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皈依菩提心

皈依菩提心林鈺堂二○○四年七月十六日講於台北中鼎菩提社錄音及筆錄:中鼎菩提社、陳寶媛校訂:林鈺堂博士吳社長引言:林博士,各位同仁,大家好!我們很高興請到林鈺堂博士來為我們演講〈皈依菩提心〉。林博士來演講不只一次了,雖然說每次人數不是很多,但林博士不捨棄我們仍很慈悲的跟我們開示,我們現在請林博士開始演講。林博士:今天的題目是〈皈依菩提心〉。在講題目之前,我們先說一些基本的觀念,這樣後面才容易講。先講學佛。我們學佛是要學甚麼?我們學佛的目標是要成佛,要得到究竟的證覺。簡言之,成佛就是要回到本來清凈的狀態,這是本來就有的。若非本來的,而是努力,然後才能達到的話,那若是努力不夠,或是情況轉變,遲早又會失去。這次你得了第一,下次不知道換誰。所以世間上任何用努力達到的事,都不是究竟的安穩。本來的狀態,本來是沒有問題的。而這裡所說的清凈不是平常所說的乾淨啊、臟啊,喜歡、或不喜歡,那種的清凈。世上的事好不好常依各人的標準,這不是普遍放諸四海皆準,而是因緣而異。因為世上的標準往往依環境、區域、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是後天形成的。而在這裡所說的本來清凈,不是經由分別而成的。不論乾淨的或髒的本來狀態,是沒有人為分別的。顏色雖有不同,但在我們起分別以前,是融在一起沒有辦法分的。以紅綠燈來說,「紅」、「綠」本來並不自起分別;是在起作用時,才有分別。故其本身並無分別,而是本來清凈,就是起初還沒有主客對立的分別的那種狀態。這樣的清凈就如同母親對小孩的愛,就算自己小孩的尿布髒了,做母親的因為很愛她的小孩,會不起分別心的去清潔小孩的尿布。那樣的不起分別的心,就算是屎尿也是清凈的。故若本來並沒有分別,就是一體的。在佛法中有"無我"的說法。在做分別時是有個體,但是,就如同海洋、河流,其實整個是混在一起的,人就如其中的一滴水、一粒沙、或一塊石頭。看似可分,但是,在有分別以前,海洋、河流都是整個融在一起的。真相在我們人為的分別以前,一切都是一體的。又如,地球的一端有毒氣外泄,附近的人當然會遭殃,而住得遠的人,可能覺得沒有什麼影響。但是就整個地球而言,只要有一滴滴外泄,我們每人就都有份。所以所有的都是因緣所成,一直都在遷流。我們能做意識分別的時候,才有分別,但到老時、病時,就連抓這些分別的力氣都沒了。故,一切有情與無情,其實本來都是一體的,是無限的,任何分別都是暫時的、人為的。又如我們感官所形成的分別,從原子或更小的粒子的層面來看,也是不存在的。所以從科學的微觀或鉅觀來看,也可以了解我們平常的分別只是一種偏執。我們常為世間生活起分別,如,這是權利、義務、這是責任。因此,種種問題都會變成無解,都很苦。健康時還有精力可以起分別去爭執,但若遇到車禍、老、病,那些苦,更是無法解決。所以,看穿了,人生就是苦,煩惱多,很難得能真正開心笑一下。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因在於他看到了老病死苦,於是放棄權位,思索人如何可以平安度一生,並克服老病死苦。先是跟著印度當時的仙人學道,雖然到了色界、無色界的境界,卻還是發現有問題,不是究竟。一般普通人連要到這種境界都不容易了。所以到了他的那種境界,就不只是觀念上的突破了。很多目前社會的機制是沒辦法徹底救助的。這次水災捐了款,難保下一次又再來一次天災。