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白髮戴花君莫笑 人生何處似樽前

                                                          

一、作家簡介

◆人物導語

「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如此流動而連貫的節奏,深婉而細密的詩風,顯然不同於唐人所創作的各類詩歌,那麼,它是誰為我們開創的作詩新路呢?讓我們認識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歐陽修。

幼年喪父,家貧力學;仕途多舛,不墜其志。倡導北宋「詩文革新」運動,開創一代「詩話之體」文風。主張「文以明道」,力倡「簡潔流暢」。他的《醉翁亭記》流傳千古,婦孺皆知;他的門下學徒多有巨擘,無人匹敵。讓我們帶著深深的敬意走近這位宋代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人物——歐陽修。

●    作家檔案

歐陽修: 1007年—1072年

字型大小: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卒謚文忠

時代:北宋

籍貫: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

生活經歷:

幼年喪父,家貧力學,敏悟過人,讀書成誦。天聖八年(1030年)登進士第,為西京(洛陽)留守推官,與錢惟演、梅堯臣、尹洙等詩酒唱和,遂以文章名天下。景祐元年(1034年)充館閣校勘。景祐三年,因為范仲淹辯護,貶夷陵令。康定元年(1040年),奉詔復職。慶曆三年(1043年)充太常丞知諫院,參與范仲淹、韓琦、富弼等推行的新政,次年新政失敗,范、韓、富等相繼離京外放,修亦為政敵讒言所中,出知滁州。後移知揚州、潁州、應天府。至和元年 (1054年),召還與宋祁同修《唐書》。累遷禮部侍郎、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

作品:著有《歐陽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其詞集初名《平山集》,已佚。又有《醉翁琴趣外篇》六卷和《六一詞》一卷等版本。還有《毛詩本義》、《新唐書》、《新五代史》、《集古錄》、《洛陽牡丹記》、《歸田錄》等。 

名望: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成名緣由

▲    貢獻概述

歐陽修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作為宋代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人物,他的文論和創作實績,對當時以及後代都有很大影響。

他繼承了韓愈古文運動的精神,歐陽修大力提倡古文。在散文理論上,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張。他取韓愈「文從字順」的精神,大力提倡簡而有法和流暢自然的文風,反對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澀。

     在創作方面,他一方面寫了大量「聊佐清歡」的綺羅香澤之語,構成其俗艷之詞的主體部分;另一方面也別出蹊徑,用民間新腔,敘寫風土人情。而其寄託忠愛悲憤的慨嘆詞,如《聖無憂》(世路風波險)、《浪淘沙》(把酒祝東風)等,抒情深摯,越出《花間》、南唐藩籬,尤為後來詞家所矚目,對同時代的張先和稍後的秦觀都產生了直接影響。風格兼有清新活潑和豪放疏快的特點,是北宋婉約詞派走向豪放詞派的橋樑。

除在散文、詩、詞、文學理論等方面都有很高成就外,在歷史學、考據學以及書法方面,歐陽修也有重要貢獻。

▲    突出成就 

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靡麗、險怪的文風進行了批評和糾正,並積極發現人才和提拔後進,宋代的一些大政治家、大散文家、大詩人不少出於他的門下或相從游,如梅堯臣、蘇舜欽、蘇軾父子、王安石、曾鞏等。

評論資料

馮煦《宋六十家詞選例言》說:「疏雋開子野,深婉開少游。」

蘇軾評其文說:「論大道似韓愈,論本似陸贄,紀事似司馬遷,詩賦似李白。」

朱熹說:「歐陽公作字如其為人,外若優遊,中實剛勁。」

清人毛先舒評其《蝶戀花》說:「『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此可謂層深而渾成。」

郭紹虞《宋詩話考》說:「詩話之稱,固始於歐陽修,即詩話之體,亦可謂創自歐陽氏矣。」

三、作品在線

◆    作品概述

歐陽修最大的貢獻是散文。他的散文大都內容充實,氣勢旺盛,平易自然、流暢婉轉,成就頗高。一生共寫了 500餘篇散文。

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餘風。

◆作品讀思

選文一:《踏莎行》 

【導讀】

一種常見的題材,卻展現出一片情深意遠的境界,這種「迢迢不斷如春水」式的含蓄蘊藉,令人神往;一幅似乎可畫的畫面,卻又畫不到,這「畫不到」處不只是春山外的行人,更是那悠遠悠遠的情韻。

