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康熙諸子的繼位之爭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竟當了61年;而且也是繁育能力最強的皇帝,有4位皇后、51位妃嬪,子女數也不多不少55個,其中35位阿哥、20位格格。按理說長壽長福、多子多福,可物極必反,這倒給康熙帶來意想不到的煩惱。問題的癥結很簡單,皇位只有一個,兒子卻太多了,尤其是都有點本事,互相不服氣。那必然明爭暗鬥,禍患也就此潛伏著了。

    說到皇位繼承,漢人一向搞嫡長繼承製,即正妻長子繼承製。但滿清卻沒有延續這一套,努爾哈赤之後的皇太極就是由八大和碩貝勒會議推定的,順治也由貴族們討論所確定,康熙本人則由順治與孝庄皇太后一合計,畫個圈寫上遺詔就算數。康熙究竟怎麼操作呢?大家知道,康熙對漢文化相當推崇,加上對皇后赫舍里氏格外恩寵,骨子裡也傾向借鑒前朝的嫡長繼承製。事實上,他也這麼幹了。康熙十三年,皇后赫舍里氏在生育皇次子胤礽時難產死亡。赫舍里氏是康熙初期輔政四大臣之首索尼的孫女,與康熙不說是青梅竹馬,至少蠻早投緣的。悲痛之下,康熙一改滿人不立太子的習俗,在第二年就冊立嫡長子胤礽為皇太子。但立儲過早,尤其是當年的太子還沒斷奶,就成了天經地義的接班人,也留下了康熙始料未及的後遺症。

    對於胤礽,康熙實在是很關愛。皇太子於康熙十七年出痘,那是平定「三藩」之亂的緊要關頭,康熙卻親自護理,連續12天沒批閱奏章。要知道康熙是很勤奮的萬歲爺,這是嚴重違背其生活和工作規律的。但康熙的偏心,並不意味著別人就此對皇位死心。畢竟君臨天下的滋味,比吃河豚魚要好得多,即使嘗點河鮮都值得拚死,何況是千秋萬代的事業。首先有想法的是大阿哥胤褆,他比胤礽大兩歲。人說年齡是個寶,有時年輕些好,有時少生一個月編號就在前。胤褆自然這樣想。他為惠妃納蘭氏所生,也曾得寵過。在康熙平定葛爾丹時,19歲的胤褆從軍出征,參與指揮戰事,所以26歲獲封直郡王。不過他對皇位有想法,也離不開外叔公大學士明珠的推波助瀾。作為朝庭的「老江湖」,他當然一方面鼓勵胤褆在康熙面前多露臉,通過積極表現博得好感;另一方面又拚命拉攏朝中大臣,屆時人多好辦事。像大學士余國柱、戶部尚書佛倫、刑部尚書徐乾學等,果然聚攏來了,隱然形成「皇長子黨」。但康熙可不是吃乾飯的,想當初14歲就擺平了權臣鰲拜,現在怎會容忍兒子們干兄弟鬩於牆的事呢。康熙二十七年,明珠被罷免,「皇長子黨」頃刻土崩瓦解。

