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第三章 本願章(《選擇本願念佛集》法然上人)

第三章 本願章(《選擇本願念佛集》法然上人)

2013-3-20 09:13 |個人分類:彌陀本願| 法然上人

第三章 本願章——彌陀如來不以余行為往生本願,唯以念佛為往生本願

  《無量壽經》上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觀念法門》引上文云: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往生禮讚》同引上文云: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私云:一切諸佛各有總別二種之願;總者,四弘誓願是也;別者,如釋迦五百大願,藥師十二上願等是也。今此四十八願者,是彌陀別願也。

  問曰:彌陀如來,於何時何佛所,而發此願乎?

  答曰:《壽經》云:「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久遠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錠光如來,興出於世,教化度脫,無量眾生,皆令得道,乃取滅度。次有如來,名曰光遠。次名處世,如此諸佛皆悉已過,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來,時有國王,聞佛說法,心懷悅豫,尋發無上正真道意,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高才勇哲,與世超異,詣世自在王如來所。乃於是世自在王佛,即為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天人之善惡,國土之粗妙,應其心愿,悉現與之。時彼比丘「三個鹿」丘,聞佛所說,嚴凈國土皆悉睹見。超發無上,殊勝之願。其心寂靜,志無所著,一切世間,無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凈之行。阿難白佛:彼佛國土,壽量幾何?佛言:其佛壽命四十二劫,時法藏比丘,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清凈之行。」

  又《大阿彌陀經》云:「其佛即選擇二百一十億佛國土中,諸天人民之善惡,國土之好醜,為選擇心中所欣願。樓夷亘羅佛說經畢,曇摩迦便一其心,即得天眼徹視,悉自見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中,諸天人民之善惡,國土之好醜。即選擇心中所願,便結得是二十四願經。」

  此中「選擇」者,即是「取捨」義也。謂於二百一十億諸佛凈土之中,舍人天之惡,而取人天之善,而取國土之好。《大阿彌陀經》選擇義如此,《雙卷經》意亦有選擇義,謂云:「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清凈之行」是也。選擇與攝取,其言雖異,其意是同。然則,舍不清凈行,而取清凈之行也,上天人之善惡,國土之粗妙,其義亦然,準是應知。

  大約四十八願,一往各論選擇選擇攝取之義者:

  第一「無三惡趣願」者:即於所睹見之二百一十億土中,或有有三惡趣之國土,或有無三惡趣之國土,即選舍其有三惡趣粗惡國土,選取其無惡趣善妙國土,故云選擇也。

  第二「不更惡趣願」者:於彼諸佛土中,或有雖國中無三惡道,其國人天壽終之,從其國去,復更三惡趣之土。或有不更惡道之土,即選舍其更惡道粗惡國土,選取其不更惡道善妙國土,故云選擇也。

  第三「悉皆金色願」者:於彼諸佛土中,或有一土之中,有黃白二類人天之國土,或有純黃金色之國土,即選舍黃白二類粗惡國土,選取黃金一色善妙國土,故云選擇也。

  第四「無有好醜願」者:於彼諸佛土中,或有人天形色好醜不同之國土,或有形色一類無有好醜之國土,即選舍好醜不同粗惡國土,選取無有好醜善妙國土,故云選擇也。

  乃至第十八「念佛往生願」者:於彼諸佛土中,或有以布施為往生行之土,或有以持戒為往生行之土,或有以忍辱為往生行之土,或有以精進為往生行之士,或有以禪定為往生行之土,或有以般若為往生之土,或有以菩提心為往生行之土,或有以六念為往生行之土,或有以持經為往生行之土,或有以持咒為往生行之土,或有以起立塔像飯食沙門,及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等種種之行,各為往生行之國土等,或有專稱其國佛名為往生行之土,如此以一行配一佛土者,且是一往之義也。再往論之其義不定,或有一佛土中,以多行為往生行之土,或有多佛土後,以一行通為往生行之土,如是往生之行,種種不同,不可具述也。即今選舍前布施持戒乃至孝養父母等諸行,而「選取專稱佛號」,故云選擇也;且約五願,略論選擇,其義如是,自余諸願,準是應知。

  問曰:普約諸願,選舍粗惡,而選取善妙,其理可然。何故第十八願,選舍一切諸行,唯偏選取念佛一行,為往生本願乎?

  答曰:聖意難測,不能輒解,雖然今試以二義解之,一者「勝劣」義,二者「難易」義。

  初「勝劣」者:念佛是勝,余行是劣,所以者何?名號者是萬德之所歸也。然則彌陀一佛所有四智、三身、十力、四無畏等一切內證功德,相好、光明、說法、利生等一切外用功德,皆悉攝在阿彌陀佛名號之中,故名號功德最為勝也。余行不然,各守一隅,是以為劣也;譬如世間屋舍名字之中攝棟樑椽柱等一切傢具,而棟樑等一一名字中不能攝一切,以是應知。然則佛名功德,勝餘一切功德,故「舍劣取勝」以為本願歟!

