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蕭何傳略

  蕭何(?-前193),秦泗水郡沛縣豐邑(今江蘇省豐縣)人。因精通律令而「文無害」(通曉律文而無所枉害)被任命為沛縣「主吏掾」(即「功曹掾」,縣令主要屬吏)。其時,漢高祖劉邦仍為一介布衣,故蕭何每每以吏職之便救視之;及劉邦為亭長,蕭何則一如既往地護佑並追隨之。某年,劉邦「以吏徭咸陽」,縣中諸吏皆以俸錢十分之三為贈,獨蕭何以俸祿十分之五相送,由此可見蕭何的厚道大度或兩人交誼之深。

  秦泗水郡監御史(秦無剌史,以御史監郡)與郡從事皆賞識蕭何的素有方略、諸事辨明,便提拔他擔任了泗水郡卒史。在郡吏的位置上,考定政績,蕭何為全郡第一。郡御史意欲推薦他入朝為官,蕭何堅決推辭,得免。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陳勝、吳廣起義於大澤鄉(在今安徽宿州西南),號「張楚」。天下雲集響應,諸郡縣多殺其長吏以舉義。沛縣令恐懼,也想據沛地以應陳勝。主吏蕭何與獄掾曹參便向沛令建議道:「君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聽令。願君召諸流亡在外者,可得數百人,以力脅之,眾不敢不聽。」沛縣令表示同意後,蕭何、曹參二人即派剛從芒碭山潛回的樊噲重回芒碭山中,召劉邦火速率眾回沛縣舉義。此時,劉邦部眾已由十數人壯大到數十百人。

  劉邦還未到,沛縣令便後悔了。他恐怕劉邦回縣發生意外,於己不利,便設守閉城不納,且欲派人捉拿蕭何、曹參。二人聞訊,逾城迎劉邦。劉邦將文告捆於箭上,射入城中。沛縣父老知劉邦至,率子弟殺沛令,迎劉邦入城,欲以為令。

  劉邦並不想為首。但蕭何、曹參等,皆為文吏,自愛其身,恐事不成,反受滅族之災,因而一致推讓,且共舉劉邦為首領。

  劉邦被立為沛公後,他的朋友即一般少年豪吏如蕭何、曹參、樊噲等均各自收羅子弟,得三千人。蕭何被任命為「丞」,監督庶事,作為沛公的第一助手;起義開始,蕭何在劉邦集團中的重要地位即已顯示出來。

  蕭何滅秦戰功,本傳不載。蕭何在整個反秦戰爭中承擔的都不是攻堅任務。他是劉邦主力軍的高層決策者之一,是後勤保障方面的領導。

  沛公軍至咸陽,大概有一個哄搶勝利成果的短暫時間。待項羽兩個月後大擺鴻門宴時,劉邦已經是一個全局在胸的政治家。其實,是蕭何促成了劉邦的精神飛躍。

  漢元年(前206)二月,項羽在咸陽分封諸侯。本來,西征前楚懷王有約:「先入關破秦者王其地」。沛公先入關破秦,理應王於關中。但項羽擅自封王,以「蜀漢亦關中地」為借口,偷換概念,將沛公劉邦封為漢王,僅王漢中一隅;而將秦國關中故地一剖為三,分給了秦降將章邯、司馬欣、翟翳等三人。劉邦怒,欲謀攻項羽。周勃、灌嬰、樊噲等人勸之,怒不解。蕭何復勸。於是入漢中為王,以蕭何為丞相。

  劉邦入漢中,項羽特派三萬兵馬尾隨監視。楚與各諸侯國仰慕而追隨劉邦者,竟有數萬之眾。這其中,便有韓信。

  韓信又數次與蕭何交談,蕭何亦欽佩他的才華。行至南鄭,韓信以為蕭何定將自己推薦於漢王了,但不見提拔,遂離職出逃。蕭何聞韓信已走,來不及請示漢王,便急急上路追趕。及至漢王元年(前206)七月登壇拜將,發現是韓信,一軍皆驚。

  蕭何月下追韓信,這一舉動,事關天下成敗。功罪千秋,融入蒼黃,無須文字,影響自在。劉邦大軍只在漢中休整了四個月,當年八月,即出褒斜道,兵臨陳倉(今陝西寶雞市),突襲雍王章邯之軍。這就是數月之前蕭何早已規劃的「還定三秦」之戰。