家園重建了,但是人們的心理創傷是沒辦法一時平復的。除非自己可以開解,否則別人也無法幫得上忙。釋迦牟尼佛在精神上可以突破任何微細的執著,連禪定很好這樣的執著也放下了,而回歸本來清凈。無限之一體是超越時空的。到達無限一體的境界時,自然有力量傳到需要幫助的人那裡去。像這樣的事,聽來雖如神話,但若依照教法去修,都會有接近到無限之一體為超越時空的體驗。修行久了,有時可以知道前世的事或預知將來的事,這是超越時間的例子。例如我在幫忙代禱,遠在海外的那邊就會感到有力量來,或事情就轉變了。這是超越空間的例子。這些是真實且可以體驗到的。這就是支持我長期修行下去的原因。有了以上的了解以後,再來講皈依菩提心。何謂皈依?只要一講到皈依,在學佛的路上,就已經不是講開始的階段了。皈依看似第一步,但現實生活中,誰會突然去相信任何人?小時候也許父母帶領著去皈依法師,但長大了,觀念會改變,故不一定是真正的皈依。真正的皈依是自己真的想要回去本來清凈的狀態,要找一個歸宿,可以仰賴的。靠自己原來世間那一套是行不通的,所以要找可以安穩的東西。而要到這一步,自己多少對佛法也已經懂一點了,知道佛教導我們什麼,甚麼對我真有幫助,這樣才會想要皈依,之後才不會跑掉。這已經不是佛法的理論部分了,而是超出"聞思",而到了"修",到修的時候才會有真正的皈依。我們要皈依的是什麼?是要皈依本來的清凈,但以平常人的經驗來講太遠了。本來在哪裡?要是本來就有,那我們什麼都不必做,本來就已經在那裡了,沒有離開。所以,理論上來說,我們要皈依三寶。我們皈依佛,因為佛是已經有正覺經驗的人,已證悟達到無限的一體,雖然在肉體上已經入涅,但實際上到現在還是可以幫助我們,跟我們溝通。然而,一般人不知如何跟這樣已經證覺的有情連絡,也認不出來。所以,我們要依靠傳下來的可靠的法。經典雖多,但基本都是無常、無我、菩提心。像這類的正確的教法,是我們要依循的。所以,找不到佛的時候,我們就依尋這些教法。再說皈依僧。有些已經有修行經驗的人,他知道法應該怎樣修,才算是如法還是不如法。這不一定限於指出家人,也包括修比較久有經驗的過來人。但是,這樣有時也會產生一些問題。有些人會自稱就是活佛,而我們一般人不知如何去分辨真假。另外,佛教有很多宗派,有小乘、大乘、密乘,還有人說只有某種法才是真的,才是當年釋迦牟尼所傳的。那我們到底要如何去分辨是不是正當的教法及真正的有修行經驗的人呢?有一個原則,就是以菩提心有無為標準。若是可以證入無限的本來清凈的一體,也就是菩提心。但要我們眼前就達到這樣高的果位,不太可能。菩提心還有另一個意思,就是,我希望能夠達到這目標─願一切眾生早日成佛,不但是自己解脫,而眾生也可以得到解脫。有了目標,碰到問題時,就可以用有無菩提心來判斷。因為這是沒有偏私的,不是只有我的家人,而是所有現在過去未來一切的眾生都包括進來,都希望他們能徹底得到安樂,這樣才能究竟解決問題。在我們能做得到的範圍內,我們都要幫助他們,願一切眾生早日成佛,離苦得樂。所以做任何事,除了希望他們過得了眼前的難關以外,還要希望他們能經過這個法緣,最終能成佛。所以我們要努力精進,才能使大家早日離苦得樂。有些學佛者,苦惱於無法說服家人學佛。若你要等到說服了他們你才要開始修行,有可能一輩子什麼也沒有修出來。但若是一視同仁,知道各有成熟的因緣,而設法努力把佛法留在世間,這樣,即使我們先死了,他將來也會有機會遇到佛法。這樣才是真正的救渡,不然還是愚痴。救渡若有智慧,一切平等,最終都可以救到,只是遲早的問題。若是以菩提心這個標準,願一切眾生早日成佛,就不會有偏失。