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後心理救助者需要「大心臟」

在救災現場,一位戰士痛哭失聲。

地震摧毀的不只是房屋,許多人的心理也遭受了極大創傷。

  四川汶川大地震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一波又一波的軍隊、醫生、救援組織和志願者團隊奔赴災區,渴望為災區救援工作貢獻自己的力量。

  並且,與以往的災難不同的是,這次的救援工作中,心理干預的重要性得到了一致認可,不僅媒體屢屢發出相關呼籲,而且已有很多個由心理專家和心理志願者組成的救援團隊趕往災區,廣州一個60人團隊的心理救援組織也將於18日出發奔赴災區。

  不過,與其他救援組織相比,心理救援團隊的成員有一個特殊的要求:必須有一顆大心臟,擁有這樣一顆大心臟,一個人就既可以保持一定的敏感,能設身處地地理解受災同胞的極度痛苦的體驗,也能夠一直保持冷靜,從而可以在地獄般的處境中保持穩定。

  (文/武志紅)

  前日,數百名市民彙集在廣州市東山區圖書館4樓會議室,參加了「災後心理危機干預」志願者的集訓與選拔的活動。

  這一活動的籌辦者、廣州向日葵心理諮詢中心的心理諮詢師胡慎之稱,他們將從數百名市民中選出約25名志願者,並同30餘名心理專家組成一個心理救援團隊,於18日趕赴成都,為受災同胞和救援人員提供心理危機干預的服務。

  他特彆強調,心理危機干預的對象不僅是受災同胞,也包括救援人員,因為許多救援人員的心理和災民一樣陷入崩潰狀態或瀕臨崩潰的狀態。

  「救援工作需要冷靜,有時甚至是鐵石心腸。」專家組成員、廣州電視台「夜話」節目的心理顧問於東輝稱,「譬如拯救溺水者時,有經驗的救水員有時會先將極度慌亂的溺水者打暈,否則就有和溺水者同歸於盡的危險。」

  於東輝說,通過新聞,他注意到許多救援人員的心理狀態已失控,這意味著災難在相當程度上衝垮了他們的心理結構。

  這番話令我想起了一個說法:

  在戰場上,如果一個士兵做起了噩夢,而且噩夢的內容就是白天所看到、所遇見的,並且夢也沒有做什麼修飾、比喻等工作,那麼,有經驗的指揮官就會明白,這個士兵應該撤出戰場了,因為他的心理結構已被破壞,不能在血淋淋的現實和內心之間發揮必要的保護作用了。

  所以,救援人員需要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作為心理救助人員,這一點就尤為重要。

  胡慎之稱,這次選拔標準有四個「優先」:心理學背景優先、男士優先、醫生優先、善於溝通者(尤其是善於與兒童溝通者)優先。此外,因為團隊中已有30餘名心理專家,所以志願者最好具備其他優勢,可與心理專家互補,因而最後被錄用的25名志願者中有外科醫生、精神病科醫生、律師、小學教師和野外生存訓練專家等。

  但比這些「優先」條件更優先的是,所有的志願者都必須了解救助對象的心理處境,例如重大災難性事件對當事人的心理衝擊。

  災難摧毀了我們的控制感

  胡慎之在集訓中稱,重大災難性事件造成的一個必然衝擊是,破壞了當事人的控制感。所謂控制感即,「我了解我的人生,我對我的人生和我周圍的世界為什麼會這樣子以及會去向何方有充分的預料」。

  圍繞著這種控制感,我們會有四種常見的錯覺:

  錯覺一:我能決定我的生活,我是我自己生活的主宰。

  錯覺二:生活是公正的,我是好人,所以壞事不應該落在我頭上。

  錯覺三:生活是有意義的,一件事的發生一定有其理由。

  錯覺四:我是堅強的,我不會被擊垮。

  這些念頭本來就是錯覺,但這些錯覺卻是我們安全感的重要源頭,正常人都生活在這四種積極的錯覺中,它們給了我們安定感和秩序感,而不期而至的災難事件顛覆了這些錯覺,摧毀了我們的安定感和秩序感,讓我們陷入巨大的恐慌和憂慮中,「下一秒,同樣可怕甚至更可怕的事情說不定就會再次降臨。」

