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幫裁縫 巧裁天津老西服

  2004-02-24 09:15

  開埠之後,作為北方的經濟中心,西方文化源源傳入天津,商貿活動十分頻繁,出現了洋行、買辦,也出現了穿西裝的外國人、中國人。就在這個時候,天津出現了一批能工巧匠,專門製作西裝。這些裁縫,被人們稱為「紅幫裁縫」。

  紅幫裁縫遍布租界

  「紅幫裁縫」的名稱來源,主要是因為原來國人對外國人的稱法。寧波駐天津辦事處張福宏主任告訴記者:「中國人以前稱西方人為『紅毛人』,專門替『紅毛人』做西服的裁縫,也因此被稱為『紅幫裁縫』。『紅幫裁縫』是區別於『中裝裁縫』的一個自然服裝流派,他們最早出現在舊中國被強迫開放的幾個城市裡,天津成為了當時中國少有的幾個有國人會做西裝的城市之一。最早到天津開設西裝裁縫店的是1892年成立於法租界的『王阿明西服店』,也就是從那時起,『紅幫裁縫』遍布了天津租界。天津一些有進步思想的青年及買辦、外國人成了當時第一批穿著國人裁縫製作的西裝的人!」

  據張福宏介紹:「在近代西方文化滲透到東方之前,中國有自己風格的服飾及製作手藝。這種以製作中國傳統服飾為主的裁縫,後人稱為『本幫裁縫』,也稱『中裝裁縫』。而西裝之所以被稱為西服,是因為其『祖籍』在大西洋彼岸的西方。據文獻記載,大約18世紀中葉,由西方國家的使者和一些隨西方船隊而來的商人們穿著此種服裝進入我國。而東方人會做西裝,則是18世紀末以後的事情了。」

  西服店扎堆勸業場

  1872年,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第一批留學生,天津也向國外派了許多留學生。這些留學生在學習西方知識的同時,也受到了西方服飾文化的影響,穿西裝成了他們的第一步。部分學生剪下了腦後的辮子,脫下了長袍馬褂,穿上了西裝。也正是因為他們和一些買辦等接觸西方社會的人,讓更多的市民了解了西裝,甚至喜歡上了西裝,很多天津人以穿著西裝為時髦。

  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天津人抱著長袍、馬褂、大襟不放,排斥、抵制西式服裝。無可否認,西裝是舶來品,要使受幾千年封建服飾觀念影響的中國人接受,需要一個認識和感知的過程。由於西裝並不是官方限制的東西,不喜歡西裝的市民只是對穿著西裝的人側目而視,稱之為「假洋鬼子」。

  據張福宏介紹,當時的西裝主要款式分有單排扣和雙排扣、一粒扣和兩粒扣,領頭有平駁頭、創駁頭、倒駁頭,口袋有開袋和貼袋,下擺有後開衩、擺縫衩、不開衩等種類。另外,還有一些與西裝配穿的大衣、馬甲、襯衣等服裝,紅幫裁縫也都製作。所用材料多為呢絨、嗶嘰、黑炭襯、里子線、緞絲帶等面料和輔料,這些原料很多都是從歐美廠家直接進貨,價格不菲。

  1920年以後,在今天勸業場一帶的「冠生園」、「李同益」、「復興祥」、「何慶昌」等西服店為天津商業中心勸業場的形成增添了力量。製作西裝行業的逐漸興盛,強烈地衝擊了中國傳統的長袍馬褂。

  四功推動西裝流行

  張福宏還告訴記者,紅幫裁縫能夠在天津這樣的大城市生存發展,不僅是因為只有他們區別於「本幫裁縫」會製作西裝,更為重要的是,他們一直「苦練四功,信守一理」,各個店號師傅帶徒弟,苦學苦練,用自己的手藝獨佔了津門西裝市場。

  紅幫裁縫最注意西裝的質量,「四功」中首要的就是刀功,也就是裁剪水平,男式服裝在試樣後的「劈、刮、修正」、女式服裝裁剪後「定樣」都是刀功的根本。

  另外,天津開埠後商業發達,國外各種先進設備紛紛傳進來,縫紉機已經被大量使用。但是,「紅幫裁縫」並沒有完全拋棄手工製作。因為在一些不能用縫紉機操作或用縫紉機達不到質量要求的部位,還需採取手工針縫,主要有扳、串、甩、鎖、釘、繰、扎、打、倉、拱、勾、繚、碰、攙等14種工藝,裁縫必須練就好的「手功」才能勝任。

  在能使用縫紉機的部位,要求達到直、圓、不裂、不攪、不拱,這就要求必須有很好的「車功」。在一切操作都結束後,一件西裝已經完成了,但這並不代表可以把它交給客戶。俗話說:「三分做功,七分燙功」,在服裝的不同部位,運用推、歸、撥、壓、起等不同的熨燙手法,使用紅幫裁縫製作的西裝更適合體形。

  紅幫裁縫信守「天下三主,大是買主」的哲理,要求每個人都要有過硬的服務本領,具備熟練的量、算、試、設多面手的技能,為客人服務好。在這些理念的指導下,天津西裝的生意越做越火。

  夜走小白樓充耳縫衣聲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天津開埠通商,成為中外交流的中心城市之一。張福宏說,寧波人在清代中葉就已經常到天津來做生意了。當時天津寧波的商船公所,是寧波商人的聯誼場所。

  據張福宏介紹,天津的發展,促使寧波的成衣匠也成批來到天津做生意,寧波裁縫主要有上海和北京兩支。在天津的寧波裁縫不少,據天津市公團社會局1942年的《天津特別市制售西服業商號調查表》統計,全市登記在冊的西服店共150家,從業人數1085人。其中寧波人開的有49家,380多人,佔總數的三分之一。

  服飾收藏愛好者何志華告訴記者,上個世紀20年代做西裝、軍服、制服的一級技師,有小白樓江夏里的何慶昌、法租界的王阿明,都是寧波人。何慶昌做西裝手工精細,完全合乎英國紳士派,合體大方。

  在小白樓的鼎盛時代,居住在小白樓江夏里的寧波裁縫很多,後來,天津人乾脆稱這裡為「裁縫裡」。每到夜晚,家家戶戶都亮著燈,用德國的手搖縫紉機和美國產的腳踏縫紉機,趕製西服。

  據介紹,當時天津的西服店,除訂做西服外,還兼營西服出租業務。因為外國輪船靠碼頭後,水手們要到城裡去跳舞,而舞廳不讓身穿水手服的水手們進去,他們只得脫下水手服做抵押,付點租金,換上西服再去舞廳。

  稿源: 天津青年報   編輯: 劉輝
推薦閱讀:

作別武清
天津海河沿岸為什麼很少有露天餐廳?
去天津旅遊有哪些非去不可的地方?
在天津不必去妖孽的網紅店前排長隊,來這5家小眾店鋪尋覓麥香
1000多年成一鎮!這個天津人最容易忽略的地方,私藏美景無數,重要的是人少景美還免費!

TAG:天津 | 裁縫 | 紅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