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二八一集)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二八一集)  2013/4/2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28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聽我念三皈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注》第五百六十三頁第三行:

  『忍力成就』。「忍力者,忍辱之力。法住師云:忍有三種:一者安苦忍,謂於世違事能受故。二、他不饒益忍,謂他於己有違損能受故。三、法思維忍,謂於法無分別故。此三忍成就,故曰忍力成就」。法住師說的三種對我們初學非常重要。安苦,心要安住在苦諦上,這是世尊教給我們,苦集滅道,生到這個世間來就是受苦的。為什麼要受苦?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所造一切不善業之所感召來的。所以苦不是別人給我們的,是我們自己招來的。正是古德所說的,人一生當中的際遇,一定要自己負起百分之百的責任,決定不能夠怨天尤人。為什麼?與一切人不相關,是自己業力所感的。這是個明白人,這是覺悟的人。不明白、不覺悟的,他受了這些苦,不甘心、不情願,為什麼你們享樂,我在受苦?這一種怨恨心是俱生的煩惱習氣,人人都有。一定要有善知識把它講清楚、講明白,我們才能夠安分守己,不怨天、不尤人,這個業障才能消除。

  受苦報就是消業障,業障消盡了,苦就離開了。如果在消業障,你不接受,你還怨天尤人,是苦上加苦,罪上加罪。受苦是消業障,又不斷在造罪業,這個苦永遠離不開,永遠受不盡,這就錯了。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住世八十年,為我們做出的示現,第一個就是安苦忍,他做給我們看。其實佛哪有業障?都消盡了。表演,叫代眾生苦,演出這個樣子,讓我們看了覺悟。不覺悟,他的表演就不停止,讓我們看,常常看,多看之後,慢慢就覺悟了,佛做的是對的,是正確的。不但要忍,還要生出懺悔心、恭敬心,我們的業障就除得快、除得乾淨,善福自然就興起來了,這就是所謂改造命運。於世間一切違背自己意願的,那就是對自己來講不喜歡的、討厭的,這些統統都要能受。這個裡頭有人、有事、有物,千差萬別,統統都要能夠忍受。

  念佛人他有善巧方便,把一切順心的事情、違背心的事情,統統換成阿彌陀佛,這個方法善巧到極處,全歸到阿彌陀佛去了。自己的心恢復到清凈平等,這真正的安忍。也就是外面境界接觸了,善緣、惡緣,善緣是喜歡的人,惡緣是討厭的人;順境、逆境,境是外面環境,順心的環境,逆境,非常不好的環境,統統能受。在這些環境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一句佛號念到底,這叫真功夫,這叫真修行,叫真實的成就。

  第二種是他不饒益忍,你幹什麼事情,外緣都是找麻煩來障礙你的,這個要忍。這是他於自己有違背、有損害,違背我的意願,對我有傷害的,能忍受。後面還說得很詳細,《會疏》裡頭講十種忍。第三種法思惟忍,謂於法無分別故。法是佛法,我們展開經卷,有很多的經文我們看不懂。看不懂怎麼樣?要能夠忍耐,不要分別、不要執著,一直往下看,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字不認識的查字典,意思不懂的沒有關係,久久自然就明白了。不必向外求,向外求有麻煩,為什麼?每個人說的不一樣,你聽了幾個人解釋,到底依誰的?所以還不如不要問人。真正修行人,現在我們終於是搞明白了,求諸於自性本具的智慧,一切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無不如是,他們不請教別人,也不貢高我慢,以真誠心、恭敬心、慈悲心。功夫到純極了,純凈純善,智慧就現前了,到那個時候就看清楚、看明白了,聽清楚、聽明白了。

