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量壽經  (第七十九集)  2000/3/11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79

主講人 : 淨空法師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七十九集)  2000/3/11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79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二十一面,倒數第六行,從第三十三願看起:

  【身頂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邊辯才。】

  這是「光明慧辯願」。我們再把下一願念出來:

  【善談諸法秘要。說經行道。語如鐘聲。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前面第三十三願,上面我們曾經讀過,彼佛壽命無量,國中天人,也就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壽命跟阿彌陀佛一樣的無量。佛的光明無量,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即使凡聖土下下品往生的人,『身頂皆有光明照耀』。從這個地方我們能夠看得出來,西方世界確實是平等法界。「身頂皆有光明」,這個地方要注意到,身是身光。我們在有些地方看到佛的畫像,畫像佛的身邊統統都有光,頂有圓光,身光是這個意思。

  「光」代表智慧。我們在經上看到,阿彌陀佛身頂光中,都能化現無量無邊的諸佛。佛又放光,遍照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你從這裡看,這個景觀多麼的殊勝。佛如是,生到那個地方的人也如是。這一種景象究竟從哪裡來的?佛有這個景象,大概我們不覺得希奇。佛是證得圓滿的果位,換句話說,見思煩惱斷盡,塵沙煩惱也斷盡,無明煩惱亦盡,當然自性本具圓滿的般若智光,也是圓圓滿滿顯示出來。這是古人所講的「內光外發」,發現在外面,這個光遍照法界,所以稱為「光明照耀」。

  世尊在大乘經裡面常常告訴我們,佛的光照,也就是說我們的自性本具般若智光,不但智光,而且還有德能、還有相好,統統圓滿具足。我們今天為什麼搞成這個樣子?我們把自己的智光,轉變成無量無邊的煩惱習氣。所以你要問你的般若智光在哪裡?你的煩惱習氣就是,你把它變成煩惱習氣。你的德能,變成我們現在拙笨的形態;相好,變成醜陋的身相。都是自性本具智慧德相,我們今天把它變成這個樣子,很可悲哀!

  佛教導我們沒有別的,恢復自性般若智慧德相而已,我們要明了。佛告訴我們,我們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這是很不幸,無量劫前迷失了自性。迷失了智慧,就變成煩惱;迷失了德相,就變成我們現在有漏的身體。佛與法身大士覺悟了。覺悟了,就把有漏的身相,又恢復到自性性德圓滿現前,就是這麼一樁事情而已!我們現在每一位同修,都非常羨慕佛菩薩的智慧、羨慕佛菩薩的相好。佛確確實實教導我們,我們要能夠聽懂,要能理解,要能夠相信,要能夠依教奉行。什麼叫依教奉行?認真去轉境界。迷得太久了,迷得太深了,轉境界談何容易?可是不能不轉。不轉,你就不能成就,你依舊還去搞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太可怕!我們不能不知道。

  頭一樁大事,開智慧。智慧從哪裡開?清凈心開。如何能得清凈心?放下緣慮,你心才得清凈。我們能不能真正放下?古時候修學的環境好,身外誘惑少,比較容易成就。我們現在學佛,實在是大難,大難!心定不下來。

  我們如果稍稍留意一點,你就會發現,古人所說的「父不父」、「子不子」,今天這個社會就如是。方東美先生早年告訴我,這個話四十多年前、將近五十年前,半個世紀了。我跟他老人家學哲學,要求到學校里去聽他的課,他告訴我,現在的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我當時聽到這個話,很不容易體會到這個意思,現在完全明了。現在整個社會,真是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我們想學東西,到底跟誰學?不知道!你還能學得出來嗎?你說我跟這個老師學,未見得!別人說幾句話,聽他的,馬上就跟他走了,背師叛道!但是這個罪名不應該加給他,為什麼?他根本就沒有把那個人當作老師,他哪裡背師叛道?他根本就沒有師,他也沒有道!背師叛道,他還有個師、他還有個道,現在是你根本連師道都沒有,他背什麼?他叛什麼?所以說背師叛道,那是尊重他、抬舉他。不管什麼人說的話都聽。

