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修行與悟道

                               修行與悟道

                            佛法還原系列

                                張工

  什麼是修行?即修正自己的言語、行為。是指具有自我意識的客觀存在,為了實現自主進化這一目的而主動對自身施加的一系列約束的總稱。按照這樣的解釋,可以說每位積極向上的人生都是一場修行。不過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修行往往是和佛教以及一些東方的宗教有關。基督教就很少講修行,它對基督徒的要求是堅定信念,依靠上帝的救贖就行了,修行在基督教中即使說起通常指的就是行善、懺悔。佛教講究修行,提倡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求得解脫。佛說:修行是走一條路,一條通往我們內心最深遠處的路。而在這條路的盡頭,我們可以找到一種智慧,這種智慧能夠讓我們了解到生命的真諦。

  佛法的萬法唯識的道理,也是這樣告訴我們,沒有獲得般若智慧的世間的人們,只能生活在唯識顯現的人的認識世界裡。人以自己的不真實的認識世界為根據所產生的一切生活觀念,其實是不可靠的。若要產生正確的生活觀念,必須通過佛教的修行,獲得能夠證悟世界真實的般若智慧。

  和修行很相近的還有個叫修鍊。修行和修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修行在於修性,這個性指的是靈性(佛性),不斷地提高靈性的覺知。修鍊的重點在「煉」,通過專門的方法,達到修命的目的。道家、巫門、氣功等等講究修鍊。他們認為:佛門的修行是修性,而不修身、不修命。並認為:佛門的修行,是修來世的福報。這些門派講究煉功,而佛門沒有煉功這種說法。不過佛門有時也有說修鍊的,只是內容不同,佛門的修鍊是以「佛法」作為方法,從這一點上來說,修行和修鍊是無啥區別。

  何為悟道?釋迦牟尼佛如是說:「以色拜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如來是什麼?如來如去,不來不去——如來就是我們自己的本性!如來是生,如去是滅,不來不去就是不生不滅,如來如去是現象,不生不滅是本質。如來是什麼?如來就是道。悟道在佛門最常見的說法叫明心見性!這裡的心與性,其實是一回事,可以合稱心性。心性即是佛性,乃是特指人及宇宙萬法的本來面目。明心見性,就是要在各種各樣的日常修行中體悟自己的本性,明白宇宙萬法皆是佛性所現、萬法一體皆是真我的道理。所謂明與見,並不是用眼睛看見什麼東西,而是身心的深切體悟。體悟自在的佛性,也不是體悟到了自身中有什麼別於自身的東西,而是自己與宇宙萬法的一體性以及這一體之佛性的真實狀態。在此深切的體悟中,是無能無所或曰能所合一的。明心見性,即是要在明白這一本真的道理的基礎上,去除無明妄念,證悟本我的存在。

  修行和悟道的關係。通常人們都認為:通過修行而悟道,實現解脫!這一點在佛門是反覆被證明行不通之道。母音老人認為,悟道之前,任你修什麼法門,如何用功,都跳不出「盲修瞎煉」的範疇!以未悟真心,於修法即不能無疑。雖亦努力用功,但有疑慮留礙胸中,不安之相即無法避免,而此不安之相即是生死根本,故雖對治功深,不為真修。

  所以佛的本意是覺者,即悟道的人。自古以來,沒有一個人是通過修行而悟道的,正如黃檗禪師所說:「修六度萬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無始已來無次第佛」。修行是一種境界,是變化的、是無常的、是有為法、是生滅法,是永無止境的,「生來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頭,何來立功課?」。修行沒有出期,覺悟只在一念,「萬般神通皆小技,惟有空空是大道」。

  不悟道,如何修道?修的是什麼?不認識自己,如何修自己?修的是誰?這說明道不是修出來的,道是本自具足、本來如是、自有永有、如如不動、獨立不改的,它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改變,只能被認識。所謂先修行而後悟道,實際上是一種誤導,是建立在「我執」上的「法執」。

  真正的佛教修行者,必先以明心見性為前提,在明心見性後再以清晰的思路漸除習氣,只至斷盡無明。當然,所謂的斷盡無明,也只是就現象的人而言的一種方便說法;就本體而言,成佛只是復原或回歸,無佛可成,更無無明可斷。

  顯然,這裡的悟道並不是最終的解脫,而是在現實人間世界的開悟,即真實地活在圓滿里的人。圓滿不是沒有缺點,圓滿不是完美無缺,圓滿是優點與缺點、對與錯、善與惡、是與非的統一體。開悟前是以局部看局部、以現象看現象,開悟後是以整體看局部、以本質看現象;開悟前「我」在矛盾中生活,開悟後「我」在圓滿中存在,「以道蒞天下...抱一為天下式」。

