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送走激烈博弈的2014
05-29
2014年是註定要寫入香港歷史書的重要一年。香港政府與泛民陣營在政改博弈中,產生了劇烈對峙,使得香港社會呈現裂痕。
「佔中」者認為港府和中央沒有滿足他們的需求;港府和中央認為「佔中」違法,並擔心境外勢力利用這個事件,演變成「顏色革命」。
這場政治風暴將維持多久?港府未向抗議者妥協,沒有響應佔領運動的要求,2015年初將會啟動政改第二輪諮詢,在此刻似乎還看不到解決問題的曙光。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場目前由學生主導的「佔中」運動,2015年還會向港府發難。換言之,佔領運動雖已落幕,但這場博弈仍未結束。
2014年1月1日,香港泛民主派陣營一如以往,發起反對特區政府的元旦日大遊行。主辦方聲稱有3萬人參加了遊行,警方則估計遊行隊伍在高峰時段只有1.11萬人。但無論如何,雙方公布的遊行人數均創出了近年同類型遊行的新高,預示香港在2014年將面臨一場前所未見的政治風暴。
自從2010年中央政府同意香港在2017年普選特首後,近年香港社會在特首普選問題上一直爭議不休。2013年1月16日,香港大學法律學者戴耀廷在《信報》刊登一篇名為《公民抗命的最大殺傷力武器》的文章,粗略論述了「佔領中環」的原則、目標與方法,更在社會上引發了連鎖反應。泛民主派揚言一旦政改方案過分保守,將會發動「佔領中環」抗爭。
踏入2014年,泛民與特區政府的政改角力進入最後階段,一步步落實「佔中」的構思。5月6日,「佔中」組織舉行商討日,逾2500名簽了「佔中」意向書的支持者投票選出學界、真普聯和人民力量三個同樣有公民提名成分的政改方案,並決定在6月20日舉行民間公投,就政改原則立場最後表決。
6月20日,「佔中」全民投票啟動,並於九天后結束。據主辦組織表示,有近80萬人利用智能手機應用程序、網站及前往實體票站投票。當中普選方案以真普選聯盟的方案最多人選擇,有超過33萬票。
是次投票引起香港政界、社會及網上熱烈討論,也令「佔領中環」的口號越來越引起部分港人的回應。「公民提名」開始變成了「佔中」支持者們的主流意見。最初,香港人追求的是沒有篩選的符合「國際標準」的普選,到後來,博弈的坐標軸產生了偏移,候選人門檻降到最低的「公民提名」,在某種程度上成了泛民陣營里的「政治正確」。
7月1日,民間人權陣線舉行「七一」大遊行,明確提出爭取2017年行政長官選舉要有公民提名。民陣表示,遊行人數達到51萬,創下過去10年的新高。當天晚上,學聯及學民思潮在遊行完結後,首次佔領中環遮打道,為「佔領中環」熱身。警方於翌日凌晨展開清場行動,拘捕了511人。
在許多泛民支持者看來,過往抗議行動——遊行、變相公投、小範圍堵路、絕食乃至光怪陸離的各種行為藝術,均效果有限,他們想要一種更具威力的抗爭方式。把目標瞄準香港的金融命脈中環,用「佔領」的方式使其癱瘓,無疑是當下最具爆炸力的手段。
面對泛民的步步進迫,中央政府猛然發現,原來有些港人把香港當成獨立政權而非中國一部分來看待。北京越來越擔心,香港人會選擇一個對抗中央的特首,而令香港陷入無止境的政治內鬥,於是決定選擇更強硬的態度來響應,也就不難理解了。
首先是6月1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了《「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對治港方針進一步明確,明言「兩制」從屬於「一國」,「高度自治」是中央給多少就有多少,「港人治港」也是有限的,愛國是對治港者的基本政治要求。