  尤其是凈土宗的方法,把一切不明了的統統換成阿彌陀佛,不僅恢復自己的清凈平等覺,同時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靠自己自覺需要十年,這樣依靠阿彌陀佛,大概一年就行了,本來十年開悟,現在一年就可以開悟。我說這個話,有沒有人相信?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我有理由相信,真干,一年決定會開悟。一年開悟不了,是你不是真干,為什麼?你的心不清凈,有妄想、有雜念。一年開悟不了,得要十年。為什麼要十年?十年的時間就磨鍊你,把你這些妄想分別執著的習氣磨掉,什麼時候磨掉什麼時候就開悟了,不開悟就是這些東西障礙住。所以真肯放下,開悟是很容易的事情,也是家常便飯,一點都不稀奇。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要相信;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們不要懷疑。既然是心是佛,我們的真心就是佛,現在是心作佛,這就是必定成佛的原理,就這麼個道理,他不是隨便說的,必定成佛。是心作佛,就是我心裡頭念佛,念佛為什麼?念佛就是想作佛。凈宗,念佛專指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的好處,這一部經里講得非常清楚、非常明了。此三忍成就,這三種忍你都做到了,這叫忍力成就。這是法住法師說的。

  我們再看,念老引用日本的祖師,《會疏》裡頭講十種忍,「疏曰」,疏是註解,《無量壽經》的註解,「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及。能行忍者,可名為有力大人。忍辱正治瞋恚,通斷三毒」。《會疏》裡面說的十忍,開端這幾句話把修忍辱波羅蜜重要性都說出來了。持戒苦行,這非常難得,要跟忍辱比,持戒、苦行都比不上忍辱,這是真的。有人戒持得很好,真正修苦行,他還發脾氣,他心裡還不高興,這就是不能忍。所以忍辱的功夫超過持戒、超過苦行。也可以說是,持戒苦行的成就表現在忍辱波羅蜜上,持戒是為了得定,不能忍,定從哪裡來?所以忍辱是禪定的前方便,一定先能忍後能定。定是什麼?如如不動。忍還有一點動蕩,動蕩沒有關係,他不在乎,他不會生煩惱。

  所以讚歎能行忍者,行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世待人之處都能忍,這是名為有力大人。大人,對菩薩的尊稱,這個是有道行、有功夫、有成就的菩薩。有力,這個力就是忍辱力。忍辱正治瞋恚,通斷三毒。忍辱正對治的就是瞋恚,能修忍辱的人不會發脾氣、不會暴躁,像心浮氣躁,修忍辱的人不會。通斷三毒,三毒是貪瞋痴,不但能斷瞋恚,它能斷貪。為什麼?見到外面人事物,自己喜歡的,不起貪心,這就是能忍。不生痴想,也是能忍。所以忍辱通斷三毒,在修行裡面非常重要。

  《金剛經》講菩薩修的六波羅蜜,對布施跟忍辱講得最多,那就是菩薩修的這六門功課當中,布施跟忍辱是關鍵。布施主要修什麼?修平等心,放開心量,量大福大。一切眾生的心量跟佛是平等的,多大?遍法界虛空界,比遍法界虛空界還要大,心能包,虛空法界是所包。中國古德常說,量大福大,看一個人有多大的福報,看他的度量。能包容,這個人有福,現在沒有福報,將來有大福報,能容忍。小事都斤斤計較,這人沒福報。能捨己為人,這個人有大福。自私自利,縱然有福報,也享不了多久,死了以後一樣都帶不去。佛教菩薩,首先教你修福,布施是修福,不二法門。財布施得無量福,法布施得無量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要真干。

  我們前幾天看到一個,劉老菩薩,劉克鳳老居士,六十多歲了。她在我們這住了一個星期,沒有一天休息,從早晨起來到晚上一、二點鐘,她沒有疲倦的相、沒有厭煩的相,那麼歡喜。看到每個人臉色氣色不好,她都給他治療,給他拔罐、給他敷藥、給他扎針,真干。你看她滿面笑容,一片慈悲,這個人有大福報,這個人壽命很長,為什麼?三種布施她都有了。她的財布施是內財布施,用身體給你服務,這叫內財布施,內財布施比外財布施的福報更大。她這些方法,她告訴我,她說佛菩薩加持的,她並沒有在外面學過。給人敷的是草藥,草藥是自己藥店買來的,還有一些從山上採的,她告訴我,總共有五十三種,對於我們的內臟(五臟六腑)都有好處。我聽說她一年到頭沒有休息,完全做義工,一分錢不要。家裡面生活很簡單、很樸實,夠了,夠了就不必求了,全家人看到她都歡喜,是個大孝子。她告訴我,她說她得佛菩薩祖宗加持,可能是孝順。一點都沒錯,孝心所感動的,慈悲心感動的。對任何一個人都有愛心,只要你肯接受,她真的能幫助你,不附帶任何條件。這個人天天在修福報,天天在修智慧。長壽是福報裡頭的第一福,健康長壽。

