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養育中的那些衝突,如何輕鬆化解? | 專欄 新新家長

作者: 丁穎,微信公眾號「你好媽」(id:heymomnihaoma)

(友情提示:點擊以上紅色按鈕關注「你好媽」訂閱你好媽的系列文章)

.................................

5歲女孩兒妞妞漂亮活潑,今年春節以後,由於爸爸媽媽工作的原因,妞妞主要由爺爺奶奶來照顧。妞妞媽媽慢慢發現,奶奶成了妞妞的保護神。

例如,吃飯的時候,妞妞不想吃蔬菜。

媽媽:「妞妞,把菜和飯都吃完,不要只吃肉,營養均衡才好。」

奶奶:「我來吃!我只喜歡吃蔬菜,咬不動肉,讓妞妞吃肉吧。」

媽媽:「不要慣著她,小朋友總是要吃蔬菜的,不吃蔬菜會缺少維生素。」

奶奶:「妞妞不喜歡吃,我下午給她買果汁不就行了。」

從春節到發展到現在,妞妞養成了習慣:遇到不喜歡吃的東西,甚至吃剩下的,就推給爺爺奶奶。老人很高興吃孩子不吃的或者剩下的飯菜。慢慢地,妞妞變成了挑食偏食的孩子。

妞妞媽媽更擔心的是,如果按照這種情況發展下去,一旦遇到父母不同意的事情,妞妞就去找奶奶,奶奶一定會攔住爸爸媽媽。如果奶奶也不同意,妞妞就跟奶奶說「我不理你了」,奶奶馬上就會順著妞妞的意思。

媽媽很糾結,她非常擔心以後孩子可能會不把媽媽當朋友,只有奶奶說的是對的,媽媽說的都是不對的,甚至可能妞妞會說:「我要跟奶奶在一起,你是壞人你走開!」

這樣的場景,媽媽們有沒有覺得很熟悉?我自己家裡也有相似場景。我有一個女兒,由於工作原因爺爺奶奶照顧孩子比較多,對孩子非常好,但是我跟爺爺奶奶的想法有很大差距。

其實,隔代養育的問題很普遍,甚至有人說,如果有一本書或者一堂課能解決問題的話,花多大的代價他都願意。

可能令大家掃興的是,隔代養育沒有一招殺敵的秘計,沒有一勞永逸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只要去嘗試,對解決問題一定會有幫助。

你在害怕什麼?

隔代養育幾乎是我身邊的每一位媽媽都會碰到的煩惱,現代社會要求媽媽們每件事都做到:工作做得好,孩子帶得好,還要有好身材,似乎任何方面都做到才是符合標準的好媽媽。實際上,媽媽們沒有辦法完全平衡孩子和工作,於是把孩子交給老人似乎是相對比較好的選擇,對有些媽媽來說已經是唯一的選擇。

然而,把孩子交給老人只是問題的開始。在孩子吃喝拉撒的每一件事上,我們跟老一輩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和觀念。

我身邊的朋友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孩子由奶奶、姥姥做主,父母是隱形人,有時間的時候領回來玩一下;

第二類,媽媽辭職回家全職帶娃;

第三類,父母儘力在工作和孩子之間找平衡,在膠著糾結中等待黎明來臨的那一天,這類父母最痛苦,隔代養育的問題一定會出現。

隔代養育的核心是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在孩子的事情上做主,那麼做主的背後到底是什麼:是競爭,還是為了孩子的成長?

心理學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概念:看門人情結,就是說所有照顧孩子的人,無論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還是爸爸媽媽,甚至家裡的小阿姨,都會不自覺地產生競爭和排他的情緒。養育中的每一方都試圖給孩子他自己認為的最好照料,同時堅定不移地相信他做的是最好的。

我自己就有這種傾向,認為自己肯定比爺爺奶奶做的好。

這是一種人類在生物進化過程中自然形成的認知圖式。「看門人情結」有好的一面,可以讓孩子從每一位照顧者身上得到最優的照顧。

但是,從另外一個方面看,這種情結很容易演變成互相爭奪的場景,每個人更關心的是誰對孩子最有話語權、誰是孩子最親密的人,孩子本身是不是能夠健康發展,反而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次要問題。關於隔代養育,每個媽媽也許並沒有那麼無辜。

