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療疾——中醫音樂療法
中國古人對音樂有高深的認識,據《樂記》中說:「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也。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於物也。」古人認為聲音之本在人的心神,心神所覺而後形於聲色。《莊子。人間世》曾記載孔子對心齋的見解,曰:「敢問心齋,仲尼曰:一若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故大音無聲,大形無象,聲音之始,其為太虛乎?這似乎比古埃及人說的「音樂是靈魂的妙藥。」 是更為深遠的見識。《呂氏春秋·大樂》在開宗明義中講:「音樂之所由來遠矣,生於度量,本於太一。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陰陽變化,一上一下,和而成章。」古人認為音樂起源於「太一」,音樂的本質是「道」,是陰陽的消長變化,有生命之氣勢、陰陽之靈變、宇宙之聲音。音樂的清濁、疾徐、哀樂、剛柔,相反相成、相生相剋、相需相化,正是陰陽之道的體現。東漢的《太平經》探討了音樂的陰陽之理,說:高為陽,低為陰;大調為陽,小調為陰;強為陽,弱為陰;剛為陽,柔為陰;金革之聲為陽,絲木之聲為陰等。在陰陽的基礎上,古人更提出五音的見解。《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說:「則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氣,用其五行,氣為五味,發為五聲,章為五色。」。所以道生陰陽,陰陽生五行,五行而有五音。《黃帝內經》中提出了五音應五髒的學說,直接將聲樂的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與人體的五臟(脾、肺、肝、心、腎)結合起來,可以判斷疾病的發生、發展,並對疾病進行診斷、治療。《素問》記載:「肝,在音為角;心,在音為徵;脾,在音為宮;肺,在音為商;腎,在音為羽。」 《史記》中說: 「聞宮音,使人溫舒而廣大;聞商音,使人方正而好義;聞角音,使人惻隱而愛人;聞徵音,使人樂善而好施;聞羽音,使人整齊而好禮。」《靈樞·邪客》曰:「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此人之與天地相應也。」五臟可以影響五音,五音亦可調五臟。正因為聲音與人體不同的腑臟有不同的關係,所以聞音樂可以「動蕩血脈,通流精神」而正心志。《易經》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不同的聲音,對應不同的臟氣,因而有不同的治療功能。宮調(相當於簡譜中的「1」)的音樂,風格悠揚沉靜,淳厚莊重,有如「土」般寬厚結實,可入脾;商調(相當於簡譜中的「2」)的音樂風格高亢悲壯,鏗鏘雄偉,具有「金」之特性,可入肺。角調(相當於簡譜中的「3」)的音樂,生機盎然的旋律,曲調親切爽朗,具有「木」之特性,可入肝。徵調(相當於簡譜中的「5」)樂曲旋律,活潑輕鬆,構成層次分明,情緒歡暢的感染氣氛,具有「火」之特性,可入心。羽調的曲調(相當於簡譜中的「6」),音樂風格清純,凄切柔潤,行雲流水,具有「水」之特性,可入骨。正是通過音樂對五臟,五氣的影響,從而「雪其躁心,釋其競心」,而「淡泊寧靜,心無塵翳」,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
音樂與造化相通,可以醫人於無形。白居易的《好聽琴》寫道:「本性好絲桐,心機聞即空,一聲來耳里,萬事離心中;清暢堪銷疾,恬和好養蒙,尤宜聽『三樂』,安慰白頭翁。」正是聞樂之後身心舒暢的描寫。古代中醫認為,音樂治療貴在「和」字。《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便是中國音樂所推崇的至高境界。正如《內經》中說:「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必先五臟,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音樂是一種和合之氣,它能和合人體之陰陽,起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作用。天地陰陽之和與人體陰陽之和是同構相應的,人身小天地,人體的內在和諧可以受到外在的和諧的影響。姚崇在《彈琴誡並序》說:「琴者樂之和也,君子撫之以和人心。」歐陽修在《書梅聖俞稿後》中說: 「凡樂,達天地之和,而與人氣相接,故其疾徐奮動以感於心,歡欣惻倫可以察於聲」。他在《國學試策三道》中亦說:「蓋七情不能自節,待樂而節之;至性不能自和,待樂而和之」。周敦頤對音樂養生也提出了「淡和」思想,他說:「故樂聲淡而不傷,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則欲心平,和則躁心釋」。與「和樂」相對,古人相信,不良樂律會導致人體罹患疾病。荀子明確反對「姚冶以險」的「邪音」,《論衡。紀妖篇》記載的師曠鼓琴的故事就表達了這一觀念:「師曠不得已而鼓之,一奏之,有雲從西北起;再奏之,風至,大雨隨之,裂帷幕,破俎豆,墮廊瓦,坐者散走。平公恐懼,伏於廊室。……平公之身遂癃病」,可見許多疾病是由於聽了不和的音樂造成的,「若聽樂而震,觀美而眩,患莫甚焉」。真可謂樂者,葯也!現代社會,人們對音樂與療疾研究正逐漸興起,並開發了一系列音樂養生療法。比如聽《梁祝》、《二泉映月》、《漢宮秋月》來克服脾氣暴躁的心理疾病,但是許多音樂療法大多專註於用哪種音樂能治哪種病,而忘記了音樂並非簡單的聲音刺激,而是與心神相通的。神本靈應,變化不居,最忌呆板,重複,機械,笨拙。如點菜般的音樂療法,完全忘記了樂師與聽眾的心靈感通,又如何能奏效呢?聽音樂貴在無為自然中觸動心機,恍然忘情忘景,心神紓解,病亦不葯而醫矣。如果抱著強烈要治病的心理去聽音樂,聽不進去,又怕治不好病,恐怕和打針一樣難受,反而不美。唐代詩人李白在《聽蜀僧睿彈琴》中說:「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遺響入霜鍾。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蓋善於彈琴者,不如善於聞音者,如非心心相印,又豈能處處合機?