  底下,「《寶雲經》於菩薩所修法,各說十法」,菩薩所修的十種法,十種法就十波羅蜜,每一個波羅蜜當中又說十種,各說十法。「中說忍法,菩薩有十法,能凈於忍」,能把忍辱波羅蜜修好。「何等為十」,第一個「內忍」,第二個「外忍」,第三個「法忍」,第四個「隨佛教忍」,第五個「無方所忍」,第六個「修處處忍」,第七個「非所為忍」,第八個「不逼惱忍」,第九「悲心忍」,第十個「誓願忍」。下面有解釋,我們看解釋。

  第一個,「內忍。云何名菩薩內忍」。什麼是菩薩內忍?「菩薩饑渴寒熱,憂悲疼痛,身心楚切,能自忍受,不為苦惱,是名內忍」。這個都與外境不相干,與內心的憂悲疼痛,身體的饑渴寒熱,合起來講就是身心楚切,苦到極處,都能忍受,能自忍受,不為苦惱。這一句話說,菩薩有智慧,菩薩知道因果,菩薩不怨天不尤人,這是他內忍的功夫。有些時候,菩薩用這些表演教化眾生,這叫代眾生苦。不做出來,眾生沒有見到,他不覺悟。那換句話說,菩薩在做表演。像我們看到附體的,從地獄出來,你看他那個樣子,那就表演那個樣子,他在地獄受苦的那個樣子,我們看到都不忍心,他表演得非常逼真。那是地獄眾生附在他身上,顯示痛苦的樣子讓我們看到。畜生道的眾生,它是哪個畜生,樣子就像那個畜生的樣子。

  第二「外忍」,這是外緣。「云何名菩薩外忍。菩薩從他聞惡言罵詈,毀辱誹謗」,聽到別人罵他,罵是當面,詈是背後,不在當面罵你,毀謗侮辱,誹謗是造謠生事,沒有這個事實,這是說對你自身。「或毀辱父母兄弟姊妹眷屬、和尚阿闍黎師徒同學」,和尚是親教師。或者是聽到毀謗三寶佛法僧,我們佛門弟子聽人家毀謗三寶。「有如是種種毀訾,菩薩忍辱,不生瞋恚,是名外忍」,菩薩聽到了能忍,不生瞋恚。聽到外面這些話,最高的是沒有起心動念,其次的,有起心動念,他能忍,不分別、不執著,他能保持他自己的清凈平等覺,不受染污。如果聽了這個,生氣了,這就是染污。忍辱的功夫,不受外面環境所干擾,自己能夠守住自己的清凈平等覺。清凈平等覺裡頭沒有這些染污,不但不善的沒有,善的也沒有,這他清凈。遇到一切善法,讚歎你的,不生歡喜心。為什麼不生歡喜?世間人聽到生歡喜,假相,他著相了。菩薩四相都空了,《金剛經》上講的這是基礎,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四相都空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也沒有毀謗的相,也沒有讚歎的相。讚歎、毀謗是人情世故,假的不是真的。所以菩薩修忍辱,聽到這些,他無動於衷,沒有感受到。

  凈宗學人心裏面只有阿彌陀佛,沒有這些東西。有人來告訴你,別人毀謗你、侮辱你、陷害你,我們回答他的是阿彌陀佛。聽到了,不放在心上,對這些造謠生事毀謗的人,不但沒有怨恨心,有憐憫心。為什麼?如果他的毀謗是事實,我們聽了,感謝他,提醒我,有則改之,幫助我改過自新。有時候犯了這些過失自己不知道,他提醒了,要感恩,我趁這個機會改過。如果沒有,惡意毀謗、造謠生事沒有,沒有更好,消業障。我們過去無始劫來的業障消不了,這個能消得了。所以還是要感恩,我們自己警覺心更高,斷惡修善,勇猛精進。所以它是好事,不是壞事。

