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媒體解讀當今最難回答的20個大科學問題—新聞—科學網
05-29
問題二:生命打哪兒來?
40億年前,地球混沌一片的原始環境中,生命最初級的形態開始涌動。若干最基本的化學元素相互聚集,並開始了生化反應,最終產生了第一批可以自我複製的分子。而人類正是這些分子演進後的造物。不過這裡有一個問題,彼時那些基本化學元素是如何自發排列出生命的形式?人類如何以及從何獲取了DNA?世界上第一個細胞是什麼樣子?這個問題即便在化學家斯坦利?米勒「原生湯」理論提出一百多年後,依然眾說紛紜。有人堅持認為生命來自火山邊上的熱水池,有人則更相信是隕石帶來了生命。問題三:銀河存知己?問題的答案或許為「否」。一直以來,天文學家在宇宙中搜索地球可能存在的同類。尤其那些水以液態存在、可能產生生命的星球,如木衛二、火星甚至遙遠的系外行星。功能強大的射電望遠鏡始終監控著宇宙中的信息。1977年,它們還接收了一個可能為外星人發出的信號。與此同時,天文學家們也在不停地掃描目標星體可能具有的大氣層,以期尋找到氧氣和水。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接下來的數十年,或許將成為天文學家的狩獵季,僅在銀河系內就有著近600億個潛在的目標。問題四:我們緣何如此特殊?如果僅僅從DNA上看,人類並不見得具有超越其它動物的特點。例如,人類基因組與黑猩猩有高達99%的相似,甚至跟香蕉也看起來差不多。而此前許多被認為是將人類與動物區分出來的特徵,比如語言、使用工具、辨認鏡中的自己等等,一些動物都可以做到。之所以我們沒有與動物混為一談,首先在於我們有著發達的大腦——人類大腦中的神經元數量是大猩猩的三倍。其次或許就是我們的文化,以及它與基因之間的相互作用。當然,也有學者認為對火的利用及其衍生的熟食習慣幫助了大腦的發育。此外,群居合作、交流、交換技術也促使我們脫穎而出,成為這個星球的主人。問題五:意識是個什麼東西?這個問題現在沒有確切的答案。我們只知道,意識並不屬於大腦的一部分,它實際上是由大腦不同的區域共同作用而產生。研究意識的問題,一條可行的思路是,循著摸清到底大腦的哪些區域參與了作用機制,以及神經系統的工作原理來展開。另外藉助人工智慧構建出一個高度模擬的模擬大腦,也可能有所裨益。
不過,這些並不能從哲學層面回答意識存在的意義。一個合理的解釋是,意識存在的目的,是幫助人類更好地適應生存。對於感官獲得的外界信息,大腦並非簡單地做出反應,而是通過整合、篩選、加工外來的信息,為人們甄別當下的現實,想像絢爛的未來提供支持。問題六:人為何會做夢?人生苦短,其中還要拿出三分之一的時間來睡眠。不過即便花了這麼多時間來睡覺,人們對睡眠的許多事情依然一無所知。科學家們就在試圖解釋為什麼會睡覺和做夢。弗洛伊德理論的信徒們認為,夢表達了尚未實現的願望,而這些通常跟性有關。也有人相信夢只不過是休息中的大腦某些混沌的思維。如今,動物實驗以及腦成像技術的發展,已經令我們認識到夢對於人類記憶、學習和情感都會產生影響。比如,實驗顯示老鼠會在夢中重現自己清醒時的經歷。目的應該是幫助自己在經常會被放入的迷宮中找到出口。問題七:物質是怎麼回事?關於這個問題的解釋,或許會令人有些頭疼。首先,構成人體的東西叫物質,它有一個和自己只存在電荷上的差異、名為反物質的「親生兄弟」。不過兩者最好是老死不相往來,因為相遇只會導致湮滅和消失。為什麼會有這種兄弟倪牆的情況,合理的解釋是,大爆炸造就了數量相當的正、反物質。因而一旦物質遇到它所對應的反物質,兩者就會同歸於盡,只留下能量。不過,就我們所在的宇宙而言,物質似乎更受造物主的偏愛,否則也就不會有人類的存在。至於為什麼會這樣,物理學家們正利用大型強子對撞機實驗提供的數據來追尋答案,並將超對稱性和中微子作為兩個最具可能的突破點。問題八:一個,還是一群宇宙?宇宙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奇蹟。所有必須的條件在同一時間恰好具備,哪怕有一點微小的設定更改,或許就不會有我們這樣的生命存在。而從另一方面來講,其他不同的設定條件下,是否會產生其他的結果。為了解決這個「微調」的問題,物理學家們的研究正日漸轉向「其他的宇宙」。