因為有時雖說皈依師,還是可能變成個人崇拜。而且有的法說只能這樣不能那樣,雖然佛法圓融,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法,但我們有時自己觀念被綁住都不自知。但若以菩提心為準則,自然我們就會知道該如何去做。因此就算有時被騙,我們問心無愧,只願眾生早日成佛。因此被騙與否,都不成問題,沒有吃虧,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往菩提心靠近。現在說到皈依上師。在密宗里,上師是放在第一位。先是皈依上師,再皈依佛、歸依法、皈依僧。密宗為什麼會將皈依上師擺在第一位?理由是,密宗一代一代的上師在精神上延續著純粹的菩提心。佛是超越時空的限制。有的人說沒辦法找到真正的歸依處,我就勸他在本師釋迦牟尼佛像前,自己念三皈依。佛對一切眾生平等,這就好象向我們的父母求,跟佛說我覺得佛你教的對,我願意聽從佛的教法,依教奉行。所以,沒有人可以說,非經過我不可,那些都是錯的。所以,超越時空,而直接皈依佛,是可以的。而在密宗,可以一代一代把佛法的直接加持力量傳下去。因佛已入涅,雖仍可以起作用,但一般人感覺不到,所以要傳在某個大弟子的身上。這樣,一代代若按照規矩並保持菩提心傳下去,佛法的加持是可以留在世間的。但若是一亂來,就沒辦法繼續保有傳承的加持力,就會被收回。故傳承就如同火的種子,一直保留在那個傳承的人的心中。所以,這樣的上師就等於是佛,跟佛沒有差別。什麼是法,要靠他來決定。他是已經通達的人,他可以跟你說你去做什麼,雖然經里沒寫,但那其實就是要叫你去修。經里寫的是原則,而原則到了生活中怎麼去做,就要按照你所相信的上師叫你去做的來做。這樣,你在做這些事情時所碰到的問題,乃至如何克服的過程,就會漸漸學到佛法里所講的布施,持戒,忍辱,等等,就都在生活裡面了。所以,在密宗里,你若都按照師父所講的去做,不知不覺中就會發現,自己已經跟別人不一樣了。因為已經被訓練慣了,所以有很多自我的想法都被磨掉了。因此,上師也包括法。他是這方面的專家,所以當然也包括僧。而上師甚至比法還重要,因為他是真正來教你的人。誰把奶水拿給你喝的,那個人才是媽媽。所以密宗把上師放在佛法僧之前。至於有的人跟錯上師而出問題,這還是要回到菩提心來決定。若自己的菩提心是真的,那就算跟錯上師,也不成問題,而能學會分別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上師不像佛、法、僧是抽象原則,若要真的深入起修,有一位真的上師可以跟,那是很佔便宜的。一般人有很多層次上的限制,雖照著原則修,但摸索了半天,有時摸錯了,說不定都還不知道。因為你看不出自己的範圍在哪裡。但若有上師的話,你不必熟讀經綸,經由上師的指點,你就能在生活中運用佛法。有了上師的指引,你本來自己綁在一個固定的範圍內,就可以從這種莫須有的限制中跑出來。只要靠上師提點一句,你就可以走出一步,而這一步就可能是永遠看不到的盲點。所以說若有上師可以指導你,很佔便宜。現在請看所發之講義《依止上師之道》。陳寶媛從我所有過去一千多首詩中,找出十二首詩。其中跟如何依止上師直接有關的詩作有九篇,你們可以看出來這是從時間來排的,從幾年前一直到現在。我寫作都是有靈感時或是有人問我時才寫的。在過去這幾年,有關如何依止上師這個題目,其實是寫了十篇。但是有一首叫〈冒濫〉,是寫比較負面的,故不收錄。十二首中另外有兩首,是屬於比較一般的,範圍比較廣泛,寫的是法界里每個人都有我們值得學習的,所以每個人都可以做為我們的老師。