  現在書店裡面,我到書店去過幾次,這邊的大眾書局,很大的書店,我一進去,這個磁場非常不好,不像從前,從前那個書店進去,磁場好,書香味。現在書店一進去,頭腦要爆炸,烏煙瘴氣,這是什麼東西?充斥了邪知邪見,它不是正法,所以走進去人會頭昏,很不正常。如果你們細心去比較比較,你們到幾個大書店去逛逛,在裡面待上半個小時,你到這個地方的佛堂來待半個小時,你感受一下兩邊氣氛,立刻就能辨別,真的不相同。這就曉得,現在書店裡賣的是些什麼書,那個書本裡頭是些什麼內容,教人幹什麼。今天報章、雜誌、電視,連書店,網路就更不必說了,這些是社會教育,把社會教成這個樣子;什麼社會?動亂的社會,不安的社會。住在這個世間,身心不安,顯得憂鬱、煩躁。為什麼這個世界上許許多多的兒童、學生自殺?自殺率一天比一天多,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活得不耐煩,這個世間太煩了。

  我們算是有幸,無量劫來種的這一點善根福德因緣,遇到正法。要想修學有成就,不論古今中外,還是一個老規矩、老原則,永遠顛撲不破的,那就是老師。釋迦牟尼佛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一句話就教給我們親近明師、親近善知識。《華嚴經》末後做出示範給我們看,善財童子參訪善友,善友是老師。尋師訪道。我們能不能學善財?沒有資格!什麼樣的條件才可以像善財那樣尋師訪道?佛家有標準,過去儒家也有標準,一定要開悟。五十三參是悟後起修,善財童子開悟了,他悟的是什麼境界?中國禪宗裡面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是這個境界。他的老師是文殊師利菩薩,文殊表智慧,從文殊菩薩那裡開智慧。換句話說,妄想分別執著總斷了,見思煩惱沒有了,塵沙煩惱沒有了,無明也破一品了,這是他在文殊師利會下,文殊是他的老師,他有師承。

  「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你畢業了。古人講出師,你可以離開老師,可以有資格到外面去參學。如果你一品無明沒有破,你沒有資格參學。怕的是什麼?聽這個也不錯、聽那個也不錯,你的信心就動搖,你的前途就毀掉了。所以老師對待學生,約束非常嚴格。我過去學習的經歷,曾經跟諸位報告很多遍,提供諸位做參考。你要想真有成就的話,要守老規矩。現在善知識不只是可遇不可求,遇也遇不到,求更不必想了。在這個時代,我們怎麼辦?古大德、前一輩的善友教導我們,做古人的私淑弟子,這個辦法好!找一位古大德作老師,那人不在了,人不在他的著作在。李炳南老居士教我以印光大師為師。印光大師是他的老師,他謙虛,他說我們是同學,我們都依靠印光大師。怎麼個依靠法?天天讀《文鈔》,天天學習《文鈔》。《文鈔》是印光大師對大眾的教誨,我們發願做印光大師的好學生,接受他的教訓,依教奉行,這就是印光大師的學生。什麼時候自己真的有覺悟、有見地了,什麼叫見地?有能力辨別世出世間法的邪正是非真妄,有這個能力辨別,你就可以去參學;沒有能力辨別,不能參學,這個自己要知道,因為現在沒有人約束你,自己勢必要約束自己。如果沒有能力,聽到別人說話,還會被外頭境界動搖,這就不行。對自己所學產生疑惑,這還得了嗎?

  譬如我們今天學的這個經本,這是一個新的會集本,七十年前會集的。夏蓮居老居士傳給他的學生,在中國大陸接受這個承傳是黃念祖居士;另外他有一個學生,也是在家人,黃臚初居士,親近夏老多年,跟黃念祖居士同學,跋文裡面提到他,以後他到台灣,在台灣出家,叫律航法師,住在台中。律航法師,這個會集本就是他帶到台灣去的。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講經說法,他把這個本子送給李老居士,李老居士一看非常歡喜。前面很長一篇序文,是他老師寫的,梅光羲居士;梅光羲居士是李炳南居士的老師,老師的教是跟他學的。他也有好幾位老師,凈土是傳印光大師,所以有這麼一個淵源在、師承在。梅老跟夏老是同學,他們兩個的緣很深,關係非常好,年齡也差不多。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晚年梅光羲拜夏蓮居作老師。這個事情知道的人少,梅光羲是黃念祖居士的舅父,晚年能拜同學作老師,那要不是佩服到五體投地,怎麼能做得到?不是普通人!這幾個人承傳這一部大經。李老居士接到這個本子之後,立刻就在台中開講,同時他自己寫了一個眉注,我們都印出來了,諸位看到這個眉注的本子,一九五0年寫的,今年正好五十年。這一次不少從外來參加韓館長三周年紀念,我把這個本子原本拿出來,不少人看過了。五十年前的一個舊本子,我保存得非常完整,沒有損壞。

