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黃念祖居士 無量壽經講座54/69(第三十一品到三十二品)

54(第三十一品到第三十二品)【開始部分與上一講尾聲有脫節】那麼這個就往往把很深的法當作很淺的內容體會了,這個體會就有點辜負經文了。正就是不邪,直就是不曲,這就是這兩個字的含義。兩個字連在一起,正直呢,那麼可以舉《法華經》裡頭的話為例:「於諸菩薩中,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這是說佛菩薩在一切諸菩薩裡頭,用正直的態度,舍掉了以前方便之道。而採用正直之說,正直之說是什麼呢?但說無上道。但說就是只說,只有、唯獨,唯獨說如來的無上道。所以世尊說了《華嚴》以後,大家都不懂,梵天就勸請釋迦牟尼佛說權法,說小乘法,說「方等」等。好多都是權說,權巧方便之說,到最後就舍掉這些方便,正直來說無上道。所以"正直"的含義,我們知道很深。《法華文句》是一個註解,解釋《法華經》的。他就把這部經上的這幾句經文他來解釋,所以說有的時候我們要看一些好的註解,那麼換句話說,看不好的註解還不如就只看經文了。但是如有好的註解的話,它確實是莫大的幫助啊。就是這樣,經是「定藏」,是體啊,這些註解屬於論藏,它是「慧藏」,屬於慧啊。要用「慧」顯明「體」,不然,凡夫心很難如實的去體解、領會。解釋說「五乘法」都是曲的,有人說直是什麼?直就是不曲、不斜,是正,對於不曲、不斜的解釋,這就深入了嘛。他說五乘之法都是彎曲的,都是一種方便的、權宜的,不是直啊。「五乘法」有好多種說法,在《法華文句》中解釋是人乘、天乘、有把這兩個合起來一塊兒的。種種吧,大意是不差,但分類不同的書,不同的註解往往有不同。人是一乘,天是一乘,聲聞是一乘、緣覺是一乘、菩薩是一乘,所以稱為五乘。我們常常說三乘法,我們在中國的教里,不大談人、天是「乘」。因為人、天兩乘的這些法,在咱們中國從古到今,說的很詳細了,也很深入了。孔子之道是人乘、天乘;老子之道是天乘、天人乘,這兩方面把人天兩乘說的很夠了。所以就沒有必要再藉助印度的。所以在翻譯經典方面,介紹比較少了,只說三乘,實際說"五乘"。講這個「五乘之法」,這是曲啊,這是委屈啊,這是遷就大家的水平。所以說法人常常很委曲,他不能暢所欲談。有句話說:「老僧若依本份接人,堂前草深一丈。」如果老僧我一向拿本份的話,來接待一切來的人,我的堂前的草要長一丈深,誰也不來了。所以大家知道,就是往返於善知識之門,你聽了他很多法,沒有聽到他心裡實話。沒有辦法,為什麼如此,他真要說了本份話,大家就不來了。"曲"也是不得已,也是不可少的。但是一直這麼曲那還有什麼意思,所以到了《法華》,就舍方便,說正直之法了。到了這個時候,還有五千追隨佛多年的弟子還是不能聽,還是要退席啊。所以,你想一個會場上五千人要退席,多大一個騷動。世尊說:「退亦佳矣」,退了也好嘛!就是說有些法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這個很自然。所以,五乘之法都是佛委曲之說,是曲說,是種方便說,不是佛的直說,佛的本心所要說的話,不是這些。《法華》判教,判為四教,整個佛法判為四個種類,就是「藏、通、別、圓」。 「藏」是小乘法,「通」是通於小乘和大乘的,「別」是單純的大乘法,「圓」就是圓教了。「通、別」就是指的通教和別教,那藏教就不用說了,藏教是小乘法,就說通教和別教,通是通於大乘、小乘,別教是專說大乘法的。這個都是傍、偏,不圓哪,有偏哪。傍就是射箭但還沒有射中紅心,只是打中了靶子,還沒有中紅心。所以是傍、是偏,不是正,圓教才是正,是這個意思。「今皆舍彼偏曲」,把這些偏的、不圓的、彎曲的、不正的都舍掉。「但說正直一道」,「正直一道」是什麼?就是《法華》所說的一乘法。所以對於一乘法,《法華》打了個譬喻,火宅的譬喻。騙自己這些孩子,說你們出來吧,譬喻說這個大富長者啊,這些孩子貪玩啊,不肯出來啊,他這房子著火了,全要燒死了,說你們快出來啊,我這裡有羊車、有鹿車,有牛車,你們出來得到這些車,好玩極了。