另一首是寫我們所經歷的磨難,若我們可以從中解脫出來,這些磨難亦可以做為我們的老師。這兩首因為範圍較廣,所以不收入。我們看了這些詩以後,也可以看到我就同一個主題,在不同的時間,有什麼見解上的差別。接下來我們一首首來看。依師之道?誰堪依止難抉擇,況逢欺誑轉灰退;自檢菩提踏實修,緩進慎察專志隨。這裡是說如何依止上師。有的人起先對某個上師很投入,後來發生事情,變得心灰意冷,非常難過。若我們不知道怎麼抉擇,那就依著菩提心去自我檢視,修法時一步步慢慢來踏實的修,不求忽然開悟。若是遇到一個上師,他不貪圖什麼,遇到事情他知道怎麼做,這是真正的善知識,那我們最好是好好跟著這一個上師實修,不要聽到這個好就轉依這個上師,聽到那個好就轉依那個上師。這樣轉來轉去,弄得亦是如飄萍一個,沒有根可以長大。每首詩都有跋,請各位自己讀即可。沐恩者稀?上師易呼難聽從,一言違逆便失蹤。辛勤服侍常隨學,方堪沐恩望成龍。已經投入修行的人,會有機緣遇到可依止的上師。但並不能像現在人結交朋友一樣。好象有些人今天客氣稱呼你上師上師,遇到他有很多期待,而你所講的不是他想要聽的時候,人就失蹤了。而真正依止是要辛勤服侍,長期跟在身邊才能學到東西。我們不能期待人家天天像來給你上課一樣,都是講給你聽,這樣學到的都是理論。真正跟在上師身邊,在生活中遭遇到問題,看他是怎麼解決的,看他的想法做法,這樣就能一點一滴學到了,這就是從生活中去學。這樣長時間依止的熏習,領到加持,才有希望成為法器,以濟眾生。常隨修學?佛法圓融在起居,舉止應對也尋常;久隨承侍漸體會,潛移默化出鳳雛。佛法若要與生活一體,就是整天的生活里,無一不是跟佛法有關的事情。這其實沒有什麼神妙,師父碰到人也是要問好,跟平常人一樣。但若是跟在師父身邊久了,遇到事情時可以看到師父如何處理,看到他體貼別人的情況。一般人有他們的層次,有他們的想法,師父要幫他們還得順著他們。這樣你才了解到,原來要救眾生是這麼難,要自我調整去順應眾生。不然,你還沒幫到他,他就跑掉了。所以,你長時間跟在身邊,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一點一滴地去學。經過長久的熏陶,自然而然會成法器的。點撥?謙下方能承教恩,空心才堪貯法露;機緣恰巧施指點,一撥便轉顯靈活。一個人必須要謙虛才能承教。在平常時候,都很體貼很仔細的服侍,一點一滴的教導都遵從,這隻有空心才能做得到。這時候世間的事要擺在一邊。遇到事情,師父做的與我想的不一樣,從而悟到,原來人家是這樣想的這樣做的。就好象路上遇到了石頭,你跟本不用去碰,你不用去搬石頭,只要繞一下,就可以過去了。這樣指點一下,一撥便轉,顯出佛法的靈活妙用。所以,遇到事情,學會不一樣的處理方式,就可慢慢學到如何解脫。師佛?上師佛陀無二觀,本來一體泯分別;心離執取契如來,弘法利生未曾停。密法里,你看上師是與佛無二無別的。要證入空性中,上師要幫你回到無限之一體。上師是專心投入修行,為眾生服務的。若連這樣的上師你都無法看成與佛無二,那你永遠無法找到合格的人可以修如何與他人一體了。上師是給我們修的,修不起分別心的。上師的心沒有執著,完全放下,跟佛已經很接近了。上師一直是弘法利生,幫助別人,這就與佛是無二無別的。你本身要是真能停止分別,上師的加持才能到你的身上。若加持力量不能到,是因為你自己執著的緣故。如,有的人執著法,在做法上自我的觀念太多。雖然如此,但真正的上師也不會跟你爭,他一定會說沒關係,否則他就跟你一樣了。