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何唯獨被ta吸引?| 如何停止喜歡上那些錯誤的人
KY作者 / 咯咯
編輯 / KY主創們
"The soul attracts that which it secretly harbours, that which it loves, and also that which it fears."
(靈魂會吸引它秘密藏匿之物,其中不僅有它愛的,還有它所恐懼的。)
—— James Allen
在生活中,我們可能都聽過這樣一個問題:「你喜歡什麼類型的人?」
人在選擇伴侶時,似乎都有自己偏好的「類型」——我們總是被擁有某種特質的人吸引。而在被問到這個問題時,很多人會脫口而出一些討人喜歡的特質,比如好看、有趣、聰明等等。
但現實中真正吸引我們的人,可能與想像中自己會喜歡的類型完全不同。我們可能會一次次地喜歡上看起來並不符合自己標準的人、甚至明知是錯的人。而在回顧時如果足夠細心捕捉,你會發現,那些對我們有吸引力的人的確存在某種共同點——雖然這個共同點可能並不容易被察覺。
為什麼我們會被特定的人吸引?這種吸引又反映了我們自身的哪些特質?今天,來和大家聊聊「吸引力」這個話題。
吸引力有什麼基本法則?
拋開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不談,人與人之間是否會相互吸引,的確存在一些通用規則。下面是幾種常見的吸引力法則:
1. 我們會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
Donn Byrne和Don Nelson(1965)認為,人與人之間吸引力的核心是「獲得回報」和「正向互動」。簡單來說,人容易被主動向自己散發好感與善意的人吸引,而兩人之間的良性互動又會增強這種吸引力。
Berstein(2015)還指出,我們會衡量對方接受自己的可能性。這種「被接受的可能性」與個體的安全感相關,我們在判斷一個人吸引力時,「有沒有可能被接受」會比「Ta是否有魅力」更重要。
2. 物理上離得近的人更有吸引力
心理學家們在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學生宿舍內開展了一項關於「友情的形成」的研究(Festinger, Schachter, & Back, 1950)。他們發現大學生對和自己宿舍樓住得近的同學好感度會更高。
3. 我們更可能喜歡熟識的人
在一個關於單詞的實驗中,實驗者向被試展示了一系列單詞,單詞是一種被試不認識的語言。實驗者把不同的單詞以不同的次數向被試展示,然後讓被試按照好感程度給單詞排序。結果顯示,被試者看到次數多、更熟悉的單詞,好感度會更高。
這個實驗的效應在人和人之間也會發生。我們傾向於喜歡那些常聯繫的人。重複的接觸他人,甚至僅僅是圖像,通常能增加我們對他們的好感度。
這就是多看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多看效應指的是,單純的反覆暴露就會影響你對被暴露物的印象。實驗顯示,如果個體一開始對於被暴露物的印象是正面或者中立的,反覆暴露會增強個體對被暴露物的好感。但如果是第一眼就討厭的東西,多看效應則會讓我們更加討厭它。
4. 我們更容易被和自己顏值相當的人吸引
雖然大家都標榜自己是「顏控」,但事實上,真正會吸引到我們的是那些和自己顏值水平差不多的人。這就是社會心理學中經典的「配對假說」。
研究發現,兩人外貌的匹配程度直接影響了一段關係是否快樂、長久。相比起顏值差異較大的情侶,外貌般配的情侶表示自己對關係更滿意,感情也更加深厚(White, 1980;Garcia & Khersonsky, 1996)。
為什麼會一直被特定類型的人吸引?
除了上述這些泛泛的吸引力法則以外,還有一些更具體的情況:
1. 「我喜歡那種和自己完全相反的人」
Christine Hammond認為,人們在對方與自己能夠「功能互補」時,會喜歡和自己非常不同的人。這種「互補」指的是,一個人本身的人格特質給自己帶來了一些困擾或限制,而與自己性格截然相反的人剛好能彌補自己性格的局限。比如:
a. 內向者和外向者:
對於極其內向的人來說,他們即便不覺得自己不擅長人際交往有什麼問題,也會不自覺地被那些在人群中閃閃發光的外向者吸引。同時,在社交情境中,一個外向的伴侶也能夠幫他們穩定住局面,緩解他們的焦慮。
另一方面,外向者也會欣賞內向者身上那種天然的沉靜和與自己相處的能力。善於自省和觀察、捕捉細節的內向者對外向者來說是極佳的傾聽者,他們能給外向者帶來全新的視角和洞察。
b. 敏感者和遲鈍者:
對自我和他人情緒太敏感是一件消耗心力的事。因此,那些敏感的人常常會被一些和自己完全相反的、「神經大條」的人吸引。他們會被這類人的天然和快樂感染,覺得在這些人面前自己是更加放鬆的——這种放松感對他們來說難能可貴。
