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圖文】佛教圖集及解說
毗盧遮那佛
毗盧遮那佛(梵文 Vairocana),譯為「毗盧折那佛」、「毗盧舍那佛」、「盧舍那佛」、「遮那佛」、「大日如來」(梵文 Mahavairocana)。
原出自《華嚴經》,是蓮華藏世界的教主。天台宗認為毗盧遮那佛是法身佛,盧舍那佛為報身佛,釋迦牟尼佛為應化身佛。密宗則認為毗盧遮那佛為至高的唯一 法身佛,金剛界的根本。他是密教最大本尊。
毗盧遮那(Vairocana),意為照耀,是光明遍照的意思,唐朝實叉那陀譯《八十華嚴》採用此譯名。
唐譯《八十華嚴》卷八:「至此世界,名『娑婆』,以金剛莊嚴為際,依種種色風輪所持蓮華網住;狀如虛空,以普圓滿天宮殿莊嚴虛空雲而覆其上,十三佛剎 微塵數世界周匝圍遶,其佛即是毘盧遮那如來世尊。」
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公元前五-六世紀,出現了佛陀及其宗教,這是一個精神思惟鼎盛的時代,從希臘向東延伸至中國,都呈顯出思想的榮景。要了解佛教,首先必須先認識創教 者―釋迦牟尼佛。
(一)出生
釋迦牟尼佛(約B.C.565-486)原名悉達多,姓喬達摩,是古印度北部迦毘羅衛國(今尼泊爾南部提羅拉科特附近)浄飯王的太子。出生後七日,生 母摩耶夫人去世,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撫養成人。少年時,開始學習文學、算術、兵法、武器等多種知識技能,皆能融會貫通。在幾次外出郊遊時,年青王 子發現衰老、病痛、死亡等現象,引起他對生命存在的價値,深切的省思,加上受到當時印度吠陀文化盛行沙門(修道者)修行方式的影響,萌發了出家念頭。 二十九歳(一說十九歳)那年的一個夜晩,毅然捨棄王位,悄然離開妻子和家庭,出家作了沙門。
(二)修行
悉達多太子出家後,首先到跋伽仙人住的苦行林。那裡有很多修行者,他們以種種苦行來折磨肉體,以求得精神解脫。他不滿意這種做法,滯留一夜便離去。爾 後,他尋訪王舍城附近山林的阿邏羅迦羅摩及郁羅迦羅摩子修習襌定,但仍認為不能得到徹底的解脫。於是來到尼連襌河附近的伽闍山苦行林,期望通過苦修得 到解脫。
他毎天只吃一谷一麥,或七天吃一頓飯;他以種子和草甚至糞便為食,穿粗毛織成或用鹿皮、樹皮做成的刺激皮膚的衣服;拔除須髪,連續站立,從不洗滌;睡在荊棘、鹿糞或牛糞上面,還常到墓地與腐屍在一起。如此折磨身心,長達六年之久,身形消瘦,瀕臨死亡,終於悟出苦行無益。於是重新思考可能導致解脫的 途徑。
(三)菩提樹下證道
悉達多體悟苦行無法獲得解脫後,於是,他在尼連襌河洗去六年的積垢後,進食牧女所獻的乳粥。並在菩提伽耶的一?畢缽羅樹下盤腿趺坐,端身正念,發願「 我今若不證大菩提,終不起此坐」,浄心觀照,思惟拔除人間眾苦的解脫方法。
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宴坐四十九日,精勤思惟,克服內外一切魔障,終於在十二月八日星月東升之際,廓然開悟,了透宇宙萬有,無非是縁起,諸法 畢竟無我,證正等正覺,成為人間佛陀。
佛陀Buddha是覺者的意思,皈依弟子們稱佛陀為世尊 Buddhagavat。牟尼muni是證得解脫,了諸煩惱的聖者,原系印度內外道仙人的通稱,凡是 在森林中修心學道具有相當成就的人,皆可稱牟尼。佛陀為釋迦族出身的覺悟聖者,故稱釋迦牟尼佛。
(四)轉 法 輪
釋尊證道後,法喜無量,在四個七日中,於附近樹下,自己靜靜享受解脫的妙樂。自受證悟的法喜後,決意教化眾生,遂下金剛座,前往波羅奈斯城去度化五比丘(阿若、陳如、跋提、婆沙波、摩訶男、阿說示),在鹿野苑初次說三轉四聖諦法,使五比丘證得羅漢果位,人間有了最初的六位阿羅漢。 佛、法、僧三寶於此時倶足,佛教成立的根本三要素確立完備。
隨後,釋尊度了三迦葉及其弟子,於成道第四年,在王舍城度化舎利弗、大目、連及其弟子、摩訶迦葉等。經中常謂「千二百五十人倶,皆是阿羅漢」的教團,於比時形成。
釋尊說法四十五年,以鹿野苑為始,次王舎城 -舍衛國,再次迦毘羅*毘舍離等城,足跡遍及恆河流域。向東到達鴦伽Anga的瞻波,向北沿舍衛城延線直到 迦毘羅衛城,向西到摩突羅Madhura,自南到薩彌Kosambi菩提伽耶Buddhagya。
(五)入滅
釋尊到了八十歳,自知舍壽時限將到,乃於毘舎離竹芳村的大林精舍,召集比丘,舉行齋會,作了一次重要開示。
隨後,到拘屍那羅Kuinagara城外的娑羅S0la樹林,作為他入滅的處所。阿難遵照釋尊指示,在兩株娑羅雙樹間,舗尼師壇(卧具)為床。釋尊 頭在北,面朝西,右脅而卧,準備進人涅盤。大眾公推阿難向佛陀提出四個問題:佛滅後,1以誰為師,2以何安住,3悪人如何調伏,4經典如何令人起信?
佛答:1以戒法為師,2以四念處安住(身受心法念處),3調伏悪人以黙擯之,4經首安「如是我聞」令眾起信。
最後,佛陀度化一百二十餘歳的外道長者須跋陀羅,成為釋尊住世最後的一位弟子。並殷勤囑咐:「汝等比丘,常常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間不動法,皆是敗壞 不安之相,…是我最後之所教誨。」二月十五日午夜(南傳五月十五日),釋尊靜靜地登入涅盤,人間從此失去了佛陀。
藥師佛-日光菩薩-月光菩薩
藥師經疏雲.拔除生死之病故名藥師.照度三有之暗.稱琉璃光.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也
疏雲:藥師者是譬名.如藥師隨病設葯,能令除滅一切病痛.此佛亦爾,以世出世二種妙藥,滅除眾生身心病,故言藥師 (或雲:出世法葯治煩惱業病.)
釋雲:藥師者應身功德也,知眾生病與葯利益.瑠璃是法身也.光者報身也.光智慧也.藥師者假觀.瑠璃者空觀.光者中觀也.法華經六雲:若持法華者.其 身甚清凈,如彼凈瑠璃,眾生皆喜見.又如凈明鏡,悉見諸色像.
藥師如來形像
藥師如來,世流布像有二種:一者揚右手垂左手,二者左手持葯壺,以右手作施無畏.或右手曲水指,或火空相捻.又雲.或左手持缽.其缽十二角.右手作施無畏.
葯壺
葯壺者.法界圓塔體.是凈菩提心如意寶珠也.儀軌雲.藥師如來像.左手執葯器,亦名無價珠,是葯壺即寶珠義分明也.而此尊東方凈菩提心佛國凈瑠璃世界 主也.瑠璃即寶珠也.
日光菩薩 月光菩薩
藥師瑠璃光如來左側日光菩薩,右側月光菩薩是為東方三聖.經雲:爾時,佛出於世,號電光如來.說三乘法,而教眾生,時有一梵士,養育二子,見濁亂世, 而發菩提心.白佛言:有世尚爾.何況世尊滅度後.我發願當利諸眾生,救苦與樂.作此語已,脫身上衣供養佛.而白言:我教化世界諸苦眾生,於凈土當得菩 提.佛贊善哉,次二子供養佛發願.佛言:汝發大悲願,欲利重病眾生.改汝號為醫王.汝二子皆饒益幽冥眾生.長名日照.幼名月照.爾時醫王者,東方藥師 如來是.二子,彼二大菩薩,次第補處,日光菩薩,月光菩薩是也.
藥師佛
藥師如來由本願大悲力,為眾生煩惱病與法葯,故稱藥師.發菩提心勤精進,得福智莊嚴身,內外清凈如明珠,故名瑠璃光.乘如實道無虛妄,真實無去來.常 住不變.名如來,
藥師經疏雲.拔除生死之病故名藥師.照度三有之暗.稱琉璃光.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也
疏雲:藥師者是譬名.如藥師隨病設葯,能令除滅一切病痛.此佛亦爾,以世出世二種妙藥,滅除眾生身心病,故言藥師 (或雲:出世法葯治煩惱業病.)
釋雲:藥師者應身功德也,知眾生病與葯利益.瑠璃是法身也.光者報身也.光智慧也.藥師者假觀.瑠璃者空觀.光者中觀也.法華經六雲:若持法華者.其 身甚清凈,如彼凈瑠璃,眾生皆喜見.又如凈明鏡,悉見諸色像.
七佛藥師經下雲:七如來各坐獅子座. 藥師如來東方尊,是表凈菩提心第八識也. 獅子者,勇健菩提心義. 又東方金剛部攝也,是表無上義.獅子獸中無上故.
藥師如來形像
藥師如來,世流布像有二種:一者揚右手垂左手,二者左手持葯壺,以右手作施無畏.或右手曲水指,或火空相捻.又雲.或左手持缽.其缽十二角.右手作施 無畏.
葯壺
葯壺者.法界圓塔體.是凈菩提心如意寶珠也.儀軌雲.藥師如來像.左手執葯器,亦名無價珠,是葯壺即寶珠義分明也.而此尊東方凈菩提心佛國凈瑠璃世界 主也.瑠璃即寶珠也.