  蕭何的任務是留守巴蜀,鎮撫諭告,使給軍糧;總之,後勤與行政的雙重任務都由他一個人承擔下來。

   「還定三秦」之戰三個月即大獲全勝。十月,漢王率軍出關擊楚。蕭何將漢丞相府由漢中前移於關中櫟陽(在今陝西省臨潼縣東北)。除在此立漢宗廟、社稷、宮室、縣邑及處理各種庶務外,蕭何還擔任了教育、侍候漢王太子的特殊任務。前方戰鬥十分激烈,有兩件至關重要的大事都是依賴蕭何完成的,一是糧草等軍需品的源源供給,二是新兵吏卒的源源輸送。漢王數次全軍潰散,皆賴蕭何的雙重保障才得以轉危為安。此後,漢王劉邦遂將關中一切交蕭何處置。

  漢王三年(前204),漢王與項羽相持於京(縣名,在今河南滎陽南)、索(邑名,在今滎陽)之間,數次派使者入關問丞相勞苦。鮑生對蕭何說:「如今大王暴衣露蓋,征戰於外,不忘問君勞苦,蓋有疑君之心。為君計之,莫若遣君子孫昆弟凡能扛動兵器者,全部送到前方;如此,漢王當更加信任丞相。」蕭何依計而行,劉邦大喜,疑竇頓消。

  漢高帝五年(前202)十二月,垓下一戰,項羽敗亡。二月,劉邦在氾水之陽即皇帝位,國號為「漢」。此後,西都洛陽。五月,罷兵歸家,與民休息,並於洛陽南宮置酒高會,與群臣縱論取天下之道。高起、王陵二人從劉邦、項羽的個性論起,皆不得要領。劉邦道:「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兵,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劉邦推許「三傑」,其中對蕭何的功績表述,最為準確而樸實。

  漢高帝六年(前201)十二月,漢高祖劉邦首批封功臣十人為「徹侯」,蕭何不在其中。次月,即六年正月,第二批封十七人為「徹侯」,蕭何被封為「酇侯」。食邑在酇縣(在今湖北均縣東南),共八千戶。即便第二批封侯,諸功臣仍有不滿。他們皆曰:「臣等披堅執兵,多者百餘戰,少者數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別。今蕭何未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戰,不親自戰,功卻居臣等以上,何也?」漢高祖劉邦道:「諸君知獵乎?」皆答曰:「知之。」又問:「知獵狗乎?」復答:「知之。」劉邦道:「夫獵,追殺獸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走得獸者,此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且諸君獨以身從我,多者兩三人;而蕭何舉宗數十人皆隨我,功不可忘也。」這麼一說,諸功臣再不敢多言。

    列侯受封已畢,進奏位次時,眾人說:「平陽侯曹參身披七十創,攻城略地,功最多,宜列第一。」漢高祖劉邦已對諸臣議論蕭何之功甚感不悅,這次雖然沒有重新發難,但仍與他認為蕭何位次第一的想法不合。默然中,關內侯鄂千秋進言道:「群臣之議皆誤,曹參雖有野戰略地之功,此乃一時之事。皇上與楚相拒五載,失軍亡眾,逃身而遁者數次。每次兵散軍敗,蕭何皆從關中遣軍補亡,不詔而至,解救乏絕。漢與楚對壘於滎陽數年,軍無現糧,皆賴蕭何轉漕關中,供給不乏。陛下雖數敗於關東,蕭何常保全關中以待陛下,此乃萬世大功。今雖無曹參等百戰之功,又何缺於漢?漢得蕭何不必求其全功,奈何欲以一旦之功加於萬世之功哉!蕭何當第一,曹參次之。」漢高祖道:「善。」於是乃令蕭何第一,賜其帶劍著履上殿,入朝不必趨行。漢高祖封蕭何畢,又說:「吾聞進賢受上賞,蕭何功雖高,待鄂君之言乃得明。」於是在鄂千秋關內侯已有食邑的基礎上又增至二千戶,封其為「安平侯」。當日,又將蕭何的父母兄弟共十餘人,一一加封,皆有食邑。蕭何封邑在八千戶基礎上再增二千戶。至此,已是名符其實的「萬戶侯」了。封贈已畢,漢高祖劉邦仍忘不了調侃一句道:「增加這二千戶,是償還當年徭咸陽蕭何多贈俸二之錢呀!」