小孩兒一聽有車就都跑出來了,跑出來之後,房子燒了,他們就沒有遇難的。那麼佛就給他們一人一量大白牛車,方廣平正,急急如風。遠遠超過那三乘的車。所以說他們這些孩子感興趣的就是這些羊車、鹿車,聽到這些就高興地跑出來了,跑出來就好嘛,就不至於被火燒死嘛。所以這就是權法、實法的譬喻。所以《法華》大家覺得好懂,實際很不好懂。要好懂的話,為什麼五千大弟子退席啊?哪些現在「但說正直一道」所以說正直者,其心正直,就是說極樂世界都離開了偏曲的這種教導,心中所思維的,自己所受用的,都是一乘圓教的方法。這個法,《法華》就是方廣平正,急急如風,大白牛車,像風那麼快啊,所以一乘法殊勝啊!這個說明彼土的菩薩,他們的心都是契於《法華》最後圓教所說的,大白牛車之法,一乘教。【善巧決定】「善巧決定」《佛地論》說:"稱順機宜,故名善巧"。他的所說順乎這個機,我們的說法,叫「契機」啊,聽法的人的根基、時機。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時機,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法運。所以有的時候,某一種大乘要用別的法來代替,有時機,有眾生的根機。所以要相稱、相順。與這個機宜恰當、適當,一切都是適當的,聽的人的根器是適當的,跟時代是適當的,跟法運是合宜的,這叫做"稱順機宜"。就說善巧嘛,很善、很巧啊,不笨拙啊,不是在那蠻幹。所以要善巧啊,你要就是蠻說,聽得他很厭惡,很反感,他還要罵兩句,逼得他毀謗佛法,你還說我有弘法的功德,那不行啊,那不是啊,你做錯了,做反了,要用善巧啊。所以《法華文句》中說「顯善權方便,」。要顯出善於行權,行方便。「明觀行精微」表明了觀行的精和微。上一句顯善權方便,這是覺他。我能夠善於行權,善於方便,善於對於他現在宜於聽某種的法。來對他說,應該用哪些譬喻來指點他,這個就是利他後面所需要的。這個觀機、逗教,逗教還有意思,就是說引發他的善根,引發他的疑問。所以禪宗常常有一些很怪異的問題,底下再一句,他就開悟了。這就是把他的根本疑情給逗出來,這叫做逗教啊,觀機逗教啊。現在這樣說法的人太少太少了。行權方便,所以上一句是利他。下一句"明觀行精微",這個是自覺,因為只有自覺才能覺他,這一點大家必須要知道。最近我這裡來往的客人很多,幾乎每星期都有這麼一批兩批跑來。有的人也很好的心,他們從台灣、美國來的,到處參訪,都看了。他們提出一個問題,就發現中國很多的和尚都很可憐,不知道什麼,想什麼法子能幫助他們呢?也確實啊,是有這個情況,所以才需要辦佛學院嘛。所以國際友人一一見面一談,就發現這個問題,人家很著急啊,他的意思就是說是不是弄些錢來,弄些經書來、寄些錢等等。我說最好的辦法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好好的「自覺」,你不自覺就不能覺他。就是你問話人好好修持、好好修學。這個話也很難懂,在美國自覺和中國和尚有什麼關係?就有關係嘛,地球就是一個,小的很,實際就這麼個問題。所以這個地方,這個「自覺」就能善入精微,才能方便地去利他,才能夠隨機應緣,才能夠善巧。就好像,什麼叫覺悟啊,你睡著了,你做夢,咱們都在夢中,覺醒啦,覺就是你醒啦。哦,如夢幻泡影啊。「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剛才夢中的金銀財寶沒有了,害怕的老虎正咬著我,老虎也沒有了。覺了,就沒有了嘛。你要看見大家都很可憐,都在作夢,做害怕的夢,想要把他叫醒,這個叫醒的人,他自己還在作夢,他能叫醒別人嗎?他自己也在睡大覺,你必須自己是醒著的,才能叫醒旁人嘛!這個道理非常清楚、非常清楚!所以有很多人自己還在糊塗,就想我要怎麼說法度眾生,實際上是瞎忙乎。你自己還不明白,怎麼能讓別人明白。自己沒覺悟,怎麼使別人覺悟。所以,為了覺他先要自覺。單純為了自覺,是阿羅漢,焦芽敗種。真正為了行菩薩道要自覺,這個自覺是為利他而自覺的,這個就很殊勝了。「善巧決定」,善巧,上面引用了《華嚴》的十種善巧,這裡我們就不列舉了。