  我在台中十年,李老居士把這個本子傳給我,我有責任依這個本子修學,我也有使命弘揚這個本子。悟聞師法會期間他也來了兩天,帶了一些雜誌給我看,說:「法師,有人批評這個本子。」我說:「我知道,批評的人太多了!」你們可以聽,我不會聽的。我如果聽信這些人,我在台中十年叫白學了,老師把這個本子傳給我,他看錯人了。你們想對不對?別說是一般泛泛之人毀謗這個本子、曲解這個本子,我不會理會。諸佛菩薩現前說這個本子不可靠,還有更好的本子,我也不會理他,我也不會接受。為什麼?我要接受,那就真的叫背師叛道、忘恩負義,連做人的人格都沒有了,你還學什麼佛?世尊教人學道,凈業三福頭一句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兩句話我就完全相違背,那後頭就不必談了。所以我說:「你們學道沒有老師,那當然,你們什麼人都可以聽。我有老師,除老師之外的,我不會聽。你們說的,與我老師說的相應,我聽;不相應,我決定不會聽。」我的修學、弘法,有方向、有軌道、有依循,怎麼會輕而易舉就被人動搖,那還能成就嗎?成就尚且不能,你還有能力荷擔如來家業嗎?弘法利生是如來家業。這個大道理我們要懂,我們的根才能扎得住,我們道業才有成就的指望。

  正像這一願所說的,『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邊辯才』,辯才從哪裡來?辯才從智慧來的。首先要成就一切智慧,一切智慧這個緣是善知識。我親近老師,年輕的時候我有三個老師,三個老師所教給我的,原理原則完全相同,那就是聽老師一個人的,不能聽別人所說。不是說別人講的不好,不是這樣說法。每個人有每個人思想的路子,不一樣;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修學的方法,也不盡相同。我們只能學一個,不能學多,要在一個裡面紮根,根深蒂固,然後才能夠觸類旁通。這是中國古老的教學法,跟現在學校教學法不相同,根深!

  我跟先生學哲學,先生不讓我到學校去聽課。什麼原因?怕我認識老師太多、認識同學太多,東聽聽、西聽聽,我們的思想就亂了。換句話說,你只能得到一些哲學的常識,哲學的精髓你得不到。所以他非常慈悲,他讓我到他家裡去學。每一個星期天,他給我上兩個小時課,在他家裡上課,學生就我一個,我們一對一的上課。慈悲到了極處,這是師承,不容易!我沒有繳學費,我沒有供養,我那個時候生活非常困苦。老師對我們這麼好,這樣愛護,什麼原因?肯學、好學。就是這一點真誠感動老師,跟一個人學。

  接觸佛法之後,很幸運認識章嘉大師,我跟他三年。他老人家那個方式跟先生一樣,也是每個星期給我兩個小時,我親近他三年,一直到他往生,我這個根從這裡扎的。章嘉大師往生一年之後,我親近台中李炳南老居士,見面的頭一天,條件就談出來了。第一個條件,只可以跟他學,除他之外任何法師、居士大德講經說法,不可以聽。第二個條件,無論看什麼書,佛書也好,一般書籍也好,沒有得他同意,不許看。第三個條件,他知道我過去親近過章嘉大師,親近過方東美先生,這兩個人他都非常佩服。但是他說:「你從前跟他們所學的一律作廢,我不承認,從頭學起。三個條件,三個條件你接受,可以,你在我這兒學;不接受,你到別的地方去學。」我接受他的條件,這叫師承。老師不錯,有時限,五年。這個條件有效期間五年,五年之後,什麼書你可以看,什麼人講的東西你可以聽,五年之內決定不可以。

  我用這個方法得到好處,大概兩三個月就感覺到心地清凈,眼根清凈了,耳根清凈了,意根清凈了。眼根,很多東西不可以看了;耳根,很多東西不能聽了;意,很多東西也不能想了,清凈就生智慧。生一點智慧,聽老師講經說法,體會的就不一樣。我聽經所領悟的、體會的,比一般同學來得深、來得廣,就得好處。半年之後效果顯著,我感老師,我跟老師說:「方法好,有效。您老人家限制我五年,我自動加五年。」我遵守老師的方法十年。所以你心才有主宰,六波羅蜜裡頭,你才有禪定、才有般若,諺語所謂「八風吹不動」,八風吹不動,你是小小有一點定功了。你所看的、你所聽的,我們以這個比喻來說,反對的意見一笑了之,絕對不為他所動。他的一些言論、他的一些舉止,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智慧,一眼就看穿;不但眼前能看穿他,還能看穿他未來的果報,有這個能力,你才能參學。

