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王培生太極技藝談

王培生太極技藝談  王培生先生一生致力於繼承弘揚中華武術,執著地研究武術攻防技藝,鑽研太極拳推手理論,武術著述豐富,武術技藝精湛。他以尚武崇德的高尚情操,繼承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發展的創新精神,贏得了眾多海內外武術愛好者的欽佩和敬仰。本文簡述王培生先生的太極拳推手技藝,以和太極拳愛好者共同學習、提高。    一、拳藝展現文化古韻    王培生先生有緣拜楊禹廷宗師,並得到師祖王茂齋宗師的點撥。王培生年少時聰穎過人,悟性超群,又不怕吃苦,深得楊禹廷先生的喜愛。楊先生不但對他傾囊相授,而且還叫他協助教學。當時,向王茂齋、楊禹廷宗師學太極推手的人很多,多數由王培生代師領手,他每天要同幾十個人練習推手。名師指點加上大量實戰,使他的推手水平迅速提高。師祖王茂齋先生看出他是可造之才,親自指點他推手和技擊技術。他18歲時(1937年),楊禹廷先生見他可獨立施教,就把第三民眾教育館的教學任務全權委託給他,這使他有了進一步施展才能的機會。他還以太極拳的陰陽哲理為主線,把幾十年所學的各家拳技比較、篩選、提煉、升華,並且融會貫通。  王培生先生在幾十年的武術生涯中,始終執著地研究中國武術的攻防技術,總結推廣太極拳推手技藝,並且勇於實戰,廣泛切磋,多方印證。他常說「技擊是武術的生命和精髓,不認真學習、研究武術的技擊和推手技術,就不能很好地繼承和弘揚傳統武術,就不能充分地體現中國武術的本來面目」。他在向弟子傳授拳械套路時,注意把重點招式的技擊含義講清楚。  我時常到王培生先生家中,在斗室中和先生習練推手,常常被先生的推手技藝所驚嘆。先生耐心地為我講解推手技藝,實踐時又發招如電擊人,使我心服口服。  先生講課從不幹巴巴地講動作規範,而是把大量的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文化知識自然地融人太極拳動作之中,使習練者在學拳的同時,能學到很多傳統文化知識,從而對太極拳的內涵了解得更加全面。二、習推手首要盤架子

  

  習練太極拳,首要練好基本功,盤好架子。

  先生強調太極拳推手和盤架子是太極拳一個整體的兩個部分。盤架子為拳之體,推手為拳之用。盤好架子,還要學會推手,才算體用兼備。

  王培生先生通過長期修鍊、大量推手實踐和多年對陰陽哲理、中醫經絡學、生理學、心理學的綜合研究,給太極拳提出了新的定義和新的理論學說。他給太極拳提出的新定義是「實用意念拳」。強調練拳要先想後做,先看後行。要求太極拳在技擊和治病時,只意想某一相關穴位,強化意念的作用,就可以取得出奇不意的效果。王培生老師創造性地提出的太極拳的新的理論學說主要有「以心行意、按竅(穴位)運身」和「神意不同處」等。

  按竅運身,就是在運動時,要想穴位,意念穴位領著身體走,比如兩手上抬時想十宣穴找勞宮穴(手指找手心),兩掌下按時想外勞宮穴(手背部),動作既輕靈又隱蔽,並能充分體現出太極拳用意不用力的精髓和特點。「神意不同處」是指在練套路或技擊發招時,眼神向上而意念向下,眼神向前而意念向後,眼神向左而意念向右等等,充分體現出了太極拳及一切事物的對立統一,奇正相生的運動規律和最佳功效。

  先生指出,在練好基本功、盤好架子的基礎上,才能循序漸進地練推手。練推手時,不要急於求成,也不要過早地問勁,要不頂不丟,要以主動的精神去習練、適應。

  三、吳式太極拳忌「雙重」之病

  

  先生強調,吳式太極拳忌「雙重」之病——虛實不分。《太極拳論》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懂得了虛實變化的道理,才能避免雙重之病。如對這一點不充分認識和了解,就不會練到更高的程度。

  在遇到對方用力打來時,如果立即還手抵抗,那就犯了「雙重」之病。這種見招打招、見式打式的攻防手法屬於人的本能。太極拳不採用這種手法,而是「先化後打」。在打之前,要造成「我順人背」的形勢,然後乘機追擊,用力不多即可取勝。這就是拳譜上所說的「人剛我柔謂之走」。意思是說無論對方用力或大或小,自己都要看作是「剛」來對待,不和他對抗,總以柔化為主,稱謂「走」。

  先生的推手技藝是在多年演練和大量實踐過程中不斷研究、總結出來的寶貴財富。我們要在演練太極拳中,勤學苦練,不斷創新,讓古老的武術為健康造福。

 
推薦閱讀:

傻逼們使用的邏輯方法
?【非遺國粹】湖筆製作技藝
八十餘載歷史積澱,中國紅幫技藝驚艷世界
盆景製作技藝圖解(一)
參遇話手作——銀壺:千錘百鍊,始成大器

TAG:太極 | 技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