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解脫的原理和行法09 凈行法師編著

佛法—解脫的原理和行法09  凈行法師編著 佛法—解脫的原理和行法

 

(行法篇)

 

 

  

 

 

第八章禪定

 

 

 

(一)修習禪定才能覺醒

 

 

 

善男子,俗世的人,在日常的生活里,看似神智清明,一切活動皆似隨自己的心意而行,其實,他們只是機械地活著,對外緣作慣性的機械反應而已。

 

 

 

他們在行住坐卧的時候,幾乎所有時間都處于思潮起伏、心波洶湧的狀態之中,心識紊亂,沒有片刻安寧集中,不能使精神專註於當前的事務上,卻常對他處胡思亂想。

 

 

 

他們的心識,就如一隻掉了桅,失了舵的船,漂浮不定,全無目標,只有隨波逐流,由外緣主理它的際遇。這樣,眾生便與在夢中無異了。

 

 

 

仍在夢中,自主的心力尚未覺醒,眾生又怎樣面對日常生活所需呢?

 

 

 

善男子,眾生在無始以來散漫、紛亂、愚痴的生活里,積下數不清的品流習氣,藏於心識之中,使他遇到與從前所經歷相同或類似的事物,便起雷同的反應。若遇全新的外境,心智清明的眾生,便會思惟謀求解決,而心智未開的,則任由起伏的思潮令較強的意念湧現,不經理智分析便讓它發動根身,習性若成,將來若遇同樣的外境,同樣的反應便會機械地出現了。

 

 

 

善男子,就是這緣故,品流習氣便成為他生活的主宰。他若不設法擺脫,這些慣性的力量就愈強,以致即使他不願作某些慣性反應的時候,他也力有不逮,不得不向慣性低頭了。

 

 

 

這樣的生活,又怎可說是覺醒的生活呢?

 

 

 

善男子,如是未覺醒的眾生,就只好給外境、慣性和自己的浮動意念帶動,如同木偶,渾渾噩噩地度日了。

 

 

 

怎樣才能控制自己的身語意活動,不為慣性所控制,清醒自覺,自由自主地生活呢?

 

 

 

善男子,若要如是地應世,就必先要徹底了解自己行為的慣性無助,然後努力把自己的心力集中,止息洶湧的心波,培養思考的能力。這樣,他便能對抗慣性的束縛,能憑自己的心意行事,事事清醒明了,不復如受制的木偶。

 

 

 

善男子,若要達到這境界,就只有依*修習禪定了。

 

 

 

(二)禪定的意義

 

 

 

什麼是禪定呢?

 

 

 

善男子,禪定有很多名稱,它又名止、三昧,靜慮和瑜伽。這些名稱都道出了禪定的一些特性,勾出禪定境界的輪廓。

 

 

 

善男子,止就是妄念止息的意思。在禪定里,紛亂散漫的意念靜止了,心力不因紊亂的思潮耗損浪費,也不因任何的虛妄執著而起激動,因此,煩惱頓釋,心境平靜安泰,沒有波瀾,處於輕安的狀態之中,這就是止。

 

 

 

三昧就是極深的定境。由於妄想執著徹底的止息,心力便極度充沛集中,一切超乎常人的體用,便能於此三昧定境中引發,使物能為心轉,遂自己的意願,更能利樂眾生,滅苦除災,度脫無數。這定境就是三昧了。

 

 

 

善男子,靜慮就是在妄念止息的定境中探索思惟真理的意思。由於妄執的止息,阻礙真實智慧出現的屏障便消失了,因此,禪定者能憑其意願,悟出宇宙一切法的本質及運行原理,永離愚痴。禪定能作如是用途,因此,它又叫靜慮。

 

 

 

瑜伽就是與萬法相應的意思。住於無妄想執著定境之中的行者,心靈得到凈化,煩惱止息,能住於無人我分別的境界里,與一切法相應契合,融成一體,舍小我之局促系縛,得大我之圓融無礙。此境能從禪定而生,因此,禪定又叫瑜伽。

 

 

 

善男子,禪定就是有這樣靜與動的兩面。靜的是妄念的止息,心力的專註,集中備用;動的就是各種定中能起的大能與智慧了。

 

 

 

眾生若於行住坐卧之間,皆能保持禪定的狀態,他便能了了分明,知道自己所作何事,為何如是動身發語,為何起如是思惟。這樣,他便從對身語意活動的監察注意,削弱了機械反應的操縱,開拓心識的自主功能,更能引發更大的心力,使自己得到更大的自由。

 

 

 

善男子,禪定是覺醒生活的必須,心識力量的完全顯現,也只能從完美的禪定而來。因此,學佛的人,應要有規律地修習禪定。由於定境較易從坐禪獲得,修行的人就必要熟識靜坐之法,以取禪定之利了。

 

 

 

(三)禪定能起神通

 

 