  「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邊辯才」,你才能夠參學。參學是什麼?無論什麼人講演你都可以聽,無論什麼書都可以看,為什麼?你有能力辨別邪正,你有能力辨別是非,你有能力辨別真假。他成就你的後得智,他不會破壞你,他不會影響你的根本智,反而能夠成就你的後得智,後得智是無所不知。所以我們沒有獲得定慧之前,守老師的教誨是決定真實的。我介紹諸位同修的老師是《無量壽經》,依阿彌陀佛為老師,以這個會集本作老師。可是要怎樣讀這個會集本?夏蓮居老居士說過,受持會集本,至少要將五種原譯本念過一遍,或者念過幾遍,然後你對這個會集本,你就生堅定不移的信心。

  凡是說這些話的人,五種原譯本他沒有念過,他來破壞別有用意,那個造的罪業深,這是破和合僧,這是破三寶,極重的罪業!要獲得定慧,定慧的基礎是什麼?定慧的根、我們修行的根,這個根是個觀念、理念,「孝親尊師」這是根,「凈業三福」是根。佛講得很清楚,「三世諸佛凈業正因」,所以這是根。從這個根再去生芽,芽是什麼?「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這個根活了。如果沒有這個修持,這個根埋在地下,死的、不是活的,還沒發芽,這個根有什麼用處?所以修行從哪裡修起?培養慈悲心,行十善業道,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用十善來對一對,比對一下,有沒有違背?如果與十善業違背,你是搞六道三途;如果與十善相應,好!你這個芽發得好!從這個基礎上再加行,加功用行,修三皈,「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這個根長成枝,長成一棵小樹。三皈的意思要很清楚、很明白,「皈」是回頭,「依」是依靠,我從迷邪染回過頭來,依覺正凈,真正有了皈依處,有了依靠。

  古大德在這個之外,還教給我們找一個典型、找一個榜樣來塑造自己,這個方法的確是好。這個方法釋迦牟尼佛傳的,《華嚴經》上善財童子就是一個修行的好樣子,就是一個典型,親近一位善知識,文殊師利菩薩,都給我做典型、做榜樣,才能夠成就無所不知。到那個時候,一切眾生皆是善友,「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成就我無所不知,這才是真實圓滿的智慧。不是在家裡閉門造車而成就的,是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裡面學習成就的,六根所接觸的全是善知識,全都是佛菩薩,才能成就自己圓滿的智慧。哪有那麼簡單?

  首先必須要斷煩惱,也就是我們常講的,要放下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恢復自己清凈、平等、正覺。以清凈平等正覺來參學、來接觸外物,這才能成就真實智慧、無量的智慧,成就無量的辯才。要不在這裡下功夫,我們不管怎麼樣修學,修一輩子,都不能成就。所以頭一個理念一定要清楚,「孝親尊師」。佛法是師道,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佛法根基是孝道。中國古聖先賢,教化眾生的基礎也在孝道。所以佛教傳到中國,為什麼被中國人熱烈歡迎、熱烈的愛好,在中國發揚光大,基本的理念完全相同,是這麼個道理。師道!師道沒有了,孝道也就沒有了,師道跟孝道有密切的關係,可以說是表裡的關係。

  今天的社會,孝道沒有了,師道也沒有了。我們今天要修學,唯有遵循古德教導我們的方法,私淑古人。我們今天以《無量壽經》為老師,依靠《無量壽經》來修學。《無量壽經》總共有九個本子,裡面五種是原譯本;兩種會集本,一種是康僧鎧的節校本,彭際清居士做的。九個本子都應該把它讀一遍,至少要讀一遍,能夠讀個三、五遍最好。然後一心一意受持夏蓮居的會集本,你就能斷疑生信,你就能在這一生當中有輝煌不可思議的成就。