    但康熙的煩惱才剛開始,潛伏的禍患也逐漸初露端倪。如果說將胤褆打入冷宮,對康熙還算是件尋常事,真正棘手的,是最不該掉鏈子的環節出事了。要說胤礽也實在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做了太子爺,本應安安耽耽呆著,多加強身體鍛煉,少參加政治聚會。他卻不知足,或許是得到一樣東西太容易了,往往會得寸進尺。由於從小受寵溺,皇太子胤礽養成了暴戾的性格,飛揚跋扈,奢侈驕橫。對別人兇狠些也就算了,畢竟你的父母特牛!可胤礽實在將怨氣發錯了對象,竟然感到自己坐「冷板凳」時間太長了。他常跟人說:「古今天下,豈有40年之太子乎?」其下之意,似乎希望老爸早點去見閻王,好讓他早日登基。這真是大不敬!所以康熙體健之福,竟帶來了父子結怨之禍。言為心聲,胤礽既然說了,便會在行為上有所表示。而皇太子雖然是期貨,卻從來不缺人投注——即使康熙再英明,身體再硬朗,真要「萬歲萬萬歲」還是不可能的。加上胤礽平時也分擔處理皇父的部分政務,自然會有一批人幫著出謀劃策,而領頭的又是一位外叔公,即索尼之子、已故皇后赫舍里氏的親叔叔索額圖。索額圖原是康熙身邊的侍衛官,由於皇后赫舍里氏這層關係,很快飛黃騰達,並在力擒鰲拜的突襲中立下大功,因此一待康熙主政,便升任為國史院大學士,一年後又加封保和殿大學士。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索額圖權傾一時,在當中呼風喚雨。本來明珠與索額圖還能扳扳手腕,當時就流傳一首民諺:「要做官,問索三;要講情,問老明」。但隨著明珠被罷斥,索額圖更是一言九鼎,而越來越多的大臣也紛紛趨赴太子門下隱然形成朝廷以外的第二個權力中心。對這一苗頭,康熙自然看在眼裡,便警告索額圖:「你們背後謀劃的事,你們勾結所作的所為,你們的怨恨之言,都不能擺在桌面上說,你心裡很清楚!」

    話說到這個份上,應是挺重的,但索額圖和胤礽竟置若罔聞、我行我素。比如,在定太子儀制時,索額圖授意衣物一律使用黃色,將其規格幾乎抬到與皇帝等同的地位。每年三大節,太子在主敬殿接受百官朝賀,行二跪六叩禮。康熙有些不高興,便叫來索額圖,不滿地說:「太子所用的儀仗等物,太為過制,與朕所用相同」。潛台詞很清楚,太子是太子,皇帝是皇帝,兩者有著本質區別。他似乎隱約感到了一種潛在的威脅,曾私下講:「說不定哪天就被鴆殺,或者被謀害,真是日夜警惕,心神不寧。」豐富的鬥爭經驗使康熙具有警惕性,索額圖和胤礽卻想老頭子想簡單了,不僅沒有懸崖勒馬,反而更加抱團滋事。康熙四十一年,康熙帶著胤礽南巡,胤礽在德州突生急病。為了使他儘快康復,康熙還特意把已被罷免的索額圖召來負責看護,並取消南巡行程,半道返回京師。但康熙前腳一走,但難以想像的是,索額圖和胤礽在德州便肆意妄為。索額圖乘馬直達太子住所中門才下,此種行為論法當定死罪。胤礽在德州所用之物都是黃色,其他儀注也都仿造皇帝。世間沒有不透風的牆,康熙很生氣,後果很重要。終於在康熙四十二年,康熙以「議論國事,結黨妄行」的罪名,將索額圖交宗人府拘禁。他在上諭中說:「爾任大學士時,因貪惡革退,後朕復起用,爾並不思念朕恩。即若養犬,尚知主恩,若爾者,極力加恩亦屬無益。朕欲差人到爾家搜看,但被爾牽連之人甚多,舉國俱不得安,所以中止。朕若不先發,爾必先之,朕亦熟思之矣。朕將爾行事指出一端,就可在此正法。」這段話很值得推敲,「若不先發,爾必先之」,應是康熙感到索額圖與胤礽已有篡點陣圖謀,不過說得比較隱諱。而「被爾牽連之人甚多,舉國俱不得安」,也說明「太子黨」已成氣候,若不及早處理,將後患無窮。索額圖自然被拘禁了,但人們居然還怕他,擔心哪天太子登基,到時會被報復。康熙惱火極了,乾脆將他處死了事。但康熙還是給胤礽留了退路,只是警告他:「從前索額圖幫著你謀劃的那些事情,我知道得清清楚楚,所以將索額圖處死。」卻不知胤礽仍未吸取教訓,反而破罐破摔,更不收斂。是可忍,孰不可忍?康熙四十七年,他老人家終於在木蘭圍場的布爾哈蘇台行宮,以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宣布廢除皇太子。當時的情景令人動容,他且諭且泣,悲傷萬分,此後六天六夜,不安寢食,涕泣不止。這件事對康熙的打擊真的很大,以致中風,只能用左手批閱奏摺。