  並且,伴隨著這種巨大的恐慌,我們會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從而建立了極度消極的錯覺,如:

  錯覺一:我完全不能決定自己的生活;

  錯覺二:這是對我的懲罰;

  錯覺三:生活完全是荒謬的;

  錯覺四:我如此脆弱,已經經不起一點打擊了。

  無論是積極的錯覺還是消極的錯覺,都是自我實現的預言。所謂自我實現的預言,即當我們對未來有了一種預言後,我們就會只關注符合自己預言的,而對那些不符合的信息視而不見。所以,當形成了消極的錯覺後,我們會特別關注危險的信息,而對積極的信息缺乏關注。

  這些消極的自我實現的預言,在一定程度上會保護我們,令我們對可能接踵而至的災難有所預料,因為這種預料能力,我們就會覺得,自己對災難是有一定的控制能力的。

  此外,我們還會有其他一些辦法來保護自己的控制感,最常見的就是自責和憤怒。

  挑剔別人可令自己有控制感

  現在很多人在挑剔其他人,如姚明捐款200萬人民幣,萬科房地產集團也捐款200萬元人民幣,這引出了很多批評,還有很多網友譴責一些記者和電視台主持人不盡職。

  對此,胡慎之說,批評者在表達自己的憤怒時,會感覺到自己的力量,這就給了他們一定控制感。

  類似的道理,當自責者進行自我責備時,他也仍然處於幻覺中,認為自己是有控制能力的。

  不過,從積極錯覺到消極錯覺並不是在一瞬間完成,一般說來,這有四個轉變步驟:

  第一,鬥爭。當事人否認災難的發生,或者被激發起罕見的勇氣,與其作鬥爭。譬如,北川縣一個10歲的女孩被救出10分鐘後便死去,她的父親不能接受這一事實,而在篝火邊烤女兒的身體,一邊烤一邊說:「她剛走,身體還柔軟,火烤一烤,要是她意志堅強,興許還能活過來。」他的這番話便是否認。

  第二,逃跑。意識到事情不可逆轉時,一些當事人會逃避。譬如,許多受災者看到血腥場面後會轉過頭去,這就是逃避。

  第三,木呆。強烈地否認沒收到效果,那位父親當發現怎麼努力都沒用,女兒的身體仍逐漸冷去,有一段時間,他可能會一動不動地獃獃地站著,沒一點反應,這就是木呆。

  第四,屈服。木呆了好一會兒,碩大的淚珠一顆顆掉下來,接著很快變成號啕大哭,這意味著對親人去世這一災難事件的屈服。

  胡慎之說,這四個步驟與性格無關,是遭遇災難事件後的通常反應,它給了當事人緩衝的時間,讓我們逐漸可以接受災難,直面並承受最可怕的事實。

  以上只是大致的要點,而一個優秀的心理救助者還需要對當事人心理的細微變化有細緻的了解,並根據當事人的心理變化及時調整自己的角色。

  災難剛發生時,心理救助者的角色是「媽媽」。這時,傳統意義上的心理救助並不重要,而物理意義上的救助就至關重要,援助者應儘力給當事人提供一切必要的生活保障,並勸說當事人保持一個穩定的日常生活節奏,按時進餐,保持一定時間的睡眠。

  災難發生72小時內,心理救助者的角色是「老師」。當事人的注意力開始從外在的災難性事件轉移到對自己的內心體驗上,心理結構被破壞會給他帶來很大的震動,他會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並會有一些極端的情緒,最常見的如自責和憤怒,這時心理救助者就應當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告訴當事人,這些情緒的心理含義是什麼,它們為什麼會產生。了解這些知識可以幫助當事人形成新的控制感。

  災難發生兩個月內,心理救助者的角色是「治療師」。這一段時間,倖存者會出現以下一些不舒服的身心反應,並且多數人會試圖努力忘記當時的體驗,而這是「創傷後應激障礙」的重要原因,所以救助者應幫助倖存者充分理解這些反應,並接納藏在這些反應背後的悲劇真相,具體的辦法是聆聽倖存者講故事,可以是一對一的,即一個心理救助者聆聽一個倖存者的故事,也可以將有同樣不幸遭遇的倖存者組成一個團體,在心理專家的監督下相互傾訴,充分表達並宣洩這些體驗,這樣就不會留下嚴重的後遺症。