【正文】

踏莎行

                 歐陽修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欄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整體感悟】

這是一首通過離別來寫愛情相思的詞作,是歐陽修詞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這首詞的顯著特點是構思別緻,它打破了一般詞作所採取的前景後情的尋常格局,而是上下片分別描寫與離別有關的兩個方面,並用離情相思這根線索把二者緊密地穿連起來,揉成為統一的藝術整體,情景交融的手法巧妙地運用於各片之中。

很明顯,這首詞的前片寫行者憶家,後片寫居者(閨中的少婦)憶外。前片以景帶情。例如,望見春水迢迢,便陡然引起無窮無盡的離愁。後片由情入景,是憶極而生的想像虛擬之辭。但它卻景緣情生,景中有人,讀來倍感真切。居者行者,前後縈帶;景耶情耶?上下難分。這二者相互交融,曲盡其妙。

同時,這首詞還很注意層次的安排。例如開篇三句,表面看句句寫景,實則它不僅交待了遠行的時間、季節,而且還暗暗描繪出遠行的全過程,用筆細膩形象,含蓄深厚,富於啟發性。 

  另一顯著特點是比喻貼切。特別是上下片結尾兩句,用比巧妙生動。「離恨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兩句,雖然可以使人聯想到李煜的《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和《虞美人》中「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一些名句,但因作者善於變換句法,並且使這一生動比喻跟全詞的整體形象,跟詞的意境結合得十分緊密,故貌似仿效,而實則是創新,天然渾成,不露痕迹。下片以「春山」喻遠,引出佳人登高遙望,更覺委婉纏綿,別饒韻味。

【讀思牽手】

這是一首寫離情別緒的詞,題材常見,但手法奇妙,意境優美,讀來令人神遠。請略作分析。

【釋疑參考】

上闋先是節選了一些典型的狀物構成意象:梅殘、(象)溪(那樣的小)橋、細柳、草香的芬芳,風暖的感覺,這些意象重構就成為意境,目的是要引出一直困擾著作者的離愁。通過反襯加強對比效果,將前面的纖巧意象來個急轉,說那離愁卻如春水那樣纏綿、悠長。

下闋寫思念中的人。這是虛構的意境。以「我」的感受去迎合對方的感受。將柔腸寸斷的痛苦,含哭凝思的等待,憑欄遠眺的悵惘,產生更深一層的幻象。將思念的感情進一步深化,所謂「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實質上是意象→意境→幻想,漸漸推進的過程,最後達到情景交融,物我兩忘,出神入化。因此,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在意境構造方面,是上乘之作。是典型的宋代文人風格。在填詞技巧上很有代表性。

選文二:《蝶戀花》

【導讀】

歐陽修的《蝶戀花》,以生動的形象、清淺的語言,含蓄委婉、深沉細膩地表現了閨中思婦複雜的內心感受,是閨怨詞中傳誦千古的名作。讓我們閉上眼睛,吟詠和玩味那「庭院深深深幾許」吧。

【正文】

蝶戀花

歐陽修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台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鑒賞指導】

此詞首句「深深深」三字,其用疊字之工,致使全詞的景寫得深,情寫得深,由此而生深遠之意境。詞人首先對女主人公的居處作了精心的描繪。 「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這兩句,似乎是一組電影搖動鏡頭,由遠而近,逐步推移,逐步深入。隨著鏡頭所指,先是看到一叢叢楊柳從眼前移過。「楊柳堆煙」,說的是早晨楊柳籠上層層霧氣的景象。著一「 堆」字,則楊柳之密,霧氣之濃,宛如一幅水墨畫。隨著這一叢叢楊柳過去,詞人又把鏡頭搖向庭院,搖向簾幕。這簾幕不是一重,而是過了一重又一重。究竟多少重,他不作瑣屑的交代,一言以蔽之曰「無重數」。「無重數」,即無數重。一句「無重數」,令人感到這座庭院簡直是無比幽深。至此,作者用一句「玉勒雕鞍遊冶處」,宕開一筆,把視線引向她丈夫那裡;然後折過筆來寫道:「樓高不見章台路」。原來這詞中女子正獨處高樓,她的目光正透過重重簾幕、堆堆柳煙,向丈夫經常遊冶的地方凝神遠望。 