得此寶葯,消除世出世諸病.此寶體三世常住.延命本體也.是真實除病也.乃至草木等得雨露緣.是葯也.故法界悉藥師如來也.
西方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略稱彌陀。梵語amita,意譯無量。梵名意譯無量壽、無量光。據鳩摩羅什譯之阿彌陀經載,此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 ,故稱阿彌陀佛。然梵本阿彌陀經及稱讚凈土佛攝受經載,此佛壽命無數、妙光無邊,故稱無量壽佛、無量光佛。
於般舟三昧經、大阿彌陀經、維摩詰經等早期經典中,亦有阿彌陀之稱號,故推知無量壽、無量光之稱號,系後代依其名之原義所立。平等覺經、後出阿彌陀佛 偈、稱讚凈土佛攝受經等載,彌陀號稱無量清凈佛,所在之世界稱為清凈世界、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成道之本緣,無量壽經卷上: 過去久遠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時,有一國王發無上道心,舍王位出家,名為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佛處修行,熟知諸佛之凈土,歷經五劫之思慮而發殊勝之四十八 願。此後,不斷積聚功德,而於距今十劫之前,願行圓滿,成阿彌陀佛,在離此十萬億佛土之西方,報得極樂凈土。迄今仍在彼土說法,即凈土門之教主,能接 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凈土,故又稱接引佛。阿彌陀三尊像通常以觀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為其脅侍,而與此二尊並稱為西方三聖。
於現存大乘經論中,記載彌陀及其極樂凈土之事者凡有二百餘部,可見有關彌陀信仰及凈土教義之深入人心。
般舟三昧經卷上載,阿彌陀佛有三十二相,光明徹照,端正無比。觀無量壽經說,無量壽佛之身如百千億夜摩天閻浮檀金之色,其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 旬。眉間之白毫右旋宛轉,毫相之大小猶如五倍須彌山之高廣;其眼清白分明,眼之大小猶如四倍大海水之縱廣。
其身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中有八萬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攝取念佛之眾生。
在西藏,阿彌陀佛被視為無量光、無量壽二佛,若祈求智慧,則皈依無量光佛;若祈求延壽福樂,則皈依無量壽佛。
在密教,以阿彌陀佛象徵大日如來法身之妙觀察智,稱為甘露王。於金剛界曼荼羅中,稱為受用智慧身阿彌陀如來,居於西方月輪之中央。其身黃金色,結三摩 地印,密號清凈金剛,三昧耶形為蓮花。於胎藏界曼荼羅中,稱為無量壽如來,居於中台八葉之西方。其身為白黃色或真金色,閉目,身著輕衣,跏趺坐於寶蓮 上,結入定印。
阿彌陀佛於未成佛前,在過去無量劫中,為妙喜國的國王,名為喬屍迦,他的父王名為月上轉輪王,母親是殊勝妙顏。在當時有一尊佛出世,稱為世自在王如來 (定光佛以下的第五十三佛)。喬屍迦王聽佛說法,心懷暢悅,心地開朗,遂發無上菩提心,棄捨了王位,皈投世自在王佛而出家,賜號法藏比丘。他的修行意 志在救度一切眾生之苦,而發廣大願力。他自因地起就喜好修持特殊之行,並希望達成最極無上的佛果。
西方接引三聖
西方阿彌陀佛 觀音菩薩 勢至菩薩 九品接引凈土行者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略稱彌陀。梵語amita,意譯無量。梵名意譯無量壽、無量光。據鳩摩羅什譯之阿彌陀經載,此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 ,故稱阿彌陀佛。然梵本阿彌陀經及稱讚凈土佛攝受經載,此佛壽命無數、妙光無邊,故稱無量壽佛、無量光佛。
阿彌陀佛於未成佛前,在過去無量劫中,為妙喜國的國王,名為喬屍迦,他的父王名為月上轉輪王,母親是殊勝妙顏。在當時有一尊佛出世,稱為世自在王如來 (定光佛以下的第五十三佛)。喬屍迦王聽佛說法,心懷暢悅,心地開朗,遂發無上菩提心,棄捨了王位,皈投世自在王佛而出家,賜號法藏比丘。他的修行意 志在救度一切眾生之苦,而發廣大願力。他自因地起就喜好修持特殊之行,並希望達成最極無上的佛果。
又對於沉淪苦海中的苦惱眾生,尤欲賜與極上無比的大安樂與利益,才能滿足他的心愿。於是他仔細思維,欲達成此目的,必須先建立一殊勝極樂的世界,來攝 度眾生才可以,又遂復立定一種最簡要的行門,能夠使一切眾生,易於修持而喜歡生到他的國土。
爾時法藏比丘唯不知道何尊佛的佛土最為超絕?修持如何法門最為簡易,方能達到大願,克成偉業。於是法藏比丘重詣佛前,頂禮已畢,長跪合掌,以頌讚佛, 贊已,稟白佛言:(我發無上正覺之心,唯願世尊廣為宣演十方諸佛如來壯嚴的凈土,並諸修證的法門,我聞已當如說修行,成滿所願,令我速成正覺,拔諸眾 苦)。
時世自在王佛,即為開示諸修行門,並廣說二百一十萬億諸佛剎土的境界。爾時,法藏比丘仗佛之不思議神力,並其一念真誠感應的心愿,諸佛國土實時悉現於 眼前。法藏比丘聞佛所說,更加歡喜踴躍,發起無上勝願,遂於諸佛國土中,精擇其勝,唯有西方凈土,最為殊勝,最為適意。又於過去因行中,舍其難而選取 其最易的行門,莫過於稱名念佛一法最為方便。是時即再白佛說:[我已攝取莊嚴佛土,清凈之行]。時佛告法藏:[汝今可說,悅諸大眾]。法藏比丘白佛言 :[唯垂察聽如我所願,遂於佛前廣發四十八願],創設新的極樂世界,廣度九品含靈,願願莊嚴極樂,願願拔度眾生。
爾時法藏深自思維,若非絕勝殊妙的凈土,則希望往生者就少,或且是因生難為修持,雖則是殊勝的凈土,如何的庄麗,亦不能廣攝眾生,求生我國。如是奈何 能酬茲大願呢?於是就以莊嚴西方極樂世界,為一切眾生的歸宿處之果,提倡念佛法門為一切眾生修行往生之因,如此絕世的大業,非是大願大力,豈容易成就 !所以法藏比丘實時發大道心,依本誓願力,歷劫修行,勇猛精進,忍力無倦,善行不退,或生為王,或為豪富,或為比丘,或為天人等,常以四事供養,恭敬 一切諸佛,廣修萬行,多植德本,乃至修諸艱難的苦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苦行都修持過由此可知法藏比丘的用心了。
法藏比丘曾於過去的久遠世,在善持劫中,世界的名稱為刪提嵐,當時的教主號稱寶藏如來,同時的法藏比丘為轉輪王,寶藏如來曾為授記說:[汝於來世當得 作佛,號無量壽,世界名安樂,國土清凈。]
西方三聖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http://book.bfnn.org/books/0949.htm
(一)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飢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二)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三)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四)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五)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識宿命,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事者,不取正覺。
(六)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七)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八)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見他心智,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九)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十)設我得佛,國中天人,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十一)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十二)設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十三)設我得佛,壽命有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十四)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較,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十五)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十六)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十七)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十八)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十九)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二十)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二十一)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二十二)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披宏誓鎧,積累德本,渡脫一切。游諸佛國,修菩 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二十三)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遍至無數無量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二十四)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二十五)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二十六)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二十七)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一切萬物,嚴凈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憭,辨其名數者,不取正覺。
(二十八)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二十九)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材智慧者,不取正覺。
(三十)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材,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三十一)設我得佛,國土清凈,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三十二)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於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天人。其香 普熏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三十三)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天人。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三十四)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三十五)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三十六)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三十七)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爾者,不取正 覺。
(三十八)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贊應法妙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縫,搗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三十九)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四十)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凈佛土,應時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四十一)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四十二)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凈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 取正覺。
(四十三)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四十四)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踴躍,修菩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四十五)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四十六)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四十七)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四十八)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西方三聖
