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智度論 白話譯(70)

大智度論 白話譯(70)           卷第十五 釋初品中 毗梨耶波羅蜜  

    問道人譯

摘自中國佛教印經網
  
複次,若先有心後有生,則心不待生。何以故?先以有心故。若先有生,則生無所生。又生、滅性相違,生生則不應有滅,滅時不應有生。以是故,一時不可得,異亦不可得,是即無生。
(又,如果先有心後有生,則心不待生。為什麼?先已經有心了。如果先有生,則生無所生。又生、滅性相違,生時就不應有滅,滅時不應有生。所以,生滅一時不可得,異時也不可得,這即是沒有生。)
若無生,則無住、滅。若無生、住、滅,則無心數法。無心數法,則無心不相應諸行;色、無色法無故,無為法亦無。何以故?因有為故有無為;若無有為,則亦無無為。 (如果沒有生,就沒有住、滅。如果沒有生、住、滅,就沒有心數法。沒有心數法,就沒有心不相應眾行;因色、無色法沒有,無為法也沒有。為什麼?因為有有為而有無為;如果沒有有為,就也沒有無為。)
複次,見作法無常故,知不作法常。若然者,今見作法是有法,不作法應是無法。以是故,常法不可得。  (又,見作法無常,知道不作法常。如果是這樣的話,現見作法是有法,不作法應是無法。所以常法不可得。)
複次,外道及佛弟子,說常法法有同、有異:同者,虛空、涅槃;外道言有神、時、方、微塵、冥初,如是等名為異。(又,外道及佛弟子說的常法有相同的、有不同的:相同的如虛空、涅槃;外道說有神、時、方、微塵、冥初,象這樣等名與佛說的不同。)
有佛弟子說;「非數緣滅常。」(有的佛弟子說;「非數緣滅是常。」)
又言:「因緣法常,因緣生法無常。」摩訶衍中常法,法性、如、真際,如是種種,名為常法;虛空、涅槃,如先贊菩薩品中說。神及時、方、微塵,亦如上說。以是故,不應言諸法有。(又說:「因緣法是常,因緣生法無常。」大乘中的常法,法性、如、真際,象這些種種,叫作常法;虛空、涅槃,如前面贊菩薩品中解說的。神及時、方、微塵,也如上面解說的。所以,不應說一切法有。)
若諸法無者,有二種:一者、常無,二者、斷滅故無。若先有今無,若今有後無,是則斷滅。若然者,則無因緣;無因緣者,應一物中出一切物,亦應一物中都無所出。(如果一切法沒有的話,有兩種情況:一、常沒有,二、斷滅所以沒有。如果先有今無,如果今有後無,這就斷滅了。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沒有因緣;無因緣的話,應該一物中出一切物,也應一物中都無所出。)
後世中亦如是,若斷罪、福因緣,則不應有貧富、貴賤之異,及墮惡道、畜生中。若言常無,則無苦、集、盡、道。若無四諦,則無法寶,則無八賢聖道;若無法寶、僧寶,則無佛寶。若如是者,則破三寶。(後世中也是這樣,如果斷罪、福因緣,就不應該有貧富、貴賤的差別,及墮惡道、畜生中。如果說常沒有,就沒有苦、集、滅、道。如果沒有四諦,就沒有法寶就沒有八賢聖道;如果沒有法寶、僧寶,就沒有佛寶。如果是這樣的話,就破三寶。)

複次,若一切法實空者,則無罪福,亦無父母,亦無世間禮法,亦無善無惡。然則善、惡同門,是、非一貫,一切物盡無,如夢中所見。若言實無,有如是失,此言誰當信者?

(又,如果一切法實空的話,就沒有罪福,也沒有父母,也沒有世間禮法,也無善無惡。然而善、惡同門,是、非一貫,一切物都沒有,如夢中所見。如果說確實沒有,有這樣的失誤,這話誰相信啊?)

若言顛倒故見有者,當見一人時,何以不見二三?以其實無而顛倒見故。若不墮此有、無見,得中道實相。云何知實?

