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及其時代

在清代,康熙帝以歷史上少有的雄才大略,引導大清帝國擺脫明清之際的混亂與動蕩,走向和平與安定,為持續時間長達130餘年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基礎。後世史家謂康熙帝一生,「雖曰守成,實同開創」,評價可謂公允。即使今天我們反觀康熙帝及其時代,也仍能為其傑出的人格魅力所感動,並從中獲得很多教益。

  以儒家思想為治國之本

  自幼即對儒家學說充滿濃厚興趣的康熙帝即位以後,在以熊賜履為代表的一批漢族官僚的推動下,以巨大的熱情投入到儒學的學習中,「殊覺義理無窮,樂此不倦」(《康熙起居注》第1冊第80頁)。康熙十六年十二月,他在御制《曰講四書解義序》中,明確宣布清廷要將治統與道統合一,以儒家學說為治國之具。康熙帝的這一態度為清朝內部持續數十年的文化紛爭(也是治國方略的紛爭)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此後,儒學在清朝社會特別是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獲得了正統的、合法的主導地位。這一重大歷史轉折,意味著作為中央==的清朝政權,在保持自己獨有的民族特色的同時,又因吸收博大精深的中原政治傳統,從而具有更加豐厚的文化底蘊。政治倫理的儒學化,使這個政權第一次具有了系統而明確的理論指導,從根本上解決了清初社會政治的演變方向,為清朝社會進入協調、穩定的發展階段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和制度基礎。當時,不少漢族官僚為這一新的政治動向而歡欣鼓舞,並預感到中國社會有可能進入一個新的理想狀態。

  以皇權專製為官僚政體的核心

  康熙帝親政以後,一方面通過各種手段,採取強有力的措施,限制滿洲貴族的權力,如剝奪各旗王公幹預旗務的權力,破除「軍功勛舊諸王」統兵征伐的傳統,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政治影響等;另一方面又毫不含糊地提出要建立由皇帝個人獨裁的專制政體。他說:「天下大權當統於一」(《清聖祖實錄》卷275,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辛未),「天下大小事務,皆朕一身親理,無可旁貸。若將要務分任於人,則斷不可行」(《清聖祖實錄》卷284,康熙五十八年四月辛亥)。康熙帝確立的君主專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用人之權、獎懲之權由皇帝親自控制,不許臣僚干預;通過特務統治、密奏制度,對臣僚實行嚴密的監督和防範;反對朋黨,嚴防臣僚結黨對抗皇權。康熙帝確立的君主專制原則,被雍正、乾隆二帝繼承和發展,逐漸成為清朝新的神聖不可侵犯的「家法」。清朝君主專制政體,在康熙朝被正式確立以後,持續兩百餘年,直到二十世紀初清朝滅亡,方被廢除。

  康熙帝在加強皇權的同時,也著手完善清朝官僚政治制度。有兩個現象值得特別注意:一是康熙九年八月將內三院改為內閣,從此內閣作為清朝法定中央==、作為官僚政治的重要象徵,其地位穩定下來並一直存在到清末;二是康熙二十三年開始纂修《大清會典》。這是清代第一部重要的政典。《大清會典》於康熙二十九年完成,共162卷。從此,清朝官僚政治的運行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初步實現了政治運作的規範化。

  清朝官僚政治直接服務於專制皇權,是實現皇帝個人獨裁的重要工具。但與此同時,官僚政治對防止貴族濫用權力、改善官風、規範政治運行及協調社會利益關係等也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健全官僚政治是中國傳統社會由亂到治的必不可少的環節。在強化皇權的同時,大力加強官僚政治建設,顯示了康熙帝卓越的政治眼光。

  以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為職志

  清朝對中國歷史最重要的貢獻是完成了國家統一。清代國家的統一,不但初步奠定了近代中國的疆域版圖,而且使各民族在和平安寧的環境中風雨同舟,共求發展,也為近代中國抵禦外來侵略、追求富強提供了重要的歷史前提。而這一偉大歷史成就之基礎也是在康熙朝奠定的。

  從康熙帝開始,清朝初步形成了剿撫並用、以德服人的統一方針,即「亂則聲討,治則撫綏」(《清聖祖實錄》卷180,康熙36年2月壬寅),「仰憑天道,俯愜人情,以萬不得已而用兵」(《御制親征平定朔漠方略序》)。這一方針在實踐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大加強了邊疆少數民族對中央==的向心力,特別是上層貴族和清廷建立了比較和諧、融洽的關係。康熙帝說:「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專恃險阻」,「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清聖祖實錄》卷151,康熙三十年五月丙午)。康熙朝的統一事業,為乾隆中葉清朝最後完成國家統一打下了堅實基礎。

  康熙時期,國家主導意識形態的確立,政治體制的健全,國家統一的推進,從不同的側面將中國引向繁榮。到康熙中葉以後,清朝社會就呈現出一派「盛世」景象。時人稱,「士敦詩禮,民安耕鑿,萑苻夜息,桁楊晝靜,行旅歌於途,商賈嬉於市。即梯山航海,沐曰浴月之鄉,欣欣蒸蒸,無遠弗及」(《清聖祖實錄》卷300,跋)。而這一成就的取得,顯然與康熙帝的個人努力密不可分。

  需要指出的是,康熙時期的中國社會在走向繁榮的同時,也蘊含著新的隱憂,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政治腐敗;二是最高統治權力的繼承;三是西方殖民勢力的侵略。對這三個方面的問題,儘管康熙帝都深有覺察,並想方設法予以解決,然而未能取得真正的成功。歷史就是這樣,每一個傑出人物都有自己的局限性。當國家的命運和領袖人物個人的命運過分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個人的局限往往會變成時代的局限。到康熙帝晚年,大清帝國實際上已陷入政治腐敗和權力爭鬥的嚴重困境。所幸的是,他的繼承者雍正帝和乾隆帝都勵精圖治,奮發有為,最終引導清朝擺脫危機,走向新的繁榮。唯一可惜者是在如何妥善對付西方殖民侵略問題上,雍乾二帝基本沿襲康熙帝遺留下來的閉關政策,從而為19世紀中後期中外形勢的巨變埋下了沉重的伏筆。
推薦閱讀:

康熙是如何剷除鰲拜的?
《雍正王朝》隆科多為何向康熙撒謊告發六叔佟國維結黨忤逆?
《康熙來了》教壞我們的那些事
幹了這最後一碗「康熙」拌飯

TAG:皇帝 | 時代 | 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