而那些對情緒不太敏感的人可能自我的整體幸福感會更高,但由於他們在這方面的「鈍感」,導致他們無法在恰當的時刻做出恰當的、他人期望的情緒反應。因此他們也會在生活中遇到一些障礙,尤其是在人際交往方面。所以,遲鈍的人也會覺得那些情緒豐富,並且能輕易察覺到他人情緒的人十分迷人。
2. 你被吸引可能是因為你們的心理障礙相互「匹配」
有一些常見的心理障礙之間存在著天然的吸引力,前提是其中一方不健康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剛好符合另一方不健康的需求:
a. 邊緣型人格和依賴型人格
邊緣型人格障礙具有對被拋棄的極度恐懼、情緒起伏不定和極其缺乏與他人之間的邊界感等特點,這樣的伴侶對常人而言是很難忍受的。即使是最親密伴侶,我們也無法接受一個人肆意地入侵、破壞我們的個人邊界。
然而,這樣毫無邊界意識的伴侶對於依賴型人格卻不是問題。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並且同樣對被遺棄深感恐懼的依賴型人格障礙喜歡順從和依附於他人。對他們而言,伴侶毫無邊界的要求和佔有、忍受伴侶所有的情緒、對伴侶千依百順,反而是一種讓他們更有安全感的狀態。
b. 有問題者與助人者
我們在過去的推送中曾多次提到「依賴共生」(Codependency)這個概念,這是一種乍看像愛情,實則卻是一種與愛無關的、病態的關係。
在一段狹義的共生關係中,兩人中需要一方有某些成癮性的問題,比如無法自控地出軌、性癮、嗜酒等,對自己和他人都難以負責任;而另一個人則高度依賴這個人的「問題」和「不負責任」,在過分地看護和管控另一方中獲得自己的價值感——這是一種病態的共生關係。
在依賴共生關係中扮演「助人者」角色的一方,往往「依賴別人對自己的依賴」。他們把過多的注意力放在另一半身上,給予Ta並不需要的過多的關懷,為此可以完全忽略自身的需要。
一段共生關係中,往往兩個人都既是受害者,又是同謀:一方依賴對方,另一方則依賴「對方對自己的依賴」——「成癮者」和「助人者」之間存在著天然的吸引。這種共生關係的結構十分穩固,這使得兩人即使深陷痛苦,也很難離開對方。
3. 明知是錯的人,卻一次又一次地犯錯
有的時候,人們已經從之前的關係中意識到,自己和某種人並不合適,和這樣的人在一起不會幸福;但同時,他們又會再次被和那種明知自己應該遠離的人吸引。
反覆被令自己痛苦的人吸引是一種創傷的強迫性重複。如果一個人在過去的關係中曾經被虐待或深深地傷害,並且問題沒有在那段關係結束前得到解決,比如對方為什麼要傷害自己,那麼這個人可能會不斷愛上類似的人,進入和當初類似的關係,試圖尋找答案。
甚至,他們會幻想在一段類似的關係中能夠解決曾經的矛盾;自己能從「受害者」的身份轉移到「施害者」,主動傷害一個和對方類似的人,來獲得一種虛假的主動權和復仇的快感。
這就是我們說的,「因為太恨Ta,所以愛上了像Ta的人。」常見的一種是,有些人反覆愛上與傷害自己的父親/母親相像的人。人在幼年時期會本能地渴望和尋求來自父母的關注和愛,如果這個願望未能被滿足,它就可能延續到成年後,即使我們表面上壓抑了這種願望。
因此,在童年被父母忽視、否定,怎樣討好都不能得到對方關注和愛的人,會在長大後被和自己父母類似的人吸引。在潛意識中想要從這些和他們相似的人身上得到曾經缺失的愛,以這樣的形式來完成童年未竟的心愿。
無法抗拒的吸引力的背後:
是兒時形成的防禦策略
臨床心理學家Lisa Firestone指出,在大多數情況下,兩個人能否相互吸引本質上取決於兩個人的防禦機制是否相吻合。
防禦機制,是我們在童年時期形成的特定的認知和行為模式,它們被用來應對一些令自己痛苦或筋疲力盡的情境,在那樣的時刻保護自己。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兒時的經歷讓我們形成了一些應對世界和難題的方式,這些方式曾經保護過我們,我們相信也願意繼續相信它們就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Firestone認為,我們在選擇伴侶時,會潛意識被那些適配我們防禦機制的人吸引。
比如,一個習慣用沉默和抽離來保護自己的人,可能會選擇一個咄咄逼人的伴侶,因為對方的咄咄逼人為Ta提供了很多可以保持沉默的情境。一個習慣用拚命地追逐和討好來保護自己的人,往往會選擇一個很難被取悅的對象。這是因為我們不喜歡自己的認知體系被打破,我們會通過主動的選擇,構建出自己熟悉的情境。
由此可見,人們被吸引並不是因為雙方性格有多麼契合,甚至不是因為和這個人一起我們會更快樂。而是和這個人之間的相處,能夠讓一直以來自我保護的方式能夠繼續存在。與此同時,和這個人之間的相處也能強化我們對自己的態度和認知。
舉個例子,一個相信自己不值得被愛的、沒有安全感的人,總是愛上那些疏離的人。這是因為,一面這種疏離強化了他們「我果然不值得被愛」的信念,一面在與這樣的人的關係中又能夠最大化地使用自己的防禦機制——痴纏對方,不斷確認對方的愛。
這個世界的不公平之處也就在於此,一個經歷過的痛苦的人因此往往反覆經歷痛苦,直到ta願意付出新的痛苦去打破自己、發生改變。
如果吸引你的是無法給你健康親密關係的人,該怎麼辦?
