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戒律只戒自己,不戒別人,不管別人
1 我們是修凈土的,凈土法門講求的是純一不雜.純一不雜,是要用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之處,這叫修行。-2從早到晚常一其心,我的心只有一樁事情,阿彌陀佛。-3 人家說我長、說我短,我統統都沒有聽到,我只是阿彌陀佛;人家講我是、講我非,與我不相干,我還是阿彌陀佛,這就對了。4 稍稍被境界動搖,我心就亂了、就雜了、就被污染了,那就不是念佛人,就不是修凈土了。-5 修凈土的人要修什麼?視而不見、聽而不聞。-6 跟別人在一起,點頭應付應付,他講什麼就點頭,「是是是」。「是」了半天,人家問:「他講什麼?」不知道。不知道就是了。7 我心裡只有阿彌陀佛,真的是如此,不能不敷衍!這就是古德教給我們「敬而遠之」。-8 我們的態度相貌很恭敬,「遠」是他講的東西我沒聽見,而不是離他遠遠的。-9 常常保持自己的心地「純一不雜,精一無二」,真正修凈土的人要從這裡修。-10 會修的人很少,大多數人不會修。雖然念佛,聽到一點點聲音,心裡疑神疑鬼!聽到別人講幾句話,是不是說我的是非?這個糟糕不糟糕!11 不是說他,他也攬過去,他也認為是說他的是非。一天到晚生活在恐怖的世界當中,這個人很可憐!真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自己找自己麻煩。12 佛教是團體生活,說實在話,本身就很複雜,連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都是如此,所以團體是龍蛇混雜!-13 佛在世的時候,僧團裡面有六群比丘,專門調皮搗蛋。他們在僧團里製造是非、挑撥離間。佛有大威德,當然能夠伏得住他們。-14 佛滅度之後,僧團裡面再有這些人,怎麼辦?阿難尊者在釋迦牟尼佛涅盤的時候,問了四樁事情,其中就有這麼一樁。-15 我們如何對付惡比丘?佛教給我們「默擯」,就是不要理他。我們自己修自己的,對於他那些惡性、惡行不理會,他做他的,我做我的,我們的心才能定得下來。-16 如果看到別人作惡,把這個「惡」常常放在自己心裡,這就變成自己的障礙。-17 他作惡是他的事情,我修凈是我的事情。這個方法的確是好,互不干擾,用這個方法。我們仔細想一想,這個方法的確是合情合理。-18 世尊當年在世,外有六師外道,找佛家的麻煩;內裡面,佛的弟子當中六群比丘不聽話,常常造作罪業、敗壞僧團。-19 佛為什麼也收這些徒弟?要知道,佛的智慧究竟圓滿,佛可以不收這些徒弟,佛收這些徒弟,是給我們作榜樣的。-20 佛不在世了,後來佛的這些往後弟子,收的這些出家的徒弟,真的有善、有惡。所以,佛當年在世,這個僧團就做了一個榜樣給我們看。-21 善心的弟子,你看佛怎麼教他;噁心的弟子,你看佛怎麼教他。把這個都教給我們了,我們在今天就知道怎麼樣處置。-22 佛告訴我們,對於惡行的比丘,用什麼手段?默擯。-23 默擯,就是對他尊敬,決定不說他,他的所作所為,我們決定不要去聽、不要去想、也不要說,更不能夠學他,一切隨他去。他們自己造因,將來自己受果報,讓他自作自受。-24 為什麼不能教導他?他的業障習氣深重,執著自己的名聞利養,他不能聽話、不肯回頭。25 佛在世的時候,當然佛是我們絕對的標準,那些惡比丘怎麼說,我們可以不聽。只聽佛講,佛說的是真話。-26 佛不在世了,挑撥是非、製造麻煩的人更多,怎麼辦?對付這些專門找麻煩惹事的,佛教給我們「默擯」這個方法很妙!-27 他跟我說話,說的是非長短,我態度恭敬,「是是是」,「是」了半天,一句沒聽進去,這就是默擯的方法。28 或者聽了是非,決定不傳,我絕對不告訴第二個人,他就無能為力了。所以僧團真正要維護和合,「默擯」這個方法很要緊。-29 釋迦牟尼佛教給我們,以正法影響挑撥是非的人,慢慢他也會改邪歸正。-30他要不改邪歸正,這大家都不理他,他變成孤家寡人一個,只好從多數、從大眾。31 再不然的話,他自然會離開。你也不要趕他,沒有人理他,他自然就離開。-32 大家在一起生活,一定要有秩序、規矩,這個團體才不至於紊亂。佛教給我們「默擯」這個方法,決定不得罪人。-33 戒律在日常生活當中非常重要,佛的戒律尤其是值得我們尊敬。-34 佛的戒律,是戒自己不戒別人,這是它最特殊的地方。為什麼?因為我自己要想成就,成就的關鍵在「定」,我們這個法門講「一心」。-35 我到此地來修行,就是要得「一心」.如果我常常拿戒律衡量別人,我這個「一心」這一生當中決定得不到。-36 我的戒律學得很好,看到他今天又破戒了,他又犯戒了,我還能得一心嗎?不能得一心。-37 佛的戒律真正是偉大了不起,他的戒律只戒自己,不戒別人,不管別人。-38 別人犯戒也好、破戒也好、持戒也好,與我統統不相干。我對於一切人決定不起心、不動念,我自己才能得一心。-39 佛教我們每一個人自己守戒律,不要管別人,這真正是了不起!40 佛的這種構想,純粹是叫我們自律而不律他,非常符合現代人講的科學精神。-41 每一個人都能自律,自己守規矩不管別人,每一個人都能容忍,這個團體當然「和合」。-42 別人不守規矩的,僧團裡頭有不守規矩的,我們統統用佛教給我們的方法:默擯。-43 不要管他,不要理他,我們的心還是清凈。一定要保持自己的清凈心,才能達到一心不亂,這是非常重要的原則。-44 佛叫我們自己約束自己,不是叫我們拿戒律去批評別人。我們自己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一定要守規矩,一定要持戒。我們著重自己要守法,不要去管別人。-45 別人如不如法不要去理他,他如法我們尊敬他,他不如法我們默擯,不說他。-46 就像十大願王裡面教導的,他不如法,我們禮敬不讚歎;他做得很如法,我們禮敬、讚歎。-47 釋迦牟尼佛對學生最嚴厲的處分是「默擯」,這是最嚴厲的處分。-48 佛沒有把他開除掉,總是希望他回頭,希望他覺悟。這是教育,這些地方我們都要學習。-
凈空法師法語:佔人便宜,將來要還債 (轉載自 蓮花小餅)1 世間人貪圖財富,財是你賺來的嗎?不是的。你說你能賺到,為什麼那個人賺不到?由此可知,財不是賺來的。哪裡來的?你命中有的。2 所以古人講,「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為什麼?命里註定的。你命裡面有多少財富,你這一生享用多少財富;命里沒有的,你怎麼求都求不到。3 財富從哪裡來的?是你過去生中修財布施的果報,不是老天給你註定的,也不是佛菩薩給你的,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因果報應,絲毫不爽。4 佛法告訴我們,因果告訴我們,在這個世間,絕對沒有一個是佔便宜的人,這個一定要知道。為什麼?佔人便宜,將來要還債——殺人要償命,欠債要還錢。5 山西大同有一個居士(有個附身的)來見我,他跪在地下告訴我,他不是狐仙,他是黃鼠狼。為什麼會纏在這個人身上?這個人在過去生中殺害它們一家十幾口。可能他家是打獵的,黃鼠狼被他們捕殺,肉被他們吃掉,皮被他們賣掉,它要來報仇。6 你們想想看,連殺畜生,畜生都要來討命,何況是人?哪有人被你殺,是甘心情願給你殺的?沒這個道理!都有怨恨,怨恨生生世世沒完沒了,你說多可怕!7 他來找我,我就勸他,我說那些事情已經過去了,不要再追究;再追究,你們彼此雙方都痛苦——你纏的這個人,他痛苦,你也痛苦,為什麼不念佛求生凈土,到極樂世界作佛去?8 我的勸告,他聽懂了,他答應了,不再找麻煩。我說你們到我們念佛堂去念佛。他們幾個人真的就去了。