(如果顛倒而見有的話,當見一人時,為什麼不見二三?因其實無而顛倒見。如果不墮此有、無見,得中道實相。怎麼知實?)

如過去恆河沙等諸佛菩薩所知所說,未來恆河沙等諸佛菩薩所知所說,現在恆河沙等諸佛菩薩所知所說。信心大故,不疑不悔;信力大故,能持能受。是名法忍。

(如過去恆河沙等一切佛菩薩所知所說,未來恆河沙等一切佛菩薩所知所說,現在恆河沙等一切佛菩薩所知所說。因信心大,不疑不悔;信力大,能持能受。這是法忍。)  

複次,禪定力故,心柔軟清凈,聞諸法實相,應心與會,信著深入,無疑、無悔。所以者何?疑悔是欲界系法,粗惡故不入柔軟心中,是名法忍。  

(又,因禪定力,心柔軟清凈,聽說一切法的實相,應時心裡領會,信著深入,無疑、無悔。為什麼?疑悔是系屬欲界的法,因粗惡而不入柔軟心中,這是法忍。)

複次,智慧力故,於一切諸法中種種觀,無有一法可得者。是法能忍能受,不疑不悔,是名法忍。

又,因智慧力,於一切法中種種觀察,沒有一法可以得的。此法能忍能受,不疑不悔,這是法忍。

複次,菩薩思惟:「凡夫人以無明毒故,於一切諸法中作轉相:非常作常想,苦作樂想,無我有我想,空謂有實,非有為有,有為非有;如是等種種法中作轉相。

(又,菩薩思惟:「凡夫人因無明毒,於一切法中作轉相:非常轉作常想,苦轉作樂想,無我轉作有我想,空認為實,沒有認為有,有認為沒有;這樣種種法中作轉相。)

得聖實智慧,破無明毒,知諸法實相,得無常、苦、空、無我智慧,棄捨不著,是法能忍,是名法忍。」

(得聖實智慧,破無明毒,知道一切法實相,得無常、苦、空、無我智慧,棄捨不著,此法能忍,這叫法忍。」) 

複次,觀一切諸法,從本已來常空,今世亦空,是法能信能受,是為法忍。

又,觀一切法,從本已來常空,今世也空,此法能信能受,是為法忍。)

問曰:若從本已來常空,今世亦空,是為惡邪,云何言法忍? 

(問:如果從本已來常空,今世也空,這是惡邪,為什麼說法忍?)  

答曰:若觀諸法畢竟空,取相心著,是為惡邪見;若觀空不著,不生邪見,是為法忍。如偈說:

答:如果觀察一切法畢竟空,取相心著,這是惡邪見;如果觀空不著,不生邪見,這是法忍。如偈說:)

諸法性常空,心亦不著空;

如是法能忍,是佛道初相。

如是等種種入智慧門,觀諸法實相,心不退不悔,不隨諸觀;亦無所憂,能得自利利他,是名法忍。是法忍有三種行清凈:不見忍辱法,不見己身,不見罵辱人。不戲諸法,是時名清凈法忍。

(象這樣種種入智慧門,觀察一切法實相,心不退不悔,不隨各種觀;也無所憂,能得自利利他,這是法忍。此法忍有三種清凈行:不見忍辱法,不見己身,不見罵辱人。不戲論眾法,這時叫清凈法忍。)

以是事故,說菩薩住般若波羅蜜中,能具足羼提波羅蜜,不動不退故。云何名不動不退?

(所以說菩薩住般若波羅蜜中,能具足忍辱波羅蜜,因不動不退。怎樣叫不動不退?)

瞋恚不生,不出惡言,身不加惡,心無所疑。菩薩知般若波羅蜜實相,不見諸法,心無所著故;若人來罵,若加楚毒殺害,一切能忍。以是故說住般若波羅蜜中,能具足羼提波羅蜜。

(瞋恚不生,不出惡言,身不加惡,心無所疑。菩薩知道般若波羅蜜實相,不見一切法,心無所著;如果人來罵,或加楚毒殺害,一切能忍。所以說住般若波羅蜜中,能具足忍辱波羅蜜。)

 大智度論 卷第十五 釋初品中毗梨耶波羅蜜  

【經】「身心精進不懈怠故,應具足毗梨耶波羅蜜。」

【論】問曰:如精進是一切善法本,應最在初,今何以故第四?