  所以真正修行人、真正會修行的人,順境幫助他提升,逆境也幫助他提升;善緣幫助他提升,惡緣還是幫助他提升,他一直向上提升,這是真修行人、會修行人。所以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裡頭說得好,他說境緣無好醜,好醜存於心,是你自己的心。你自己的心好,沒有一樣不好,惡緣也好,逆境也好,你心好,統統好。心要不好,善緣、順境都不好,為什麼?起貪心了,它不是幫助你提升,它是叫你生煩惱。凡是能引起你貪瞋痴慢,能引起你自私自利,能引起你干那些損人利己的念頭、言行,統統是惡的,自己要有能力辨別,那就叫看破,看破是智慧。看破之後怎麼樣?如如不動,不受影響。動,就受影響了;不動,不受影響。我們自己以感恩懺悔迴向回應對方,這樣就好,無一不是消業障,增福慧。所以菩薩忍辱,不生瞋恚,這是外忍。

  第三,「云何名菩薩法忍」,什麼是菩薩法忍?「佛於諸經說微妙義,諸法寂靜,諸法寂滅如涅盤相」,聽了怎麼樣?聽了,「不驚不怖,作是念言:我若不解是經,不知是法,終不得菩提。是故菩薩勤求咨問讀誦。是名法忍」。這是你求法、你修法,經教裡面確實有很深的道理在,有很殊勝的境界,凡夫不能理解。像一些很熟悉的句子,流傳在世間,家喻戶曉,很普遍,「萬法皆空」,人人都會說。萬法明明有,在面前,怎麼說皆空?「相由心生」,我妄想很多,這些妄想為什麼沒有變成物質?「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心裡想,想,想不出來,不能現前。於是對經典產生懷疑。

  我早年學佛,認識台灣大學一位教授,以後他不當教授,他開書店經商去了,很賺錢,他是一個教考古學的。我初學佛,他告訴我,他念過《金剛經》,他對《金剛經》批評,《金剛經》沒什麼,像兩桶水一樣,倒過來倒過去,毫無意義。大學教授,受過高等教育的,對三寶的批評。我們年輕,他至少大我二十歲,嚴一平先生,在台大也小有名氣。這就是對經文里甚深的義趣他不了解。無我相、無人相、無壽者相,乃至於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他根本就不懂。「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意思他不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懂。所以,佛在《華嚴》、《大智度論》上也有講,「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這個智是世間智慧。世間,實際上就是現在講的知識,受過高等教育,他接受的是知識,對佛法他不能理解。

  經上講的這一句問題是最多的,諸法寂靜。諸法是一切法,一切法的真相是寂靜的相,這佛說的。那我們看一切法,一切法是動的,科學家觀察,一切法沒有一法它是靜的。可是諸法寂靜是佛說的。一直到最近,量子力學家,把物質現象搞清楚、搞明白了,才懂得佛說這一句話的意思。諸法寂靜,為什麼寂靜?它確實是動的,它的頻率太高了,它的生滅在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裡面你才能看見,誰有這個能力?

  我們做比喻,用老式的電影來做比喻。老式電影是幻燈片,動畫,在銀幕上放映是二十四分之一秒,就是說一秒鐘放映的張數,二十四張幻燈片。佛現在告訴我們,這個頻率是一秒鐘放多少張?一千六百兆張。兆是多少?通常大數目的基礎是億,十億、百億、千億,萬億叫兆,一萬億是一兆。一秒鐘一千六百兆,一千六百萬億,一秒鐘。我們人當然看不到。佛能夠說這一句話,他當然看到了,他沒看到他說不出來。他不是用秒做單位,他講彈指,一彈指,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就是三百二十兆,一彈指。一秒鐘至少可以彈五次,乘五,就一千六百兆。在這樣頻率之下,它就在我們眼前,我們眼睛張得再大,有沒有看見?沒有看見。你要是看見,看見它就是寂滅相、寂靜相。