    皇太子的廢黜,無疑帶來了政治真空,令更多的阿哥們趨之若騖。這也是康熙多子多福後的不幸。因為康熙的聰明兒子實在太多,而當時風頭最勁的數皇八子胤禩。胤禩精明能幹,被喻「有才有德」,加上內外經營,頗得人心。康熙曾說:「乃若八阿哥之為人,諸臣奏稱其賢。裕親王存日,亦曾奏言:八阿哥心性好,不務矜誇。」裕親王乃康熙之兄,這說明胤禩的口碑相當不錯。胤禩署內務府總管事,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不斷擴大自己的政治集團,比如大臣馬齊、鄂倫岱、揆敘、佟國維、王鴻緒等;而皇長子胤褆的生母惠妃曾撫養過胤禩,胤禩與失落的胤褆以及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允便結成統一戰線。當胤礽被廢后,許多人便建議康熙早定儲位。於是康熙就讓大臣密舉可繼立為太子者,順便掌握阿哥們的得票情況。大學士馬齊等大臣都秘密推舉皇八子胤禩,一時間似乎未來天下已非胤禩莫屬。胤禩一手揮動銀票收買人心,另一手則搜集官員隱私進行要挾,居然弄了幾大箱。他處處揣度聖意,將情況朝有利於自己的方向引導。但胤禩的毛病也出在猴急上,漸漸地竟以東宮自居,在廣結黨羽的同時,還收納九流術士,藏於家中密室。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康熙最終還是知曉了,十分憎惡地說:「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又說「此人之險,實百倍於二阿哥(胤礽)也。」康熙既然如此看他,他的政治前程也就不妙了。

    那時的康熙也逐漸上了年紀,看到廢黜皇太子後,阿哥們爭奪儲位的鬥爭這般複雜,心情也很煩躁。而此時皇長子胤褆犯了一件事,即用魔鎮的方法想謀害廢太子胤礽。康熙獲悉後很惱火,囚禁了胤褆,倒對胤礽動了側隱之心。加上畢竟對這個兒子有感情,便在康熙四十八年,復立胤礽為皇太子。可嘆的是,胤礽實在是扶不起的爛泥,仍然習性不改,甚至變本加厲,既拉小圈子,又搞惡報復。沒幾天功夫,又鬧得沸沸揚揚,這讓康熙寒透了心。痛定思痛,決定絕不能將江山交給他了。康熙五十一年,皇太子胤礽再次被廢。而且對他的黨羽斬草除根,將尚書齊世武「以鐵釘釘其五體於壁而死」,將死於獄中的步軍統領托合齊銼屍焚燒。胤礽也一直被圈禁至雍正朝亡故。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太子,也是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太子,前後合計長達37年。

    要說康熙的煩惱,不僅是兒子多,而且是聰明兒子太多。這裡有必要講講皇三子胤祉。胤祉博學多才,是學術研究型的。大家知道的《康熙字典》就是他主持編撰的,當然也得一分為二,光靠胤祉畢竟撐不起檯面。他主要發揮組織協調的功能,真正爬格子的主要靠一批像陳夢雷、李鈸、方苞那樣的大知識分子。但無論怎麼說,胤祉是有知識、有文化、有水平的。康熙也挺喜歡胤祉,晚年經常到他的園子里玩。這不免讓皇三子多了些想法,以為繼承皇位有戲。受這樣的信息鼓舞,胤祉的門下也活動開了,甚至還請方士算命。康熙看在眼裡,卻沒有責怪,反而對親信說,今後如果胤祉一不小心被牽連,你們可要為他辯白。看來康熙對胤祉格外寬容,大概是因為他比較孝順,骨子裡是個文化人,康熙也就格外放心,認為他搞學術可以,真要君臨天下,卻不怎麼適合。因此喜歡歸喜歡,找他當接班人,沒門;用政治手段教訓他,也不會。

