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連續劇《江山風雨情》得精彩海報,崇禎皇帝由李強飾演。
現代人所說的「檢討書」在古代皇帝的筆下就是「罪己詔」。其實,「罪己詔」是古代帝王反省罪己的御用文書。論其起源,當從禹、湯開始。此後,周成王、秦穆公、漢武帝、唐德宗、宋徽宗、清世祖,都曾經頒發過罪己詔。「罪己詔」大多是在階級矛盾異常尖銳、國家處在危難之時頒發的,目的是消除民怨,籠絡民心,雖然具有很大的欺騙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包含著帝王對自身過錯和失敗的反省和懺悔。因此,人們還是可以從中得到一點啟示:「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但是,縱觀中國數千年的帝王史,頒發「罪己詔」最多的荒地,當屬明朝的末代皇帝明思宗朱由檢,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崇禎皇帝。
崇禎皇帝朱由檢,明光宗朱常洛的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的弟弟。天啟七年,即公元1627年登基,改元崇禎,在為十七年。他是明朝第16世,也是最後一世皇帝。
朱由檢即位時才十七歲,少年天子一登龍位,便雄心萬丈,決心挽回大明王朝日漸風雨飄搖的頹勢,因此他即位後便誅殺了罪大惡極的太監首領魏忠賢,為東林黨人平反。但是,此時明朝黨爭激烈;加上連年天災,赤地千里,顆粒無收,導致了明末農民起義軍的爆發;關外滿清的興起,不斷擠壓中原。崇禎皇帝竭盡全力,節儉勤勉,兢兢業業,付出全部的精力,是明朝少有的勤政皇帝之一。然而他專橫獨斷,剛愎自用,殺害抗清英雄袁崇煥,致使朝廷內部人人自危,最終眾叛親離;同時又橫徵暴斂,強行徵收「遼餉」、「剿餉」、「練餉」等苛捐雜稅。諸如此類種種原因,終於導致了明朝的滅亡。公元1644年,即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率農民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在紫禁城後的煤山上吊自殺,從而結束了他痛苦而忙碌的悲情人生。
一個勵精圖治、殫精竭慮的青年皇帝在短短的十七年主持朝政的日子裡,接連頒布了六道罪己詔,向全天下的官員士紳、黎民百姓認錯和謝罪,但是依舊沒有挽救日漸沉淪的江山社稷,終於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勤政而同時又是最為孤獨的亡國之君。在他結束痛苦而忙碌人生的時候,這位命運多舛的皇帝。依然沒有忘記向全天下的黎民蒼生頒發了他三十四年生命中的最後一次「罪己詔」。崇禎皇帝以身殉國之後,滿清入關造成的持續戰亂和社會動蕩釀成了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人道主義大災難,令後人每當觀之讀之,無不為生活在那個血雨腥風、風雨飄搖的明末戰亂年代的芸芸眾生所遭受的不幸與苦難噓唏慨嘆不已,「寧為盛世犬、莫為亂世人」,正是那個時代的真實生動的寫照。
明末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在其一生中共先後六次向普天之下頒布了罪己詔,這對於一個天貴皇胄、君臨天下的天子而言無疑是一件極其尷尬和汗顏的事情,尤其是對於崇禎這樣一個剛愎自用、殫精竭慮、乾綱獨斷、勵精圖治的中興之君而言更是一件十分艱難的事情。然而,他不僅作到了責備甚至是蒙羞自己的尷尬之舉,而且還成為了中國歷史上頒布罪己詔最多的皇帝之一,這的確令後人史家感到有些匪夷所思,從中折射出了明末的社會矛盾和治理危機已經演繹發展到了千鈞一髮、分崩離析之邊緣的危急時刻,這些威脅巨大的社會危機和禍患痼疾的總爆發終於迫使十分顧及皇帝威儀的崇禎下定決心連續頒布「罪己詔」,以圖緩解天怒人怨的社會矛盾,挽回人心,匡扶江山社稷於風雨飄搖、岌岌可危於既倒,其用心可謂極其良苦矣!但是,大明王朝的朝政並沒有因為他連續的「罪己詔」有所改善和好轉,最歐還是在關外滿清八旗的鐵蹄踐踏和關內中原流民的武裝起義的雙重大壓下徹底崩潰了。為什麼崇禎皇帝連續地反省和罪己沒有受到預想的效果呢?讓我們循著這六次「罪己詔」的頒發的軌跡,去尋找其中的答案。