(【論】問:如果精進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應最在前面,現在為什麼是第四?)

答曰:布施、持戒、忍辱,世間常有。如客主之義,法應供給,乃至畜生亦知布施;或有人種種因緣故能布施,若為今世,若為後世,若為道故布施,不須精進。

(答:布施、持戒、忍辱,世間常有。如客和主人的道理,道理上主人應該供給客人,乃至畜生也知布施;或有人種種因緣而能布施,如果為了今世,或為了後世,或為道而布施,不須精進。)

如持戒者,見為惡之人,王法治罪,便自畏懼,不敢為非;或有性善,不作諸惡;有人聞今世作惡,後世受罪,而以怖畏,故能持戒;有人聞持戒因緣故,得離生老病死,是中心生口言:「我從今日,不復殺生。」

(如持戒的人,見作惡的人,王法治罪,便自畏懼,不敢為非;或者有本性善,不作眾惡;有人聽說今世作惡,後世受罪,而因為怖畏,所以能持戒;有人聽說因持戒因緣,得離生老病死,這些人中心生口說:「我從今日,不再殺生。」)

如是等即是戒,豈須精進波羅蜜而能行耶?如忍辱中,若罵、若打、若殺,或畏故不報;或少力,或畏罪,或修善人法,或為求道故,默然不報;皆不必須精進波羅蜜乃能忍也。

(象這樣即是戒,那須精進波羅蜜才能行啊?如忍辱中,如果罵、或打、或殺,或害怕不報復;或少力,或畏罪,或修善人法,或為求道,默然不報;都不必須精進波羅蜜才能忍啊。)

今欲得知諸法實相,行般若波羅蜜故,修行禪定;禪定是實智慧之門,是中應勤修精進,一心行禪。

(今天想得知一切法實相,因行般若波羅蜜,修行禪定;禪定是實智慧的門,此中應勤修精進,一心行禪。)

複次,布施、持戒、忍辱,是大福德,安隱快樂,有好名譽,所欲者得;既得知此福利之味,今欲增進,更得妙勝禪定、智慧。譬如穿井已見濕泥,轉加增進,必望得水;又如鑽火,已得見煙,倍復力勵,必望得火。

(又,布施、持戒、忍辱,是大福德,安隱快樂,有好名譽,所想要的都能得到;既得知此福利的味,今天想增進,更得妙勝禪定、智慧。譬如穿井已見濕泥,轉加增進,必望得水;又如鑽火,已得見煙,再加倍力勵,必望得火。)

欲成佛道,凡有二門:一者、福德,二者、智慧。行施、戒、忍,是為福德門;知一切諸法實相,摩訶般若波羅蜜,是為智慧門。菩薩入福德門,除一切罪,所願皆得;若不得願者,以罪垢遮故。

(想成佛道,共有二門:一、福德,二、智慧。修行施、戒、忍,這是福德門;知道一切法實相,摩訶般若波羅蜜,這是智慧門。菩薩入福德門,除一切罪,所願都能得到;如果不得願的話,因罪垢遮蔽。)

入智慧門,則不厭生死,不樂涅槃,二事一故。今欲出生摩訶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要因禪定門,禪定門必須大精進力。何以故?

(入智慧門,就不厭生死,不樂涅槃,因兩事是一。現在想出生摩訶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要因禪定門,禪定門必須大精進力。為什麼?)