接著在8月3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香港普選行政長官問題,以及2016年立法會產生辦法的決定,當中有關普選行政長官辦法列明了四項規定。決議列明要成立一個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人數、構成和委員產生辦法按照之前行政長官選舉規定,維持由四大界別比例組成1200人的提委會,並限定候選人為2至3名,每名候選人須獲提委會全體委員過半數支持方可入閘。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無疑令泛民候選人參選特首選舉無望。
與此同時,香港的建制派團體也紛紛啟動反「佔中」活動。7月19日,「保普選反佔中大聯盟」開始為期一個月的收集簽名行動,反對「佔領中環」。大聯盟在港九新界400多個地點設置街站,讓市民簽名,最後收集到140萬個簽名。
8月17日,「保普選反佔中大聯盟」又發起「反佔中大遊行」,吸引了19.3萬人參加。分析指出,在過往,與泛民派唱對台戲的往往是建制派,但這一次,一些昔日不涉政治的中產階級,也加入了「中環保衛戰」。雙方的戰鬥不僅僅發生在講台前,也進入到小區里。
北京的一系列措施並沒有令泛民止步。國務院發布香港白皮書及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議,其直白的語言反而刺激了一些港人原本敏感的神經。
9月28日凌晨一點半,「佔中」運動發起人之一戴耀廷身處政府總部,宣布實時啟動「佔領中環」,並從集會人士聚集的政府總部開始「佔領」,標誌著這個宣傳長達一年零八個月的運動正式揭開序幕。
當天中午,陸續有港人涌到政府總部附近的金鐘添美道示威,並在下午四時半突破警方防線,成功佔領夏愨道。至下午五時五十八分,警方在多次向現場示威者舉起紅色警告牌無效後,隨即出動防暴警察,在金鐘道天橋及干諾道中一帶施放多枚催淚彈驅散人群。但事與願違,警方的行為反而觸發更多港人上街聲援示威人士。翌日,逾萬名市民進一步分別涌到銅鑼灣及旺角,成功堵塞兩區的主要交通幹道。
在之後的七十多天,香港政府與學生組織學聯首度對話,但沒有突破。此後「佔中」歷經清場與佔據的反覆輪迴,部分佔領者趨激進,不滿佔領的民怨也日增。這場政治博弈陷入持久戰的狀態,撕裂了香港。
12月15日,香港警方到最後一個佔領區銅鑼灣清場,留守者沒有反抗,「高嗌口號」後被警方拘捕。歷時七十九天的「雨傘革命」,終於告一段落。清場過後,旺角、金鐘、銅鑼灣又回復昔日的平靜。
多年以來,香港抗爭文化溫和,香港人向來為自己的教養、文明的秩序引以為傲。但在2014年的政改博弈中,一些人卻想往槍筒里加入更猛烈的火藥。這種玉石俱焚的威脅,過往未曾出現。
分析指出,港人素來只求安居樂業,不問政治。以上現象源於香港人的自身生活,地產霸權、貧富懸殊、年輕人上升通道受阻、經濟發展停滯,種種問題沒有因為回歸而消失,似乎變得更加嚴重了。其中,回歸中國十七年之後的香港,越發嚴重的焦慮感與不信任感不斷在人們心中蔓延,大部分不信任感更指向大陸。
實際上,近年「雙非」、自由行在香港觸發床位荒、學位荒、鋪位荒、住屋荒越來越引起香港部分網民及社會的強烈不滿,勾起港人與內地自由行旅客、水貨兵團、以至「雙非」孕婦之間種種不快經歷,引發陸港矛盾加劇。在這種情緒下,一些事件被賦予了事實之外的更多意義。
譬如,在2014年2月16日,就有一批香港網民響應網上號召,首次發起「驅蝗行動」,由尖沙咀鐘樓遊行至尖沙咀廣東道,反對自由行計劃,並與內地旅客發生口角。之後,陸續有香港網民拖篋在購物區發起「反蝗行動」。
至4月份,內地一家三口到香港旅遊,在旺角行人專用區購物。其中一名女子抱著孩子當街便溺,被一名港人以手機拍下,雙方發生爭執。事件在網上廣泛流傳,引起陸港兩地網民對罵,令兩地的民間矛盾進一步惡化。
多項調查發現,近年香港與內地交流遠較九七回歸前頻繁,但香港人的港人身份認同感愈來愈顯著,2014年香港人的中國人身份認同程度更創歷年新低。一些調查結果甚至發現部分港人有「港獨」的傾向。實際上,本土自主也一直在整個佔領運動期間清晰展示,成為佔領運動其中一大重要要求。
推薦閱讀:
「佔中」者認為港府和中央沒有滿足他們的需求;港府和中央認為「佔中」違法,並擔心境外勢力利用這個事件,演變成「顏色革命」。
這場政治風暴將維持多久?港府未向抗議者妥協,沒有響應佔領運動的要求,2015年初將會啟動政改第二輪諮詢,在此刻似乎還看不到解決問題的曙光。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場目前由學生主導的「佔中」運動,2015年還會向港府發難。換言之,佔領運動雖已落幕,但這場博弈仍未結束。
2014年1月1日,香港泛民主派陣營一如以往,發起反對特區政府的元旦日大遊行。主辦方聲稱有3萬人參加了遊行,警方則估計遊行隊伍在高峰時段只有1.11萬人。但無論如何,雙方公布的遊行人數均創出了近年同類型遊行的新高,預示香港在2014年將面臨一場前所未見的政治風暴。
自從2010年中央政府同意香港在2017年普選特首後,近年香港社會在特首普選問題上一直爭議不休。2013年1月16日,香港大學法律學者戴耀廷在《信報》刊登一篇名為《公民抗命的最大殺傷力武器》的文章,粗略論述了「佔領中環」的原則、目標與方法,更在社會上引發了連鎖反應。泛民主派揚言一旦政改方案過分保守,將會發動「佔領中環」抗爭。
踏入2014年,泛民與特區政府的政改角力進入最後階段,一步步落實「佔中」的構思。5月6日,「佔中」組織舉行商討日,逾2500名簽了「佔中」意向書的支持者投票選出學界、真普聯和人民力量三個同樣有公民提名成分的政改方案,並決定在6月20日舉行民間公投,就政改原則立場最後表決。
6月20日,「佔中」全民投票啟動,並於九天后結束。據主辦組織表示,有近80萬人利用智能手機應用程序、網站及前往實體票站投票。當中普選方案以真普選聯盟的方案最多人選擇,有超過33萬票。
是次投票引起香港政界、社會及網上熱烈討論,也令「佔領中環」的口號越來越引起部分港人的回應。「公民提名」開始變成了「佔中」支持者們的主流意見。最初,香港人追求的是沒有篩選的符合「國際標準」的普選,到後來,博弈的坐標軸產生了偏移,候選人門檻降到最低的「公民提名」,在某種程度上成了泛民陣營里的「政治正確」。
7月1日,民間人權陣線舉行「七一」大遊行,明確提出爭取2017年行政長官選舉要有公民提名。民陣表示,遊行人數達到51萬,創下過去10年的新高。當天晚上,學聯及學民思潮在遊行完結後,首次佔領中環遮打道,為「佔領中環」熱身。警方於翌日凌晨展開清場行動,拘捕了511人。
在許多泛民支持者看來,過往抗議行動——遊行、變相公投、小範圍堵路、絕食乃至光怪陸離的各種行為藝術,均效果有限,他們想要一種更具威力的抗爭方式。把目標瞄準香港的金融命脈中環,用「佔領」的方式使其癱瘓,無疑是當下最具爆炸力的手段。
面對泛民的步步進迫,中央政府猛然發現,原來有些港人把香港當成獨立政權而非中國一部分來看待。北京越來越擔心,香港人會選擇一個對抗中央的特首,而令香港陷入無止境的政治內鬥,於是決定選擇更強硬的態度來響應,也就不難理解了。
首先是6月1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了《「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對治港方針進一步明確,明言「兩制」從屬於「一國」,「高度自治」是中央給多少就有多少,「港人治港」也是有限的,愛國是對治港者的基本政治要求。
接著在8月3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香港普選行政長官問題,以及2016年立法會產生辦法的決定,當中有關普選行政長官辦法列明了四項規定。決議列明要成立一個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人數、構成和委員產生辦法按照之前行政長官選舉規定,維持由四大界別比例組成1200人的提委會,並限定候選人為2至3名,每名候選人須獲提委會全體委員過半數支持方可入閘。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無疑令泛民候選人參選特首選舉無望。