公元1635年,即崇禎八年秋天,明思宗朱由檢第一次頒發「罪己詔」
崇禎皇帝一登基,農民起義軍風起雲湧。崇禎八年初月,在中原數省範圍內流竄奔襲經年的陝西農民武裝暴力團伙突然揮師南下,出其不意地一舉攻克明朝中都鳳陽,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龍興之地,掘朱元璋祖輩之明皇陵並焚毀之,熊熊大火和彌天煙霧持續了數日之久。隨後,朝廷匆忙調集各省精兵八萬餘人在中原地區進行會剿。八月,洪承疇負責督剿西北,盧象升負責督剿東南,剿滅農民暴亂軍之戰事在全國範圍內拉開帷幕。十月初,崇禎皇帝走出了令他的自尊十分難堪的一步,即第一次向全天下頒布「罪己詔」,向天下臣民首次承認朝廷的政策失誤及天下局勢的險惡。
詔曰:「朕以涼德,纘承大統,意與天下更新,用還祖宗之舊。不期倚任非人,遂致虜猖寇起。夫建州本屬我夷,流氛原吾赤子。若使撫御得宜,何敢逆我顏行。以全盛之天下,文武之多人,無奈誇詐得人,實功罕覯,虜乃三入,寇則七年。師徒暴露,黎庶顛連。國帑匱絀而徵調不已,閭閻凋攰而加派難停。中夜思惟,業已不勝愧憤。今年正月,復致上干皇陵。祖恫民仇,責實在朕。於是張兵措餉,勒限責成,佇望執訊殲渠,庶几上慰下對。又不期諸臣失算,再令潰決猖狂。甚至大軍辱於小丑,兵民敢於無上。地方復遭蹂躪,生靈又罹湯火。痛心切齒,其何以堪!若不大加剿除,宇內何時休息!已再留多餉,今再調勁兵,立救元元,務在此舉。惟是行間文武,主客士卒,勞苦饑寒,深切朕念,念其風餐露宿,朕不忍安卧深宮;念其飲冰食粗,朕不忍獨享甘旨;念其披堅冒險,朕不忍獨衣文綉。茲擇十月三日避居武英殿,減膳撤樂,除典禮外,余以青衣從事,以示與我行間文武士卒甘苦相同之意,以寇平之日為止。文武官也各省察往過,淬勵將來,上下交修,用回天意,總督總理,遍告行間,仰體朕心,共救民命。密約聯絡,合圍大舉,直搗中堅,力殲勁寇……。」
對於一向十分孤傲自負的崇禎皇帝而言,能下這樣一份措辭深切自責的「罪己詔」,實屬不得已之舉。假如再聯想到他即位之初的中興之夢和躊躇滿志,則更體會到崇禎親自御筆撰寫此詔書時的痛苦而矛盾的複雜心境溢於言表,可謂危局使然之,實出於亡羊補牢之憂患。
公元1637年,即崇禎十年,明思宗朱由檢皇第二次頒發「罪己詔」
崇禎十年閏四月,北方大旱,中原大地、赤野千里、餓殍遍野、民不聊生,而地方官吏仍舊逼糧催科、盤剝百姓,多處地方亦然民怨沸騰、乾柴烈火、一觸即燃,面對這樣的危局,崇禎帝頭腦十分清醒,可是又無可奈,山高皇帝遠,朝廷中樞對於基層吏治的腐敗也是鞭長莫及、望洋興嘆爾!據《明季北略》記載,崇禎皇帝為此在久祈不雨時的「罪己詔」上痛切肺腑地說道:「張官設吏,原為治國安民。今出仕專為身謀,居官有同貿易。催錢糧先比火耗,完正額又欲羨餘。甚至已經蠲免,亦悖旨私征;才議繕修,(輒)乘機自潤。或召買不給價值,或驛路詭名轎抬。或差派則賣富殊貧,或理讞則以直為枉。阿堵違心,則敲朴任意。囊橐既富,則好慝可容。撫按之薦劾失真,要津之毀譽倒置。又如勛戚不知厭足,縱貪橫了京畿。鄉宦滅棄防維,肆侵凌於閭里。納無賴為爪牙,受奸民之投獻。不肖官吏,畏勢而曲承。積惡衙蠹,生端而勾引。嗟此小民,誰能安枕!……」
公元1642年,即崇禎十五年,明思宗朱由檢第三次頒發「罪己詔」
這一年的新年伊始,崇禎皇帝在奏對朝臣時格外謙卑地揖拜閣臣周延儒等人,希翼君臣齊心協力、再圖振興國事之舉。正月,在崇禎帝的默許下,朝廷派馬紹愉為特使,同關外清庭進行談判,以期減緩明朝腹背受敵的軍事壓力。二月,闖王李自成所部在襄城大敗明軍,殺害陝西總督汪喬年。三月、四月,關外松山等城相繼被清軍攻陷,遼薊總督洪承疇被清軍俘虜,後歸降清廷。五月,李自成所部三圍開封。七月,賢淑聰慧的田貴妃病故,崇禎帝悲痛欲絕、日不思飲、夜不成寐、痛不欲生。八月,對清庭議和機密被朝臣泄露,朝廷輿論大嘩,迂腐言官大肆抨擊,崇禎帝惱羞成怒,情急之下,竟將無意泄漏國家機密的兵部尚書陳新甲下獄問斬,明清之間的和談徹底破滅。九月,在李自成所部圍困開封期間,黃河堤潰,開封城被滔滔洪水沖毀,導致幾十萬開封百姓無端喪命,釀成明末巨大人道災難,李自成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十月,李自成所部在郟縣擊敗明陝西總督孫傳庭部。十一月,清軍第五次入塞劫掠,深入山東腹地,俘獲人口三十餘萬人丁,殺害官吏數百人。