    由於諸位阿哥在皇位繼承問題上的糾葛,晚年的康熙大損元氣、鬱結成疾。他曾嘆息:「日後朕躬考終,必至將朕置乾清宮內,爾等束甲相爭耳!」康熙是以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晚年的境況自喻。齊桓公威風一世,剛一斷氣,五個兒子互相殘殺,箭射在屍體上,也無人顧及,以致屍體在床上67天沒法入殮,連蛆蟲都爬出窗外。康熙晚年心境的悲苦由此可見。而在諸位阿哥相互角逐、鷸蚌相爭之時,皇四子胤禛也悄然積蓄著力量。康熙所有的兒子中,論城府當數之深胤禛,他不顯山露水,卻頗有心計。胤禛是個兩面派,極其察言觀色之能。他對皇太子的廢立,窺測風向,但從不表露自己的姿態。對皇八弟胤禩,既不附從,也不作對。表面上,他謹從父言,「安靜守分」,吃齋念佛,似乎對皇位沒有覬覦之心。同時,對康熙表示忠孝,還竭力友善兄弟,與皇十三弟胤祥、十七弟胤禮尤其密切。因此,在諸位阿哥圍繞皇位的繼承問題而矛盾重重時,韜光養晦的胤禛顯得老成、持重,甚至頗為安分守已,所以沒有引起康熙和阿哥們的猜疑。而胤禛的這一姿態,其實來自門下謀士戴鐸的告誡:「父皇英明,做兒子的就很難。太張揚外露,勢必引起父皇的疑心。若一點也不顯山露水,又被父皇和眾兄弟看不起,從而棄之不顧。故此,兩者之間的分寸,勢必要把握得恰當。」極其老辣的胤禛心領神會,便在露與不露之間巧做文章。他沒有大範圍地結交朝臣、培植私黨,卻也沒有守株待兔,而是暗中結交了兩個重要人物——隆科多和年羹堯。隆科多乃當朝皇后的胞兄,官拜步兵統領,掌管京城的戍衛。年羹堯則是四川巡撫,在與準噶爾作戰的西線戰場擁有一支精銳軍隊。可以說,在與諸皇子的較量中,胤禛在無聲無息中佔得了先機。

    很難準確判定康熙究竟是怎麼看待胤禛的,但至少印象不錯,在當時的格局下,假如選擇皇位繼承人,胤禛應是選項之一。但是否作為第一號種子選手,卻值得懷疑。而在立儲問題上,康熙五十七年卻出現了一個很有標誌性的兆頭——他任命時年30歲的皇十四子胤禵為撫遠大將軍,鎮守西北邊防。滿族以馬上得天下,一向推崇戰功。在太子虛位的情況下,任命一位皇子擔此重任,既表明對其能力的充分信任,也無疑為他創造了建功立業的絕佳機會。在胤禵挂帥出征前一年的年底,康熙曾頒布了一道詔書,表示對懸而未決的立儲問題已有考慮,並聲稱:「我一定選擇一個堅固可靠之人為你們做主,並讓你們傾心悅服。」隨即胤禵披掛出征,這不由使人產生聯想。而且在胤禵行前,康熙還親自為他舉行隆重的儀式,專封「大將軍王」稱號,並特許使用王所用的旗幟。滿清立國以來,皇子分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四個等級,以親王最高,貝子最低。此時年歲較小的胤禵,爵位僅是貝子,卻享受了王的待遇,不正是一種暗示?躊躇滿志的胤禵便帶著輝煌夢想出征了。他果然不負父望,經過4年奮戰,取得收復西藏的勝利,而後與準噶爾部談判達成了協議。到了康熙六十一年,西部戰爭基本得到平息。

