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查理周刊慘案後,認識伊斯蘭教史的幾個基本常識
我今天看選伊斯蘭教的同學比昨天中東史的同學多,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可能是覺得伊斯蘭教很神奇。為什麼神奇,我估計是缺乏了解,缺乏溝通。當你了解了那個地方後,我們會覺得不過如此。反過來,在中東人眼裡,中國也很神奇。可能在座的各位都對歐美感興趣,我就覺得歐美很神秘,神秘永遠都是相對的。
第一個問題,何謂「宗教」。
做什麼問題、做研究,都要對概念有一個界定。這個界定不一定是什麼標準答案,但一定要是自己的理解。必須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之上對概念做一個界定,然後才能做研究,教學更是這樣。將來你們做畢業論文、學年論文,概念一定要搞清楚,這個概念不是從書上抄來的,而是自己理解的。
我看了很多關於宗教的書都看不懂,後來我問了哲學系的人,哲學系的教授說關於宗教最超前的界定,說宗教是一種信仰,是從西方傳過來的。我就不懂了,如果是那樣的話,馬克思主義也是一種信仰,但它是宗教嗎?馬克思主義裡面不涉及神的問題,沒有「神的存在」的問題,不能和宗教混在一塊。宗教就是宗教,宗教的核心內容就是「神的存在」。如果用一句文鄒鄒的書面語來表述,就是敬畏和崇拜超自然力量的意識形態,這就是宗教。所謂超自然的力量就是鬼啊,神啊。敬畏和崇拜顯然是有關係的,因為敬畏才崇拜,不敬畏就不崇拜。如果不敬畏就崇拜,那就是盲目崇拜。
下面再稍微展開的談一談。不僅是伊斯蘭教,其他宗教或者說全部宗教,都有一個共同的基礎,就是承認和強調超自然力量對物質世界的作用。五花八門的宗教都有這個共同的基礎,也就是都承認在自然界之外有一支手,這隻手看不見也摸不著。因此,這成為宗教區別於無神論的一個明顯的標誌。如果一個人是無神論者,他一定不會承認超自然力量對物質世界的作用,他強調什麼呢?強調「人定勝天」,要改造大自然,要征服大自然,再加上一點,就是戰勝大自然。這是無神論者的一個態度。
在涉及人與自然的關係方面,宗教作為敬畏和崇拜超自然力量的意識形態,它能夠得以存在,一直延續到今天,它的一個重要的條件,是科學研究還沒有完全揭示自然現象和宇宙奧秘。就是說人的認識很有限,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許多的現象就只能歸結為宗教,歸結為超自然現象。就像大家都很熟悉的牛頓的故事。牛頓在做研究的時候,他也很無能為力,最後就只能歸結為超自然力量。宗教今天還在這個世界上,不退出歷史舞台,為什麼?非常重要的條件就是科學研究還有局限性,使超自然力量還有存在的空間。如果哪一天,科學達到充分發展的時候,宗教退出歷史舞台我們可以說就指日可待了。我過去寫過一篇稿子,有一句話:「宗教的必然消亡是未來科學研究充分發展」即使到了共產主義社會,如果科學沒有充分發展,宗教也還有可能存在。
宗教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我們還說宗教是歷史現象。我們搞歷史的把一切現象都看作歷史現象,把一切事件都看作是歷史事件,把一切人物都看作是歷史人物,一切的經典都是歷史文獻。宗教作為歷史現象,還涉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涉及社會關係,這並不是根源於人對自然的認識的局限,而是根源於客觀社會的諸多的矛盾。
在原始社會的漫長歷史進程中,原始宗教是不可否認的存在。由於原始社會的血緣性,原始宗教也是一體的。這一個血緣群體信仰這個宗教,另外一個血緣群體信仰另一種原始宗教。原始宗教是以血緣群體為單位存在的,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始社會的人,不是一個完整的獨立存在,是整體的肢體。血緣群體是一個完整存在,一個人只是一個群體的一隻手或者一個手指頭。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信仰,不能說一個人的手信上帝,腳信佛陀。所以說原始宗教實際上和後來文明時代的宗教的區別,表現在整體性與個體性,不是什麼具體信什麼神。而這種整體的信仰,它滋生於氏族的部落之中,同時它的許多的活動和思想內容,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維繫了血緣群體的整體性。大家生活在同樣的血緣群體之中,共同勞動、共同生活、共同消費,有著共同信仰,成為維繫成員的重要紐帶。生活在同一血緣單位的人,不僅有同一血緣,還有同一信仰。
當原始社會解體之後,這種血緣性逐漸消失,人類進入了地域的關係。伴隨著人類從血緣社會向地域社會的轉變,從野蠻向文明的轉變,原始宗教逐漸退出歷史舞台。因為它滋生和存在的土壤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文明時代宗教。文明時代的宗教,是個體的,而不是群體的。文明時代的宗教劃分為民族國家宗教和世界宗教兩大類。總的來說,民族國家的宗教出現的早一些,世界宗教出現的晚一些。我們今天說的三大世界宗教,出現的相對都晚一些。所以宗教作為歷史現象,涉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根源於社會矛盾、社會現實,那麼它怎麼反映社會現實呢?
