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承載中華民族深厚的「感恩」文化

民俗專家:清明節承載中華民族深厚的「感恩」文化

 新華微博

【字型大小:大 中 小】【列印】【糾錯】

    新華網銀川4月3日電(記者趙國華)又是一年清明節,無論工作生活如何忙碌,人們都會以各種方式祭奠逝去的親人,虔誠地寄託哀思。民俗專家表示,清明節祭奠先人的背後,其實承載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感恩」文化,在悼念逝者的同時,讓人們學會感恩和珍惜。

    據寧夏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張淑紅介紹,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清明一到,氣溫回升,雨量增多,凍土化開,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俗話說「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

    清明節的民間習俗很多,主要有寒食、墓祭、掃墓、插柳、踏青、郊遊等,其中,祭祀祖先的習俗尤被百姓看重。

    據專家解釋,最早的墓祭習俗早在周代就有,但不是清明時節,而是寒食掃墓。清明的掃墓習俗自唐代開始,應該是二者的融合。墓祭不僅要祭祀自己的直系血親祖先,而且要祭祀歷史上的有功之臣。在古代,每到清明節,朝廷要派官員到黃帝陵祭掃始祖陵墓。北宋時的清明節,男女老幼都要出郊上墳掃墓,一時間「車馬如流,四野如市,香火繚繞,紙錢亂飛」。

    按照舊時習俗,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到墓地,供祭食物並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於墳上,叩頭行禮祭拜。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人們生活觀念的更新,清明節的祭祀方法更加文明安全,「綠色」祭奠逐漸興起。為逝去的親人種一棵樹,獻一束花,倒一杯酒,讓人們在寧靜的氛圍中,追思逝者,堅強生者。

    專家表示,清明節里尊親敬祖、崇宗重嗣的傳統習俗,是因為孝道是中國百姓最主要的倫理觀念之一。養老送終、上墳拜土、祭祀祖先是古代生兒育女的價值所在。然而,我們提倡的孝道是親人在世時的贍養、照顧、關愛和體貼,而不是親人去世後奢排的葬禮、高大的陵墓和掃墓的鋪張。唯此,當親人去世後,子孫才會問心無憾。

    張淑紅說,清明時節,當人們祭奠先人的同時,也在教育後代感恩先人,感恩朋友,感恩社會。這種根脈相連的傳統文化,無形中強化了與人為善、和諧共存的民間根基。



推薦閱讀:

感恩---寫在中秋月圓時
感恩母親
每一天要做的是感恩
感恩父母
一不小心就完成了一件人生大事

TAG:民族 | 文化 | 清明 | 中華 | 中華民族 | 清明節 | 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