閏十一月辛丑,崇禎第三次下罪己詔,詔曰:「……比者災害頻仍,干戈擾攘,興思禍變,宵旰靡寧,實皆朕不德之所致也!罪在朕躬,勿敢自寬。自今為始,朕敬於宮中默告上帝,修省戴罪視事,務期殲胡平寇以贖罪戾……」云云。
公元1643年,即崇禎十六年,明思宗朱由檢第四次頒發「罪己詔」
崇禎十六年初春,闖王李自成在襄陽建立政權。二月起,京師瘟疫流行。三月,左良玉部嘩變。四月,清軍進犯出塞。五月,張獻忠部攻克武昌,楚王被張獻忠殘忍地打入囚籠沉入長江溺死,張獻忠正式建立「大西」政權。隨後,內閣首輔周延儒被罷官。六月,崇禎皇帝痛心疾首、欲哭無淚,悲憤地向天下官紳百姓第四次下「罪己詔」,譴責自己的失德和過失導致生靈塗炭、社稷遭殃,希望天下官民士紳能夠振聾發聵、共赴國難,攜手鼎力拯救危機重重、病入膏肓的大明王朝。
公元1644年,即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明思宗朱由檢第五次頒發「罪己詔」
正月初一日,李自成在西安稱帝,立國號「大順」。李自成隨即分兵兩路劍鋒指向北京進軍。不久,朝廷拜大學士李建泰為督師,出京抵禦大順軍,為了鼓舞士氣,崇禎帝隆重地在平台為即將代帝出征的李建泰舉行「遣將禮」。不料,風雲突變,三月,李自成大軍即兵臨北京城下。十八日,崇禎皇帝於倉促之中第五次下詔罪己。
崇禎皇帝在罪己詔中寫道:「……朕嗣守鴻緒十有七年,深念上帝涉降之威,祖宗託付之重……朕為民父母,不得而卵翼之,民為朕赤子,不得而襁褓之,坐令秦豫丘墟,江楚腥穢,貽羞宗社,致疚黔黎,罪非朕躬,誰任其責?所以使民罹難鋒鏑,蹈水火,堇量以壑,骸積成丘,皆朕之過也。使民輸騶挽栗,居送行賚,加賦多無藝之徵,預征有稱貸之苦,又朕之過也。使民室如懸磐,田卒污萊,望煙火而無門,號泣風而絕命,又朕之過也。使民日月告凶,旱潦存至,師旅所處,疫蔓為殃,上干天地之和,下叢室家之怨,又朕之過也。至於任大臣而不法,用小臣而不廉,言官前鼠而議不清,武將驕懦而功不舉,皆朕撫馭失宜……忠君愛國,人有同心,雪恥除凶,誰無公憤!……」。緊接著,崇禎帝又在罪己詔之外痛心疾首地寫下了下列文字,同樣令人讀罷之後有一種說不出來的酸楚痛心之感:「朕以藐躬,上承祖宗之丕業,下臨億兆於萬方,十有七載於茲。政不加修,禍亂日至。抑聖人在下位歟?至於天怒,積怨民心,赤子淪為盜賊,良田化為榛莽;陵寢震驚,親王屠戮。國家之禍,莫大於此。今且圍困京師,突入外城。宗社阽危,間不容髮。不有撻伐,何申國威!朕將親率六師出討,留東官監國,國家重務,悉以付之。告爾臣民,有能奮發忠勇,或助糧草器械,騾馬舟車,悉詣軍前聽用,以殲醜類。分茅胙土之賞,決不食言!」云云。
崇禎言辭是夠沉痛中懇,也真正有負疚懺悔的誠心,奈何天下糜爛、敵軍壓境、軍心渙散、大勢已潰,一切為時已晚矣!
公元1644年,即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明思宗朱由檢第六次,也是最後一次頒發「罪己詔」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絕望無助的崇禎帝強打精神舉行了最後一次家宴,當夜酒宴罷後,崇禎帝即安排太子慈烺、三子定王慈燦、四子永王慈煥逃離皇宮。隨後,崇禎帝在宮中親自持劍砍殺妻妾、女兒,幼女昭仁公主致死,長女長平公主斷臂重傷,一生賢德的周皇后於坤寧宮自縊。十九日凌晨,天將曙明,崇禎揩御筆太監王承恩離開紫禁城,登上皇家禁苑煤山,在一株老槐樹下自縊身亡,時年三十四歲。崇禎皇帝死時「以發覆面,白袷藍袍白細褲,一足跣,一足有綾襪」,衣上以血指書,崇禎帝的臨終遺詔這樣寫道:「朕自登極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之誤聯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聯屍,勿傷百姓一人」。
甲申劇變,天下震驚,舉國哀悼,漫天揮淚。公元16443月19日,成了中國歷史上執政長達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的亡國祭日,每逢此日,黃宗羲、顧炎武等抗清復明的仁人志士必沐浴更衣,面向北方,焚香叩首,失聲慟哭。往事如煙,至今雖已過去三百六十五年,但每讀到此史,仍不免觸目驚心,噓唏不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