 

善男子,在定中的心識,能起極大的力量,是未證該境界的眾生所沒法明了的。常人所視作超常的神通力,在修習禪定到某一境界時,便能悉數獲得,任由行者掌握使用了。

 

 

 

在定中能得的神通,包括了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若證聖境,便更得漏盡通。

 

 

 

這些常人視作神通的力量,是禪定者在覺醒自己心靈力量過程之中,遲早必會出現的自然力量。若問何時出現,就要看行者用功之勤、定力深淺、根器優劣、業力輕重、貪嗔痴止息了多少而定。

 

 

 

貪嗔痴是佛性流露、心識覺醒的最大障礙,若未祛除,任何較大的覺醒與神通都不能夠出現。

 

 

 

善男子,神通力是行者修定和覺醒心識的副產品,並非修行的目標,不是解脫的根本。

 

 

 

因此,學佛的人,不應為神通而修定,也不能以神通力的多少來量度行者解脫的境界。

 

 

 

(四)持戒、禪定與神通

 

 

 

善男子,若有眾生髮這樣的願:『願我得神足通:願我能將此身分作多身,多身又能複合一身;願我能以一身或多身,顯現或隱沒於各處,於諸牆壁堡壘,皆能穿行無礙,如行空氣之中;願我于堅硬的陸地,隨意升潛如同置身水內;願我能踏踐水面浪花之上,安穩如履平地,願我能以跏趺之座,遊行太虛,如同飛鳥;願我能無遠不至,日月雖遠,願我手能觸摸;願我此身,能升騰虛空,直上梵天!』

 

 

 

他若要得如是神足,於法界之中,來去自如,那麼,他就必要持戒清凈,靜心息慮,勤修如來所修的正定了。

 

 

 

善男子,若有眾生髮這樣的願,『願我得天眼通:視覺清明,超越常人的肉眼,雖處於一處,能盡見十方一切眾生事物;願我能見一切尊卑善惡、六道眾生所作的業,及所受之果報,清楚如視掌中的明珠,願我能盡見無盡虛空,無量眾生,於現生盡後,必當生何處,如何受生!』

 

 

 

他若要如是盡見世間一切能現能見,那麼,他就必要持戒清凈,靜心息慮,勤修如來所修的正定了。

 

 

 

善男子,若有眾生髮這樣的願:『願我得他心通:願我此心能與其他眾生的心相通;願我能知一切眾生,哪個貪婪,哪個離貪;哪個嗔恚,哪個離嗔;哪個愚痴,哪個離痴;願我能知專註之心,散漫之心,高尚之心,卑下之心;願我能知未定之心,得定之心;願我能知受束縛之心,離束縛之心!』

 

 

 

他若要如是能通他心,知眾生種種心態,那麼,他就必要持戒清凈,靜心息慮,勤修如來的正定了。

 

 

 

善男子,若有眾生,發這樣的願:『願我得宿命通:願我能記憶宿世的事,一世、二世、三世、百世、干世、以至無數劫世,知我曾居於何處,屬何種姓,執何業,曾作何種善業惡業,曾受何種苦、何種樂,享壽若干,又於該生緣盡後,如何輪轉,悉皆了了分明,清楚無誤;於其他眾生之宿命,亦能清楚明了無異!』

 

 

 

他若要如是能知自他宿命,那麼,他就必要持戒清凈,靜心息慮,勤修如來的正定了。

 

 

 

善男子,若有眾生,發這樣的願:「願我得漏盡通:願我能在此身中,永斷一切污染的思惟與做作,永滅一切貪、嗔與痴,永離一切戲論詭辯,徹底擺脫一切能起束縛的業;願我能得真實的智慧,不著絲毫的邪見;願我君臨萬法,以心轉物,常住於大能解脫之中!』

 

 

 

他若要如是從煩惱業力解放出來,得一切種智,自由自在,住於解脫大能之中,那麼,他就必要持戒清凈,靜心息慮,勤修如來的正定了。

 

 

 

(五)正定與邪定

 

 

 

善男子,為了身心解脫,修行成聖,普度眾生而修的定,就是正定。

 

 

 

但是,不為身心的解脫,不為普度眾生,卻為了滿足由貪、嗔、痴所起的慾念而修的定就是邪定了。

 

 

 

善男子,修邪定的眾生,縱得定境,由於緣起煩惱顛倒,不但無法得到真正的智慧,反墮入更深的邪見里,被心中貪嗔痴的惡念帶入魔境,不但沒有因禪定得到解脫安樂,反令他為魔法所縛,起更大的煩惱顛倒,更遠離清凈無污的解脫。

 

 

 

若有眾生,於禪定之中,欲以定力害人,他不但不能加害於無辜,反而令自己的靈力耗損,自傷慧命,一切怨毒,悉皆自受,更使已得之道果,折損湮滅,以致前功盡廢,後悔莫及。

 

 

 

就是這緣故,修習邪定,不但無福,反罹禍患。那麼,怎樣才能修得正定呢?