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略稱彌陀。梵語amita,意譯無量。梵名意譯無量壽、無量光。據鳩摩羅什譯之阿彌陀經載,此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 ,故稱阿彌陀佛。然梵本阿彌陀經及稱讚凈土佛攝受經載,此佛壽命無數、妙光無邊,故稱無量壽佛、無量光佛。
於般舟三昧經、大阿彌陀經、維摩詰經等早期經典中,亦有阿彌陀之稱號,故推知無量壽、無量光之稱號,系後代依其名之原義所立。平等覺經、後出阿彌陀佛 偈、稱讚凈土佛攝受經等載,彌陀號稱無量清凈佛,所在之世界稱為清凈世界、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成道之本緣,無量壽經卷上: 過去久遠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時,有一國王發無上道心,舍王位出家,名為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佛處修行,熟知諸佛之凈土,歷經五劫之思慮而發殊勝之四十八 願。此後,不斷積聚功德,而於距今十劫之前,願行圓滿,成阿彌陀佛,在離此十萬億佛土之西方,報得極樂凈土。迄今仍在彼土說法,即凈土門之教主,能接 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凈土,故又稱接引佛。阿彌陀三尊像通常以觀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為其脅侍,而與此二尊並稱為西方三聖。
於現存大乘經論中,記載彌陀及其極樂凈土之事者凡有二百餘部,可見有關彌陀信仰及凈土教義之深入人心。
般舟三昧經卷上載,阿彌陀佛有三十二相,光明徹照,端正無比。觀無量壽經說,無量壽佛之身如百千億夜摩天閻浮檀金之色,其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 旬。眉間之白毫右旋宛轉,毫相之大小猶如五倍須彌山之高廣;其眼清白分明,眼之大小猶如四倍大海水之縱廣。
其身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中有八萬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攝取念佛之眾生。
在西藏,阿彌陀佛被視為無量光、無量壽二佛,若祈求智慧,則皈依無量光佛;若祈求延壽福樂,則皈依無量壽佛。
在密教,以阿彌陀佛象徵大日如來法身之妙觀察智,稱為甘露王。於金剛界曼荼羅中,稱為受用智慧身阿彌陀如來,居於西方月輪之中央。其身黃金色,結三摩 地印,密號清凈金剛,三昧耶形為蓮花。於胎藏界曼荼羅中,稱為無量壽如來,居於中台八葉之西方。其身為白黃色或真金色,閉目,身著輕衣,跏趺坐於寶蓮 上,結入定印。
阿彌陀佛於未成佛前,在過去無量劫中,為妙喜國的國王,名為喬屍迦,他的父王名為月上轉輪王,母親是殊勝妙顏。在當時有一尊佛出世,稱為世自在王如來 (定光佛以下的第五十三佛)。喬屍迦王聽佛說法,心懷暢悅,心地開朗,遂發無上菩提心,棄捨了王位,皈投世自在王佛而出家,賜號法藏比丘。他的修行意 志在救度一切眾生之苦,而發廣大願力。他自因地起就喜好修持特殊之行,並希望達成最極無上的佛果。
又對於沉淪苦海中的苦惱眾生,尤欲賜與極上無比的大安樂與利益,才能滿足他的心愿。於是他仔細思維,欲達成此目的,必須先建立一殊勝極樂的世界,來攝 度眾生才可以,又遂復立定一種最簡要的行門,能夠使一切眾生,易於修持而喜歡生到他的國土。
爾時法藏比丘唯不知道何尊佛的佛土最為超絕?修持如何法門最為簡易,方能達到大願,克成偉業。於是法藏比丘重詣佛前,頂禮已畢,長跪合掌,以頌讚佛, 贊已,稟白佛言:(我發無上正覺之心,唯願世尊廣為宣演十方諸佛如來壯嚴的凈土,並諸修證的法門,我聞已當如說修行,成滿所願,令我速成正覺,拔諸眾 苦)。
時世自在王佛,即為開示諸修行門,並廣說二百一十萬億諸佛剎土的境界。爾時,法藏比丘仗佛之不思議神力,並其一念真誠感應的心愿,諸佛國土實時悉現於 眼前。法藏比丘聞佛所說,更加歡喜踴躍,發起無上勝願,遂於諸佛國土中,精擇其勝,唯有西方凈土,最為殊勝,最為適意。又於過去因行中,舍其難而選取 其最易的行門,莫過於稱名念佛一法最為方便。是時即再白佛說:[我已攝取莊嚴佛土,清凈之行]。時佛告法藏:[汝今可說,悅諸大眾]。法藏比丘白佛言 :[唯垂察聽如我所願,遂於佛前廣發四十八願],創設新的極樂世界,廣度九品含靈,願願莊嚴極樂,願願拔度眾生。
爾時法藏深自思維,若非絕勝殊妙的凈土,則希望往生者就少,或且是因生難為修持,雖則是殊勝的凈土,如何的庄麗,亦不能廣攝眾生,求生我國。如是奈何 能酬茲大願呢?於是就以莊嚴西方極樂世界,為一切眾生的歸宿處之果,提倡念佛法門為一切眾生修行往生之因,如此絕世的大業,非是大願大力,豈容易成就 !所以法藏比丘實時發大道心,依本誓願力,歷劫修行,勇猛精進,忍力無倦,善行不退,或生為王,或為豪富,或為比丘,或為天人等,常以四事供養,恭敬 一切諸佛,廣修萬行,多植德本,乃至修諸艱難的苦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苦行都修持過由此可知法藏比丘的用心了。
法藏比丘曾於過去的久遠世,在善持劫中,世界的名稱為刪提嵐,當時的教主號稱寶藏如來,同時的法藏比丘為轉輪王,寶藏如來曾為授記說:[汝於來世當得 作佛,號無量壽,世界名安樂,國土清凈。]
須知法藏比丘欲達成此絕大的宏願,已非是一劫二劫乃至百千萬劫而修來,由無央無數劫中,長期的修積,方能成就此不可思議之萬行功德,來莊嚴此絕勝的西 方凈土,現已圓滿成就偉業,更在極樂國中,垂手殷勤,說法度生,已是十劫之久,我們為何不儘早發願求生,而甘心長久的願作醉生夢死之輩,流浪在生死苦 海中呢?
因地修行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阿彌陀佛在成佛前,是妙喜國的國王——世饒王。在他當國王時非常喜歡聽佛講經說法,他的悟性也很強,佛講的這些 道理他很快就理解了。此後他決定潛心悟道,並放棄了王位,出家為僧,法號法藏比丘。
他認為人在世間,苦海無邊,於是他決定要幫助芸芸眾生脫離苦海。他感到眾生的苦是來自自己的內心世界和外部的世界。來自內心世界的苦是因為眾生的貪慾 惡欲所致,來自外部世界的苦是由於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本身就是「穢土」。再說還有輪迴之苦。他想,如果要有一個沒有任何痛苦的世界該多好呀,在那個 世界裡人們的心裡沒有任何貪慾、惡念,眾生的心靈就像泉水一樣純潔。
這樣每個人的內心就會沒有痛苦。痛苦最重要的來源之一內心的痛苦就不存在了。痛苦還有一個來源就是外部的客觀世界(即我們的生存環境)。他想,如果在 外部環境上沒有四季、寒暑、陰晴的變化,永遠是那麼的涼爽舒適,心地清凈平等,也沒有輪迴的世界,眾生永遠生活在這樣一個極樂世界裡該多好呀。
從此他發下大願,一定要成就這樣一個世界。
願力的力量是宇宙中最強大的力量。經過數劫的努力,他的無邊願力終於幫助他成就了這一宇宙中最理想的世界——西方極樂世界。
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惡道,與諸大菩薩如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聚會一處,能夠聽受佛法,壽命無有窮盡,還可知其它眾生的心念 ,得到與佛無二的智慧。
念佛成佛
阿彌陀佛的願力:任何希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只要「信、願、行」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如果在「信、願、行」外修持三福、具足眾戒、念佛功夫深,往生的品位還要更 高。
因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稱嘆阿彌陀佛功德,所以念阿彌陀佛者,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加以護念。而且,不管是根性高下,只要念佛,乃至十念,現前、將來, 必定能夠成佛,這是阿彌陀佛成佛前發的大願之一。所以,念阿彌陀佛修持佛法的人,「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無量壽經》 )。今生能夠接觸到阿彌陀佛,也是無量劫來積累善根、福德、因緣的結果。十方諸佛與大菩薩都發願要幫助念佛眾生往生西方。眾生往生西方成佛之後,得佛 智慧,還可以任意到各個佛國,幫助、救度無邊眾生。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 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阿彌陀經》)」
中國人熟知的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在阿彌陀佛後將繼任西方教主。念佛法門即是在中國佛教流傳悠遠的凈土宗。
古代禪凈雙修的永明延壽大師,曾經說過:
「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 佛祖。無禪無凈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關於阿彌陀佛的主要經典,包括《佛說阿彌陀經》、《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大 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菩薩行願品》等。
1 觀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又作觀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 等,是從 梵語的 Avalokitesvara 發展而來, 漢語 音譯「阿那婆婁吉低輸」、「阿縛盧極低濕伐羅」等,意譯為「光世音」。即是「觀察世間音聲」的 菩薩。即觀世人稱彼菩薩名之音而垂救,故云觀世音,觀世自在者,觀世界而自在拔苦與樂。
《 法華經》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實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西方 極樂世界教主 阿彌陀佛左脅侍是觀世音菩薩,右脅侍是 大勢至菩薩,並稱「西方三聖」。
在 中國, 唐朝以前稱之為「觀世音菩薩」,後為避唐皇 李世民 諱,改為「觀音菩薩」。觀世音菩薩過去已成佛,佛號正法明如來;未來阿彌陀佛涅盤後,將補處成佛,佛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
宋朝以前,觀世音菩薩的形象為男眾相,華嚴經中形容觀世音菩薩為勇猛丈夫,悲華經則稱善男子。觀世音菩薩頭戴寶冠,冠上有化佛阿彌陀佛像。菩薩為攝化 眾生 ,示現種種不同形像 ,有二臂四臂六臂十八臂乃至千臂,一面三面十一面乃至千面。
2 地藏菩薩
地藏經雲:
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見地藏形像,及聞此經,乃至讀誦,香華飲食,衣服珍寶,布施供養,讚歎瞻禮,得二十八種利益:
一 者、天龍護念,二 者、善果日增,三 者、集聖上因,四 者、菩提不退,
五 者、衣食豐足,六 者、疾疫不臨,七 者、離水火災,八 者、無盜賊厄,
九 者、人見欽敬,十 者、神鬼助持,十一者、女轉男身,十二者、為王臣女,
十三者、端正相好,十四者、多生天上,十五者、或為帝王,十六者、宿智命通,
十七者、有求皆從,十八者、眷屬歡樂,十九者、諸橫消滅,二十者、業道永除,
二十一者、去處盡通,二十二者、夜夢安樂,二十三者、先亡離苦,
二十四者、宿福受生,二十五者、諸聖讚歎,二十六者、聰明利根,
二十七者、饒慈愍心,二十八者、畢竟成佛。
3 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梵言:三曼多跋陀羅(Samantabhadra),譯名普賢,又名遍吉。約等覺位言:「德周法界曰普。至順調善名賢。」若約果位言︰「智圓 理極名普,盡未來際,遍利眾生名賢。」普賢菩薩,位居等覺,證同於佛。示現菩薩身,為諸佛長子,得三昧自在,主一切佛的理德,行德,與般若自在的文殊 菩薩智德,證德相對。同輔釋迦牟尼佛於婆婆世界,教化眾生。文殊菩薩駕獅子侍佛左方,普賢菩薩乘白象侍佛右方,顯示佛的理智合一,行證相應,般若與三 昧相即。華嚴海會,由釋尊的清凈法身毗盧遮那佛,及文殊普賢,一佛二菩薩,共稱華嚴三聖。
《華嚴經》:菩薩既為毗盧遮那佛之佐輔,尚以十大願王,導華藏海眾諸大菩薩,同歸極樂世界,我等下凡,可不發願追隨乎?!當阿彌陀佛為轉輪王時,普賢 菩薩當時為第八王子「泯圖」,於寶藏佛前,發願要在像娑婆世界一樣不清凈的國土中,修菩薩行救度眾生。並凈治莊嚴十千不凈世界,使其莊嚴清凈,如同「 青香光明無垢世界」。
同時要教化無量的菩薩,令其心地清凈,都能趣向大乘佛法,使這種發大心的菩薩都充滿他所化度的國土世界。寶藏佛即為他將「泯圖」這名字,改號為「普賢 」,並授記他未來在北方「知水善凈功德世界」,圓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佛號為「智剛吼自在相王如來」。
《華嚴經》又說,普賢菩薩的身體,猶如虛空,三世諸佛的法身,也都是普賢的法身,他可以普應十方而做一切的方便,所以十方三世諸佛的應化身,也是普賢 的應化身。因此,《大智度經》云:「普賢不必說其住處,是應一切世界,而住其中。」常為諸佛座下的法王子。故普賢行願品言:「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 切如來前。」又言:「十方如來有長子,其名號曰普賢尊。」普賢菩薩,不但能廣贊諸佛無盡功德,且能修無上供養,能作廣大佛事,能度無邊有情,其智慧之 高,願行之深,唯佛能知。
海拔3099米的峨嵋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終年梵音繚繞,香火不絕。早在公元四世紀,峨嵋就有「中國第一山」之說,印度僧人寶掌和尚在遊歷後 讚歎:「高出五嶽,秀甲九洲,震旦第一山也。」
4 文殊菩薩
梵文 Manjusri。舊稱文殊師利、曼殊師利。古譯:妙德、妙吉祥 曼殊. 師利 : 吉祥之意。簡稱為文殊. 吉祥菩薩者,妙謂佛無上慧.猶如醍醐純凈第一,室利翻為吉祥, 即是具眾德義.或雲妙德.亦云妙音也.即以大慈悲力故.演妙法音令一切聞. 漢譯「 妙德 」,義為萬德圓明,皆徹性原。
文殊師利身鬱金色, 頂結五髻(表大日如來之五智)、右手持寶劍(表智慧),左手持般若經、坐騎為一獅子,作童子形.左持泥盧缽羅,是細葉青蓮,蓮上有金剛印.極熙怡微笑 .坐白蓮花台. 此文殊菩薩以般若為主,欲以般若授予一切眾生,住於加持之身,現作嬰童之相.如世嬰童之相未有分別,以表此深意.亦離於人法戲論.