「決定」兩個字,指事之固定了,不會改移的,就叫做決定。決定是什麼意思,決定就指的是真實不變的。所以在善巧之中,就是隨緣、隨機決定,所以隨緣中有不變,不變才能隨緣,隨緣不變啊。善巧而是決定真實不變,也就是隨緣而所施的善巧,也都是真實啊。所以世尊說了三乘的法,還是讚歎嘛,十方佛還是讚歎嘛,都是真實的。但是世尊自己說,這個是權說,阿羅漢是化乘【化乘兩個字,還待確認】啊。所以在這個地方能圓融。就是說,《法華》說的這個火宅喻,說了有這三種車,小孩子出來了,小孩子就得救了,得救是真實啊。三車沒有給他,但是給他們更好的了,給他們大白牛車啊。所以這就是決定得到真實之利啊,真實之本際,真實的智慧所演出的一些權說。同樣的是給眾生真實之利,善巧決定,同時這裡頭還有隨緣而不變,不變可以隨緣,這兩方面的意思。【論法無厭,求法不倦】「論法無厭,求法不倦」。現在有些人他說:「我就一句阿彌陀佛,什麼都不管了」中間來問我,我說:「這很好嘛,這能不能成功?是能成功」。後來我才知道,問話的這個人,他說什麼都不管了,他就是法上不管了,世間的事他樣樣管,他沒有一樣不管的,那就不行了。法上你不管了,我就念一句阿彌陀佛,世間的事情,什麼功名富貴的,樣樣都要管。鄰居稍微有點什麼東西擺的不合適,你都要吵架,有一個很有修行的老居士就為這個就氣死了。什麼都不管是全不管了,一念單提,這才有希望,所以現在有人這麼問我,我就要給他做解釋了,別給他肯定了,得包括一切啊,一切才行。所以這裡面"論法無厭",覺他啊,跟大家討論啊,無有厭倦的時候,不會說我膩了,我要休息了,我不願意跟你說了。所以說孔子也是誨人不倦嘛,教導別人,沒有厭倦的時候,都是為利他啊。"求法不倦",還要你求法,愈顯利他啊,心無厭足,是自利啊,自覺和覺他並重。【戒若琉璃,內外明潔。其所言說,令眾悅服】「戒若琉璃」,戒定慧是三無漏學,奉持戒律,明凈清潔,以自莊嚴。這個持戒跟琉璃一樣那麼乾淨。「內外明潔」,持戒很乾凈,像琉璃一樣,一點臟都沒有,內和外都是明潔。內指的是心,外指的威儀,表現於外的,表裡如一。由於這樣,所以大家對他說的話心悅誠服。所以「其所言說,令眾悅服」,大家聽了很高興,很佩服。【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破痴暗】「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會疏》的解釋是「法音高響,猶如鼓聲」。說話能夠引起大家重視,振動大家,猶如鼓的聲音。「威德摧邪,猶如勝幢」,他的威德在那,使得這個邪外自然心仆【「心仆」這個用詞似有不通,還需確認】。猶如得勝所建立的幢,法幢都是來譬喻,建立一個幢是印度當時打仗勝利時的一種表現。所以法幢是指在法上取得勝利時候的一種形式。威德摧服邪外就像得勝之幢。「慧日」是說,智慧的光明像太陽一樣,照破一切迷惑。這就是這三句話,"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這些菩薩都是如此。「曜慧日」就是菩薩的智慧照破眾生的黑暗,使得群迷能夠覺醒。「痴暗」就是指的無明。《華嚴》說:「如來智慧無邊緣」,是說如來的智慧沒有邊啊;「一切世間莫能測」,一切世間都不能測;「永滅眾生痴暗心」,佛的智慧永遠來消滅眾生的愚痴和暗。暗是無明,是這樣的心。所以佛的智慧,一切世間莫能測啊,眾生的痴暗是極其嚴重的。今天對我們來說是十分的不容易。人身難得,都已經得了,這就不說了。佛法難聞,佛法難信,這個難聞、難信,大家起碼是聞了、信了,這都是甚為稀有。這個也不能都歸功於自己,說我有這個根基,這還都是如來的智慧之功啊。所以如來的言教,這些文字般若,使我們今天聽到,我們才能夠破自己的痴暗啊。所以要感佛深恩啊,這個地方。【淳凈溫和】再底下,「淳凈溫和,寂定明察」。「淳」是純潔,「凈」是清潔,很乾凈。"淳凈"指內心的清湛離塵,像水湛清,一點髒東西沒有,這是純凈的含義。"溫"者是溫良。讚歎孔老夫子"溫、良、恭、儉、讓"。"和"字,儒家解釋的很好,"發而自然中節之謂和"。