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職場達人志

<入職後應該想明白的事:職場達人志>

職場達人志 第一部分 自序(1)

    職場中的挫折,大約只有10%可以歸結為個人不可控制的環境因素。其餘90%都源於我們自身的不足。這些不足歸納起來有兩個方面,一是不懂得職場的規律,企圖運用錯誤的觀念與方法獲得成功;二是缺乏成熟的人格以及成熟的為人處世之道。

    不懂得規律卻努力奮鬥的人,無異於向風車發起衝刺的堂吉訶德,其勇可嘉,其情可憫,然而結局一定不會好。掌握並能利用戰爭規律的將領,必然會在戰場上打敗那些不懂得戰爭規律只憑血勇之氣蠻幹的鬥士。而掌握並能利用職場規律的人,也必然會在職場上超越那些不懂得職場規律只會埋頭苦幹的人。

    不懂得職場規律,首先反映在相信那些似是而非的職場觀念上。觀念不正確,所有的奮鬥就是建立在錯覺之上,你的評估與判斷就會失真。抱著似是而非的觀念奮鬥的人非常多,所以,大多數人的事業並不成功。

    例如,很多人已經知道,不能坐等伯樂來相馬,而應該「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為了證明自己是匹好馬,這些人勤奮工作,結果變成了一頭低頭拉車的老黃牛,好事總落不到自己頭上。問題出在哪裡呢?因為觀念不對。伯樂相馬及其衍生出的所有故事,無論是三顧茅廬也好,「相馬不如賽馬」也好,都基於一個前提:你是人才。然而職場的現實則是:你是不是「人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有用」。

    一般人的觀念中,「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馬比騾子好,馬是人才。然而,論短途衝刺,馬的確比騾子強,若論負重涉遠,騾子卻強過馬。所以是不是人才,要看用在什麼場合。現實的邏輯正是如此:誰此時此刻有用,誰就是人才;反之,就算他有天大的本事,只要此時此刻無用,他也不是人才。例如韓信,為劉邦打天下的時候,他是人才,舉世無雙的專業人才,所以蕭何月下要追他,劉邦一晤而拜大將,因為他有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漢朝建立,他反而成為新王朝的潛在威脅,老闆必欲除之而後快的專政對象。難道是他的能力下降了嗎?難道他不是人才了嗎?都不是,只因為他沒有用了。

    又如,近年來很多人學習「成功學」,所謂的成功學大師們宣稱,只要苦行僧式地實踐他們發現的「成功秘訣」,就一定能成功,而如果你不幸無論怎樣苦行「成功秘訣」卻仍未成功,則一定是你在某些地方做得還不夠,你還需要更苦更嚴格。在這種論調下,很多人天天早上對著鏡子喊得聲嘶力竭,卻絲毫不能改變處境。問題出在哪裡?因為觀念不對。

    成功學大師們所宣稱的「只要如何如何,就一定能成功」,在邏輯學上講,叫成功的充分條件。而事實上,成功只有必要條件,沒有充分條件。成功的過程,好比是遊戲闖關,每一關都會淘汰一些不合格者,最終,可能一個也沒剩下,而如果剩下了,就是「剩者為王」。所有的自我修鍊,都只能提高成功的概率,但並不能保證成功。

    又如,很多書籍提倡創新,很多企業也提倡創新,所以很多職場中人都希望運用創新,既為企業謀利,也為自己謀得更好的發展。但現實是許多人提出自以為大有利於企業發展的妙計,卻得不到老闆認可,甚至有可能會被視為不務正業。問題出在哪裡?因為觀念不對。老洛克菲勒在一百多年前就說過:好的想法一毛錢一打,能夠實現這些想法的人才是無價的。

職場達人志 第一部分 自序(2)

    又如,職場上願意付出的人很多,敢於要求回報的人卻很少。有的人覺得自己應該不用去要,他們相信努力代表一切,勞苦自然功高,沒有必要再畫蛇添足多作表示。有的人認為開口去要,未免顯出貪心。還有人相信,開口去要的人剛開始或能得逞,久了難保不會惡名在身,太貪心會自食惡果。事實上,這個世界雖然會有「是你的就是你的,跑也跑不掉」的事情,但在利益面前,更多則是「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不會哭的孩子要餓死」。

    又如,大家都知道「細節決定成敗」,卻不知道並不是所有的細節都決定成敗,更不知道到底什麼樣的細節才決定成敗,更談不上如何避免會導致失敗的細節。

    職場上似是而非的觀念實在太多,這裡無法一一列舉,如果不破除這些虛幻的東西,不可能不走彎路。所以,本書中我花了不少篇章,詳細指出常見的錯誤觀念,並指出隱藏在職場之中,表面之下的真實法則。

    對職場規律的認知錯誤,還導致我們經常用不正確的方法奮鬥。方法就是工具,方法不正確,就好比拿著鋼針去砍樹,就算你把樹弄倒了,也必然比那些拿著斧子砍樹的人慢得多,費力得多。

    比如,大家都知道要樹立遠大目標,立大志才有大成就。然而多少年過去,實現大志的畢竟是極少數人,大多數人的遠大目標,仍然停留在紙上與夢中。原因何在?因為方法不對。這些人不知道,遠大目標只是一種導向,它只能起到在世事變幻中保證我們不迷失方向,真正幫助我們實現理想的,其實是一系列短期目標。

    又如,很多人制定目標以後,做著做著就會鬆懈甚至放棄,通常人們認為這是意志不堅,毅力不強。事實上,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們的目標與自己的價值觀相違背。雖然他們的大腦想著某個目標,但他們的心其實在厭棄這個目標。只有目標與價值觀相配合,成功才會事半功倍。針對中國人普遍不重視、不明白價值觀的重要性和巨大作用,我在本書中專門做了深入探討。

    又如,很多人都知道要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但並不知道樹立形象的正確方法,要麼條條框框太多,把自己搞成「套子中的人」,要麼邯鄲學步舉止失措。對此,我也專門探討了樹立形象與口碑的方便法門,以及如何抓住時機和場合。

    又如,職場上最尷尬的莫過於被人當眾突襲,指出你的某項工作有失誤,或許聲稱不同意你的觀點,或者突然問到你沒有注意到的細節,總之讓你下不來台。對方或許無理,但由於你猝不及防,毫無準備,往往瞠目結舌,無言以對,場面上反顯得理虧似的。你在老闆和客戶心目中的地位,或許從此失去。因此,我專門針對職場中常見場景,修訂了一系列的話術,足資使用。

    本書中,我總結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實用方法,相信讀者朋友熟練運用,會如虎添翼。然而方法只是「招式」,更多的職場挫折,源於「內力」不足,這種「內力」,即是成熟的人格。這是職場挫折的第二個主要原因。

    事實上,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叫「成熟」,他們以為圓滑世故就是成熟,而不知「高勇氣、高體諒」才是成熟。由於缺乏成熟的人格,有的人逆來順受,有的人憤世嫉俗,有的人悲觀失望易於放棄,有的人則自視過高急於求成。沒有成熟人格的人,就算一時成功,也不能守住成功,更不會體會到走向成功的過程中的幸福滋味,而只會感受到漫漫成功路上的痛苦難耐。

    成熟人格就好比武俠小說中描寫的「內力」,當內力達到一定的厚度,任何「招式」都可以從容使來,並且能夠隨著環境的變化自創招法,妙手天成,變化無窮。真正的成功者,他的成功,你看得懂卻模仿不了。原因就是,你只學得了他的招法,卻沒有他的內力。因此在本書中,我詳細講述了如何培養成熟人格,以及成熟人格在職場中的體現。我相信這是成功所不可或缺的一環,也希望讀者朋友能結合自身情況,慢慢修鍊,早日達到「無招勝有招」的境界。

    《職場達人志》融合了我五年來最新的職場體驗與思考,但本書所見,畢竟基於個人體驗,有所見必有所蔽,獨特的視角也可能是其局限所在,更不敢說包治百病。只是天下之道各分,而原可以合。所以,願讀者朋友從自己的職場體驗出發,來印證我的見解,並以此超越。

職場達人志 第一部分 第一章 面對殘酷的現實(1)

    不要心存幻想

    前不久一位大學生寫來郵件,問:「我讀過你的《笑傲職場》,非常受益。現在我即將走上社會,你能否給我一個建議?」

    我毫不猶豫地回復說:「不要心存幻想。這就是我的建議。」

    這個建議,是我工作十幾年最大的心得體會,不僅適用於剛畢業的學生,也適用於所有職場中人。

    或許有人說:「職場中人,又不是文學家,每天都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具體工作,誰會去幻想呢?」

    其實不然,我看到太多的幻想。

    職場處處有幻想

    前不久,一個朋友辭職,跟公司鬧得非常不愉快。他自己也非常鬱悶,鬱悶在哪兒?因為他辭職的原因非常奇特。有一天他問自己的上司:「像我這樣工作多年的員工,如果公司讓我離職,按新《勞動法》,公司得給一大筆遣散費吧?」結果他的上司記在心裡,不久就調動他的工作,惡化他的工作環境,製造輿論讓他不愉快,總之就是想方設法逼他自動辭職。因為如果他自動辭職,公司就可以不給他補償。

    雖然他以前在大家的印象里是一個溫和禮貌的人,但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也只有與公司徹底翻臉。經過長達三個月的談判,雙方終於達成了協議,但他多年來積累的形象和人脈可以說是毀於一旦。

    我問他:「當你問上司那個問題的時候,心裡到底有沒有想要辭職?」他說:「我只是覺得工作不是很順心,但還沒有真要走人的想法。」我又問他:「那你為什麼要問呢?」他說:「上司以前對我還不錯,我當他是能說心裡話的朋友,沒想到他這麼為公司著想!這麼有責任感!竟然立刻就拿我開刀了!」他又道:「更讓我寒心的,是公司可以這樣無情!我為公司賣了那麼多年的命,事到臨頭,公司就這樣對我!這幾個月,防我像防賊!」

    他是我的朋友,我能說什麼呢?只能安慰他鼓勵他。但像他這樣工作近二十年的「老同志」,職位也不低了,居然還幻想上司跟自己是朋友,實在讓我無話可說。

    我不知道他的上司為什麼在了解他有「走人」的念頭後,沒有做工作去挽留他,而是逼他自動離職。但他上司的處理手法,雖然無情,卻是符合角色規定的。畢竟,他的上司是企業僱傭的,要對企業負責,保證企業利益最大化,而不是要對老部下負責,保證老部下的利益最大化。而朋友所在的企業,一旦知道他有「走人」的念頭,像防賊似的防他,孤立他,那自然也是題中應有之義。在企業看來,一個起了二心的人,不是「家賊」是什麼?

    我又想起另一位朋友,他曾經紅極一時,兩年三級跳,成為二把手,職位報酬都相當可觀,前不久竟不顧金融危機下工作難求,憤然離職,他說:「我就是要賭一口氣!以後人們會記得我的!」

    原來,他是一個極有事業心的人,雖然是老闆一手提拔,但對工作卻有不少不同於老闆的理念,對老闆的一些管理行為也不以為然。以前他職位低,倒也沒什麼,等他職位高了,權力大了,與老闆的衝突日益加劇。在他辭職的前一天晚上,據說兩人在酒店談工作,談到雙方都拍了桌子。老闆便有意將他調到另一個部門工作,待遇不變,但權力卻被剝奪不少。

    他過去在企業中創造了不少佳績,有一批仰慕他的下屬,說話也相當有影響力。他無法接受自己被冷落的事實,更擔心未來老闆會給他故意設置障礙,讓他失敗,打擊他的威望,減低他的影響。他不想到最後落得一個「無法勝任工作,被迫離職」的結局。因此,為了讓所有人記起他這些年的光輝形象,他毅然選擇主動辭職,什麼補償也不拿就離開了,為的就是留一個高大的背影。他的離職,的確引起不小的震動,所以他自信,人們會記得他,懷念他。

職場達人志 第一部分 第一章 面對殘酷的現實(2)

    可我要說,這也是一種幻想。「樹倒猢猻散」、「人走茶涼」是中國人早就總結出的經驗。他幻想著在未來公司里的人們還會悄悄流傳他的故事,懷念他當年的事迹。而真正的現實是,在震驚之後,人們會很快忘記他,該做什麼就做什麼。時間會把一切痕迹抹掉,太陽還會升起,地球還會照轉。

    我敢說,如果未來企業做得好,人們會說他腦子壞掉了,這麼好的企業,這麼好的職位待遇,要自己賭氣辭職。如果未來企業做差了,人們要麼會在老闆的授意下,把失敗的根源都算到他頭上,所以他才以主動辭職逃避責任;要麼是心照不宣沒有任何人提起他,就像他從來沒有在企業中存在一樣。總之,他所期待的情節是不會發生的。

    丟掉第一個幻想:我跟別人不一樣

    但凡是有點才華的人,對自己都有一些自信,總覺得自己不一樣,比較特別。但事實是,你在別人眼裡,跟任何人一樣,沒有什麼特別。對於這個問題,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說得比較尖刻,他在耶魯大學畢業典禮上說:「耶魯的畢業生們,我想請你們為我做一件事。請你好好看一看周圍,看一看站在你左邊的同學,看一看站在你右邊的同學。請你設想這樣的情況——從現在起5年之後,10年之後,或30年之後,今天站在你左邊的這個人會是一個失敗者,右邊的這個人,同樣也是個失敗者。而你,站在中間的傢伙,你以為會怎樣?一樣是失敗者……

    為什麼,我,埃里森,一個退學生,竟敢在美國最具聲望的學府里這樣厚顏無恥地散布異端?我來告訴你原因。因為,我,埃里森,這個行星上第二富有的人,是個退學生,而你不是。因為比爾·蓋茨,這個行星上最富有的人,是個退學生,而你不是。因為艾倫,這個行星上第三富有的人,也退了學,而你沒有。再來一點證據吧,因為戴爾,這個行星上第九富有的人,他的排位還在不斷上升,也是個退學生,而你不是。因為你沒輟學,所以你永遠不會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哦,當然,你可以,也許,以你的方式進步到第十位,第十一位,就像史蒂夫·鮑爾默。不過,我沒有告訴你他在為誰工作,是吧?根據記載,他是研究生時輟學的,開化得稍晚了些。」

    據說拉里·埃里森當時就被耶魯大學的保安禮貌地請下了演講台。他的話的確過於尖酸刻薄了,但卻未必不是對那些因即將走上社會而意氣風發充滿幻想的耶魯學子的金玉良言:無論你們自認為有什麼了不起,其實在社會眼裡,你們沒有什麼特別,你們都得像普通人那樣,按部就班地上學,找份工作,努力地在社會階梯中往上爬。如果你們真是特別的,那你得用事實來證明自己特別。如果你們認為自己是成功,那就拿出成功的事實來證明你是成功的。否則,就要認清現實,低下那高傲的頭。對此觀點,比爾·蓋茨深表贊同,他對哈佛的學生說:「這個世界並不會在意你的自尊,而是要求你在自我感覺良好之前先有所成就。」

    我發現,很多人走上職場,都帶著「我是人才」的想法,很多人工作了很多年,仍然帶著「我是人才」的想法。如果「懷才不遇」,他們就會怨天尤人。他們不明白,職場的現實是:你是不是人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有人願意用你。用你,你才是人才;不用你,你什麼都不是。

職場達人志 第一部分 第一章 面對殘酷的現實(3)

    唐代大文豪韓愈有篇名作《馬說》,他認為之所以「天下沒有千里馬」,是因為喂馬的人不認識千里馬,所以就按凡馬的待遇來餵養它;而千里馬比凡馬食量大得多,由於吃不飽,力氣不足,所以雖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也表現不出來。韓愈嘆息說:「吃不飽力氣不足,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養馬的人不按正確的方法駕馭它,不充分地餵養它,也聽不懂它嘶叫的意思,只知道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是天下真的沒有千里馬嗎?還是不認識千里馬啊!」

    千年來,韓愈這篇文章得到一片讚揚,特別是自認為「千里馬」的同志們,更覺道出心聲。但我看,這篇文章反映出的,正是典型的心存幻想,幻想著世界上有伯樂來相馬,幻想著有人會給千里馬特別的待遇。是的,這樣的事情漫長的五千年歷史中有,但太稀少,輪不到你,不能拿來當普遍規律。而現實的普遍規律則是,對於養馬的人來說,吃著凡馬的料,跑出千里馬的路,那才是好馬。投入產出之間的差距就是利潤,利潤要越大越好,這才是養馬人最關心的。

    更進一步,如果韓愈還活著,我會問他:你怎麼知道養馬的人不識得千里馬呢?你怎麼知道養馬的人不是故意用對待凡馬的方式對待千里馬呢?

    試問,如果你是領導,你最看重的是什麼?如果你說是「人才」,是「千里馬」——那才叫怪了。什麼是「人才」,什麼是「千里馬」?「人才」本人的認知,與掌握利益的人的認知,就像天地差距那麼大。

    所以,當你還沒有坐到那個位子、掌握那個資源、享受那個利益的時候,你得明白,人才不人才不重要,重要的是讓那個位子上的人、掌握資源的那些人、能給你利益的那些人,用你。你要明白,就算你有天大的本事,沒人用你,就跟沒本事一樣。

    所以,放下「我是人才」的幻想,放下「伯樂來識我」的幻想,放下「我的待遇要比別人高」的幻想,主動地靠上去,撒著歡地跑起來,讓自己對企業有用,才是正道。這個世界並不會在意你的自尊,而是要求你在自我感覺良好之前先有所成就。

    丟掉第二個幻想:別處的月亮要圓一些

    不滿意就跳槽,是一部分人的常態。頻繁換工作說明什麼呢?第一,還不知道自己要幹些什麼,所以老換。第二,抗擊打能力不夠。新到一個崗位大概有兩三個月的蜜月期,反正你是新人,大家對你要求都不高。等干到半年九個月,一般就碰到第一批困難了,發生困難了,最容易的決定是我不幹了,然後美其名曰「我把老闆開了」。第三,心態太浮躁,有時工作做得很順,就覺得自己行,這地方水太淺,再待著就是屈才了,所以跳了。

    對工作不滿意是常態。認為換一個環境,待遇好一點,職位高一點,公司規範一點,人際關係簡單一點,上司人性化一點,一切就好了——這是幻想。現實是,一個問題得到解決,就會有另一個問題產生。人是永不滿足的,如果一切都滿足了,很快你就會無聊起來,於是你自己都會製造些不滿意出來。

    所以,當你對現狀不滿時,你要按捺心情,做個客觀評估。如果發現所處的環境還是中等線上的,最好的辦法,是調整心態積極面對。千萬不要認為別處的月亮要圓一些,擺脫環境就可以擺脫困境。殊不知真正的困境源於自己的不成熟。

職場達人志 第一部分 第一章 面對殘酷的現實(4)

    有位朋友曾告訴我,他喜歡自己用黃豆發豆芽,但無論怎樣,他自己發的豆芽,都是細長型,沒有菜市上賣的那麼粗壯好吃。大家都是用一樣的黃豆,發豆芽又沒有特別的技術,差別為什麼那麼大?他百思不得其解。於是他跟菜農套近乎,天長日久終於套出秘訣——很簡單,在發豆芽的時候,在黃豆上放一塊石板。當黃豆生長時,為了獲得足夠的陽光和空氣,它們會奮力將石板頂起來,所以就會長得格外粗壯。

    他說,當他明白這個秘訣的時候,突然想起自己的頂頭上司,一個讓他不能忍受的人。他曾經多次想過要跳槽,但那一刻,他決心讓頂頭上司做那塊石板,讓自己變得格外粗壯有力。

    後來,他還是跳槽了。但不是為了逃避上司,而是因為出色的能力和業績,被挖走了。

    對於獅子來說,非洲大草原是個好地方,因為那裡有羚羊;但對於羚羊來說,非洲大草原不是個好地方,因為那裡有獅子。所以,月亮圓不圓,是相對而言的,是與你自己是否足夠有實力成正比的。你看老闆是會對一個銷售明星拍著肩膀有說有笑,還是會對一個銷售笨蛋拍著肩膀有說有笑?

    非洲大草原就是那麼一塊,但獅子也能活,羚羊也能活,除了個別逮不到羚羊的笨獅子和個別被獅子逮到的笨羚羊,大家還都普遍活得挺滋潤,達爾文管這個叫「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所以,聰明人得先琢磨這個道理,去適應環境再利用環境,天真的人才會抱怨環境,幻想換個環境。逮不到羚羊的笨獅子如果不學得能幹些,換到美洲平原難道就能逮到野牛了嗎?被獅子逮到的笨羚羊如果不學得跑快些,換到美洲平原難道就能逃脫獵豹的追擊嗎?

    所以,當你看到一個人成功時,你也不用再說「他的條件如何如何,我要是他那樣,我也能如何如何」,這種話不是幻想是什麼?