  「無礙辯才」,也要略為說一說,這是說如來果地上的。辯才,是一種演說的技巧,也是一種才能,演說的才華,稱之為辯才。佛經上講有四種,叫「四無礙辯」,也叫「四無礙解」。第一個是「法無礙」,法是講法相,也就是說,名相術語要通達無礙。這個到哪裡去學?要廣學多聞,這才行。法是萬法,世出世間法都包括在裡面,所謂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們今天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與這一個方法有沒有抵觸?我們應當如何修學?如何能兩邊都兼顧到?這個很重要!實在講方法有,古人就提供了許許多多參考資料,參考資料是什麼?註疏。我們凈宗有六經一論,每一部經論都有很多種的註疏。我們讀這些註疏,註疏裡面,幾乎把佛家、世法那些名詞術語都用到了,絕大多數都用到了。

  第二個,我們研教決定離不了工具書,工具書是辭典。世法裡面的大辭典,現在諸位看到的《中文大辭典》,這也是近代編的,內容非常豐富,十大本。佛教裡面有佛教大辭典,我們也有好多種,這些東西幫助我們吸取世出世間法的常識,廣涉名相。於是你在講演的時候,你就沒有障礙。如果我們再去讀許許多多書,那實在講,我們的時間、精力都不夠用。只有取精用弘,我們摘取精華,又不違背我們現在的一門深入。

  黃念祖老居士註解這個經本,就引用了一百多種參考資料;換句話說,你看他這個註解,你就看了一百多種的經論。他寫這個書的時候,我也覺得很奇怪,他怎麼會記得這麼多東西?因為文革之後,大陸上所有這些經教幾乎都毀掉了,他還要寫這個東西,他參考資料從哪兒來的?要是憑記憶,那實在是了不起,不能不佩服。我去拜訪他,到他家裡去一看,堆了不少的書,朋友寄放在他家裡的,居然他都用上了。他沒有書,朋友有一大堆佛經、書寄放在他家裡。我看了之後,我說:「我送一部《大藏經》給你。」他說:「不必,夠用了!」感應不可思議!哪有碰得那麼巧?送那麼多書,居然都管用。我們對這個會集本、對這個註解,還能沒有信心嗎?你一看這個樣子,佛菩薩加持的,他發心來做註解,參考資料佛菩薩送來的。你去搜集,都搜集不了這麼多,感應不可思議!諸位要曉得,佛家弘傳,不說感應,不說神通;感應、神通決定有!這是什麼?這是我們修學的成績。可是決定不能夠執著,執著就壞了,就變成魔障。感應、神通決定有!我到他家裡去一參觀一看,我明了了,這不是人力所能為的。教的問題解決了,這是引經據典。

  第二種辯才叫「義無礙」,義是理論,經典文字裡面所含的道理,你要通達無礙。所含的道理深廣無盡,這個要功夫;沒有功夫,法無礙也許你能夠做得到,你把這裡頭都查清楚,都能講解,一字一句都沒有障礙了,你能夠把它講得好;裡面所含的義理就難,你查參考書查不到,你查辭典也查不到,這個是你悟入的境界。這個境界,如果是真用功的人,與年俱增,年年不一樣。在講經的時候,很容易看出來。《無量壽經》,我這一遍是第十一遍,過去每一遍所講大概都有錄音帶。那個時候沒有錄相,有錄音,你們諸位聽聽,每一遍每一遍比較聽聽,不一樣,境界不一樣,悟入不相同。怎麼能悟入?給諸位說:悟入一定要放下!你放下得少,你悟入也少;你放下得多,你悟入也多。放下名聞利養,放下貪瞋痴慢,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智慧就開了。愈放得多,智慧就愈大、就愈廣,你看經裡頭意思,你就看得很深。所以字字句句都是無量義,無量的深廣!我們今天才是淺嘗。所以義無礙那是要真功夫,要能夠契入。四種無礙這是最重要,這一條比什麼都重要;換句話說,你要真修,你要真干,你才真的有體會,你不是搞真的話,那你決定做不到。

  第三「辭無礙」,辭是言辭,這個可以學習。我們今天辭有障礙,聽眾裡面有外國人聽的,我們還要有翻譯,這就有障礙。有人有語言天才,有語言天才的,就類似辭無礙。像前天有一位先生,居士從巴黎來,他在法國住了十二年,做新聞記者。他是廣東人,他懂八種語言。在歐洲,他懂法語、懂英語、德語、義大利語,這周邊的語言他都能懂。通達眾多不同的言語,弘法利生就沒有障礙。所以到歐洲去弘法,有這麼一個好的翻譯,這是很大的幫助。而且他一直從事於新聞工作,對於這些辭令,他特別留意。他常常要寫新聞稿、要報導,這是要學習的。