 

 

 

善男子,若要禪定端正,無有過失,能導致智慧解脫,眾生就必要熟諳如來的正教,緊守如來的戒律,審除由貪嗔與痴所起的惡念,以無污的心入定了。

 

 

 

這樣,他便能以定力度己度人,增長慧命功德,成就大能解脫,與覺者並列。

 

 

 

第九章  以心造萬法的竅門

 

 

 

(一)心、意、識的關係

 

 

 

善男子,學佛修行的眾生,必要了解心、意、識三者的關係與功能,才能發揮心識的力量,使自己的智慧、力量、解脫能穩定地增長,終有一天能成一位完美的覺者。

 

 

 

善男子,識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這六個精神力。它們為眾生作了別世間外境的工作,使眾生能以色身有效地活在世上,作種種善與不善業,為意的僕役。

 

 

 

意為思量執我者,它能主宰色身,驅策前六識動身發語。但是意力弱的眾生,主宰色身活動之力,卻落在前六識的手裡。

 

 

 

意不但能役使前六識,更能動用心的不可思議力量,創造成就一切。因此,它是整個心意識體系里的總指揮,可惜的是常人未能善用意的力量。

 

 

 

心就是隱藏著如來的阿賴耶識,眾生的供應者和塑造者。但是,它的本質與萬法不起相對,無分你我,因此,只由有主觀作用的意或識薰習,從而作出相應的世間活動。

 

 

 

此心能與一切眾生,一切凡夫、菩薩、佛陀相通,平等無異,合成一體,同住於終極的真如本體之內,不論眾生的意與識因業力輪轉起什麼變異,心的本質力量,亘古不變。

 

 

 

善男子,一切學佛修行的人,對自己的心理結構,必須有上述的認識,始會有自主地覺醒和動用心力的可能。而所謂證道成聖者,就只不過是意業清凈、阿賴耶識徹底凈化、心意識三者豁然貫通合一、能由佛心帶領、起無礙體用的覺者而已。

 

 

 

眾生若能如是清除阿賴耶識的污染不凈,增長智慧,佛性便能圓滿地顯現。佛性圓滿顯現的時候,就是真如生命種子成熟的時候,也就是一位佛陀誕生的時候。

 

 

 

(二)善用心力

 

 

 

善男子,心力不可思議,能成就一切,本可以自覺覺他、利物濟人,但是眾生不了解心意識的關係,不明心識的力量。加上生活顛倒,常造苦因,致令大能的心。不能為眾生帶來歡樂榮耀,卻迫得送苦帶災,令他苦不堪言,卻不知是自作自受、煩惱自尋。

 

 

 

那麼,怎樣才能利用大能的心,實現自己希冀的事呢?

 

 

 

善男子,大能的心,是一切力量的泉源,但並不主宰眾生,卻恆為眾生的意與識所轉動,使它營造一切。這事實,眾生必要信受,始能動用此心力,否則便如蒸沙煮石而求飯食,決不可得了。

 

 

 

若對心的力量有任何懷疑,達成願望的信力便給疑力削弱抵消,使願望的實現較為困難。若疑力較信力更大,那麼,信力便全無功效,願望便絕不能實現了。因此,深信不疑,是使心力遂意願望的唯一方法。

 

 

 

善男子,若是信心已建立了,眾生便應以事在必成的態度,把希求之事、付託大能的心,促它解決成就。若能願力信力皆強、兼能持續不斷,那麼,一切所想的事,在眾生的業力和客觀環境許可下,就必會成就了。

 

 

 

三界為心所造,萬法為識所了別。離心與識,眾生便—無所有,一無所知。有了心與識,萬法便能成就,各依意之所轉而變現。

 

 

 

就是這緣故,學佛修行的人,從自己的心中,便得無窮的力量、可作護蔭,可作導師,可作一切所求的滿足者,絕無須在心外膜拜鬼神,或求佛菩薩之助。因為自己的心,實是萬佛之心。內求於心,與求一切佛無異。

 

 

 

因此,學佛修行的人;若持名念佛,或禮拜佛像,或行種種唱誦儀規,皆是借境調心,以方便之法,自歸心中之佛,自起大能,得身心之解脫。

 

 

 

善男子,緊守戒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能開心力的寶庫,使萬事遂意而成。但是,不守戒律、意念邪惡,則不但難啟心力之門,遂所欲之事,反種下惡因,他日必受苦果。因此,行者必先要凈意,始能善用心力,成就自他的解脫。

 

 

 

(三)以發願引發心之大能

 

 

 

善男子,眾生能以發願引發心之大能。

 

 

 

為什麼呢?