    有位朋友看了我的文章,問我:「我是做銷售的,上司就是辦事處的老大,什麼事都是他說了算。剛到公司時,他經常拿一些違規的事情要我幫其處理,大部分是做些虛假的事騙公司的錢。我一方面很厭惡這種違規的事情,另一方面非常擔心事情敗露會影響我以後的發展,所以沒有幫他做。目前感覺已經失去了上司的信任,不但不讓我幫著做什麼,還處處防我,轉而找到另幾個員工幫他了。現在的情況非常讓人鬱悶,上司對我的工作是百般挑剔,千般傾軋,萬般阻撓,分配給我的客戶都是垃圾中的垃圾,做了多少年也沒有人做出什麼成績來的。另一點就是把銷售費用給我摳得死死的,卡得嚴嚴的,一點靈活性都沒有,讓我寸步難行。總部也不會管我們這些基層員工的死活,只會看辦事處的業績。對目前的工作環境我已經有點失去信心了。如果按照你的說法,我應該堅持將『將石板頂起』,可是以這種狀態發展下去,我做不出業績,可能只會被辭退了。想跳槽吧,現在又遇上金融危機,工作也不好找,我該怎麼辦呢?」

    我回答他:「你在現在的公司待下去也沒有前途,因為上司不把你當自己人。如果你現在向他主動靠攏,可能會延長工作壽命,但能不能打消他內心的疑忌,很難講,得看你自己的水平。跳槽是一種出路,只是你要想清楚,很多公司里,只要是能來錢的崗位,都有人在挖空心思搞公司的錢,搞經銷商的錢,搞客戶的錢,搞員工的錢,差別只在手法、金額與當事人的良心各有不同。萬一你跳槽了,又遇到這種領導,怎麼辦?『石板』並不是某一個具體的人,而是指這個人所代表的一種現象。如果你能找到既不失原則又適應環境的應對之道,才算是頂起來了。如果找不到,就不要寄希望於別處的月亮要圓一些。」

職場達人志 第一部分 第一章 面對殘酷的現實(5)

    他回答說:「謝謝您的指導!我徹底打消了幻想,我要變化了,我已經做完了最後一件幻想的蠢事,我要頑強地生存下去!」

    丟掉第三個幻想:別人行,我也行

    有些人特別愛看成功故事、勵志書籍,看著看著就把自己帶進去了,放下書本上趟廁所都能邁出一種君臨天下、捨我其誰的步法。還有人總拿名人激勵自己:「比爾·蓋茨可以,我為什麼不可以?!巴菲特可以,我為什麼不可以?!」

    對此,我的回答是:你真的不可以。這兩個人都是一百年才出一個的,真要學,換個你認識的,能面對面談話的,那學起來比較靠譜。

    有志向是好的,但一定不要有幻想。老拿世界頂級人物激勵自己,學習其精神是可以的,但要複製其成功,那是不可以的。正常人都能想到,如果其成功方法可以複製,這個世界早就應該有千兒八百個比爾·蓋茨和巴菲特了。

    有人說,年輕人想得高些,想得遠些,那叫有理想,不是幻想,你不能總打擊人。

    我的回答是:我也鼓勵人要有理想,要有自信,但很多人其實分不清自己想的到底是理想還是幻想。那麼,如何分辨呢?有個簡單的方法,看成功的必要條件你是否具備。如果具備,就是理想;反之,就是幻想。

    所謂必要條件,就是指「有了未必行,缺了肯定不行」的硬條件。比如,奧巴馬說他要做美國總統,你也說你要做美國總統。放在他身上,那是理想;放到你身上,那是幻想。為什麼?因為美國憲法規定了總統候選人必須在美國本土出生。奧巴馬生在美國,你生在中國,就算移民美國也晚了。所以第一道門前,你就得止步,你只能當他的拉拉隊,就這麼簡單。

    有人說:必要條件就是門檻,如果夠不著門檻,誰會傻到把頭往牆上撞啊。但做HR的朋友就告訴我,經常在招聘中遇到這種人——因為這個職位吸引他,因為這個公司吸引他,因為他覺得他行,因為他覺得給他一個槓桿他可以撬動地球,所以他就毛遂自薦,非要糾纏著證明自己。這些,都是對職場中處處存在的必要條件認知不足。要想突破這些必要條件,不是不行——要麼你是牛人,條件都肯為你改;要麼你有背景有關係,繞個道就進門了;要麼環境變化了,以前的必要條件,現在已經不需要了。

    職場中處處都是必要條件,但未必有人講給你聽,而且在中國,這些條件又不斷變化,管你的時候有用,輪到別人又沒用了;這件事上有用,換件事就沒用了,中國話叫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讓人無所適從、滿腹委屈。其實一切都是有規則的,後面的文章中我會一一講來。

    總之,做一件事,得先琢磨一下——這件事要成功的必要條件是什麼?到一個環境,得先琢磨一下——在這地方成功的必要條件有哪些?明的暗的都得搞清楚。不然,會活得很狼狽,死得很難看。

    必要條件具備得越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但環境是不斷在變化的,因而成功所需的條件也是不斷變化的。20世紀90年代末,拿一份網路商業計劃書就可以拉到風險投資。現在你再試試?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講的兩個意思:一是必要條件的可變性;二是根據你所處的環境,找到最適合你的必要條件。

    職場中,我們看到許許多多的成功故事和成功經驗,但我們一定要問一聲:「他或她掌握了哪些必要條件才獲得成功?」弄清楚了,再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所處的環境中,這些條件是否存在?如果存在,是否起作用?」想清楚了,才好借鑒;否則,依樣畫葫蘆,一定是會失敗的。

職場達人志 第一部分 第一章 面對殘酷的現實(6)

    丟掉第四個幻想:寄希望於人性的美好一面

    大家都知道《三字經》開篇所謂「人之初,性本善」。似乎大家都只背得這一句,所以很多人都愛把人往好里想,總覺得「人之如我,誰不好善」。但是《三字經》里緊跟著就是一句「性相近,習相遠」。明明白白地說,剛生下來的時候是善的,長大了那可就不一定了。

    如果你問,不寄希望於人性的美好,那寄希望於什麼呢?我的答案是:什麼都不要希望。你應該相信利益法則,並運用好這個法則為你服務。

    利益才是主宰世間的法則。所謂君子與小人的區別,並不是說君子就不要利益,而是君子在追求利益的時候,還能心存正直,能夠兼顧原則,為了原則和道義,甚至可以放棄部分利益。小人則肆無忌憚,看見利益就像餓狼見了血淋淋的肉。古人稱讚一個人偉大之極,都用一個詞「捨生取義」,因為「以利言之,則人之所欲無甚於生,所惡無甚於死」。能夠為了道義而犧牲生命,不是偉大是什麼?

    為什麼我們都說母愛是世上最偉大的?因為人最大的理性,是保存自己的生命,而母親為了孩子,甚至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這完全是感情勝過理性,所以偉大。為什麼我們都說愛情是盲目的?因為陷入熱戀的人,可以為了愛情拋棄利益,所以盲目。

    有個大學生在畢業前,好幾個親戚都說「認識誰誰是開工廠開公司的,要找工作只要說一聲就可以」。可等她真畢業了要拜託親戚時,一個人都不肯幫忙了。不肯幫忙也罷,有一個親戚竟說:「我幹嗎要幫你,又不是我自己的事!」該同學涉世未深,搞不懂為什麼先前說得那麼好,事到臨頭竟是另一副面孔,心裡拔涼拔涼的。

    這些親戚固然是不對的——我猜測該同學家境一般,親戚們覺得幫忙也撈不回好處——但我們本來就不該寄希望於別人。別人不幫你,是常態。說將來有需要時儘管開口,那是安慰你。如果你當真了,找上門去,就讓別人下不了台。涵養好的,幾句話把你打發了。涵養不好的,就很可能像上面那位親戚,口出惡言。沒辦法,誰叫你當面撕了他的麵皮,讓他無法面對自己的良知呢?別人幫你,如果不是出於利益交換,那是真感情,但那是非常態,不能奢望。從這個意義上講,除了直系親屬,你不能寄希望於誰會為你白白付出,更不要奢望別人為你犧牲自己的利益。

    人際關係的常態是,不涉及利益或者利益一體的時候,大家關係絕無問題,好過得很;而一旦涉及利害關係,立刻就會分化。上中學背的第一句英語是「Afriendinneedisafriendindeed」,翻譯成中文叫「患難朋友才是真朋友」。我們也經常說「沒經過考驗的感情,不是真感情」。什麼考驗?就是利害關係的考驗。所謂君子小人之辨,不也是以利益作為試金石么?

    在沒有利益介入的環境中,感情都是最純真的,比如同學,比如戰友,但即使是這些感情,一旦進入到有利益介入的環境,也要重新看一看是否會有變化。至於那些萍水相逢、半路相交的感情,只要未經考驗,都不要有依賴心理。

    《水滸傳》里,宋江對李逵好不好?可說情同父子。無論李逵怎麼胡鬧,哪怕是掄板斧砍了一百多個無辜百姓的頭,宋江都當沒事一樣。鬧得最凶的一回,李逵砍了「替天行道」的杏黃旗,當眾大罵宋江,羞辱得一塌糊塗。換成別人,宋江早忍不住了,李逵後來一認錯,啥事也沒有。但最後李逵怎麼死的?被宋江毒死的。宋江怕自己被朝廷毒死後,李逵得知真相,扯旗造反,把自己一世清名忠義之事壞了,所以專程叫人把李逵星夜請來毒死。

職場達人志 第一部分 第一章 面對殘酷的現實(7)

    這本書開篇我講過的那個朋友,由於上司以前對他不錯,就以為上司是能說心裡話的,沒想到上司知道他不利於公司的心思後,立刻翻臉拿他開刀。看看宋江與李逵,心理應該平衡了。以前大家感情好,那是因為雙方利益一致,而一旦不一致,感情在利益面前立刻就薄如紙了。遇到所謂有人情味的上司,只不過是讓你死得舒服點,感覺愉快些。就像宋江,沒拿斧頭砍死李逵,而是騙他喝了毒酒,還要流淚解釋說:「兄弟,你休怪我!」弄得李逵喝毒酒也喝得很感動,說:「罷罷罷!生時服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個小鬼!」李逵對宋江是真感情,所以他被騙了也絲毫不後悔,心甘情願為宋江去死。但我想,世上絕大多數人不會有這種愛好吧!

    我還有個朋友A君,管著一個省的業務。有一名下屬S因工作不力而被勸退,心生怨恨,在離職的時候,向總部狠狠地告了A君一狀,列舉了他很多失職和違規行為,投訴內容真真假假混雜一團。但歸根結底這些行為無論真假並沒有對公司造成什麼損失,所以A君根本不放在心上。總部大老闆接到投訴,指示要查,A君的上司和HR的人一起飛過來,找A君的下屬分別談話,核實情況。A君嘴很硬,說:「我平時對下屬就像對朋友,感情好得很,關係鐵,他們不會亂說的,我放心!投訴的那些破事,根本就是放屁,我不怕!」

    我當時就對A君講,事情不妙,一定要小心,底下該做的工作,一定要做。他不以為然。結果調查結論出來,A君嚴重失職,被公司降職調崗。如果不是他的上司保他,恐怕處分更嚴重,當時就得辦手續走人。後來A君問我為什麼當時就判斷說事情不妙?我告訴他:

    第一,針對這種投訴的調查本來就可大可小,如果是走過場,讓你上司一個人來走走也就是了,可總部派了HR跟你上司一起來,說明什麼?HR跟你沒有利益關係,明擺著就是公事公辦。你的下屬又不是傻子,這架勢還看不出來?如果是走過場,大家都走過場,調查出來的,肯定都是好話,但公事公辦,那就不可能調查出來都是好話。都是好話HR回去怎麼交差?但人只要說了你一句壞話,心裡頭就沒什麼壓力了,多說幾句也無妨。即使大家對你沒惡意,一人只說一兩句,累積起來的負面力量也夠嗆。三人成虎,HR一定會相信對你的投訴的內容是真實的。

    第二,平時下屬跟你感情好,關係鐵,我相信是真的。可是現在這事,關係到你的位置會不會空出來,你怎麼知道有沒有人起變化?有沒有人心裡在算小九九——你走了,他有沒有機會?人只要一算利害關係,感情就靠不住了。

    A君聽了分析很佩服。其實為了他的面子,我還有所保留。他自認為平時對下屬就像對朋友,就沒有自問,為什麼有員工在離職的時候,會告自己的惡狀呢?他是不是要反省一下,他自認為的對下屬好,在別人眼裡是不是同樣的好?

    要想別人靠得住,首先自己站得住

    職場上沒有誰是永遠靠得住的,正如西方名言「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我們要想讓別人靠得住,首先是自己站得住。如果自己站不住,別人一定靠不住。你自己不懂得如何保護自己,別人也不好多管閑事,自然幫不了你。

職場達人志 第一部分 第一章 面對殘酷的現實(8)

    有一位企業家曾講過這樣一件事:國家某部委直屬公司總經理李某,在20世紀90年代受該部委某副部長委派,出任與香港某公司合資組建的基金管理公司的負責人。其在三年任職期間領取工資近百萬元。由於當時這個公司的特殊性及運作的不規範,李某的工資收入未按當時的習慣上繳國內單位,該部委亦無文件對此作出規定或說明。後來,李某與該副部長發生矛盾並辭去公職。副部長惱怒之下找到司法機關,稱李某的上述收入應為公款,李某因拒不交回而構成貪污罪。由於副部長身處主管機關要職,當時又無正式文件能夠說明此事,無人能夠或者敢於出面為李某作證。李某遂被司法機關立案並採取強制措施,形勢對其十分不利。然而,萬幸的是,李某行事一貫認真細緻,他保留了當時討論此事的所有會議記錄、談話記錄,以及任職期間他向副部長彙報基金公司工作及其工資制度的草稿、試行稿等大量原始文檔資料或複印件。鑒於上述文件資料能夠被認定為當時所寫,且前後一致,司法機關無法認定李某有罪,最終只能撤銷此案。該企業家總結:「學會自我保護,平時就收集和積累自己無罪的證據有多麼重要啊!」

    平素的職場中,這種刀光劍影的事不多,但經常也會發生類似的事情。曾經有下屬因做事不合公司制度被我責問,他說:「做之前也拿不準,就問過相關部門的××負責人了,他說可以做,我才做的。」而當我再讓他去找相關負責人證實時,人家說根本沒那回事,當時回答的是讓他按公司制度做。下屬氣得半死,但口說無憑,只有自認倒霉。我只好動用自己的人際資源,把事情擺平。

    這種事情發生過不止一次,都是當事人圖方便,打個電話問一聲,出事了,什麼憑據也沒有。所以,我後來硬性要求,凡與其他部門的工作都必須通過郵件,這樣出了問題就能找根源,一定不能口頭確認辦事。

    要想職場成功,就必須丟掉一切幻想,樹立只有自己奮鬥才最靠得住的觀念。正如約翰·洛克菲勒在寫給兒子的信中說:「缺乏行動的人大都很天真,喜歡坐等事情自然發生。他們天真地以為,別人會關心他們的事。事實上,除了自己以外,別人對他們不大感興趣,人們只對自己的事情感興趣。例如一樁生意,我們獲利比重越高,就要越主動採取行動,因為成敗與別人的關係不大,他們不會在乎的。這時候,我們最好把它推一把,如果我們怠惰、退縮,坐等別人採取主動來推動事情的話,結果必定會令人失望。一個人只有自己依靠自己,他才不會讓自己失望,並能增加自己控制命運的機會。聰明人只會去促使事情發生。」

    成功的訣竅

    職場不像上學,一道題總有個正確答案,你把它選出來或者做出來就得分了。職場的題目有可能總在變,答案也可能總在變,沒有正確答案,只有合適的答案。關鍵在於,每一步,你都一定要去找到你可以控制的點,然後把成功的每一步,都放在自己可以控制的點上,以此為堅實的基礎,而不要寄希望於你暫時不能掌控的事情或人。

    有一位女士想移民去加拿大,她先生和孩子已經都在那裡,但她因為英語不過關,申請很多年也沒成功。她覺得沒有別的辦法,只能繼續學英語。

職場達人志 第一部分 第一章 面對殘酷的現實(9)

    諮詢師發現,這位女士做了十幾年的ISO9000認證工作,做得非常不錯,所以諮詢師建議她:「既然你熟悉這個流程,熟悉這個內容,雖然你的英語有點差,但你還是可以在你先生待的地方找到一個做ISO認證的公司,對吧?」她說應該可以,因為她原來的公司就是做這行的,她對整個工作流程非常熟悉,她有把握在加拿大找到這樣的工作。

    諮詢師說:「如果對*得你的英語不行,那你告訴他可以免費幫他做,給一個月的時間,如果證明你不行,一分錢不要。在這一個月中,只要你能夠證明自己的價值,那麼你老闆在第二個月一定會付錢,具體數目那是另外一回事。這種做法能讓你輕鬆地通往加拿大,而且你的英語在工作中一定會有很大提高。」

    這位女士用了這個方法,果然實現了家庭團聚的願望。之前她一直認為她的英語太弱,所以她應該提高英語,這樣通往加拿大的路才能被修好。其實這是錯誤的。這是把成功建立在自己暫時不可控制的因素上,而當她找到自己可以控制的點後,成功就容易很多了。

    在2006年世界盃德國與阿根廷比賽的點球大戰中,德國守門員撲對了每一個點球的方向,更撲出兩個點球。全世界都為這種奇蹟而沸騰,甚至有記者寫道:「那一刻,上帝也站在了德國隊的大門前。」

    德國隊點球不敗的秘密很快被揭曉。原來,德國隊在賽前,已經收集並分析了所有阿根廷球員射點球的習慣。在點球大戰時,德國守門員手中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每個人的射門習慣,如「克魯茲,長距離助跑,右上角。阿亞拉,注意他的射門腿,左下角。羅德里格斯,大力抽射右邊。坎比亞索,短距離助跑,左上角」。令人嘆服的是,紙條所寫的與實際情況完全一樣。憑藉這張「絕世秘籍」和守門員的出色發揮,阿亞拉和坎比亞索的點球被拒之門外。

    想必阿根廷人在賽前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德國人會做如此周密的準備。以前我和很多人一樣,覺得點球是靠運氣,但是德國人用自己超乎尋常的勤奮和執著,將一件看似沒有規律的事情總結出規律來,把一件不可控制的事情變得可控,這一點不得不讓人感到敬佩。正如貝肯鮑爾所說:「德國隊在世界盃中點球不敗,靠的不是運氣,而是之前的精心準備和在賽場上一顆勇敢的心。」

    最好的合作是相互掌控

    我們經常被教育:要團隊合作,要優勢互補,共同成功。這話是沒錯的,但合作的前提似乎沒人教。請問你:為什麼要合作?答:老闆要求的。答:公司文化倡導的。這種答案,我要說,你腦袋壞掉了。

    公司要你團隊合作,那是因為,合作比你單幹對公司更有利,也容易控制。反過來說,如果你要跟人合作,你就得問自己:合作的利益點在哪裡?關鍵點在哪裡?我能不能控制?

    如果你全能控制,恭喜你——你不是在合作,你是在僱傭幾個幫手替你干粗活,你完全能夠隨時看心情愉快與否來決定換不換幫手。如果你一點都不能控制,我得告訴你真相——你被別人的理想忽悠了,你被賣了還會替人數錢,覺得那錢是你團隊合作的成果。

    所以,當你的老闆在台上慷慨激昂地演說,當你的上司拍著你的肩膀,對你大談企業遠大目標、企業燦爛文化時,你臉上可以擺出崇拜和陶醉的表情,但頭腦一定要清醒。你要分析一下,這裡面,你的利益在哪裡?你能控制多少關鍵因素?

職場達人志 第一部分 第一章 面對殘酷的現實(10)

    最好的合作,就是大家都控制一點關鍵因素,誰也離不開誰,利益也就大家都沾一點,誰也不虧待誰。在西方,這是用制度來保證的,大家按制度做就行了,哪怕是大吵大鬧也沒關係。所以在西方與公司發生糾紛了,有人一邊在公司上班,一邊跟公司打官司,打輸了就走人,打贏了還繼續上班,並非奇事。在中國,光用制度控制是不夠的,有權術,有利益,還有感情,總之幾千年積累的手法太多了。只是歷史書從來不會明明白白告訴你真相,得你自己具有陳寅恪先生所說的「了解之同情」,方可有所領悟。

    劉邦與項羽在鴻溝僵持那陣兒,項羽派武涉前往齊地遊說韓信反漢與楚聯合,三分天下稱王齊地。韓信謝絕說:「我事奉項王多年,官不過是個郎中,位不過執戟之士。我的話沒人聽,我的計謀沒人用,所以才離楚歸漢。漢王劉邦授我上將軍印,讓我率數萬之眾,*給我穿,分飲食給我吃,而且對我言聽計從,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漢王如此親近、信任我,我背叛他不會有好結果的。我至死不叛漢,請替我辭謝項王的美意。」

    我們都知道劉邦並不是同性戀,那他為啥對韓信這麼好?因為他要成功,離不開韓信的軍事才能,他認識到韓信是他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所以他要動腦筋,讓這個必要條件服從自己,能被自己控制,能「團隊合作」。

    如果看了韓信的真情表白,就以為劉邦的感情投資大獲成功,那你就錯了。韓信也不是傻子,劉老闆看中自己什麼,他是明白的,他自身的價值,他是清楚的,用蒯通的話說就是「當今劉邦和項羽的命運都取決於您。您幫漢王則漢王勝,您幫楚王則楚王勝」。韓信從小就是有野心的人,他不是沒考慮過三分天下自立為王的事,之所以不反,我認為有兩個原因。

    次要的原因是反了也是做齊王,不反也是做齊王,利益差不多。雖然不反頭上還有個劉老闆,但自己遠在齊國,天高皇帝遠,還是很自在的。更主要的原因,還是實力不夠,同時劉邦對他設置了制約力量。韓信軍隊幾次被劉邦整編,無法形成只對自己忠實而不認劉邦的軍隊。同時下屬中有曹參、灌嬰這樣擁有獨立部隊的劉邦親信以及孔熙、陳賀這樣明則輔助自己實則為監視的副手。而韓信自己的親信在史書中幾乎沒有記載,可以肯定的是,韓信如果反叛,成功的把握並不大。

    所以,韓信才會說得那麼動情那麼感人。他說給誰聽的?當然不是你我,而是帳外那些正屏息靜聽的劉邦的親信將領們。項羽的使者來勸反,無論自己怎麼想,劉老闆不可能不起疑心,萬一劉老闆覺得自己不可掌控,那下次劉邦急馳入營要取的,就不是兵符,而是他韓信的人頭了。所以,他一定要像戀愛中的男孩那樣,聲情並茂地表達自己對劉邦無比的依戀與忠誠,他要通過帳外那些人的口,把自己的態度傳遞到劉老闆那裡去,使老闆放心,使雙方的合作更加牢靠一些。

    靠山還是冰山

    職場中人往往想找個靠山,因為故老相傳:有了靠山,諸事皆宜。

    老話總是沒錯的,只是靠上去之前,你要掂量掂量自己的價值。在企業或者企業里的小利益集團內部,一個人的地位都是按照價值來排序的。《水滸傳》里宋江搞了個一百單八將排座次,好漢們坐第幾把交椅,主要是按照宋江認為這些人今後對梁山集團的價值來確定的,而並非像一般讀者認為的,完全根據個人能力或以往對梁山的貢獻來確定。比如白日鼠白勝,如果沒有他在黃泥崗上出神入化的表演,晁蓋等人就掘不到事業的第一桶金。但當他被官府抓走後,就有人提議任由他生死,理由是他熬不過刑、供出了晁蓋等人,然而真正的原因是他對梁山已經沒有實用價值了。但梁山仍然救了他,表面上看是出於義氣,實際上仍然是利益的考量,雖然不救他也無損梁山威名,因為是白勝自己違反江湖道義在先,但救白勝則可以向江湖證明,即使是對當了叛徒的弟兄,梁山也講仁義。這個口碑要是建立起來,好處就大了。所以,如果你對你的靠山沒有價值,你的投靠對你自己也就同樣沒有價值,你要防備著隨時都可能被犧牲掉。

職場達人志 第一部分 第一章 面對殘酷的現實(11)

    另一方面,企業的目標是變化的,「利益」這個詞的內涵也是變化的。所以,就算你目前掌握了一些關鍵因素,這階段你是有價值的,你是不可替代的,但環境一旦變化,你就必須重新評估。因為你所掌握的關鍵因素,很可能隨環境的變化變得無關緊要,這時你的價值也會隨之降低甚至毫無價值。

    例如韓信,打天下的時候,他是清醒的。他投靠劉邦,充分利用老闆對自己所掌控的關鍵技術的依賴,一邊為老闆打工,一邊為自己爭來巨大的聲望與地位。但江山打下來之後,韓信對自己的定位就不夠清楚了。他沒有意識到,這時的劉氏企業對成功的定義已經發生改變,成功的目標已經轉移。韓信所掌握的關鍵技術,已經不被老闆所需要,而他在創業過程中所積累的巨大聲望與深厚的軍事背景,恰恰成了劉氏企業未來成功的潛在威脅。劉老闆要想基業長青,就得不惜一切手段把那些有能力顛覆劉家基業的人控制住,無論他們自身有沒有意願顛覆劉家基業,控制不住就幹掉。此時的韓信,要麼退休,要麼棄武從文,培養新的關鍵資源,並讓老闆覺得自己完全可以被控制,不但被控,還被控得非常愉快。

    但韓信不是那種人。他以自己的卓越才能為傲,沉醉於往日巨大的成功中,對現實稍有不滿,時不時就要流露出來。《史記》中說他知道劉邦畏忌自己的才能,常常託病不參加朝見和侍行。殊不知越是躲著,老闆對他就越懷疑。他在家常常悶悶不樂,對自己與絳侯、灌嬰處於同等地位感到羞恥。有一次他路過樊噲家,樊噲與劉邦是連襟,又是創業老臣,對劉氏基業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他很崇拜韓信,對他的來訪親自跪拜送迎,自稱臣子,說:「大王怎麼竟肯光臨。」韓信出門卻笑道:「我這輩子竟然和樊噲這般人為伍了。」他的表現,一定會傳到劉老闆耳朵里。這麼一個向老闆示好的大好機會,就被他自己葬送。當年他面對項羽的使者勸反,對著帳外眾人深情告白的那股政治覺悟,此刻全部消失,他已經變成了一個職場怨男。

    有時見著老闆,他還要爭一下口舌,劉邦問他:「以我的才能,能統率多少兵馬?」韓信說:「陛下不過能統率十萬。」劉邦說:「你怎麼樣?」韓信回答說:「我是越多越好。」估計他是想變相提醒老闆,自己當年可是做了巨大貢獻的,沒有我,你未必能成功。但這樣*裸的能力比較,就讓老闆面子掛不住了。此時的劉老闆哪裡還記得你過去的好,只能笑著說:「您倒是韓信將兵、多多益善了,怎麼還被我俘虜了呢?」劉老闆要爭回來的,證明這天下是我帶領你們打下來的,你韓信再牛又怎麼著?我說你行,你才行,我說你不行,你行也不行!估計劉老闆當時笑得很勉強,笑得很難看,韓信也覺出味道不對,連忙放下自尊拍道:「陛下不能帶兵,卻善於駕馭將領,這就是我被陛下俘虜的原因。陛下是上天賜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這樣一個人,已經沒有了使用價值,他的存在又是潛在威脅,還不注意搞好群眾關係,隨性貶低老闆心腹,經常拿語言糗老闆,使老闆面子和心裡都不舒服,換成你是他老闆,你會怎麼辦?