  漢高帝十年(前197)九月,代相陳豨自立「代王」,反代地,劫掠趙、代。漢高祖劉邦自將大軍征討之,淮陰侯韓信稱病不從。不惟不從,韓還暗地派人與陳豨聯繫,欲乘劉邦遠征、京中空虛之機,詐赦諸官徒奴,發兵襲呂后與太子,以與陳豨裡應外合。

  漢高帝十一年(前196)正月,呂后欲召韓信問訊,恐其黨羽難制,便與丞相蕭何謀議。二人謀劃,詐言高帝處傳來捷報,稱陳豨伏誅,讓群臣上朝祝賀。蕭何出面,欺騙韓信道:「即便生病,也應該扶病朝賀!」韓信不知是計,入朝。呂后命武士縛韓信,斬於長樂宮鍾室。臨刑,韓信嘆曰:「吾不用蒯通之計,反為女子所騙,豈非天哉!」韓信死,夷其三族。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與蕭何,誰也掙不脫歷史宿命的相生相剋。

    前線,漢高祖聞蕭何協助呂后已誅韓信,便派使者傳旨封蕭何為「相國」,增封五千戶,且令從禁衛軍中專撥五百人,由一都尉率領,作相國警衛。

  聞蕭何陞官進爵,朝中諸臣皆入相府相賀,獨有秦故東陵侯召平相吊。這召平,在秦亡之後淪為布衣,家貧,種瓜長安東陵,瓜美,世謂「東陵瓜」,即從召平開始。召平對蕭何說:「君之禍,自此始也。」蕭何大驚,問其所以,平曰:「皇上暴露於外,君相守職於內,無披矢石之難,而增封置衛,其因即在淮陰侯新反於內,上有疑君之心。置衛衛君,並非寵信君也!願君讓封勿受,悉以家產佐軍。」蕭何從其計,劉邦大喜。

  當年七月,淮南王英布發兵反。漢高祖劉邦自將兵擊之。行前,數次派人問蕭何將作何表示。蕭何道:「陛下率軍出征,吾將為陛下撫慰百姓,安定人心,且盡出家財以佐軍需,如平定陳豨之亂一樣竭誠盡忠。」聞蕭何言,門客某又警誡道:「君滅族不久矣!君為相國,功第一,不可復加。然君初入關,已深得百姓心,今十年矣。百姓皆附君,何必再孜孜於民望?皇上之所以數次相問,是畏君民望太高,傾動關中。今君何不多買田地,廣掠財物以自污?君若如此,頓失民心,皇上將安心出征。」蕭何從其計,劉邦復大喜。

  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十一月,劉邦平定英布之亂後返回長安。路上,即有百姓攔道投狀,上告相國強行賤買民田民宅事,且事涉數千戶之多。劉邦至京,蕭何進見,劉邦笑道:「如今相國也奪利於民了!」說畢,復將百姓訴狀全部交給蕭何:「相國自向百姓謝罪吧!」

  後來,蕭何鑒於長安地狹人眾,而上林苑中又多有棄置空地,便令百姓入苑種植,但在收割時要留下禾稈,以為禽獸之食。漢高祖劉邦聞奏,以為相國又在取媚於民,大怒,道:「相國多受賈人財物,為請吾苑之地!」乃令廷尉拘捕蕭何,械繫於獄。後赦蕭何出獄。

    蕭何年老,素恭謹,光著腳入朝謝罪。劉邦說:「相國免禮!相國為民請苑,吾不許,相比之下,吾不過為桀紂之主,而相國為賢相。吾故意系相國,欲令百姓知吾之過!」

  四月,漢高祖劉邦崩。

  五月,太子劉盈即皇帝位,是為漢孝惠皇帝,蕭何仍為相國,事惠帝。

  漢惠帝二年(前193)七月,蕭何薨,謚為「文終侯」。蕭何病重時,惠帝親臨視疾,因問曰:「君即百歲後,誰可代君為相?」蕭何答道:「知臣莫如主。」惠帝問:「曹參如何?」蕭何點頭道:「帝得人矣。吾死不恨矣!」

  蕭何在世,買田宅必居窮僻之處,為家不治圍牆。其遺言曰:「後世賢,則師法吾儉;不賢,毋為勢家所奪。」

(摘自《徐州地方歷史文化叢書·徐州名人》)


推薦閱讀:

蕭何的處世之道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話有何典故?
行軍路上,蕭何為啥先「跑」了
蕭何與劉邦——最奇葩的經理人與老闆

TAG:蕭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