凡一些事情能夠發動出來後,自然中於節度叫做和。所以"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國的「和」字,道理很深啊。"中和"兩字你能致力於此,能達到的時候,天地以此而定位,萬物以此而生育。所以這裡面,「淳凈溫和」表於外的儀錶溫和。照我剛才的解釋,也可以解釋為內心,總之內外都是清湛,都是自然中節,自然合符戒律、法度。【寂定明察】 "寂定明察",這些話裡面都有很深很深的含義。"寂定",寂是常寂光的寂,寂滅為樂。定是戒定慧的定。所以說入大寂定,就是指的入大涅槃。所以說是實際的理體,理的本體。所以"寂定"兩個字代表的是本體。"明察"就是智慧的照用,照見五蘊皆空啊。《宗鏡錄》就是這樣一個宗旨啊說:"以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照見一切了了分明,秋毫不爽,一點錯沒有就叫做「明察」。所以寂定和明察放在一起就是寂而常照,在寂裡面照。不是一般的定,一寂了就什麼都不知道了,這種定就不是這種大乘的定的境界。【為大導師】"寂定明察,為大導師",這些大士是大導師啊,什麼叫導師呢?《凈影疏》說:"以慧開人,名為導師"。用智慧使人開解、開悟,來開導人,這個叫做導師。《會疏》說:"為失道者示其正路,故曰導師"。迷了路的人,你能給他指出正路,這就是導師。這個很具體,不是在課堂上我這裡講一講就算導師,這個不行。你要真給迷了路的人指出正路,那才叫導師啊,要起這個作用才算是導師。你只能講幾句經文,那不算導師,教員而已。那麼,怎麼叫大導師呢?極樂這些大士是大導師啊,他們就都像普賢,所以都是德尊普賢啊。咱們這個法第二品,來的這些大菩薩都是同尊普賢大士之德啊。就是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以這種最極圓、極頓的法,來普利九界,六道是六界,再加上聲聞、緣覺、菩薩,就九界了,能普利九界的一切眾生,所以稱為大導師。在菩薩中也可以稱為導師,所以稱為大導師。所以極樂大士為什麼能稱為大導師?寂定明察,寂而常照,有體有用。【調伏自他】「調伏自他」,作為大導師怎麼樣呢,就是自也調伏,他也調伏。調者是調和、調順,是調其心,心調。伏者降伏、制伏,降伏非心。《金剛經》中問,當云何住?我們的真心當云何住?如何降伏其心?這個所問就是調伏這二字的意思。所以怎麼開顯本心是調字的含義。心調的怎麼樣,本心能夠開顯了,要能降伏非心,是調伏兩個字的含義。既然是大導師,必然能對自心、他心俱能調服。所以這個境界就很深了。我們就很慚愧,我們對於自心尚不能調伏,煩惱來了還要動,更談不上調伏他人的心了。這些大導師對於自心、他心,他人的本心能使他明顯、他人的非心能使降伏。自身入道,也普令眾生入道;自心大覺,也廣令眾生都大覺。所以這個就是調伏自他。【引導群生,舍諸愛著。永離三垢,遊戲神通】「引導群生,舍諸愛著」,這調伏自他裡面首要是什麼?就是引導一切有情、一切眾生,你先要舍這些愛,舍這些執著。所以世尊在悟道的時候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我們首先要斷愛、還要斷執著。這個眾生,古雲,愛不重不墮娑婆,既然墮在娑婆世界,就是愛染在心中很深的。再有執著人、我、法執等等。所以就是要引導群生,為大導師,調伏自他,怎麼調伏他?要引導這一切眾群生,要舍離這一切愛,這一切著,永離三垢。永遠的離開了貪、瞋、痴三垢,思惑就沒有了,而且讓眾生遊戲於神通之中,自在無礙。所以這一段就是這些大士自覺覺他的功德。【因緣願力,出生善根】下面一段,"因緣願力,出生善根",因緣有兩個解釋,一個所說的解釋是,《凈影疏》裡面說,過去所修的一切善行,能夠讓我們又生出今生的善來了,這就是所謂因緣的「因」字的力量。我今生又去親近善知識,又去聽法,所以就是要聽人說,聽善知識說啊。"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解。"沒有過來人給你說,你雖然有智慧也不能理解。