詞的上片著重寫景,但「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國維《人間詞話》),在深深庭院中,已宛然見到一顆被禁錮的與世隔絕的心靈。詞的下片著重寫情,雨橫風狂,催送著殘春,也催送女主人公的芳年。她想挽留住春天,但風雨無情,留春不住。於是她感到無奈:「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只好把感情寄託到命運同她一樣的花上。這兩句包含著無限的傷春之感。他的意思是說語言渾成與情意層深往往是難以兼具的,但歐詞這兩句卻把它統一起來。這兩句情感層次如下:第一層寫女主人公因花而有淚。見花落淚,對月傷情,是古代女子常有的感觸。此刻女子正在憶念走馬章台(漢長安章台街,後世藉以指遊冶之處)的丈夫,可是望而不可見,眼中唯有在狂風暴雨中橫遭摧殘的花兒,由此聯想到自己的命運,不禁傷心淚下。第二層是寫因淚而問花。淚因愁苦而致,勢必要找個發泄的對象。這個對象此刻已幻化為花,或者說花已幻化為人。於是女主人公向著花兒痴情地發問。第三層是花兒在一旁緘默,無言以對。緊接著詞人寫第四層:花兒不但不語,反而象故意拋舍她似地紛紛飛過鞦韆而去。人兒走馬章台,花兒飛過鞦韆,有情之人、無情之物對她都報以冷漠,怎能不讓人傷心!這種借客觀景物的反應來烘托、反襯人物主觀感情的寫法,正是為了深化感情。詞人一層一層深挖感情,並非刻意雕琢,而是象竹筍有苞有節一樣,自然生成,逐次展開,在自然渾成、淺顯易曉的語言中,蘊藏著深摯真切的感情。 

這首詞意境深遠。詞中寫景寫情,而景與情又是那樣的融合無間,渾然天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意境。詞人刻畫意境也是有層次的。從環境來說,它是由外景到內景,以深邃的居室烘托深邃的感情,以灰暗凄慘的色彩渲染孤獨傷感的心情。從時間來說,上片是寫濃霧瀰漫的早晨,下片是寫風狂雨暴的黃昏,由早及晚,逐次打開人物的心扉。過片三句,近人俞平伯評曰: 「『三月暮』點季節,『風雨』點氣候, 『黃昏』點時刻,三層渲染,才逼出『無計』句來。」(《唐宋詞選釋》)暮春時節,風雨黃昏;閉門深坐,情尤怛惻。個中意境,彷彿是詩,但詩不能寫其貌;是畫,但畫不能傳其神;唯有通過這種婉曲的詞筆才能恰到好處地勾畫出來。尤其是結句,近人王國維認為這是一種「有我之境」。所謂「「有我之境」,便是「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間詞話》)。也就是說,花兒含悲不語,反映了詞中女子難言的苦痛;亂紅飛過鞦韆,烘託了女子終鮮同情之侶、悵然若失的神態。而情思之綿邈,意境之深遠,尤令人神往。

【讀思牽手】

  此詞寫暮春閨怨,一起一結頗受推賞。你能對它的起句和結句作一點鑒賞嗎?

【釋疑參考】

「庭院」深深,「簾幕」重重,更兼「楊柳堆煙」,既濃且密地生活在這種內外隔絕的陰森、幽遂環境中,女主人公身心兩方面都受到壓抑與禁錮。疊用三個「深」字,寫出其遭封鎖,形同囚居之苦,不但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孤身獨處,而且有心事深沉、怨恨莫訴之感。因此,李清照稱賞不已,曾擬其語作「庭院深深」數闋。顯然,女主人公的物質生活是優裕的。但她精神上的極度苦悶,也是不言自明的。