按照設想,如果有無數個宇宙存在於多元宇宙之中,那麼這意味著每一種條件的組合,都會產生一個結果——就像人類所生存的這個宇宙一樣。這聽起來可能有些瘋狂,但宇宙學、量子物理學提供的證據正佐證這個方向。問題九:碳排放,放在哪?碳排放現在是個熱門辭彙,那麼為了地球的環境著想,碳最好排放到哪裡去呢?在過去的數百年里,人類把地下的化石燃料作為工業的血液加以利用,而所排出的二氧化碳,則塞滿了整個大氣層。如今,氣候變暖的壓力之下,我們想要物歸原主,把碳送回它們一開始來的地方,比如埋進廢棄的油氣田,或者深藏海底。不過,我們並不能保證這些方法會萬無一失。在處理舊麻煩的同時,我們還必須保護森林、沼澤等自然界真正長久儲放碳的地域,並積極開發利用低碳、無碳的清潔能源與新能源。問題十:太陽能否給予我們更多?碳排放的壓力,正迫使人們在控制石化原料消耗的同時,尋找一種新的能源供給。太陽,這顆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就提供了多種方案。首先我們已經在利用太陽能產生電力。此外,利用日光能量對水進行分解,得到氧氣、氫氣也不失為一條好的途徑。氫氣能夠成為未來燃料電池汽車的動力來源。此外,科學家們也一直沒有放棄對「無盡能源」核聚變的研究,希望這些方法可以解決人類對能源的不竭渴求。問題十一:質數它怎麼了?數學不靈光的人,一般對質數沒有什麼興趣,但是他們之所以能夠安全地網上購物,靠的正是這些只能被自己和一整除的數字保駕護航。信息安全是電子商務的核心。互聯網專家們就通過將質數做成密鑰來保護企業和客戶的機密信息。不過,雖然質數對我們的日常生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本身在學術上依然是個未解之謎。研究質數在自然數中分布規律的黎曼假設,幾百年來一直吸引著最聰明的數學天才的目光,但至今無人可以給出完美解答。當然,某個懷揣不法之心的人的成功之日,或許將是電子商務的末日。問題十二:細菌能否徹底被擊敗?
自弗萊明爵士於1929年發現青黴素起,抗生學便成為醫學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而他這項令其捧得諾貝爾獎的重大發現,第一次令人類在與細菌的萬年戰爭中佔到了一次上風。一批能夠抵禦最致命疾病的藥物出現,手術、移植和化療等醫療手段由設想化為現實。現在,近一百年過去了,弗萊明的這份遺產開始出現了問題。隨著細菌的「與時俱進」,僅在歐洲,每年就有大約25萬人死於多重耐葯病菌。此外,不僅藥物的供應渠道被詬病了幾十年,抗生素的濫用更是將問題變得更糟——美國80%的抗生素竟然被用於刺激家畜的生長。幸運地是,基因測序技術正在幫助人類開發出細菌無法適應的抗生素。這些新葯的研製方法或許聽起來有些不善,比如從排泄物中「收編」良性細菌,又或從深海中尋找新型細菌,這些都令我們有機會在這場與有機物的軍備競賽中,取得領先。問題十三:計算機的極限在哪?摩爾定律的存在,讓計算機的發展成為一列停不下來的火車。今天我們人手一部的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比1969年美國人登月時所使用的電腦強大了不知多少倍。但現在我們需要考慮這樣一個問題,在體積小型化日漸極端時,如何能夠持續不斷地提高計算機的能力。當處理器晶元的物理空間即將壓榨殆盡,電腦製造商是不是可以考慮一種新的設計思路?或者開發類似石墨烯、量子計算等新材料和新系統?問題十四:治癒癌症可能嗎?直白地說,不會。因為癌症實際上並非單一的疾病,而是一種數百種的疾病因素的鬆散組合。早在恐龍時期就業已存在的癌症,肇始於各種基因缺陷,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罹患癌症的風險。生命延續的時間越長,身體出現各種問題的可能性就越大。原因在於癌症也和我們一樣,不斷為了生存而進化著。不過,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雖然癌症是一個複雜的存在,人類依然依靠遺傳學研究,日益了解、把握其誘發的原因以及擴散的方式。針對癌症的治療和預防措施也日臻豐富。事實上,每年全球370萬例癌症病例中的一半以上,都是可預防的。基本措施包括戒煙戒酒,控制飲食,保持鍛煉,避免長時間日晒等等。問題十五:機器人服務於人的時代?