  心理干預的最後一個階段,救助者是「牧師」。即,等當事人充分理解了自己的所有體驗後,心理救助者可幫當事人做一個哀悼儀式,對已經失去的親人和已經不可挽回的生活方式說一聲「再見」。

  太情緒化不適合做志願者

  了解倖存者的心理是極其重要的,但同樣重要的是,心理援助人員自己必須具備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於東輝稱,心理救助絕不是「自我犧牲」,只有掌握了充分的技能和超強心理素質的人才適合在重災區做心理救助工作。

  胡慎之透露,招募心理志願者的消息發布後,他和他的工作夥伴一個上午接到了上千個電話,都是渴望做志願者的人打來的,其中不少人是帶著哭腔甚至是哭著打來電話的,他理解他們的愛心,但他們是做不了心理志願者的。

  「四川大地震的狀況很慘烈,正常人都會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他說,「但假若一個人的情緒反應達到了失控的地步,那常常意味著,這個人自己的內心深處藏著一些沒有被處理的創傷體驗。僅僅是從電視畫面上看到或聽到大地震的慘況他們已經承受不了了,但現場要比電視畫面上會慘烈很多,他們會更加承受不了,所以我們必須委婉地拒絕他們的要求。」

  作為評委之一,我也感受到了一些與會者的脆弱,一位女士在按照要求填寫她的資料時,顯然非常緊張,手抖得非常厲害,根本寫不了字,那麼她是不適合做心理援助的志願者的。

  廣州電視台的「夜話」節目的特邀心理專家於東輝在培訓中強調了心理救助者的自我保護。他說,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心理救助不是「犧牲」,只有掌握了充分的技能和超強的心理素質的人才適合做心理救助者。

  兩位心理醫生作了講話後,著名的野外生存教練候向科也講了最必要的野外生存經驗。

  因為要從500餘名與會者中選出25名志願者,競爭非常激烈,很多問題的提問者都在極力展示自己的優勢,以圖得到評為的垂青。

  現在,心理救助的重要性已得到了普遍重視,胡慎之透露,獲悉心理救助團即將奔赴災區的消息後,廣州團市委、成都市教育局和婦聯等政府機構給予了很大支持,並為心理救助團爭取到了隨輸送救援物資的飛機趕往成都的機會。

  同時,這一項目也得到了廣東「獅子會」和碧桂園房地產集團公司在資金上的支持。

  志願者可以說的話

  當災難剛剛發生時,在努力去理解和感受災難倖存者的基礎上,救助者要說:

  對於你所經歷的痛苦和危險,我感到很難過。

  你現在安全了(如果這個人確實是安全的)。 

  這不是你的錯。 

  你的反應是遇到不尋常的事件時的正常反應。 

  你有這樣的感覺是很正常的,每個有類似經歷的人都可能會有很好的反應。 

  看到/聽到/感受到/聞到這些一定很令人難過/痛苦。 

  你現在的反應是正常的,你不會發瘋的。 

  事情可能不會一直是這樣的,它會好起來的,而你也會好起來的。 

  你現在不應該去克制自己的情感,哭泣、憤怒、憎恨、想報復等都可以,你要表達出來。

  志願者不要說的話及原因

  我知道你的感覺是什麼(因為你的確無法體驗那種痛苦,所以你並不能懂倖存者的真切體驗,倖存者的體驗是撕心裂肺的,所以你這種輕飄飄的話會令他討厭你)。

  你能活下來就是幸運的了(倖存者常常寧願死去,他很可能會抱怨自己為什麼不和親人一起遭受苦難,一起死去,如果是當事人自己受了傷,他也可能寧願死去)。

  你能搶出些東西算是幸運的了(這是旁觀者的話,是站在你的角度上評論倖存者的處境)。

  你是幸運的,你還有別的孩子/親屬等等。(死去的親人是無可替代的,倖存者會渴望與他們同甘共苦)。

  你還年輕,能夠繼續你的生活/能夠再找到另一個人(倖存者想表達對死去親人的忠誠,而且失去一個親人的痛苦是真切的,是不能替代,不能計算的,這時說別人可以替代他,是在冒犯倖存者對死去親人的忠誠,也是無視倖存者心中的愛與痛)。