篇末「淚眼問花」,實即含淚自問。花不語,也非迴避答案,「亂花飛過鞦韆去」,不是比語言更清楚地昭示了她面臨的命運嗎?在淚光瑩瑩之中,花如人,人如花,最後花、人莫辨,同樣難以避免被拋擲遺棄而淪落的命運。這種完全用環境來暗示和烘託人物思緒的筆法,深婉不迫,曲折有致,真切地表現了生活在幽閉狀態下的貴族少歸難以明言的內心隱痛。

  選文三:《秋 聲 賦》

【導讀】

秋聲就在殘落枯黃的葉片上

秋聲就在血色夕陽的雲層里

秋聲是季節不止輪迴的敲更人

秋聲是更漏夢殘的見證者

秋聲在呼嘯旋迴的風裡震顫

秋聲在藍天的靜澈中投入無限

秋聲把春夏的火種埋進零落的花瓣

秋聲把舊夢打入心靈的冷宮

秋聲是滴滴答答的鐘聲催眠下裸光的樹榦

秋聲是暮鼓的迴響里溶於昨日的殘紅

秋聲在附和一個日經四季的靈魂呵

秋聲在寂寂人定之初

低吟著一個有關寂寞與感慨的故事

【正文】

秋 聲 賦

歐陽修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於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予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慄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籠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餘烈。

「夫秋,刑官也,於時為陰:又兵象也,於行為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余之嘆息。

【參考譯文】

歐陽子夜裡正在讀書,(忽然)聽到有聲音從西南方向傳來,心裡不禁悚然一聽,驚道:「奇怪!」這聲音初聽時淅淅瀝瀝,蕭蕭颯颯,忽然變得洶湧澎湃,像是夜間(大海上)波濤突起,風雨驟然而至,碰到物體上,鏦鏦錚錚,好像金屬相擊。再(仔細)聽,又像奔赴戰場的軍隊正銜枚疾進,沒有聽到號令,只有人馬行進的聲音。於是對童子說:「這是什麼聲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說:「月色皎皎,星光燦爛,浩瀚銀河,高懸中天。四下里沒有人聲,那聲音是從樹林間傳來的。」

  我恍然大悟,嘆道:「哦,原來這是秋天的風聲呀,真令人傷感,它怎麼突然就來了呢?秋天總是這樣:它的色調凄凄慘淡,雲氣消失,煙靄飄散;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遠,日色晶明;它的氣候清冷蕭瑟,悲風凜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蒼涼,川流寂靜,山林空曠。所以它發出的聲音時而凄凄切切,時而呼嘯激昂。秋風未起時,綠草如毯,豐美繁茂,樹木蔥蘢,令人心曠神怡。然而它一旦來臨,拂過草地,草就要變色,掠過森林,樹就要落葉。它用來摧敗花草使樹木凋零的,便是一種肅殺之氣的餘烈。

  「秋天是刑官行刑的季節,它在時令上屬陰;秋天又象徵著用兵,它在五行中屬金。這就是常說的『天地之義氣』,它常常以肅殺為意志。自然對於萬物,是要它們在春天生長,在秋天結實。所以秋天在音樂的五聲中又屬商聲,商聲是代表西方的一種聲音,而七月的音律是『夷則』。商,也就是『傷』的意思,萬物衰老了,都會悲傷。夷,是殺戮的意思,凡萬物過了繁盛期,都會走向衰敗。

  「嗚呼,草木是無情之物,尚有衰敗零落之時。人為動物,在萬物中又最有靈性。有無窮無盡的憂愁來煎熬他的心,又有無數瑣碎煩惱的事來勞累他的身體;費心勞神,必然會損耗精力。何況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憂慮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決的問題,自然會使他鮮紅滋潤的膚色變得蒼老枯槁,烏黑光亮的鬚髮變得花白斑駁。人非金石,為什麼卻要以不是金石的肌體去像草木那樣爭一時的榮盛呢?仔細想想吧,傷害自己的到底是什麼,又怎麼可以去怨恨這秋聲呢?」