欲界亂心,不能得見諸法實相。譬如風中燃燈,不能照物;燈在密室,明必能照。是禪定、智慧,不可以福願求,亦非粗觀能得,要須身心精勤,急著不懈,爾乃成辦。

(欲界亂心,不能得見一切法實相。譬如風中燃燈,不能照物;燈在密室,明必能照。此禪定、智慧,不可用福願求,也不是粗觀能得,要須身心精勤,急著不懈,那樣才能成辦)

如佛所說:「血、肉、脂、髓,皆使竭盡,但令皮、骨、筋在,不舍精進,如是乃能得禪定、智慧。得是二事,則眾事皆辦。」以是故,精進第四,名為禪定,實智慧之根。上三中雖有精進,少故不說。

如佛所說:「血、肉、脂、髓,都使竭盡,只使皮、骨、筋在,不舍精進,這樣才能得禪定、智慧。得這兩事,則眾事都辦。」所以,精進第四,稱為禪定,實智慧之根。上三中雖有精進,少所以不說。)

問曰:有人言:「但行布施、持戒、忍辱故,得大福德;福德力故,所願皆得,禪定、智慧自然而至,復何用精進波羅蜜?」

問:有人說:「只行布施、持戒、忍辱,得大福德;因福德力,所願都得,禪定、智慧自然而至,那還用精進波羅蜜?」)

答曰:佛道甚深難得,雖有布施、持戒、忍辱力,要須精進,得甚深禪定、實智慧,及無量諸佛法。若不行精進,則不生禪定;禪定不生,則不得生梵天王處,何況欲求佛道?

答:佛道甚深難得,雖有布施、持戒、忍辱力,要須精進,得甚深禪定、實智慧,及無量眾佛法。如果不行精進,就不生禪定;禪定不生,就不得生梵天王處,何況想求佛道?) 

複次,有人如民大居士等,欲得無量寶物,則應意皆得。如頂生王王四天下,天雨七寶及所須之物,釋提婆那民分座與坐,雖有是福,然不能得道。

(又,有人如民大居士等,想得無量寶物,就能應意都得。如頂生王王四天下,天雨七寶及所須之物,釋提桓因分座讓他座坐,雖有這樣的福,然不能得道。)

如羅頻珠比丘,雖得阿羅漢道,乞食七日不得,空缽而還;後以禪定火,自燒其身而般涅槃。以是故知,非但福德力故得道;欲成佛道,要須勤大精進。

(如羅頻珠比丘,雖得阿羅漢道,乞食七日不得,空缽而回;後用禪定火,自燒自身而般涅槃。所以知道,不是只有福德力能得道;想成佛道,要須勤大精進。)  

問曰:菩薩觀精進,有何利益而勤修不懈?  

(問:菩薩觀察精進,有什麼利益而勤修不懈?)

答曰:一切今世、後世,道德利益,皆由精進得。  

(答:一切今世、後世,道德利益,都由精進而得。)

複次,若人慾自度身,尚當勤急精進,何況菩薩誓願欲度一切!如贊精進偈中說:

(又,如果人想自度自身,尚當勤急精進,何況菩薩誓願想度一切!如贊精進偈中說:)

人有不惜身,智慧心決定,

如法行精進,所求事無難!   

如農夫勤修,所收必豐實;

亦如涉遠路,勤行必能達。   

若得生天上,及得涅槃樂,

如是之因緣,皆由精進力。   

非天非無因,自作故自得,

誰有智慧人,而不自勉勵?   

三界火熾然,譬如大火焰,

有智決斷人,乃能得免離!   

以是故佛告:阿難正精進,

如是不懈怠,直至於佛道。   

勉強而勤修,穿地能通泉;

精進亦如是,無求而不得。   

能如行道法,精進不懈者,

無量果必得,此報終不失!

複次,精進法,是一切諸善之根本,能出生一切諸道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況小利!如毗尼中說:一切諸善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從精進不放逸生。

又,精進法,是一切善的根本,能出生一切道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況小利!如毗尼中說:一切善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從精進不放逸生。)

複次,精進能動發先世福德,如雨潤種,能令必生;此亦如是,雖有先世福德因緣,若無精進則不能生;乃至今世利,尚不能得,何況佛道?  