凈空法師: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放下,統統放下恢復到純凈純善,這就成佛了. (轉載: 雨花)我們看底下接著,「並雲」,這個並雲是五祖告訴惠能大師,「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你不認識你自己的真心,學法沒有益處。這個沒有益處是不能明心見性,不能證得佛菩薩的果位,沒有這個益處。有什麼益處?小益處,人天福報,你出不了六道輪迴,你得六道輪迴里人天福報,得這個小利,這是假的利,不是真的利。「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這幾句話就是五祖給他印證,他成佛了。他這一覺悟,他就明心見性,這叫大丈夫。大丈夫是大乘佛教對佛的尊稱,對明心見性的人的尊稱,天人師。你有能力、有智慧教化天人,就是天上人間,你有這個能力,你就是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惠能為什麼有這樣成就?這個道理現在我們很清楚、很明白,他在聽經的時候,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在這個時候,一剎那之間他就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放下就成佛,障礙就沒有了。我們一般講業障,業障是什麼?是執著、是分別、是妄想,妄想是起心動念。他就能在一時,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放下,統統放下恢復到純凈純善,這就成佛了。所以佛法這個東西,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法是知難行易,你要知道可難了,一百年都搞不清楚;你要真的去行太容易了,一念之間。經上講得很清楚,你能夠一念把執著放下,世出世間法知道它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再執著,你就證阿羅漢果,凡夫就成阿羅漢;如果再能夠不分別,於世出世間法不分別,你就成菩薩,佛法第二個學位拿到;如果不起心不動念,你就成佛,最高的學位就拿到。
凈空法師:常聽善知識教誨,善知識時時刻刻提醒我們,這個很重要。(一西)【龍王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昨天我們講到這個地方,今天接著看:【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余聖眾。】看到這個地方。《十善業道經》這一段經文,從「龍王當知」到「瞋恚、邪見」,我們這個本子總共是七行,這七行一定要能背誦,要念得非常熟,常常想著,起心動念都要想到佛陀慈悲的教誨。我們果然能夠做到,心地善良,念頭善良,行為善良,我們將來決定能夠生至善的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是至善的世界,華藏世界是至善的世界,那個地方,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壽命長遠,西方極樂世界人人都是無量壽,人人都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無量壽命,我們為什麽不去?往生的條件決定在善心、善念、善行。如果我們心行不善,念佛也不能往生,「信願」都具足,「行」不具足。這個行裡頭不但是要念佛,還要修善,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特別記住佛在這裡教導我們,『不容毫分,不善間雜』,這一句話比什麽都重要。我們修行不能成功,就是夾雜不善,而且夾雜得太多了,夾雜得非常嚴重,所以雖具足三資糧都不能夠往生,這一句話比什麽都重要。這個不善的根就是「我執」,一切眾生起心動念執著一個「我」,我是第一,一切都為我。這個念頭就是六道輪迴第一個因素,這個因素要不拔除,決定脫離不了六道輪迴。所以六道是這麽來的,我們要曉得。我們如果要出離六道,必須把自己這個病根拔除,念念想眾生。我們只要看到、聽到,如果有能力我們立刻就要伸出援手。昨天我聽說天主教他們有一個醫療隊,要到緬甸那邊去幫助一些窮苦的病人。我聽了之後,剛才我打了一個電話問天主教,他們告訴我不是到緬甸,是到非洲。非洲那邊我們所聽說的,苦難的人非常非常之多,他們派一些義務的醫生護士到那邊去義診。我通知他,我說我們要幫助他一點醫藥費。他們做跟我們做是一樣的,不能說「那是天主教、基督教做的,我們不應該幫助」,錯了,決定是錯誤的。不管是哪個宗教,不管是哪個團體,真正做好事,我們就要盡心儘力的幫助,沒有能力我們也要讚歎。我們只看他做的是不是善事,我們的心、我們的行永遠是個圓滿的,這是經上講的『令諸善法,念念增長』。這一段,到「不容毫分,不善間雜」都是講善因,種善因一定得善果。底下一句講的是善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善法圓滿」就是止於至善,這個果報殊勝。後面這一句,尤其是殊勝到極處了,『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余聖眾』,也就是說你能這樣修善,你將來的果報一定是在華藏世界、極樂世界,到這個世界你就跟諸佛菩薩在一起了。這是從果報上講,這兩句都是講果報。從我們現前生活環境裡面講,有因必須有緣,緣是什麽?緣是要親近善知識,常聽善知識教誨,善知識時時刻刻提醒我們,這個很重要。沒有人提醒,我們會忘記。六道凡夫非常健忘,特別是我們生活在現代環境裡面,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都是在誘惑我們邁向歧途,不是正道。所以這一點就非常重要,一定要親近善知識。善知識我們找不到,到哪裡去找?諸佛菩薩是善知識,諸佛菩薩不在我們面前,我們供養諸佛菩薩的形像,天天瞻仰佛菩薩形像,恭敬禮拜佛菩薩形像,每天讀誦經論,這就是親近諸佛菩薩。我在此地幫助諸位同修理解經論的奧義,雖然我們相隔得很遙遠,現在我們利用科技,我們每一場的講演同時都上網路,用網路來傳播,這樣就方便很多。