它要有這個因緣,所以這是緣力,你本來過去修了善,進一步今生的善,而又從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過去的善是因,現在聽法是緣。有因有緣,這就是因緣願力,就出生善根了嘛,就很好嘛。這是一個解釋,是中國的解釋。日本《會疏》的解釋,他就不一樣了,他說是「菩提心」是因力。因為菩提心是佛道的本因,你不發菩提心怎麼能成佛呢?「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發什麼心,得什麼果,因為菩提心是本因。這個能讓十方三世貫通,也讓一切魔怖畏。所以,不管你修哪一宗都可以,發菩提心是不可少的,以這個為因。以什麼為緣呢?就是說得廣求知識,大聚眾善。補充一句,還要行善。這個緣有轉凡入聖的大威力,這是《會疏》的解釋。這兩種解釋,一個是前生的善根為因,一個是以今生髮菩提心為因,這兩說可以互相補充。你過去生中種了很多善根,所以今生才能發菩提心;今生之所以能發菩提心,就是因為過去生中種了很多善根。這兩種說法雖然不同,但是沒有矛盾。"願力", "起行之願,名為願力"。你發了很多願,誰都發了很多願,但是在這個願力之後,你並沒有跟著有行動,這是空願。所以檢查你這個願是空願,是狂願,還是真實的願,就是看你這個願之後是不是能夠起行,起行之後能不能堅持、貫徹,這就有了願力了。所以《會疏》就說,願力是什麼呢?是四弘誓願,像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等等這四句話。他就能夠清凈佛國、佛土,能夠成就眾生,這就是願力。你真的去「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佛道無上誓願證」,種種都做到了,那不就是清凈佛土嗎?就能成就眾生嗎?有願力沒有行,就叫做虛願,沒有力量。那麼現在極樂世界的這些菩薩又有因緣又有願力,自然就會生出新的善根,所以說因緣願力,出生善根。那麼這句話,我們不但要了解極樂的大士是如此,我們每一個人自己也應該走這條道路。我們肯定是有因力,沒有過去生的修持,怎麼能出家呢?怎麼能聞到這個無上的大法呢?我們四眾弟子能深入這個圓頓的法門,這個因力、緣力、願力都還是具足的。你本來善根就有一些,再增長出生新的善根,這樣不斷地增進一直到朗然大覺大悟,所以因緣願力,出生善根。因此我們就要廣求善知識。古德像趙州禪師八十猶行腳,趙州十八歲就解決問題了,可是八十歲他還在登山涉水,參訪善知識,在深山老林中,找一些隱居的大德請問一句半句。我們也應該如此,願叫他啟行啊,就可以生出新的善根。這個善根在《大悲經》上說"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所以我們要種善根,出生善根啊,你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善根一直到入涅槃界,涅槃界就是整個法界,這個善根是不可窮盡的。所以過去的善根是因,現在因願力使他增長。因就結果,果裡面就有籽嘛。蓮蓬是果,蓮蓬裡面就有蓮子,種下去又出現新的蓮花嘛。這種輾轉,所以善根就不盡嘛,這是「因緣願力,出生善根」啊。【摧伏一切魔軍】"摧伏一切魔軍",魔是奪人的慧命,比奪人性命還重要啊。肉身丟了不可惜,一入胎就有了。斷了慧命就不行了,因為你就不信了、不修了,這個斷了。魔奪人的的慧命啊,壞你的的道法,壞你的功德善本。所以這一類型的叫做魔,這類鬼神他確實有大神力,現在我們發現很多人著魔,也都很神異。有的把自己的母親殺了,在修持的時候,他就看見自己的師傅在對面,有這類鬼神,這不是自己的心理作用。要知道宇宙間確實有這種存在,叫做魔。所以大家有時候說空,要說魔沒有,是空,也可以說,那就是說你自己就是空,這一切都空,那麼這也可以說空。你認為這些都有,那魔也就有,鬼神也都有,天堂、地獄也都有。那麼催伏一切魔軍,魔的隊伍稱為魔軍,他專門跟修行人來搗亂的。