  第四條,那是要發願,不發願不行,「樂說無礙」。你要歡喜說,如果你前面都無礙了,你不歡喜給人講經,那也是沒有辦法。所以你要有個歡喜心,這就是大慈悲心。我們知道世間人,每天拚命在工作,都非常認真、非常努力,甚至於分秒必爭,不疲不厭。什麼力量在推動他?名利,不是為名、就是為利。修道的人,名利已經放下了,什麼力量推動他?大悲心。大慈大悲,願力在推動。曾經發過願,「眾生無邊誓願度」,要把自己的本願落實、兌現,所以非常認真努力在工作。

  諸佛菩薩教化一切眾生,必須具備這四個條件,這叫「四無礙辯」。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得阿彌陀佛這一願的加持,我們在這個世間沒有辯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辯才就成就了。這個不可思議!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我們能不能相信?能信。一個不會說話的人,不能寫文章的人,甚至於識字不多的人,他一下發心出來學講經,他什麼都會了,他也能寫、他也能說了,上了講台還頭頭是道。這個智慧能力從哪裡來的?佛力加持。你們每一位學講經的同學,我相信都有這個感應。我們不說感應,現在人講,都有這個經驗,其實經驗就是感應。長年講經的老和尚,這個感應就更多了。

  我在早年年輕學教的時候,曾經在台北內湖圓覺寺講過《圓覺經》;圓覺寺請我講經,我看那個寺的名字,《圓覺經》跟你們家相應。我採取的註解是諦閑法師《圓覺經講義》,這個講義老和尚自己寫的。還有一個本子,《圓覺經親聞記》,江味農寫的,江味農主筆,還有幾個幫手,都是當時的大德居士。他們聽諦閑老法師講《圓覺經》,聽的時候自己做筆記,三、四個人做筆記,每天把筆記交給江味農居士整理,第二天送給諦閑老法師看。諦閑老法師看了之後,就把他們叫來:「你們寫的這是我昨天晚上講的?」大家說:「是」,「我怎麼會講得這麼好?」他自己都不曉得。三寶加持,自己都不知道,那不是自己準備的!所以只要上台,恭恭敬敬,誠心誠意,為利益大眾,決不是求自己的名聞利養,你就會得到殊勝的加持。如果為名為利,那你在台上一定胡說八道!佛菩薩不會加持你,妖魔鬼怪加持你。也能說得天花亂墜,可是記錄下來,那就很不好聽。妖魔鬼怪也會附在人身上,也能夠妖惑大眾,迷惑人心;邪正我們要有能力辨別。這是說明我們如何在現前求得辯才,無礙不敢說,但是一定要有辯才。現在人講機智的反應,我們要有這個能力,你才能夠對答如流,才能夠說得頭頭是道。

  這個願文接下去,底下第三十四願,『善談諸法秘要』,這是三十四「善談法要願」。秘,不是秘密,給諸位說,佛法裡頭決定沒有秘密。如果說是有秘密,那就不是佛法。有秘密的事情,也不會是好事,那總是見不得人的事情才秘密,正大光明,有什麼好秘密可說的?佛法裡面的秘,「深密」,理太深了。說都難,你要是聽了能體會,當然不容易。所以秘是深密,這是說經典裡面有深密的道理,很不容易叫人家體會到,但是佛還是有善巧。佛雖有善巧,也要有很好的根性才容易!好的根性,標準在哪裡?煩惱輕,成見很薄,慈悲心很重,這個根在佛法里叫利根,容易體會。如果煩惱障很重,沒有慈悲心,只有自私自利,那就難了。佛菩薩怎麼樣善巧方便,他也很難開竅,他沒有辦法體會,對於這種人來說,這個法就深密了。