現在新的科技不斷在進展,最近我所看到的,比網路還要進步,用電話,電話傳真,可以把傳真的影像放大在大螢幕上,就跟看電影一樣,幾百個人可以同時在一起開會。譬如我們在新加坡,跟中國、跟美國那邊的同修,幾百個人在一起開會,利用這個工具,就像在一個教室、一間房子里一樣這個科技是剛剛開發,現在價錢很貴,一台機器,機器不大,現在價錢美金大概是八萬到十萬。我想再過兩年,再過兩年它又進步,價錢又會降低,愈來愈普遍了,我們就可以從網路換成這個高科技的傳播。隨著科技進步,整個地球不是一個村,不是一家,是一個房間,我們同在一個講堂裡面學習,這是從前人無法想像得到的。不但我們的音聲、影像藉著科技傳播到全世界每一個角落,同樣道理,佛教的經典、世出世間聖人的教誨,這些典籍都可以利用這個方式傳播到全世界。當然分量太大了,我們必須要節錄。像這部經,我們節錄這一段就夠了,這一段是這部經裡頭最精彩的部分,我們將這些文字放在網路上,放在傳播工具裡面,傳達到世界每一個角落,把這一段文字翻成每一個國家的文字。我們的講解也是這一段為中心,這一段為主。
凈空法師:人不能不修福,不能不修善,一定要行善修福。(一西)《十善業道經》節選(第28集續)所以我們必須要肯定,生命不是這麽短暫的一世,我們有前世,我們也有來生,這個身命是有生死,我們的慧命沒有生死。肉身有生滅,法身不生不滅,法身是我們的真身,禪宗常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那是不生不滅的。這個道理,佛在《楞嚴經》裡面說得非常詳細,如果我們細讀深思,是可以接受的。他講的有理,有理必定有事,理事不二。這些道理太深了,我們凡夫業障煩惱太重,見不到。這些聖賢人跟我們講解,我們也很難體會得到。這些原因,佛家講業障深重。什麽叫業障?自私自利的執著,這是業障,堅固的執著自私自利,堅固執著貪瞋痴慢,我們有這種情執,障礙了智慧,障礙了善根。善根跟這個是完全相反的,佛講世間法的三善根是無貪、無瞋、無痴。我們具足了貪瞋痴,貪瞋痴的念頭與日增長,善根就沒有了。善根什麽時候能生起來?斷貪瞋痴,善根就生。貪瞋痴從哪裡來?自私自利。所以自私自利是根,我們要從這個地方轉,我們要真正學佛菩薩,捨己為人,看到人家有苦難,犧牲自己身命在所不惜,希望別人離苦離難。為什麽說犧牲身命在所不惜?對「我」不執著,沒有自私自利。這個身舍掉了,得更莊嚴的身;這個世間舍離掉了,生更莊嚴的世間,這是事實真相。佛告訴我們十方世界都是我們的生處,不要以為這個太空當中,許許多多的星星與我們沒有關係,那就錯了。每一個星球,每一個地區,我們曾經在那裡都住過,將來也許還會去住,那怎麽沒有關係?所以佛教教學,我們用現在的話說,佛家教學的地理是虛空當中所有的星球,不是給你介紹這一個城市、這個省分、這個地區、這個國家,不是的,那個活動空間太小了。佛跟我們說,我們每個人活動空間都是周遍法界的,跟我們統統都有關係。我們對於那些環境,地理環境、歷史環境、文化環境、人事環境都要了知,《華嚴經》上跟我們講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的環境,說得那麽詳細,我們將來要到那裡去。極樂世界的環境,佛在凈土三經裡面那是專門介紹。偶爾在講經提到的,片面不是完整的,有幾百部經,都提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事情哪裡是假的?西方極樂世界是至善圓滿,所以我們決定要修善法,要有這個認識。下面經文告訴我們:【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到這兒是一段。『善法』是什麽?這兒說出來了,這個善法在六道裡面,你得『人天身』,人天是因善法而得的。『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這是聖人所修的。聲聞是阿羅漢,為什麽稱「聲聞」?他是因為聽佛講經而覺悟的,所以叫聲聞。「菩提」就是正覺。這些人不是凡夫,前面人天是六道裡面的善道。阿修羅不算善道,阿修羅雖然修善,夾雜嚴重的貪瞋痴慢。阿修羅所享受的福報,在世間是第一等的殊勝,但是福報享完之後,沒有不墮地獄的。什麽原因?福報大,造業就重,造業也大。我們平常人沒有福報,殺一個人就要去抵命,就要判死刑。有大福報的人,殺幾千人、幾萬人、幾億人,人家還恭維他、還讚歎他,他偉大,他不會被判死刑。但是世間法律不能制裁他,因果會制裁他,為什麽?殺人、害人決定是惡業,他將來果報決定墮三途,這是迷而不覺。那麽從聲聞覺悟了,獨覺覺悟了,菩薩覺悟了,聲聞、獨覺、菩薩的菩提法,覺悟的方法,都是從善法成就的,沒有善法他永遠不會覺悟。我們今天學佛求什麽?求覺悟,求正覺,求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在此地佛告訴我們,覺悟是從善法做起的。中國古老的諺語常說:「福至心靈」,福是福報,善的果報,善的果報現前,心也就開竅了,也就靈了,聰明起來了,智慧現前。所以佛教我們「福慧雙修」,把福放在前頭,沒有把慧放在前面,不是說慧福雙修,而說福慧雙修。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人不能不修福,不能不修善,一定要行善修福。
邁向和諧安定的新世紀轉載自一路蓮花【感恩師長---凈空法師簡介】珍貴的視頻,請大家收藏。頂禮上凈下空老法師------ 眾生的恩師 祈請老法師法體安康,久住世間,救苦救難,慈光常照,廣度眾生!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感恩!合十!頂禮
下面節選出<六祖壇經>一些法語,供各位有緣者感悟:白衣草屋居士2(402536151)1.慧能聽到《金剛經》而有所感悟且決定離家學道的句子是:「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2.五祖問慧能做那些粗活苦不苦,慧能答道:弟子以心役物,而不以物役心,所以不覺得苦。3.六祖慧能問:師父,何謂「無生法忍之究竟」?五祖弘忍答:「無生法忍,無法忍,破除了我執法執,歸向中道,不退轉境界,非善、非惡,無念,無無念」。4.五祖招集眾弟子說:世人從來看不破生死一事,榮生哀死,自古皆然,你們在這裡跟我學法,說是要求自己的福田,可是沒有人能脫離生死的苦海,自性被迷住了,還有什麼福德可以救你們呢?你們大家各自反省一下,看看你們自己的智慧,用你們真正的本性觀照,作一道偈語拿來給我看看,看看誰真的悟透。……切記,一切禪的真髓,不在枯木寒嚴,槁木死灰,一定要運用思想,才能發揮智慧。5.大弟子神秀作的偈語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五祖評價說:偈頌的本意很好,可是還沒有見到真如本性,也就是說還沒有能夠真正的入門,這樣的見知,恐怕很難達到修尋無上菩提的境界。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性、見自本性、不生不滅,也就說還沒有能夠真正的完全了解自性。