所以往往為魔所纏繞,所以修定、打坐,所以《楞嚴經》上講,如果不靠咒的力量,專靠自己入定打坐的話,要想成功,那是很難很難的,沒有啊,魔他搗亂嘛。你沒有辦法對付他,他的本領比你大得多,那麼這些菩薩們能降伏一切魔軍。【尊重奉事諸佛】"尊重奉事諸佛"。奉事諸佛是不容易的,所以要是生到邊地之中,他不能出來,只是有菩薩到他那邊說說法,他不能到極樂世界去見阿彌陀佛,也不能飛行到他方世界去拜佛啊。所以奉事諸佛要有很大的善根,很大的福報。那麼現在這些極樂的大士,降伏魔軍,奉事諸佛。【為世明燈】"為世明燈",是世間的明燈,這是譬喻菩薩的智慧,能給眾生照破黑暗,照破迷惑,給眾生開解,指示正道。黑暗中有燈你不就能看見了嗎?不黑了,你看見路了,所以這是很好的譬喻啊。《凈影疏》解釋"為世明燈"怎麼講呢?"自具智慧,能生物解,名世明燈。"自己有智慧,能讓眾生生起正解,就叫做世間的明燈。【最勝福田】這些菩薩,一方面是世間的明燈,並且是"最勝福田"。"最勝福田",種福田的田叫"福田",那種福的田就應該是受供養的田。《探玄記》說:"生我福故,名福田"。這個能夠給我生出福來,生出福報來,所以叫做福田。《優婆塞戒經》指明了三個福田。第一是「報恩福田」。我們要報恩,這裡面可以種福,報父母師長的恩,這是一個福田。第二是功德福田。這個福田很有功德,你供養這個可以得福報,這就是三寶:佛、法、僧,供養三寶,有大功德,能種福田。第三個是貧窮福田。他很窮、他很苦啊,你對於他們布施、給他們謀福利,這個也是福田。今經上說最勝福田,我們要注意了,最勝福田,我們要注意了,怎麼是最勝呢?這些菩薩在種種福田之中,他能夠給眾生生出最殊勝的服務,所以說這是最好的田、最殊勝的田啊。另外他給你的果實是最殊勝的。這些菩薩為什麼是最殊勝的福田呢?因為他有殊勝的功德嘛。為什麼有這個功德呢?我們底下再看看。【殊勝吉祥,堪受供養】底下"殊勝吉祥,堪受供養",這裡跟這兒就連起來了,剛才說為世明燈啊,他光明、他智慧啊。這個是大福田啊。底下說「殊勝吉祥」,這就是"文殊菩薩"的名號。文殊就是文殊師利,可以翻成勝、妙、文殊又號妙吉祥,第一等。"師利"可翻成德、吉祥等等。所以「殊勝吉祥」就含著文殊菩薩的名號。文殊就表現根本智,是七佛之師,所以殊勝吉祥。所以他就是明燈,他是最勝的福田。這就連下來了,所以"殊勝吉祥,堪受供養",受得起這些供養啊。【赫奕歡喜,雄猛無畏。身色相好,功德辯才,具足莊嚴,無與等者】底下"赫奕歡喜,雄猛無畏。"赫"是光明,"奕"是一種茂盛、強勝,"赫奕"指像火焰,很明亮,很有威勢。"雄猛",《法華經》中稱"大雄猛世尊"。世尊是大雄,因為世尊斷盡一切煩惱,你看「大雄寶殿」,大雄嘛,無所怯畏,勇猛精進,所以是雄猛。所以這些菩薩都是「赫奕」,形容他這個雄猛。"無畏",修四無畏,無所畏懼。而且在《大乘義章》中講:"化心不怯,名為無畏"。化度眾生的心,永遠不會怯懦,叫無畏。這些菩薩也是如此。"身色相好",身的這個形色相好。相好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都具足。實際這指的應化身。這要是顯到報身的話,那是無量的相、無量的好。我們的眼睛就辨別不了了。所以我們這麼來看,"赫奕"者,是表菩薩的光明、殊勝。"歡喜"表這些菩薩內心很自在、形容也和悅。"雄猛無畏"表現菩薩的實德、勇猛精進,說法度生沒有怯懦,沒有畏懼,並且顯出這個儀容威神無比,大雄不怯。底下說"功德辯才,具足莊嚴",還有其他的功德,這舉出一個叫辯才,等種種的功德都具足。功德智慧莊嚴其身嘛,具足了這些功德,就具足了莊嚴。那麼這都是讚歎極樂世界這些菩薩。【常為諸佛所共稱讚。究竟菩薩諸波羅蜜,而常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那麼這一段的最後一段,「常為諸佛所共稱讚」。這些大士,十方的諸佛都證明他們的功德,都讚歎這些大士。「究竟菩薩諸波羅蜜」,我們說六度,就是六波羅蜜,六度就包括萬行啊。對於這些六度萬行都徹底了,都達到了究竟,都圓滿啊。「而常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雖然究竟種種的諸波羅蜜,可是他安住於不生不滅的三摩地。