還有一個問題需要特別說明,就是邊界,臨床心理學上叫界限。心理學認為,一個健康的有利於孩子成長的家庭是有共同特徵的,特徵之一便是家庭有界限。簡單來說就是爸爸在爸爸的位置,媽媽在媽媽的位置,孩子安心做孩子,3個人是一個整體,這就是一個小家庭的邊界。

有意思的是,受傳統文化影響,我們跟父母之間的分離和界限普遍做得不好。很多時候,即使我們認識到這個問題,想跟父母劃清界限,幫助自己和家庭樹立起合理邊界,也不容易,甚至令人痛苦。

但從長期來說,界限對小家庭的發展、孩子的成長,以及整個家族關係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一位心理學專業的大師曾經說過,家庭關係的健康不分中西、不分文化,健康的家庭一定有界限。

關於控制權的問題,我個人一貫的立場是,誰的孩子誰做主。這裡面有一個前提,母親理論上是孩子的首要養育人,雖然受現實所迫,但努力去做總能夠做到,如果上班忙,下班後可以陪孩子玩兒,哪怕要出差,也可以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提高陪伴質量。

在養育上,我們承擔了自己的義務,就會擁有相應的話語權。如果把這個義務全權交給長輩,同時又要求隨時隨地擁有最優話語權,對孩子的成長和家庭關係都不利。

從孩子第一到關係第一

我喜歡問媽媽們幾個問題:在你的家庭裡面,什麼關係最重要?是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的哪一個?當孩子跟你的先生出現矛盾的時候,你會覺得安撫誰更重要?

很多媽媽在育兒當中自覺不自覺的思路是:任何事情孩子第一,把孩子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

微信曾經流行過一組中外家庭的比較圖,其中一張是描述孩子的地位,中國家庭的孩子處在圓心,是一切的中心,而西方家庭的孩子跟父母平行,每個人看起來都很重要。

孩子是家庭的核心,真的是這樣嗎?這樣真的好嗎?

我參加孩子的第一次家長會時,看到學校的大會堂布置了一條大橫幅,上面寫著「孩子是你畢生的事業」,我心裡很害怕,如果一個媽媽把孩子當成自己畢生的事業,是否有問過孩子願不願意呢?

臨床心理學有一個說法,一個人是否健康和幸福,是由他與周圍萬事萬物的關係來決定的,比如與父母的關係,與朋友的關係,與自然的關係等。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幸福快樂,就要教給孩子如何處理自己與萬事萬物的關係。

關係教育是養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包括家庭關係、夫妻關係、親子關係等,只有關係本身和諧了,孩子才會得到最全面的成長,而不是單方面犧牲去成就另一方面。在家庭里,如何處理與長輩的關係其實是一種很好的示範。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只要關係足夠好,哪怕是單親媽媽也可以帶好孩子,但如果是一個大家庭關係緊張,對於孩子的傷害反而更大。

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方法

所有的養育方法中,最主要的一點是因人而異,不一樣的家庭有不一樣的方法。

有的媽媽問我:怎麼樣才能讓老人不要管孩子管得那麼細?但也有的媽媽問我:怎麼樣才能讓什麼都不管的老人稍稍管管孩子?

可見,世界上沒有兩個相同的家庭,就如同沒有兩個相同的孩子一樣。分析這個問題的時候,第一件事情是要看你的家庭是什麼樣子,然後才能找到合適的方法,很難有一概而論的結論。

可以通過一個例子告訴大家一些如何去嘗試有效的方法。在0到3歲的階段,吃飯問題一般來說是隔代養育的核心問題,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很多。

進食焦慮幾乎是人類的本能,這關係著能否生存。說遠一點,原始社會的人吃不飽就可能活不下來,所有人都會有最原始的焦慮。說近一點,我們的祖輩是從物質匱乏的年代走過來的,他們幾乎都經歷過挨餓,因而會把自己的童年感覺投射到孩子身上。

每個人的經歷會對看待世界的方式造成影響,這種影響會泛化到家庭里。在養育初期,母乳一定是被最多人關心的問題,有沒有奶?夠不夠吃?之後,會出現什麼時候添加輔食、要不要喂飯、孩子能不能自己吃等問題。

