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不僅是輔助外科手術那麼簡單
如果說19世紀麻醉學的誕生開創了人類醫學史的新篇章,那麼在過去的幾十年里,麻醉學科的迅猛發展帶來的不僅僅是外科學的些許進步,麻醉學正在改變很多我們既有的觀念,麻醉學科也許將成為人類滿足自身安全舒適與愉悅的唯一學科。
很久以前麻醉是已經有了既定的、相對明確的概念----其含義是用藥物或其他方法使病人整體或局部暫時失去感覺,以達到無痛的目的進行手術治療。麻醉學是運用有關麻醉的基礎理論、臨床知識和技術以消除病人手術疼痛,保證病人安全,為手術創造良好條件的一門科學。
病痛,對每一個生命來說都不可避免,可手術卻並不一直都像今天一樣舒適而安全。早在19世紀,面對病痛,人們往往要作出艱難的選擇----忍受疾病的折磨或者承受手術的巨大風險。為了施行手術,人們沒有更加好的辦法,只能通過諸如「冷凍、轉移注意力、放血和休克、暴力的棒擊、酒精中毒......」等方式來解決。這與其說治病,更像是一場代價慘重的博弈。直至1864年,事情才展現出可喜的發展,William T.G. Morton的研究發現,為世界打開了新的瞭望台。從初始作為外科學的「伴隨學科」進入大眾視野的麻醉,又是不是只止步於此呢?作為20世紀人類科學最主要的成就之一,麻醉學科進展的每一小步,都毫無意外得為外科手術帶來極大受益,促進了外科學理論與技術的突飛猛進。不僅如此,她直接提高了人類的生存率與生命質量。如1952年麻醉醫生Dr.Virginia Apgar發明 Apgar評分極大改進了產科新生兒的分娩風險評估;1951年低溫體外循環麻醉開創了心臟大血管外科的藍圖。
隨著麻醉學科的日新月異,我們今天講,麻醉的意義,不僅僅是作為外科手術布景那麼簡單。現在我們應該,也需要考慮這個問題----麻醉的意義何在?千千萬萬有志之士在麻醉領域一路凱歌,從基本的止痛,到呼吸循環的管理,到舒適生活的創造,短短百餘年時間,麻醉學的發展實現了從「生命博弈」到「生命保險」再到「生命呵護」的飛躍進展。麻醉學經歷一個多世紀的發展被推上了「保護生命的科學」與「讓人無痛舒適的科學」之巔。
長久以來,基於對生命的敬畏與熱愛,對學科發展孜孜不倦的追求,一代又一代的麻醉從業者不斷研究開拓,為麻醉事業的發展添磚加瓦,取得了一項又一項可人成果。正是由於大家共同的努力,麻醉學從幕後走到台前,不再局限於外科手術的協同者,而是擁有更多的內容,越來越綻放自己的光彩:
2016年,全國麻醉學術年會首次設立了年會主題--「從麻醉學到圍術期醫學」。隨著科技高速發展、麻醉安全性和可控性不斷提高,新時代的麻醉醫生不再僅僅關注於手術期間麻醉實施的傳統工作,學科的發展對麻醉醫生的知識廣度與思維寬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臨床麻醉工作增添了新的天地、打開了新的窗口。
從「圍麻醉期」到「圍術期」,我們開始將更多的眼光放在患者的遠期預後上。這一開拓性的改進,為麻醉這一生命科學注入了人文主義情懷。從前只在手術麻醉期間參與的麻醉醫生們將以更大的程度參與到臨床工作當中,走到患者身邊去,發揮麻醉學科的獨特優勢,以專業的視角實實在在得為患者解決切身之痛。「只見台上針刀忙,不知麻醉情意長」的局面將不復存在。這是社會發展與民眾需求對麻醉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是挑戰,也是契機。
術前的完善準備,術中的精準麻醉,術後的追蹤保障,將人文關懷融入到每一個環節里,力求在保障圍術期安全的同時,減少麻醉對於手術患者造成的長期影響,並積极參与到促進患者術後恢復的臨床實踐中。這無疑已成為麻醉管理質量優劣的新標準。
為更好得促成從「圍麻醉期醫學」到「圍術期醫學」的轉變,當代麻醉工作者積極推動多學科交叉、合作與融合,從更多方位、更多層面完善對患者病情的全面評估,對手術麻醉方案的精細制定,對患者術後鎮痛與功能恢復等的切實保障。
在不久的將來,這一理念的改進無疑將為廣大患者帶來更多福音。從術前到術後,麻醉學將會為手術提供更多的支持和維護,更將為患者帶來更加安心舒適的手術體驗。
2001年,國際上提出ERAS(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概念,但囿於當時的醫療水平與麻醉學科發展程度等種種原因,ERAS在國內並未得到長足發展,經歷了幾年岑寂之後,2016年再次廣泛出現在大眾視野並迅速躥紅,成為新晉「實力網紅」----ERAS迅速搶佔了各大醫療板塊的頭條,成為各個學科的心頭好,可見其魅力與價值。那麼在這一熟悉又陌生的概念中,麻醉學,又該以怎樣的角色出現呢?