不生不滅就是寂定。不生不滅就像《涅槃經》講的,涅就是不生,槃就是不滅,不生不滅就是大涅磐啊。《維摩經》就說:"法本不生,今則無滅。所以這個不生不滅就是離開生滅了。小乘對於有餘涅槃的解釋偏於空,大乘就是「空、假、中」了,從空入假,再有為,雖然是有為,他做種種波羅蜜嘛,布施、持戒、禪定啊,等等都是有修啊,有為啊,而在這個事項上顯示出本來不生不滅啊。不是都要離相,所以二乘是離開相,一切相都要破相,說「破」。而大乘法是"當相即道,即事而真",不要剝開了相去談真,這個顯相的時候就是空,相就是道,事就是真,就是真如,就是實相。所以常常有人說,這桌椅板凳就在這兒,你怎麼能說它是空啊?明明看得著的。那麼現在就不用很多佛理了,就用愛因斯坦的話就回答了:「這一切物質都是人類的錯覺」。你說桌椅板凳是有,那是你的錯覺。這是科學家就給你答覆了,不用咱們費勁,所以我們以後講佛法好講了。有人問這個問題,你就把愛因斯坦的話搬出來。所以說「終日度生,終日無度」,這是這些菩薩。在不生不滅諸三摩地之中而廣修種種諸波羅蜜,廣修種種萬行啊。關於「終日度生,終日無度」,最近我看了台灣的一位老和尚的一個對話。他這一本書中的這段對話,我非常欣賞。有人去問他,這個老和尚入定能入四十天,他的基本功就是入定和念佛,教理不是很深,知道得很少,禪宗的理論也不深,他的基本功是打坐和念佛,但是定功很深。有人問他一個問題,他說是"我們是不是要像老和尚這樣,整天在打坐啊?"他回答的這句話,因為他都是有真實的修持。所以他直起直用,雖然他不是很會禪,可是他這句話回答的是說得本地風光,就是他自己的風光,他並沒有想安排一句話來回答你,說我這句話有禪機,要是這樣的話,按禪宗說早就應該吃棒子了。老種尚回答說:"我是聽了你說話,我才知道我在打坐。"。所以在人家問這句話之前,他並不知道自己在打坐,可是他是在打坐。所以這不就是說終日打坐,終日無坐?他不知道他在打坐,哦,你說了,我才知道我在打坐。所以過去也有一個公案嘛,不大記得清了,大概齊,就是一個精神,我就不去翻書了。大概是葯山,在石頭那裡坐著,有人走過來問他:"你在做什麼?",他回了一句話,這句話不準確,意思就是這個意思,說:"聖諦亦不為",就是聖諦我也不做。底下是準確的,因為我總是抓那個最欣賞的,不是用記,一欣賞就記住了。說又問:"那你是不是在那兒閑坐?是不是你什麼都不幹,在那裡閑坐著呢?葯山回答:"閑坐就是為。"什麼是有為,什麼叫無為,這一點要好好體會。閑坐那是為啊,你要是以為閑坐就是無為,那就永遠不能明白什麼是道了。所以這就是現在人生活裡面的事情。也能暗合到這兒,「終日度生,終日無度」。「日涉萬緣,一心空寂」,所以在布施、忍辱等六度萬行都能究竟,還安住在不生不滅的三摩地中。這就是說這些大士的功德。【行遍道場,遠二乘境】行遍道場,並不是說整天在大道場跑,沒有地方不跑。所以說凡是在道場中的這一切事,一切行,他都圓滿了。這是「行遍道場」。"遠二乘境"。這幾句話,也是很驚心動魄的。這是《十住毗婆沙論》說:"若隨聲聞地,及辟支佛地,是名菩薩死,則失一切利。若隨於地獄,不生如是畏。若隨二乘地,則為大怖畏。"你要是隨著聲聞、辟支佛,依照這些地去修持,是名菩薩死,就叫作菩薩死了。你就失掉了一切利益,要比破戒入地獄的事情還要可怕。所以這個地方說遠二乘境,極樂世界的菩薩都是遠二乘境,所以二乘種不生。所以佛說二乘是焦芽敗種,定性聲聞就是如此,是焦了的芽,腐爛的種子。密教里有戒條,在聲聞眾中住了七天,你就是犯戒了。當然,你如果是去度他們就另當別論了。你就是跟他們共同生活、共同學習,待七天你就破戒了。所有受戒就應該研究,現在很多人是受戒了不研究戒,破了戒也不知道。所以遠二乘境,這裡面有什麼道理?你隨地獄了,你是什麼?你破戒了,你殺盜淫,你壞了戒了,你就要入地獄啊。但是你不要害怕,破了戒不是最壞的事,最怕是你破了見,壞了見啊。因為破了戒之後,你去懺悔,將來你這個罪受完了,你還可以繼續修嘛。所在地獄中的眾生如果要是肯念佛,罪報滿了之後,他一出地獄就是清涼花菩薩。