  你愛的人在死的時候並沒有受太多痛苦(死亡是最大的痛苦)。

  她/他現在去了一個更好的地方/更快樂了(這只是看法,而不是感受,而且是你的看法,不是倖存者的看法,你的看法沒有意義)。

  在悲劇之外會有好事發生的(這是在試圖否認悲劇的發生,也是在抹去悲劇的意義)。

  你會走出來的(沒有站在倖存者的角度去看問題)。

  不會有事的,所有的事都不會有問題的(問題已經發生了,而且還不可逆轉)。

  你不應該有這種感覺(任何感覺都是真切的,不能被否認的,也是否認不了的)。

  時間會治療一切的創傷(說這種話,是在幫助當事人主動遺忘悲劇,而這恰恰是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源頭)。

  你應該要回到你的生活繼續過下去(或許他也想,但他暫時做不到,而原來的生活軌道也的確不可能再回去了)。

  心理救助者的自我保護

  1.保護你的感覺

  地震和其他重大災難的救援者,常常會出現由於對生還者及其創傷的同情和共情,而使自己出現嚴重的身心困擾,甚至心理崩潰。災場如戰場,因此如果到現場,請你務必注意及時進行自我調適,如果發現自己有以下的跡象,你可能就有必要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1)身體反應:易疲勞,體能下降,由於身心極度疲勞,休息與睡眠的不足,易產生生理上的不適感,例如暈眩、呼吸困難、胃痛、緊張、無法放鬆等。

  2)心理反應:出現創傷反應和人際衝突;與他人交流不暢;情感遲鈍;失去對公平、善惡的信念;憤世嫉俗;對自己經歷的一切感到麻木與困惑;因心力交瘁、筋疲力盡而覺得生氣,例如對周圍人、政府官員、媒體感到憤怒;感到不夠安全;睡眠出現問題,做噩夢、集中注意和決策困難;缺乏自制力,憤怒,缺乏耐心,與他人關係緊張;失去對夥伴的信任感。

  3)職業困擾:出現耗竭感,懷疑自己的職業選擇;絕望,感到軟弱、內疚和羞恥;感到自己的問題與受災者相比微不足道;覺得自己本可以做得更好、做得更多而產生罪惡感,懷疑自己是否已經儘力;對於自己也需要接受幫助覺得尷尬、難堪;過分的為受害者悲傷、憂鬱。

  出現以上不良反應的原因包括:缺乏明確的休息制度、工作量過大、缺乏指導、救援者有自己的個人創傷問題、對自己期望過高。

  2.應對措施

  志願者要確保能獲得休息和飲食,以及情感上的支持和情緒的表達,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1)鞏固和完善自身的社會支持系統,與家人和朋友保持聯繫;

  2)同事間相互支持,適時地將你的感覺和救災的經驗與同事討論和分享(如果可能,每天找一個時間與救援人員一起分享自己的情緒);

  3)找到放鬆和娛樂自己的方法,安排好充分的休息和娛樂;

  4)定時定量的飲食,不管是不是有胃口;

  5)避免不必要的傷害,如果可能盡量不去其他災難的現場;

  6)注意休息,不要將全部時間用來和受害者或倖存者在一起,每天必須有與救援者們單獨在一起的時間;

  7)找到表達自己的方法,考慮如何更好地談你遇到的情況、你做的工作及工作中遇到的困難;

  8)與你的同伴相互鼓勵、打氣,相互肯定,絕不要相互指責;

  9)允許自己有負面情緒,並表達和宣洩出來。

  總之,志願者要明確地在自己和被救助者之間留出一定的空間,不要將全部精力和時間投入到被救助者的身上。同時,又要警惕自己會陷入和被救助者同樣的心態中,否則,自己會逐漸從救助者變成被救助者,看似是全心全意為了幫助別人,但卻最終成為了自己團隊的負擔。


推薦閱讀:

救助機構長期飯票:與寵物廠家一起測試產品
攝影師眼中的流浪狗就是他心中的獅子王
小說《諾丁》S01E045王澤和諾丁傳密信,劉耿柱和王澤救諾
遇到流浪或受傷的小動物,怎樣處理比較好?
【網路慈善】網路上的「慈善捐款」不應該成為一門騙錢的生意

TAG:心理 | 心臟 | 救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