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格律詩中的變體詩

格律詩中的變體詩

 

  唐代以後,詩人寫格律詩,一般都是按格律的要求來寫的。但在中唐以前格律詩尚未完全定型化的時候,有些律詩還沒有完全依照格律詩的平仄格式,對仗也不完全工整。這種不完全按照平仄、對仗、粘對等格律要求寫的作品,被後人稱為拗體詩或變體詩。唐朝不少詩人包括一些著名詩人運用這種變體曾寫了不少著名的詩篇。例如大詩人李白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這首詩第二句的二、四字都用了仄聲字,第三句的第二字應平用仄,與第二句失粘,三、四句的平仄失對。這些都不符合格律的要求。但這首詩感情真摯,語言清新,自然流暢,是一首千古絕唱,被歷代所傳唱。在唐代中期以前,類似李白《靜夜思》這樣的變體詩還不少。從這些變體詩的表現形式來看,大體有下面這麼幾種。

1、古風式律詩

 這種詩平仄、粘對、押韻基本合律,但不講對仗。如李白的《夜泊牛諸》:  牛諸西江夜, 青天無片雲。  登舟望秋月, 空憶謝將軍。  余亦能高詠, 斯人不可聞。  明朝掛帆去, 楓葉落紛紛。詩中沒有一句對仗,但《唐詩三百首》還是把它列入到五律一欄里了。

 2、折腰體絕句

 有些詩家又稱對式絕句。這類絕句的特點是前後兩聯的平仄格式都是與律詩的要求一致的,但二、三句失粘,就像人被攔腰折斷了一樣。例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飲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3、偷春格律詩

 這類詩的對仗不是常規的二、三兩聯,而是一、三兩聯。猶如春天未到,而應在春天才開的花卻在春天之前偷偷地開放了。如杜甫的《寒食月詩》:  無家對寒食, 有淚如金波。  斫卻月中桂, 清光應更多。  仳離放紅蕊, 想像頻青娥。  牛女漫愁思, 秋期猶渡河。

 4、蜂腰格律詩

 這類詩只有第三聯用對仗。但二聯(頷聯)在詩的中部,不用對仗,就象蜜蜂的細腰一樣,所以被稱作蜂腰格。如崔顥的《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處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推薦閱讀:

「無句可摘」 「句中有眼」 ——淺釋古詩自由體與古詩格律體的區別
既然普通話中沒有入聲了,為什麼作詩還要講究入聲?
《重樓疊月》是否能當做詞牌來看?
怎樣寫「格律詩」★★★★★ ★★★★★
格律查找

TAG:格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