  童子沒有應答,低頭沉沉睡去,卻聽得四壁蟲聲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嘆息。

【整體感悟】

本文以主客問答的形式,通過秋聲傳遞秋的感覺,抒發對人生的感慨。

秋聲無形。作者藉助於生動形象的比喻,以風雨聲、波濤聲、金鐵聲、軍隊夜行聲,一一形容之,有驚心動魄的功效。寫畢秋聲,則筆鋒一轉,引出「秋狀」,從色、容、氣、意各個方面描摩,其作用仍在烘托秋聲,秋聲之所以「凄凄切切,呼號憤發」,正與「其色慘淡」「其容清明」「其氣慄冽」「其意蕭條」有著莫大的干係。為了寫出秋之「陰」,作者轉筆又寫春夏草木之蔥蘢可喜,轉眼草枯葉落,才見出秋的「真功夫」。《周禮》雲,古代掌刑之官為秋官。古時以秋季治兵,故曰 「兵象」。五行配四時,秋屬金,故秋風又稱「金風」。仁義禮智與四時配,義配秋,故稱秋氣為「義氣」。「天地之義氣」,典出《禮記》:「天地嚴凝之氣,始於西南而盛於西北,此天地之尊嚴氣也,此天地之義氣也。」秋主肅殺,《禮記》云:「孟秋之月,征不義,戮有罪,嚴斷刑,天地始肅。」古代,死囚判刑後系獄中,待秋後處決。宮商角 羽五聲,配東西南北中,商配西,十二律配十二月,夷則配七月,故文中曰:「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是聲訓,引出下文「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是義訓,引出下文「物過盛而當殺」。

摹寫秋聲已經淋漓盡致,則轉筆及人。「草木無情」,尚 「有時飄零」;「惟物之靈」的人,百憂感心、萬事勞形的歲月中,又怎能常葆青春?而更何況抱非分之想,企圖去做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情呢?人生的「戕賊」是什麼呢?正是感心勞形的人自己,又何必去怨恨秋聲呢? 這時又放筆而至童子,童子對主人的話語頗不感到興趣,既無話可答,不如「垂頭而睡」。真是不勞心神之人的一種福氣呵。這時作者於慷慨之餘不免感到孤寂,「但聞四壁蟲聲唧唧」,韓愈《送孟東野序》曰:「以蟲鳴秋。」蟲聲助秋、蟲聲也令人更寂寞,在無邊的寂寞之中,作者結束了這篇文章,卻不知自己當如何度過這漫漫的秋夜?

【思維拓展】

請背誦幾篇描寫「秋」的詩詞。

【釋疑參考】

例如:

1、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曉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3、曹雪芹借林黛玉的筆在《紅樓夢》中有詩云:「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愁不盡,那堪風雨助凄涼!」 

4、張籍《秋思》:「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韋應物《秋夜寄邱二十二員外》:「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山空松子落,幽人應未眠。」 

5、王維的《秋夜獨坐》:「獨坐悲雙鬢,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白髮終難變,黃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學無生。」 

6、辛棄疾《鷓鴣天》:「掩鼻人間臭腐場,古今惟有酒偏香。自從來住雲煙畔,直到而今歌舞忙。呼老伴,共秋光。黃花何處避重陽?要知爛熳開時節,直待秋風一夜霜。」 

四、趣聞軼事

(一)師友唱和舉進士

試南宮第一,擢甲科,調西京推官,始從尹洙游,為古文,議論當時事,迭相師友。與梅堯臣游,為歌詩相唱和,遂以文章名天下。(《宋史·歐陽修列傳》) 

  (二)力排險異之文

  知嘉祐二年貢舉。時士子尚為險怪奇澀之文,號「太學體」,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輒黜。事畢,向之囂薄者伺修出,聚噪於馬首,街邏不能制。然場屋之習,從是遂變。(《宋史·歐陽修列傳》) 

  (三)不掩宋祁文功

  歐陽公於修《唐書》,最後至局,專任《紀》《志》而已,《列傳》則宋尚書祁所修。朝廷以一書出兩手,體不能一,遂令公詳看《列傳》,令刪革為一體。公雖受命,退而嘆曰:「宋公於我為前輩,且人所見多不同,豈可悉如己意?」於是一無所易,及書成奏御,御史曰:「舊例修書,只列局內官高者一人姓名,公官高,宜書。」公曰:「宋公於《列傳》亦功深者,為日且久,豈可掩而奪其功乎?」於是《紀》《志》書公姓名,《列傳》書宋公姓名。宋公聞而喜曰:「自古文人不相讓,而好相陵,此事前所未聞也。」(《宋人軼事彙編》) 