    正當胤禵大功告成、班師回京之際,康熙突然駕崩,皇四子胤禛神秘地繼承大位。至今這仍是一個雲里霧裡的懸案。話說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七,康熙駕臨京城郊外的暢春園。初八,有旨傳出:皇帝偶遇風寒,因龍體欠安,從初十到十五,將為冬至的祭祀大典「齋戒」,一應奏章不必送來。皇帝「齋戒」本是一件尋常事,沒有引起多少人特別關注。但皇四子胤禛卻敏銳地捕捉到了什麼,從九日到十二日,他不斷派人入宮探視父皇。到十三日凌晨,康熙的病情已十分危急。一直在皇帝身邊擔負侍衛任務的隆科多,忙派人傳達詔命,召眾皇子火速趕到暢春園。但不知為何,皇四子胤禛卻姍姍來遲,將近中午方到。晚十點左右,康熙駕崩。隆科多向眾皇子宣布:「皇上遺詔,命皇四子繼承大統。」而此時,手握京師衛戍兵權的隆科多,已牢牢地控制了京城。凡可能與胤禛為敵的皇子及王公大臣,都處於嚴密監控之中。胤禛又手寫密書,派心腹星夜兼程送交四川巡撫年羹堯,令他以奉皇帝密詔的名義,火速率師接近胤禵的兵營。一旦皇十四子有反常舉動,將予牽制,使其無法殺回京師。康熙駕崩的當晚,胤禛與隆科多等裝載遺體回京,並封鎖皇宮,不許其他皇子進入。皇四子胤禛正式登基,這便是歷史上的雍正皇帝。

    圍繞雍正的繼位,爭論的焦點是遺詔的真偽。《清聖祖仁皇帝實錄》記載,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召皇三子誠親王胤祉、皇七子淳郡王胤祐、皇八子貝勒胤禩、皇九子貝子胤禟、皇十子敦郡王胤(示我)、皇十二子貝子胤祹、皇十三子胤祥、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諭曰:「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這份遺詔今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有專家認為,雍正畢竟也受到康熙的信任,尤其是被派到天壇代行祭天大典,因此存在讓其繼位的可能。但持異議的也很多,康熙駕崩後,為何由隆科多單獨宣諭由皇四子繼位的遺詔?而其他王公大臣都不在場。既然是《康熙遺詔》,應在康熙去世前定稿並經本人審定,為何在康熙十三日死後不立即宣布,卻到十六日才公布?而且經清史專家研究,這份《康熙遺詔》是參照康熙五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諭旨修改而成,可見其中有偽造嫌疑。而等康熙駕崩噩耗傳出,京城九門關閉6天,諸王非傳令旨不得進入大內,也容易使人產生政變聯想。還有人說,雍正死後不入清東陵,卻埋在清西陵,說明他得位不正,怕在地下見皇父康熙。甚至雍正繼位後殺年羹堯、隆科多,也有殺人滅口之嫌。這些推理都有它們的合理性,但也沒有絕對的鐵證。當然,民間流傳最廣的那個說法,即康熙臨終前本來發了一道詔諭,叫遠在西寧的撫遠大將軍、皇十四子胤禵緊急回京繼位,卻被隆科多捏在手裡不發,並將康熙遺囑「傳位十四子」,篡改為「傳位於四子」的傳聞,卻完全站不住腳。因為當時繁體字的「於」寫作「於」,「十」字很難改成「於」字;而且行文規範是「皇某子」,「於」與「四」之間隔了一個「皇」字。不僅如此,滿文為清朝國書,如此重要的遺旨起碼不能缺滿文,又豈能改「十」為「於」?看來也不能過分冤枉雍正的。

推薦閱讀:

[康熙八阿哥]胤禩——康熙末年黨爭的犧牲品
《雍正王朝》隆科多為何向康熙撒謊告發六叔佟國維結黨忤逆?
康熙皇帝講了崇禎皇帝的什麼笑話
鏡頭下:聶榮臻元帥祖墳如何?始建於康熙年間,至今有3百多年
《康熙來了》教壞我們的那些事

TAG:諸子 | 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