了解別人是聰明,看清自己才是智者。6.慧能要求別人幫他寫偈頌時,被譏笑說:你連一個大字都不認識,還想寫偈頌。慧能回答:佛門弟子想學無上正等正覺,先要做到不可輕視初學,須知世上的事並非一定,往往下下等的人,卻有上上等的智慧,同樣,上上等的人,也有埋沒他智慧的時候,如果學佛者任意輕視他人,因輕慢故,就就種下廣大無邊的罪過。7.慧能所作流芳千古且明心見性的偈語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8.五祖搖櫓送六祖過江時,師徒精彩的對話:六祖:「師父,還是我來搖櫓吧!」五祖:「不,現在是我渡你,該我搖櫓。」六祖:「不!迷時師渡,悟時自渡,現在我已經開悟了,我還是自渡吧!」五祖:「對,你不但要渡你自己,而且還在廣渡有情。今後弘揚佛法的擔子,就由你一個人挑了。」9.五祖臨別時送給六祖的偈語: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10.弟子慧明想要奪六祖的衣缽時,五祖示現而道: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慧明,佛法隨緣,不可強求。11.六祖說服慧明所說的話:心中只要排除一切塵緣妄念,不思一切善,不思一切惡,先能控制自己的心念,因為萬法原本就是在自性里。……任何的密語密意,就是求了解自性的本心,等你了解自性本心,心中佛性彰顯,你就是佛,佛就是你,這個是沒有分別的。12.當翠翠姑娘告訴六祖不要受熊飛的欺負,要象個男子漢跟他公平的對抗時,六祖答曰:「對抗並不能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只有變得更加仇恨。」翠翠又說:難道你看不出來,在我們這裡只有強者才能生存。六祖回曰:我知道,但是我心目中的強者跟你不一樣,只有平凡才是正直的強者。……浪花雖巨,但瞬間消逝,山洪雖猛,但片刻無蹤,豈能奈何大海、群山毫髮呢?13.有一天雄飛強迫六祖吃肉,六祖實在迫於無奈,便拿起一塊肉放在嘴邊當作吃肉的樣子,雄飛不滿,說並未吃肉,而六祖說已經吃了,並且說:當你們期待我吃肉的時候,每個人的心裡都看到我吃肉的樣子,人看到的一切,都是心靈的景象,當你們要我吃肉的時候,我拿起肉來,你們已經在想我吃肉的樣子了,這樣一來,我不是已經吃給你們看了嗎?14.有一天翠翠打敗雄飛,並且要殺死他時,六祖出來勸阻,對翠翠說:為了不讓你受到傷害,我才現身攔阻他們的,如果救了你,而你又去傷害他,豈不是辜負了我原來的本意嗎?再說,打打殺殺能夠了決怨恨嗎?15.六祖被雄飛推到流沙里後,五祖顯現救助,並對六祖說: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莫思向前,已過不可得,常思於後,念念圓明,自見本性,善惡雖殊,本性無二。16.翠翠看到六祖沒有說出是雄飛迫害了他,便說他不算男人,六祖勸說:只有從心裡化解開誤會,才是上策。……雄飛的心並不壞,只是被世俗的利益所蒙蔽,只要能替他拂去這層塵霧,他會是個好人。17.六祖因放走獵物而被處罰,倒掉在樹上三天天夜時,五祖示顯,並對六祖說:不識自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18.兩個和尚在爭是風動還是幡動時,六祖告訴你們:即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兩位的心在動。……心凈自明,萬眾印染於心,所見風吹幡動,自然是心動。19.大師給六祖剃度時說:第一刀斷除一切煩惱,第二刀誓修一切善法,第三刀願度一切眾生。出家之德,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念佛如是,禮佛常請。而今專情,拜辭國王父母養育之恩,後不拜也。金刀剃下娘生髮,除卻塵勞不凈身,圓頂方袍僧相見,法王座下又添孫。20.六祖對大眾開示:智慧,本來是人人具有的,只是各人的心都被各種的慾念所迷住了,不能夠自覺自悟,也就不能夠自見自性。21.昔日,達摩大師見梁武帝時的對話:梁武帝問:朕建造廟宇、抄寫佛經、廣設齋會,更供養了許多比丘和比丘尼,究竟有多大的功德呢?達摩大師答曰:任何功德都沒有!梁武帝疑惑:何致一點功德都沒有?達摩大師答曰:聖上執著有為,心存邪見,不識真正法性,建廟、布施、供養,名為求福,但不可將這福報當做功德。梁武帝又問:什麼才是真功德呢?六祖慧能的解答是:所謂功德,是要自己凈其智慧,空其實體,不著功德之想,然後才可以得功德。人由於貪、嗔、痴、慢等作祟,淹沒了般若大智,在付出的時候,常盤算著要有多少回報,然而施財助人、造橋、鋪路,只是修福德,與功德是完全不同的,連修佛多年的梁武帝都不免被慾念所痴迷,況且我們凡俗之人呢?所以,我們更應該注意自己心性的調理,行為的磨練而修養心性。22.二祖慧可在雪地里向達摩大師跪了三天三夜,達摩問:你究竟求什麼呢?二祖說:我的心,已經茫無所尋,請師父幫我安心。達摩說:你把心帶來,讓我為你安心。二祖說:即使求心,我也得不到。達摩說:既然是無心可取,又怎麼說心緒擾亂你了。(稍停片刻)我已將你心安好了。二祖恍然大悟說:謝謝師父開示,阿彌陀佛!23.片中美妙的歌詞:繽紛世界,像那彩虹,美麗燦爛令人追尋,即貪且嗔又加痴心,竟認事事一切皆真,執此執彼愚昧大成,何時高人指引津迷?24.武則天皇帝派大臣薛簡去請六祖入宮,而六祖沒有去之意,大臣問六祖:你要我如何回宮復命呢?六祖答:你要我如何回答?修佛見性的道理,並非一問一答之間能夠悟理。大臣問:那要如何修佛見性?六祖答:我只能告訴你,心法的要旨:對一切善惡都不要去思量,自然會悟入清凈心體,澄明常寂,妙用無量。大臣明白心意:多謝大師指點!大臣又說:如果身為國師,不是更能弘揚佛法嗎?六祖答:弘法利生,是要因緣和合才行,有所為而為,就成為落俗的妄想了。大臣又問:為什麼不能指點聖上呢?六祖答曰:指點,只是給你一個方向而已,路仍然是你自己要走的。……如果我不在獵人中磨練,又怎能得知不在困中,豈能脫困;未曾有迷,豈能有悟。只有自己體會,才能自悟明道。25.武皇帝沒有請到六祖慧能,但最終還是明白六祖的用意而歡喜,說:不來即來,無法即法,受教了!26.一天,六祖向眾弟子永別,眾弟子難過,六祖說:你們難過什麼,難道還不懂毀譽不動、哀樂不生的道理嗎?27.有弟子問六祖:您的心法呢?六祖曰:只要依經文行事,處處都是心法。你們只要記住;如果能了悟自己的心性,眾生就是佛,自己的心性如果迷失,佛就是眾生。28.片尾精美歌頌:風雨吹散情慾美夢,理想未達終辭凡塵,佛法猶如菩提明鏡,一旦領悟願自在身,精勤修持成道根本,隱約之間光明來臨。心平何勞持戒 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 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 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本出火 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 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 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 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 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 天堂只在目前 ----摘自《六祖壇經》--六祖大師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ac230101017kk6.html想開悟者請看:六祖壇經
