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渲染、烘托、襯托、對比

 

一、渲染和烘托

1、渲染本來是國畫的一種手法,在需要強調突出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塗抹畫面,使畫面中的主體形象更鮮明突出,以加強藝術效果。詩歌則往往用來對環境、場景、景物或人物的行為、心理等細節進行描寫,這些描寫主要是從正面對對象做多方面的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表達效果。如韋應物的《賦得暮雨送李曹》:「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鍾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此詩目的在寫送別,卻重在寫景,全詩緊扣「暮雨」和「送」字著墨,詩中鋪寫的煙雨、暮色、重帆、遲鳥、海門、浦樹,使整個畫面寓於立體感,而且無不籠罩在煙雨薄暮之中,無不渲染上離愁別緒。

2、烘托本是中國山水畫的傳統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塗抹,使物象的特徵更加鮮明突出。用在詩歌創作中則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然後再引出主題,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也就是不說本意,只說與此有關的其它事物,達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對同一事物,可以從正面渲染,也可以從側面烘托。如杜甫《秋興八首》:「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首聯從大處落筆,寫深秋的蕭殺凄涼景象,頷聯寫天上地下,江間關塞,到處驚風駭浪,動蕩不安,蕭條陰晦,這種景象使詩人翻騰起伏的憂思和胸中的鬱鬱不平形象地表現了出來。這些景物描寫是從側面著意,用筆墨於景物,實則形象地襯出了詩人的思想感情的,是烘托手法。

也可以這樣來理解烘托,即烘托是用乙物來襯甲物,使甲物的特點更加鮮明突出,是側面描寫的一種方式。根據甲物和乙物的關係,烘托分為正襯和反襯兩種形式;根據甲、乙物的對象特徵,烘托又可具體分為以下幾類:(1)以人烘託人。如樂府詩《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鋤者」為羅敷所吸引的神態烘托秦羅敷驚人的美貌。(2)以物烘托物。如前面提到的韋應物的詩,除首句點明描寫對象「微雨」外,其餘都是通過描寫其他景物來寫「雨」的,詩人成功運用以物托物的藝術手法,彷彿使人感覺到船帆上、鳥羽上、天際上、大樹上全都籠罩著濛濛細雨。(3)以物烘託人。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三次描寫江中之月,分別烘托出了琴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悲傷的心情。(4)以人烘托物。如白居易《夜雪》:「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詩中描寫的對象是夜雪,但詩人卻從觸覺、視覺、聽覺烘托出雪之大和雪之猛。

3、很多時候渲染烘托合說,並不意味著兩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說明這兩種表現手法往往緊密結合在一起使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詩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過景物(意境)來烘託人物情感。

二、對比和襯托

1、襯托是利用事物間的近似或對立的條件,用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它可以使被陪襯的事物顯得更加突出、形象。襯托有正襯。反襯兩類。(1)利用事物的相似條件來突出主體事物就是正襯。比如在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中詩人並沒有直接說天姥山怎樣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稱的五嶽、天台來襯托天姥山,從而把天姥山寫得聳立天外,直插雲霄,壯麗非凡。(2)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突出主體事物就是反襯。它強調的是通過比照「襯」出其中的一個。如杜甫的《旅夜書懷》:「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該句中以遼闊的原野、皎潔的月光、閃爍的星星來反襯詩人孤獨的形象和凄苦的心境。反襯這種手法在借景抒情詩中運用得十分廣泛而典型,一般分為:以樂景寫哀情和以哀景寫樂情。前者如歐陽修的《踏莎行》,借著春日的美景來反襯詞人的離別情感;後者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藉助天山惡劣的環境來反襯戍邊戰士樂觀的戰鬥情懷。

2、對比則是把互相矛盾對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後相敘,加以比照,以此使人從中有所感有所悟,從而更加強烈而清晰地傳達出詩人所要表達的意旨。它強調的是通過比照更鮮明強烈地表達某種意旨,使美醜顯得更加鮮明,雙方特點對比更加顯著,正反道理說得更加深刻,矛盾問題揭露得更加尖銳。如李白《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歸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唯有鷓鴣飛。」詩人給我們展示了兩幅畫面:一幅是越王大敗吳國凱旋,戰士們個個脫下戰袍,換上了「錦衣」,向國人炫耀他們的戰功,宮女們個個打扮得花兒一般,在宮殿里恣情歡樂;另一幅則是「只今唯有鷓鴣飛」,現在只有幾隻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去,昔日的勝利、熱鬧早已煙消雲散。詩篇將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今昔對比形成強烈的反差,抒發了盛衰無常之感。