  諸法寂滅如涅盤相,涅盤是不生不滅,這個生滅等於不生不滅,它兩個劃等號,生滅就是不生滅。因為你說生滅的意義沒有,它不存在。它存在的時間是那麼短,你看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你現在說它裡頭一個生滅,這個生滅的意義失掉了,這叫涅盤相。佛講的這個,我們現在看到最近量子力學家的報告,才知道有這麼回事情,回頭看看《金剛經》這些文字,有一點概念了,科學的概念。科學把佛講的話證實了,佛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證明了。佛弟子對佛可真有信心,沒證實之前,對這句話也不驚不怖,這是對佛的信心、孝順心、誠敬心,真誠到極處,相信佛,佛絕不騙人。《金剛經》上有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妄語者」,這是佛給我們的保證,我們相信這些話。可是我們理跟事都不知道。

  今天科學家從事上知道,事上搞清楚了,理也搞通了,也明白了。科學家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物質的存在,物質是假的。這個事情佛在經上說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就是物質現象,佛對物質現象是這個看法,物質現象跟真如自性是一不是二。真相明白之後,不可以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你的心就生病了。心裏面什麼都沒有,這是最健康的。心裡頭有東西,只可以有佛,其他的不能有。為什麼?自性本來是佛,所以有佛沒關係,有佛正確的。有佛,到不執著有佛,這就是圓滿的;有佛,執著有這個佛,這是正確的,不圓滿,距離圓滿很近,放下就圓滿了。

  不能有執著,不能有分別,不能起心動念,那是真心完全顯露。顯露在哪裡?顯露在所有現象當中。佛經上一句話說「體露真常」,你就見到了,在一切相裡頭見到性。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性相二邊都不染,二邊都不執著,這真正明心見性。明心見性,連明心見性這個念頭都不能有,有,沒見到,假的不是真的。佛氏門中,一法不立,純真無妄。一法不立,這是自證。自證之後,一定有利他。自證是自受用,那幫助別人?幫助別人的時候,一法不舍,他多圓融、多自在、多活潑。對內,對自己,一法不立;對別人,一法不舍。萬德萬能、無量智慧、無量法門,這一法不舍。法法都是幫助別人開悟的,都是接引別人的方法,幫助別人也都能夠證得這個境界,這叫成佛,這叫佛法,成佛的方法。這些法聽不懂沒關係,佛是常常講,你就常常聽,聽個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佛說了四十九年,最後明白了,開悟了。開悟之後境界是相同的,早開悟跟晚開悟沒關係,沒有早晚、沒有先後。一開悟就大放光明,一切通達沒有障礙了。

  多數人學習,這多數人裡頭的有這麼一類,學佛的人種類太多,八萬四千種,八萬四千代表無量。「我若不解是經」,這經義不明了,「不知是法,終不得菩提」。菩薩發這個願心,要求解,要得到這個法,他就證菩提了。是故菩薩勤求咨問讀誦,這叫法忍。對法不懷疑,知道法太深了,不是凡夫境界,只要肯學,終有一天會明白。但是你修學,你一定懂方法,而對這個方法不懷疑,對這個方法堅持。這個方法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就這個意思。這就是知識分子這一類人,他明心見性的一條大道,要鍥而不捨,一生專攻一部經,佛經可以,道的經也可以,儒的經也可以,其他一切宗教經典都可以,只要一部。因為這個裡頭不是給你講知識,這是一個手段,什麼手段?修定的手段。所以什麼東西都可以,你只要一門深入,心定在那裡。目的是把心定下來,讓心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雜念,放下這個東西,目的在此地。

