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館的錯覺

說句老實話, 這篇文章我沒有什麼資格寫。因為我沒有咖啡館, 頂多兼職做過咖啡師,服務員。 但我總想從我的認知觀去寫一些關於國內開咖啡館的方方面面。這次繞了一圈, 我看過很多咖啡店,烘焙作坊,有驚喜,有敬佩,但更多的是給人帶來一種深沉般的思考。 和米同學看完一圈咖啡店,我和他由衷坦露, 看到這些半死不活, 或者已經倒掉的咖啡店,烘焙廠, 我心裡是不舒服的。

我不想過多從中西方文化差異上進行比較。因為西方如何如何成功,未必可以在中國複製。 只是, 咖啡以外太多的東西給了我們迷思。

如果我們去大眾點評網, 丁丁網。 去在一個城市搜尋咖啡店,你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 但凡描述咖啡館好壞的, 和咖啡無關。更多說的是:"這家店很帶感「 」這家店很溫馨「 或者,」老闆,老闆娘很熱情「,或者再實際點的就」這裡的蛋糕好好吃「

關注過我日記的人都知道, 我很少很少提到咖啡以外的文化環節。 並非我不在意, 實際上我一直相信, 咖啡師沒什麼神奇之處, 他只是給朋友, 情侶一些時間調味劑罷了。 但, 如果在一個很大的基本面上面去評價咖啡店不談咖啡,這無論對咖啡店老闆來說, 還是對顧客群體來說, 會有一個錯位感覺的。

如果說我開設一個自娛自樂的咖啡常識小組有一個最大的初衷, 那就是給大家一個自我評判的機會, 我們到底是要的是櫝(文化附加值),還是珠(咖啡本身)。

從我的感知角度來看, 任何人都有一個」空間情節「。 就是在這個忙忙碌碌的社會, 尋得一個空間, 讓自己放鬆節奏, 並且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且, 我們潛意識中希望這個空間和環境能反映出自己的性格和品味。 因此, 咖啡館往往存在的價值不再是咖啡本身, 更多是這個空間反射出了我們自身的一些特質。 這也就或多或少可以解釋點評網站絕大多數都是形容咖啡店的特性, 如很文藝, 很簡約,或者很溫馨。

請不要誤會,我從來沒有帶著鄙視的態度來看待這類人群。 但有時候冷眼去看待這類現象是有必要的。 因為, 作為一個咖啡館的主人, 或者準備營運咖啡館的人而言, 這類信息會給他們產生一個錯覺, 只要我能創造出這樣一個」帶感「的空間, 我就一定能吸引顧客。

但問題來了,

你如何將帶感具體化甚至量化讓人真的覺得你咖啡店與眾不同?

如果我和我朋友花100元在一個小館子里兩瓶啤酒, 一份酸菜魚, 一份蔬菜, 可以吃的舒舒服服。也許虛榮心使然, 不會大肆宣言我去小館子吃酸菜魚, 但我可能會常去。

但我為了彰顯我的品味和格調, 我會把去過一次咖啡店的生活方式告訴無數人。 但也許我一年只去過2,3次。 因為這種生活方式,無論是金錢和時間都不允許我這麼做。

那麼作為一個準備營運咖啡館的人, 他是否真的有信心, 把咖啡店設計好,經驗好, 讓一對情侶, 一些夥伴願意承受人均50的消費,點一杯咖啡和一塊蛋糕呢?

我心裡很清楚, 絕大多數的人, 對咖啡本身是沒有指望的。 與其說他們不屑, 更多是無奈。 他們不是沒有喝過咖啡, 只是他們看過了太多太多宣傳, 喝到口中依舊是苦水一杯,沒有牛奶和糖無法下咽。 這也或多或少可以解釋,星巴克一半以上的顧客是不會點傳統的意式咖啡的。 但, 我們既不能怪消費者, 也不能批評從業人員。 作為一門興趣愛好, 我的確用我的熱情感染了很多人。 他們原先和很多人一樣,咖啡怎麼做都一樣。 但我身邊很多朋友開始喜歡espresso多過拿鐵。 他們甚至可以喝到乾果, 可可,梅子或者柑橘。 但我明白, 要做好一杯咖啡, 從生豆的採集, 運輸, 烘焙, 製作這一系列的環節,不是抓住一個就可以的。 因為,我們不是在做加法, 只是儘可能保存住本身的風味, 變成最後一杯咖啡呈現給大家。 或許我們社會是有些浮躁, 或許我們受到太多信息的迷惑。 相當多的咖啡從業人員往往知道一二,就認為自己做的咖啡一定會是精品和與眾不同。是的,或許開一個咖啡店成本不高, 但真的從基本面上去改變咖啡的品質,代價相當高昂。 而且當你做了這些, 未必有信心,或者資金見到屬於自己的那批顧客群體。

說這些, 和我對咖啡了解的多少無關。在中國, 一個咖啡館不需要好咖啡依舊能夠生存。 但對於一個想開咖啡店的年輕人來說,他們心中那塊屬於自我空間的夢想在一開始都是有一杯好咖啡的。 我說的這些,即是理想,也是現實。

干施林製作的拿鐵,同樣是拉花為了改進那一點點需要極大極大的耐心去練習。


推薦閱讀:

系列糾錯三:喝咖啡加糖嗎?
「咖啡疑雲」之香精門始末
一杯咖啡,三種價格 大河文摘網 > 歐美風雨
虹吸壺怎麼能把咖啡煮好喝?
咖啡誰都會喝,那用咖啡做成美食來吃呢?

TAG:咖啡館 | 錯覺 | 咖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