 

 

 

善男子,眾生若懇切發願成就某一法,他的願便產生了一種願力,直入心中,成為種子,薰習於心,令起體用,把適當的因緣配合,使眾生的願,能現行成真的。

 

 

 

善男子,願能否迅速成就,就要看願力的強弱深淺、短暫持續、善惡凈染、自私無私和是否與因果法相違了。

 

 

 

強的、深的、持續的、善的、凈的、無私的、與因果法契合的願,能迅速成就現行。

 

 

 

但是,弱的、淺的、短暫的、惡的、染的、自私的、與因果法相違的願,就難以現行了。

 

 

 

善男子,願從意生,若要願力能使所願之法現行,就非要鍛煉自己的意力,使能起強而持續的願不可了。

 

 

 

(四)以念誦引發心之大能

 

 

 

善男子,眾生又能以念誦之法,薰習於心,令起體用,遂意之願,使所欲的事物出現。

 

 

 

什麼是念誦之法呢?

 

 

 

善男子,眾生若持念佛或菩薩的名號或心咒,或把自己希冀之事,撮成精要之句,反覆念誦,專註不亂,持續不斷,那麼,意念便能深入心中,令心的造物大能,為意所轉動,依意之願,把所欲的事物,於不違業力因果的原則下,迅速現行。

 

 

 

若要以此法起心之大能,就非先要鍛煉意力,使能一心不亂,持續念誦不可了。

 

 

 

(五)以觀想引發心之大能

 

 

 

善男子,眾生能以觀想引發心之大能。

 

 

 

什麼是觀想呢?

 

 

 

善男子,觀想就是把自己所欲發生或出現的事與物,以意描繪,成一畫像,印入心底,持之盈之,信之願之,覺之受之,猶如得之。那麼,心必為意所動而起大能,遂意之願,使意所念之事物,能迅速現行。

 

 

 

萬法為心所造,以意繪像,圓滿願行,實是造物之深法,為眾生所應修學,用以自覺覺他、自度度他。

 

 

 

善男子,住於禪定之中而行此法,功力更倍於平常,能起無邊的妙用,行者應善用之。欲行此法,就非要先抖擻精神,鍛煉自己的意力,使能持續繪精細之像不可了。

 

 

 

(六)向佛心禱告

 

 

 

善男子,眾生能以祈禱引發心之大能。

 

 

 

眾生的心中有真如的佛心,能起一切佛力大能。

 

 

 

眾生意業不凈,定力不足,顛倒妄想,因此,不能隨意用其大能。若是心意統一貫通,業力清凈,心佛眾生三者便再無間隔,眾生便能從悟而即身成佛了。

 

 

 

就是這緣故,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迷時是眾生,悟時是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因此,眾生若誠意向自己的佛心祈禱,與執持一切其他佛陀名號祈禱所得功德無異。

 

 

 

善男子,不要小覷自己的心力,因為它藏有佛心,與一切證果佛陀有平等大能。

 

 

 

眾生作善由它賞,眾生作惡由它罰,眾生的一切,也是由它塑造。因此,只要依佛法而行,向它求智慧、求力量、求解脫,便是有求必應了。

 

 

 

因此,睿智的眾生,毋需於外求佛,卻自求於心中而能得一切救度。

 

 

 

善男子,向佛心祈禱有如是饒益,眾生就必要專心致意,誠心善用此心法了。

 

 

 

(七)以佛像調心攝意

 

 

 

善男子,如來的法身遍於宇宙,不能從任何色、聲、香、味、觸、法中求。如來既不著於相,也不著於非相。

 

 

 

因此,眾生若要求見如來,就不能從心外的相或非相中尋找,卻非要求於自道不可了。

 

 

 

善男子,佛無定相,常住於深心。若有眾生,於佛像前問訊禮拜,當知心中有佛,心外無佛。此時實是借境調心,因佛像非佛,亦非佛相,只是權宜攝心之物而已。

 

 

 

就是這緣故,禮拜諸佛,應作於心,求見諸佛;亦應求於自心,對心外之佛像雕塑,不起執著。這樣,在行住坐卧之間,亦可見佛禮佛,感應正等無異,時刻能得佛力的加被。

 

 

 

善男子,愚痴的眾生,不知佛像乃是借境調心攝意之權宜,執著佛相。沒有佛像在前,便不識禮拜感應。這樣,他們便不能隨時隨地與佛相通,得其護蔭點化了。

 

 

 

又有些眾生,執著佛之無相,不知能以佛像調心攝意。就是有佛像在前,也不願問訊禮拜,借外境令心佛間之感應加強增上。這樣,他們便因執著於非相,令佛力的加被不能隨緣而生了。

 

 

 

善男子,就是這緣故,眾生必要清楚了解佛像借境調心攝意的效用,始不因佛像之立,而起有相無相的妄想執著,不但不能得到解脫,反而自起煩惱輕慢。

 

 

 

第十章  獲得他力救度的法門

 

 

 

(一)念佛解脫的行法

 

 

 

(1)念佛往生凈土

 

 

 

善男子,眾生能以一法,於現生完結後,即可斷生死輪轉,超越三界的牢籠,帶業往生極樂無憂的凈土。在凈土之中,他復得聽聞佛陀及諸大菩薩演說妙法,堅固修行解脫之心,增長福慧大能,直至成為一位佛陀覺者、天人導師。

 

 

 

是什麼法門能令眾生於一生完結,斷生死輪轉,更決定佛道之必成呢?