    成功的必要條件與運氣

    所謂必要條件,就是指「有了未必行,缺了肯定不行」的硬條件。要想成功,就必須具備成功的必要條件。

職場達人志 第一部分 第一章 面對殘酷的現實(12)

    不同種類的成功,有不同的必要條件。成為一名優秀的體育運動員,與成為一名優秀的企業家,成功的必要條件中雖然有相同的條款,但關鍵條件肯定不同。而同樣是企業界,成功有著不同的級別,一名普通員工,與業內專家或高級管理者,與企業的老闆,在成功中處於不同的等級,彼此間雖有共通之處,但成功的關鍵條件也相應不同。

    從小成功到大成功,可以比作登山,從山底到山頂,所需必要條件越來越多。漫步在山底小路,所需條件是你願意走路就行。開始向上走,除了意願,還需要一定體力。再往上爬到半山腰,除了意願和較好的體力,就得有點毅力。再向上攀登岩石,除了意願、體力、毅力,還得有相當的登山技術。當你不知不覺間,身邊已經沒有同路人,你已經抵達別人都未曾到過的位置,但你仍然不停息,向山頂發起挑戰,這時,成功的必要條件,就是挑戰自我、突破許可權的強烈的成就動機。

    所以,我們看到,從山底到山頂,成功的必要條件在不斷地增加,反過來講,越來越多的人在走上一個階梯時,由於欠缺下一個階段成功所需的必要條件而不得不止步。成功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淘汰不夠條件的人的過程,最後的成功者,必然是具備了最多必要條件的那個人。「成功沒有僥倖」,這句老話所言不虛。

    成功沒有充分條件

    一般人在總結這些成功者的成功經驗時,往往會說:「你看,他有意願、有體力、有毅力、有能力、有野心,他不成功,誰成功?這種人,肯定成功。」而市面上所謂「成功學」,同樣是這種論調。數不清的「成功學大師」紛紛面世,自稱面談了多少多少位頂級成功人士,歸納總結出所謂「成功法則」。他們就像兜售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一樣兜售所謂成功法則,聲稱只要按這些法則去做,一定成功。如果你照著做了卻沒有成功,他們又會告訴你,不是成功法則不對,是你自己不夠堅持不夠努力。他們的宣傳如此有力,不少人都相信,花大價錢去聽講座去買成功法則。

    世界上真有這種所謂保證你「照做就成功」的法則嗎?我可以百分之百肯定地告訴你:沒有!

    所謂保證你「照做就成功」的法則,在邏輯上稱為「充分條件」。請記住:成功沒有充分條件!稍有常識的人就會想到,如果世界上存在這種保證成功的充分條件,那滿大街的人都是億萬富豪了。我不知道這些所謂的「成功學大師」有沒有真的如他們聲稱的那樣,親自採訪過多少位頂級成功者。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即使他們採訪了,歸納出來的這種保證成功的成功法則,也是錯誤的。

    我閱讀過無數傳記,那些成功者總結自己之所以成功的原因時,講述的都是必要條件,比如勤奮、敏銳、善於用人、不斷挑戰自我、突破自己。我們都知道,既然是必要條件,就意味著如果你不具備就一定不能成功,但是哪怕你具備了必要條件,也未必成功。還拿登山來做例子,一個具備了意願、體力、毅力、能力和挑戰精神的登山者,或許在半途遇上暴風雪,從而不得不放棄,更有可能,就像新聞中時有報道的,中途遇上雪崩,不幸遇難。如果你總結說,那就得在登山的必要條件中加上一條「良好的天氣」,但或許下一個失敗者,卻是因為同伴生病,拖累他也不得不共同返回。

職場達人志 第一部分 第一章 面對殘酷的現實(13)

    不信書,信運氣

    所以,我們在閱讀成功者的傳記時,經常會發現,這些成功者總愛說自己的成功全是因為「運氣」好。

    其中的典型者如曾國藩。這個被毛澤東稱為「中國近代最具大本復源的人」,在他晚年的時候,據《瞑庵雜識》記載,曾經對吳敏樹和郭嵩燾說,自己死後的碑文由這兩位執筆,但是要加上這樣的話:「不信書,信運氣。公之言,告萬世。」

    我們都知道,曾國藩做任何事,無論是從無到有創建湘軍,歷經千難萬險*太平天國起義,還是治學為文,成一代理學家、書法家、文學家,靠的都是「扎硬寨,打死仗」精神,都以「拙誠堅忍」貫穿始終。打仗,他自嘲「屢敗屢戰」;為政,他腳踏實地,潔己奉公,「漸求整頓,不在於求取速效」;治學,他推崇「舊雨三年精化碧,孤燈五夜眼常青」。他每天記日記,對當天言行進行檢查、反思,不斷給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儉、要謙恭、要仁恕、要誠信、知命、惜福,等等,力圖將自己打造成聖賢。

    可以說,他的成功,完全是靠不懈努力,沒有半點投機取巧。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在總結一生成敗得失時卻說「不信書,信運氣」。為什麼呢?因為,就算你具備了再多的成功必要條件,但只要有一個意外,你所做的一切,都會付之東流。

    有一位槍林彈雨中成長起來的將軍,在聽到別人恭維他具有軍事天才時說:「我不算什麼軍事天才,只不過命大,我認識的好幾位比我有天賦的兄弟,在當排長的時候就犧牲在戰場上了。」在曾國藩自己的軍事生涯中,最危險的一次,是咸豐十年被幾十萬太平軍團團圍困在祁門。當時他外無精銳救兵,內無可以死守的地利,身邊也沒有得力將領,一百多位幕僚包括大名鼎鼎的王闓運、李鴻章等見勢不妙竟棄他而去。而他面對的敵人,卻是太平天國赫赫威名的忠王李秀成。眼看突圍無望,他乾脆放棄,天天泡杯祁門紅茶,讀起《紅樓夢》來。

    當年底,李秀成親率大軍來襲,前鋒距曾國藩駐地僅60里。曾國藩驚魂落魄,一邊拚死組織抵抗,一邊寫下遺書,準備自殺。只因李秀成誤以為祁門有重兵守御,又不知曾國藩本人就在這裡,便放棄進攻,繞道江西進行戰略轉移,才使他僥倖逃過一劫。後來曾國藩每提起祁門戰事便心有餘悸,連呼僥倖。

    所以,當成功者們在回想往事時,他們會驚人一致地認為,自己能夠成功實在只能歸於「運氣」好。因為,到了他們那個級別,所有靠努力可以克服的,都不是真正的困難。真正無法超越的,是再努力也無法克服的不確定性,是你自己掌控不了的災難性意外。

    先為不可勝

    既然運氣如此重要,甚至能夠決定成敗,是不是我們就可以坐待其臨、搭一把順風車了呢?答案:不是。

    有人做過研究,每個人一生中都有大約15個左右可以改變命運的機會,但大多數人渾渾噩噩走完一生,甚至連機會是否光臨過都不知道。老話說:「運氣青睞有準備的人。」如果你不具備足夠的必要條件,運氣來了,你也沒有基礎去承接。一個缺乏創業準備的人,即使突然中了大獎,有足夠的錢去創業,成功的可能性也很小。一個缺乏領導才能的人,即使突然被提拔到領導崗位,也很難服眾。

    要成功,就必須具備成功所需的必要條件,同時,盡量考慮到可能發生的各種不利事件,無論表面上看,那些事發生的概率多麼小。要時刻做好準備,要麼創造條件避免其發生,要麼一旦發生也早有應對的預案。這樣的人,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職場達人志 第一部分 第一章 面對殘酷的現實(14)

    早在幾千年,偉大的軍事理論家孫武就在他的《孫子兵法》中闡述了這個道理:「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也就是說:善於用兵作戰的人,總是首先創造自己不可戰勝的條件,並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機會。使自己不被戰勝,其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敵人能否被戰勝,在於敵人是否給我們以可乘之機。所以,善於作戰的人只能夠使自己不被戰勝,而不能使敵人一定會被我軍戰勝。所以說,勝利可以預見,卻不能強求。這就是司馬懿拖死諸葛亮的方略,他自知不敵,深溝高壘堅守不出,外加免戰牌高高掛起,縱然諸葛亮神機妙算,又奈我何?能勝,我就打;不勝,我就歇著。打與不打,主動權在我。我可能永遠都不能取勝,但也永遠都不會敗,永遠都有取勝的機會。

    在職場中,我們要晉陞,要成功,一定要有兩手:一手是靠努力和能力不斷創造出色的業績;一手是「先為不可勝」,把所有危險都消滅在萌芽之中。一邊往前沖,一邊要回頭看背後有沒有人在彎弓射箭瞄準你。前者依靠你的業務能力,而後者則有賴於你的政治才能。

    有一位就職於世界500強的年輕人,受命開發某省市場,任辦事處副主任。他手下有個業務員是全國銷售總經理的朋友的兒子,他知道這情況,卻沒在意。上任的時候,銷售總經理對他說:只要做出成績,我就讓你做辦事處主任。又說:做業務的時候,多帶一帶那個業務員,讓他向你學習。年輕人沖著辦事處主任的位置,使盡一切辦法,終於跑出該公司在該省最大的訂單,完成了全年的銷售額。結果,這位年輕人被調到另一省辦事處,仍任副主任。而該省辦事處主任職位,卻被那位業務員得到。這位年輕人怒火攻心,一氣之下辭職而去。由於心中鬱郁,心態失衡,後來的職業道路很不順利,好幾年都沒翻身。

    另一位擔任省公司總經理的年輕人,也遇到類似的情況,但相比之下,他的處理就高明得多。當他發現手下某銷售員與自己的頂頭上司全國銷售總監有很深的關係後,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上司安排的一個眼線,甚至是未來頂替自己的人選;自己再怎麼對他好,也不可能讓他倒向自己。為了防止自己在前面打市場背後卻被人暗算,他決定趕走此人。

    他不動聲色,安排自己的心腹平時注意這個銷售員的動態並及時彙報,然後,主動將這個銷售員提升為省公司的二把手,並為表示對他的器重和培養,把省里最大的潛在客戶,分配給他,讓他專心去跑。

    所有人,包括銷售員自己,都認為是得到了提拔和器重,但這位年輕人知道,最大的潛在客戶雖然是優質客戶,但門檻很高,競爭對手也很多,也是最難跑的客戶。要拿下訂單,以該銷售員目前水平是不可能的。只要自己不提供幫助,銷售員會被拖死。

    果然,不久銷售員就有點泄氣了,跑了很多次,客戶消費檔次太高,連他遞過去的煙都愛接不接,看不上眼。銷售員想買好煙,但自己又承受不了,就試探提出能不能報銷。

    年輕人不經意地說:「公司的政策好像不允許。要不你去請示一下總部?其實,我平時買整條煙說是送客戶,其實是自己抽的,要不你也這樣?」銷售員眼睛一亮,小心地問:「可以嗎?買整條煙報銷?做業務用煙?」年輕人說:「可以,我不說,你不說,上面也不會查啊。不這樣,這煙錢你怎麼承擔的了啊,每月都兩三千呢。」銷售員感激不已,從此照此辦理。

    年輕人的全省業績完成得不錯,幾個月後,公司總經理下到省里視察工作。年輕人一一介紹各銷售員工作進展,在提到某銷售員跑優質客戶很長時間,仍無進展,業績無法達標後,他又說:「前段時間出差沒能認真審查財務報銷的真實性,這幾天沒事,我看了以前的財務報銷,發現這個銷售員不但業務完不成,還有假報香煙費的問題。經過核實,他有幾次報銷成條的高檔香煙給客戶,其實客戶並沒收到。如此違反財務紀律,建議除名。」總經理考慮了一下,年輕人便堅持建議,總經理點頭同意。第二天銷售員辦理手續走人。

    開除銷售員的後果,是使年輕人與頂頭上司關係決裂,但他不怕:一是他的業績很好,完成了指標,任何公司都不可能開除完成任務又沒有犯嚴重錯誤的省銷售經理;二是開除銷售員是總經理點頭的,他的上司也拿不準年輕人與總經理是什麼關係;三是年輕人政治上如此老練成熟,也使他的上司不敢輕舉妄動。

職場達人志 第二部分 第二章 目標決定人生(1)

    沒有目標就失去一切

    剛畢業那會兒,幼稚得可笑,老跟同學打電話,明面上聊聊近況,暗地裡比較。你要比我工資多一百塊,心裡特不平衡,憑什麼呀,在學校那會兒公認的我比你強。你要帶個頭銜,而我啥也不是,普通員工一個,感覺特沒面子,又特羨慕。同學小聚,如果你遞來一張名片,我沒有,級別太低公司不給印,心裡特不是滋味,覺得白混了。如果情況正好反過來,自己比別人強一點,嘴上雖然在安慰同學,心裡偷著樂:就是嘛,這個社會還是公平的,我覺得我就是比你強。現在回頭看,大家都是在些不入流的小企業混,有什麼好比的,但也就為這點微不足道的東西和自我感覺,還是有人不斷跳槽。紛紛擾擾幾年後,大家才各自塵埃落定,各就各位。

    一眨眼,大學畢業的第一個十年早就過去了。記得多年前有前輩說:「畢業的第一個十年聚會,除了極少數人,大家情況相差不遠。真正的差距,是畢業的第二個十年聚會,那就是天差地別,各式各樣了。」她告誡我在第一個十年一定要沉住氣,不要太在意物質,不要與人比較,應該去尋找自己的立足點,好好經營,在第二個十年爆發。我笑著說:「豈不是勾踐滅吳,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她也笑。回頭再看前輩的教導,真是字字良言,句句是金。可是當年的我,跟絕大多數年輕人一樣——就像張愛玲所說:三十多歲的人看五六年就像一眨眼那樣短暫,而二十多歲的人看五六年就像一生那樣漫長——十年對我太遙遠了,我等不及。

    當年的我,跟現在的很多年輕人一樣,雄心壯志,雖然不清楚自己有幾斤幾兩,但一般人不放在眼裡。眼睛裡看的,耳朵里聽的,都是那些短短几年就火箭般崛起的傳奇故事。最能自我安慰的,就是想:「我比他年輕,等我到他那個年紀,我也行!」如果不幸看到同齡人的成功故事,就自我安慰:「他肯定有背景,要麼就是運氣好,不然不可能。」

    就這樣,心飄在天上,人匍匐在土中,一年一年就往三十歲走了。孔子說「三十而立」,無形中給中國人設了一道心理門檻。越走得近,心裡的困惑就越大,對現實的不滿意就越大。幾千年來困擾無數人的問題開始困擾我了:「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我到底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我如何才能過上這樣的生活?」我很恐慌當自己推開三十歲這道門,發現一切都跟現在一樣,任你心比高天,也得接受事實。但我不願接受現實,我不比別人笨,不比別人懶,為什麼我就不能像別人那樣成功?

    問題出在哪裡呢

    《哈里波特》里有一個情節,魔法學院六年級的學生——大約相當於我們的高二吧——就要接受老師一對一輔導,確定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讀到這個情節時,我不禁深深嘆惜,如果當年高二文理分科前,老師先與我探討未來的職業方向,那該少走多少彎路啊!

    上中學的時候迷上文學,幻想著做李白,做余光中,但天資平平。席捲全國的經濟大潮湧起時,同學們一窩蜂幾乎全考財經金融專業,我也不例外。雖然學的是財經,卻最討厭算賬,學得一塌糊塗。畢業了才發現除了雄心壯志和一堆所謂興趣愛好一無所長。如果讓我重新走一遍人生路,我肯定會換個走法,但人生沒有回頭路。唯一的辦法,是走好現在的路,走好未來的路。

職場達人志 第二部分 第二章 目標決定人生(2)

    在過往多年的不斷試錯的過程中,自己也逐漸成熟進來。回頭再看,畢業十年的困惑與彎路,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人生規劃。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問題。中國式教育下,絕大多數人都看著別人幹嗎我也幹嗎,一路隨大流走過來。所以,絕大多數人,無論從社會的角度,還是自我的角度來評價,都是不成功的。

    年輕的時候,畫餅也可以充饑,白日夢也能自我激勵,面對無限可能的未來,對人生沒有規劃的可怕之處,往往體會不深。十年前,我曾勸一位朋友做做規劃,無論收入多少,每月都存點錢,積累幾年也可以按揭個小戶型了。他不聽,他認為自己年輕,只要抓住一個機會,一套別墅都買得回來。在這種追求暴富的心態下,他的職業發展起起伏伏,十年過去了,幾經變動後,這位朋友的收入與十年前一樣,還在租房子住,銀行存款等於零。偶爾說起往事,他也有點懊悔,真要是有個規劃,按月儲蓄,房子早就到手了。我勸他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他還是搖頭,說年紀大了,等不了慢慢來了,還是得抓機會。我也只能搖搖頭,一個人如果20歲時不美麗、30歲時不健壯、40歲時不富有、50歲時不聰明,就永遠失去這些了。我想機會是不會來了,一個十年的證明,已經足夠預測一個人的一生了。定期定額儲蓄或投資,錢多錢少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藉此培養自己成熟穩重的品性,磨鍊自己的意志與自律。這個道理,不肯靜下心來做規劃並踏實完成的人,是永遠體會不到的。

    沒有目標的奮鬥是浪費青春

    成功,在事業起步的時候僅僅是一種選擇,你選擇什麼樣的目標,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沒有明確目標的人,在職場之路上容易分散注意力、精力和時間;而一個具有明確目標的人,會對有助於實現目標的蛛絲馬跡特別敏感。成功不會關照那些分散注意力、精力和時間的人。與其諸事平平,不如一事精通,這是一種規律。

    初入職場的年輕人,都有盡情展現才能的衝動,也特別有學習的熱情,因此往往什麼事都願意嘗試,什麼事都肯搶著做。小張的第一份工作,是做網路策劃,工作內容非常龐雜,產品策劃、為銷售人員提供方案支持、給市場部寫新聞稿、做活動策劃、給設計部寫廣告文案等等,甚至還以老總的名字寫過一本書,整天忙,隔三岔五就加班。他頗為自己的「多面手」角色而沾沾自喜,覺得自己很能幹。同事們也都這麼說。

    一年後,他的工作開始變成了不斷地粘貼與複製,漸漸厭煩了這個枯燥而沒有激情的工作,兼之收入太低,於是他毅然辭職。原以為憑能力和經驗會很快找到滿意的工作,卻沒想到接連碰壁。對大多數企業來說,他們不需要一個「多才多藝」卻不專業的員工,而需要一個專業而「多才多藝」的員工。小張尷尬地發現:自己什麼都做過,但去應聘任何崗位,都缺乏足夠的競爭力,他的特點只適合去小公司,因為在小公司里人手少,需要一個人扮演多種角色,做多種事情。但這意味著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又不是他想要的。然而現實是殘酷的,不斷碰壁之後,小張失去了自信,最終去了一家小廣告公司。

    他沉痛地告誡學弟學妹們:初入職場的最大教訓,就是一定要有一個清晰的職業定位。無論工作多忙或多閑,一定要花時間和精力,好好考慮一下自己的職業定位,好好設計一下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

職場達人志 第二部分 第二章 目標決定人生(3)

    沒有目標就會為他人作嫁衣裳

    如果你不為自己設定目標,不知不覺中別人就會把他的目標給你。比如你今天下午有空,不知道做什麼好,正在網上亂逛,突然接到朋友的電話,說她想買件衣服找人陪,於是你同意了。看,你的半天時間就被她所佔用,或者說,她的目標就成了你的目標。請仔細地想一想,你每天有多少小時,是真正用於你自己的目標?

    在企業里,沒有明確個人目標的人,註定是當別人進步的鋪路石,別人向上爬的墊腳石。就算他靠著年資、業績和勤奮慢慢升上去,也絕對比那些有明確目標、24小時睜大雙眼抓機會的人慢得多。而且,一般來說,沒有人生目標的人,都比較隨著天性自然發揮,因而比較沒有心機,往往會被別人利用。我見過一件真實的事情。

    小李與小常同一天進入某外企,兩人關係很好,很有共同語言。小李年輕幾歲,性格直率,對未來沒什麼規劃,沒考慮過一言一行對未來有什麼影響,因此經常心裡想什麼嘴上說什麼。而小常年長几歲,有一定閱歷,目標很明確,就是要一步一步在職場向上走,做個高級職業經理人。因此,凡是有利於這個目標的事,就做,有利的話,就說,而遇到不利的,或者不吭聲,或者就私下鼓動小李出頭。小李也願意出頭,因為那些事,那些話,也是他自己本性想乾的,並沒有被利用的感覺。不過兩三年功夫,小常被列入接班人計劃,升成中層管理者,而小李仍然原地打轉。小李還自己納悶呢:自己能力不弱,業績不弱,樣樣不遜色,為什麼就不升自己呢?

    所以,下次,當你發現自己一天到晚兢兢業業做了那麼多事情,被表揚的卻是別人,或者當你發現自己做了比別人多幾倍的工作,被提升的卻是別人時,你要停下來問問自己:我所做的一切,是為了我的目標,還是為了別人的目標?

    很多企業教育員工:要以企業目標為目標,以團隊目標為目標;只要企業成功,個人也一定成功;只要團隊成功,個人也一定成功。很多員工也就相信了這個說法,但我們還得明白事情的另一面:不管你的企業多麼強調文化、奉獻、團隊、共同目標,企業跟你都不能畫等號。團隊跟你也不能畫等號,你就是你,如果你沒有實現自己的目標,一切都是空話。

    站在普通員工這個角色位置上,相信企業的情感,相信企業的事業,這是對企業的忠誠。但你還要清楚,企業永遠不可能是我們的家。企業能不能做大能不能做強,那首先是高層管理者的事情,而我們第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想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麼?選擇這個企業我能得到什麼?從這個企業得到的東西對實現個人的人生戰略目標有多大的意義?這種選擇是不是最理智的?如果你對企業絕對忠誠,那你為自己設個目標,去做個高層管理者,豈不是會對企業貢獻更大?