如今的機器人技術,已經達到提供飲料、搬運行李等簡單任務的程度。而與人類的社會分工一樣,機器人的發展,將衍生出精於某一單項技能的專業工人:它們能按照你的亞馬遜訂單安排發貨,熟練地擠牛奶,整理電子郵件,載著你往返於機場不同的候機樓。不過,儘管有了這樣快速的進步,我們仍舊需要攻破機器人技術最大的一個瓶頸——人工智慧。如果沒有極高的自我思維能力,人們很難會完全放心地交給機器人獨自照顧老人這樣的任務。目前,日本已經計劃於2025年前實現機器人照顧老人的設想,不過對此依然需要我們進行更細緻的思索。問題十六:海底究竟有什麼?自出現在地球上,人類的生存發展一直與海洋休戚相關。但是直到今天,整個地區海洋中的95%依然沒有人類涉足的痕迹。廣袤的海洋深處,到底有什麼?尋找該問題答案的嘗試,從未間斷。1960年,唐納德?沃爾什與雅克?皮卡德藉助深海潛艇,下潛了海面以下7英里處。這次探索極大地推進了深海研究的進程,不過限於當時的條件,他們並未獲得太多的結果。由於對潛水設備的高要求以及人類身體的脆弱性,很多時候,我們只能依靠深潛機器人去執行任務,並且得到了許多新奇的發現。然而與整個海洋相比,這僅僅只是那個水下世界神奇魅力的九牛一毛。問題十七:黑洞的真相是什麼?目前回答這個問題是不可能的,理由之一是找不到可以承擔研究任務的工具。不過我們可以從理論上著手。根據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恆星在壽命完結之後形成黑洞,這是一個持續不斷的坍縮過程,最終將得到一個無限小的極高密度點,即「奇點」。只是,量子物理學家對此或許並不持贊同意見。作為廣義相對論的對手,量子物理學數十年來從未表露絲毫願意與前者「同流合污」的意思。不過,拋開雙方對彼此的成見,一個被稱為M理論的研究成果,或許能夠回答黑洞中心到底有什麼的謎題,揭開這個宇宙最極端造物的真面目。問題十八:長生不老行不行?
當今社會,科技的發展一日千里,這也給我們造成了一種感覺:衰老或許不是生物的必然宿命,相反,它是一種能夠藉助醫學技術治療預防或者暫緩的疾病。導致衰老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某些特定生物的壽命長於其他?對於這些問題,儘管我們尚未釐清所有細節,但所掌握的答案已然越來越多——DNA損傷,老化、新陳代謝和優育之間的平衡,基因於其間的作用等等。這些都在逐漸組成一幅宏偉、完善的圖景,或許還能夠幫助人類改進藥物療法。不過,與其追求活得長久,倒不如提高這種長壽的質量。像糖尿病、癌症等許多疾病都屬於老年病範疇,因而治療這些老年病本身或許就是一個切入點。問題十九:人口如何不再是個問題?自從上世紀60年代起,這個星球上的人口數量增加了一倍。而在現在70多億的基礎上,到2050年將會達到90億。地球所能提供的空間是有限的,彼時人類如何提供充足的食物和燃料自給自足?這不是一個玩笑,而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不管是考慮火星移民,還是向地下拓展生存空間,抑或加快生物農業技術的發展。問題二十:時間穿梭有可能嗎?實際上已經有人實現了這種可能。按照狹義相對論的說法,環繞軌道運動的國際空間站中的宇航員,他們對於時間的感受,就要比地球上的同類們慢。當然,雖然空間站的速度已經夠快,若要實現時間穿梭,依然差得很遠。不過,如果能夠做到持續加速,人類實現縱觀千年也絕非不可能。自然規律認定,人不可能踏進同一條河流。但物理學家們不這麼想。他們已經制定了藉助蟲洞以及宇宙飛船實現時光回溯的藍圖。那時,你可以自己給過去的自己送上一份聖誕禮物,或是找到宇宙未解之謎的答案。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