華嚴經說善哉童子.童子可愛義,清凈義,自在義.外書雲:幼少精神專利,及長以後思慮散逸雲.是童子位,智慧相勝義也.文殊童子.有三眼童目.一切菩 薩皆俗形也.文殊童形也.
首楞嚴雲:文殊過去成佛.名龍種上尊王 如來.鴦掘經雲:文殊現在北方成佛,名歡喜藏摩尼寶積佛.大集雲: 未來成佛,名普見如來.
獅子座
獅子座者,表智慧.大集經:文殊乘獅子入破業障.三昧疏雲:言獅子者,即是勇健菩提心.從初發意以來,得精進大勢,無有怯弱,猶如獅子,隨所執縳,必 獲無遺.即是自在度人無空過義也.
獅子其所住處,一切百獸無空過.於大小無怯弱心,皆施其力用,此尊亦如是.利益一切眾生無空過.又錶王義.是獅子諸獸王也.此尊大空慧無礙自在之故. 王之義也.故云文殊師利法王子,得法自在故也,眾生濟度亦自在也.
般若為十方諸佛母
文殊菩薩持般若經以般若無相之妙慧.斷人法戲論之妄執. 般若為三世佛母,華嚴經入法界品,彌勒菩薩對善財說:「文殊大願,非余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之所能有。其行廣大,其願無邊,出生一切菩薩功德,無有休 息。常為無量諸佛之母,常為無量菩薩之師,教化成就一切眾生,名稱普聞十方世界。」大乘心地觀經言:「文殊師利大聖尊,十方諸佛以為母;一切如來初發 心,皆因文殊教化力。」放缽經中,釋尊曾言:「我今得佛,是文殊師利之恩也。過去無央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間小 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在華嚴經則說,「文殊菩薩,是十方諸佛母,一切菩薩師。今為輔助釋尊教化眾生。」聖無動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言:「 妙吉祥菩薩,是三世覺母,故名文殊師利。」
文殊是諸菩薩上首,常與普賢侍佛左右,文殊表智.慧.證,為佛陀釋迦牟尼左脅侍;普賢菩薩表理.定.行,為右脅侍,即華嚴三聖。文殊為七佛之師。常見 的文殊相,頂有五髻,表示五智無上無得之相。五智: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 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左手執蓮花,花中安放《般若經》一部,表示般若一塵不染,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觸,觸之即燒。右手執寶劍。表示大智能斷一切 無明煩惱,喻金剛寶劍,能斬群魔。或坐蓮花台,表示清凈,或乘獅子或孔雀,表示威猛。文殊菩薩,智慧第一為眾菩薩之首,稱「大智」。
曼殊師利菩薩
藏密持劍黃文殊 右手持慧劍 左手持蓮上有般若梵篋 心咒:om Ah Ra Pa Tsa Na Dhi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28 歲時用水彩畫第一張文殊菩薩,晚上有童子教上顏色,畫四個月,有一次蟑螂吃掉衣服顏色 且吃得非常乾淨於是換色,快畫完時,有一居士夢到文殊菩薩,居士說:我夢見你畫的文殊菩薩要我供養祂 於是出資印一萬張對開文殊像結緣 另一居士看到菩薩時,說他2年前打坐時就見過,那時畫四個月才剛畫好.
菩薩頭冠五佛智冠 右手持慧劍 左手持蓮上有般若梵篋 稱青獅表智慧威猛
弟子稽首感恩文殊菩薩教導
南無韋馱菩薩
韋陀(韋馱)菩薩,又稱韋陀天,梵名音譯為私建陀提婆,意為陰天,原是印度婆羅門教的天神,後來歸化為佛教的護法天神。
相傳釋迦牟尼佛涅盤時,諸天和眾王把佛陀火化後的舍利子分了,各自回去建塔供養。韋陀也分得一顆佛牙,正準備回天堂。一個捷疾鬼渾水摸魚,偷走一對佛 牙舍利,撒腿就跑。韋陀奮起直追,剎那間將捷疾鬼抓獲,奪回了佛舍利。諸天和眾王紛紛誇獎韋陀能驅除邪魔外道、保護佛法。於是,韋陀被人們稱為護法菩 薩。
在中國的寺院殿宇里原印度血統的韋陀已經漢化了,成了一名地道的中國武將,英俊威武。他身披鎧甲,手持金剛杵,降魔去妖,威風凜凜。天王殿中所塑 的韋陀,一般具有兩種站立的姿態:一個是雙手合十,橫杵於腕上,直挺而立;一個是一手握杵拄地,另一手叉腰。前者雙手合十,表示此地是十方叢林,歡迎來客。
合掌觀音
此菩薩為立像,以其虛(空)心合掌之故,稱為合掌觀音。據法華經卷七普門品載,觀世音菩薩為度化眾生,而隨緣示現三十三身,其中之婆羅門身,即配當於 此合掌觀音。
洒水觀音
此尊是左手持凈瓶,右手持楊柳枝,立於地上洒水之菩薩。普門品有『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如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洒水是一種灑著香水,念誦印詞 ,加持凈化的修法。
依『以性凈之戒香,和合性凈之悲水,灑遍法界眾生性凈之心地』,以顯示洒水的意義。現在密教仍行此法。如此以洒水開發一切眾生佛性,乃此洒水觀音之誓 願。
阿摩提觀音
無畏觀音阿摩提 毘沙門天威神力
顧盼微塵目雄毅 智慧照見離苦際
《阿摩提觀音》阿摩提觀音,乃梵文Abhetri Abhetti的譯音。又譯作「阿么 」。意即「無畏」、「寬廣」之義。又稱「阿摩提觀音」、「阿么 觀音」、「寬廣觀音」、「無畏觀音」等。
阿摩提觀音又稱獅子無畏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
阿摩提觀音
又作阿摩提觀音、阿摩觀音。《阿摩提觀音》阿摩提觀音,乃梵文Abhetri Abhetti的譯音。又譯作「阿么 」。意即「無畏」、「寬廣」之義。又稱「阿摩提觀音」、「阿么 觀音」、「寬廣觀音」、「無畏觀音」等。乃觀音 院三十三觀音中之一尊,排名列為二十一尊。
依《阿摩提觀音儀軌》記載:「無畏觀自在菩薩,一名阿么 觀自在菩薩。又雲寬廣。」
在《觀自在阿么 法》說道:「阿摩提觀音的形象是三目四臂,乘白獅子座,面向左方,目視左膝下方,頭戴寶冠,以白蓮華嚴飾,前二手執鳳頭箜篌,左手持 摩羯魚,右手持吉祥鳥,全身白色。左手彎曲位於獅頭上,右手下垂,著天衣瓔珞以嚴飾其身。通身發出火焰,面貌慈悲,向左諦觀。」
另依《覺禪鈔》中,有心覺阿闍梨口傳的形象,說此尊坐於青蓮華上,頭戴寶冠,冠中有無量壽佛,而其光焰上有一佛,左手持蓮花、蓮花上有寶篋、右手作施 無畏印。
有觀於阿提摩觀音,最明顯而又異於他尊的是,騎乘白獅子,其手持摩羯魚、箜篌〈西洋豎琴〉、吉祥鳥。 )
據印度神話傳說,阿摩提的坐騎白獅,有雙眼和三目獅。是濕婆神妃朵克女神,要去征伐水牛首瑪喜夏〈阿修羅〉時,雪山天神送給她的。朵克女神利用諸神的 武器,殺死了瑪喜夏,征服了阿修羅。故有人認為,阿摩提應是朵克女神前身。
摩羯魚,即摩羯羅是也。是印度神話中的水神。也是歡愛天的圖騰。日本三十三觀音中之阿提摩觀音,是坐於水邊的岩石上。豎著單膝的白衣觀音形象。即源於 此。
此尊主速獲神驗,所求順遂,不畏眾惡,消除眾生一切業障。
阿摩提觀音又稱獅子無畏觀音,是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一
阿摩提觀音
無畏觀音阿摩提 毘沙門天威神力
顧盼微塵目雄毅 智慧照見離苦際
施藥觀音
寂靜施藥觀世音 尋聲救苦難思議
諦觀圓照三千界 楊枝凈水洗凡塵
坐於池邊,右手托頰,倚於膝上,凝視著面前的蓮花。施藥觀音因能施予良藥,除治眾生身心病苦而得名。
阿耨觀音