3、對比和襯托都有對照的意味,都是通過對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感)進行對照來突出另一事物的特徵。但是二者有著鮮明的差異;對比主要強調相對事物(或形象或情感)間的差異性,所列舉的事物都是並列關係,無主次之分。如姜夔的《揚州慢》、李白的《越中覽古》等懷古、憑弔類的詩歌,大多通過古今對比來表達物是人非的傷感或黍離之悲。而襯托則是烘雲手月,為了突出事物的特徵,描寫的重點只有一個,所列舉的事物間有主有次,並非平等、並列關係。如白居易的《夜雪》一詩,描寫的主要對象是「夜雪」,同是還描寫了冰冷的衾枕,明亮的窗戶、折斷竹子的聲響,所舉事物間有主有次,採用的就是襯托手法。也就是說,對比的落腳點不在於相互對照的任何一方,而是從對照中昭示某種情感認識;襯托的目的則在於凸顯相互對照的某一方。

三、襯托和烘托

1、襯托強調的都是兩個事物通過比較而使其中一個更加凸顯。落腳在一個「襯」,特彆強調由相近或相對的事物進行對照。如崔護的《題都城南庄》,詩人把「人面桃花相映紅」與「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兩種相對的情景進行對照,表達內心的悵然落寞。通過這兩種同「質」的事物的對照,用去年今日的歡愉來襯托凸顯今年今日的感傷。

2、烘托強調的是對一種事物從側面著意進行描述或鋪排,來使該事物形象更突出。落腳不一定是由相近或相對的事物進行對照,而強調側面地對該事物進行「烘」。如孟浩然《早寒有懷》:「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我家湘水曲,遙隔楚雲端。鄉淚客中盡,歸帆天際看。迷津預有問,平海夕漫漫。」前兩聯描寫景物,渲染出一種意境氛圍;後兩聯抒發自已那種思鄉的愁緒和前途渺茫的愁苦。雖然意境格調和心情有一種內在的相似性,但兩者不是同「質」的相近或相對的事物,不存在通過對照凸顯一方的關係,所以不是襯托。寒冷凄颯的意境氛圍,對於作者的心緒情感而言就好像一種外在的側面修飾裝點,這種意境氛圍就散發著作者心中的憂思和迷茫,雖然看似寫景,但實是從側面和外緣描寫作者情感中。所以景物描寫和意境渲染對於作者的情感表達是一種烘托。

3、襯托和烘托手法的異同:相同點是襯托和烘托都是著眼於「托」。使某種事物某個形象某種情感得到凸顯,所列舉的事物都有主次之分,都是為強調突出主要事物的特點。當二者所列舉的事物不止一個時,這兩種手法可以通用,但是兩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襯托主要通過對某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與其相似或相對的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對照映襯來實現表達目的,只是烘托的一種具體形式;而烘托主要是通過對該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側面的描寫來實現,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主要事物不一定說出來。如杜甫的《漫成一首》就用了襯托:「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其中「船尾跳魚撥剌鳴」一句用了反襯:詩的前三句著力刻畫一個靜字,此句卻寫動、寫聲,似乎打破了靜謐之境,但給讀者的實際感受恰好相反,以動寫靜,愈見其靜,以聲襯靜,愈見其靜。詩句「蟬躁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而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曹》則用了烘托——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 沒有直接寫雨,而是通過別的事物把雨寫出來:船上的布帆變得重了,鳥兒飛得不那麼輕巧了,天灰濛濛的一片,遠處都看不真切,而江邊的樹卻顯得十分滋潤。頷聯和頸聯雖未直接寫雨,但烘托手法的運用使我們感到,在船帆上,鳥羽上,在天際,在大樹上,全都是蒙蒙的細雨。襯托是兩種事物都得交代,二者相互映襯;而烘托必須採用多個次要事物來突出主要事物。

 
推薦閱讀:

瑜伽練習中常見的體式正誤對比(收藏)
三款熱門緊湊型SUV對比 誰更值得買
關曉彤和楊冪的對比?
《GATE奇幻自衛隊》和《那年那兔那些事兒》哪一個比較好看?

TAG:渲染 | 對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