  知識分子喜歡讀書,就用書本這個方法,你就找一部書,這一部書是你喜歡的書,你天天讀它。智慧開了之後,每讀一遍有一遍新的意思。說明經書字字句句有無量義,你永遠學不盡的,愈學愈多,意思愈多,愈學意思愈深、愈廣,深廣都沒有邊際,為什麼?性德。找到性的根源,叫徹法底源。那個底源是什麼?底源在佛法裡面講就是慈悲,慈悲是真心的根源。我們用個樹木來做比喻,自性的根、自性的本,就是慈悲。慈悲里特別是個悲心,慈悲都是愛,都是真愛,純凈的愛,悲比慈更深,悲是同情心、惻隱之心,看到眾生受苦,憐憫心、救他的心、幫助他的心就生起來了。慈心是與樂,悲心是拔苦,統統是愛心,一個是愛之根,一個是愛之本。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頭,就是父子有親,那個親是親愛,這個親愛就是佛家講的慈悲。宗教裡面講的是神之愛,神愛世人那個愛,上帝愛世人那個愛,不是普通的愛。神聖的愛,是我們的自性,自性的核心,自性的根本,一切善法都從這個根生的。慈悲救世,大悲觀世音菩薩,菩薩當中排名第一,彌陀是諸佛排名第一,觀音是菩薩排名第一。這是求法,要有耐心、要有恆心,你才能求到。

  第四,「云何名菩薩隨佛教忍。菩薩瞋惱毒心起時,作是思惟:此身從何而生,從何而滅?從我生者,何者是我?從彼生者,何者是彼?法相如是,從何因緣生?菩薩作是思惟時,不見所從生;亦不見所緣起;亦不見從我生,亦不見從彼起;亦不見從因緣生。作是思惟,亦不瞋,亦不惱,亦不毒。瞋怒之力,即便減少。是名隨佛教忍」,這一段文是隨佛教誨。佛教誨,義理太深,事相太廣、太多了,它是全宇宙一法不漏,深廣無邊際,沒有忍的力量你怎麼能學習?愈學愈深,愈學愈廣,能畢業嗎?能。什麼時候畢業?見性就畢業了。那沒有見性的時候,全靠這個耐心,忍就是耐心,學法的耐心,對於佛法鍥而不捨,絕不中斷。

  所以菩薩煩惱起來了,貪瞋痴這三毒,毒心起來的時候,他就想,想到我這個身從哪裡生的,這個身有生有滅,從何而生,從何而滅?從我生者,我是什麼,什麼是我?說從彼生的,它不是從我生的,這從我生是自生,從彼生是從他生。或者是自他共生。再不然就是沒有因,不共不無因,《中觀論》上的東西。說諸法不生,為什麼不生?「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佛講一切法不生不滅,說出這些道理出來。這個道理都很深,是不是真的?真的。我們就被這些諸法幻相欺騙了,以為它有生有滅,以為它是真的。《金剛經》上那一句話說得很清楚,佛常說,不定他怎麼個講法,都講一樁事情,「一切有為法」,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的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與法身菩薩用什麼樣的態度看一切法?一切法像夢一樣,不能說它有生,也不能說它有滅,有生有滅是真的,它很像有生滅,但不是有生滅。

  彌勒菩薩講得很清楚,就是講一切法,包括我們自己在當中,一切法的真相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波動產生的幻相。這一秒鐘,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這個裡頭一個生滅的相不可得。你念頭還沒起來,它已經不知道換多少個了,哪一個是你?念念都不一樣,就是念念都是獨立的,這個念存不存在?不存在。你說它沒有,它真有;你說它有,它就不見了,它不存在了。所以這種現象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沒有,不能說它有相,也不能說它無相,這才叫事實真相。這個事實真相,如果不是今天量子力學證實了,我們對於這樁事情永遠還是個謎。謎就是有懷疑,這個懷疑斷不了。斷不了就是麻煩,它障礙你什麼?障礙你明心見性,你放不下,你有這個疑問。只有那個信心真純到極處,對佛那種誠敬,真誠到極處,一絲毫懷疑都沒有的人,這種人有機會見性,因為他沒有懷疑。學佛的人多,學禪的人多,學密的人多,只要有絲毫懷疑,不能見性。

  凈土宗見性不在這一世,不在此處,凈土宗明心見性是在極樂世界,還是要明心見性,不明心見性不能算成就,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明心見性要所有的障礙都放下,於一切法,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就見性了,就開悟了。有絲毫的執著,這個執著是我們自己不知道的,所以它難斷,知道就好斷了,不知道,沒執著,實際上有執著。我們對於明顯的、粗的,知道;微細的、極其微細的,完全不知道,這就是通常講業障深重的凡夫。怎麼辦?阿彌陀佛無盡的慈悲,給我們開了這個法門。我們這一些業障深重無力斷煩惱的眾生,依靠這個法門,先求生極樂世界,再明心見性,就做到了。除這個法門之外,沒有第二個法門。禪宗的大德,隋唐時代,禪宗極盛的時代,大德們說,修行以念佛最為穩當,這都是明心見性的人說的,他們說了真話,念佛是最穩當的。念佛人對於這些,研不研究它沒關係,到極樂世界自然就清楚了,不要在此地找自己麻煩,真正叫大開方便之門。