這個時候我的建議就是一點:評估各種選擇,不要去競爭誰更正確。

不同的家庭面對隔代養育的不同問題,處理的策略可以完全不一樣。簡單來說有個原則:誰的父母由誰來負責主要溝通。比如在我家裡,爺爺奶奶跟我們的觀念有差距,我看到有問題,就會跟我先生溝通,然後由先生去負責與爺爺奶奶進行深度溝通。先生看到我父母養育孩子的問題,也是同樣做法。

還有一點,對長輩始終且必須尊重,但尊重不代表著全盤認同。我們在工作中會碰到意見不一致的同事,這個時候我們會怎麼處理?我們已經習慣了很多人跟我不一樣,求同存異是很好的法則。

老人的經歷與我們不同,互相尊重,求同存異,豈不是更好?

溝通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其中一個讓溝通比較有效的方法是從對方的需求出發。在吃飯問題上跟老人有不同觀點的時候,想一想老人背後的情緒可能是什麼?是不是他們擔心一些不好的情況會發生,例如怕孩子餓所以多喂。

明確了老人的擔心,就可以嘗試去告訴老人用哪些方法可以判斷出孩子是否吃飽,如觀察孩子的排尿量、大便的次數等。

教給孩子如何處理不同

世界如此不同,如何處理不同,是我們最應該教給孩子的。

如果家裡有長輩跟你一起養育孩子,與沒有長輩在一起養育孩子的家庭相比,孩子多了非常好的學習機會,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兒童養育的核心是關係,其實就是家庭的健康關係。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去研究不同的孩子,例如,孤兒院的孩子和「狼孩」這種特殊的孩子,一開始他們身體機能的發育和所有孩子一樣,但是到了一歲左右,許多孤兒院孩子的發育會變遲緩,他們雖然得到了照顧,但缺失了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在完整的家庭關係中去互動,跟爸爸的互動,跟媽媽的互動,跟爺爺的互動,跟奶奶的互動,以及缺失了觀察成人之間如何互動的機會。

結果就是孩子表現出社會交往能力、自我覺察能力、元認知水平發展落後的情況。

這三項指標現在是用來給兒童做評價的最重要指標,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兒童成人以後的狀況,包括自我滿足程度、幸福感等。

所以,如果養育當中有長輩,剛好豐富了兒童時代的社會認知,他可以很早開始學習社會關係。當孩子發現媽媽和奶奶在吃飯這件事情上有不同的想法,就會學到原來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看法。媽媽和奶奶如何去處理,又可以讓孩子知道原來跟自己有不同意見的人可以平和地表達,說出不同的意見,然後去尋找可能的解決方案。

如果你給孩子示範的是這樣的一個過程,就是在教給孩子:寶寶你看,世界如此不同,可是正因為不同,世界才如此精彩。

笑一笑,沒那麼嚴重

我們終身都在學習,學習如何處理不同,學習如何更好的表達自己,學習怎麼樣更好地被他人理解,學習怎麼樣更好地理解別人。

你有的困擾每個人都有,隔代養育是問題,以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還會碰到其他問題,所以不要急,慢慢來,笑一笑,沒那麼嚴重。

我們會盡最大的努力幫助孩子成長,但是他一定會找到自己成長的方法和路徑,人的成長本質上是一個自然過程。

現在因為多數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大家會把孩子看成一個家庭的核心,會自覺不自覺地用力過猛,用力過猛和完全不管成功的概率都是50%。

其實,有越來越多的父母看到隔代養育的問題,並且想解決問題,這就證明了一進步和發展,所有的問題最終都能夠找到解決方法。

不要沮喪,每一個人都是自己孩子的最好父母。

本文由作者授權新新家長發表,轉載需聯繫作者本人。

如不能掃二維碼,請搜索微信公眾號「新新家長」(xinxinjiazhang)長按可複製

推薦閱讀:

他已經摔了三次
《你給你的孩子創造怎樣的內在,將決定孩子的一生》
你家孩子為什麼越來越膽小怕事?因為你沒教給他這5件事
越沒出息的爸爸越干不好這3件事,希望你家沒有!
孩子從食物上學到了什麼?

TAG:衝突 | 輕鬆 | 養育 | 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