那麼破戒這個不可怕啊,壞了見就不行了。現在很多人不重視這個「見」啊,當然守戒就是好的了,我們也讚歎,實在是讚歎。但是現在還要進一言啊,底下還要重視自己的見啊。如果你壞了見。比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是壞了見。他就要以損人利己為正當的。這是見的錯誤,見的錯誤不好辦。所以捨身容易舍見難啊。這是很粗的,當然細微的,很多很多細的見,難捨啊。所以菩薩要修"慈悲喜舍",所以這個地方就是遠二乘境,才引出這一段經文,引出了戒和見的問題。所以密宗里就特別重視,禪宗也是如此,「不貴子行履,只貴子見地」,說你破了戒之後你可以懺悔,你去受罪,出來之後,罪報完了,你的見解還是對的,你可以繼續努力。見要錯了,你永遠要繼續錯誤。所以我們現在為什麼要好好的廣求多聞,要讀誦,要修持,就是要使自己有一個很正確的見啊。一個決定的見,一個圓滿的見啊。【阿難:我今略說彼極樂界,所生菩薩,真實功德,悉皆如是。若廣說者,百千萬劫不能窮盡】「阿難!我今略說」這是釋迦牟尼佛教阿難了,我現在略說說極樂世界所生的菩薩,他們的真實功德,都是如此,我還是略說。如果廣說,百千萬劫不能窮盡啊。那麼這一品就完了。壽樂無極第三十二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凈若此。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出入供養,觀經行道,喜樂久習。才猛智慧,心不中回,意無懈時。外若遲緩,內獨駛急。容容虛空,適得其中。中表相應,自然嚴整,檢斂端直。身心潔凈,無有愛貪。志願安定,無增缺減。求道和正,不誤傾邪。隨經約令,不敢蹉(cuō)跌(diē),若於繩墨。咸為道慕,曠無他念,無有憂思。自然無為,虛空無立,淡安無欲。作得善願,盡心求索。含哀慈愍,禮義都合。苞羅表裡,過度解脫。自然保守,真真潔白,志願無上,凈定安樂。一旦開達明徹,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參回,轉變最勝。郁單成七寶,橫攬成萬物。光精明俱出,善好殊無比。著(zhù)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無量清凈阿彌陀佛國。橫截於五趣,惡道自閉塞。無極之勝道,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所牽隨。捐志若虛空,勤行求道德。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何為著世事,譊(náo)譊(náo)憂無常。這個題目也很有意思,壽樂無極,無有極限啊。第一句話,「佛告彌勒菩薩」,我們這個要重視啊,都是佛告阿難啊,這個地方是佛告彌勒,所以這個經前半部是阿難當機啊。從這以後是彌勒當機,阿難退居第二位。在這個經中,後頭現在我們這次講不了了。佛告訴彌勒,「我今如理宣說如是廣大微妙法門」,我現在如實際之理,向你們宣說了這麼樣廣大,這麼微妙的法門,就是指的念佛法門啊。「一切諸佛之所稱讚」,十方佛都稱讚啊。「咐囑汝等」,現在就囑咐給你們,指的是阿難及當時在會的一切大眾,菩薩及地球上的兩萬人,做大守護啊。你們要好好的守護,而且是大守護啊。所以在這個會上,彌勒當機,接受了佛的囑咐。所以因此下一個佛來,是彌勒。(在學習中遇到不確定處,請以錄音原話為準。)原稿的提供者:天津居士、應化居士參加初次修訂校對的蓮友網名(按開頭字母循序):安住、bzheng2005、比煙花寂寞、dong、尕丫兒、H2O、弘明、境隨心轉 、南無阿彌陀佛、清寧、隨緣、天下無賊、Wendy、雪野、鷹、易者、只愛白玫瑰
推薦閱讀:

高級命理講座【第十二講】
十餘年翻譯行家邀您入行,成就下一位翻譯官
無量壽經講座(30)
無量壽經講座67(受菩提記第四十四…)

TAG: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