不論是民族國家的宗教還是世界宗教,它的社會功能都是雙重的。一方面,文明時代的宗教是階級統治的工具。作為階級統治的工具,它是統治階級維護階級統治,壓迫民眾的精神枷鎖。用馬克思的話說,叫「人民的鴉片」,信仰宗教就相當於吸毒。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問題的另一方面,馬克思又有一句話,「宗教里的苦難,既是現實苦難的表現,又是對這種現實的苦難的抗議」。古代印度的時候,講佛教。佛教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人生皆苦」。很多宗教都強調「苦」的內涵,只不過都達不到佛教那樣的程度。宗教講許多的苦難,是現實的苦難的表現。因為現實社會有苦難,反映在人的大腦里的意識形態,宗教信仰也存在著苦難。那麼一方面是苦難的表現,另一方面是對苦難的抗議。下面馬克思跟著一句話是,「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這是馬克思對宗教兩種功能的界定,一方面是「鴉片」,一方面是「嘆息」,顯然是自相矛盾。實際上,如果你認為馬克思自相矛盾,那是你無知。馬克思再不是神,再是人吧,也不至於低到這種程度。實際上,他是在用不同的角度看,我們可以這麼簡單的表述,宗教掌握在不同人的手裡,就會發揮不同的社會功能。當宗教掌握在有錢有勢的統治者的手裡,它就是麻痹人民的鴉片,是壓迫民眾的精神枷鎖;當宗教掌握在被壓迫者的手中的時候,宗教就是嘆息。嘆息是什麼?千百萬人要一聲嘆息,要同一時間發出,那該會是什麼樣的效果?我估計應該不亞於原子彈的效果。那麼民眾要反抗現實的苦難,需要宗教。需要宗教什麼?需要宗教提供神聖的外衣,在這種情況下,宗教構成了社會革命的外在因素。這個大家不難理解。從各個學科說,歷史系的學生應該知識最為淵博,不一定高深,但一定淵博。那麼,我們可以想到,中國農民起義,都是打著宗教的招牌。有人說那算什麼宗教,那是迷信。我告訴你再迷信那也是宗教,只要它信鬼信神,它就是宗教。中國歷史農民起義打著宗教的招牌,比如說黃巾軍,到處給人看病,通過看病來蠱惑人心,反抗封建王朝。又好像白蓮教、義和團、太平天國等等。這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並不是說宗教在民眾的手中都是革命的。民眾只要信仰宗教都要革命,這是不對的。民眾信仰宗教,在特定的時候他要反抗,一旦反抗就是社會革命。
那麼我下面還有一句話,也是書面的,「至於理性通過宗教的扭曲形式得以體現和發揚,在歷史長河中必非鮮見」也就是說啊,我們講宗教和理性的對立的,實際上我始終不那麼認為,我認為是一種誤區。打著宗教的招牌來發揚理性,當然是一種扭曲的發揚。在世界歷史上,不是沒有的。在文藝復興、宗教改革,都是在宗教的框架下發揚理性。現在理性的楷模,大家都說西方,而別忘了,西方的歷史是一直伴隨著宗教的。
剛才我講的有些枯燥,但是這些很重要,不僅能幫助你理解宗教,也能幫助你理解社會。宗教是雙刃劍,比如中東,統治者需要伊斯蘭教,宣傳宗教讓人向善,要安分守己,要忍耐,告訴你這個世界是假的,你好好的做禮拜,去履行宗教的儀式,將來一定會有一個好的歸宿;反抗者也打著伊斯蘭教,他們說統治者是異教徒,已經背離了伊斯蘭教的信仰,是修正主義,應當把他拿下、推翻。都是伊斯蘭教,但是在不同的人手裡,他會有不同的作用。另外我再補充一點呢,就是宗教都信點什麼?宗教信點什麼,總的來說往往都是很具體的。比如拜象,或者原始的圖騰崇拜,某些自然物的崇拜。後來,在宗教徒的心中,拜的物體從具體變成了抽象。在基督教、伊斯蘭教中,神靈實際上應該是沒有形的。佛教另當別論。