    當然,我並不是鼓勵你成為一個自私自利、只盯著自己的目標而不顧及旁人或企業需要的人,那樣的人下場未必很妙。我鼓勵的,是確立自己合理的目標,並把它與旁人的目標、企業的目標相掛鉤,換句老話,這叫「雙贏」。

    目標決定過程

    「不想做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這句話,歷來有不同的解釋甚至爭議。有一派意見是:不是每個士兵都能成為將軍,既然做士兵,就要先想著做好士兵的本分,至於做不做得到將軍,那得看能力和機遇。這種說法確有其道理,而我的看法是:的確不是每個士兵都能成為將軍,但一個沒想過做將軍的士兵,除非機緣巧合,否則一定做不了將軍。

職場達人志 第二部分 第二章 目標決定人生(4)

    目標對人生的導向作用

    目標對人生有巨大的導向作用。有了目標以後,你會把精力集中到對實現你的目標最有生產力的事情方面。很多決策都會變得簡單,那就是這個事情對實現你的目標有沒有幫助。沒有明確的職業目標,你每一次的決策就等於沒有原則,只能根據當時的某種感覺作決定。這種決定會把你帶向不同的方向。幾次這樣的決定以後,你的職業積累就消失殆盡了。

    不少人看兩天英語又學兩天財務,想考研又下不了決心,想考某個證卻因為沒有動力雖然交了報名費都沒有參加考試,時光慢慢地從身邊溜走,最後逐漸地習慣於慣常的工作。偶爾搬家的時候翻出以前努力學習的材料,獃獃地想上半天,知道自己年輕的時候也曾經努力過,僅此而已。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在自傳《我的生活》序言中寫道:「法學院剛畢業那會兒,我還是個小夥子,十分期待著馬上開始自己的生活。這時,我突發奇想,把本來想要看的小說和歷史書暫時束之高閣,出去買了本『如何做』一類的書——《如何掌控自己的時間和生活》。該書的主要觀點是,我們必須列出自己短期、中期和長期的生活目標,按其重要程度進行分類,例如A組最為重要、B組次之、C組第三等等。然後,在每一個目標下列出實現這些目標的具體行動。這本簡裝書我依然保留著,距今已近30個年頭。我敢肯定,這個單子准還埋藏在某個故紙堆中,儘管一時無從查找。然而,那個A組的單子我還真沒忘記。我要當個好人,娶個好老婆,養幾個好孩子,交幾個好朋友,做個成功的政治家,寫一本了不起的書。」30年後,功成名就的柯林頓顯然認為自己已經實現當年定下的目標,唯有一點不好意思自誇,他調侃道:「當然,我是不是個好人,得由上帝來判斷。」

    嚴格來說,柯林頓在序言中列舉的長期目標,只能算是一個人生願景。我們大多數人,初出茅廬時大概都有這些或那樣的自我欺許或人生願望,但美夢成真的卻非常少。柯林頓的不同在於,從其自傳中我們可以看到,自從他16歲立志要做政治家以後,他就沒有讓「人生願景」停留在幻想中,而是不斷制定清晰明確的階段目標去落實願景,從而一步一步向夢想靠近。1973年,27歲的他從耶魯大學法學院畢業,回家鄉阿肯色州州立大學擔任教授。在那裡,他的家族有深厚的人脈資源和影響力,有利於他從政。3年後,他出任阿肯色州司法部長,並於2年後競選州長成功,連任到1992年。在擔任州長期間,為了擴大全國影響力,為競選總統打下基礎,他擔任過美國南部經濟發展政策委員會主席,兼任全美州長聯席會議主席,並曾協助總統主持國家最高教育當局的工作。1990年,又當選為*黨最高委員會主席。1992年,當選美國總統。

    人生的發展中,不可控因素太多,社會變化這麼快,要想制訂出一個完整準確的人生計劃是不可能的。如果非要定一個很死的目標,比如我要在20年內成為一個資產10億的企業家,然後倒推自己幾年成為什麼、幾年成為什麼,這是很僵硬的做法。也是不現實的做法,沒有任何人能保證你一定能如期實現目標。

    更可取的做法,是為自己確定一個終生不動搖的人生願景,然後,根據願景,結合實際情況,制定1~3年的短期目標並實現。好比你的願望是登上天界,為此你必須回到現實,先一塊一塊壘石頭,造一座通天塔。如果你能造出通天塔,那麼登上天界的願望自然能夠實現。從柯林頓的簡歷中我們可以發現,他的職業願景是「做個成功的政治家」,然後每兩三年就實現一個階段目標,直到成為總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職場達人志 第二部分 第二章 目標決定人生(5)

    對此,唐駿根據自己的人生經歷提出「目標三年更新」的見解,他說:「每個人的職業生涯一定要有良好的規劃,不能盲目努力。有的人只知道努力工作,但是沒有規劃。其實這樣沒有目標地工作,再勤奮也沒有用,而且五年十年以後,你會發現你還在原地踏步。有些人有規劃,但又不切實際。而我一直給自己訂規劃,而且是三年左右訂一個規劃,這是一個比較合理的規劃區間。如果我定得太久的話,我看不到自己的未來,三年我一定可以看得到,只要我努力,我相信離我的目標會越來越近。」

    在方向不動搖、目標三年更新的指導下,唐駿以三年為一期,用了六個三年,從一個普通的大學生,到留美博士,到創辦自己的公司,到加入微軟。又從微軟總部的普通程序員,到微軟中國有限公司終生榮譽總裁,再跳槽擔任盛大總裁、新華都總裁,從而完成從專家型的職業經理人,到拿到超過10個億「簽約獎金」的「打工皇帝」。

    目標讓人生更喜悅

    以前,每當別人問我大學四年什麼感受,我會不假思索地回答:沒意思。久了,我才反思到,沒意思的原因並不是大學生活本身造成的,而是自己在考入大學之後,沒有了什麼目標和追求。同理,如果你說工作沒意思,一般也是因為你沒有自己的職業目標。那些有職業目標的人正圍繞著自己的目標一點點添磚加瓦,每向自己的目標靠近一步就有一種內在的喜悅,怎麼會覺得工作沒勁呢。

    一個有目標的人,比沒有目標的人對自己更滿意,在人生道路上更有耐力,面對人生的挑戰更加平靜、更加自信。人在評估自己時,不外乎三種方式:與別人橫向對比,與自己的過去做縱向對比,將現狀與自己的目標對比。三種方式一定要結合起來,橫向對比往往使人對自己產生不自信等各種負面情緒;與自己的過去對比使人眼界狹窄容易滿足;而與目標對比,則能彌補前兩者的不足,保持前進的動力。

    有記者問圍棋國手常昊:「你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已經進入高端領域了。如今,當你們那一批棋手逐漸蕭條的時候,你卻還處於圍棋的青春期。你的圍棋生命到目前為止,已經跨越了兩代人。這二三十年的中國圍棋史,你一直貫穿始終,並且是核心人物。這是什麼原因?」

    常昊回答:「人做一件事需要有自己的目標和信心。每個人的人生都有高潮和低谷,但是人的目標會激發自身的信心。我的目標還是想繼續下棋,我還不想休息,所以下棋的興趣激發了我的信心。特別是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信心的力量就更加重要了。信心是第一步的。另外,我在不斷地總結,比較自己和別人的特點,發現自己的問題,在總結之後進行彌補,想辦法提高。我總認為人的潛力是很大的,關鍵在於自己能否把握得住。我覺得我現在還是有力量去下棋。可能在我這個年齡上,付出和壓力比以前大,但是還是有能力去戰勝他們的。」

    一次有個業務員跟我說:「去年一個月只賺一千的時候,看著別人賺上萬,覺得很丟臉。但當時只是想著不幹活就得挨餓,一門心思地為業務忙,當時那個苦啊,但是生存有壓力,也不覺得太苦。今年自己也賺上萬甚至更多了,心裡卻比去年還慌,老想著這個月上萬了,下個月要是業務掉下去怎麼辦,那個臉不丟大了。再看看別人,好像都比自己做得好,不知什麼時候才能趕上他們。天天心裡慌得很。」他問我怎麼辦?如何才能保持業績並超過別人?

職場達人志 第二部分 第二章 目標決定人生(6)

    我告訴他:如果是這樣,當你一個月賺兩萬甚至十萬的時候,你還是要心慌的。你永遠都有業績下降的壓力,而比你強的人永遠都有啊。現在你眼中那些比你強的人,就站在你面前。但有一天你超過他們,更強的人還在後面。就算你再強,賺得再多,你能強過比爾·蓋茨?

    既然如此,我們不如多想想:未來想做什麼樣的人?想過什麼樣的生活?要賺多少錢就足夠了?想用多少時間賺到這些錢?把這些想清楚,再倒推到眼前,每天該做多少工作量?做到了,就可以安心休息。因為不用再跟別人比了。只要把每天的工作做好做到,到時間目標就會實現,有什麼可心慌的?

    約翰·洛克菲勒曾說:「目標是我領導的依據,目標就是一切。我習慣於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先確立目標,而且每天我都要設定目標,譬如與合伙人談話的目標、召*議的目標、制訂計劃的目標等等。我在做事之前也會先檢視自己設定的目標。通常在我到達公司時,我已經成功做好了萬全的準備。所以,在我心裡從未出現過諸如『我沒有辦法』、『我不管了』、『沒有希望了』等具有吞噬性的聲音。每一天確立的目標,已經抵消了這些失敗的力量。」

    找到人生目標

    在前面,我曾寫過一個前輩教導我在第一個十年一定要沉住氣,不要太在意物質,不要與人比較,應該去尋找自己的立足點,好好經營,在第二個十年爆發。著名職業經理人何經華也有個相似的「人生三十年規劃論」,並形象地比喻為「人生要算總賬」。

    人生要算總賬

    何經華在演講中說:「職場的第一個十年你應該要投資自己。什麼叫投資自己?你有沒有花很長一段時間,就像我們練功夫一樣,先把馬步練好?第一個十年你不要追求工資。我常常告訴我們公司一些年輕的員工,我說你今天的工資可能是五六千塊,我現在加你兩千塊錢一個月的工資,你的生活會改變嗎?不會的。賓士寶馬你還是買不起,大房子你也買不起。在第一個十年,大家工資的差異是沒有差異的。你的同學也許早你一年升個什麼組長或經理,那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在第一個十年,你要扎紮實實地投資自己。

    我們在今天和之後步入社會都憑藉著兩個東西在競爭:一個叫知識,一個叫技巧。我再舉個例子,我每次出差,經常給分公司員工演講。如果說每一個人都給我自我介紹一下「何總我是誰誰誰」,待會你們介紹完了,我就全部都忘記了,我一個都不記得。公司今天有4000多個員工,你要怎麼讓何總認識你?如果你是銷售,能夠做到全國的銷售狀元,到北京來,我給你頒個獎,我一定認識你了。如果你是一個實施顧問,很困難的項目交到你手裡面總能迎刃而解,我會認識你。如果你是售前顧問,你設計一個PPT,這個PPT是全國售前顧問都在用的,我也會認識你。

    要能夠做到這個崗位因你而不同,而不是你因為這個崗位而不同。我常常說,如果我是上海開計程車的司機,如果用全部心血來開這部車,我相信我可以把這部車開得全上海最特別。

    現在年輕人會更多地看到自己以前的同班同學如何優秀,薪水有多高。但我常常說,人生要算總賬。從你學校畢業的第一天的第一毛錢到你退休後領的最後一毛錢,總共加起來你能掙多少錢?第一個十年走完了,如果你扎紮實實地把自己的基本功練好,到第二個十年,你可能有機會成為一個部門主管。第一個十年是你這一輩子工資最微薄的時候。這個時候你可能是單身,你的這個收入也就能支撐你的生活所需。到第二個十年,你可能結婚了,可能有個孩子,如果幹得還不錯,你能幹到一個部門經理,你的收入勉勉強強還能支撐一個家庭的家用。這時候你還是不夠富裕,上餐廳點菜的時候,你還做不到把價錢蓋起來,愛點什麼點什麼。第二個十年你要學第二個東西,叫技巧,做事的技巧,待人處事的技巧,處理複雜事物的技巧。前面兩個十年如果你走得很紮實,你才有可能走到第三個十年。

職場達人志 第二部分 第二章 目標決定人生(7)

    第三個十年是什麼?做到一個公司真正的大老總。第三個十年才是你財富積累的開始,那個時候你的收入會遠大於你的生活所需,人生的財富從第三個十年開始計較。可是很不幸,絕大部分人走不到第三個十年。雖然咱們都是同一所學校畢業的、同一個科系畢業的,上課的時候坐在你旁邊的同學,十年十五年之後這兩個同學的發展可能有很大的差異。」

    何經華總結說:「我認為人口中前5%聰明的叫天才,後5%聰明的人叫白痴,大部分人都在中間的90%。今天現場做一個IQ測試,我可能不會考第一名,因為大部分人的IQ是差不多的。差別在哪裡呢?有些人能夠比較早知道自己要些什麼,然後可以系統地去積累自己要的東西,奔著你的那個夢,奔著你的目標去奮鬥。有些人基本上沒有夢沒有目標,一天過一天,一月過一月,一年過一年。」

    或許,你會覺得「人生規劃三十年」中要到第三個十年才真正積累財富,太遙遠、太漫長、太痛苦。是,的確是太遙遠、太漫長、太痛苦了,所以絕大部分人走不到第三個十年,很多人甚至在第一個十年就放棄了,他們沒有這個毅力,他們的理想堅持不了這麼久。

    但如果你對自己有期望,你對未來有渴望,那麼你就一定要沉下心來認真遵循這個規律。90%以上的人都要遵循這個規律。除非你是天才,否則別想抄近道。抄近道的結果,只會讓自己隨著時間的流逝被越丟越遠。

    如何找到人生目標

    如何找到人生應該專註的目標,方法很多。吉姆·柯林斯研究總結後認為:如果某件事你做起來特別有熱情,而做這件事你又很有天賦,並且你所做的事能給他人帶來價值,那麼,這件事就應該成為你專註的人生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熱情」、「天賦」、「價值」三者齊備,才是真正的目標。如果你只找到兩個,那生活可能會失衡。比如,如果你只做那些你能做到最好的事情,但你卻毫無熱情,你會越做越苦悶。假使你有熱情,有能力,但你做的事對別人沒有用,結果可想而知。如果你擁有熱情,又找到別人為你買單,但你天生就不是這塊料,這也不是好的組合。所以最大的挑戰,就是要找齊這三樣因素。

    確定目標三要素之「熱情」

    熱情,指的是一種讓你很喜歡、很享受做一件事的感覺。這個應該是我們尋找自己人生目標時最應該重視的因素。剛剛工作的幾年,經濟壓力比較大,很容易為了幾百塊的薪水差異,選擇去做自己沒有熱情的工作。短期看,你得到了相對的高薪,但長遠看來,即使從金錢的角度,你也將是得不償失的,更不用說你失去了工作樂趣、由熱情而帶來的學習進步等等其他方面的東西。

    很多工作了十年的人,工作上有一定成績,收入也不錯,但並不開心,帶上了所謂的「職業金手銬」,根源就在於做著自己並不喜歡的工作,卻又難以下決心去改行。人一旦活到這種境地,人生前景就比較暗淡了。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興趣模式,如果職業發展不是建立在興趣的基礎上,工作熱忱真的很難持久,很難有大的成就。

    80年代中期,我還在讀小學,有一個老師拿來一個大鍵盤似的東西給我們的展示,那是我和同學們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種東西叫電腦。老師給我們描繪了一番電腦在戰爭中的巨大作用,並說未來的世界將是電腦的世界。老師口才很好,所有的同學,一個除外,都津津有味地聽了一回故事會。那唯一例外的同學——我的好朋友——放學後就拉著我去找那老師,要求了解更多的電腦知識。老師同意了,於是我也跟著好朋友每天放學後學習BASIC語言。我是陪太子讀書,自身沒有多大興趣,天資也低,小學一畢業就全忘記了。而那朋友則興趣始終不減,一路自學上去,後來考入電子信息專業,從小學到大學,拿了無數電腦競賽獎。讀書的時候,他成績沒我好,但走上工作崗位,他的成就卻遠超過我。究其根源,就是他很早找到了自己熱情所在,而且很幸運地又有足夠的天賦去配合這份熱情。

職場達人志 第二部分 第二章 目標決定人生(8)

    對什麼事情有熱情,不是憑空幻想或做夢夢到的,必須要在過去的人生經驗里找到一些證據,看看到底對什麼有熱情。不少人看到什麼熱,就對什麼有熱情。比如,當年我們這些同學一窩蜂全去報考財經金融專業,最熱門的是帶「國際」兩個字的專業,好像很有熱情,但其實都不是發自內心的熱情。

    找到真正的熱情所在,並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容易。所以,一定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多觀察自己,做什麼事最有成就感?做什麼最來勁?對什麼最有學習興趣?對哪些人最羨慕?如果你已經富得不用考慮錢,你最願意做什麼?同時還可以請熟悉你的人反饋他們觀察的結果。

    當然,熱情雖然重要,但也不要寄希望於一份工作能夠滿足你的所有熱情。再好的工作,總有你喜歡的一面和不喜歡的一面。這個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一種工作,讓你喜歡它的全部。比如做管理,我喜歡管人,不喜歡管流程。有些演員喜歡演戲,但並不喜歡商業走秀。一個教授,可能很喜歡講課,但不喜歡做學術研究。但只要這份工作能滿足你最有興趣的部分,就已經很好了。你要接受一個現實:再有意思的事,變成工作後,它總是會失掉一些趣味的。西諺云:「愛她,還要愛她的貓。」誠如斯言。

    確定目標三要素之「天賦」

    天賦,指的是你在做的是不是你天生拿手的事。當你在做一件你有天賦的事情時,你會覺得如魚得水。值得注意的是,你表現得比別人優秀的事,並不一定就意味著你有天賦。比如,我上學的時候理科成績比文科好,甚至高考時數學接近滿分,而語文卻剛及格。但我依然選擇讀文科,因為我總感覺自己的理科是題海戰術出來的,並沒有什麼天賦,而語文雖然我不擅長,至少讓我有種愉悅感。事實證明這個直覺是對的,高中數學公式我早忘得一乾二淨,但高中語文我卻還記得不少。

    所之,你在某件事上有天賦,也並不意味著你在這件事上一定比別人表現得優秀。天賦主要是自己的各項才能之間的比較,天賦有以下特點:學得快,領悟高,不易出錯;某些方面似乎有天生優勢,無師自通;通常能使你感到很大的滿足感與成就感、充實感。

    要找到你的天賦,同樣應該回頭去看你的歷史——在你過去的人生經驗中,有哪些線索能有效地指出你對某些事情具有天賦。我自己的天賦所在,就是工作後自己不斷測試,加上同事和上級不斷反饋而總結出來的。他們都認為,我最大的長處是學習能力強、總結能力強。所以,我後來比較有意識地運用這種天賦,比如,寫這篇文章之前,我至少讀了二十萬字的相關資料,然後融會貫通,總結在這裡。

    科學研究證明,人的興趣模式與天賦模式,是由大腦神經系統決定的;而大腦的發育大概在3~6歲間就相對定型了。中國人說「三歲看大,六歲看老」,是很有道理的。到了十七八歲的時候,大腦就已經完成定型了。所以,只要你願意,你一定可以找到自己興趣和天賦所在。

    確定目標三要素之「價值」

    對社會有價值,是指只有社會認為你所做的事有價值,才會願意掏錢購買這種價值。你要自問,到底可以做些什麼才能對別人有價值?才能讓別人願意付錢?這同樣要從你自己的人生經驗中去尋找,並且在未來的人生中不斷去探索和發現。

職場達人志 第二部分 第二章 目標決定人生(9)

    每個人可以依照經驗去找尋這三個因素。事實上,每個人找到的方式很不同:有些人幾乎是意外發現的,有些人則是花了一段時間反覆驗證出來的,還有人是有很棒的良師益友幫助分析出來的。

    許多勵志書告訴你,做你喜歡做的,錢就會隨之而來。這些書里充滿了挨餓的藝術家不再挨餓、奮鬥的小說家無需再奮鬥的故事。但是這些書沒有告訴你,更多天才的藝術家仍然在挨餓,更多優秀的演員仍然在等待他們的舞台。但是,如果你能做某些事,在這些事上,這三個因素——熱情、天賦、有價值的貢獻——能夠交集,就一定能讓人甘願為你把錢掏出來。

    職業選擇是不斷嘗試的過程

    知道了自己的「熱情、天賦、有價值的貢獻」之所在,你就基本明確了人生方向,但你還必須找到合適的職業來作為載體。目標清晰本身並不等於在你開始一份職業前,就一定要對未來的可能性認知得清清楚楚。客觀現實也很少與這種期望完全吻合。調查表明,許多成功人士只是確定了他們的基本職業方向,然後在工作中不斷去對未來目標清晰化。很多人在開始第一份工作時,事實上並不清楚自己是否具備在這個職業中成功的潛質。

    選擇什麼樣的職業,能夠實現你的人生目標,是一個不斷進行的過程,而非一次就可以得到的滿意結果。有時,還需要一點機遇和一些等待。即使你找到了一份比較滿意工作,未來你還可能出現工作變動。

    王小姐原本是做財務的,但她不喜歡。她認識到自己是一個每天都需要有創造性、有激情的人,於是她放棄了財務工作,在索尼找到了一份工作,可以滿足她天生的創造性需要和表達需要。一段時間後,她又跳槽到當地一家高校做公共關係副經理。後來,她開了一家運動服零售店,最後她終於找到了最適合自己飛翔的天空——面向海外的公共關係主管。現在,她每天寫東西、作計劃、搞市場策劃、參加野外訓練的課程,忙得不亦樂乎。所以,找到適合自己飛翔的職業天空是不太可能一蹴而就的,王小姐的每次嘗試都是「塑造」自己完美人生的一部分。

    你也可以這樣做,只要你不再對自己無知。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你就可以勇敢地上路。隨機調查表明,大部分成功者在從事一個工作前,並不知道該工作是否理想。只有在開始了某個職業後,他們才會真正知道該職業是否可以讓自己滿足。如果你想找到「適合自己飛翔的職業天空」,嘗試一次啟程遠比站在起點思考有用得多。

    當然,我絕不是鼓勵你隨意地變換工作,我相信理性的讀者自能分清有目標、有計劃的跳槽與無策略、撞大運式跳槽之間的區別。

    成功靠計劃

    收割機的發明者、商業巨頭麥考密克曾經說過一句深奧的名言:「運氣是設計的殘餘物質。」

    約翰·洛克菲勒解釋說:「這句話是指運氣是策劃和策略的結果?還是指運氣是策劃之後剩餘的東西呢?我的經驗告訴我,這兩種意義都存在,換句話說,我們創造自己的運氣,我們任何行動都不可能把運氣完全消除,運氣是策划過程中難以擺脫的福音。」

    這位石油大亨說:在凡夫俗子眼裡,運氣永遠是與生俱來的。只要發現有人在職務上得升遷、在商海中勢如破竹或在某一領域取得成功,就會有人用很隨便甚至輕蔑的口氣說:「這個人的運氣真好,是好運幫了他!」這種人永遠不能窺見一個讓自己賴以成功的偉大真理:每個人都是他自己命運的設計師和建築師。

職場達人志 第二部分 第二章 目標決定人生(10)

    1870年,31歲的洛克菲勒成立了標準石油公司。他放言:「總有一天,所有的煉油制桶業務都要歸標準石油公司。」此後不到兩年,他就吞併了20多家煉油廠,控制克利夫蘭90%煉油業、全部主要輸油管及賓夕法尼亞鐵路的全部油車。此後8年,他控制了全美國95%的煉油廠,幾乎控制了美國全部工業和幾條大鐵路幹線。1882年,他成立了美國歷史上第一個托拉斯。

    短短十年,他就實現了一個前無古人的目標。在總結成功的原因時,他說:

    「我承認,就像人不能沒有金錢一樣,人不能沒有運氣。但是,要想有所作為,就不能等待運氣光顧。我的信條是——我不靠天賜的運氣活著,但我靠策劃運氣發達。我相信好的計劃會左右運氣,甚至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成功地影響運氣。我在石油界實施的變競爭為合作的計劃,恰恰驗證了這一點。

    在那項計劃開始前,煉油商們各自為戰,利欲熏心,結果引發了毀滅性的競爭。這種競爭對消費者來說當然是個福音,但油價下跌對煉油商卻是個災難。那時候絕大多數煉油商做的都是虧本生意,正一個一個滑入破產的泥潭。

    我很清楚,要想重新有利可圖並將錢永遠地賺下去,就必須馴服這個行業,讓大家理性行事。我把它視為一種責任,然而這很難做到,這需要一個計劃——一個將所有煉油業務置於我麾下的計劃。

    我徹底研究了形勢並評估了自己的力量,決定將大本營克利夫蘭作為我發動統治石油工業戰爭的第一戰場。待征服那裡的二十幾家競爭對手之後,再迅速行動,開闢第二戰場,直至將那些對手全部征服,建立石油業和新秩序。

    要想成功實現將石油業統一到我麾下的計劃,需要一個徹底解決問題的手段,那就是錢。我需要大量的錢去買下那些製造生產過剩的煉油廠,但我手頭上的那點資金不足以實現我的計劃,所以我決定組建股份公司,把行業外的投資者拉進來。很快,我們以百萬資產在俄亥俄州註冊成立了標準石油公司。第二年資本大幅擴張了三倍半。但何時動手卻是個學問。

    富有遠見的商人總善於從每次災難中尋找機會,我就是這樣做的。在我們開始征服之旅前,石油業一片混亂,一天比一天沒有希望。克利夫蘭90%的煉油商已經快被日益劇烈的競爭壓垮,如果不把廠子賣掉,他們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走向滅亡。這是收購對手的最好時機。

    商場如戰場,戰略目標的意義就是要造成對己方最有利的狀態。出於戰略上的考慮,我選擇的第一個征服目標不是不堪一擊的小公司,而是最強勁的對手克拉克·佩恩公司。這家公司在克利夫蘭很有名望且野心勃勃,想要吃掉我的明星煉油廠。

    但在對手決定之前,我總要先下手為強。我主動約見克拉克·佩恩公司最大的股東,我中學時代的老朋友,奧利弗·佩恩先生。我告訴他,石油業混亂、低迷的時代該結束了,為保護無數家庭賴以生存的這個行業,我要建立一個龐大、高績效的石油公司,並歡迎他入伙。佩恩被我的計劃打動了,最後他們同意以40萬元的價格出售公司。

    我知道克拉克·佩恩公司根本不值這個價錢,但我沒有拒絕他們。吃掉克拉克·佩恩公司就意味著我將取得世界最大煉油商的地位,將為迅速把克利夫蘭的煉油商捏合在一起充當強力先鋒。

職場達人志 第二部分 第二章 目標決定人生(11)

    這一招果然十分奏效。在以後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就有22家競爭對手歸於標準石油公司的麾下,並最終讓我成為那場收購戰的大贏家。而這又給我勢不可擋的動力,在此後三年時間裡,我連續征服了費城、匹茲堡、巴爾的摩的煉油商,成為全美煉油業的唯一主人。

    今天想來,我真是幸運。如果當時我只感嘆自己時運不就隨波逐流,我或許早已被征服掉了。但我策划出了我的運氣。」

    他說:要想讓我們好運連連,我們必須要精心策劃運氣。策劃運氣需要好的計劃,好的計劃一定是好的設計,好的設計一定能夠發揮作用。在構思好的設計時,要首先考慮兩個基本的先決條件:第一個條件是知道自己的目標,譬如你要做什麼,甚至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第二個條件是知道自己擁有什麼資源,譬如地位、金錢、人際關係乃至能力。

    這兩個基本條件的順序並非絕對不能改變,你可能先有一些資源,再開始尋找適於這些資源的目標。還可以把它們混合一處,形成第三和第四種方法。例如,擁有某種目標和某種資源,為實現目標,你必須選擇性地創造一些資源;也可能擁有一些資源和某個目標,你必須根據這些資源,提高或降低目標。

    根據資源調整目標或根據目標調整資源之後,就有了一個基礎——可以據以構思設計的結構,剩下的東西就是用手段與時間去填充,等待運氣的來臨了。

    洛克菲勒這樣的超級資本家,可能離我們太遠。讓我們再看看現實中普通人的經歷吧。

    趙先生與孫先生,是某名校MBA的同班同學。趙先生在參加了多次面試後,選擇到一家生產型企業做一個部門經理,因為這份工作聽起來令人興奮,薪水也是最高的。上任之後,趙先生很快發現了部門和公司中存在不少問題,於是他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很快進行了改組計劃。然而事情並不如想像中那麼順利,以致原本支持他的總經理後來不得不干預,改組暫停。接下來,趙先生髮現部門和公司存在更嚴重的問題,於是他以高度的熱情、責任感和勇氣,再次發起改革。情況迅速惡化,他的部門人心渙散,其他部門也對他冷眼相向。勉強支撐一年後,他不得不黯然離職。

    他的同學孫先生,在讀MBA的第二年便開始準備工作,花了大量時間分析自己,根據自己的條件制訂明確的職業目標,以權衡可能的最適合工作,薪水並不是第一位的標準。畢業後,他選擇了一家與他的目標和價值觀相吻合併且他力所能及的工作。開始工作前,他先花時間了解了部門狀況和下屬最大的需要,上任後便在總經理的支持下解決了部門部分需要,贏得群眾信任。大家看到總經理如此看重他,更是肅然起敬。頭幾個月,他與幾乎所有人和所有部門都建立起了良好的關係。半年後,他針對部門存在的問題,開始小幅度改組。一次一次的小成功之後,不到一年,他的部門便成為公司的樣板。公司上下已經在議論,他很可能就要獲得更高的職務與權力。

    人們很容易把趙先生與孫先生的不同結局,歸結為能力或運氣。其實,除了他們在建立工作所需的權力和影響力時採取了不同的方式外,更重要的區別在他們求職時即已顯露:孫先生有明確的自我分析、目標與定位,根據目標與定位來選擇最合適的企業;而趙先生則只是對所有的工作機會互相比較,選擇了一個看起來發展空間大、薪水高的職位。由於趙先生的目標並不明確,他採取了危險的方式去推動工作,失敗或許有運氣的成分,但並不出人意料。而孫先生,則根據自己的規劃,找到最適合的職位,一步一步看似慢實則快地走向更高點。

職場達人志 第二部分 第三章 幸福取決於價值觀(1)

    價值觀的作用

    人們對各種事物——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比如自由、幸福、自尊、誠實、服從、平等、金錢、家庭、朋友、社會地位、名譽、權力等等,在心中都會判斷其對自己是否重要,並依據其重要性,在心裡排出次序。這種次序,構成了個人的價值觀,構成了決定人們期望、態度和行為的心理基礎。

    我們在認識事物的重要性時,總是從自身的需要出發,所以同樣的事物對不同人的重要性也並不相同,故而形成了不同的價值觀。從長期的職業生涯來觀察,價值觀清晰穩定的人,往往發展比較穩定順利;而價值觀混亂的人,往往隨著環境和潮流搖擺不定,職業發展也起伏不定。

    有人說「我沒價值觀」,這話顯然不對。價值觀是每個人都有的,只是許多人沒意識到,更沒有有意識地定期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幫助自己形成一個清晰的價值觀。無論你是否明確自己的價值觀,它在事實上都左右著我們的決定,並進而決定我們的人生,包括職業是否幸福美滿。我們的價值觀決定了我們的生活態度,決定了我們的職業取向,並影響了我們的職業選擇;這種職業選擇又決定了我們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又最後決定了我們的人生幸福感。

    價值觀決定行為

    人們在做出選擇時,大體上依次考慮這樣三點:一是該不該做?二是能不能做?三是怎麼去做?該不該做,就是人的活動該不該指向這件事,這就需要進行價值選擇。認為有積極意義即有價值的事,「值得做」,應該做,就把活動指向它。否則,就不會去做。價值觀是驅使人們行為的內部動力。所以說,在選擇的過程中,價值觀起著決定作用。

    媒體曾報道,廣東省某官員在一次中學開學典禮上對學生們說:「你們為什麼要讀書呢?讀書就是為當官發財。當官就要當大官,當個科長有什麼意思,要當縣長、市長、省長,發財就要發大財。」有這樣的價值觀,這位官員後來因受賄被捕入獄也就毫不令人奇怪了。

    2006年,世界第二大富豪、75歲的美國投資家沃倫·巴菲特向5個慈善基金會捐出其所持有的財富約合375億美元。2008年,世界首富、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宣布將自己的580億美元財產,全數捐給名下的慈善基金,他說:「我們決定不把財產分給我們的子女。我們希望以最能夠產生正面影響的方法回饋社會。」2001年,當布希總統決定廢除遺產稅一年時,作為最大「受益者」的富豪們,反而予以了最強烈的反對。包括蓋茨父親老威廉、巴菲特、索羅斯在內的120名美國大富豪,聯名在《紐約時報》上刊登廣告:「請對我們徵稅」。富豪們的理由是:取消遺產稅將使美國百萬富翁、億萬富翁的孩子不勞而獲,使富人永遠富有,窮人永遠貧窮,這將傷害窮人家庭和社會的平衡。

    1998年,美國英語學會主辦過一項對中國人價值觀和美國人價值觀的調查和對比。結果顯示中國人第一看重的是「金錢」,其次是「家庭」、「愛情」、「工作」、「學歷」等等;美國人的價值觀中第一位的,是我們做夢都想不到、並且在中國人的價值觀中根本就沒有一席之地的change(變化),其次是「時間」、「挑戰」、「機遇」等等,「家庭」和「愛情」自然也在其中,「金錢」也在其中,只不過位置在中間和靠後。上面那位官員與美國富翁們的不同作為,似乎頗能為這項調查做一個註腳。

職場達人志 第二部分 第三章 幸福取決於價值觀(2)

    從這個調查結果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年來中國社會普遍存在的良知退化、道德淪喪、見利忘義,缺乏誠信的現象,與中國人普遍把「錢」放在價值觀中最重要的位置離不開關係。

    旁觀美國人,在美國社會面臨內政外交的重大挑戰時,沒有選擇經驗豐富的戰爭英雄麥凱恩,而是選擇了名不見經傳的非洲裔美國人奧巴馬,作為新一屆政府的總統,格外體現出美國人視「變化」為生命中最重要事物的價值觀。

    價值觀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引導我們追求所想要的東西,主宰我們的生活方式,影響我們對周遭一切的反應。從你所穿的衣服、所開的車子、所住的房子,到教養孩子的方式,這一切都受價值觀的左右。它是我們行事為人的規範,幫助我們了解和判定自己以及別人行為的看法。人們會為實現價值去死,去殺人,去犧牲,去奮鬥。人們會為驕傲和自尊放棄對生命的愛,人們會為自豪和榮譽而獻身,人們會為正直的名聲和慈悲的心腸而放棄財富。無論你是否意識到,當我們採取行動的時候,行動的背後,一定有價值觀的驅使。

    價值觀在三個方面幫助我們

    價值觀的第一個幫助:讓我們了解對於自己來說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麼,讓我們對生命中的諸多因素確定一個優先次序,從而能夠找到此時此刻最佳的平衡點。

    前不久有新聞報道,一位20多歲的准爸爸,為了即將出生的寶寶,毅然放棄在深圳的優厚待遇,辭職回到家鄉,在家做起專職保姆。這位準爸爸坦承,辭職引發收入銳減,如果不是父母給予經濟援助,而且讓他們暫住父母家,真不知怎麼過日子。但他一點不後悔,堅信家庭是第一位。全家人也都支持他辭去工作專職做奶爸,他母親對記者說:「我兒子很有責任心。」這位準爸爸則表示,等寶寶滿百天之後,就留在當地找工作。

    無獨有偶,著名的管理學大師吉姆·柯林斯也曾放棄過工作。當時,他還在斯坦福任教,曾獲得年度最傑出教師獎,但為了專心寫書,他暫停工作一年,與妻子過的日子比自己的學生還要拮据。後來,學校決定給他一個博士學位,但他認為這會讓他的思路縮小,竟然拒絕,以致被迫放棄斯坦福大學的教職。離開學校自己成立研究室後,他又只想專心做研究,不愛從事更賺錢的諮詢顧問業務。大家都認為他不循常規,但是堅持到最後,柯林斯的書大賣,他的著作在年營業額千億美元的《財富》500強公司主管案頭上,成為必備之書。

    每個人遇到上面的情況,都會有不同的選擇。如那位準爸爸的一些朋友就說,金融危機下工作難求,能有待遇那麼好的工作,換成自己絕不會辭職。還有人認為,儘管兩地分居不好,但寶寶開銷大,應趁年輕多掙點錢。

    其實,無論哪一種選擇,並沒有對錯之分,重要的是你的選擇必須與你的價值觀相符,否則,必將非常難受。比如那位準爸爸,他把家庭放到極重要的位置,所以辭職顧家。雖然一時經濟拮据,但心情愉快。等家庭最需要他照顧的時期過去,再尋找一份離家近的工作,對他就是合適的選擇。可以設想如果他聽從朋友勸告,為了錢而離家千里,時刻記掛家裡,必然心不在焉,甚至因思念家人而心情煩躁,可能導致工作失誤或業績大幅下降,那時,面臨的可能是被解僱。所以,現在他主動辭職,雖然在價值觀不同的人眼裡不可思議,但對他,未嘗不是合理的決定。

職場達人志 第二部分 第三章 幸福取決於價值觀(3)

    價值觀的第二個幫助:當你面臨重大的決策很難取捨的時候,價值觀可以幫助你做出明智的選擇,即使眼前利益受損,時間也將證明你的選擇是正確的。

    人生,就是不斷選擇「目前哪件事最重要」的過程。所以,當遇到難以做出的決定,請問詢你的內心,你的價值觀能夠幫助你做出抉擇。心理健康的人不是沒有遇到問題,而是他能有效地解決問題。盡量使你的決定和你的價值觀相吻合,這是心靈健康的不二法門。

    沒有人能夠在內心充滿衝突掙扎的情況下,長期從容做事。比如,一個把家庭放在首位、希望每天能夠準時下班陪家人的人,如果進了一家天天加班的企業,一定會每天都面臨加班還是不加班的痛苦選擇,心情必定大受影響,即使工作再有趣,這種情況下,你都不會感到滿意。萬一你被賞識,步步高升,不但晚上要加班,周末也要加班,不但周末加班,而且還經常出差,一連好多天根本就見不到家人,這種職業的成功,一定不會給你帶來快樂與滿足,反而會讓你更加痛苦。最終,要麼你會辭職,要麼你改變自己的價值觀,把工作放到第一位,取代家庭原先在你心目中的地位。

    相反,如果一開始你就對老闆和同事講一些你自己家庭的有趣的小故事,讓他們感到你非常重視家庭,然後你清楚地提出希望每天能準時下班陪家人,同時保證工作績效達到期望,並會很好地與同事們配合,那麼,即使他們不能完全理解你的決定,但由於理解你對家庭的重視,一般也會允許你不用天天加班。如果你能達到自己的承諾,大家在習慣你的行為後,說不定還會有別的人也以你為榜樣,不再每天加班。甚至,如果你的職務得到提升,那麼加班的風氣都有可能被你改變。當然,如果一開始你要求準時下班的提議被拒絕,那麼在你確信加班風氣不可能解決的情況下,就應該考慮換到不加班的部門工作,實在不行,就應該跳槽。

    價值觀的第三個幫助:符合原則的價值觀對人生起積極的促進作用,按符合原則的價值觀行事,你會有強大的信心,即使面臨困難與挫折,也能最終戰勝。

    原則,是指人類社會裡那些顛撲不破、歷久彌新、不言自明的真理,是人類行為的準則,也是不容置疑的基本道理,歷經考驗而永垂不朽,是一些不分時代不分種族所公認的「價值觀」。例如:公平、誠實、正直、尊嚴、服務他人,都是人類所共同認可並遵循的原則。

    符合原則的價值觀。就是正確的價值觀,如果一個人能夠長期恪守原則,又靈活處世,隨著時間推移,就會形成一種核心競爭力,成為最不可模仿、也最不可替代的能力。這種能力,好比武俠小說中所描寫的「內力」,而那些平常被人津津樂道的謀略,只不過是「招式」。一個招式好的武者,如果沒有內力,遇到高手,難免落敗。在職場中,難免會遇到許多不如意的事,也會有許多誘惑,如果沒有「原則」做指引,我們難免誤入歧途。

    企業也是如此,考察百年來那些偉大的企業,無論他們的市場策略如何變化,身居順境還是逆境,企業的價值觀都沒有動搖過。他們在努力獲取財富的同時,還嘗試將對社會的責任、有尊嚴的價值觀、重視人的發展與企業的發展融為一體。現代企業中技術可以複製,產品可以複製,市場策略可以複製,但不能複製的,就是企業內在的精神力量,即由一群堅定信奉企業價值觀並據此行事的人所構成的精神力量。反觀那些迅速崛起又一撅不振的企業,往往是由於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做指引,既不遵守法律,也不相信天理良心,片面追求利潤,為了利潤可以不擇手段,常在河邊走,難免要濕鞋,最終東窗事發。

職場達人志 第二部分 第三章 幸福取決於價值觀(4)

    根據過往的職業經驗與觀察,我非常樂意建議大家培養基於原則的價值觀。一旦你確立了這種正確的價值觀,實際上你已經成功了一半。另一半,你只需要培養自己為人處世的技巧。而一個不信奉原則的人,他如果想獲得長久的成功、擁有長久的幸福,就需要在價值觀和技巧兩個方面訓練自己,豈不是更辛苦,走的路更多?

    如何明確自己的價值觀

    「認識你自己!」這是鐫刻在古希臘戴爾菲·阿波羅神廟牆上的一句箴言。

    認識自己,最重要的就是認識自己的價值觀,具體來說,就是認識不同的事物在自己內心的「價值優先等級」。你要把所有外界事物,不論有形無形,在心目中按重要性排定先後順序,才能做出正確的價值等級。知道自己的價值等級,才會理解自己做某些事的動機。知道自己心目中最重要的事物,你才能集中力量有所追求。

    作家畢淑敏為我們介紹了一個遊戲——「我的五樣」,可以有效地讓我們認識自己的價值觀。

    先拿出一張白紙,再準備一枝黑色的簽字筆,在白紙頂端,一筆一畫寫下「×××的五樣」。這個×××就是你的名字。

    現在,請你用黑色的筆在雪白的紙上,寫下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五樣東西。這五樣東西,可以是實在的物體,比如食物、水或錢;也可以是人和動物,比如父母、妻子、兒女、丈夫或狗;可以是精神的追求,比如宗教或理想;也可以是愛好和習慣,比如旅遊、音樂或吃素。可以是抽象的事物,比如祖國或哲學;也可以是具體的物品,比如一個瓷瓶或一組郵票。總之,你盡可以天馬行空地想像,只要把你內心最珍貴的五樣東西寫出來就是了。最先湧出的想法,必有它存在的深刻理由,如實記載即可。不必考慮順序,排名不分先後,既不按ABCD,也不按姓氏筆畫。

    現在,糟糕!你的生活中出了一點意外。生命中最寶貴的五樣,保不住了。你要捨去一樣。請你拿起筆,把五樣之中的某一樣抹去。注意,不是在那樣東西旁邊打上一個「×」,你要用黑墨水,將這樣東西緩緩地,但是毫不留情地塗掉,或者用刀子將它剜掉。直到它在潔白的紙上成為一個墨斑或黑洞,再也無法辨識。

    現在,你的紙上剩下了四樣寶貴的東西,還有一個黑洞。突然,生活又發生了重大變故,來得更兇猛急迫,你保不住你的四樣了,必須再放棄一樣。請三思而後行。

    現在,你的紙上剩下了三樣寶貴的東西,還有兩個黑洞。但是,生命進程中,你又遇到了險惡挑戰,這一次,你又要放棄一樣寶貴的東西了。

    咱們一竿子插到底。是的,你的生活滑到了前所未有的低谷,你必須做出你一生中最艱難也是最果決的選擇。你只能留下一樣,其餘全部放棄。

    如果你是第一次做這個遊戲,如果你是認真在做,是的,你會覺得非常艱難,我曾看到有人舉棋不定、滿頭大汗,甚至要求中止遊戲、不做選擇。但人生是一門藝術,要幸福,就必須要有選擇。所有的選擇都必有捨棄,有取捨就會有痛苦,世上沒有萬全之策。所有的決定都包含放棄,你不可能佔盡便宜。而當你明確了什麼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依次明晰了重要事項的次序,剩下的就是按圖索驥,人生會清晰很多,簡單很多。

    那麼,你對自己最後所選擇的價值觀感到詫異嗎?是不是和你原先所想的一樣呢?你能接受這些價值觀嗎?有位女士最後留下的選擇是「美麗」,她說:「以前,我一向為自己格外關注外表而覺得羞恥,我覺得這樣似乎很膚淺,但是我又忍不住在乎我的外表,也在乎我的房屋看起來怎樣。為此,我經常很苦悶。現在我領悟到一件事,重視美麗是我的價值觀,是我的本質之一,我根本用不著為此害羞,我學會了接受自己。」有位男士則說:「當我發現自己選擇的是金錢時,嚇了一跳。我自覺目前我從事的行業很有意思,可是在這個行業里我不可能賺很多錢。因此我需要好好考慮一下未來的事業道路了。」

職場達人志 第二部分 第三章 幸福取決於價值觀(5)

    有些人常常否認自己有追求權力、金錢和成就的需要,因為他們認為這些價值觀和從小所受的教育是不配的,他們原以為自己會追求善良、服務、誠實等等。但你的價值觀是你本質的一部分,因此,要想做一個誠懇的人,你必須先得了解和接受自己的價值觀。一旦你能接受你之為你,你也就會變得更好。不屬於你的東西,你不必假裝擁有;屬於你的東西,你更不必否認,成為自己就是好的。刻板的角色被打破後,我們才有更多的機會對自我誠實,才會進而去改變自我;否則,你所有的努力都是建立在一個虛假的幻覺上,不會真正享受到生活的美好。

    有人會問:我的價值觀會不會變化呢?會的。世上沒有絕對不變的事物,「我的五樣」也是會變化的。對於成年人來說,個人的價值觀一旦確立,便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形成一定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定勢,是不易改變的。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立起來的,不僅是我們的事業基礎,也有我們的價值觀體系,不惑的,是我們對事物價值的判斷與取捨。但對於價值觀還沒有定型的年輕人,「人生中什麼最重要」的答案,可能每一兩年都會變化。當我們追求的目標或自我的認定改變時,價值觀也會改變。譬如說,如果你決心走向公司的高層職位,工作在你整個價值觀中的重要性自然會改變,當你坐上那個位置,對於公司許多事情的看法也不會與從前相同。

    所以,從我們踏入社會,直到價值觀體系成熟穩定,這期間我們要不斷地去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在追求目標的同時,我們也應該不斷自問「這些目標為什麼對我重要」。反省價值觀,可以幫助你及時發現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方向是否有偏差,是否確實到達終點。

    不斷的反省與修正非常重要,因為價值觀有時在不知不覺中改變。如果我們做事時只盯著目標,達成後才發現已經毫無意義,因為價值觀早就改變,目標已經不具有原來的價值,那就太浪費人生了。所以要不斷地反省,關注價值觀是否改變,不斷檢查那些價值觀能不能幫助你走向快樂豐富的人生。