首先要明白的一點是,反覆被同一種人吸引這件事本身並沒有問題。但如果,你在關係中常常是不快樂的,並且感到虛弱,那麼你可能就需要去探究,這些人真正吸引你的地方到底是什麼。
有兩個需要注意的地方:第一,那些吸引你的人的共同點或許並不那麼顯而易見。他們可以是看似很不同的人,不論是外表還是性格。他們相似的可能只是某種不易察覺的行為模式,或是在特定情況下某種微妙的反應。
第二,在你眼裡,一個人吸引你的地方可能只是一種表象,這種表象下的本質才是你真正需要警惕的。比如,你可能覺得自己會被那些看起來漫不經心又有些神秘感的人吸引,因為使他們顯得有深度又有趣。
但事實上,你可能是迷戀對方情緒匱乏這個特點,以及被Ta無法理解你這一點吸引。這種吸引的背後就與你的防禦機制有關。
又或者,你發現自己無法抗拒那種時時刻刻都要求你給予關注的人,你覺得自己可能喜歡自信的人,但實際上吸引你的是他們強烈的控制欲。
因此,如果你發覺自己總是喜歡上對自己不好的人,總是進入讓自己不快樂的關係之中,那麼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參考上面的例子,認真覺察這些人之間有什麼共同點,他們吸引你的實質又是什麼。這種實質很有可能就是在不斷地給你那些負面的防禦機制注入養分的東西。
弄清了這種「錯誤吸引」的本質,你就可以開始思考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真正的需求是什麼。除了自省以外,你還需要總結、歸納過去的戀愛中自己痛苦的時刻,以及兩人最後分開的理由——那時的你是清楚為什麼這些人不能是你的伴侶的。
同時,你也需要考慮周圍親友的意見。人們在處於一段關係中,或是回想過去的關係時,可能都會有自己的濾鏡。我們不僅會美化過去,還可能會美化自己現下的處境。旁人固然無法讀取你的感受,但他們能比你更清晰、直觀地看到你在一段關係中整體的狀態。
總是愛上無法好好愛自己的人,也意味著你可能缺乏自我關懷能力。因此,身邊那些了解、關愛你的親友就可能會比你自己更知道,怎樣才是對你好的方式,什麼樣的人才更有可能給你帶來幸福。
最後,當你自己真正的需求有了大致的了解,就可以付諸行動了。你需要有意地試著去與那些一開始可能並不會吸引你,但具備你所需要的好的品質的人約會。至少在那些人靠近你時,給彼此一個機會,而不是早早地自我設限——「Ta 不是我喜歡的類型」。
這種舒適區以外的嘗試一開始會讓你覺得不舒服,因為這樣的人會挑戰你固有的防禦機制。比如,要一個迷戀那種對自己若即若離的人去試著和一個主動接近自己、關懷自己的人相處,他們會不習慣,甚至會覺得反常和不適——為什麼這個人對我這麼好?我又不值得。Ta是不是有什麼目的?
但實際上,是我們舊時用來保護自己的方式將我們帶向了錯誤的方向,它讓我們不明白健康的依賴關係是什麼樣的。試著接觸那些挑戰自己防禦機制的人,就是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去改變自己對親密關係和自我的錯誤認知,更加靠近真實的、安全的愛。有時候,你只是不習慣,並不是不喜歡。
最後,如果你還在反覆愛上無法與你建立健康關係的人,陷入令自己的痛苦的戀愛中的話,不妨在必要的時候告訴自己:有的時候最吸引你的,也是你最需要遠離的。斬斷聯繫雖然令人痛苦,卻是你找回自己的生活所必需的。而隨著你越來越健康,你也會越來越少地感到這些關係的吸引力。
以上。願我們都能愛值得的人。
在今天的文章最後,
邀請大家做一個投票吧:
前段時間,我們開啟了KY「公開課」計劃,不定期給大家推出免費/低價但符合KY一貫品質的公開課,帶來科普、公益、熱點的相關解讀,目前已經成功開展三期。
我們的第四期免費公開課將於12月21日晚開講:
《如何運用催眠技巧認識自己,建立良好的親密溝通》
本期公開課由中華催眠理事會理事,國家心理諮詢督導師、考核組成員,KY上海嘉年華人氣老師——胡淼淼老師主講:
具體介紹及報名可掃描下方海報中的二維碼查看,僅限2000名!
註:由於人數較多,本次課程群採用了機器人協助管理,入群請務必仔細閱讀群公告及聽課說明,遵守群秩序。
推薦閱讀:
※天生會吸引異性的星座,是不是有你
※抗戰劇竟然要靠脫戲來吸引眼球(組圖)
※「這家公司深深吸引著我」 浙江日報
※怎麼判斷男人對你有興趣?被你吸引?
※男人吸引女人的10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