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法治」進教材 進課堂 進腦袋

「社會主義法治」進教材 進課堂 進腦袋

——來頭最大的一門法學必修課即將開課

作者: 南方周末記者 趙蕾 2009-11-11 21:17:30

 來源:南方周末

明年所有的政法院校將增設「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這門新課程,內容包括: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和黨的領導。課程由中組部、中宣部、中央政法委和教育部聯合推行。

中國法治回答的不是某個抽象國家的問題,也不是回答某個西方國家的問題,它必須回答的是中國的問題。其根本出發點必定也必須是中國國情。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既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劃的一部分,也是執政黨對中國法治經驗的理論追求和升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法治建設上的體現。

——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朱蘇力

中國30年來的改革開放實踐,已經用事實證明,法治原則是人類文化中優秀的制度經驗,它雖然來自西方,卻是不分國界、不分主義的好東西,服用之後能養人。唯有按照這一原則去治理現代國家,才能符合人民的長遠利益和宏觀利益。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俞江

中央級必修課

從明年9月起,全國的政法院校將新開設一門必修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南方周末記者從近期召開的一個法學年會上獲悉,這是近十年來法學專業惟一新增的一門必修課,它將和憲法、刑法、民法學一樣,成為每個法學院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考試不及格者將不得畢業。

高校必修課通常由教育部獨立確定,但這門課非比尋常,除教育部外,更由中共中央的三個核心機關——中組部、中宣部、中央政法委聯合決定。「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在國家司法考試中給出的正統定義是: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進程中形成的法治理念。它以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為指導,以新中國民主法治實踐為基礎,繼承和發揚了我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優秀成果,吸收與借鑒了西方法治文明的合理因素,是科學先進的法治理念。

據記者了解,中央智囊人士最初定名「現代法治理念」,高層領導看過後,改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這個理念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這五個四字短語的內涵、邏輯關係、排序頗有講究。編寫前期,有學者和政法部門的人士提出,法治和依法治國是同一個概念,把後者作為理念的一個方面,存在邏輯上的問題。幾經討論後,有人提出,可以將法治看成更寬泛的概念,包括法律和政治體制的關係,這樣就可以涵蓋依法治國。

這門課程使用的教材《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讀本》,從前任主管政法的中央政治局常委羅干在任時就開始編寫,歷時兩年,直到上個月初才得以面世。

教材的完成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動員、組織和論證的浩大工程。

2006年底,五位法學專家分別就這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內涵在新華社發表文章。他們是人權專家李步雲和四位擁有副部級官銜的法律學者——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袁曙宏、山東大學校長徐顯明、吉林省高院院長張文顯和中央黨校副校長石泰峰。

中政委為此還舉行過小範圍研討會,並將研討意見直接彙報給中央主管領導。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朱蘇力、武漢大學教授李龍、社科院法學所所長李林等一些知名法理學者,也在中政委徵求意見的人員當中。

2008年6月,朱蘇力在高級政法幹部會上的講話《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與資本主義法治思想的比較》發表後,引起輿論風波。

最終,在中政委牽頭之下,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部分國家部委和個別省的政法委分別成立了共計21個課題組,這些課題組逐個提交了報告,目前的讀本就是由報告內容壓縮而成,其中核心部分均由中央拍板決定。

特殊任務

日前在西安召開的中國法學教育「兩會」(教育部高等學校法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和中國法學會法學教育研究會的聯合年會,是中國法學教育界最高級別的官方會議,下稱「兩會」)上傳出信息,官方將集中培訓一批老師,在高校中專門講授這門課程,要讓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進課堂、進頭腦。

承辦今年法學教育「兩會」的西北政法大學已經在部分班級中開設了這門新課程。一位教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對於理念中「服務大局」等有別於西方現代法治理念的內容,西北政法大學的師生可能有更深的體會。

作為2000年以前司法部直管的五所政法學院之一,西北政法大學為西北五省區的基層公檢法輸送了大量人才。它在各大政法院校中最先開設民族班,超過一半的畢業生在西北的公檢法部門工作,包括新疆、西藏等民族矛盾多發的地區。這所學校今年就有82名畢業生簽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新疆武警邊防。「你可以去統計下,西藏3·15事件和新疆7·5事件中,沖在第一線的有多少是我們學校的畢業生?」這位教師說。

在中央三機關和教育部下達的文件中,專門政法院校必須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課列為必修課,非政法類院校只須列為選修課。這是繼2008年定向招錄培養一批西部基層政法人員(詳見本報2009年2月21日A4版《一群特殊的政法學生》)後,中央對專門政法院校下達的又一次特殊任務。在中央政法高層看來,西北政法大學這樣的專門政法院校,更具政法幹部的培養經驗和傳統。