    尊重他人的價值觀

    對同一件事物,各人對其價值的判斷不盡相同,客觀事物的價值因此在各人眼裡也不同,各人的反應也會因此不同。例如,一家企業的老闆認為,員工加班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可以獲得更高的職位,可以拿更多的薪水,可以使家人的物質條件更好。但事實上,這家企業的員工離職率特別高,因為並不是每個員工都希望成為企業家,也並不是每個人都把金錢和地位作為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

    由於人性都是自我的,都相信自己的判斷更正確,所以,我們往往有意無意地向別人灌輸我們的價值觀,試圖用我們的價值觀去影響別人的判斷。有一次我看到一位媽媽帶著小孩買文具,小孩選了一款,媽媽說:「這個不好,選那款,那款貴些。」我想,這位媽媽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把「貴就是好」的價值觀灌輸給孩子。多幾次這樣無意識的灌輸,孩子就會形成「貴就是好」的觀念。如果將來有一天,孩子從學校跑回來,因為自己穿的用的不如同學貴,被比下去了,要媽媽買好的,而媽媽承受不了,也不要埋怨孩子,覺得孩子太不懂事,要求太過分,因為根子就在孩子小時候你帶他買文具這兒。

職場達人志 第二部分 第三章 幸福取決於價值觀(6)

    在網路論壇上,常常看到網友們為某些觀點吵得不可開交,有以理服人的,有以勢壓人的,有給對方扣帽子的,有進行人身攻擊和辱罵的。事實上,大家的分歧往往只是價值觀的不同,並沒有什麼原則上的對錯之分。沒有人會說「我不尊重人」。但在激烈的吵爭中,很多人都忘記尊重他人。我們要明白,尊重他人的價值觀便是維護自己的自由和權利。

    一個女孩有一天抱怨,她精心安排了一場意外的生日慶祝,希望男朋友欣喜若狂,感受到自己的愛。可他沒有!事實上還很生氣。他不喜歡意外,還抱怨女孩不該買那些價格不菲、實用性不強的禮物。女孩也很委屈,覺得男孩不通人情,甚至懷疑他是否真的愛她。兩人冷戰起來。

    我告訴她:如果你們只剩十塊錢了,是買一枝花,還是買一袋麵包。你跟男友的選擇也許不同,但沒有對錯,只是價值觀的差異。你們好好聊一聊,今後找到平衡點,就好了。

    在我們的人生中,價值觀是否與別人相同並不要緊,要緊的是我們能不能重視別人的價值觀,從而和睦相處。《天龍八部》里描寫了譚公、譚婆和趙錢孫的三角關係:年輕的時候,譚婆本來是喜歡趙錢孫的,只因每次發生意見分歧,趙錢孫總要證明自己是對的,總要跟譚婆分個高下,最後譚婆承認自己能力不如趙錢孫的事實,也選擇了處處不如趙錢孫的譚公,讓趙錢孫後悔了一輩子。

    成功者從價值觀入手解決問題

    當成功者遇到分歧時,都會從價值觀的角度來解決問題,而不是單純地挑戰行為。他們會假定每個人的行為都具有正確的動機,只是由於價值觀不同,才會採用與我不同的行為方式。所以,發生分歧,首先要做的,是去了解他人的價值觀,找到大家在價值觀中相同的部分,對於不同的部分擱置起來。以價值觀的相同部分為基礎,共同協商,一起找出大家都滿意的方式去解決問題。要記得我們是去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問題,如果像趙錢孫那樣執著於判斷誰對誰錯,分出輸贏高下,就算每次都是你對,最後的結果也只會令你變成孤家寡人,更大更長遠的成功會離你而去。

    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就必須尊重別人的價值觀,而不要試圖改變對方的價值觀。當對方與你的意見不同時,千萬不要試圖改變別人什麼。首先要做的,是讓自己站在他的立場和角度,重新審視一下客觀事實,很可能你會發現許多從你這一面看不到的細節,很可能你會因此改變自己的某些觀點。而對方往往則會因為你能主動理解他,而轉到你的角度和立場,來重新審視一下客觀事實,往往,他也會發現很多先前他不知道或忽略掉的事實,也許他就會因此改變自己的某些觀點。因此,你們之間的意見分歧,也有可能縮小。

    有一個真實的故事:

    簡和前夫湯姆在結婚時非常年輕,都對婚姻毫無準備。婚姻生活的現實和壓力對他們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兩人開始打架。在孩子大約半歲的時候,兩人離婚。後來簡再婚,孩子與簡一起生活,搬到另一個州居住,湯姆則定期探望孩子。兩個之間由於積怨甚深,彼此充滿憤怒情緒,所以即使見面,也毫無交流,總是由簡的丈夫麥克充當中間人。

    孩子長大後,由於撫養權的問題,兩人又發生爭執,舊恨新怨使兩人的關係非常惡劣。簡的丈夫麥克是個成熟智慧的男人,他深信簡與湯姆都具備很多優秀的潛質,只要他們能以孩子的幸福為重,坦誠交流就得達成解決方案。但麥克擔心自己出面調解,會讓雙方將怨氣撒到自己頭上,反而適得其反。於是他請來人際關係專家亞當幫忙。亞當向簡和湯姆介紹了同理心傾聽的原理,教他們怎樣把個人想法放在一邊,真正傾聽對方正在表達的話語和感受。當簡講述了自己的一些感受之後,亞當問湯姆:「湯姆,現在你說說,簡剛才告訴了你什麼?」湯姆說:「她害怕我。她怕我哪天發起脾氣會打孩子。」簡睜大了雙眼。她意識到,湯姆聽到了言語之外的東西。她說:「這確實是我內心深處的感受。我擔心這個人哪一天很可能會失控,傷害到孩子。」

職場達人志 第二部分 第三章 幸福取決於價值觀(7)

    湯姆自我表述之後,亞當又問簡:「湯姆剛才說了什麼?」她回答說:「他說:『我害怕遭到拋棄。我害怕孤單一人。我害怕根本沒有人關心我。』」儘管簡認識湯姆已有15年,可她從不知道湯姆小時候曾被父親遺棄,所以下定決心不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孩子。她從未意識到,離婚對湯姆來說,就像是再次被人遺棄。她還了解到,湯姆在過去的5年中非常孤獨。由於經濟狀況不佳,他孤單一人住在旅館房間里,沒有朋友,沒有交通工具。

    一旦簡和湯姆感覺自己得到了真正的理解,他們就平靜下來,並且真正討論和解決問題。最後,大家一起吃了飯,簡不但同意把孩子送到湯姆那裡度暑假,還親自開車送他們去機場。後來,他們又進行了一次長談,在過去,簡爭吵的理由之一是湯姆從不承認自己對她犯的錯,而這次談話中,湯姆首先為過去所做的一切道歉,這也促使簡道了歉。從此,湯姆開始對所有幫助過他的人說「謝謝」,而他以前從不曾為任何事感謝過誰。

    這以後,兩人的關係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麥克非常高興,他看到兩人之間已經掌握了正確的交流方法,形成了發自內心的彼此尊重和關心。

    大量事實證明,如果兩個人的價值觀完全相同,他們的關係便能持久。如果他們的價值觀完全不同,別說關係維持不久,可能連關係都不會有。不過任何關係都不會落在兩個極端上,所以你仍有兩件事可為:第一,從大家的價值觀中找出共同點,然後用來幫助超越彼此之間的差異;第二,竭盡所能幫助對方實現最大的願望。如果你能做到這兩點,那麼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便能建立互助且持久的關係,而你自己的願望,也必能達成。

    讓我們聽聽另外一個故事:

    一對老年夫婦不幸在飛機中遇難,子女們從全國各地趕來參加葬禮,之後便開始整理他們留下的財產。在整理財產期間,幾個子女表現出想得到某些財產的強烈願望,而且毫不隱諱地表達了這種願望,由此引發了彼此的爭吵和隔閡。

    其中一個兒子發現自己也被卷進了是非,但很快他就意識到如果這樣分財產,不但這個家要散了,還會造成感情傷害和離心離德。為了不讓這種事情發生,他決定以積極的方式來施加影響。他建議將財產先封存起來,再共同制定一個分家產的辦法。這個方法應該有助於大家作為一個家庭團結起來,加強彼此的關係,還應使每個人都得到需要或真正喜歡的財產,有助於大家記得父母。大家都同意了,共同整理出一份財產清單,人手一份,清單上寫著的一句話:「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家庭,而不是財產。」大家都同意要相互體諒。

    到了正式分家產那天,在開始前,這位兒子再次重申了大家的意圖:「請記住,我們到這裡來是因為我們都愛兩位去世的老人,我們也彼此相愛。我們希望大家都高高興興地分完家產,希望假如父母還在世的話,接下來的幾個小時會給他們帶來驕傲與快樂。」他的講話成功地喚醒了每個人心中對父母的愛與責任感,從而維護了大家的愛心、友善和為別人考慮的精神。大家都贊同說:「在所有人滿意前,誰也不會離開。」

    大家一邊整理父母留下的東西,一邊回憶父母,過去與父母在一起的美好時光彷彿重視,子女們又開始談笑風生,真正分享到一家人在一起的樂趣。整個分家產的過程,變成了感受兄弟姐妹們相親相愛的過程,變成了對父母的愛和感謝的過程。當兩個人都想要同樣的東西時,總有一個會說:「喲,我也想要這個東西,但我完全明白它對你的意義,我真心希望你能得到它。」最終,結果令人非常滿意。

職場達人志 第二部分 第三章 幸福取決於價值觀(8)

    目標要與價值觀相配

    弗洛伊德說:「我們整個的心理活動似乎都是在下決心去追求快樂而避免痛苦,而且自動地受唯樂原則的調節。」所以,我們一定要想辦法把實現目標的過程弄得快樂些、有成就感些,否則,人的天性會逃避痛苦,從而使我們放棄努力。

    據我觀察,很多在別人眼裡有「毅力」、「吃得苦」的人,其實在他自己眼裡並沒有什麼毅力。支持他「吃得苦」的動力,是因為別人以為苦的事情,在他眼裡卻是一種快樂,哪裡還需要堅強的意志呢?這就是孔子說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那怎樣才能使我們不是在「努力」,而是在「享受」呢?我們已經知道,選擇的深層依據是你的價值觀,選擇的表層依據是你的目標(當然,對於沒有目標的人,選擇的依據就是他個人所理解的利益),所以,當選擇的表層依據與深層依據相配時,也就是目標與價值觀相配時,我們會在成功的路上走得輕鬆愉快,反之,就非常痛苦,往往半途而廢。

    以戒煙為例。都說戒煙這件事不易,也有說反話的:「戒煙太容易了,從上支煙滅掉,到下支煙點燃之前,我都是戒著的。」我自己從大學開始,煙齡十幾年,牙都黑了。2005年五一節過後開始戒煙,不知不覺四年多過去了,還算成功。

    當初朋友們聽說我要戒煙,都不相信我能戒掉,不少人等著看笑話。等我成功了,不少人開始羨慕,誇我意志力真強。其實不是,我自認不是個自律性強的人,能成功,歸納起來四點原因:

    一是培養「健康」比「抽煙的樂趣」更重要的價值觀。事實上,早在2002年,我就萌生了戒煙的想法。那時開始感覺到一天到晚口臭、早上起床喉嚨干、嘴裡沒味道,自己很不喜歡這種不健康的狀態。又看到一些長輩晚年卧病在床,自己痛苦家人也痛苦,開始感到健康的重要性。但那時雖有戒煙的想法,但在價值觀中「健康」的地位並沒有勝過「吸煙的樂趣」,所以沒有真正戒。這種情況下貿然戒煙,動力其實並不足夠強大,很可能半途而廢,一旦失敗,以後再戒成功的可能性就更小。反觀很多人經常說「我知道抽煙對健康不好,我一天少抽幾根就行了」,其實這就是他的價值觀中,「健康」的地位沒有壓倒「抽煙的樂趣」。

    二是找到正確的方法。我從不跟自己說「我要戒煙」,而是說「我要用吃零食的習慣取代抽煙的習慣」。習慣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沒有習慣,我們會迷失自己而茫然無助。如果把精力集中在不良行為上,可能反而會加強不良行為的力量。因為人在潛意識裡有種逆反心理,越是說戒掉什麼,越是要犯癮。所以我對自己說:吸煙是為了樂趣,現在,我只是換一種享受樂趣的方式。我就在原來放煙的位置,放些零食,其實吃得也不多,主要是起個心理作用,讓神經系統覺得自己在享受樂趣。個人認為,這種用健康的習慣取代不良習慣,而不是硬生生挖掉舊習慣的方法,是能夠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三是為自己創造合適的啟動時間和環境。2005年五一節,我得了重感冒,過節期間朋友聚會,又抽了大量的煙,結果呼吸道感染,嗓子就像有團棉花堵著,吸煙的樂趣消失殆盡。客觀上不能吸煙,主觀上不想吸煙,於是決定從5月7號開始戒煙。等半個月後,呼吸道感染好轉,生理煙癮期也過了。

職場達人志 第二部分 第三章 幸福取決於價值觀(9)

    四是不斷記錄自己的進步,保持動力。戒煙之後,口氣慢慢清新了,早上起床喉嚨不幹了,這些變化都是逐漸呈現的,自己感覺到了,就記下來,成為進步的動力。

    寫這麼多,就是想說明一點:如果說目標解決「要去哪裡」的問題,價值觀則解決「為什麼要去」的問題。要麼,你的目標能為了價值觀改變,要麼,你的價值觀為了目標而改變,總之二者要相配,否則,缺乏價值觀做深層次的驅動力,目標的達成就得不到保證。

    兩位年輕人的10萬目標

    有一位做行政的年輕人,拿著「用3年時間,存10萬塊錢」的目標請我給點建議。我問:「有了10萬塊,你會用它來做什麼?」她說:「什麼都不做,存著,心裡踏實。」我告訴她,她這個目標體現的是價值觀中的「安全感」需求。她想想,點頭。我跟她說:「從很多人的經驗來看,金錢只是滿足安全感的一種形式,還有多種形式可以滿足安全感。試想,如果在追求這個10萬塊目標的過程中,你找到別的形式可以部分滿足甚至全部滿足你的安全感,你追求10萬塊存款的動力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減弱,就不會那麼努力,甚至這個目標本身會被你潛意識放棄。但你自己也許並不明白,仍然會把10萬塊當作目標。那麼,三年後,當你發現自己沒有存到10萬塊,你會覺得是人生一次重大失敗,會很沮喪,對自己信心減弱,會影響未來的人生態度和發展。」所以,我建議她要深思一下哪些事情可以給自己安全感,列出來,重新設定目標。

    另外,我也告訴她,行政崗位是固定工資,每年漲工資也漲不了多少,她目前月薪才2千多元,如果一定要達到3年存10萬的目標,要麼很快就晉陞到工資翻番的職位,要麼就換到那些有提成可拿的崗位。根據她的條件,晉陞可能在短期內不很現實;而換到有挑戰的崗位,恐怕她追求「安全感」的價值觀也接受不了。所以,10萬塊這個目標,總體看是不合適的。

    另一位做銷售的年輕人,也定了目標「用3年的時間,存10萬塊錢」,請我給點建議。我問:「有了10萬塊,你會用它來做什麼?」他說:「我要按揭一套小房子,把我父母從老家接來住。」接著就講起在農村的父母如何含辛茹苦撫養他,他一定要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說到動情處,不禁淚下。我也不禁為之動容,但還是問他:「為什麼一定要用買房子的方式呢?不能換種方式或租一套房子接父母來住呢?」他說:「我想過很久,只有房子,才讓父母有安全感。別的方式都不行。租的房子他們不會來住的。而且,我要讓他們感到驕傲!」我說:「你一定能成功的,我相信你!」

    接下來,我們一起規劃:第一年存2萬,第二年存3萬,第三年存5萬。然後只訂第一年的具體行動計劃,他第一年的生活開支為3萬,存2萬,所以總收入必須達到5萬,業務提成比例是10%,可以推算出他第一年需要完成的業務量是50萬,新入行的銷售員平均一個合同能簽一萬的金額,那麼今年他最少得簽50個合同。根據二八定律,要簽50個合同,得有250個有購買意向的客戶做支撐。而要得到250個有意向的客戶,則需要拜訪1250個客戶。所以,如果按一年250天工作日算,他得每天最少拜訪5個客戶。

    我跟他講,對於新手來講,不能指望一下拿到大合同,一下解決問題,那是渴望暴富的心態,是最有害的。對於新人來說,能不能賺到錢,或者說目標能不能實現,完全與拜訪客戶的數量成正比。等積累了足夠的量,自然會有質變發生。如果第一年他能順利完成目標,第二年、第三年的目標雖然高些,完成起來反而更容易。因為客戶群在不斷積累擴大,同時他的業務素質全面提升,從客戶那裡拿到的訂單平均金額也會提高。我讓他在床頭擺上父母在田間辛苦勞作的照片,再貼一張大紙,畫一個房子,把房子畫上100個格子,每存1千塊,就用彩筆填滿一個格子,整個房子變成彩色的時候,他的目標就實現了。

    後來,這個年輕人買到了他的房子。成功的過程當然是艱苦的,在這過程中,每周都要做檢查,如果本周的業務量不夠,下周就加大拜訪客戶的數量。如果本周業務量超標,下周仍按平均數量去拜訪。新人做銷售很難,他有過動搖,想放棄。但每當他回家看到床頭那麼父母在田間辛苦勞作的照片,回憶父母的養育之恩,幻想父母走進新房時的幸福表情,淚水就會模糊雙眼,立即動力無窮。而那張畫著房子的夢想板,當一個格子一個格子變成彩色時,也讓他在努力的過程中非常有成就感,從而保持了激情和動力。

    所以,當你設定一個目標時,一定不要忘記問自己:我為什麼要實現這個目標?它對我的人生有什麼意義?如果你能讓目標與你的人生意義相聯繫,你就會產生一種使命感,就會產生一種無論如何非做不可,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動力。如果你的使命感足夠強烈,會讓你每天都充滿力量和鬥志。然後,要把目標和進展都視覺化,最好讓自己每天都看得到進步,就會倍添激勵。

    最後,再次提醒,不要把錢作為目標,那樣沒有持續的激勵意義;要問自己這個錢用來做什麼,以清晰你的價值觀和真正的目標。另外,在圍繞目標制訂計劃時,一定要注意結合自身的條件和環境,不能照搬他人,或者寄希望於自己無法掌控的事情。不同的人,即使是相同的目標,也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實現路徑。

職場達人志 第三部分 第四章 成功者的特點(1)

    第一個特點:持續努力

    設定目標其實並不太難,特別是如果我們設立的是1~3年的短期目標,可是要貫徹執行下去卻很不容易。一個人職業上的成功,30%靠規劃,20%靠運氣,50%靠持續努力;不同的人比例或有不同,但持續努力肯定會佔到最大的比例。很多人的職業發展不理想,往往不是職業規划出了問題,而是持續努力不足。「堅持就是勝利」這句話人人都知道,但在遇到挫折時很多人就忘記了。

    比如學習英語,無數人在開始階段都是熱情高漲,磨刀霍霍;兩三個月後就開始三天打魚、兩天晒網;至多半年就中途而廢,無疾而終。英語水平在小有提升後,不到半年又回到原點,然後等到某年某月受到什麼刺激或者突然發願,又重新再走一遍相同的循環。如此十幾年過去了,英語還是不過關,然後還很委屈:「我花了那麼多時間精力學英語,什麼長進也沒有。」或者是找些缺乏天賦、缺乏語言環境之類的借口。

    也有不少人說:我持續努力了,我一直在做呢,但真的沒什麼成效。據我觀察,一般有兩個原因:一是不夠勤奮,努力了,但量不夠,達不到質變的臨界點;二是方法不對。這裡,我們且談前者,因為這是更普遍的現象。

    仍以學英語為例,李嘉誠14歲就輟學打工,英語基礎幾乎為零,但我們在電視上看他講英語,發音語調和用詞都很到位,一聽便知是下過紮實工夫的。他對記者說:「一句話,是我肯學。」當年,他一邊當推銷員,一邊上夜校學英文。他用報紙練字,一邊寫滿了,又翻過另一邊再寫,直到整張紙寫得皺皺爛爛為止。夜深人靜,他怕影響家人的休息,獨自跑到屋外的路燈下讀英語。天剛亮,他又一骨碌爬起來,口中念念有詞,不是在朗讀,就是在背誦英文。即便在茶樓打工、中南公司當學徒,在每天10多個小時的辛苦勞作後,李嘉誠仍從不間斷地利用業餘時間學習英語。功夫不負苦心人,李嘉誠憑著刻苦學習,幾年後熟練地掌握了英語。就是到了晚年,年逾古稀的李嘉誠在接受採訪時還說:「我每天晚上都要看英文電視節目,溫習英語。」

    一位英語培訓老師說:來培訓英語的人,一個學期下來,能堅持到底的,只有十之二三。看看李嘉誠學英語,我們就知道自己夠不夠勤奮了。

    有一次我批評一個下屬,說他工作雖然稱職,但是幾年了長進不大,不夠勤奮。他有點委屈,說:「我每天上班都很忙啊,什麼工作都認真在做啊,也都完成任務了啊,怎麼不夠勤奮呢?」我說:「你只是按照崗位職責要求完成工作內容,不出錯,不出色,怎麼能叫勤奮呢?就好比一個人說『我觀察力強,你讓我看什麼,我拿眼睛掃一圈就看到了』,但如果真正觀察力強,又何須別人讓他看什麼他才看得到呢?」

    我問他:「你回家之後,還會不會思考工作?會不會把工作中的困惑與心得寫成工作筆記?會不會看可以提升自己能力的書籍?會不會上網下載培訓講座來聽?」他搖頭:「不會。」我問他:「那今天你回家後能不能抽出一兩個小時來思考工作,或者看書,或者來聽培訓呢?」他說:「可以吧。」我問他:「那你能不能一周五天,每天如此呢?」他立刻搖頭:「不行,肯定做不。」

    我說:「所以,你不夠勤奮。如果你對自己沒有什麼要求,那麼回家就可以休息了。但如果你想要出人頭地,你一定就得犧牲休息時間。西方有句話,人與人的差別,是在上班8小時之外。」接著我對他講了唐駿剛進微軟公司時的故事。

職場達人志 第三部分 第四章 成功者的特點(2)

    唐駿在自傳中說:「我進入微軟時,只是一個寫源代碼編軟體的普通工程師。當年和我一起進微軟的人都比我優秀得多,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一個22歲就拿到博士學位的天才。在微軟,這樣的優秀之才比比皆是。我所在的Windows開發部門有3000多名員工,每個人都是很厲害的技術高手,程序無不寫得漂亮異常。我沒一樣比得過他們,語言能力不如他們,溝通能力不如他們,寫程序就更不用說。我感受到巨大的壓力,完全看不到自己的機會所在。我甚至想,自己是不是作了一個錯誤的決定?如果想體驗一下大公司,我完全可以來這裡參觀一下就可以,為什麼要付出這麼大的代價呢?我對Windows了解甚少,別人卻已經做了好幾年了。一個新手什麼時候才能出人頭地呢?