  「秘要」,要是最重要的,精要,深密精要。佛知道,別人不知道。秘要多半是指大乘經教,大乘經教裡面還有所謂的一乘法。在佛法裡面,圓教一乘,自古以來各宗各派的祖師大德公認的,大乘經裡面三種:《華嚴》、《法華》、《梵網》,這是諸佛的秘要。可是有更深密的,《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法華》、《華嚴》的總結。隋唐大德們講得好,《華嚴》、《法華》皆是《無量壽經》的引導而已。這個話的意思,要用現在白話來講,好比我們經開三分,《法華》、《華嚴》是本經的序分、引導,《無量壽經》是正宗分,《阿彌陀經》是流通分。這才知道《無量壽經》在世尊四十九年一代時教裡面的重要性。古人用這個比喻,顯示這一部經不可思議,一生成佛的法門。不但是一生平等成佛的法門,我們在經題裡面向諸位報告過,一切眾生平等成佛之法。這不但是世尊之秘要,也可以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秘要。

  「善談諸法秘要」,要在此地來落實,就是善談《無量壽經》的秘要。善說《無量壽經》,換句話說,一切諸佛所說的經論,你沒有一樣不善說。這是佛最秘要的一部,你都沒有障礙,其他經論哪裡還會有障礙?當然沒有障礙。如果我們從這個地方體會,你就曉得,我們把功力用在這一部經上,這一部經通了,所有一切經教全都貫通了。我們的信心就生起來了,興趣也有了。可是還有同學告訴我:「法師你講的話不見得吧!」「為什麼?」「我很用功,每天在搞,鑽不通,鑽了幾十年都沒鑽通!」原因在哪裡?原因是你沒有能夠依教奉行。清涼大師解經,黃念祖居士注這個經,就是用清涼的架構,信、解、行、證四分。你要能信、能解、能行!往往我們學經,好像也信了,也懂得了,沒有去做,所以你智慧不開。秘要擺在你面前,你解不開,你只能通達文字,你不能通達義理。你讀古人的註解,你也只守住古人所說的範圍,你不能夠融化變成現代人的生活,難在這個地方。聽古人所講的東西,一下就覺悟,化成現代人的生活,這才管用!換句話說,障礙還是在自己,決定要依教奉行。

  經上佛一再勸我們,要孝養父母。我們是不是很認真、很努力去做到?教我們孝敬於佛,我們對於佛菩薩、善知識有沒有盡到尊師重道?有沒有這種尊敬心?落實到生活行持上,佛在這個經上一開端教給我們,「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你們在同參道友當中,還有沒有爭論?還有沒有吵架?還有這種行為,你就犯了!「善護身業,不失律儀」,一舉一動是不是規規矩矩?「善護意業,清凈無染」,你要做到才行。阿彌陀佛給我們做個榜樣,我們學佛,向阿彌陀佛學習,就是依照這一本《無量壽經》的理論、方法、境界學習。要學得像!樣樣都像,那恭喜你,你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你就是阿彌陀佛再來的。要學得像!

  前幾天,我看到這一邊二樓客廳放了一封信,不曉得從哪兒來的?是中國大陸有一個人寫封信給我,他說他是大勢至菩薩。我看他信里寫得不倫不類,不像!所以我就不理他。大勢至菩薩很像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的入室弟子。換句話說,《無量壽經》應當是百分之百的做到,可是那個信上寫得不倫不類,一點都不像。過去善導大師告訴我們,他說的話真話,史傳裡面記載,善導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我們要細心觀察文字上記載,他很像。印光大師確實很像大勢至菩薩,我們拿經論對照,我們可以信得過。善導大師說了兩句名言:「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換句話說,彌陀本願海,四十八願,是諸佛所說一切法門的秘要,這個秘要就是指本經,不但指本經,的指我們這一段經文,第六品的經文。

  「善談諸法秘要」,換句話說,他必須要善演。佛在經論上常常叮嚀著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演是什麼?做到、落實。落實就是「行道」,一定要把佛的秘要,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行為,現在人講的理念、觀念,我們要把它做到。特別是我們將經中的精要,濃縮成五個科目,少到不能再少了。「凈業三福」十一句,天天要反省、天天要檢點,我做到沒有?「六和」,每天都要認真去反省一次:我今天處事待人接物,有沒有遵守釋迦牟尼佛的教誨?我跟大眾是不是和睦相處?聽聽別人一些反應,要認真去檢點。自己很不容易發現自己的過失,別人來說你的過失又不能接受,你的過失怎麼能改正過來?所以聰明人跟一般人不一樣,聰明人看到別人的過失,他就會反省。別人是自己的一面鏡子,看到別人的好處,想一想,我有沒有?看到別人的缺點,想一想,自己有沒有犯?有則改之,無則嘉勉。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修行人的一面鏡子。所以人、事、物都是修行人的善知識、善友,這是《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表現的。所以善財會學,一生成無上道,不必等三大阿僧只劫,連來生都不需要。這是佛明白告訴我們,成佛,這一生足夠了!關鍵在你會不會,會不會的關鍵,又在你聽經多少。可見得聽經是太重要太重要了!楞嚴會上,文殊菩薩講:「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娑婆世界眾生六根耳根最利,具足一千二百功德。耳根最利!所以世尊在娑婆世界,以音聲為佛事,我們要懂這個道理。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沒有一天中斷。

