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孩子性格「捉急」的家長,是因為還沒看到這篇~
20世紀20年代,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在著作《心理類型》中,創造了「內向」、「外向」這一對術語。但是他認為並不存在純粹的內向者或純粹的外向者,人們往往表現出一種內向與外向的混合傾向。有的人外向特質更多,有的人內向特質偏多,因此行為表現顯現出差異性。在他的模型中,外向人的能量來自於人際間的社會交往,而同樣的社交活動對於內向型人來說如同課以重稅,會對他們的心理能量造成消耗。
根據德國心理學家漢斯·艾森克的理論,內向型人格者和外向型人格者行為的不同來自於腦皮質喚起水平的差異。簡單來說就是腦神經傳導速度和活動數目的差異。在同等環境中,外向者的腦神經較內向者有相對少量的「喚醒」,因此他們更樂於尋求刺激更強的環境。因此外向人更喜歡與人打交道、喜歡新環境、喜歡更多外界刺激。新鮮的信息讓他們感到精力充沛、興緻盎然。
而內向者單位時間內加工的信息量更多,大腦對「外部刺激」表現出較為活躍的反應,因此他們更容易「信息過載」,所以內向的人常常傾向於拒絕過量的信息加工,並避免過多的信息刺激。
偏內向的人和偏外向的人還有很多不同。研究者發現:在學習、運動控制和警覺控制相關的腦區,外向人在接受外界刺激時會有更快的處理速度,因此他們反應快、行動快、行動力強,但是容易衝動行事,思考容易欠缺深度。內向的人更多使用大腦前葉,他們思考時神經迴路更長、更複雜。外向者的注意力在於外界,而內向者的注意力聚焦於內在世界……等等。
可見,內向、外向都不是優缺點,只是不同而已。
對於偏內向型或偏外向型的孩子,家長要把握哪些教養要點呢?
1
人際交往
外向孩子喜歡交往和表現,家長可以為孩子提供這樣的機會,這會讓他們感到如魚得水。家長也可以利用這些機會,去延伸、拓展,落實自己的教養想法。比如,我們可以讓孩子在社交活動中增強同理心、後果意識;可以讓孩子為了表演而忍受一點枯燥單調的練習;可以讓孩子籌劃社交活動,鍛煉規劃和思考能力等等。
內向的孩子不是不能享受社交,只是他們會容易感覺較累,需要不時調整自己,恢復能量。所以首先不必強迫內向的孩子加入社交環境、表現自己或者跟所有的孩子都成為好朋友;第二,我們要教給孩子具體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方法,怎樣說、怎樣做,包括感到疲憊時怎樣退出談話或交際環境,以及必要時怎樣拒絕。教給孩子具體辦法,讓他知道在人際交往中自己可以保護自己,又能處理得體不會引起衝突,他就會越來越願意去做了;另外,要給內向的孩子足夠的獨立空間和自由,這對於他們來講相當於修整和「充電」。
2
運動的重要性
外向的孩子精力充沛,所以體育運動可以幫助他們消耗過多的精力。很多外向的孩子之所以坐不住,其中一個原因僅僅是——他們沒「動」夠!在運動中,孩子也可以培養專註、堅韌、自控等等方面的能力和品質。大一點的孩子可以進行有規則的運動,讓他們體驗規則的意義和運作方式,從而使外向孩子的自我控制、自我約束能力得到加強。
內向的孩子同樣需要運動,但他們一般不喜歡有對抗衝突的運動,我們可以多培養他們做一些肢體衝突少的運動,比如慢跑、游泳、輪滑、乒乓球、羽毛球等等。他們可以從運動中放鬆大腦,恢復精力。如果有的孩子開始不接受體育運動,我們可以在適當的時候提議一起出去走走。也可以教給孩子,感覺壓抑的時候掄掄胳膊、蹦一蹦,放鬆身體就可以放鬆大腦。
3
批評的技巧
外向孩子往往很淘氣,因此往往會受到更多的批評。其實,很多外向孩子的所謂「錯誤」,是因為他們行動之前欠考慮,這是他們的生理特點,家長對此要多理解,不要上升到道德高度去批評。