    看到和微軟其他員工的差距,我沒有放棄。我告訴自己,沒有關係,我一直就是從逆境中走過來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只能認為自己在公司排名倒數第一,事實上我也就是倒數第一。如何脫穎而出?我告訴自己只有勤奮這一條路。要獲得職場競爭中的成功,一定要靠勤奮。每個人的智商都差不多,每天我比你多工作20%,也許就意味著我成功的概率多了50%。

    我的住處是人力資源部安排的,在公司附近一套三室一廳的住宅,可以免費住三個月。我在住處待的時間很少。每天下班後,我都留在辦公室里看書,周末也是如此。有關Windows研發的書太複雜,看不懂還是硬著頭皮看。頭幾個月,我完全沒有所謂的休息時間,一直在拚命學,希望慢慢地跟上同事們的節奏。那時我唯一的想法就是不要掉隊,還根本沒有想過超過別人。我經常請別人對我寫的源代碼提一些修改意見,每個同事都很樂意幫助我。5個月之後,我漸漸縮小了和同事的差距,也有些餘力了。我開始考慮,能否獲得屬於我自己的機會。」

    這種勤奮的習慣,一直貫穿他的職業生涯。唐駿說:「無論是在上海微軟,還是在微軟中國公司,平均起來計算,我一定是那個早上去得最早、晚上走得最晚的人。如果某天因為堵車上班遲到,我會有非常強烈的負罪感。離開微軟公司的時候,我給比爾·蓋茨寫了一封電子郵件。在信中,我說:在微軟的10年生涯里,我非常努力、非常勤奮,也許我不能說我是過去10年微軟5萬名員工中最勤奮的人,但是我敢說微軟公司沒有一位員工可以站出來聲稱他比我更加勤奮。」

    有人說:「你是不是太誇張了,那些成就比我大1000倍的人,難道就比我勤奮1000倍嗎?」我說:「他們的成就比你大1000倍,是因為成功的乘數效應,但他們的勤奮,最少也是你的10倍。處於職業生涯初期的人,沒有什麼資源可以利用,勤奮就是你唯一可控的成功必要因素,不勤奮,能行嗎?」

    級別越高,就越勤奮,這是職場的普遍現象。或許有的高層管理者表現得很悠閑,整天無所事事的樣子,但管理者是「勞心者」,他的腦子一定是一刻不停都在轉動的。而很多職業生涯停滯的人,首先停滯的,就是腦子,不再思考,也就不再成長。不要說回家後,就是上班的時候,也是如此。工作平平,無人賞識,久了,心也停滯了,死在一個職位上,動也不動。

    剩者為王的年代

    中國人喜歡走捷徑,喜歡鑽空子,連修行佛法,都能找出簡單的法子。一千多年前,禪宗曾有「頓悟」與「漸悟」之爭,最後,由於慧能的「頓悟」說更切合普通人的心理需求,成為主流門派,一千多年來對中國人的思維與行為方式影響很大。一般人都視「頓悟」為更高明的法門,追求這種境界。不但文學作品描寫所謂剎那間大徹大悟的情節比比皆是,就連不少策劃公司,也以幫助客戶實現「從99度到100度的飛躍」為賣點。

職場達人志 第三部分 第四章 成功者的特點(3)

    但現代格式塔心理學通過實驗證明,任何頓悟必須以有明確的思考問題為大前提,同時,頓悟要求對此問題經過長期、認真甚至艱苦的思考。

    也就是說,沒有「漸悟」,就沒有「頓悟」。如果不是持續加熱,水根本就燒不到99度,又何來最後那「從99度到100度的飛躍」呢?成功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如果沒有持續行動,就沒有足夠的量,就一定不會有最後那一度的飛躍。

    如果把職場比作一口大鍋,我們就是鍋里的水。那最後一度的飛躍當然是無比愉快的,但之前從0度到99度的漫長燒煮煎熬,卻是這一切的基礎。在這個過程中,成功者所必須具備的素質,如自信、堅定、忍耐等等,必須培養出來,才能紮根在你身上成為人格特質。如果沒有這個經歷,就算你機緣巧合成功了,也只是一時成功,不一定哪天就可能從成功的寶座上滑下來。

    正是在這個從0度到99度的燒煮煎熬過程中,絕大多數人放棄了,甘於沉淪。其實他們不知道,除非跳出這口大鍋,否則他們只不過是換了一種被煎熬的方式。

    比爾·蓋茨曾說:微軟的成功,不是因為自己做了什麼了不起的事情,而是因為絕大多數競爭對手做得相當差。戰爭年代的毛澤東,不斷教育官兵:勝利往往源於最後五分鐘的堅持。

    職場上也一樣。只要你比別人做得好一點,堅持得久一點,時間能讓你得到你想要的東西。這就是俗稱的「剩者為王」。

    有些人習慣於不滿意就跳槽,但跳的時候一定要明白:根據職業發展規劃,讓跳槽幫助自己走向職業發展的下一階段,才是最好的跳槽,否則,如果只是單純地逃離不滿意的環境,很可能會「才出虎口,又入狼窩」,導致反覆跳槽。最要不得的,是不分專業、不分行業盲目跳槽,這是人生的最大浪費。人的職業發展,或者是沿著專業的方向發展,或者是沿著行業的方向發展,不能在不同的專業或者行業之間跳來跳去。人生最大的浪費,是選擇的浪費。即使是一個天才,要成為某行業或專業的頂級人物,一般也要花費8~10年的執著努力,從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擁有別人不具備的優勢。職場遊戲中,一遇到困難就不玩了的人,哪行哪業都沒有深入進去,什麼都會一點,但什麼都不精通、不專業,只好一直做不需要精通的初級工作,結果肯定一無所獲。

    小文以前在外企工作,後來被事業機會所吸引,跳槽到一家民營企業。很快,小文就發現新環境與以前的外企大不相同。沒有人聽她的意見,沒有人願意多做一點事情,同事們的觀念意識沒有到位。小文的工作需要其他組的人配合,而他們不認為這是自己該做的,非要等領導壓下來才做。小文發現,這裡個人發揮空間很大,但管理隨意,人為因素也很大。她做得很不開心,辭職又有點不甘心,不走又覺得環境實在不適合。後來小文想清楚了,決定還是留下來積極地做事情。一方面,她非常看好該行業以及該品牌的前景;另一方面,崗位也是她喜歡的,能夠在工作中得到滿足,哪怕這種滿足目前還只是沉浸在自我欣賞的層面。10個月後,她覺得自己適應了新公司的風格,發現自己在人際交往與能力的全面性上,都有了很大提高。

    小文的際遇並不少見,她的抉擇是正確的。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企業,所以,只要你所在的企業還在向上發展,還能讓你的能力有所成長,那麼就再忍一忍,多去看工作中積極的一面。跳槽可能會增加收入,但這種個人收入的增長,與一家企業由小到大給員工帶來的收入增長是無法相提並論的。例如李嘉誠的秘書洪小蓮,幾十年來一直追隨李嘉誠,她從幾千元的工薪族,做到身家上億的工薪族,享受的是公司成長的長期回報。這種回報並非是因她個人的學識和經驗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得到的等價交換,很大程度上僅僅因為她忠誠待在這趟車上。

職場達人志 第三部分 第四章 成功者的特點(4)

    卓越是練出來的

    有人說:我腦子聰明,不需要像智商平平的人那樣勤奮,工作一樣幹得好,而且花的時間還少。我的回答是:聰明而不勤奮,可以過得舒服,但一定不會有大的成就。如果要做更大的事,光靠聰明是不夠的,還要決心、毅力、格局、氣度、勇氣,而其中許多特質都是聰明人所不足的。而且,聰明人在順境時一般都表現不錯,但遇到逆境,往往會堅持不住。而持續努力的人,卻不會被環境影響,反倒埋頭堅持做好自己能做好的事。所以,在一個盛衰循環之後,那些聰明的人和聰明的企業,往往會被那些不聰明卻持續努力做正確的事的人和企業所淘汰。

    《財富》雜誌報道:他們的研究表明沒有人是天生的公司總裁或者天生的象棋大師。只有通過多年大量勤奮的工作,才能取得巨大成功。不僅僅是努力工作,而且是做某種非常困難和艱苦的工作。例如,巴菲特以有條不紊和長時間研究潛在的投資目標的財務報表而出名。缺乏天分沒有關係——天才與建立偉業沒有多少或者根本沒有關係。

    在幾乎每一個領域,多數人開始學得很快,然後慢下來,最後完全止步不前。但是少數人在幾年甚至幾十年中一直在提高,取得了傑出成就。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教授安德斯·埃里克森說: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是,為什麼有的人怎麼能不斷提高?答案始於對許多領域出類拔萃者的連續觀察。從1993年埃里克森和兩個同事發表了一項重要論文以來,全世界的科學家進行了幾十次研究,其中有許多集中於體育、音樂和象棋,這類項目的表現比較容易在一段時間內進行衡量並以圖表表示,但是也對包括商業在內的其他領域進行了大量研究。

    第一個重要結論是:不努力,誰也不會取得傑出的成就。想像你發現自己在某個領域具有天賦,一開始就超群出眾——這是一件美事,但是不會成為現實。大量證據證明,甚至最有才藝的人也需要大約10年的勤奮努力才能成為世界級的人物,研究人員把它稱為10年定律。那麼對16歲就成為象棋大師的博比·費希爾,該怎樣解釋呢?10年定律是適用的——他此前進行過9年的集中強化學習。正如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約翰·霍恩所說:「10年定律是一種非常粗略的估計,多數研究人員認為這是需要的最低限度的時間,而不是平均需要的時間。」在音樂、文學等藝術領域,精英們甚至需要二三十年的經驗才能到達他們的頂峰。

    所以,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取得傑出成就的,成功需要大量艱苦的工作。然而這還不夠,許多人數十年辛苦,仍然未能取得傑出成就,甚至沒有取得重大進步。那是缺少了什麼?他們缺少有意識的練習。任何領域的佼佼者都是那些把大部分時間用於「有意識的練習」的人。這種活動具有提高水平的明確目的,有超越自己能力的目標,提供對結果的反應,涉及高水平的重複練習。

    在許許多多領域都可以找到這方面的證據。埃里克森和他的同事對20歲的小提琴手進行了研究,最好的一組一生中有意識練習平均為10000小時,下面一組平均為7500小時,再下面一組為5000小時。在外科手術、保險推銷以及幾乎所有體育項目上也都是這樣。有意識練習越多,幹得越好。

    許多頂尖運動員因為極其嚴格的日常訓練而名揚世界。在籃球方面,邁克爾·喬丹的強化訓練超越了已經很艱苦的球隊訓練。在橄欖球方面,創紀錄的接球手傑里·賴斯曾被15個隊拒絕,他們認為他動作太慢。他勤奮練習,最終使其他隊員難以趕上他。泰格·伍茲也是一個典型。他的父親在他一歲半時就教他高爾夫球,鼓勵他多練習,到他18歲成為美國業餘錦標賽最年輕的冠軍時,他至少已經練習了15年。他從不故步自封,每天花許多時間訓練。菲爾普斯從11歲開始就朝著奧運會的目標進行極其艱苦的訓練,基本上沒有什麼正常孩子的娛樂。每周要在水裡游上100公里。365天,菲爾普斯每天都要在游泳池裡接受訓練,即使聖誕節也不例外。

職場達人志 第三部分 第四章 成功者的特點(5)

    科學和趣聞似乎完全支持「有意識的練習」是傑出表現之源。然而經商怎樣練習?實際上,商業的許多事情是可以直接練習的。陳述、談判、評估、解釋財務報表,這些都可以練習。但它們不是創造優異經營業績的最根本因素。要有傑出的業績,就必須在捉摸不定的環境中,在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下,與其他人商談,尋求信息,作出判斷和決定。這些也能練習嗎?能。

    它涉及怎樣去做你已經在做的事——在工作中練習。這要求進行一些重大改變。首先是給任務確定新目標:不僅是完成任務,而是要做得更好。任何人在工作中做的任何事,從最基本的任務到最令人激動的事,都是可以改進的。

    用這種思想武裝頭腦,人們就會以新的方式投入工作。研究表明,人們會對信息進行更深入的處理,更長時間地保存它們;要求得到更多有關他們工作的信息,尋求其他視角;有比較長遠的觀點,不只是在做某件工作,而是明顯地努力在更大的意義上做得更好。

    對多數人來說,工作是努力的,但是沒有作出更大的努力。額外的幾步太難太苦了,似乎永遠做不到。也許我們不能期望多數人都能取得傑出的成就,因為它的要求太高了,但傑出的成就不是為少數人預先保留的,每個人都有機會。

    第二個特點:善用資源

    持續的行動和超人的勤奮,都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但僅憑這些,也未必能夠成功。一天只有24個小時,對所有人都一樣;由於時間的限制性,再勤奮,也會有個上限。

    成功者為了超越時間的限制,在勤奮的基礎上,還懂得利用資源。古語道「名師出高徒」,有些心高氣傲的人對此不服:我沒有「名師」,我也要憑自己闖出一番天地。這種志氣是好的,但客觀事實是,名師就是一種資源。名師身上沉澱著無數時間和精力所積累起的專業知識、豐富經驗和深厚的人脈關係,弟子只要學習、掌握和利用,這些資源就能化為己有。

    古今中外,同學、同鄉、同事,都是人生經歷的原始資源。一個人如果不重視這些資源,不喜歡持續保養這些資源,可能會通過自身努力成為專家型人才,但很難成為成功的管理者或創業者。事實上,走專家型道路,如果開始時有人引領,出成果的時間也要快得多。

    很多人以為,自己那麼努力也辦不成的事,別人辦起來肯定也要費不少心血,請別人幫忙,就是給別人添麻煩。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世界上的事,難易都是相對的,有些對你來說很難的事,頭破血流也闖不過關的事,對另一些人,可能只是一句話的事,甚至於連一句話都不用,只需抬一下眉毛。

    有的人抱著「萬事不求人」的想法生活,不是沒遇到困難,而是低不下頭、抹不開面子、話到嘴邊就是吐不出來。正應了老話「上山打虎易,開口求人難」,最後咬咬牙,還是自己扛了。這樣的人,註定是不會有大成功的。

    要想成功,就要善用從目標倒推:我要實現某個目標,需要哪些資源?誰擁有這些資源?如何讓他幫我?如果我無法直接影響此人,誰能影響此人?我又如何讓這個能影響人的人來幫我?這就是「有意識地創造資源」,或者叫「整合資源」,古人稱之為「用非所有」。

    仍以唐駿為例,20世紀90年代初期,正值中美關係的霜凍期,兩國的文化交流很少。在美國的中國人思鄉心切,一些國內演藝圈的朋友開始搞起了「中美文化民間交流」——把國內明星拉到美國「走穴」。

職場達人志 第三部分 第四章 成功者的特點(6)

    唐駿回憶說:「1993年,我此時手裡已有些資本,便瞅準時機,和國內演藝圈的朋友合作,把姜昆、*、黃宏、蔡國慶等中國一流明星都請來美國演出。在我的計劃里,這些中國藝術家將去美國十大城市進行巡演。我非常看好這個市場,把做軟體公司得到的所有利潤都投了進去,在美國所有的華人媒體上都做了廣告,把巡演城市的所需場地全部辦好。我認定這是一樁穩賺不賠的事情。

    對於中國演員來美的簽證問題,我付了近2萬美元律師費,委託洛杉磯極有名的一家律師事務所去辦。他們向我保證絕對不會有任何問題。離第一場演出還有10天,我已經付清了所有場地的費用,總共10場演出的門票也已賣出了上萬張。這時我突然接到姜昆從國內打來的電話:儘管有那家洛杉磯的知名律師事務所出面,但所有中國演員的簽證,還是被北京的美國駐華大使館簽證官拒絕了。

    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對我來說不啻于晴天霹靂。我簡單地計算了一下可能的損失,僅廣告費加場地費就有幾十萬美元打了水漂。更可怕的是,已經賣出去那麼多票,遇事就喜歡起訴的美國人肯定會告我商業欺詐。我不僅面臨傾家蕩產的窘境,甚至會有牢獄之災。就剩下10天時間,我還能做什麼?

    在出過一身絕望和恐懼的冷汗之後,我開始冷靜地思考有無解決危機的方法。根據我的日常觀察,美國各級議員在社會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忽然靈機一動,給加州的54個眾議員和2個參議員寫信,我在信中寫道:

    作為您忠實的選民和支持者,我特別關心您和您的同僚們提倡的法律法規。你們提倡並且一直在實施的法律精神之一,就是特別重視對下一代的教育。你們認為下一代是你們生命的延續,同時也是美國的未來。這也是我和所有善良的人們投票選你們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

    這次我邀請了許多來自東方文明古國的歌唱家和藝術家來美國演出,促進中美文化交流,但不知為何,他們的簽證至今仍未簽下來。錢的損失對我來說不是問題,可是我和我的同事們接到很多小孩子的電話,他們問我:為什麼這些藝術家來不成美國了,美國不是很*嗎?

    我真的找不出理由來回答他們,我又不想找理由來騙他們,請您給我一個解釋好不好?

    在信的末尾,我還告訴他們,如果幾天內收不到回信,我會把這封信抄送到《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等大報紙備案。寫完以後,我把這封信列印了56份,抬頭的議員姓名和我自己的簽名用筆手寫,每封信貼上31美分的郵票寄了出去。

    這封信發出後,果然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些議員立即給美國移民局、白宮辦公廳,甚至給當時的總統柯林頓寫信,將我遇到的麻煩加以轉述,請他們調查一下。這些機構,包括總統本人在內,最怕議員找麻煩,所以紛紛發傳真到北京駐華使館詢問這件事。試想一下,如果你是使館的簽證官,一下子收到這麼多有關同一件事的詢問,肯定覺得這家公司來頭不小呀。

    但簽證官不會當即承認錯誤,那樣他就太沒面子了。他給我發來一份傳真:現在我正重新審閱貴公司的申請,按照美國的簽證政策,只有世界上最優秀的演員才能到美國進行商業演出,但您的資料中沒有提供足夠證據說明這些人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演員。

職場達人志 第三部分 第四章 成功者的特點(7)

    收到傳真,我意識到,他是在找台階下。我在回復的傳真中採用了這樣的說辭:中國有11億人口,真正會說相聲的只有6個人,其中姜昆是最好的,所以全世界說中國相聲最好的就是姜昆。中國湖南有一個少數民族只有53戶人家,其中能唱本民族歌曲的只有3個女孩子,唱得最好的叫*,所以她是演唱那個少數民族民歌的當仁不讓的世界第一人。對每個演員,我都找出了諸如此類的理由,接著就把這份『證明文件』傳真了過去。不到兩個小時,簽證官給我回復:經過判斷,他們確實是世界一流演員,簽證即刻發給他們。

    後來,我到了微軟,很多中國人向我訴苦,他們的父母申請來美國,簽證往往被拒簽。我又把這招教給他們;只要給西雅圖當地的議員寫信,他們的秘書就會打電話給大使館,沒有一個簽不出來的。寫一次信,成功一次,我至少幫助了十幾個微軟的中國員工。」

    唐駿總結說:「遇到這樣的困難,中國人想到的第一個辦法是,能不能通通關係,找找什麼親戚、朋友是移民局的;如果找不到關係,多半會一籌莫展。而日本人可能會教你,再堅持不懈給大使館發幾封信,反覆聲明重要意義。但這樣肯定也行不通,因為美國人的性格絕對不會輕易否定已經作出的決定。但根據我對美國的了解,美國從表面上看是政治家們在主導,實際上最終是由選民來決定的。我以一個選民的身份和議員進行交涉,政府部門必然會非常認真嚴肅地來幫助我處理這件事情。這次經歷令我變得『狡猾』起來,做任何一件事情我會先看我身處何處。我知道什麼時候需要依靠自己的勤奮和努力,什麼時候需要另闢蹊徑打通關節,以及更重要的,我知道如何利用周圍的資源來尋找機會。」

    第三個特點:策略實施

    「相馬不如賽馬」,但如果連上場比賽的機會都沒有,又從何證明你是千里馬呢?所以,有才能的人,要善於給自己創造展現才能的機會。

    陳子昂是初唐著名詩人,他年輕時從四川老家到長安謀求出人頭地的機會,豈料十年過去,仍無人賞識,籍籍無名。然而一個偶然事件激發了命運的轉折。

    據唐朝李亢的《獨異志》記載,有一天,陳子昂在街頭散步,恰巧看見有人在路邊出售古琴,要價百萬,幾百人在那裡圍觀。長安城裡很多豪貴之人也趕來察看,但因為無法判定此琴的價值而不敢貿然購買。陳子昂靈機一動,從眾人中走出來,大聲說:「我買了!」在場的人全被震住了,都問他:「你買來幹嗎?」他回答:「我琴藝非凡,當然是買來彈的。」人群里就有人起鬨:「那你彈給大夥聽聽啊。」他說:「行!我住在宣陽里,明天我辦一場盛大酒會,專等各位過來賞琴。而且,請各位不但自己來,還請你們邀請所認識的知名人士一起來。」在場豪貴之人無不答應。

    第二天早晨,陳家就聚集了一百多人,都是當時的知名人士。陳子昂大擺宴席,美食美酒俱備。吃好喝好後,陳子昂捧起古琴,眾人安靜下來,他說:「我陳子昂雖無二謝之才,但也有屈原、賈誼之志,自蜀入京,攜詩文百軸,四處求告,竟無人賞識。這把古琴,在我看來,只是下等樂工所制,我不屑彈它!」說罷,高高舉起,摔在地上,古琴當場斷裂。在眾人的驚呼聲中,陳子昂將自己的文章「遍贈會者」。眾人為其舉動所驚,再見其詩作工巧,爭相傳看品評,「會既散,一日之內,聲華溢都」。陳子昂的大名迅速傳遍京城,作品迅速走紅。時人對他作出了這樣的預測:「此人必為天下文宗矣!」陳子昂的才華得到了上層人士的賞識,他也因此步入宦海。

職場達人志 第三部分 第四章 成功者的特點(8)

    事實上,陳子昂的才華還達不到「天下文宗」的高度,時人對他評價前後反差如此之大,只能說明一個道理:再好的才華,無人賞識,就等於沒才華;再普通的才華,給你舞台,給你燈光,給你掌聲,你就成了天才。

    這個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一般人總認為陳子昂運氣好,又善於抓住機會,才一舉成名。我看不然,這分明是陳子昂自己布的一個局。我懷疑那把古琴、賣琴者甚至人群中的起鬨者,都是他事先安排好的,整個故事的發展,都在他預料和掌握之中。

    我們不要寄希望於自己撞到大運。所謂一朝成名,都是將長期積累的實力,通過策劃的機遇或偶然的機會,以一種耀眼的方式顯現出來。

    條條大路通羅馬,當一條路無論如何勤奮也走不通的時候,就要及時地嘗試另外的路。有一個銷售高手B君講過自己的親身故事。某客戶發布改建項目招標,B君所在企業也被邀請參加。這個客戶此前已經與一家廠商合作了20多年,關係非常好,別的企業根本沒有機會中標。他判斷被邀請去完全是因為他所在企業產品價格高,可以幫忙抬價。那家廠商的銷售人員大概覺得勝券在握,也公開聲稱:「這次你們都不要來了,我們早就把關係做死了,你們跑來也沒機會。」

    B君本來準備放棄,聽了這話,又不服氣。思索了很久,終於想出一個法子來突破困難的局面,雖然不一定成功,但可以一試。原來,這個客戶的董事長從來不與任何廠家接觸,之前的採購都由副總負責,副總和採購部門鐵定要支持老關係廠商。B君的法子就是促使董事長干預此次採購招標,把水攪渾,從而渾水摸魚。

    B君安排了幾個銷售員,分別到參加投標的幾個廠商所在城市。在開標前一天,大家分別用當地電話打了客戶董事長的手機,內容都是一樣的:「聽某廠商的人說你們公司這次招標已經內定他們了,你們這樣對我們不公平啊,你們買不到最好的產品,這樣投標也沒意義啊!」董事長當然解釋:「沒有這回事!我們招標都是公平、公開、公正的。你們放心投標吧!」