與此同時,香港的建制派團體也紛紛啟動反「佔中」活動。7月19日,「保普選反佔中大聯盟」開始為期一個月的收集簽名行動,反對「佔領中環」。大聯盟在港九新界400多個地點設置街站,讓市民簽名,最後收集到140萬個簽名。
8月17日,「保普選反佔中大聯盟」又發起「反佔中大遊行」,吸引了19.3萬人參加。分析指出,在過往,與泛民派唱對台戲的往往是建制派,但這一次,一些昔日不涉政治的中產階級,也加入了「中環保衛戰」。雙方的戰鬥不僅僅發生在講台前,也進入到小區里。
北京的一系列措施並沒有令泛民止步。國務院發布香港白皮書及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議,其直白的語言反而刺激了一些港人原本敏感的神經。
9月28日凌晨一點半,「佔中」運動發起人之一戴耀廷身處政府總部,宣布實時啟動「佔領中環」,並從集會人士聚集的政府總部開始「佔領」,標誌著這個宣傳長達一年零八個月的運動正式揭開序幕。
當天中午,陸續有港人涌到政府總部附近的金鐘添美道示威,並在下午四時半突破警方防線,成功佔領夏愨道。至下午五時五十八分,警方在多次向現場示威者舉起紅色警告牌無效後,隨即出動防暴警察,在金鐘道天橋及干諾道中一帶施放多枚催淚彈驅散人群。但事與願違,警方的行為反而觸發更多港人上街聲援示威人士。翌日,逾萬名市民進一步分別涌到銅鑼灣及旺角,成功堵塞兩區的主要交通幹道。
在之後的七十多天,香港政府與學生組織學聯首度對話,但沒有突破。此後「佔中」歷經清場與佔據的反覆輪迴,部分佔領者趨激進,不滿佔領的民怨也日增。這場政治博弈陷入持久戰的狀態,撕裂了香港。
12月15日,香港警方到最後一個佔領區銅鑼灣清場,留守者沒有反抗,「高嗌口號」後被警方拘捕。歷時七十九天的「雨傘革命」,終於告一段落。清場過後,旺角、金鐘、銅鑼灣又回復昔日的平靜。
多年以來,香港抗爭文化溫和,香港人向來為自己的教養、文明的秩序引以為傲。但在2014年的政改博弈中,一些人卻想往槍筒里加入更猛烈的火藥。這種玉石俱焚的威脅,過往未曾出現。
分析指出,港人素來只求安居樂業,不問政治。以上現象源於香港人的自身生活,地產霸權、貧富懸殊、年輕人上升通道受阻、經濟發展停滯,種種問題沒有因為回歸而消失,似乎變得更加嚴重了。其中,回歸中國十七年之後的香港,越發嚴重的焦慮感與不信任感不斷在人們心中蔓延,大部分不信任感更指向大陸。
實際上,近年「雙非」、自由行在香港觸發床位荒、學位荒、鋪位荒、住屋荒越來越引起香港部分網民及社會的強烈不滿,勾起港人與內地自由行旅客、水貨兵團、以至「雙非」孕婦之間種種不快經歷,引發陸港矛盾加劇。在這種情緒下,一些事件被賦予了事實之外的更多意義。
譬如,在2014年2月16日,就有一批香港網民響應網上號召,首次發起「驅蝗行動」,由尖沙咀鐘樓遊行至尖沙咀廣東道,反對自由行計劃,並與內地旅客發生口角。之後,陸續有香港網民拖篋在購物區發起「反蝗行動」。
至4月份,內地一家三口到香港旅遊,在旺角行人專用區購物。其中一名女子抱著孩子當街便溺,被一名港人以手機拍下,雙方發生爭執。事件在網上廣泛流傳,引起陸港兩地網民對罵,令兩地的民間矛盾進一步惡化。
多項調查發現,近年香港與內地交流遠較九七回歸前頻繁,但香港人的港人身份認同感愈來愈顯著,2014年香港人的中國人身份認同程度更創歷年新低。一些調查結果甚至發現部分港人有「港獨」的傾向。實際上,本土自主也一直在整個佔領運動期間清晰展示,成為佔領運動其中一大重要要求。
推薦閱讀:
※凈土法門:2014凈土大經科注(第295集)
※2014馬年12生肖幸運提醒(三)
※蘇珊米勒2014年1月星座運勢
※2014凈土大經科注-第294集
※12生肖2014流年及多國國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