  這裡可能有些費解,不修行又如何悟道?其實這裡的悟道(開悟)是要求你在修行的開始過程中首先要掌握一個正確的方法。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悟是指明白道理,道則是實踐這個道理。相比之下,悟要容易的多。宗教界的人士都很清楚,古往今來,高僧、上師、法師何其多,真正解脫有幾人。這個佈道那個開示,道理一套有一套,你說他們像不悟的人嗎?問題是出在行道上,這些人都是頭腦知道一些大道理,但是沒有進到心裡,所以行為也沒有改變。行道的關鍵就是「以佛的標準要求自己」,佛的標準有哪些呢?這裡摘錄一段峨眉山百歲高僧通永老和尚講修佛心法:佛不是打坐成佛的,佛也不讀經,佛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要成佛,佛天天在想如何把自己的真心施捨,如何讓別人好,如何方便別人,天天想著舍下自己,天天想著如何為別人服務,還不讓任何人發現是他做的;佛有一顆無私無我的心,做功和德都是在內心的起心動念之中,是在無相境界,而常人都在做人之中、在生活里,有太多的私心雜念,有太多的要求妄想,根本就不在乎起心動念,也不去注意起心動念,恰恰所有的修行和因果都在這個起心動念之中!佛能舍,就是首先要認清自我,從此開始在心中念念都要沒有計較,處處要認可自己的因果而理解他人,承擔磨難的考驗。外在的一切惡意、誹謗、逆境,都是你自身應該承受的因果相應,而非是他人的錯誤。因此,你首先要舍下的是自我的一切私心和慾望,才能進入清凈。

  對照這些,你能做到嗎?類似「先悟後修」的觀點在佛門很普遍。其實八萬四千法門給我們提供了廣泛的選擇,像禪修、瑜伽之道、愛之道(類似基督教)等。所以說,「先悟後修」並不是唯一之道,只恐怕是最難的一種方式,它又可以稱為服務之道,意味著完全無私和對結果超然,同樣最難的帶給我們的成就也是最殊勝的。這裡再將自己的看法作一個匯總和補充。

  首先,絕大部分人修行都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即修行就是為了解脫成佛,可惜在佛經中有這樣一個道理,不管你是修行還是放下、捨去,做功德,前提是已經有了一個目的,是針對這個目的(成佛)去的,這就是「我執」,「因為你在要求得到」。佛是什麼都不要的,什麼都不為自己有一點打算的,完全是捨得自我的真心,行願之道做出來的。「先悟」就是要求你解決這個問題,否則不會成正果。

  其次,不能因為悟道之前都是「盲修瞎煉」而放棄修行,修行不忘悟道,完全可以同時進行,悟道不作目的,而是對自己時時的提醒。有前世資糧的、大根基良才可能會頓悟而步入正行,大部分只有通過漸悟而漸進,不要有所求,只管播種,修行只有一件事,那就是關注你的心,回到你的心。只要把心觀照好,安住好,那麼一切人和一切事,你的世界必將安然靜好。

  再次,這世界無佛可成,「我本來就是佛」!只是金子被污穢遮蓋而已,要做的就是捨去和放下,「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這裡關鍵的,你已經是佛,只是在心性深處,需要把她請出來即可,不需要再到身外、到現象中去所求。

  最後,所有的修行還是悟道,一定要提升到靈性層面,現在的宗教都很少提起,是因為慾望戰勝了神性,是宗教被政治控制的結果。「我本來就是佛」是說今天的你是從佛層次掉下來的,佛、神、你是個整體(心性),現在的你只是整體中的一個片段,另外部分始終存在不同的時空當中,這就是你的高我,你現在只是在體驗生命中的某個過程,高我是你的未來——前進!高我也是你的過去——回歸!在靈性世界二者是一碼事。無論是修行還是悟道,無論是念佛,持咒,念經,都是一種爭取高我幫助的方法。不要把這看成是外求,是內求,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關鍵的一點是一定要切記:佛在心中!人間開悟是小技,當然是必須的,人都做不好又如何提升生命的境界,真正的悟道、解脫必須發生在靈性層面,末法時期談這些越來越被人笑話,不過還是要說。

  這最後一點無任何經書參照,是自己別樣的觀點,認同者共勉共進!

                         2014.10.3日

                 http://ztg126.blogchina.com/

0
推薦閱讀:

終南山內如何才能蓋自己的房子?
行者,行者。
釋迦摩尼佛後是彌勒佛,每經多劫會出現一尊佛。是不是成佛都是註定的!那無量修行眾生豈不是排隊排到無望?
精進——塵世中最好的修行
末法修行最大的障礙是什麼?

TAG: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