觀海阿耨觀世音 妙善圓明不思議
銷塵龍魚諸鬼難 度脫有情出淪溺
鰲頭觀音
獨佔鰲頭觀自在 自在幻化徧知海
千手千眼救倒懸 圓通示現無拘礙
騎龍觀音
聖德龍頭觀世音 照現光華澤物種
開眾蒙悋啟慧光 普願有情悟覺明
四臂觀音
四臂觀音與千手千眼觀音均為觀世音菩薩的其中一種應化身,身著綢緞及纓絡(莊嚴報身相);白色的身體代表清凈無瑕的身言意、前兩臂合掌當胸並持如意寶 珠、後兩臂高舉至肩,右後手持一串水晶念珠,代表無止盡的救渡眾生出離輪迴、左手持一白蓮(藏名烏巴拉花),代表凈化一切煩惱。
四臂另代表四種佛行—息、增、懷、誅。左肩的鹿皮表慈悲純正的心,頭頂上的五方佛冠代表五方的智慧;金剛坐姿(雙腳掌向上的盤腿)代表穩固禪定的境界 。以上六種裝飾是為六度萬行—「六度波羅蜜多」的成就;坐在月盤上,代表慈悲方便的法。其下的蓮花則是象徵清境的境界,低目慈視莊嚴。
其心咒為六字大明咒,用以加持、凈化六道眾生的惡業、惡習及惡障,走向六成就悉地。
四臂觀音,譯音:漸列喜,是藏密大悲觀音的主尊, 代表大悲、大智、大力,是密乘行者必修的法門。
與文殊菩薩、金剛手菩前薩合稱三族性尊, 藏密非常多的信徒都以四臂觀音為本尊。 並為雪域西藏的護佑之主,四臂觀音極其優美,身白色,頭戴五佛冠,黑髮結髻。 右前臂持水晶念珠,左前臂持青蓮花, 中間二掌握如意摩尼寶珠,頭帶寶冠,身披殊勝珠寶瓔珞,金剛跏跌座。 面貌寂靜含笑,以菩薩慧眼凝視眾生,凡被其觀者盡得解脫。 四臂表發心四無量心,身白色表自性清凈無垢。
頭戴五佛冠表五智,發黑色表示柒,五色天衣表五方佛。 中央二手合掌於胸前,表勸勉十方諸佛利益眾生脫輪迴,右手持水晶念珠, ,左手持蓮花,表清凈無惱。 身裝外密八飾,表八解脫。左肩披獸皮,表悲心廣大。月色背光代表解除煩熱之心。
四臂觀音之咒:嗡嘛呢叭咪吽;六字大明咒之利益及功德非常大,持六字大明咒, 可以消除病苦、刑罰、非時死之恐懼,壽命增加,財富充盈。即使命終之時, 通往下道諸門亦得而封閉,得以人、天之神受生,接觸佛法,功德利益,不可勝數。
千手觀音
一、大悲觀音=千手觀音(千手千眼觀音,破地獄三障)
千手觀音菩薩是六觀音之一。全稱千手千眼觀自在(梵 Avalokite?vara-sahasrabhuja-locana)。又作千眼千臂觀音、千手聖觀自在(梵 Sahasra-bhuj?ry?valokite?vara)、千臂觀音、千光觀自在、千眼千首千足千舌千臂觀自在。據千手千眼大悲心經載,觀自在 菩薩於往昔聞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為利益一切眾生,乃發具足千手千眼之願,而即刻得其身。 諸經所載形像不一,有身作檀金色,一面千臂者;有身 作黃金色,半跏坐於赤蓮花上,十一面四十手,前三面呈菩薩相,本面有三眼,右三面白牙向上,左三面為忿怒相,後一面暴笑,頂上一面現如來相者;有身作 金色,千臂千眼五百面者。於密教現圖胎藏界曼荼羅為二十七面千臂,跏坐於寶蓮花上,千手中有四十(或四十二)臂持器杖。又依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 ,千手系表以四十手各濟度二十五有,故千臂非必具足,但有四十手即可,乃表觀音菩薩廣大慈悲之化用,故多以千臂稱之;且各面各手所代表之功德成就法及 印言,亦隨各尊本誓之不同而異。
其千眼繫於千手之掌中各有一眼。然若為四十手者,則僅有四十眼。據大悲心陀羅尼經載,四十手所持之物或所呈之手相各為:施無畏、日精摩尼、月精摩 尼、寶弓、寶箭、軍持(瓶)、楊柳枝、白拂、寶瓶、傍牌、鉞斧、髑髏寶杖、數珠、寶劍、金剛杵、俱屍鐵鉤、錫杖、白蓮花、青蓮花、紫蓮花、紅蓮花、寶 鏡、寶印、頂上化佛、合掌、寶篋、五色雲、寶戟、寶螺、如意寶珠、 索、寶 、玉環、寶鐸、跋折羅、化佛、化宮殿、寶經、不退轉金輪、蒲桃,另有加上 甘露手而合為四十一手者。各手之功德成就法及印言等,一一具載於經軌中。 於蓮華部諸尊之中,此尊為最勝之尊,故又稱蓮華王。其種子為四字所合成之字,表示貪(ra)瞋()痴(ha)三毒轉入涅盤()之義。據千手儀軌所載,此尊之根本印系以二手作金剛合掌,手背稍曲相離 ,二中指相合,二拇指、二小指分開豎直。此印又稱蓮華五古印、九山八海印、補陀落九峰印。其餘經軌另載有二十四種印、二十五種印之說。結根本印時,則 誦根本陀羅尼,而有如下四種成就:(一)息災,(二)增益,(三)降伏,(四)敬愛鉤召等。然以其陀羅尼較長,故一般皆誦念小咒,即:唵(o,歸命 ) 日羅(vajra,金剛)達摩(dharma,法)紇哩(種子)
據《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說,觀世音菩薩在過去無量劫,聽千光王靜住如來講《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時,為利益一切 眾生,「即發誓言,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千手千眼具足」,「發誓願已,應時身千手乾眼悉皆具足」,變現出如意寶珠、日精摩尼寶 珠、葡萄手、甘露手、白佛手、楊柳枝手等。無論眾生是想渴求財富,還是想消災免病,千手觀音都能大發慈悲,解除諸般苦難,廣施百般利樂。在佛教看來, 只要虔誠地信奉千手觀音,就有「息災」,「增益」,「敬愛」,「降伏」等四大好處。
一般是40臂,乘以25有,成1000之數。
(1)手下伸、掌向上,名施無畏手,除一切眾生怖畏;(2)持日手,救眼暗無光者;(3)持月手、救患熱病令清涼;(4)寶手,為眾官位者;(5)寶 箭手,令善友早相遇;(6)凈瓶手,為求生梵天者;(7)楊枝手,除種種病難;(8)白拂手一切惡障;(9)寶瓶手,為調和眷屬;(10)盾牌手,辟 一切惡獸;(11 )鉞斧手,除一切王難;(12)髑髏寶杖手,役使一切鬼神;(13)數珠手,能得一切佛接引;(14)寶劍手,降伏一切鬼神;(15)金剛杵手,摧伏 一切怨敵;(16)鐵鉤手,能令龍王擁護;(17)錫杖手,慈悲覆護一切眾生;(18)白蓮花手,成就種種功德;(19)青蓮花手,為生十方凈土;( 20)紫蓮花手,能見十方諸佛;(21)紅蓮花手,能令生天;(22)寶鏡手,成就大智慧;(23)寶印手,成就大辯才;(24)頂上化佛手(二手) ,為得諸佛摩頂授記;(25)合掌手(二手),令一切人及鬼神愛敬;(26)寶篋手,能得土中伏藏;(27)五色雲手,令速成佛道;(28)寶戟手, 能辟除怨賊;(29)寶螺手,號召天神;(30)如意寶珠手,能令富饒;(31)絹索手,令得安穩;(32)寶缽手,令身體安穩;(33)玉環手,令 得僕役;(34)寶鐸手,令得上妙音聲;(35)五股杵手,能降伏天魔外道;(36)化佛手,生生不離佛;(37)化宮殿手,生生在佛宮殿中,不受胎 生;(38)寶經手,令博學多聞;(39)金剛輪手,直至成佛終不退轉;(40)蒲桃手,令稼谷豐收。以上是經中所說。一般再加麥穗手、羯磨輪手、寶 矛手、寶錘手成四十八臂。
十一面觀音
大光普照觀音=十一面觀音(破修羅三障)
大光普照觀世音 破阿修道三障,其道猜忌嫉疑,宜用普照。
十一面觀音是密教的六觀音之一,又名大光普照觀音。據經典描述其面容是:「前三面作菩薩相,左三面作威怒相,右三面作菩薩利牙出相,後一面作笑怒容, 最上一面作佛相,頭冠中各有化佛」。畫面上所描繪的「六臂」,是左、右上手上舉,左二手胸前捻指、右二手下垂捻指,左下手提凈瓶、右下手持楊柳枝。
如意輪觀音
如意輪觀音者 , 聖観音入寶部三摩地. 為成眾生二世悉地 , 詮自性號如意輪觀音也 .