  次「難易」義者:念佛易修,諸行難修,是故《往生禮讚》云:

  問曰:何故不令作觀,直遣專稱名字者,有何意也?

  答曰:乃由眾生障重,境細心粗,識揚神飛,難觀成就也。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

  又《往生要集》:一切善業,各有利益,各得往生,何故唯勸念佛一門?

  答曰:今勸念佛,非是遮余種種妙行,只是男女貴賤,不簡行住坐卧,不論時處諸緣,修之不難;乃至臨終,願求往生,得其便宜,不如念佛。

  故知念佛易故,通於一切;諸行難故,不通諸機。然則為令一切眾生「平等往生」,「舍難取易」以為本願歟?!

  若夫以「造像起塔」而為本願,則貧窮睏乏之類定絕往生望;然富貴者少,貧賤者甚多。

  若以「智慧高才」而為本願,則愚鈍下智者定絕往生望;然多聞者少,少聞者甚多。

  若以「多聞多見」而為本願,則少聞少見輩定絕往生望;然多聞者少,少聞者甚多。

  若以「持戒持律」而為本願,則破戒無戒人定絕往生望;然持戒者少,破戒者甚多。自余諸行,準是應知。當知以上諸行等而為本願,則得往生者少,不往生者甚多。

  然者彌陀如來法藏比丘之昔,被催平等慈悲,為普攝於一切,不以造像起塔等諸行為往生本願,唯以稱名念佛一行為其本願也。故法照禪師《五會法事贊》云:

  彼佛因中立弘誓 聞名念我總迎來

       不簡貧窮將富貴 不簡下智與高才

    不簡多聞持凈戒 不簡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 能令瓦礫變成金

  問曰:一切菩薩雖立其願,或有已成就,亦有未成就,未審法藏菩薩四十八願,為已成就,將為未成就也?

  答曰:法藏誓願一一成就,何者?極樂界中既無三惡趣,當知是則成就無三惡趣之願也。何以得知?即願成就文云:「亦無地獄、餓鬼、畜牲諸難之趣」是也。又彼國人天壽終之後無更三惡趣,當知是則成就不更惡趣之願也。何以得知?即願成就文云:「又彼菩薩乃至成佛不更惡趣」是也。又極樂人天無有一人不具三十二相,當知是則成就具三十二相願也。何以得知?即願成就文云:「生彼國者皆悉具足三十二相」是也。如是初自無三惡趣願,終至得三法忍願,一一誓願皆悉成就。第十八念佛往生願豈獨不成就乎?然則,念佛之人皆當往生,何以得知?即念佛往生願成就文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是也。凡四十八願莊嚴凈土,華池寶閣無非願力,何於其中獨可疑惑念佛往生願乎!加之一一願終云:「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而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成佛之誓,既以成就,當知一一之願,不可虛設。故善導云:「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問曰:《經》云:「十念」,《釋》云:「十聲」,「念聲」之義如何?

  答曰:「念聲是一」,何以得知?《觀經》下品下生云:「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今依此文,聲即念,念即是聲,其意明矣!加之《大集月藏經》云:「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感師釋云:「大念者大聲念佛,小念者小聲念佛」,故知念即是唱也。

  問曰:《經》云:「乃至」,《釋》雲「下至」,其意如何?

  答曰:乃至與下至,其意是一。《經》云:「乃至」者「從多向少」之言也;多者上至一形也,少者下至十聲一聲等也。《釋》云:「下至」者:「下者對上」之言;「下者」下至十聲一聲等也,「上者」上盡一形也,上下相對之文,其例惟多。宿命通願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識宿命,『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事者,不取正覺。」如是五神通,及以光明壽命等願中,一一置「下至」之言,是則「從多至少」「以下對上」之義也。例上八種之願,今此願「乃至」者即是「下至」也,是故今善導所引釋「下至」之言,其意不相違。但善導與諸師,其意不同,諸師之釋別云:「十念往生願」。善導獨總云:「念佛往生願」。諸師別雲十念往生願者,其意即不周也。所以然者,上舍一形,下舍一念故也。善導總言「念佛往生願」者,其意即周也,所以然者,上取一形,下取一念故也。


推薦閱讀:

都是第一次買建水紫陶,憑什麼別人能挑到性價比高的?
23歲戀愛太早,27歲結婚不晚
美麗的碎花選擇和搭配法,只要這四招就夠了
裝飾畫的畫框應該如何選擇
五類人士如何選擇澳洲商業投資移民

TAG: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