 

 

 

善男子,這法門就是發願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凈土了。

 

 

 

怎樣才能往生這凈土呢?

 

 

 

善男子,眾生若要往生阿彌陀佛的凈土,就必先要皈依佛、法、僧三寶,緊守五戒,行十善業道,更要發心行菩薩道,於證道之時,必重返六道,現種種身,度脫無邊眾生,若有一眾生未度,也誓不休止。

 

 

 

在皈依三寶、受持戒律、發心度世之後,他便應發願往生阿彌陀佛的凈土了。

 

 

 

發願已畢,便要矢志不移,不再戀棧六道不舍。於行住坐卧之際,持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以深心與佛陀感應,觀想彼佛於無憂國,教化諸大菩薩及一切眷屬,令增長智慧大能與解脫;又觀想自己身處其中,親受教益,享凈土之樂。那麼,他便以願之誠、志之堅,即時便得彼佛佛力加被而覺安樂自在,更於世間壽緣盡時,蒙佛陀親來接引,往生極樂。

 

 

 

善男子,眾生就是這樣以願力生凈土了。

 

 

 

但是,有些眾生,不知或不信凈土之實存,不發願往生,他們就只好受自己的業力牽引,在六道輪迴生死不息了。

 

 

 

有些眾生,信凈土之實存,卻仍貪著世間之欲樂,恆作輪轉生死之因;往生極樂之志願,卻如浮萍無根。這樣,他們也同樣難生阿陀彌佛的凈土,死後仍要依業受生於六道了。

 

 

 

又有些眾生,自恃聰明才智,欲於惡世修行,行菩薩道,要行難行,要忍難忍,以求其功德殊勝,道果速成。因此,雖知凈土之實有,卻不願往生,不欲取易成之道。

 

 

 

但是,未證不退轉階位的菩薩,於惡世之中,一時不察,一念之差。墮下惡業之羅網,令前功盡廢,萬劫不復。雖言濁世惡因緣能今功德更殊勝,成道亦較速,但退轉墮落亦復如斯容易,令人寒心。因此,於濁世修行而得正覺,實是未知之數,不若凈土修行之道必能成了。

 

 

 

善男子,就是這緣故,若非利根上器,實不宜於濁世為求速證道果而取難行之道,卻應發願生凈土,修至不退轉階位,始重入六道教度眾生,莫因一時驕慢自恃,貪功求速而蹉跎歲凡,一無所成,反而浮沉苦海,哀求他人救助。

 

 

 

善男子,此念佛往生阿彌陀凈土法門,為修行法中最簡最易、及唯一必能成就之法,皆合—切利根鈍根、凡夫聖賢修學。

 

 

 

因此,眾生若要仗彌陀願力的加持除去往昔諸惡業的束縛,即生便斷生死輪轉,決定成佛,他便非要時刻持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及觀想往生彼佛極樂凈土不可了。

 

 

 

(2)念佛在現世能起的功德

 

 

 

善男子,若有眾生能持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且莫說一期生命完結後往生凈土、證道成聖的事,就是在現世,也得殊勝的功德妙用。

 

 

 

為什麼呢?

 

 

 

首先,善男子,眾生一心難以二用,若是時刻念佛洪名,那麼,他便能止息心波洶湧、平伏愁緒煩哀,心境恬靜和平,住於安樂自在之中。就是未有佛力加被守護,仍能自得解脫。

 

 

 

再者,眾生若於行住坐卧之間念佛不斷,便能凈化心意,止息妄念的生起,祛除貪嗔痴之想,禁惡業於未發,令身口意的活動清凈無污。就是未有佛力加被守護,仍能自種善根。雖未斷生死輪轉,也不墮惡途,卻常受生善地。

 

 

 

再者,若眾生能念佛洪名,至一心不亂,便能入甚深禪定,引發心力大能。就是未有佛力加被守護,仍能自得禪定的喜悅大能,增進聰明才智、福慧解脫。

 

 

 

善男子,阿彌陀佛乃是無量光、無量壽佛,法身遍一切虛空,壽命無盡,是一位超越時空的佛祖。若持念此佛名號,就與持念一切他佛洪名無異。因為一切佛陀,皆住同一法身。念一佛法身,必能與一切佛感應,得佛力的加被守護,功不唐捐。

 

 

 

善男子,阿彌陀佛是宇宙超越時空的解脫原理,睿智的眾生,必知念佛之殊勝妙用,不會因其簡易而起輕慢之心,自障佛性,自損慧命解脫。

 

 

 

(二)受持觀世音菩薩的名號

 

 

 

善男子,在這世間里,有一位無處不在、恆以慈悲救度此間苦惱眾生為事業的菩薩。若有眾生於苦惱之時,誠心稱念這菩薩的名號,他便即時尋聲救苦,令得解脫。因此,十方世界皆稱之為施無畏者。

 

 

 

究竟是哪一位菩薩呢?