但是你自己設限,損失的是你自己,錯過學習的機會。所以若聽從上師的話,少管理論上的東西,才能得到真正的東西。可教?納履三次方堪授,侍師三年始習藝;真誠謙下漸成器,而今世態猶點菜。親近上師就好象張良納履三次才學到兵法一樣,世間的學問也一樣,你學剃頭也要先幫師父打掃三年,然後才從剃冬瓜皮開始學。因為你長時間給師父服務,心態慢慢謙下,才能從頭學起。現在世上學法好似只要磕個頭、灌個頂就好了,就回去了,像在餐館吃完菜就走人,這樣無法親近服侍,也無法跟師父真正學到什麼東西。自願皈從?皈依所在自願求,解脫怙主無勉從;慈懷關注遍群生,福慧具足方知趨。皈依上師都是自願歸從的。上師做為解脫的怙主,是無所求的,他永遠是隨時在幫助有緣的眾生,有需要的自然會得到好處,這要靠學佛者本身積集的福慧資糧具足,才會跟得到上師。體會師恩?上師示寂教未停,肉身不在見真情;重擔臨肩撐持際,方悟傳承延續恩。這是描繪 陳上師人雖入涅示寂,但遇到事情還是會夢到他的指示。他雖然肉身不在了,可是還是一直沒有停止他的教導。例如我新寫的火供儀軌,亦是夢到感應,佛菩薩叫我做我才做的。這樣才能真正幫助人家,而不是我以為可以就可以的。我夢見 陳上師告訴我讚頌集第三篇,然後就給我看一片畫框,裡面有些葉子,要我將之塗成紅色的。我醒來趕快去看,發現讚頌集第三篇,是贊大悲觀音的那篇。將畫像塗紅色,就是依他的火供儀軌來作紅觀音的儀軌。他走後十二年,他開許我作我才作的。還有,我只寫了兩個火供儀軌。文殊儀軌,也是有人請,而且有感應我才寫的。地藏菩薩儀軌,有人希望有,但是還沒有感應,我就不敢寫。觀世音菩薩的火供儀軌,第一次要做的之前幾天,我夢到白衣觀音與侍女。我要磕頭,他們說不必,但我還是磕了。他們都笑起來,我才不再磕。觀音舉起右手,在空中寫符,我就感覺到力量來了,充滿全身。以前陳上師一個儀軌是一種法,但是因為需要做火供的人日益增多了,所以我就希望將息增懷三種法寫在同一火供儀軌中。觀音知道這需要很大的力量,所以就給我加持。有了這樣的加持,我才做了第一次觀音的火供。所以師父雖然走了,還是超越時空不停的救渡眾生。比如有的人從未見過陳上師,但仍會夢見他給予指導。另外,師父在時大家是一個樣子,等到師父走了,大家的其他想法都會出來了。若上師在世,這是沒辦法了解到的。因此努力繼承上師的志業才能體會上師不舍我們的恩德。我自己在撐持法務時,佛菩薩跟護法會來幫忙,會把事情改變。所以遇到事情時,若本著菩提心,事情自己會變,不需要擔心。皈依上師?唯命是從皈依師,依賴如斯難當真;久蒙感應體證德,方知依法謹遵循。密宗說上師的命令要照著做,但真正要這樣依賴師父並且當真卻很難。古德傳記中,有的師父叫弟子跳他就跳。一般人看來像是瘋狂,但他之所以會願意這樣做,是他自己的程度可以了解到他的師父是真正與佛無異,有這樣對師父的信心才能求到法,所以才會願意照師父所說的去做。故你跟一個上師時,要能體會他是真佛,是佛、菩薩的代表。能夠如此皈依上師的,有很多都是真正有感應經歷的,才會了解到上師的慈悲與智慧,然後遵循他的教導。祝願大家佛緣增長而得以隨侍具德上師!


推薦閱讀:

如果想要皈依佛門,需要準備些什麼嗎?
大寶法王電視皈依法會及與海濤法師智慧座談
宗教信仰發生重大改變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第八講:皈依三寶
如何皈依佛門?

TAG:皈依 | 菩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