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 | 凝聚一種力量,「2016年當代寫實油畫16人展」於東街6號美術館開幕(內含視頻)

看展 | 凝聚一種力量,「2016年當代寫實油畫16人展」於東街6號美術館開幕(內含視頻)

2016-10-17 全球藝術網 全球藝術網

artnet_cn

全球藝術網(www.artnet.cn)成立於2003年,是目前國內最重要的藝術品交易門戶網站,中國綜合實力位居前五的專業藝術品門戶。是獲取藝術資訊的首選媒體平台,是藝術品收藏投資人士及藝術愛好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凝聚——2016年當代寫實油畫16人展」現場視頻

當繪畫走入主觀性的深層境地而逐漸遠離客觀實之時,我們是否應對此保持警惕?而與此相對應的是,寫實繪畫是否還存在可能性的建構?又或者說,它本身就是對於一種根本性的繪畫可能的見證。

展廳內部開幕式

2016年10月16日下午,凝聚——2016年當代寫實油畫16人展在位於杭州市西湖區轉塘路象山國際藝術區的東街6號美術館開幕。參展藝術家分別為:蔡傑、陳承衛、顧天龍、龔儒菲、郭凱亮、凌韻、潘慶忠、邱磊、唐偉民、王海耒、吳劍偉、謝鶴、楊世斌、袁冬、張之琦、張振。將展覽命名為「凝聚」,意在將一部分寫實畫家匯聚在一起,表達一種力量。

 

東街6號美術館館長徐恆先生致辭

東街6號美術館館長徐恆認為寫實繪畫在浙江的發展還是較好的,這也許是跟浙江的傳統文化和審美有關。而今天在此舉辦16人聯展,雖說不能代表中國當代寫實繪畫的整體面貌,但這至少是一股非常重要的、有潛力的、年輕的力量。同時他也相信這次展覽至少會在某一方面影響到浙江當代寫實油畫的發展。

來到現場的部分參展藝術家先後致辭

 參展藝術家代表袁冬先生作為藝術家代表致辭

參展藝術家代表袁冬表示從去年到今天,策展已有一年。參展藝術家來自全國各地,還有一位藝術家是常年在義大利進行創作。他認為杭州這幾年寫實的氛圍越來越濃厚。不少北京的朋友也都很喜歡杭州這個地方。這不僅在於它的文化氛圍,同時也在於這裡文化市場的崛起。所以,很多人都聚集在杭州搞創作。而這次展覽算是這幾年的第一次大規模的寫實油畫展,展出作品形式各異,包括從超寫實繪畫到表現性的寫實繪畫。

凝聚一種力量

參展藝術家代表畫潘慶忠先生接受全球藝術網採訪

「雖然寫實繪畫的作品相對而言較少,創作時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展示的機會也較少。」參展藝術家代表畫潘慶忠在接受全球藝術網記者採訪時坦言,他並不認為寫實繪畫正處於邊緣化的境地,「但其實大家都非常努力地在做一些展覽。一些寫實畫家在藝術圈中的影響力也還是比較大的。」

 

雖說在普遍性的認知中,攝影技術的發展對於寫實主義繪畫有所衝擊。但潘慶忠也表示寫實畫家在創作時肯定需要通過自己的思考去重新組合和構成,並非說純粹以照片為模仿。他認為這16個畫家的作品所呈現出來的風格都很強烈,各有各的面貌,辨識度高,並不存在給人以照片式的感受。畫家在創作中所賦予的情感以及技法都會在畫面中呈現出來。

參展藝術家代表袁冬先生接受全球藝術網採訪

 

這次參展的16位藝術家都為七八十年代出生的青年畫家,大家的創作也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傳統寫實。參展藝術家代表袁冬也向全球藝術網的記者透露他們互相之間私交甚好,會經常交流。他覺得在藝術圈,有時候大家聚在一起,也許會更容易激發一股力量。

 

此外,袁冬也談及自身對於學院派的寫實油畫探索是比較多的。他尤其喜歡十七世紀巴洛克的繪畫,主要受到倫勃朗、維拉斯奎茲、凡·戴克這三位藝術大師的影響。從他的畫面中也能看出對間接畫法、古典寫實繪畫的探索有一定的傳承。他平時經常到國外旅行,去參觀一些美術館、博物館。他作品中的人物主要是一些比較能觸動他的國外的一些底層人物——比如說晨讀的西班牙老人——但這些小人物都專註於做某一件事情,而這種專註與他自身的氣息是相契合的。可以說,在此次展覽中,袁冬的創作是最為表現主義的。而在另一端,蔡傑則主要進行超寫實繪畫創作。袁冬認為他的作品面貌很獨特,表現得細緻入微,其作品的衝擊力以及質感的體現都極其強烈。