  前天我們在樓下客廳裡面,跟侯居士談到道場,讚歎我們這道場興旺,道場興旺從哪裡興的?天天講經,天天念佛。念佛堂二十四小時不中斷,每天有兩個小時講經,是這麼興旺起來的。但是,我們要跟古來這些大德、大道場比,差得太遠太遠。為什麼?我們今天行門,念佛堂念佛不斷,可以勉強及格。講堂不及格!講堂一天才兩個小時,古時候人家講堂一天八個小時。所以我們講堂要不能達到八個小時,不能算及格。應該時間要增加,上午講經,下午講經,晚上也講經,分座講經,就像學校上課一樣,講經不中斷。但是,要有講經的法師才行,沒有那麼多的法師怎麼行?一個人,我們任何一個人都不能跟釋迦牟尼佛比!他老人家身體好,一天講八個小時,天天講他不累,我們凡夫不行。所以必須要有很多個法師,大家輪流來講,這個道場才像一個道場。能有十個八個法師就有辦法,這個道場裡面開三門課,晚上我們這裡講《無量壽經》,白天講一堂《華嚴經》,再講一堂《地藏經》,這比喻!每天有三門功課,喜歡聽哪一部經的,就參加來上課,都是一門深入。不必三個都來聽,三個都來聽,就搞亂了。只可以學一個,學一個是什麼?念佛堂沒有關係,你去念佛去,經一定是一門深入,喜歡學哪一部,就聽哪一部。這一部聽圓滿了,可以再聽其他一部,不可以同時聽兩部,先後沒有問題。都是幫助我們行門,解行相應那才叫道場。

  我們今天比其他道場稍微好一點,跟古人比差一大截,比不上!什麼時候我們佛門的道場,都能夠恢復古時候那種規模,佛法就興旺。佛法興旺,人心向善,破迷開悟,社會當然安定,國豐民富,今天一般說的安和樂利的社會,我們這個經上講極樂世界,儒家講大同世界,道家講無為而治,都能夠落實。由此可知,佛教教育的重要性。我們在歷史上,也能夠體會得到,哪一個朝代上下重視佛法、提倡佛法、學習佛法,這個時代是我們歷史上最殊勝的一個時代,最強盛的一個時代;不重視教育,社會亂了,這個朝代就衰了。這是每一位讀歷史的人都明了,歷史是人生的一面鏡子,鑒古而知來。

  這一願末後有一句話,『語如鐘聲』,這是形容說法的人音聲宏亮。黃念祖居士注子里有幾句話說,「謂說法人,聲如洪鐘,中正宏廣,持續遠聞。震醒長夜,警覺昏迷,引生善心,停息諸苦。音聲功德,並如鍾也」,這一段話說明說法音聲義趣的重要性。不但音聲要宏亮,最重要的,音聲裡面所詮釋的義理,幫助聽眾破迷開悟,這一點重要!務必使聽眾明了這些道理,覺悟自己心行之中的錯誤,能夠覺醒過來,改過自新。這個樣子就如同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字字句句之中都含著甚深無量的智慧,無盡的慈悲,無量的妙義。我們聽了以後,能體會得,能夠省悟過來,這樣才能夠得真實的受用。改變我們的思想,改變我們的認知,改變我們的言行,我們就得佛法真實利益。由此可知,音聲裡面最重要的,是要把道理說清楚、說明白。音聲再美妙,如果沒有把道理、把事實真相說清楚、說明了,眾生依舊是不能得利益,依舊是不能夠回頭,那就所謂不善說法了。善說一定能夠震動人心,如鐘聲一樣,鐘聲是什麼?遠聞,所以用這個來做比喻。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在新加坡有哪些相比國內值得消費值得帶回國的東西?
新加坡免稅店有什麼東西是便宜的值得買的?
新加坡究竟更喜歡美國,還是中國?
新加坡工作準證長啥樣

TAG:新加坡 | 佛教 | 大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