 

 

 

善男子,他就是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了。

 

 

 

善男子,此大菩薩位不退轉,已無男女色身的系縛,慈悲無量,有大威德神力,住於自在解脫之中,常以無量無邊化身點化有情,替他們滅苦除災。

 

 

 

若有眾生為貪慾、嗔恚、愚痴所苦,常恭敬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便得離欲、離嗔、離痴。

 

 

 

若有眾生為夜*、羅剎、或諸惡鬼所惱,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彼等即不敢以惡眼視之,更遑論加害了。

 

 

 

若有眾生持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他便永不入於險地,不為怨賊所侵,不處怖畏軍陣之中。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

 

 

 

若有眾生,根智下劣,或處於苦惱惶亂之中,不知應作何求何想始得解脫,或知而難表達於言詞,這樣,只要持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不更作他語,便能與菩薩感應,依其所需而疾得救護。

 

 

 

善男子,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所得的饒益福德,與受持無量恆河沙數菩薩名號無異,因此,眾生應恭敬一心稱念。

 

 

 

此大菩薩能游於十方,以大神力,普度一切苦惱眾生,在他們怖畏困厄之時,即現身救度,恆為作怙恃,今他們的生老病死等苦,悉皆消滅。

 

 

 

善男子,是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千呼千應,真實不虛,持念名號者,皆福不唐捐。眾生若念念不生疑竇,必能仗此菩薩威力,除災去苦,增長福慧解脫。

 

 

 

(三)他力與自力救度不一不異

 

 

 

善男子,一切凡夫、菩薩、心、佛,眾生,皆是同根,同住一體,攝於唯一的法身之內。這樣,在終極的境界里,一切心中之佛與心外之佛,同歸一位,沒有任何差別。

 

 

 

就是這緣故,一切佛菩薩個別名號的執著,都是差別世間的妄想執著,在終極的境界里,都不能成立。

 

 

 

諸佛世尊勸導眾生執持佛陀與菩薩的名號,只是在差別的世間里,令凡夫較易離諸虛妄苦惱,入於佛慧解脫的權宜,為眾生不致因佛陀法身的不可執著而失去怙恃所立的方便。

 

 

 

因此,一切佛菩薩的名號皆是通往解脫的橋樑。眾生若能如是認知和善用,就必得佛力的加被了。

 

 

 

善男子,就是這道理,觀世音菩薩與阿彌陀佛就分別代表著法身佛實在的救度力量和解脫原理。若眾生能如是觀之,善為憶念,那麼,便能得一切不可思議的佛力救度與解脫。

 

 

 

心、佛、眾生三無差異,一切佛與菩薩同住一法身,諸佛之心即是一心,一心即是諸佛之心。就是這緣故,他力與自力的救度,在終極的原理下,實是不一不異。

 

 

 

這樣,任何名號的執持,只是入佛知見與救度的權宜,眾生實毋須斤斤計較的了。

 

 

 

法身為真佛,大能不可量;

 

內攝一切法,凡夫共聖哲;

 

法身即佛心,諸佛同一心;

 

法身佛眾生,一心無二心;

 

眾生不認同,自棄慧與力;

 

法身力無窮,舍離自卑弱;

 

若住此法身,顛倒煩惱滅;

 

能除輪轉苦,清涼得解脫;

 

作意長皈依,聖果終得證;

 

法身佛眾生,正覺無差異。

 

 

 

第十一章  見性成佛——以佛心御妄心

 

 

 

善男子,真如體內藏有佛心和妄心的生命種子。由於無明的關係,任由妄心隨緣妄動,因而變現種種境界,示現為種種眾生。只可惜眾生只迷於妄心所造的世間相對妄境,不懂向佛心認同,這樣,他們便遠離屬於自己的智慧、大能與解脫的泉源,無法得到自在了。

 

 

 

善男子,就是這緣故,行者若要超凡入聖,遠離世間苦惱,得到智慧、大能和解脫,他就非要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不可了。而這本來面目,就是他心中的佛性,亦即是他的佛心。

 

 

 

他要認識自己的佛性,體驗自己的佛性,時刻以佛心帶領妄心,能這樣做就是見性了。

 

 

 

怎樣才能以佛心帶領妄心呢?