(又,精進能動發前世福德,如雨潤種,能使必生;這也是一樣,雖然有前世福德因緣,如果沒有精進就不能生;乃至今世利,尚不能得,何況佛道?)  

複次,諸大菩薩荷負眾生,受一切苦,乃至阿鼻泥犁中苦,心亦不懈,是為精進。  

(又,眾大菩薩荷負眾生,受一切苦,乃至阿鼻泥犁中苦,心也不懈,這是精進。)

複次,一切眾事,若無精進,則不能成。譬如下藥,以巴豆為主,若除巴豆,則無下力。如是意止、神足、根、力、覺、道,必待精進,若無精進,則眾事不辦。

(又,一切眾事,如果沒有精進,就不能成。譬如瀉下藥,以巴豆為主,如果除巴豆,就沒有下力。這樣意止、神足、根、力、覺、道,必待精進,如果沒有精進,則眾事不辦。)

如戒唯在八道,不在余處;信在根、力,余處則無。如精進者,無處不有;既總眾法而別自有門。譬如無明使,遍在一切諸使中,而別有不共無明。

(如戒唯在八道,不在其他的地方;信在根、力,其它的地方就沒有。如精進,無處不有;既總眾法而別自有門。譬如無明使,遍在一切使中,而別有不共無明。)  

問曰:菩薩欲得一切佛法,欲度一切眾生,欲滅一切煩惱,皆得如意,云何增益精進而能得佛?譬如小火不能燒大林,火勢增益,能燒一切。  

(問:菩薩想得一切佛法,想度一切眾生,想滅一切煩惱,都得如意,如何增益精進而能得佛?譬如小火不能燒大林,火勢增益,能燒一切。)

答曰:菩薩從初發心,作誓願,當令一切眾生得歡樂,常為一切,不自惜身;若惜身者,於諸善法不能成辦,以是故增益精進。  

(答:菩薩從初發心,作誓願,當使一切眾生得歡樂,常為一切,不自惜身;如果惜身的話,於眾善法不能成辦,所以增益精進。)  

複次,菩薩種種因緣,呵懈怠心,令樂著精進。懈怠黑雲,覆諸明慧,吞滅功德,增長不善;懈怠之人,初雖小樂,後則大苦。譬如毒食,初雖香美,久則殺人。懈怠之心,燒諸功德,譬如大火燒諸林野。懈怠之人失諸功德,譬如被賊,無復遺余。如偈說:  

(又,菩薩種種因緣,呵責懈怠心,使樂著精進。懈怠黑雲,覆各種明慧,吞滅功德,增長不善;懈怠的人,初雖有小樂,後就有大苦。譬如毒食,初雖香美,久就殺人。懈怠之心,燒眾功德,譬如大火燒眾林野。懈怠的人失眾功德,譬如被偷,無復遺余。如偈說:)

應得而不得,已得而復失,

既自輕其身,眾人亦不敬。   

常處大暗中,無有諸威德,

尊貴智慧法,此事永以失。   

聞諸妙道法,不能以益身,

如是之過失,皆由懈怠心。   

雖聞增益法,不能得上及,

如是之過罪,皆由懈怠心。   

生業不修理,不入於道法,

如是之過罪,皆由懈怠心。   

上智所棄遠,中人時復近,

下愚為之沒,如豬樂在溷。   

若為世中人,三事皆廢失,

欲樂及財利,福德亦復沒。   

若為出家人,則不得二事,

生天及涅槃,名譽二俱失。   

如是諸廢失,欲知其所由,

一切諸賊中,無過懈怠賊!   

以是眾罪故,懶心不應作,

馬井二比丘,懈怠墜惡道;

雖見佛聞法,猶亦不自免!

如是等種種觀懈怠之罪,精進增長。

(這樣種種觀察懈怠的罪,精進增長。) 


推薦閱讀:

陳益峰:郭璞之《葬書》白話註解(一)
《了凡四訓》白話文譯本(第三篇)
太上感應篇白話故事(三)
實用面相術:「夫妻運勢」看相口訣白話解析
易傳》文白話解(彖上)

TAG: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