  (四)以文濟民

  歐公撰石曼卿墓表,蘇子美書,邵篆額。山東詩僧祕演屢督歐俾速撰。文方成,演置石於相藍,礱訖白歐公,寫石之日,為具召館閣諸公。觀子美書畢,演大喜曰:「吾死足矣。」飲散,歐、蘇屬演曰:「鐫訖且未得打。」竟以辭翰之妙,演不能卻。歐公於定力院見之,問寺僧,僧曰:「半千買得。」歐怒,回詬演曰:「吾之文乃與庸人半千鬻之!」演徐語歐曰:「學士已多他三百八十三矣。」歐愈怒曰:「是何言?」演曰:「公豈不記省元時,庸人竟摹新賦,叫於通衢,復更名呼曰:兩文來買歐陽某省元賦。今一碑五百,價已多矣。」 歐因解頤,徐又語歐曰:「吾友曼卿不幸早世,因欲得君之文,張其名,與日星相磨。而又窮民售之,頗濟其乏,又非利乎?」公笑而不語。(《宋人軼事彙編》)  

  (五)用字精緻

  韓魏公在相為晝錦堂,歐公記之「仕宦至將相,富貴歸故鄉。」韓公得之愛賞。後數日,歐復遣介,別以本至,曰:「前有未是,可換此本。」韓再三玩之,無異前者,但於「富貴」「仕宦」下各添一「而」字,文義尤暢。(《宋人軼事彙編》) 

  (六)怕後生笑

  歐公晚年,嘗自竄定平生所為文,用思甚苦。其夫人止之曰:「何自苦如此,尚畏先生嗔耶?」公笑曰:「不畏先生嗔,卻怕後生笑。」(《宋人軼事彙編》) 

  (七)自號六一居士

    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以吾一翁,老於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歐陽文忠文集·六一居士傳》)

五、精彩語錄

「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禍患常識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飲茶。」

「藏書一萬卷、集古錄一千卷、琴一張、棋一局、酒一壺,加上老翁一人,正是名符其實的六一居士。」

 六.佳作欣賞

(一)話題「熟能生巧」

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用一個《賣油翁》的小故事揭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只有熟悉了,運用起來才能像大腦支配手那樣隨心所欲;很難想像,一個還需要用手指去尋找琴鍵的人能夠彈出行雲流水般的曲子,一個尚沒有掌握詞語含義的人還能寫出懾人心魄的文章來。蘇軾每天兩個時辰溫習《漢書》,從不間斷,並能倒背如流;李敖專著於某一本書,坐也看,行也看,只要有空便會拿出那本書來;《學習改變命運》的作者人民大學碩士研究生李曉鵬談及高考作文取得的優異成績,更把它歸功於對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深研細鑽,爛熟於心。

(二)話題「惜時」

青年工人韓志雄利用工余的「少睡一會兒,少玩一會兒,少聊一會兒」的「三少」時間,鑽研技術,終技術革新能手;

三國時期隨兄經商的董遇,利用「冬者歲之餘,夜者日這余,陰雨者時之餘」的「三餘」時間讀書終成學問家;

歐陽修利用「馬上」、「忱上」、「廁上」的「三上」時間進行藝術構思,終成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

(三)話題「記念」

抓一把土,抓一把沙,建一座亭,再放入一杯酒,你與我對酌其間,醉得我忘了年華。

古書里的斜陽、亭影,我只是微微撿起一些碎片,就讀出了你的歲月。

一壺酒領風騷,六一居士名存千古,《新五代史》、《新唐書》,北宋早已於歷史謝幕,你卻永遠在人們心中駐足。

一切都是瞬息。

風吹日晒,侵蝕著古老的亭子,珠砂消失,瓦片破碎,刻著「醉翁亭」的橫額岌岌可危,燕翅下傳唱的你的故事,叮叮噹噹地穿越歷史千年。

數不盡的古迹,無數的亭,無數的風聲,唯見醉翁亭永立古今。

                                   (陽城一中267班  李延深)