 

 

 

善男子,他要知道佛心就是真如心,也就是唯—。清凈、真實、大能的心。而污染不實,導致種種苦惱桎桔、起種種顛倒執著的心,就是妄心。他這樣切實認知之後,便要時刻憶念佛心無邊的法力。只要常作禪定思惟,向它認同、念禱,便能得一切不可思議的解脫與救度這事實。

 

 

 

善男子,佛心清凈無污,有不可思議的神力。眾生若把追逐身外塵網的妄心,轉投自己的佛心,打開妄心之門,讓佛心進入,作為自己的導師與守護,就是打開了無邊法力的大門,能得一切自在解脫。同時也能讓真如的生命力,得到完美無瑕、協調自在的顯現。

 

 

 

眾生若能時刻不違佛心行事,便是一位心意合一的覺者、一位臨世的活佛了。

 

 

 

善男子,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心佛眾生,三無差異。此心乃佛心而非妄心,此心與真心無差別,與清凈的真如心亦無差別。

 

 

 

就是這緣故,眾生若要得各種不可思議神力解脫,必要善用意力,念念不忘此心佛,時刻誠意相托,讓他的慧力,帶領自己的身口意活動,對他的親近,尤超乎予之於父母。

 

 

 

善男子,遍閱如來三藏聖教所得解脫,不若一心皈依此佛心,念此佛心,以此佛心統御妄心。

 

 

 

善男子,文字般若,只是方便,不得究竟,行者修行念法以求行解脫,沒有比此念佛心法更直接了當和功效宏大了。

 

 

 

無上解脫法,行者應常念,

 

增長智慧力,大能與解脫;

 

念法功不沒,以念佛為最。

 

佛心與妄心,同住於一心,

 

妄心眾生心,念佛能凈心;

 

妄心叩佛門,佛力能加被;

 

佛心御妄心,悟道從此起。

 

文字生過患,成佛唯見性;

 

勇猛利根人,佛心常主事。

 

 

 

第十二章  無修無證——行之上者

 

 

 

善男子,菩薩雖捨棄世間—切虛妄的有為法,於彼不起絲毫執著,仍有一法,令不見佛性,不得無上解脫道果。

 

 

 

是哪一法呢?

 

 

 

善男子,就是對出世間解脫法之修證所起的執著了。

 

 

 

執著為煩惱的泉源、解脫的窒礙。就是所執的是無為法,煩惱亦起,與執著有為法相比,只是粗細之別而已。因此,若菩薩執著有佛可成、有涅槃可證、有眾生可度,那麼,他便陷入法執的羅網,貪心仍未捨去,嗔痴也難盡除,這樣,徹底的解脫,就不可能了。

 

 

 

善男子,就是這緣故,菩薩應行無所行、念無所念、證無所證、度無所度,始得修道之真義。如是無所行而行、無所念而念、無所證而證、無所度而度,是謂真行、真念、真證、真度,解脫由是而生,佛性由是圓滿。

 

 

 

行者修心性,恆應無所住;

 

不應取於相,亦不取非相;

 

有法尚應舍,何況本非法;

 

所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

 

如來無法說,無說是佛法。

 

 

 

摘要

 

 

 

真如為本體,自性不生滅,

 

但藏一切種,生化成萬法。

 

種子具心體,真妄兩俱全,

 

妄心起煩惱,真心生菩提。

 

覺性未成熟,混沌無志向,

 

無明起妄動,種子隨緣發,

 

心物與眾生,自此隨緣現。

 

有情長生死,輪轉六道中,

 

禍福與窮通,業力為牽引,

 

自作還自受,諸佛不作主。

 

慧根成熟時,堪聞佛法際,

 

諸佛與菩薩,為去無明翳.

 

 

 

結語

 

 

 

佛性清明不離心  無明除去便現行

 

解脫從來行證起  信解難憑起大能

 

語言佛法皆虛妄  論辯何曾度—人

 

實法世間不可說  必待佛子心中尋

 

妄語既非真實法  莫醉窮經誤修行

 

三十七道晶修身  四無量心度世人

 

四弘誓願明志向  六度法舫彼岸行

 

修行大事毋耽擱  大小功德即席行

 

去惡行善莫嫌小  須知大善小處尋

 

婦孺若能行佛法  更勝空言學佛人

 

 

 

~全書完 

 

 

 

參考書目

 

 

 

(一)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佛教出版社)

 

(二)黃公偉:《印度佛教思想體系史論》(台灣商務印書館)

 

(三)黃公偉:{印度哲學史話》(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四)呂  征:《印度佛學思想概論》(天華出版社)

 

(五)郭  朋:《隋唐佛教》(齊魯書社)

 

(六)郭  朋:《宋元佛教》(福建人民出版社)

 

(七)方立天:《魏晉南北朝佛教論叢》(中華書局)

 

(八)木泰村賢著,演培法師譯:《小乘佛教思想論》(慧日講堂)