如意者是無上貴寶也 , 雨世間七寶及實相寶 . 一切珍寶在如意寶中 , 即如意輪者 , 於能念眾生滅重惑業障 , 隨所願事一一予寶也 .
如意寶者 , 能雨世間七寶及出世間寶財 . 實相寶者 , 即雨一切諸佛無量福智之寶 .
一切珍寶在如意寶中 , 一切福智在實相寶中 .
輪者 , 摧破義 . 即摧破一切眾生惡業煩惱之苦輪 . 具足一切諸佛萬德莊嚴 , 無有缺減故 , 此名如意輪也 .
七星如意輪經記雲 : 譬如如意寶珠雨種種寶與眾生。此菩薩滿眾生之種類 , 故云如意。
釋六臂 : 是引攝六道眾生至六波羅蜜究竟彼岸。即六度圓滿 , 即六觀世音 , 即自性清凈如來也 , 一切殊寶在如意輪中。一切雲皆在寶相中 . 依正體用一切綜括本地法身。身土不二理智寂然 , 體用平等不生法性自爾本來常住 , 猶如水月 , 感應俱時 , 因果一實 , 色心不二 . 法界清凈等持,無有增減 .
右第一手思惟 , 愍念有情苦 . (利地獄道)
代表聖觀音,思惟者 , 觀察智慧義 , 亦是定義也. 為觀自在初入蓮華三昧之異名也。依思惟施福智 , 故思惟手 , 為本體也 .,正翻為富貴義,如人得大勢位,具足財寶,隨心所欲自然成就,此菩薩亦爾,假令十方世界一切有情希求世出世間種種資具,隨其性慾種種不同,能以如幻 三昧一時給與,各得滿其所願。 其本智以福智二嚴 , 利益六道一切眾生也 . 地獄眾生諸苦最重 , 菩薩於彼慈悲偏重 , 入深三昧思惟愍念拔苦與樂.
吾人不明因緣法,不明匯歸自性,若能起妙思惟,諦觀十二因緣法、生滅法,故以思惟手度地獄道眾生。
右第二手持如意寶 , 能滿一切願 . (利餓鬼道)
如意寶珠代表千手觀音。如意寶珠乃觀世音菩薩法寶 , 能雨凈妙甘露 , 濟餓鬼道饑饉苦亦破三品貪 , 斷餓鬼道三障也 . 從寶珠流放千光明 , 照耀十方世界 . 出生無邊七寶 , 滿一切有情求願 , 如意寶珠寂然無心 , 亦無定相 , 而能普應 . 一切皆應 , 稱悅其心 , 故云巧色摩尼 . 從巧色摩尼身 , 出巧色摩尼語 , 示巧色摩尼心 . 普雨法財 , 滿法界眾生種種希願 .
此如意手是度餓鬼道眾生。寶珠象徵我們的自性,寶珠本體明凈,不為諸垢所染,故寶珠表自性清凈,以滅除我們的業障。既然寶珠代表我們的自性,自性即是 無量福田,與六祖壇經所言相應:自性是福田地。我們的自性是一切功德根本之地。若能匯歸自性,自能生無量的寶珠,寶珠明凈,眾生的心能得清凈,就能匯 歸自性,即是無上的寶珠。
右第三手持念珠 , 為度傍生苦 (利畜生道)
畜生是愚痴最重 , 故以慧珠手 , 滅除痴暗苦 . 念珠代表馬頭觀音,修不退三昧,救畜生愚痴所感互相食噉重擔鞭撻苦,念珠是智慧形諸佛三昧耶也,以智治愚也.
[念珠百八智斷破痴暗] 念珠是智慧之用 . 取數不忘失 , 是智用也 . 念珠是轉法輪於世界 , 母珠是彌陀也 , 又佛果也 . 線是觀自在菩薩也 , 從母珠轉一珠至於半 , 擬菩薩下化 , 從半至於母珠 , 擬菩薩上求 . 每轉一珠斷一煩惱 , 斷除百八煩惱 , 成就百八三昧 . 但母珠不可逾 , 佛果故也 ! 斷百八煩惱 , 證百八佛智 . 一一皆具諸法妙德 .
珠表菩提果者 , 菩提是智德也 . 彌陀觀音是五部中智門之佛也 , 又念珠計數 , 令不忘失 , 是慧分也 . 念珠表佛智慧 .
左第一手按光明山,成就無傾動 (利修羅道)
乃十一面觀音,修歡喜三昧,救修羅斗諍苦,以大定手能鎮彼動轉心,成就無傾動也。阿修羅恆與諸天斗諍 , 於諸善品易退動也 . 一念瞋恚俱胝劫善根焚燒。何況常恆忿怒斗諍也。故調服其心 , 使不傾動也 .
光明者,表佛智也。光明照耀 , 遍滿十方虛空法界 , 驚覺諸佛菩薩 .
山者,梵雲娜伽,是不動義。此行人住於性海中,所行善事堅心不動,心不動山不動。光明山者 , 普陀洛迦山 , 觀音依報居凈土 , 山頂有寶莊嚴之道場 . 是觀音所依之宮殿,即智性了因智慧莊嚴,亦聚集緣因福德莊嚴。頗梨為地,種種妙華遍布其上。寶樹行列開敷寶華,有光明表大悲也。諸枝條上垂妙天衣,微 風搖激出微妙音,其聲諧韻猶如天樂。妙香普熏三千世界,諸分身佛於寶樹下,妙寶香爐燒無價香。摩尼寶玉以為燈燭,並妙花普散諸佛無量菩薩聲聞緣覺天龍 八部。天諸美膳芬馥香潔塗香末香,珠縵瓔珞供養雲海,諸波羅蜜供養。
左第二手持蓮華 , 能凈諸非法 (利人道)
蓮花梵語缽那摩 , 此雲紅蓮花 , 是表一切諸佛清凈意也 . 是准提觀音,修日光等四三三昧,教化人道凈三毒非法也。理趣釋云:觀自在菩薩手持蓮華,觀一切有情身中如來藏性,自性清凈無明惑所不能染。一切眾生心 中本來清凈理 , 雖沉淪無明三毒泥中 , 往來六趣四生 , 垢穢不染猶如蓮華 .
眾生心即蓮華三昧之因,以未開敷故為諸煩惱等之所纏繞。是以不能自了其心如實之相也。若開敷時,無量法門無不具足。所謂六度、十八空、三十七品、禪定 解脫、百八三昧、五百陀羅尼門,如是等無量無邊無不具足也。故蓮華者 , 表眾生佛性 , 諸佛大悲德 , 又佛座表萬德莊嚴 。
左第三手持輪 , 能轉無上法 (利天道)
輪即如意輪觀音也。修不動三昧等十七三昧,能破天道著樂。是即六道六觀音修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現如意輪觀音時在一身,是觀自在六臂圓滿體相也。能 轉無上法,摧天上著樂入菩薩地位也。
凡三界諸天雖免三途極重苦,未斷生死輪迴苦故,轉法輪令脫苦輪也,所以欲、色、無色諸天摧破生死有漏報,覺悟無常轉變樂相也。輪者、摧破義。內破煩惱 外摧魔軍。輪有多種,六輻、八輻、十二輻,乃至千輻輪也。
大佛頂法云:爾時十方諸佛以八輻花輪擲行者頂,此輪放光明照行者身心,三業極重罪悉滅忽成佛身。凡三界諸天雖免三途極重苦 , 未斷生死輪迴苦故 , 轉法輪令脫苦輪也 . 所以欲色無色天 , 摧破生死有漏報 , 覺悟無常轉變樂相也 . 轉者摧破義也 . 內破煩惱外摧魔軍 .為愍念有情 , 為種種始生及涅盤轉大妙法輪 , 皆從如意寶出 , 所說之妙法皆以輪成就 . 以輪為妙智 , 能除諸結使 , 猶轉大法輪 . 此為福智路 .
大悲三昧思惟手 , 難度眾生能度相 , 大悲三昧明山手 , 八風不動利他相 ,
大悲三昧蓮華手 , 能示眾生不染相 , 大悲三昧如意手 , 願求眾生諸滿向 ,
大悲三昧金輪手 , 能轉法輪滅罪相 , 大悲三昧數珠手 , 三途眾生離苦相 .