(四)禍患常積於忽微

空閑之日,我細讀了歐陽修所作的《伶官傳序》一文,心中深有感觸。其中,作者提出的「禍患常積於忽微」這一精闢的論斷,常令人深思不已。

一些小小的疏忽竟能導致禍患的降臨,這似乎有些不可思議,然而,其中隱藏著的卻是千百年來人們在社會實踐中所獲得的一條無可辯駁的客觀規律。

記得有句俗語,叫做「小洞不補,大洞吃苦」,它更為形象地提示了這種道理,不是嗎?一隻蟻穴,無足輕重,但若不及時堵塞,能使千里長堤毀於一旦。學過哲學的人都懂得,之所以導致這種結果的產生,是因為事物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一定程度的量的積累,就會促使事物性質發生變化。由此可見,一些不引人注意的「忽微」往往是「禍患」產生的根源,而在當中起作用的卻是一個字——「積」。

對於「積」字,許多人都非常注重它,但大都從正面考慮,如「學習要積累」等等。而反面的呢?則未必了。其實,「積」字所起的反作用也並不少見,而往往被人所忽視。

現就以個人的品行來說,如果一個人在平時常不拘小節或是「反其道而行之」,最終總是要受到懲罰的。像馮大興、朱澤明,他們竟從一個「堂堂的大學生」,頹廢沉淪為人民的罪犯!如此沉痛的事實不能不引人深省,這難道不是他們平時不注意自己在道德、情操方面的修養所造成的嗎?假使他們注意了這一點,也斷不至於陷入泥塘,不能自拔。這種「禍患」的導致,不也是「積」字所起的作用嗎?

誠然,人們一時有小小的疏忽,並無可厚非,重要的,對於自己的過失,不能不重視,不以為然,更不能開脫和原諒,那種僅此一回,下不為例的想法,其實是自欺欺人,一般都並非僅此一回,也並非下不為例。對自己要求不嚴,常常是「忽微常積」的根本原因。

話到這裡,我們不妨可以說,「忽微」並不可怕,可畏的只是「忽微常積」。而能否化「小」為「無」,則取決於自己對「忽微」的態度了。如果不注意自己品行方面的「忽微」長久以往,又怎能不發生惡性膨脹呢?「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臨終前所說的這句話對於我們不也是個很好的啟示嗎?要戒惡修善,不可以其小而等閑視之。因此,在平時,我們就必須防微杜漸。可以想見,假如我們每一個人都做到「見小善皆為之,絕之惡於初萌」。那麼人們的思想情操將會有多麼高尚,社會的文明將向前跨出更驚人的一步!

對於一個人的生活品行應是這樣,其它的也就不言而喻了。總之,無論我們在什麼時候,只要涉及到這方面的問題,都須採取「嚴以律己」的態度。「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倘若真的養成了這樣的習慣,你也將不會擔心「禍患」的導致了。

僅此發一感想,以供自勉。

評析:

本文觀點鮮明、重點突出,緊扣「忽微」和「積」,闡明禍患常積於忽微,要求每個人做到「戒惡修善」,防微杜漸,只有這樣,才不會擔心「禍患」的降臨。為了闡明這一觀點,作者不是堆砌材料,而是用觀點統帥材料,用材料說明觀點。

文章先說「忽微」,引用一句俗語,一個例證,印證了忽微能導致禍患降臨這一客觀規律。然後作者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論述了在忽微和禍患之間起決定作用的是一個「積」字,抓住「積」字,聯繫實際,用無數事實論述了「積」的反作用,說明「積」是導致禍患的關鍵。最後提出解決矛盾的辦法,要「嚴於律己」、防微杜漸,引用劉備的話啟迪人們「戒惡修善」。文章寫到此,水到渠成,宗旨一目了然。


推薦閱讀:

白髮長在哪裡說明肝不好?
中藥大師說這種食物最補腎!腰酸腿痛、容易累、腎虛白髮就吃它
丹溪堂中醫門診部小講堂----中醫巧治白髮
哪裡長白髮說明腎氣不足
中醫治脫髮白髮 解您「頭等大事」

TAG:人生 | 歐陽修 | 白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