  從我生者,何者是我?這就是不自生。從彼生者,何者是彼?這就是不他生。法相如是,從何因緣生?這就不是因緣生,不是無因生。「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中觀論》上這幾句話。「菩薩作是思惟時,不見所從生;亦不見所緣起;亦不見從我生,亦不見從彼起;亦不見從因緣生。作是思惟,亦不瞋,亦不惱,亦不毒。瞋怒之力,即便減少。是名隨佛教忍」。這是佛教的,這些都屬於真實智慧,教我們看破放下。

  第五,「云何名菩薩無方所忍。或有夜忍晝不忍,或晝忍夜不忍;或彼方忍,此方不忍。或此方忍,彼方不忍。或知識邊忍,不知識邊不忍。菩薩不爾。一切時,一切方,常生忍心,是名無方所忍」。這個無方所忍講修忍辱功夫,忍要一切時、一切處保持高度警覺。宗門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就是念頭,這些統統講的念頭,無論是善念、惡念,念頭起來了,念頭是輪迴心,在製造六道輪迴,不能隨它。修行人要隨覺心,念頭是迷而不覺,佛是要覺而不迷,要覺悟,就怕覺遲。這個是修行功夫裡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們講樞紐,最重要的環節。

  在所有法門裡頭,念佛第一殊勝,為什麼?一句阿彌陀佛是覺,阿彌陀佛不是迷。念頭才起,不要緊,這習氣,無始無明習氣,阿賴耶的種子,業習種子,它遇到緣自然會起現行。這個現行起來之後,第二個念頭就是阿彌陀佛,把它取而代之,絕不能叫念頭增長。貪心起來了,念頭起來,第二個念頭又是貪心,第三個念頭還是貪心,那貪心愈來愈重,就真的要做貪煩惱現前了。第一個念頭貪心,第二個念頭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貪心打掉了,把貪心取而代之了。貪瞋痴慢疑、自私自利,這種念頭一起來,阿彌陀佛,統統是阿彌陀佛,那就對了。

  無方所就是一切時、一切處,有高度的警覺,用一句佛號代替所有的妄念。這些是問題,這一段話是哲學上的問題,是科學上的問題,科學跟哲學,現在還不能解決這問題。這個問題,你看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提出來了,不但提出來了,也幫它解決掉了。佛菩薩是怎麼解決的?佛菩薩把這些問題放下了,就解決了。這放下真解決?真解決。為什麼?這些問題是假的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在虛妄裡頭做活計,你錯了。怎麼就對?放下就對了,忍就是教你放下。所以你看看,菩薩無方所忍。或有夜晚忍,白天不能忍。夜晚睡眠、睡覺了,不發脾氣了,白天不行。有白天能忍的,晚上不能忍,不能忍,作惡夢,這不能忍的現象。或彼方忍,此方不忍,這是我們居住活動的場所不一樣,那能忍、不能忍,緣不相同。彼方能忍,是別人的土地,是別人的國家,別人的場地,總要顧全一點面子,自己家裡他就不能忍了。或此方忍,彼方不忍。或知識邊忍,不知識邊不忍,這是因人不同。在一個有身分、有地位的人面前,他要收斂一些,不懂規矩的人,他有那個恭敬心,他就能忍,我見過。

  早年我沒學佛的時候,剛到台灣,我在實踐學社服務,雖然地位很低,我辦公室跟蔣介石先生隔壁。雖然地位很低,跟他坐得很近,看到很多東西。最難得的是,人放逸慣了,走在這個地區,人就規矩了,腳步就慢了,也就輕了。因為我們那個時候住的是地板房子,踩一腳還有聲音。自自然然的就小心謹慎,輕手輕腳,沒人教他,環境不一樣,到那裡他就能忍。蔣先生不在那裡,他就很隨便;在那個地方,就輕聲,腳步都輕輕走。所以這環境不一樣,有身分、有地位的人在那裡,自然就收斂了。