如意輪觀音身咒:
那摩啰怛囊 怛啰夜耶 那謨阿哩耶 婆路枳帝 濕伐啰耶 菩提薩埵跛野 摩訶薩埵跛耶 摩訶迦盧尼迦耶 怛儞也他 唵 斫迦羅伐底 栴檀摩尼 摩訶缽那銘 嚧嚧 底瑟扎 入伐啰 阿羯里 灑舍耶 吽 泮吒 沙婆訶
心咒:
南摩 三曼多 沒馱南 唵 缽娜摩 進哆摩尼 入伐啰吽
(大正藏圖像六白寶口抄)
秘密種子字「紇利hrih」,在唐密傳承中,是「金剛軍童子法身」、「阿彌陀佛」、「如意輪觀音」、「法波羅密菩薩」、「金剛法菩薩」、「大威德明王 」等諸大佛菩薩之共同種子字,故此「紇利hrih」之梵文正確發音,其智慧、福報、威力、降魔、召請、增益.....等等,有說不盡的功德與功能。
「紇唎」種子字的詮釋http://www.buddhanet.com.tw/tibet/ggab-87.htm
據《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卷下》載(T19,p0612b-c)
「紇利hrih」字具四字成一真言。
「賀h」字門者。一切法因不可得義。
「啰r」字門者。一切法離塵義。塵者所謂「五塵」,亦名「能取、所取」二種執著。
「伊i」字門者。自在不可得。
二點「惡h」字義,「惡h」字名為「涅盤」。由覺悟「諸法本不生」故,二種執著皆遠離,證得法界清凈。
「紇利hrih」字亦云「慚義」,若具慚愧,不為一切不善,即具一切「無漏善法」。是故「蓮華部」亦名「法部」。由此字加持,於極樂世界,水鳥樹林皆 演法音,如廣經中所說,若人持此「一字真言hrih」,能除一切災禍疾病,命終已後當生「安樂國土」得「上品上生」。此一通修觀自在心真言行者。亦能 助余部修瑜伽人也。
這個紇利hrih字在藏人咒語中是很常見的,比如念「六字大明咒」時,藏音有時會在咒尾加上「謝」字,或者念「無量壽如來咒-嗡阿咪爹娃」的咒尾 是念「謝」字。請各位注意:這個「謝」字以藏音來發的話是要「捲舌」的,不是念成國語化的「西」或「謝」。不過它的真正「梵音值」絕對是念成「hri h」,只不過它真的太難念了,所以慢慢簡化成「謝」(發成捲舌音),後來又變成「不捲舌」的「謝」或「西」音。
准提觀音
在中國佛教徒的心目中,准提菩薩是一位感應甚強,對崇敬者至為關懷的大菩薩,他的福德、智慧無量。他是一位千祈千應的大悲聖者,他隨緣化現濟度眾生, 滿足世間、出世間的一切願求,展現出最深摯的護佑。
在《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中說,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思惟觀察,愍念未來諸眾生的緣故,而宣說「七俱胝佛母心准提陀羅尼法」,
這也就是佛教徒經常誦持的「准提咒」。
《准提陀羅尼經》
而在《准提陀羅尼經》中記載,佛陀為了悲念未來的薄福惡業眾生,所以入於准提三摩地,宣說過去七俱脈佛所說的准提咒。
修學准提咒並沒有任何限制,不分任何身分者,都可以修學誦持的。此神咒最適合在家修行、或一般大眾來持誦,因為修持此咒不必吃素戒葷食,夫妻也不必分 房來戒色,依此也可看出准提菩薩的慈悲,和因應廣大眾生的在人世間的需求。【神咒之王的准提神咒】
稱為神咒之王的「准提神咒」,其加持威力不可思議,他的感應甚為疾速與強大。持誦者可祈求聰明智慧。辯論勝利、夫婦相互敬愛、使他人生起敬愛、增進人 際關係。求得子嗣、延長壽命、治療疾病,滅除罪業、祈求降雨、脫離拘禁,遠離惡鬼惡賊之難……等等,種種的祈願,無不滿足。准提菩薩為三世諸佛之母, 他的福德智慧無量,感應至深,滿足眾生間、出世間的願望,功德廣大,無微不至的守護眾生。【關於准提菩薩的名號】
准提菩薩梵名為CundI,西藏名為bskul-bye-kma准提觀音、准提佛母、佛母准提、七俱胝准提大佛母、等譯名。【清凈金剛】
准提菩薩另有個梵名為Cundhi,是清凈的意思,代表著准提菩薩清凈皎潔清凈的心性,這與聖觀音菩薩的密號「清凈金剛」的意義相同,或有「覺悟到眾 生本性清凈之理」的意思。
另外准提菩薩又有「尊那」(Sunda)之稱,這個譯名有輝麗的意思,而此名自古以來也已經成為此尊的專名之一。【七俱胝佛母】
而准提菩薩又稱為「七俱胝佛母」,而梵名 Cundi. Cundhi SaptakOti-buddha bhagavati之中,「SaptakOti」即「七千萬」之意。
而buddha bhaga-vati即為「佛母」之意。這個名號是出自於《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羅尼經》,該經記述「過去七俱胝准提如來等佛母准提陀羅尼」的語句。 【准提咒是過去無量諸佛之母(根源)】
她是蓮華部諸尊之母,七俱胝佛母,就是七百億諸佛菩薩之母。
俱胝是印度數量的單位,有的說是百萬或千萬,一般常說的是代表千萬的數量單位。
「七俱胝」即七千萬,表示眾多的數字。
由於准提咒是過去無量諸佛之母(根源),因此准提咒的主尊乃名為「七俱脈佛母」。【三世諸佛之母】
佛母的意思是成佛之母,如同般若波羅蜜多是三世諸佛之母,是成佛必須有的知見修養,由此可見,准提菩薩在密教中所代表的重要地位,有勝金剛之稱。
有時七俱柢佛母又被稱為三世佛母。這和文殊菩薩被稱作三世佛母是具有同樣的意義,代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之母。
但是關於「准提佛母」這個名號的說法來源,主要是來自七俱胝佛母,是三世諸佛之母的意思,又稱為三界母或世母(世間的母親)。【六道觀音之「天人丈夫 觀音」即是准提菩薩】
另外,在六道中,觀世音菩薩為了濟度教化眾生,示現「六道觀音」,其中救渡人道的「天人丈夫觀音」即是准提菩薩的變化,所以在天台宗中稱准提菩薩為天 人丈夫觀音。
此處的「天」,有清凈的意思,「丈夫」為男子的通稱,亦有人中最勝者之義。如同佛陀為人中之雄,因此在佛陀的十號中,亦有「大丈夫」。
六觀音除了准提菩薩之外,還包括了聖觀音、千手觀音、馬頭觀音、十一面觀音、如意輪觀音五者。
【最勝金剛】
在密教里,准提菩薩的密號為「最勝金剛」,這是由於准提菩薩是密教觀音部能生的部母,所以有「最勝」的名號切口。
【日本為佛部之尊】
日本台密以准提菩薩為佛部之尊,而東密則以准提為六觀音之一。但不管是屬於何部,在中、曰兩地佛教徒的心目中,准提菩薩是一位感應極大,對眾生無限慈 悲功德、救渡方便廣大無邊的偉大菩薩。
准提菩薩在密教的胎藏界曼荼羅中,稱之為七俱胝佛母,位列於遍知院,為蓮華部之母,司主蓮華部諸尊功德的特德,所以稱為佛母尊。【八大菩薩為眷屬】
※准提佛母有八大菩薩為眷屬,就是「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虛空藏菩薩」、「普賢菩薩」、「金剛手菩薩」、「文殊師利菩薩」、「除蓋障菩薩」 、「地藏菩薩」。
說來這其中又有秘密,這八大菩薩,正是「高王觀世音真經」奉請的八大菩薩。(高王經內的妙吉祥菩薩就是文殊師利菩薩)
【宏法道場】
※目前宏揚此法,最著力的是日本「桐山靖雄阿闍黎」,有「准提千日行法」傳世。在台有普力金剛上師及普方金剛上師,極力宣揚。
特寫一偈:
消業至尊大准提,
明心見性秘中秘;
第三天眼可自主,
是為如來大授記。
【神秘的守護靈】
丘腦是准提菩薩第8寶瓶手的秘密,它是象徵東方藥師佛的方便法門,能於今世快速契證本命的因緣佛,並尋求指導靈和守護靈的幫助。
秘本准提佛母現證大菩提密行儀軌說:眾生本具佛性,受8萬4千塵染所惑,於母胎中熏習垢重,出世後不復憶往昔悲願,輾轉重複沉淪,今遇傳法阿闍梨得授 秘密儀軌,始從諸佛菩薩悲願,憶昔本緣故,速得證入諸佛性海.....云云。
又云:今得諸佛菩薩證果,復當守護身命,由尊重阿闍梨故,與諸佛菩薩結此因緣,令善護行人於本生之日,依此為本尊指導趣向菩提。
根據以上這段文字的說明,娑婆凡夫可以按照自己的生日時辰,選擇和自己本來有緣的諸佛菩薩,作為今生最高的指導靈與來世的首護神。
准提菩薩梵名為CundI,西藏名為bskul-bye-kma准提觀音、准提佛母、佛母准提、七俱胝准提大佛母、等... 日本台密以准提菩薩為佛部之尊,而東密則以准提為六觀音之一。
.http://www.kunde.org.tw/kunde-04.htm
聖觀音
密宗稱聖觀音,天台宗稱大慈觀音。梵文Arya-avalo Kitesvara的意譯。亦稱正觀音,聖觀自在。
此尊法相為觀世音菩薩本身相,是觀音各種法相的總體代表,也可以說是觀音菩薩的正體標準像。聖觀音無千手千眼,馬頭、十一面、十八臂等異相。聖觀音菩 薩是六觀音、七觀音的總體或正體,民間平常所說的觀世音菩薩,其實指的就是聖觀音和正觀音。
觀音菩薩其他應化身,都是從正觀音形象演變的。佛教廟宇中以觀音為主尊之"大士殿"、"圓通殿"多供奉此像 。聖觀音的形象為一首兩臂的菩薩相,通常頭戴天冠,冠中有阿彌陀佛像;結跏趺坐於蓮花座上;身上有瓔珞項釧等裝飾。
法相表情端莊、慈祥、悲憫。其手姿印相、持物,則有以下幾種不同:一、左手曲肘舉胸前,拇指尖頂在食指尖成環圈狀,其餘三指直豎,作施大悲無畏印,右 手托凈瓶;二、左手持蓮花,右手結大悲施無畏印;三、雙手放在胸前腿上結法界定印或者彌陀定印;四、雙手作說法印。
聖觀音兩旁有善財童子和龍女脅侍。民間供奉的聖觀音法相大多為女相,身著白色天衣,其面相頗類似中國古代仕女的造型。四川安岳石窟有一尊明代聖觀音造 像,法相美麗而莊嚴,堪稱歷代民間聖觀音造像之代表。