孔子說聽音樂要「虛以待物。」。寧心靜神,自能聞聽到天籟之音。清清的鐘聲,潺潺的流水聲,呢喃的蟲鳴,微風的吟唱,山嵐的轟鳴。。。。。大自然的音樂之美無處不在,就是早晨初醒打開窗戶聽到的第一聲鳥鳴,都可以讓我們感受到音樂帶給人的寧靜和清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即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據說聽大海漲潮落潮的聲音可以領悟宇宙的大道,這似乎更是高遠玄奧,遠離人間之妙音了!音樂能養生、治病,已被中外許多學者公認,尤其是中國古典音樂,曲調溫柔,音色平和,旋律優美動聽,能使人忘卻煩惱,從而開闊胸襟,促進身心健康。
在兩千年前,中醫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就提出了「五音療疾」的觀點。中醫認為,五音,即角、徵、宮、商、羽,對應五行(木、火、土、金、水),並與人的五臟和五種情志相連。如宮調式樂曲,悠揚沉靜、淳厚莊重,有如「土」般寬厚結實,可入脾;商調式樂曲,高亢悲壯、鏗鏘雄偉,具有「金」之特性,可入肺;角調式樂曲,朝氣蓬勃,生機盎然,具有「木」之特性,可入肝;徵調式樂曲,熱烈歡快、活潑輕鬆,具有「火」之特性,可人心;羽調式音樂,凄切哀怨,蒼涼柔潤,如行雲流水,具有「水」之特性,可入腎。中醫的「五音療疾」就是根據5種調式音樂的特性與五臟五行的關係來選擇曲目,以調和情志,調理臟腑,平衡陰陽,達到保持機體氣機動態平衡、維護人體健康的目的。依據上述原理,可採用以下方法調暢情志:
浮躁在五行中屬「火」,這類人做事爽快,愛夸夸其談,爭強好勝。平時未發作時,應引導其積極的一面,聽些徵調音樂,如《步步高》、《狂歡》、《解放軍進行曲》、《卡門序曲》等,這類樂曲激昂歡快,符合這些人的性格,能使人奮進向上。在情緒浮躁時,則應用水來克制,聽些羽調式音樂,如《梁祝》、《二泉映月》、《漢宮秋月》等,緩和、制約、剋制浮躁情緒。 壓抑在五行中屬「土」,這些人多思多慮,多愁善感。平時應多聽宮調式樂曲,如《春江花月夜》、《月兒高》、《月光奏鳴曲》等。這些曲目悠揚沉靜,能抒發情感。當遇到挫折,極度痛苦壓抑時,應聽角調式音樂,如《春之聲圓舞曲》、《藍色多瑙河》、《江南絲竹樂》,此類樂麴生機蓬勃,能以肝木的蓬勃朝氣制約脾土的極度壓抑,使其從痛苦抑鬱中解脫出來。 悲哀在五行中屬「金」,悲痛時,應聽商調式樂曲,如《第三交響曲》、《嘎達梅林》、《悲愴》等,能發泄心頭鬱悶,擺脫悲痛,振奮精神。對於久哭不止,極度悲傷的患者,應聽徵調式音樂,如《春節序曲》、《溜冰圓舞曲》、《閑聊波爾卡》等。其旋律輕鬆愉快、活潑,能補心平肺,擺脫悲傷與痛苦。 憤怒在五行中屬「木」,憤怒生氣時,應多聽角調式樂曲,舒肝理氣,如《春風得意》、《江南好》等。在憤怒至極,大動肝火時,應聽商調式樂曲,如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陸》,艾爾加的《威風堂堂》等,以佐金平木,用肺金的肅降制約肝火的上亢。絕望在五行中屬「水」,這些人多因遇到大的挫折及精神創傷而對生活失去信心,產生絕望,故必須以歡快、明朗的徵調式樂曲,如《輕騎兵進行曲》、《喜洋洋》,中國的吹打樂等,補火制水,重新喚起對美好未來的希望。
音樂治療每日2~3次,每次以30分鐘左右為宜。最好戴耳機,免受外界干擾。治療中不能總重複一首樂曲,以免久聽生厭。治療的音量應掌握適度,一般以70分貝以下療效最佳。推薦閱讀:
※周杰倫有哪些優秀的電影?
※Jukedeck MAKE: 神經網路作曲
※54歲毛阿敏全家照,嫁百億老公,與那英交惡,女兒美艷動人
※音樂拯救世界!初戀這首情歌,你可曾聽見過?丨布希戈爾茨鋼琴
※周董的土味歌詞,才是吸引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