白衣草屋居士按語:南無阿彌陀佛!各位有緣者們好!白衣覺得<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對每一位真正想解脫生死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三部經.要想開悟!這三部經,完全可以幫助我們!只要我們老實按這三部經里說的去:依教奉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必定見佛!宣化上人佛經講解恭敬讀經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淺釋華嚴經凈行品淺釋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楞嚴經四種清凈明誨淺釋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淺釋楞嚴經五十陰魔淺釋 妙法蓮華經淺釋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淺釋佛遺教經淺釋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淺釋佛說阿彌陀經淺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淺釋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淺釋 地藏菩薩本願經淺釋六祖法寶壇經淺釋佛說四十二章經淺釋永嘉大師證道歌淺釋大乘百法明門論淺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非台頌解勸發菩提心文淺釋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ac23010100s8r9.html楞嚴經。華嚴經。法華經。地藏經。佛遺教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心經。六祖壇經。觀音普門品。金剛經.等等經典的原文和白話講解!願一切有緣者.別錯過了這個網站上的幾部經典!一定要認真看!若你們有說閑話,愛看報紙,看小說,玩遊戲,好爭好鬥好貪,自私自利的習慣,那麼白衣恭請你們暫時先放下這些壞習慣,好好靜下心來看經念經,並且運用經中的道理在社會生活中好好的圓滿人生!快樂人生!智慧人生!阿彌陀佛.願大家發心:印刷,轉送,流通以上這些佛教經典!感恩大家!願:法界清凈,世界和平,國家昌盛,家家和諧平安,人人健康快樂智慧!人人斷惡行善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皆共早成佛果!南無觀世音菩薩!前一篇:放生的功德介紹 和 放生的簡單儀規 後一篇:所有想<保身命者>必看:九毒日
我想平常念佛以外,還需要做什麼事嗎?---慧凈法師 (芬陀利華)黃同學:我想請問法師一個很淺顯的問題,不過這是我目前遇到的問題。我想平常念佛以外,還需要做什麼事嗎?然後,就修行方面來講,以前可能是自己去空想一個問題,而現在是歷緣對境遇到問題了,內心真的有這樣的疑問。可是也不是一下子去解決它,會沉澱很久,有一天它又浮起來,可能就突然想通了。但是,我覺得這樣又有一點慢。所以想請問法師,平常有沒有可以精進用功的地方? 慧凈法師:平常就是念佛,沒事就是沒事,有事的時候要怎樣去對應,是嗎?當然,念佛有佛的加持,念佛可以得到「現當二益」。「現」是指現生的利益,「當」是指當來的利益。所謂當來的利益,就是將來可以離開三界六道輪迴,往生極樂世界;至於現在,就是可以消災延壽,增福增慧,這是比較傳統的講法。如果以現代的說法,就是能讓我們出入平安,少苦少惱,甚至各方面都比較順遂如意,遇到事情也能夠逢凶化吉……,這是念佛能夠得到「現當二益」的地方。人有誠心,佛有感應,冥冥之中,都會有佛的加持。當然有事情的時候,要看事辦事,當盡心儘力之後,就是隨緣,平常心看待,不患得患失。人要有責任心、榮譽感,同時要有所謂的「報冤行」和「隨緣行」。 「報冤行」──就是當遇到逆境,譬如東西被偷、事業失敗或人家欠債不還,要想到這不是沒有原因的,一定是生生世世以來,我們虧欠人家,現在因緣到了,所以自然別人會來討債。錢財是這樣,感情也是這樣。譬如說戀愛失敗、感情受傷,當然也是過去世我們傷害過人家的感情。推而廣之,婚姻如此,事業也是如此。所以說,逆境惡緣來的時候,我們要有一種「報冤行」。 「隨緣行」──既然是償還過去我們所虧欠別人的,那就要有一種償報冤債的觀念,隨今生今世的緣去償還人家。不應該有不平、不滿,甚至積忿在心中,想要報復的心,這不是學佛人應有的心態。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做者是。」這是就逆境來說的。順境的時候,要想這都是因緣和合所成就的,不是我有能力,才有如今的順境、成功。所以感恩一切,包括宿世所累積福報,也更加培養福德、創造福德,然後加倍愛惜福德。 所以無論順境或逆境,都要有一種三世因果的觀念。順境要珍惜,進一步再去培養,而不起驕慢;逆境的時候,就要有一種償還冤債,隨順因緣的觀念。總之,凡事都抱持積極樂觀的態度;有責任心,有榮譽感;不要氣餒、不要悲傷、不要不平,即使在最後無可奈何的時候,也任憑彌陀的安排。念佛人身心性命完全歸付於彌陀,也就是說,人是非常卑微、渺小,非常無能、無力的,人生在世可以說非常的悲苦,所以他歸命南無阿彌陀佛。所謂「南無」,就是歸命的意思,「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歸命阿彌陀佛的意思。把我們卑微、渺小、無能無力的生命,污穢、罪惡的生命,無常、輪迴的生命,歸投依靠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阿彌陀佛,歸投依靠清凈無染、涅槃寂靜的阿彌陀佛,歸投依靠永恆長住、無量壽命的阿彌陀佛。 