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富走向衰落,溫州人是如何輸的?
溫州人,曾被稱為東方的「猶太人」,以聰明、勤奮、精明而著稱。
溫州,曾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最充沛的城市之一。溫州人那種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魄力,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幾乎是人當殺人、佛擋殺佛。
而如今,揮之不去的破產陰霾依然籠罩在這座城市上空。昔日繁榮景象已被企業家臉上的債務愁容所取代。
在深入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當年溫州人是如何贏的。
首先,溫州的商業思維,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概括:
1、賺差價(早期)
2、找先機(中期)
3、炒市場(後期)
所謂「賺差價」,就是知道某種東西哪裡貴、哪裡便宜,然後從中倒賣賺錢差價。
這也就是中國剛改革開放時的「倒爺」,因為那時商品急需流通,所以這種行為是適應了時代需求的。
第一代溫州人非常能吃苦,他們奔波於中國各個角落,「只有鳥飛不到的地方,沒有溫州人到不了的地方」 ,因此中國改革開始釋放的第一波紅利都被他們獨享。
所謂「找先機」,就是能夠洞察到商業機會,溫州人是全中國對市場最敏銳的人群之一,哪裡有商機,哪裡就有溫州人。
這一點直接促使了溫州製造業的發展,在巨大市場的孕育下,溫州人全力發展輕工製造業。一下子家庭作坊遍布全城,溫州人的皮鞋、眼鏡、打火機、服裝、鎖具等等都名揚國內外,鞋王、筆王、鎖王……比比皆是。
所謂「市場」,溫州嘗到了玩金融的甜頭,玩起了資本遊戲,後期的溫州人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是會「炒」。
第一撥是炒媒。溫州人幾乎壟斷了山西、內蒙各地的煤礦,然後倒賣,坐地升價。
第二撥是炒房。溫州太太炒房團凡過境之地,房價無不飆升。炒遍全國,無往而不勝,賺的盆體滿缽。
第三撥是炒錢。溫州的民間借貸在中國最先活躍,玩成了高利貸,以錢生錢。
2000年-2013年對溫州的開發商來說,是暴利的十幾年。溫州樓市從兩三千元/平方米迅速上升到2013年的4萬多元/平方米。善於投機的溫州人買房子就像買鹹菜一樣,開發商剛把地拍下來,房子就已經賣光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炒房對實體行業的釜底抽薪,導致溫州實體經濟開始出現困難。2010年底開始發生了資金鏈緊繃、老闆 「跑路」情況,危機後來呈多米諾骨牌效應擴散開來。
由於市場的逐利性,當大家發現玩金融遠比做實業更賺錢時,就會毅然放棄實體產業。當資金都流向虛擬的金融和投機性行業,就會造成實體經濟空心化。
2011年的統計:溫州已有89%的家庭個人、59.67%的企業參與民間借貸!整個溫州的家庭都玩起了左手進錢、右手出錢的生意。誰還有心思從事實體生產?
再後來,這種金融遊戲又披上了互聯網 的外衣,搖身一變成了P2P平台,又在全國掀起了發展浪潮,並在2015年達到頂峰……2015 年,溫州市商業銀行處置不良貸款405億元!
溫州的私有化程度基本是全國最高的,201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工業增加值佔比不足4%。
可以說溫州是中國藏富於民的代表,但凡是去過溫州的人,都會有一點共同的感受,那就是:交通狀況極差。溫州個人財富增加,並沒有顯著改善當地的公共服務水準,溫州的城市和道路卻破破爛爛,公共服務卻嚴重不足,市政建設遠不如同類地區。
另外,在溫州或者浙江,根本沒有所謂的職業經理人。都是老闆一人說的算,而由於這一代老闆多沒有文化,全靠打拚起家,導致思維受限,在企業組織結構封閉、排外,科技投入不足,離現代公司治理尚有一定差距,這些都直接影響了企業的創新和發展。
再回到開頭看看溫州的三大致富思維模式,賺差價、找先機、炒市場。
首先,互聯網消滅了信息不對稱,因此不再存在賺差價;
其次,如今產品種類已經足夠豐富,人們需要是好產品,而不是如何找到產品,因此不再存在找先機;
最後,由於中國經濟的去槓桿化,也使炒市場的思維施展空間越來越小。
中國野蠻發展階段已經過去,溫州模式也走到了盡頭。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溫州的崛起與衰敗,鑒證了中國時代的變遷,也在中國經濟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
來源:銷售與管理(ID:Marketing360) 作者:水木然
推薦閱讀:
※暴利時代已成過去式 看溫州人現在如何理財
※溫州人和你不一樣的手段(2)
※智庫解析溫州經濟的崛起與衰敗
※溫州製鞋業洗牌來臨
※不救溫州就是救溫州
TAG:溫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