第二個問題,關於伊斯蘭教史。
什麼是伊斯蘭教史?我自己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是探討伊斯蘭教的發生和發展的歷史進程;另一方面,是從歷史的角度研究伊斯蘭教。當我們把伊斯蘭教作為一個發生和發展的歷史進程的時候,我們應當知道伊斯蘭教是哪年誕生的,有什麼來龍去脈,有哪些人,哪些事件等等等等。而從歷史學的角度去觀察伊斯蘭教,我們應當知道,伊斯蘭教不是靜止的,而是運動的。那麼它的運動是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而發生著相應的變化。這是兩個不同的涵義。
第二個方面,是說我們不要把伊斯蘭教看成靜止的,認為當年穆罕默德什麼樣,現在還是什麼樣,這是大錯特錯的。同樣,耶穌時候的基督教是什麼樣,今天的基督教是什麼樣也是大錯特錯的。所有的宗教都是運動的,而這都源於最簡單的哲學命題,那就是辯證法強調的運動性和聯繫性。運動性相當於小學的1+1等於幾,聯繫性相當於1+2等於幾。理解這個問題,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從動態的角度來說,一切都是運動的,不是靜止的;從橫向的角度來看,一切都是聯繫的,不是孤立的。這是最簡單的哲學命題,但你要把他學好,還是需要很艱苦的過程。
伊斯蘭教誕生是公元610年,到今天是1400多年。和伊斯蘭教相比,佛教超過2500多年,基督教2011年。我們現在的公元,具有濃厚的基督教色彩。和佛教、基督教相比,伊斯蘭教顯然是後起之秀。許多宗教都有一個共同的東西,那就是「既非渾然一體,亦非一成不變」。如果推而廣之,我們發現,意識形態如果渾然一體那就是曇花一現。很多的政治現象也是這樣,國民黨也分左派和右派的呢。政黨也不是渾然一體,裡面會經歷分裂。另外宗教也不是一成不變,雖然不能說面目全非,因為還有經典的框架,但是也已經不能同日而語。再推而廣之,國民黨我們原來說是反動派,但是他們現在在台灣,我們還希望他們當政,認為民進黨是反動派。
學習、觀察伊斯蘭教的歷史,我們應該把伊斯蘭教置於歷史長河之中。那麼放在這樣一個背景條件下,我們應當看,不斷變動的歷史環境對包括伊斯蘭教在內的諸多的宗教所產生的影響,所打上了深刻的烙印。比如說基督教,中世紀的歷史環境,給基督教所打上的烙印,就是不自由和不民主,是一個奴役的這樣一個狀態。那麼現代化進程啟動之後,自由和民主成為社會發展的一個主題。那麼這樣的社會環境給基督教打上的烙印是,基督教也走上了自由和民主的道路。你能說基督教和民主是對立的?還是統一的?都不能說,因為不同的歷史環境打上了不同的烙印,伊斯蘭教也一樣。
比如我們經常有一種誤區,認為伊斯蘭教反動、保守、落後,認為基督教好,因為基督教有馬丁·路得,有加爾文,有宗教改革,因為有宗教改革,社會才進步了,所以基督教是進步的。不是宗教改革引發了西方的崛起,而只能說在西方崛起的歷史環境下宗教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這樣的歷史環境決定了基督教這樣一個改革的歷史進程。所以馬丁·路得他是在西方現代化進程的初級階段,為什麼不是中世紀?這不是偶然的,因為那個時代塑造了馬丁之流的世界宗教分子。