這個時候,可以說阿彌陀佛就是他的主人,一切苦樂禍福的背後,有阿彌陀佛在承擔、在主宰,所以凡事不論順逆,他都會想到背後所主宰、依靠的阿彌陀佛,因此就不會那麼的憂悲苦惱,患得患失。再者,一個念佛人的心中,總是充滿了類似阿彌陀佛的愛心和包容。因為阿彌陀佛愛我們,會觸動我們去愛別人;阿彌陀佛包容我們,觸動我們的心,也會去包容別人。念佛人熏染阿彌陀佛的佛心,也會流露這樣的氣息,他的貪瞋痴慢疑較淡薄,也比較不會有一般凡夫不平、不滿、氣忿、計較的心態。 當然,我們都還是貪瞋痴的凡夫,都還有很強烈的煩惱習氣,可是對一個念佛人來講,他反觀自省的敏銳度會比較高、比較快,當習氣展現、脾氣發起來的時候,很快就會察覺。所以歸命阿彌陀佛的人,是活在阿彌陀佛的佛心當中,是熏習著阿彌陀佛的佛心在過日子。所以,就是念佛。 佛是什麼?佛就是慈悲。《觀無量壽經》說: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我們念佛人,念念都熏染阿彌陀佛的佛心在過日子,自然會受阿彌陀佛的熏陶,有這種心性的轉變。大家可以從這方面去思惟。 念佛法門,現在遇到了,現在福報到了(凈宗法師) 那有人講了:「倒霉了!我二十幾歲就遇到念佛法門,還要念五十年,多辛苦啊!他臨死的時候才遇到,就念一句,多自在呀!」前面說過了,這種認識不正確。比如說有兩個人,都要活七十歲,七十歲往生。一個人到七十歲的時候才遇到念佛法門,念了一句、十句就往生了(當然我們為他慶幸),但是,在七十歲以前,他都在造罪造業,又沒有吃素,又不信因果,然後跟家庭、跟別人鬧了很多的矛盾,沒有佛光的照耀和攝取,內心是不平安的。另外一個人,從小就信佛了,就知道因果道理了,那麼,在這七十年的過程當中,他都有佛光的保護,他都能通過念佛消災免難,雖然同樣活七十年,但是他過得很自然,他過去世的業力逐漸地消失,人際關係也很和樂。 本來這兩個人的命運是一模一樣的,第一個人到六十歲得了癌症,病歪歪的,痛苦!最後念了一聲佛;第二個人本來也要得癌症的(他們命運一樣),但是他因為從小就念佛,所以,到了六十歲的時候,癌症雖然得了,馬上又消失掉了──這樣不好嗎?你病痛又解除,你身體又健康,你心情又平和,你道理又明白,你活這七十年明明白白,對不對?這樣好不好?(「好。」)比那個造罪的,那就好多了。所以,我們雖然說念佛「不問時節久近」,我們現在遇到了,就是我們的福報到了,就是我們緣份到了。念佛也不辛苦,也不累,隨忙隨閑,盡我們的根機來念佛就可以。(凈宗法師2006年10月1日講於長春般若寺) 如何隨時隨地念佛——慧凈上人【(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最沒有忌諱,最方便,你在大雄寶殿、念佛堂、客廳可以念佛,在卧室、在洗澡間、在衛生間也可以念佛,所以最方便、最沒有忌諱。】最好是早上起來就念佛,因為早上起來,還沒有開始工作,那個時候念佛最好,為什麼?我們早上起來,已經睡夠了,不會再昏沉,同時,早上起來那一段時間的環境和心境怎麼樣呢?心是非常寧靜的,那個時候還沒有動腦筋想其他事情,那個時候的心很寂靜,很接近我們的本性──就是佛性,佛性是沒有念頭的,佛性是安詳寂靜的、不生不滅的、永恆存在的;空氣很清凈,早上工廠還沒有開工,所以,空氣還是很清凈的;環境很安靜,那個時候大家還都沒有出門工作,所以沒有什麼噪音。所以,早上起來心最寧靜、空氣最清凈、環境最安靜,那個時候,我們就起來打坐念佛,先刷牙、洗臉,有佛堂就在佛堂上一炷香,這個香盡量不要用有化學成分的,有化學成分的話,對自己的喉嚨、肺部都不好,我們在家,一支就夠了,不一定要三支,好香,短短的,就可以了。頂禮三拜之後,自己就來盤腿打坐念佛。你在哪裡打坐念佛都可以,只要你覺得舒適。如果不能盤腿,沒關係,你就散盤;不能散盤,你就坐在椅子上,把腳放下來,讓身體安安穩穩、舒舒服服的。眼睛閉起來,心中默念「南無阿彌陀佛」。因為是打坐念佛,所以不必拿念珠。腰帶不要束太緊,讓身體放鬆,讓心放靜,專一在這一句佛號上。你有半個鐘頭,念半個鐘頭,有一個鐘頭,念一個鐘頭,有兩個鐘頭,念兩個鐘頭。在這個時候,什麼事情都不要去想,等大家要吃早餐了,才起來做早餐。 晚上有時間的話,也可以這樣做。如果說早上有一兩個鐘頭的時間,但是坐在那裡坐不住,可以起來拜佛、 念佛,可以經行念佛,互相運用。如果覺得昏沉,可以張開嘴巴金剛念。金剛念大家曉得嗎?我們念佛有四種聲音,一種是大聲念,一種是小聲念,一種是金剛念,一種是默念。大聲念、小聲念的聲音大家都聽得到,金剛念的聲音自己聽得到,別人聽不到,再就是默念,默念就是也不動嘴巴、也沒有聲音,在心中念佛,別人不曉得我們是在念佛。我們靜坐,就是以心中默念為主,如果覺得昏沉,可以金剛念,同時把眼睛睜開;不昏沉,就把眼睛閉上,然後心中默念。在這四種念佛當中,平時是以哪一種念佛為主呢?以金剛念為主。因為大聲念、小聲念不能長久,會累,默念又往往容易昏沉或者打妄想,所以就金剛念,金剛念最能夠不累,同時也能夠引起我們的心,因為動嘴巴能夠引起心,同時也能夠綿綿密密、細水長流、相續不斷、念念不舍,所以,平常就金剛念,不管工作也好、走路也好,有事無事都好,只要不動腦筋,就動動嘴巴金剛念,這樣了解嗎? 平常都是念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如果晚上要睡覺了,或者是中午要休息了,躺在床上,那個時候就心中默念「阿彌陀佛」四個字就好, 不要提神,很輕鬆地念,自然地入睡。其他時間都是念六個字。這一句佛號最沒有忌諱,最方便,你在大雄寶殿、念佛堂、客廳可以念佛,在卧室、在洗澡間、在衛生間也可以念佛,所以最方便、最沒有忌諱。如果是誦經,就沒有這麼方便了,必須要是清凈的地方,卧室、衛生間就不能誦。只有這句佛號,本身沒有障礙,阿彌陀佛是無礙光如來,不會受任何的障礙,不會忌諱「這裡乾淨不幹凈」,他是不垢不凈的,同時,阿彌陀佛又叫清凈光如來,能夠化污穢為清凈,所以,不管在哪個地方念佛,都會給當地帶來清凈、吉祥,能夠消災免難。所以,大家平常就是動嘴巴,動嘴巴最不累。當然,法無定法,如果動嘴巴還覺得昏沉,那就出聲念;如果動嘴巴還覺得累,那就心中默念。很方便。慧凈上人:(2004年9月講於石家莊)