家長要做的是:教給他具體辦法,比如告訴他,當你下次覺得自己太激動時,先數十個數,然後再去做某個事情;或者當他們拿不準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確時,建議他們先在腦子裡「演電影」,預演一下,看看一直到做完,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情,相信你腦子裡的電影,它會幫你看到未來要發生的事情。總之,給他方法,這比批評更有用。外向的孩子對別人的肯定和誇獎都很重視,所以多從正面引導最重要。
內向的孩子天生就趨向抑制自己的行為,自律性更強,做事情更能考慮後果,所以通常他們的行為問題不多。同時,內向的孩子也更容易生出羞愧、內疚、自責等情緒,所以當你要批評他們之前,一定要了解好情況,看看事情是不是自己以為的那樣,分析一下孩子為什麼這樣做,動機是什麼,免得誤解了孩子。
對於不當的行為,認真告訴他那樣做會有什麼結果,下次最好能怎樣去做,這就夠了。內向的孩子理解能力都比較強,會聽懂、記住你的話。過多的指責批評,容易使他們更加退縮到自己的世界中,而失去嘗試冒險的勇氣。
4
順勢教養
很多家長覺得外向的孩子缺乏自控能力、不專註、坐不住、淘氣,難以管教。根據外向的孩子好動、貪玩的特點,我們可以盡量利用遊戲的方式來訓練孩子的專註力、自控力。比如:「扮演雕像」遊戲,或者扮演英國皇宮的衛士,看誰能演的時間長。還可以多帶孩子玩需要專註的遊戲,比如,找不同、多米諾、拼圖等等。這些遊戲只要家長堅持去做,孩子的專註和自控能力就會一點點提高。還可以藉助運動,像上面第二條中說過的那樣。
外向孩子喜歡去新鮮的地方玩,所以帶孩子出去,他們既開心,又可以開闊眼界。家長也可以藉此機會帶領孩子做一些功課,以幫助孩子加深思考深度,增強觀察力、分析力。比如,去外地玩,之前可以領孩子多看介紹當地情況的資料;去遊樂場玩之前,可以找一些有關遊樂場的故事書或科普書;如果家長了解具體情況,還可以給孩子布置一些觀察思考的題目;玩完回來後,可以跟孩子一起回顧遊玩的經歷、一起總結。總之,外向的孩子出去玩容易走馬觀花,只顧著新鮮興奮,家長幫助孩子做這些功課,就是利用孩子性格的特點,在順勢教育。
對於內向的孩子,通常大人不必說,他們會觀察到自己跟一些孩子有不同。如果家長自己認識不夠、態度不夠好、責備要求過多,他們就會感覺自己有缺陷,進而影響自信心。很多人會悄悄地帶著這些自我懷疑和困惑長大,一直長到自己慢慢有了足夠的自信,才消除疑慮。而這個過程中,他們會錯過很多發展潛力的機會,會有很多時候感覺自己不夠好。
家長可以通過對故事中的人物或是身邊的親屬或小朋友進行分析,逐漸讓孩子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各有優缺點,並無好壞之分。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告訴孩子,不同類型的人,可以有不同的學習方式、運動方式,長大了也可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人和人不同是最正常的,每個人都是獨特的。
家長可以提供給內向孩子足夠的、多樣化的書籍和可以深入研究的物品、玩具、教具等,滿足他們獨處的渴望、發揮他們思維較深刻的優勢,將內向孩子充沛的內在能量利用在有利於他們成長的方面。
最 後
了解孩子的氣質特徵,有利於家長更有針對性地教養,但是我們也不要因此就認為孩子已經「定型」。人的個性是在先天基礎上,隨著後天的經歷不斷變化修整的,所以兒童時期的個性並不絕對穩定。並且,就像文章開頭所說,人不能絕對地分為內向外向,只是某一方面的傾向更顯著一些。所以,請家長朋友們以動態的眼光看待孩子,不要人為「設限」。任何性格類型的孩子都有無限潛能,我們要幫助孩子打開通向更廣闊世界的大門,而不是將視野變狹窄。
推薦閱讀:
※看完這篇文章,今晚你就能「約」到她了!
※要是誰還不會做麻辣小龍蝦,就把這篇文章甩給他!!
※無論你炒不炒股,都應該看看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