實際上從今年3月起,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進高校之前,全國檢察人員招錄和職務晉陞,就開始必考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從2007年以來,國家司法考試連續三年以大分值考察這一內容,今年已確定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納入國家司法考試大綱。「學生背誦一下就過關了,到底給他留下什麼印象,很難說。」一位法理學教師說,這類課程在學生看來死板枯燥,實際效果目前很難評價。

在此次法學「兩會」上,吉林大學法學院院長姚建宗舉例說,2007年中宣部和教育部都認為,高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改革非常成功,但是師生們並沒有報以積極評價,兩方面的反差很大。他認為,課程的設置應該更多考慮學生的需求。

法治觀衝突

在現有全國各大版本的法理學教材中,多數設有專章「法治論」,分節介紹法律至上、權力制衡、人權保障、司法獨立、依法行政等多項西方現代法治國家的基本標準。

被官方視為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中國化成果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與這些內容既有交叉,亦有不同。

去年在中央政法委主辦的研討班上,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朱蘇力曾對比過這兩種理念。朱蘇力說,必須結合中國國情和社會主義的性質看待中國的法治,它與西方法治理念的區別在於,不同的法治實踐回答的是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法治。

這番解讀引來了他的同事、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龔刃韌的批駁。他認為,朱蘇力的發言把法治、人權等基本概念意識形態化,實際上在走老路。由於過去長期將法治、民主、人權都定性為資本主義或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結果連這些概念在中國社會乃至學界也曾長期是禁區,妨礙了中國的法治進程和公平正義的實現。

兩派學者的不同觀點反映出這門課在實際教學中可能遭遇的挑戰。「現在學生能接觸到的觀點比過去多,你看看市面上有多少法理學的著作。」上述法理學教師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中國法理學自1949年以後承襲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法學認為,法律僅僅是上層建築,反映了社會的經濟基礎、社會中的階級鬥爭以及統治階級的利益。伴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人權研究的興起、90年代中後期的法律職業化等改革的進行,認為法律是保護權利的手段漸成主流,馬克思主義法學的研究也趨於冷門。

隨著老一代馬克思主義法學家去世或退休,馬克思主義法學在中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弱,年輕一代普遍感興趣的是英美法理學研究。有研究者發現,90年代以後的西方法學理論譯作中,和馬克思主義法學相關的只有兩本,其中的一本,還是批判馬克思主義法學的。

如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課的到來,被一些學者認為是系統翻譯介紹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的良機。西北政法大學法理學教研室正籌備出版「西方馬克思主義法學譯叢」,翻譯多本這方面的經典著作。

譯叢的一位參與者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多年來國內哲學、社會學、經濟學等領域都翻譯了不少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著作,唯獨法學界無動於衷。再者,中國學界對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存在很多誤讀。比如,過於強調國家與法律的緊密關係,過於強調法律的階級工具作用,等等。因此,翻譯一套馬克思主義法學叢書很有必要。

在他看來,馬克思主義法學,是中國最有可能出世界法學大師的研究領域。

編後:

在我們探討法治的「中國特色」時,恰好看到11月9日《人民日報》一篇題為《中西文化差異沒那麼大》的文章,作者是瑞典皇家人文學院院士、漢學家羅多弼。文章在結尾處說:今天的中國,很多人為自己的文化傳統感到驕傲,很多人強調中國文化的獨特性。這當然沒有什麼不好,屈辱感被驕傲感所代替,應該是一件好事。不過我聽到「獨特性」這個詞時,還是有一點擔心,因為我覺得這個詞好像把中西文化描述為本質上完全不同的文化。我們都是人,歸根結底,我們具有同樣的需求、同樣的喜怒哀樂,每個人都有他的獨特性,每種文化也都有它的獨特性。但是我相信獨特性還是以普遍性為基礎的,甚至可以說,獨特性是普遍性的具體體現。


推薦閱讀:

跳舞的時候你塌腰撅屁股了嗎,如何糾正體態?舞蹈課堂教你一招
天津早知道梅江旗艦校區周末快樂課堂精彩回顧~
【紫微課堂】初階:排盤知識揭秘之14顆主星
六年級奧數課堂:整數問題之一(3)
找到合適的教育永遠是個大難題

TAG:社會 | 教材 | 法治 | 主義 | 課堂 | 腦袋 | 社會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