普悲觀音
寶光普悲觀世音,妙相慈顏凈端嚴,
圓明照徹三有海,大自在天聖威神。
雙手披衣,立於山嶽之上。「普慈」意即普遍施給眾生慈悲。
是三十三身觀音中的大自在天身。相當於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所載(大九 五七中)「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之觀音化身。
其形像為兩手隱藏於法衣而向前下垂,立於山上。大自在天乃三界之最高神,以其威德殊勝,而配以觀音平等普遍之慈悲,故稱普悲觀音。
普悲觀音
普悲觀音」身穿白衣,站在山嶽上,雙手藏於法衣向前垂下。菩薩威德慈悲,遍及人類萬物棲息成長的場所,俯瞰廣大周遍的眾生,施予歡樂與解救世人的痛苦 。
諸佛、菩薩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普度眾生,造無量緣、無量福、無量果。
若修行之人住於〝慈〞無量定,以墾切勤凈之心到處仔細的察看,六道世界與四生等類一切有情。
行者住於〝悲〞無量定,以慈悲體恤之心,四處觀看六道四生之有情,沉沒於生死苦海,不悟自心,不加思索起分別,產生種種煩惱。
修行人住於大〝喜〞無量定,以清凈心到處觀察六道四生的眾生,原本自性清凈如蓮華不染塵垢。
修行者將心安住於〝舍〞無量定,以平等心遍觀六道四生的眾生,皆離我、我所、皆不可得,保持於法平等,本性不生,所修之功德與菩薩同等。
菩薩善良的心相應一切意念行為,包含『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痴、精進、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信:佛法大海、信則能入、智者能度。不懷疑,使心清凈。
慚:菩薩自己不造罪,自心中感覺羞恥,尊重自身,尊敬有德之人。
愧:對自己所造的過失,羞恥覺得愧疚不安。
無貪:於情慾、財欲中,不貪不著,不愛不樂,在順境中不貪染。
無瞋:在逆境中無恚怒之差別,對一切眾生不生怨恨。
無痴:對諸法事物明了,不沉迷、不作空想,是無量善法之根本。
精進:不懈怠的努力精進,修善斷惡,去染轉凈之修行過程。
輕安:使身心舒適安穩,修習能持續進行。
不放逸:杜絕諸惡,集中心力在修善的行為。
行舍:使身心舍離執著,諸法之念而居於寂靜平等。
不害:萬物生命皆為一體,不殺害生物,不破壞惱怒他人。
「普悲觀音」表普門品中三十三像之「大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是三界最高之神,德威殊勝。
此天也是一切造諸萬物,降禍賜福的主宰者,掌管暴風雷電。凡是人間所受的苦樂悲喜,都與此天之苦樂悲喜交互一致。
此天高興時,一切眾生均得安樂。此天憍慢好爭論,發瞋怒時,則眾魔群現,國土荒亂,起暴風雷電,殺傷人畜,損傷草木,一切眾生均隨其受苦。若世界毀滅 ,萬物將歸入「大自在天」中。
大自在天眾,傲慢自大好爭論,「逮聖多羅母」於夢中為其受記後,才懊惱覺悟先前為非不是,皈依佛教,以吉祥神出現。
此天亦有救護治療眾生之性格,造就千種藥草為人畜治療疾病,而受到崇敬。
「自在」也可以說任何行動,不受規範約束,凡事隨著自己的看法意見去做。但,自由自在也會造成傲慢自大,以為了不起沒有人能比得上而自毫,傷了本身德 福。
菩薩止「惡、妄念、散亂」,意志堅定,所修之善根得大自在,求道求覺,求無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
蛤蜊觀音
此像緣出唐文宗食蛤,遇觀音現於其中的故事.以其坐於蛤蜊中,故有此稱.此乃起源於唐朝以後之信仰,非經軌中所載.據佛祖統紀卷42唐文宗開成元年條 記載,唐文宗食蛤蜊,有閉而不開者,乃焚香禱之,蛤蜊忽變現菩薩之形,帝乃詔終南山惟政禪師問此因由,後並詔告天下寺院立觀音像.此為蛤蜊觀音信仰之 濫觴.普遍為漁民所崇信.
詳述:蛤蜊觀音,乃起源於唐朝之信仰,佛經典籍中,無此記載.如依《佛像圖匯》卷二來看,有人認為此乃33觀音之變化身之一.有關於」蛤蜊觀音」的來 源,或許是佛教徒,發自內心的慈悲~不殺生,而編造的.據《現代封神榜》稱,世間若有堅心信奉者,佛即會應眾生之需求,敕令或令志願度化者,依其世間 所信仰之形象,顯現教化之.故佛經雖未有記載,然而,卻有感應焉,就系出此因也.
典故:
1.有人認為,蛤蜊觀音是源自《原化記》中的」白田螺」故事傳記,演變而成的.這個故事的大意是說,唐代常州義興縣有位名叫吳堪的小吏.自幼雙親早逝 ,也無親人,獨自住在荊溪旁.吳堪甚喜荊溪的清澈,為防止雜物侵入清溪,便在上游處,做了一道柵欄.每天從衙門回家,一定會到該處,清除髒亂.
有一天,他在柵欄旁,撿到一隻白色的大田螺,就將祂帶回家,置放於大水缸中飼養.第二天,吳堪回到家裡,看見桌上已擺好飯菜,起初認為是鄰人所為.但 連續數日,皆是如此.他就到鄰家致以謝意,可是左鄰右舍,卻不肯承認,使他如墮入五里霧中.翌日,吳堪假意出門,卻又悄悄潛回住家附近,想一探究竟. 此時,從水缸中,忽然出現一位美女,她東張西望,見四下無人,方從缸中出來,為吳堪整理家務,並親自下廚,準備飯菜.吳堪又驚又喜,情不自禁,破門而 入.那美女見到吳堪,並不驚恐,反而落落大方地向他行禮,說:」妾乃河神派來服侍你的,河神對你每天清理荊溪之事,甚為寬慰,知你沒錢娶妻,所以令我 前來與你結成連理.」
於是,他們就成為正式夫妻.男歡女愛,羨煞了不少人.吳堪娶了大美人的事,很快傳到了義興縣縣令的耳里.縣令是位好色之徒,聽說吳堪的妻子是位大美人 ,因此起了色心,三番兩次地刁難吳堪,以逼迫他讓出妻子.但卻為白田螺所化的美女,一一破解.最後,白田螺施展法力,重重懲罰了縣令.即與吳堪雙雙消 失世間,至今仍然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去向.
2.中國沿海地區,也流傳類似相同的故事.其大意說,從前有位漁夫,在海邊拾獲一個蛤蜊,便將牠帶回家中,放於水缸飼養.從此,漁夫每天補魚回家,飯 桌上已擺好熱騰騰的飯菜,而感到百思不解.忍不住好奇心的驅使,有一天,漁夫就躲在廚房的柴堆里,偷窺家中的一舉一動.突然,他見到水缸中的蛤蜊,裂 了開來,從殼中走出一位美女,為他整理家務.漁夫既驚又喜,乘著美女不注意時,偷偷將蛤蜊殼藏了起來.然後,走到美女身後,將她緊緊抱住.美女又欲迎 還拒.但一時之間找不到蛤蜊殼,只好嫁予漁夫為妻,並為他生了一位兒子,過了3年,有天漁夫回家,見兒子手中握著蛤蜊殼,正在戲耍,他急忙上前,奪了 下來,想將殼重新藏起.不料兒子啼哭聲,驚動了在廚房工作的妻子.妻子見到蛤蜊殼,就對漁夫說:」妾本是龍女,3年前出海遨遊,不巧為君撞見,急化成 蛤蜊.才有今日.現殼重現人間,表示你我緣份已盡.妾也該重返大海.望君自重,好好養育兒子.」說完,手捧蛤蜊殼,奔向海邊,一接觸海水,美女迅速進 入殼中,隨後即不見身影.從此消失無蹤.
3.此外,據說在宋朝時有位名叫俞單集的人,曾在政府當過中級公務人員.他的轄區內有條大河,盛產蚌蛤.當地商人為了生意,經常請漁夫下河撈取,做成 佳肴,以迎合對方的胃口.俞單集心生不忍,常便命屬下,將蚌蛤買來放生.有一天,他親到河邊,見到商人正提著一桶又肥又大的蚌蛤,正要下鍋.於是,他 連忙制止,欲以高價收購放生.可是,卻慢了半拍.只見那商人,已將整桶蚌蛤,倒進熱滾滾的大鍋中.俞單集心生慈悲不忍見之,隨即合上雙眼,口誦觀音菩 薩名號.
突然,從鍋中發出一聲巨響,接著光焰四射.眾人嚇得混身顫抖,不知所措.過了一會,群眾中有膽子較大的,走到爐灶旁,將鍋蓋掀了起來.大家眼睛隨之一 亮,只見一隻巨蚌裂開,殼中立現出一尊觀音佛像來,其妙相莊嚴,身後長有綠竹.細看之下,全都是珠寶,金玉雕琢而成.眾人方知此乃是觀音菩薩,為度化 世人,而顯現的法相.故不約而同地,同聲懺悔.並將此事廣為流傳,後人乃將此形象,讚歎而尊稱為」蛤蜊觀音」.然而,以上之傳說,似乎比不上《普陀山 志》與《高僧傳三集》所載的唐文宗與」蛤蜊觀音」的教化故事來得響亮.
蛤蜊觀音
啟悟蛤蜊觀世音,慈誨愛語殷玄示,
無礙神變覺有情,歷劫熏修應微塵。
根據《佛祖統紀》記載,唐朝文宗皇帝,非常喜歡吃蛤蜊。一日,皇宮中的御廚,取來一顆又肥又大的蛤蜊,準備為皇帝烹煮時,任御廚怎麼用力敲打,就是無 法打開蛤蜊的殼,御廚見此異相,急忙稟報皇帝。文帝即設香案,焚香至誠祈禱,就在此時,蛤蜊的殼自動打開,裡面赫然端坐一尊觀世音菩薩聖像,文帝當場 即恭敬禮拜,並立即召請當時的惟政禪師入宮請疑。惟政禪師告訴文帝:「經上記載,眾生應以何身得度時,觀世音菩薩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此瑞相,即是菩薩 為令陛下對佛法生信,慈悲所示現。」文帝聽完,心生歡喜,並告詔天下的寺院立觀音聖像供奉禮拜。
推薦閱讀:
※想學習佛教的東西,該從哪裡入手?如何讀懂經文?
※《佛教三字經》新注 六度
※佛教的修行是不是將「有情」修成「無情」?
※是否能對佛像拍照?
※關於《金剛經》中的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的一個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