認真觀看的觀眾

 

本次展覽參展的藝術家們堅持從油畫的本體語言出發,在追本溯源的同時勇於探索,將寫實繪畫創作與時代精神、人文精神相結合,賦予了油畫這一舶來品以全新的生命力;同時,在作品中融入了深厚的本土文化養分,做到了真正的二元二重性。總之,他們的作品既重視歷史的傳承,也傳達出對當下的關懷,無疑同時具備了藝術性與時代性,在闡釋、建構寫實的藝術語言的道路上邁進了一大步。

認真觀看的觀眾

 

繪畫藝術博大精深、丘壑萬千。這其中,具象寫實繪畫可被視為貫穿人類歷史始終的最基本的藝術存在形式。它們是物質文化與藝術風格的載體,也是鉛華褪盡後,搖曳在藝術長廊中的一朵永生花。與此同時,古今中外的寫實畫家不斷為世人留下了經典的、唯美的藝術形象,其價值必將是永恆的。

展覽現場

 

伴隨著時代的更迭,人類的藝術創作與藝術審美逐漸趨於多元並存的發展格局,對於藝術的評判標準也不一而足。不可否認的是,在當代語境下,有關藝術觀念、形式的拓展和更新可謂日新月異、層出不窮。隱匿在各類藝術思潮背後的,既有藝術家立足於社會現實的觀察與反思,也不乏對淺薄、低俗價值觀的赤裸追逐或陷入對表現形式的純粹玩味。部分藝術家一再地自我重複,使作品的符號化傾向日益泛濫,阻礙了當代藝術的良性發展。在此前提下,當代寫實繪畫的現實意義再一次被凸顯出來,值得我們珍視。

部分參展作品

 

蔡傑 《青春物語》 55×110cm  2012年

蔡傑 《戀上愛琴海》 45×85厘米  2016年

陳承衛 《大民國-煙雨青黛》 100×100cm  2014年

陳承衛 《大民國-琴瑟之喜》 160×180cm  2016年

龔儒菲 《午後》 135×90cm  2013年

龔儒菲  《紅色頭巾的精神性肖像》 73×73cm  2015年

顧天龍 《歸來》 200x180cm  2016年

顧天龍 《西藏.西藏》系列8  50×60cm  2015年

郭凱亮 《靜穆》 50×100cm  2015年

郭凱亮《靜夜思》 50x80cm  2015年

凌韻 《觀》 24.5×24.5cm  2016年

凌韻 《亨利·馬蒂斯 肖像》 92×122cm  2016年

潘慶忠 《魚》系列之二十  60cm  2016年

潘慶忠 《魚》系列之十五  60cm  2015年

邱磊《靜物》40×40cm  2015年

邱磊《小庄》170×60cm  2015年

唐偉民《山谷之晨》147x90cm  2014年

唐偉民 《轉山》 180x90cm  2012年

王海耒 《Park1》 90×200cm   2016年

王海耒《Park6》90×200cm  2016年

吳劍偉 《八歲的記憶》  56x35cm

吳劍偉《三月的陽光2 》 130x80cm   2015年

謝鶴 《遠方》 40×40cm  2015年

謝鶴 《昭陵六駿》 40×50cm  2015年

楊世斌 《黑裙子》 60×120cm  2016年

楊世斌 《肖像之八》  20×30cm     2013年

袁冬《晨讀的西班牙老人》190×130cm   2016年

袁冬 《凝》 60×50cm

張振 《蟬羽》 95×51cm  2016年

張振 《午後》 35×50cm   2014年

張之琦 《多肉植物靜物組畫》 24×50cm  2016年

張之琦 《多肉植物群像》 60×90cm  2016年

關注該公眾號

推薦閱讀:

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古典油畫母親節特輯)
一個人的力量是由什麼決定的?
力量訓練和高強度間歇運動有什麼區別?
【個人翻譯】Thib:915力量訓練計劃(下)
【譯】CrossFit訓練的未來(上)

TAG:視頻 | 美術 | 美術館 | 油畫 | 力量 | 2016年 | 當代 | 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