 

(九)木村泰賢著,演培法師譯:《大乘佛教思想論》(慧日講堂)

 

(十)張澄基:《佛學今詮》(慧炬出版社)

 

(十一)周中一:《佛學研究》(東大圖書公司)

 

(十二)楊惠南:《佛學思想新論》(東大圖書公司)

 

(十三)高楠順次郎著,藍吉富譯:《佛教哲學要義》(正中書局)

 

(十四)霍韜晦:《佛教與現代智慧》(法住學會)

 

(十五)汪少倫:《多重宇宙與人生》

 

(十六)顧法嚴譯:{佛陀的啟示》(中華佛教圖書館)

 

(十七)□山雄一著,吳汝鈞譯:{佛教中觀哲學》(佛光出版社)

 

(十八)吳汝鈞:《唯識哲學》(佛光出版社)

 

(十九)熊十力;《新唯識論》(廣文書局)

 

(二十)羅時憲:《唯識方隅》(法相學會)

 

(廿一)馬定波:《印度佛教心意識說之研究》(正中書局)

 

(廿二)印順:《如來藏之研究》(正聞出版社)

 

(廿三)伊文思溫慈著,趙雄鑄譯:《中有聞教得度密法》(新文豐出版公司)

 

(廿四)徐進夫:《禪的訓練》(天華出版社)

 

(廿五)《涅槃道大手印瑜珈法要釋》(自由出版社)

 

(廿六)周中一:《禪話》(東大圖書公司)

 

(廿七)南懷瑾:《靜坐與長生不老》(文學研究社)

 

(廿八)劉銳之:《西藏密宗靜坐概說》(香港金剛乘學會)

 

(廿九)高登海:《佛家靜坐方法論》(台灣商務印書館)

 

(三十)瑪杜瑞:《瑜珈科學觀》(和平出版社)

 

(卅一)顧法嚴:《原始佛典選譯》(美國佛教會)

 

(卅二)南懷瑾:《楞嚴大義今釋》(老古出版社)

 

(卅三)南懷瑾:《楞伽大義今釋》(老古出版社)

 

(卅四)印  順:《中觀論頌講記》(正聞出版社)

 

(卅五)演  培:《唯識二十頌講記》(慧日講堂)

 

(卅六)慈  航:《相宗十講》(新時代出版社)

 

(卅七)趙亮傑:《地藏經唯識觀》(佛教出版社)

 

(卅八)韋  達:《漢英對照成唯識論》(漢英對照成唯識論出版委員會)

 

(卅九)《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中華書局)

 

(四十)《佛經選要》(香港金剛乘學會)

 

(四一)《四阿含經》

 

(四二)《百法明門論》

 

(四三)《百法明門論表解》(蓮因寺大專學生齋戒學

 

(四四)《八識規矩頌》

 

(四五)《大乘起信論》

 

(四六)《攝大乘論》

 

(四七)《大智度論》

 

(四八)《華嚴經》

 

(四九)《維摩詰所說經》

 

(五十)《金剛經》

 

(五—)《心經》

 

(五二)《地藏經》

 

(五三)《阿彌陀經》

 

(五四)《法華經》

 

(五五)《大般涅槃經》

 

(五六)《優婆塞戒經》

 

(五七)《過去現在因果經》

 

(五八)SRI SWAMI SIVANANDA:Science Of Yoga(Divine life Society of S.A)

 

(五九)BUCKE:Cosmic Consciousness(Dutton)

 

(六十)BRUNTON:The Wisdom Of the Overself(Rider)

 

(六一)MURPHY:The Power Of Your Subconcious Mind(Reward Books)

 

(六二)EDMUNDS:Hypnotism and Psychic Phenomena(Wilshire Books)

 

(六三)RAMPA:You-ever(Gorgi Books)

 

(六四)CERMINARA:Many Mansions:The Edgar Cayce Story On Reincarnation(New AmericanLibrary)

 

(六五)PLAYFAIR;The lnfinite Boundary、A Reality—Shattering Survey Of Life After Death(Panther Books)

 

(六六) GREENHOUSE. Astral Journeys (Avon Books)

 

(六七)ROBERTS: The Nature of Personal Reality (Bantam Books)

 

(六八)LAMA ANAGARIKA GOVINDA: Foundations of Tibetan Mysticism(Rider)

 

(六九) LAMA ANAGARIKA Govinda: Creative Meditation and Multi-dimensional Consciousness (Unwin Paperbacks)

 

(七十) MAHARISHI MAHESH YOGI: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New American Library) 
推薦閱讀: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一一八一卷——第一一九0卷
凈空老法師開示:每個人在六道輪迴都是自己做主
佛說八大人覺經 慧律法師講解
加持的真諦 | 學誠法師答問十分
凈空法師《金剛經》講記 (二十七)下

TAG:佛法 | 原理 | 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