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三傑|李世民武則天與狄仁傑
在這裡,無論正史、野史、艷史,還是荒誕史,都化繁為簡,通俗易讀!
1唐朝歷史
唐朝歷二十二代,前後共二百八十九年,其與漢朝並稱為中國歷史上兩大強盛王朝之一。唐朝(618—907年),是中國歷史上統一時間最長,國力最強盛的朝代之一。618年由李淵建立,定都長安(今西安)。627年,李世民登基後開創了「貞觀之治」,唐高宗以後,武則天一度遷都洛陽15年以周代唐(690-705年),史稱武周,705年唐中宗恢復大唐國號,還都長安。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開創了全盛的「開元盛世」。安史之亂後,國力日趨衰敗。907年朱溫篡唐,唐朝滅亡。唐朝共歷289年,20位皇帝。唐朝聲譽遠及海外,與南亞、西亞和歐洲國家均有往來。唐朝以後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唐詩、科技、文化藝術極其繁盛,具有多元化的特點。
2李世民,史上屈指可數的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627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在位,年號貞觀。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他是傑出的軍事家,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發揮了決定性作用,愛好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最終統一中國。後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弟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被迫讓位,李世民即位。李世民即位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並開疆拓土,成為中國史上著名的明君。
唐太宗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並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唐太宗在位23年,享年50歲,初謚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昭陵。674年加謚文武聖皇帝,749年加謚文武大聖皇帝,754年加謚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推背圖》:李世民為什麼不殺武則天
建安軒風水文化
武則天剛出生不久,唐朝相面大師袁天罡就來到其父武士彟的官邸,當時在襁褓中的武則天穿著男孩的衣服。袁天罡看過後大驚:「龍睛鳳頸,極貴之相。若是女孩,當為天下主!」說完,沒分清男女的袁大師走了,空留下武士彟在那裡愣神。
3狄仁傑,傑出的政治家
狄仁傑的一生,可以說是宦海浮沉;狄仁傑為人正直,疾惡如仇,把孝、忠、廉稱之為大義。狄仁傑作為一個封建統治階級中傑出的政治家,每任一職,都心繫民生,政績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後,輔國安邦,對武則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傑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武則天時代,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狄仁傑為官,正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廟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他在武則天統治時期曾擔任國家最高司法職務,判決積案、疑案,糾正冤案、錯案、假案;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1.7萬人,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是我國歷史上以廉潔勤政著稱的清官。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病故,朝野凄慟,武則天聞訊泣言之:「朝堂空也!」贈文昌右相,謚曰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司空;唐睿宗即位之後又封之為梁國公。(所以後世稱其為:狄梁公)。狄仁傑墓地在今孟津老城西二公里的邙山腳下,梁周村。在洛陽白馬寺大院東南,有一墓冢,墓前立有兩通古碑,一通上書「有唐忠臣狄梁公墓」,其實為薛懷義(武則天的面首)之墓。
狄仁傑的一生,可以說是宦海浮沉,狄仁傑每任一職,都心繫民生,政績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後,輔國安邦,可謂推動唐朝走向繁榮的重要功臣之一。
部分內容來源網路 若有侵權 請後台聯繫我們刪除或補救
|
推薦閱讀:
※魏王武承嗣為何會認為武則天會立他為太子?
※李旦和李顯:難兄難弟間的權利絞殺
※孝庄,武則天,慈禧,中國還有一個幾乎被遺忘的隱形女皇!
※武則天為何這樣重視狄仁傑?
※看了《一代女皇武則天》裡面的武則天該如何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