  菩薩不爾,菩薩修行不是哪裡忍,哪裡不忍、放逸,那是世間法。菩薩是一切時、一切方,時是時間,方是指空間,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地方,常生忍心,他都那麼恭敬。這個與菩提心有關係,菩提心是誠敬心。印光大師所說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誠敬心。誠敬心不能說在某個地方有,在某個地方可以隨便,這個不可以的,那全是妄心。真誠恭敬是一切處,一切時一切處,無論什麼環境都保持著誠敬。換句話說,從誠敬心裏面生出來的愛心,叫慈悲,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平等的愛心,沒有厚此薄彼,這是菩薩。這是菩薩無方所忍。

  下面第六,「云何名菩薩修處處忍」,這個處處忍是對人事。前面無方所是對環境,生活的環境、居住的環境、工作的環境,是從這些地方講的。處處這對人。「有人於父母、師長、夫妻、男女、大小、內外如是中生忍。余則不忍」。他的忍耐功夫不錯,是對他有關係的人,沒有關係的人他就無所謂了,也就是他沒有愛心,他沒有慈悲心,他的煩惱習氣還是常常會現行。菩薩不是這樣的,「菩薩忍者,則不如是。如父母邊生忍,旃陀羅邊生忍。是名修處處忍」,這個很難得。用父母是最親切、你最親愛的人來做比喻。旃陀羅,印度四種階級最後的一個,在社會上沒有地位,一般人輕慢他,瞧不起他們,這是屬於奴隸。印度四個階級,最高的,婆羅門,信奉宗教的;第二個,剎帝利,皇族,帝王這一族,這是屬於貴族;旃陀羅的地位是最低,跟其他的不通婚,所以人民地位不一樣。

  佛出現在印度,第一個就是地位平等,佛弟子裡面有旃陀羅,有這個出身的,也有王族出身的。排班的時候,旃陀羅先出家,站在你上面,王族你要站他下面。所以佛的教學,把這個不平等的階級觀念打破了。佛法是一切眾生,旃陀羅是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旃陀羅也是佛。我們在釋迦弟子的傳記裡面能看到,看到佛法的平等。這貴族傲慢的習氣,在僧團裡面都磨掉了;旃陀羅在社會上受多少委屈,養成一種自卑感,跟釋迦牟尼佛學習,也都化解了。所以統統要能忍,折服自己傲慢的習氣。

  傲慢習氣與生俱來,根本煩惱,貪瞋痴慢疑。我們學習的時候,三毒煩惱是最嚴重的障礙,這個東西不斷,要不能往生,所感的是三惡道。貪心,餓鬼道;瞋恚是地獄道,傲慢、嫉妒屬於瞋恚;愚痴,畜生道,這三惡道。這個要不轉,就沒有辦法離開三惡道。三毒煩惱永遠障道,這個要是不能放下,修什麼都不能成就,念佛都不能往生。一定要看破世間,知道是什麼?世間是無常的,世間一切是假的,真正要相信,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要看破,看破你才真放下,放下貪瞋痴慢疑。貪瞋痴慢疑帶給我們的災難太多了,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總而言之,祖師大德常說,《印光大師文鈔》篇篇都能看到,只是教人用真誠心,「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誠敬就是真誠,就是自性的第一個性德,我們要把它養成習慣,用這個心用成習慣,這樣才好。古人常講,「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對自己的利益就太大太大了。用真心待人,一帆風順,沒有障礙。我們用真誠心待別人,別人會以真誠心對我。縱然受人欺騙也不在乎,我們還是用真心待人,不能用虛妄,這就對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要修處處忍。

推薦閱讀: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四九八集)
凈土法門:菩薩所修十種忍辱波羅蜜--學佛網
龍樹凈土思想對中國佛教的影響(持念)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三三四集)
超度嬰靈往生凈土

TAG: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