我們講近代文明的曙光,集中在14、15、16世紀,其中包括新航路的開闢、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這些現象表面上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達芬奇怎麼能和哥倫布同日而語,盧梭、伏爾泰都有學問,哥倫布可能沒念過書。但他們有一個最根本的共性,他們都處在一個相同的時代。表面上他們都有著不同的職業,但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為西方的崛起,為近代文明曙光的到來作出了自己的貢獻。有的人舞文弄墨,有的人燒殺搶掠。比如中國,那個時代塑造了毛澤東,但是那個時代不是只有毛澤東這一個牛人。如果說毛澤東是第一牛人,那他身後還有一批小牛人。
這個時代所塑造的人物都帶有鮮明的民族性,都是民族英雄,這種民族英雄都牛,如果他們在西方殖民面前卑躬屈膝,他就不牛。後來矛盾化解了,很多人又走上了崇洋媚外的道路,這個矛盾緩解了,其他矛盾就發展起來了。時代塑造人物,馬丁·路得和哥倫布太有可比性了。
第三個問題是兩個名詞:伊斯蘭和穆斯林。
這兩個都是音譯,都是阿拉伯語,源於同一詞根(slm),它的本意是「順從」。伊斯蘭就是「順從的宗教」。翻譯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則,該加註的一定要加註,順從要有目標,就是「順從安拉」,不能是「順從村長」,「順從校長」。穆斯林就是「順從(安拉)的人」,就是伊斯蘭教徒。
伊斯蘭教的名字在穆罕默德時代就有,出自《古蘭經》,穆罕默德不是《古蘭經》的作者,它真正的作者是安拉。所以伊斯蘭的名字就是安拉起的。
第四個問題是作為世界宗教的伊斯蘭教
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作為世界宗教,他們的共性就是都超越了民族、國家的界限,不是一個民族特有的宗教,不是某一個國家、地區特有的宗教。歷史上看,伊斯蘭教最早的確是阿拉伯半島的宗教、阿拉伯人的宗教,但是後來,隨著宗教的傳播,伊斯蘭教成為許多民族、國家的信仰,於是成為了世界宗教。
第五個問題是伊斯蘭教的現狀
伊斯蘭教的統計是很難的。共產黨員有多少人,能統計。但是中國有多少馬克思主義者,這怎麼統計啊?當然肯定不會超過13億。
穆斯林分布的主要區域,主要分布在亞洲區域。大家可以想像黑板上有一幅世界地圖的話,從大西洋沿岸摩洛哥向東,經印度洋向東,再到達太平洋,在這些地區,包括著北非、西亞、中亞、南亞、東南亞,這樣一個狹長彎曲的形狀是穆斯林分布最集中的地區,這裡還包括一些重要的地名,從西開始,直布羅陀海峽、達達尼爾海峽、蘇伊士運河、曼德海峽、霍爾木茲海峽、一直到馬六甲海峽,這些海峽都是最重要的通道。最西邊的直布羅陀和最東邊的馬六甲都是阿拉伯語。
現在最大的伊斯蘭國家是印度尼西亞。穆斯林人數最多最集中的地區在南亞,不是中東。當然穆斯林最大最重要的民族是阿拉伯民族。
頭些年,我剛到南開的時候,有個老師說哪裡有伊斯蘭,哪裡有暴力。這種話絕對是片面的。稍微有一點歷史觀、歷史感的人會發現,充滿暴力的地區多了,法西斯主義、軍國主義、帝國主義,他們所帶來的暴力非伊斯蘭教的暴力所能相比的。
推薦閱讀:
※43個不可不知的健康常識
※PS機日常安全使用常識
※法相名詞及佛教常識
※你應該了解的500個風水常識2
※必須弄懂的風水常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