白瑪切燈上師帶我們學習的內容是:1、合掌的十六種含義。2、佛法初識 (陽音)合掌的十六種含義:合掌的禮儀,我們幾乎是天天要用的,如在聖像前要合掌示敬,與人見面也合掌示禮。合掌看似簡單,實表深廣的佛法。正如佛經之語深,一句話乃至一個字,可能有無量的含義和境界。宇宙一大天地,人體一小天地,人是宇宙的縮影,一切佛菩薩皆從人身修成。所以,合掌也含藏宇宙萬法。我們不能淺看合掌之禮。 一、合者,和也,代表和平、友好、團結合作。手握拳或手拿武器,表示爭鬥。雙手抬起,示赤手空掌,即無爭鬥之意。又因一隻手也可傷人,現兩掌相合,則全無傷他之意。十指合於一處。表示十方力量的凝聚、團結。又,十指合於心口,表示誠心誠意,所謂「十指連心」。再者,平時十指散亂,代表散亂的妄心,現合於一處,代表一心。佛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又說:「一心不亂」、「一心皈依」。 二、合掌時,要掌背微躬,掌心略彎,這樣,兩掌之間形成空洞,表示真空之理,意即我們要悟入空性。 合掌也是法印的一種,若緊閉掌心而不留空隙,則淪為外道。 三、合掌於心口處,兩掌豎直,表示豎窮三際,指時間;而掌背略鼓,向橫向發展,表示橫遍十方,指空間。這樣,宇宙融為一體,萬法歸於一心。佛菩薩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又能於念頃游步三界及遍游一切佛土,正說明佛菩薩於時空能運用自如,隨心所欲。 四、凡夫不遇佛法,被假象所惑,心時時向外攀緣,不能反歸自性 。手有向外抓握器物的功用,代表「攀緣」。殺、盜、淫、酒皆賴於手。凡夫什麼都想抓,抓名抓利抓權,越多越好,是「貪」。又,手要傷人壞物,這是「嗔」。還有,手會胡亂地傷人壞物,這是「痴」。現在,雙手相合,而且是掌心相合,非掌背相合(抓東西用掌心),代表止住雙手的妄動,收斂放逸的身心,就是息滅「貪、嗔、痴」也。又掌背為外,代表外境六塵;掌心為內,代表覺心菩提,合掌則代表背塵合覺,為修行解脫之路。而成就佛果,則改合為開,所以佛像掌心向前時,表示放光接引,普渡眾生。 五、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妄想即是分別,以左右手代表。執著即是堅持分別,有我執與法執,也用左右手代表。左右之相是假名,是虛妄。合而為一,無有左右,卻亦左亦右,於相離相,平等一如。妄想執著既除,如來德相便顯現。 六、合掌又稱合十。十指相合,手心相對,且合於心口,表示十法界歸於一心,下至地獄法界,上至佛法界,皆唯心所造,從心而顯。 七、十指代表十方,合十於心口,既表眾生平等,又表攝取十方眾生歸於佛道,施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普渡,又十方也代表十方佛國,合十於心口,表示以恭敬心供養十方佛菩薩,並攝取十方佛國的功德,莊嚴自心,成就善根。 八、佛子見面,合掌稱一聲「阿彌陀佛」,即是歸於彌陀一乘願海(合二為一),不退成佛。又表十方佛國,同贊阿彌陀佛,同宣凈土法門(合十方為一)。 九、合十於心口,表示我們的心要修十波羅蜜才可成佛,即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方便、願、力、智波羅蜜等十種。又華嚴十玄門、普賢十願王,都表圓滿之義。所以,雙手合十,即表示能圓成佛果。又,文殊、普賢是釋迎如來之二脅士,文殊是諸佛之師表「信、解」,居左;普賢是一切如來長子,以十大願王表「行」,居右。此亦表示解行合一,福慧雙修。同樣,阿彌陀佛左脅持為觀音,三十二應,普門示現,表智慧善巧、通達無礙,屬「解」;右為大勢至,「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屬「行」。左右相合,還是「解行合一」。左手多靜,主「解」,右手多動主「行」。所以,合掌即表示解行合一。這樣,才能成就無上菩提。行而不解,易盲修瞎練,增長邪見。解而不行,增長無明,如紙上畫餅。十丶《金剛經》謂:「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無相」是解,「修一切善法」是行,證「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佛果。 十一、左手多靜,代表「自覺」。右手多動,代表「覺他」。自覺而不覺他,只證小乘極果。要覺他而不自覺,恐無能為力,引人入邪路。合二為一,方是菩薩行者,才能趣於覺行圓滿,成就無上菩提。 十二、左右手分別代表願和行。有大願而無大行,便成空願、虛願。無大願而行,則行恐不真而盲目,不得大果。二者相合,以願啟行,以行證願,才能圓成大願。 十三、合二為一,代表「法法平等,無有高下」。所以,禪凈不二,凈密不二,方法不同,本質相同,目的相同。貴在一門深入,一修一切修。 十四、左右合為一體,代表不二之理。煩惱與菩提不二,自行與化他不二,自佛與他佛不二,性與相不二。十五,左右相合位於中位(胸口),代表從容中道,不落兩邊,不住斷常,不著空有。 十六、一切物品供養佛像,主要都是用來啟示我們如何修持的。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普賢菩薩在十大願王中,說了七種真正的法供養。在聖像前誠心地合掌,仰慕佛德,依佛知見而行,才是上等供養。所謂「合掌以為華,身為供養具。善心真實香,讚歎香雲布」。身體就像一個盤子,而雙手合掌就是盤子里的一朵花。由此而知,合掌又代表「含苞待放」,指因地修行。花開結果,即是菩提。 佛法初識: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阿彌陀佛!南無:讀作「拿摩(nā mó)」,是皈依的意思。 偈:讀作「記」,也叫頌,或偈頌,是一種類似於詩的體裁,一般四句為一偈,每句字數固定,有四字、五字、六字、七字不等。開經偈:是誦經講法之前,講聽之人共同要誦的一個偈子,傳說是武則天所作,即: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無上:佛法是成佛的方法,沒有任何的法是可以超越其上,故叫無上法。甚深:佛法浩瀚無量,博大精深,如無邊、無底,深廣皆不可測量之大海。微妙:成佛之法極其微細、精妙,是釋迦牟尼佛成佛的體驗,是實證之法,從佛祖心中自然流出。阿彌陀佛: 阿:無。彌陀:量。佛:覺。阿彌陀:無量。阿彌陀佛:無量覺。阿彌陀佛有另外兩個名號: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光:表空間,也表智慧。無量光:表述宇宙,空間無量;也表一切眾生皆本來具有無量的智慧,而十方諸佛,已經圓滿證得一切智慧。無量壽:壽:表時間,也表壽命。無量壽:表述宇宙,時間無量;也表一切眾生皆本來具有無量的壽命,而十方諸佛,已經徹底斷除分段生死和變異生死,成就了最究竟圓滿的無量壽。眾生由於無明,由於妄想執著,由於業力,未能脫離分段生死,只知道極其有限的時空,被有限的時空所局限,本來的無量變成了有量;本具的無量智慧,也沒有能充分地開發利用。八地以上的菩薩雖然斷除了分段生死,但仍然有不可思議的變異生死。唯佛二死永亡。 二死:即分段生死和變異生死分段生死:即凡夫、外道、聲聞、緣覺以及七地以前菩薩的生死,因為一念無明四住地煩惱還沒有斷盡;初地以上的菩薩雖然能「伏煩惱如阿羅漢」,但為了保留身體,常隨佛學,畢竟故意留了一份煩惱以潤來生。變異生死:八地以上大菩薩的生死,因為還沒有成佛,還沒有斷盡微細煩惱的種子隨眠和無始無明的隨眠,第八識中的種子還有生滅;但由於已經斷盡了一念無明四住地煩惱的現行種子,進入無功用行的修道階段,不必起心動念,自動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具大神通,隨眾生心而變現身土,自在應現於十方世界,所以也叫不可思議變異生死。