ERAS的核心是在術前、術中及術後採用一系列有循證醫學證據的圍術期優化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患者圍手術期應激反應,促進器官功能早期恢復,使患者機體儘快恢復到術前狀態,從而降低術後併發症發生率和死亡率,縮短術後住院時間和減少住院費用。作為一個兼顧面廣、舒適度要求高的概念,ERAS提出了目前較為理想的臨床手術狀態,特彆強調臨床多學科團隊合作(Multidisplinary Team, MDT)。顯而易見,這樣的優化,需要麻醉學科貫穿始終。加速康復提出的「減少應激」「促進器官功能恢復」「降低術後併發症」都需要麻醉學科的積极參与甚至主導。而麻醉學科也向ERAS展示出極大地誠意與熱忱:2016年麻醉學科將ERAS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ERAS幾個重要的環節如麻醉方法選擇、圍術期液體治療和圍術期優化鎮痛等諸多方面開展多項研究,發揮重要的作用,改善ERAS為導向的臨床麻醉品質,同時提升麻醉學科在多學科現代醫療中的應有地位。麻醉學科從圍術期疼痛管理、液體治療等等方面點滴做起,大大改善了外科病人的預後。加之與外科的積極配合,ERAS在新的時代有了很好的拓展,並將迎來長遠發展,為患者帶來更為安全舒適的就醫體驗。
麻醉學科,從來都是兼容並包的學科。作為掌握多學科知識的麻醉醫生,我們致力於豐富自己的知識面,加強與其他學科的交流學習,取長補短,精益求精。取得的成果可圈可點,不勝枚舉。其中,超聲影像技術在圍術期麻醉期間的應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2016年,麻醉學科在臨床實踐中積極開展的超聲影像技術得到快速推廣普及。
在麻醉中引入超聲,實現了麻醉過程的「可視化」,減少臨床麻醉操作風險,廣泛用於各類神經阻滯、椎管內阻滯、中心靜脈穿刺置管、動脈置管等操作。傳統的外周神經阻滯和血管穿刺都是基於解剖定位,結合麻醉醫生的操作經驗盲穿盲打,其安全性不可控,操作效果受多因素影響,不僅與麻醉醫生的經驗水平有很大關係,而且很為患者的個體差異所影響,難以評估。隨著現代超聲影像技術的發展,已經可以非常清楚得顯示出血管、神經、肌肉等,在超聲引導下實施神經阻滯和血管穿刺,麻醉醫生幾乎可以做到「指哪打哪」的理想狀態,極大降低了麻醉風險。不僅如此,超聲影像技術的應用,很大程度解決了令既往盲打技術感到為難的肥胖病人、解剖變異等特殊病人。
作為進一步的發掘應用,2016年,超聲影像技術在麻醉學科進一步被用於評估麻醉風險,監測麻醉過程,提高外科手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譬如經食管超聲心動圖可以實時監測外科操作前後、麻醉實施前後患者血流動力學變化過程,根據血流動力學異常的數據和超聲影像學的異常發現,診斷和處理突發事件,甚至指導手術進程。國際上,麻醉科、ICU也陸續制定了TTE用於危重病病人心肺功能評估的指南。超聲影像技術不再限於神經阻滯與靜脈穿刺,更廣泛用於危重病人床邊超聲評價循環、呼吸功能;指導臨床危重病患者的圍術期管理與治療;術中經食道超聲評估心功能和心臟手術效果。隨著不斷的探索推進,圍術期超聲可視化影像技術必將步入規範化、簡單化、信息化、智能化。新一代手持便攜超聲已經問世,未來超聲將成為每一位麻醉醫師工作中的得力助手。
作為超聲技術應用的最大受益者,手術患者所承受的失誤操作率將最大程度上減低。進一步推動手術麻醉的舒適化與人性化。
「精準麻醉」是近期醫學界最為關注和熱議的新概念。其本質是通過基因組、蛋白質組等前沿技術,對人類特定疾病類型進行分析鑒定,從而找到疾病的原因以及治病靶點已達到精準治療的目的。
對於麻醉學來講,臨床麻醉用藥及其輔助用藥物的個體化差異複雜多變,研究麻醉藥物的效應與基因多態性之間的關係,可以了解麻醉藥物基因組學的基本原理,具有遠期意義。2016年麻醉藥物基因多態性的基礎研究與臨床精準麻醉相關研究方興未艾,許多優秀的麻醉學者投身其中,取得了累累碩果。每一項或大或小的成就都對我們的進一步研究發現產生推動與激勵作用。我們擁有美好而宏大的願景----全面實現根據個人基因情況評估麻醉風險,選擇麻醉藥物和麻醉方式,實現「精準麻醉」,從學科深度上改變麻醉方式,促使未來的醫療方案更加精確合理,更加個體化。
如今的麻醉學,早已脫離了麻醉二字表面的意義。不再只是外科學發展的基石,麻醉學成了富有魔力色彩的生命科學----來源於生命的神秘莫測,不再僅僅是鎮靜鎮痛,一醒一醉之間更需要妥善安置各種生命狀態。麻醉學科的從業者,成為擁有魅力人生的弄潮兒----敬畏生命,熱愛生活,致力於改善人類生命質量。生命不息,麻醉學進步不止。麻醉,與生命並行。麻醉人生,用心為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每一例麻醉都值得用心經營,每一個生命都值得認真呵護,每一位麻醉工作者都值得被歌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