楚明白,只能理論上明白,沒有經過體現理論的實踐,容易「一陣清時一陣迷」,理解不容易透澈,太極拳對「道」的體驗,把理論落實,既務虛又務實,是「虛」、「實」的相濟,是「心」與「物」的「至中」。
探討「太極思維」的原理及把「太極思維」如何應用在太極拳上說清楚,固然是本文的目的;若能藉著討論太極拳,而能引發研究及廣泛在各領域多層次應用「太極思維」的靈感,這篇文字才可說有點意義。
由研究「太極思維」與當代科學哲學理論的配合,到把「太極思維」廣泛應用到社會各層面如科學、藝術、管理、運動等各方面,是太極拳能夠為今日世界提供的尖端貢獻。當然,增進人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情趣,保持腦根靈活,延年益壽,更是太極拳可以為社區提供的基礎作用。有尖端,有基礎,中間是一大片空間,可供太極拳發展。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一」可分為二面,「二」即「陰」、「陽」,「陰」、「陽」相合為「三」,這個「一」、「二」、「三」程式的不斷重覆,生出萬事萬物。萬事萬物其實是「陰」、「陽」的相衝(相斥)與相和(相合)的發展,相衝相合是「中和」。簡單幾句話,老子總括了事物發生與發展的規律。王夫之說:「天下變萬,而要歸於兩端,兩端歸於一致」,兩端是「陰陽相分」,一致是「陰陽相濟」,是「太和至中」的「中」,怎麼複雜的事物總可歸納為「陰陽」兩端,及兩端歸於一致,是「陰陽相濟」的「中」。萬變不離其「中」。發生與開展是「中」,歸納整合也是「中」。「開」是「中」,「合」也是「中」,太極拳的「中」,是這個「中」。中華的「中」,也是這個「中」。
推薦閱讀:
※教學 | 陳氏太極基本功之纏絲功
※武當太極十三式圖解|武當太極十三式圖解
※太極谷的【秘訣精髓】
※和式太極棍
※教你掌握太極的幾大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