釋迦牟尼:釋迦:寂寞,指佛已經徹底解脫一切粗細煩惱,也指真心之本體本來就無任何煩惱,本來不與任何煩惱相應,本自解脫。牟尼:能仁,指佛已獲得一切種智,能夠慈悲救度一切眾生。佛用聲聞菩提、緣覺菩提,救度眾生脫離六道輪迴;用佛菩提,不但度眾生解脫,還可進一步引導眾生成佛。佛教只宣說兩條道:解脫道,成佛之道。 經:即經典,本義是貫穿,經中所說之義理,一以貫之,無可改易。關於空: 佛法所說的空,有兩種。一種叫空相,指世間的萬事萬物,由多種因緣和合而生,剎那變化,無有停止,最終必滅。一種叫空性,也叫真空,指能夠產生萬事萬物的那個總根源。真空能夠產生萬事萬物,所以真空本身其實並不空。所以佛法所講的空和凡夫所說的、所想像的空是不一樣的。凡夫所說的空,一是什麼也沒有。什麼也沒有的空,其實只是眾生的妄想,根本就不存在,那叫斷滅空;主張斷滅空的觀點叫斷滅論,正是佛法所批判的。二是感覺不到,感覺不到就認為空。如看到杯子里沒有東西,就說是空杯子,看到房子里沒有人,就說是空房子。其實杯子里雖然沒東西,房子里雖然沒有人,但還有空氣存在。當然,在世間法的範圍內,按照習慣,大家都能明白是什麼意思。可是把這種對空的理解用在佛法上,就會大錯而特錯。對佛法所說的空會誤解,對佛法所說的有,也會誤解。 佛法所說的有: 一叫假有,就是因緣和合所生的萬事萬物,因為不能長存,只存在一定的時間,而且還不斷變化,只是一個過程,必然消失,只是暫時存在的一個假相,所以叫假有。正如鏡中花、水中月、夢中境,不能說假相不存在,但決定沒有任何真實性。 二叫妙有,妙有的第一個意思,指能生萬事萬物的總根源空性,它才是一種真實的有,因為它能產生萬事萬物,能住持萬事萬物;其本身,其產生、住持萬法的功能作用等等,極其微妙,所以叫妙有; 妙有的第二個意思,它所產生的萬事萬物,雖然有生有滅,但生生不已,無有窮盡,不會因為生而增加,也不會因為滅而減少。如一切眾生皆能成佛,從無始劫來,雖有無量眾生已經成佛,眾生界並不因此而減少,佛界也並不因此而增加。正如能量守恆,物質不滅一樣,十分微妙。從萬事萬物本是空性的顯現,本是空性的部分功能的角度來看,空性所生的萬事萬物,也是妙有。妙有的第三個意思,指無漏有為法。空性所生、所顯的一切法,可分為三種,即有漏有為法、無漏有為法和無漏無為法。前二種是所生法,後一種是所顯法。無漏有為法又有兩種。一是第八識空性如來藏本具的有為功能,雖然眾生「日用而不知」,但卻時時、處處、事事都在分明顯露,它才是眾生身、口、意一切善、惡、無記業行的基礎和支持者,若沒有它的微妙作用,眾生便不可能有任何作為。二是諸佛菩薩及修行者的清凈業行。從最常見的念佛,到諸佛菩薩的神通智慧,都有不可思議的微妙作用。如一生作惡多端之人,臨終前得遇善知識講述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懺悔業障,相信這個法門,並發心愿意到那裡去生活修行,於阿彌陀佛名號,口中或心中能夠十念乃至只有一念,便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花開見佛悟無生,三不退畢竟成佛。此類妙行,非世間之有為法,乃出世間之有為法,亦屬妙有。不論有漏有為法還是無漏有為法,皆是有為法;既是有為法,便一定生滅不停,亦是如夢如幻。一切世間、出世間有為之法的相是存在的,但只是有生有滅、變化不停的假相,「有」的存在是物質或精神暫時的聚合,當這種暫時的聚合分散時,「有」的假相就不見了,就成了所謂的「無」,然而在這個時候,「無」其實並不等於原來的「有」的完全消滅,只是又成了另外一種假相。如水被分解,原來的水不見了,變成了氫氣和氧氣;原來的眾生相不見了,通過修行,已經變成了佛相。佛法不是醫學,但不離醫學,而超越醫學;佛法不是科學,但不離科學,而超越科學。佛法與各門學科的關係都如此,所以佛法不是世間法,但不離世間法,而超越世間法。世間的一切法,只是現象,而佛法,正是要為眾生揭示一切現象背後的那個本質,是對現象和本質及其微妙關係的體證,是對一切現象中最根本的生命現象的最深廣、最真實的表述,是使一切生命能夠徹底解放,並發揮其最大潛能的方法,即是使一切眾生都能成佛的方法。 佛:佛是覺義,有覺悟、覺者、覺行圓滿三義。覺悟:覺悟就是覺醒,真正從人生的大夢中徹底醒過來。正如夢中人認為夢境一切真實,醒來才知道夢境都是虛假一樣,真醒悟的人,就知道世間的一切萬事萬物其實都只是假相,本質上並沒有任何實在性,都不能永久存在,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一種過程,只是一個名字;而名字,也還是一個假相,只是暫時使用的一個符號。但是,所有未醒的人都妄想抓住那些根本抓不住的假相,都在做白日夢,都在夢裡生活。所以,《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覺者:就是已經覺悟了的眾生。覺者有種種不同的層次,最初的層次是證得真見道的七住明心的菩薩,徹底圓滿覺悟了的眾生,就改名叫佛。覺行圓滿:覺也是智慧之義,圓滿的智慧,即佛的智慧,叫一切種智,其包括阿羅漢、辟支佛的一切智及菩薩的道種智。行指修行,主要指福德和智慧兩方面,菩薩修行的法門主要是六波羅蜜,簡稱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修其前五度,是修福德,修最後一度,是修智慧。但六度的前五度,也是有般若貫穿的。般若,特指成佛的智慧。佛的另外一個名字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中文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其中阿:無。耨多羅:上。三:正。藐:等。菩提:覺。三菩提:正覺,即正確的覺悟、正確的智慧,指小乘的聲聞菩提和緣覺菩提,即解脫的智慧。 三藐三菩提:正等正覺 ,即菩薩的覺悟與智慧,其覺悟當與佛的覺悟相等,只是還未圓滿。菩薩的覺悟與智慧,即道種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即佛的覺悟,最高、最廣、最深,無復其上者,故名無上,乃是最究竟圓滿的智慧,即一切種智。 文章目錄: 佛言慧語 佛與人生 初入佛門 關於佛咒 關於佛經 因緣果報 念佛感應 孝親尊師 素食文化 愛護生命 戒淫養性 積德行善 其他文章
推薦閱讀:
※要惜福,一個人珍惜福分才會擁有福分,乾淨的人貪慾少,想讓自己乾淨要有戒律。活在世界上要養德,一個人要有道德地講話,有道德地去付出,有道德地去幫助別人。
※土登翁修堪布:對得起自己就夠了
※對於信佛信因果的人來說,以下說的婚前性行為都算邪淫嗎,有無輕重之分?
※受持五戒之後 感覺其他都沒問題 可是做到完全不妄語好像有些困難 應該怎麼辦?
※中國佛教徒不吃肉的習俗是怎樣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