    開標當天,客戶現場來了三個人,董事長、副總和技術工程師,採購部門的一個沒來。技術工程師由於之前一直沒得到老關係廠商任何好處,所以沒有太多傾向。經過3小時開標答疑,B君所在的企業中標。

    變換主題,尋找亮點

    在一家以業績為導向的公司里,全國幾十家分公司由於種種主客觀原因業績相差很大。既然以業績為導向,業績差的分公司日子自然不好過,對當地負責人的信心和職業前景的打擊也非常大。如果較長時間內仍然不能提升業績,當地負責人遭解職的命運幾乎是一定的。

    有一個分公司,業績已經連續幾個月全國倒數第一,負責人焦頭爛額。雖然他對自身能力與市場前景仍有信心,但因為業績本身有一個趨勢,趨勢一旦形成,在沒有特殊外力推動的情況下,短期內是很難突變的。他不想就這樣灰溜溜地被企業趕走。苦思冥想之後,該負責人放棄了短期內抓起業績的幻想,決定另闢蹊徑爭取時間避免解職。

    他向總部彙報:經過細緻調查,業績低迷的原因是當地經銷商相互拆台搗鬼。他在報告中提出:為了市場能長遠健康發展,必須大力整頓當地經銷商,為此已經犧牲了幾個月的業績;此事目前已經初見成效,當地所有經銷人員目前思想統一,非常信任企業,都願意儘快搞好市場。為了證明自己的報告,他還抓到幾個經銷商的小問題,全部解除了經銷協議。經過一番宣傳,加上有上級支持,總部果然認同了他的做法和思路,同意再給他幾個月的時間彌補業績。此時,業績也已經降到無可再降的地步,開始慢慢回升。他抓住這點,力證自己工作得法,思路有效,順利地度過了職業危機。

職場達人志 第三部分 第四章 成功者的特點(9)

    該經理並沒有到此為止。他明白業績雖然回升,但比起其他城市來,還是差得太遠,於是他抓住業績回升的有利時機,不懈地利用各種機會宣傳自己的理念,居然最終打動高層領導,成立了一個市場監督部,他就任主管。不僅徹底解決職業危機,還使職業生涯更升一級。

    怎樣讓老闆採納你的建議

    任何一家企業,站在外面看再好,進去之後,都會發現很多問題,你也許會忍不住指出這些問題,其實,在你之前,早有人指出多次了,你無非是再多指出一次。然而指出問題並不等於解決問題。如果指出問題的語氣不對,還會惹人反感。有些人會好一些,除了指出問題,還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但自己覺得了不起的建議,向領導彙報了,領導要麼不置可否,要麼誇兩句,根本不實施。有些人就會鬱悶,覺得千里馬不遇伯樂,以後乾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混下去,心態一壞,把自己的職業前程也耽擱了。

    其實領導擱置你的建議是很正常的。好的想法是一毛錢一打,真正無價的是能夠實現這些想法的人。你應該去做一個能夠實現好想法的人,而不應僅僅站在旁邊提建議。所以,職場上正確的做法是不抱怨也不提建議,先埋頭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進行一些實質性改進。如果實踐證明你的想法是對的,你再去提建議,並附上能夠證明你的建議可行的那些實質性改進成果。這時候,老闆不採納你的建議的可能性非常小。一旦採納並實施,你自然能夠獲得機會進一步施展才華,職業生涯也會步入新階段。

    唐駿以普通軟體工程師的身份進入微軟五個月後,通過勤奮縮小了和同事的差距,工作開始有餘力了,便開始考慮如何獲得屬於自己的機會。經過觀察,他決定從改變Windows軟體的基本開發模式入手。當時,微軟都是先開發英文版,再將英文版移植到其他語言版本上去。這種模式,使其他語種版本的上市時間,要比英文版晚1年,著實貽誤商機。

    唐駿認為這種Windows多語言開發模式是錯誤的,同時他還注意到,有很多人都發現了這個問題,甚至有不少人向經理提交了書面解決方案,這些方案共有80多份。

    唐駿自己開過公司,所以深知僅提出問題而無解決方案的人會讓老闆反感,認為是挑刺;對既能提出問題又能提出解決方案的人雖然會有好感,但一般不會重用。老闆信任的,是能提出解決方案,還能證明方案可行的人。所以,唐駿發揮勤奮的特長,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時間將自己設計的開發模式進行實驗論證,並得到了完全可行的結果。然後,他寫了一份書面報告,將新方案和新程序都放在報告中。他的模式立刻就被微軟採用,公司很快調派了資金和人手,讓他領頭組建了20人的團隊,完成新模式的內部培訓推廣。順理成章地,唐駿也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工程師,一躍成為微軟總部WindowsNT開發部門的高級經理。

    循序漸進才是根本

    講了這麼多施展手段巧妙成功的故事,並不是鼓勵大家把注意力都放在琢磨如何「一鳴驚人」上。畢竟生活是由大量的普通事件和大量的平凡時間構成的,我們成長的常態也是循序漸進,要逐漸積累實力,用一個一個小小的成功來構建上升的階梯。否則,就算你機緣巧合一鳴驚人上去了,平凡而普通的日常工作仍將把你打回原形。

職場達人志 第三部分 第四章 成功者的特點(10)

    小張是一個有靈氣的人,進入廣告公司的時候,構思的出來的作品最漂亮,有些創意可圈可點。談到職業規劃,他也志向遠大。所以,同時入職的一批新人當中,公司比較看好他,認為雖然有點稚嫩,但有潛力、有悟性、有志氣,成長空間大。

    對於新人,公司有一套培養計劃,從小事雜事做起,從製作職位做起。這是對新人的愛護,也是循序漸進、按部就班的培養過程。可是小張不這麼想,進公司沒幾天,就大張旗鼓來做他的「飛機稿」(指沒有客戶、自己隨意創作的廣告或者沒有通過客戶確認的廣告,不能出街,自然無法接受實踐檢驗;但因為創作沒有限制,自由度很大,出彩的可能性也大,一般以參賽為目的)。

    小張的作品當然還沒有拿獎的實力,但公司依然很支持,讓資深人士指導,並在會議上加以表揚。小張自己也幹勁十足,經常加班。但是,對交給他的那些能看見真金白銀的業務,小張的態度就截然相反。大概是覺得大材小用吧,到手的活兒,恨不得馬上就完成丟到一邊,好繼續進行他的大師夢想。而現實卻是,鮮花掌聲獎盃都還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作為一個新手,首先面對的都是一些小單,而且更多的是學習製作方面的知識與技巧,有些枯燥刻板,但卻是基礎。

    公司給小張的第一個任務,是做一個簡單的排版,小張弄了1個小時還沒搞定。這時客戶突然來了,馬上就要定稿輸出,於是老闆馬上安排有經驗的設計師來完成。活兒並不難,其中一些是技術性問題,新手不懂,邊看邊學,一下子就明白了,可小張卻閃到一邊看雜誌去了。此後小張開始不斷犯錯,昏招迭出,能犯的低級錯誤,他基本都犯。做一本畫冊,不是封底的企業名稱弄錯,就是電話號碼弄錯;布置一個會場,主席台上的台卡放錯,讓人哭笑不得,無計可施。出錯給公司帶來的經濟損失,他幾個月的工資都不夠賠,更重要的是,公司聲譽遭到了極大的損失。

    漸漸地,同事們都不願跟他在一個組做事,因為他根本就不在這些地方多花心思。不久,小張連招呼也不打突然從公司辭職了,臨了只有一句:「我要尋找一個更大的發揮空間。」他覺得是公司抑制了他的創作能力。兩年多過去了,他輾轉幾家公司,也依然還只是個普通的設計助理,飛機稿倒是越來越厚了,只不過離獲獎還是那麼遙遠。

    與小張同期進公司的小劉,是中文系的才子,單就文字功底而言確實不錯,所以也有點自負。老闆跟他講文字校對的重要性,他雖然不說話,但滿臉都是不以為然,彷彿在說:「難道我還會寫錯別字?」結果,方方正正的宋體字給他上了一課。

    一天,他把反覆修改近十次的最後定稿文案交給設計重新排好。這時,已經是晚上10點。校對一遍之後,他就簽上了自己的大名。他的組長接過來一檢查,幾百字的文案里就有兩個錯別字,還有一個錯用的標點。事實為證,小劉老實了。小劉是個聰明人,馬上接受這個教訓,此後他校稿再也不馬虎,拿支筆,一個字一個字地核對,遇到拿不準的地方,還向其他人請教。

    由小見大,一些小事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成長空間。小劉在其他事情上學得也特別快。公司在做的案子,他都留意地學,同時還和外面已經出街的作品比較;與客戶開會,安排他做會議記錄,他就特別細心地拿本子記下雙方的討論和交鋒,會後不僅提交一份詳盡的會議紀要,還會整理出自己的一套學習筆記。在新人里,小劉是成長最快的一個,還不到三年時間,他已經積累了不少成功案例,並且擔任了公司創作部一個小組的組長,待遇不錯,客戶的評價也不錯。

    小張這種人,職場中並不少見,我稱之為得了「渴望暴富症」。這種人往往自視甚高,認為自己可以超越成功的規律,因此不屑於做小事,沒有耐心與毅力,不願意長期積累,結果是與成功背道而馳。生活中也有大量這樣的人,看見什麼熱就跟風,看見中大獎的機會就去試,卻在彩票、股票、生意等方面屢戰屢敗。

    其實,看準某項事業,紮下根來踏踏實實地做,從小到大,從少到多,才是正道。可是這個世界誘惑太多了,能剋制慾望的人卻不多,即使許多風雲一時的企業,也往往因此而倒閉。三株集團總裁吳炳新曾語重心長地對血氣方剛的巨人集團總裁史玉柱說:「不該掙的錢別去掙,天底下黃金鋪地,不可能通吃。」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兩個人後來分別成了中國企業家中因「超常規擴張」和「超常規多元化」而失敗的典型。

    人人都想走捷徑,很多人忘記了「慢就是快」的道理。連自己的本職工作都做不好,憑什麼走到更高的一級台階上去呢?人的提升,在於能夠適應更高的要求,擔當更大的責任,然後,才能談到更大的權力、更好的報酬。耐心執著地做正確的事,才能得到最大的回報。

職場達人志 第三部分 第五章 享受過程(1)

    享受過程才能掌握命運

    有一個笑話:

    兩個人聊足球比賽。一個人問:「比分多少?」另一個回答:「零比零。」前者說:「噢,白踢了。」

    人生有點像球賽。有的人覺得一輩子是白踢了,有的人卻覺得一生非常充實有趣味。差別在於你的關注點是什麼。生命的結果是既定的,任何人都逃不了離開人世,所以,如果不會享受過程,那真是白踢了。

    旅行的時候,很多人匆忙趕往一個又一個的景點,為此弄得焦頭爛額、身心俱疲,卻忽略了應當從旅行中得到的愉悅與歡樂。旅行的真正魅力在於過程的享受,與喜歡的人跋涉遠行,捕捉沿途的點滴美景,體味從容淡定的相守,使心靈從千篇一律的生活中解放出來,得到充分的放鬆與自由,旅行的意義就在其中。

    人生同樣如此。我們總是為自己設立許多目標,匆匆地趕往一個又一個目的地,恨不能略過一生的路程。而一旦到達不了,便唉聲嘆氣,彷彿生命也失去了色彩。但生活不僅僅包括目的地,更包括了一段段過程。那些所謂的目的地,不過是我們開啟下一段人生旅程前的歇腳處罷了。

    西西弗是幸福的

    據我觀察,樂於享受過程的人,不僅心態比單純關注目的的人好,也更容易發揮自己的天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並且更容易與人交往,因而更容易成功。而成功又會讓他們心態更好、能力更強、資源積累更豐富,從而步入人生的良性循環。

    所以,在確定目標並做好計劃後,我們應當學會在每天的行動中尋找樂趣,把哪怕最為平常機械的活動變成一場具有內在歡樂的遊戲****蹈或者戲劇。這樣,在主觀上,我們會更愉悅、更有成就感;客觀上,我們的工作績效也會更好,別人對我們的評價也會更高。

    有一位跨國公司的副總裁,出身是工廠車間的女工,30多年前她參加工作時,還沒有自動化流水線,她的工作就是將產品裝在箱子里的封好。由於國營企業的激勵制度缺失,做多做少一個樣,所以除了她以外,所有工人都是磨洋工打發時間。而她則純粹出於不願虛度光陰的想法,做得很認真。機械性地碼貨裝箱打包是非常枯燥無趣的,為了讓自己不覺得無聊而厭倦,她就設立了一個自我挑戰——「每天都要做得更快一些」。有了這個挑戰,她完全沉浸在自我競賽中,碼貨裝箱打包的速度越來越快,不但手法越來越靈活,還發明了不少技巧來改進方法。後來,她一個人做的量,頂得上一個車間的量。大家都說她傻:你做得再多有什麼用?還不是跟我們一樣是個普通工人,又沒有任何好處。

    但對她來說,這已經不是有沒有好處的問題,而是從中獲得自我挑戰的成就感和滿足感。終於有一天,廠領導開始注意到這個女工幾年如一日勤奮工作,技術出眾,就推薦她參加行業技能比賽,後來提升她做了車間主任。她也從此有了新的目標,開始充實自己。當時她已經結婚懷孕,白天勤奮工作,晚上還要讀夜校,非常辛苦。就這樣,她歷經車間主任、採購經理、財務經理、人事經理、廠長等多個職位,一步一步成長。在每一個崗位上,她都能找到目標,找到樂趣,都能從外行到內行,做到業績出色。所在企業與外商合資後,她又以同樣的心態慢慢成長為中國區的副總裁。

職場達人志 第三部分 第五章 享受過程(2)

    這位副總裁說:當年當她全神貫注於眼前的貨品和紙箱時,並沒有想到未來會因此而如何如何,她只是想做得更有趣些,讓自己覺得更有意思些。我想她說的是真話,她的話也讓我想起西西弗的神話。

    西西弗得罪了奧林匹斯山上的諸神。諸神處罰他不停地把一塊巨石推上山頂,而石頭由於自身的重量又滾下山去,因此他必須無休無止地重複這個勞役。在古希臘的雕像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張痛苦扭曲的臉,緊貼在巨石上的面頰,落滿泥土的肩膀,沾滿泥土的雙腳,完全僵直的胳膊,以及那堅實的滿是泥土的雙手。諸神認為再也沒有比進行這種無效無望的勞役更為嚴厲的懲罰了。

    世人都認為西西弗是痛苦而絕望的,然而,法國著名哲學家加繆卻說「西西弗是幸福的」。諸神洋洋得意,認為自己掌握著西西弗的命運。但諸神並不懂得,西西弗痛苦而絕望,因為他清醒地意識到這種命運的無效和無望。但他更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痛苦和絕望,才是諸神對他真正的懲罰。正是這種清醒的意識造就了他的勝利,他決定蔑視奧林匹斯山上的諸神,拋棄他們,永不停息自己的勞役。西西弗的全部快樂也在於此。正是這樣的命運,西西弗才成為西西弗。他的命運是屬於他的,他的岩石是他的事情。西西弗告訴我們,對自己命運的最高的虔誠是否認諸神並且搬掉石頭,他在這個從此沒有主宰的世界上領略了命運對於他自己的全部含意。不需要提及希望,他推著巨石爬上山頂所進行的鬥爭,其本身就足以使人感到滿足與充實。所以,西西弗仍然是幸福的。

    當你咒罵自己命運不濟時,當你感到日復一日做著身不由己的事時,當你感到人生無效而無望時,要想到,命運與你其實是一體的,你是命運的主人,你應該蔑視諸神所預設的宿命,像西西弗那樣毅然推著巨石爬上山頂,開始從諸神手中奪回命運的鬥爭,這奮鬥本身就足以使人感到滿足與充實。

    你必須自己開始,用你的全部存在去同世界相會。

    放鬆自己,尋找樂趣

    任何目標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總會遭遇很多困難,只有在過程中享受樂趣,享受每一個環節,才不會產生挫敗感和疲憊感。這就需要我們有意識地培養自己從平凡工作中,發現樂趣的能力。

    或許有人說:我的工作實在是太單調、太枯燥了,從中根本就發現不了樂趣。我想,再單調枯燥的工作都不可能比那位副總裁當年碼貨裝箱打包的工作更單調枯燥,關鍵是你要從平時的生活和工作中觀察自己的興趣點在哪裡,而後有意識地在工作中去放大它。

    我曾有過這樣的經歷。給幾位員工布置一模一樣的項目,比如去做客戶滿意度反饋,項目完成後的評估上,我分別問他們,這個工作中讓他最有興趣或最有成就感的是什麼。有的人說是挑戰了以前不願與人打交道的個性,有的人說是學習和提升了與客戶交流的能力,有的人說是學會了項目整體安排,有的人說找到一種新辦法完成任務很有成就感,有的人說指導客服初級員工掌握與客戶打交道的方法很有成就感,有的人說聽到客戶的好評非常開心,還有人說在良好的工作氣氛中與大家一起協作完成任務很開心,等等。

    對於我來說,了解了每個人的興趣點和成就感來源,在布置工作時可以更好地找「賣點」以便員工樂於去承擔。而對於員工本人,則更應該有意識地發現自己的特點,更好地享受工作中的樂趣,並以輕鬆的心情成長。

職場達人志 第三部分 第五章 享受過程(3)

    記得有一次全國年會,各部門都要出一個節目。我把這個任務交給員工自己解決,結果最愛挑戰自我的那個員工提出表演舞蹈《千手觀音》,理由是這個舞蹈名氣很大,一般人都覺得這個舞蹈很難,如果我們跳,大家期望值不高,但這個舞蹈對於健全人來說其實動作並不難,只要整齊劃一,再加上服裝道具襯托,肯定能轟動。大家一聽覺得點子不錯,就都同意了。結果在平時排練中,因工作很忙,大家各自出差,老湊不齊人,不善跳舞的人信心不足,不愛跳舞的人熱情不高,公司撥的費用也不夠租舞蹈服和道具,排練進展很慢,節目眼看要夭折。

    我觀察了一段時間,感覺根源還是幾乎所有員工都覺得表演節目是為了完成公司任務,沒有動力。於是,我讓大家分別從表演這個節目中找一找自己的興趣點。有人說是在遇到困難後想出創造性的方法,有人說是學習舞蹈技能,有人說與大家一起跳舞本身就開心,有的人說是糾正別人的舞姿,有的人說是跳完後聽到別人誇獎,還有人說製作道具很開心,等等。我接著啟發大家,想像當舞蹈結束,定格在舞台上的那刻,台下是經久不息的歡呼與掌聲,照相機啪啪閃個不停,全國員工,認識不認識的,全衝上來要求合影,那是多麼榮耀和滿足的一刻。

    如此一番後,大家都對表演這個節目產生了極大興趣,排練不再是完成公司布置的任務,而是一件非常有樂趣、有成就感的事情。大家都積極地投入進來,想出各種方法來解決實際困難,比如,舞蹈最好的那個員工,把每個位置的動作都跳了一遍,拍攝下來發給每個位置上的員工,大家即使出差,也可以自己練習。心靈手巧的員工自己動手製作道具,節省了很多費用。不參加排練的員工也為演員們買好吃的以示支持。最後,這個節目在年會上大獲成功,以99%的支持率,獲得當年年會節目的第一名。所有人都非常興奮,特別是那些不善跳舞、不愛跳舞的員工,經此一役,簡直對自己信心暴增,自我感覺非常良好。

    對待人生的態度多種多樣,我最喜歡的是八個字——放鬆自己,尋找樂趣。

    還記得自己剛出校門時,由於自信,拒絕了分配的工作,跑到陌生的城市租個小屋自己闖。那時沒有什麼「面試指南」,完全是自己憑感覺,漫長的找工作經歷也就成了一段非常折磨人的體驗。記得一次去一家建築企業面試一個初級崗位,他們開出一個月400元的待遇,我都沒聘上。企業要有經驗的人,我沒有,而有經驗的人排成一長隊在我身後。記得當時不死心,說:「你們收下我嘛,不給工資都可以,只要有事情做。」但越是這樣,越是聘不上。年輕人所常有的衝勁大但韌性差的特徵,在我身上特別明顯,碰壁多次後,再不願去人才市場了,自信心被打擊殆盡。

    幾個月後,我準備回家鄉。買完火車票出來,漫無目的地閑逛,想著回去後將面對家人憂心忡忡的言語,心情沉重。不知怎麼,發現路邊有一家小酒店在招聘,於是就進去了,大概是想著無論聘不聘得上,反正是試試,過兩天就回家了,所以比較輕鬆。面試官是一位和善的老太太,我們越談越高興。臨走的時候,老太太居然說我是人才,她會向老闆推薦,讓我等消息。真是久旱逢甘霖啊,工作是否有著落在那時都不重要了,真正令我欣慰的是在懷疑自己的時候,居然有人認為我還行,這給了我極大的精神鼓舞。

職場達人志 第三部分 第五章 享受過程(4)

    回到住所,我仍然沉浸在喜悅中,回想面試的情景,慢慢體會到:今天面試時,沒有把關注點放在應聘能否成功上,而是放鬆地與面試官交流,關注到她的情緒和思路,效果反而比以往那些精心準備的自顧自的陳述好。既而我又發現了自己的一個小小成長:雖然買火車票後心情鬱悶,但看到面試機會還是沒有放棄,說明自己開始能夠及時地擺脫負面情緒,這是以往沒有的。這些小小的發現和領悟讓我更加欣喜。

    就這樣,我逐漸學會在沒有面試的時候看書、學英語,或者回憶過往的經歷,去分析自己的性格,總結經驗教訓。有面試的時候,把每次面試都當做一次觀察別人和自己的遊戲,從中尋找樂趣。即使應聘沒有成功,也有所收穫,而且不會影響下一次面試的信心和心情。也就是說,我開始學習享受找工作的過程。雖然事實上奔波還是一樣的辛苦,還要面對無數並不好看的嘴臉,但角度不一樣,心情也就不一樣,收穫也不一樣。雖然我最終沒有去成那家小酒店,但那場經歷帶給我很大轉變。一段時間後,我終於應聘成功,走上職場。而我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培養出來的喜歡觀察、分析、總結的愛好,也為我後來的職業經歷帶來無盡的益處。

    人生的意義在此時此刻

    念大學的時候,讀了幾本哲學書,就開始思索「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這樣的大問題。但當時無論怎樣思索,也找不到答案;而找不到答案,只會讓我更困惑地活著,更感覺人生沒意義,用通俗的話講——活著沒勁。

    差不多20年過去了,我已經不再思考「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這樣的大問題,而更多地關注眼前正在做的事。我想這並不意味著自己變得庸俗,而是變得成熟。我把這種關注的轉變歸納成一句話——設定目標,享受過程,關注此時此刻。

    關注此時此刻,就意味著,做這件事時,全身心投入這件事,與人談話時,一心一意地關注眼前這個人。全身心都投入在此時此刻,效率更高,效果也更好。如果是與人在一起,這個人也因為我的全神貫注,會覺得備受尊重,而產生更好的人際交往效果。我自己的經驗證明,當我關注此時此刻時,心情是最平靜的,狀態是最好的,效果也是最好的。相反,凡是手上做一件事,心裡想另一件事,或者與眼前的人談話,心裡卻盤算別的事,都會弄得匆匆忙忙,心不在焉。

    我確信,人生的意義,不在虛無縹緲的未來,而是存在於生活中每一個真實的此時此刻。智者常勸世人要「活在當下」。什麼叫做「當下」,就是指你現在正在做的事、待的地方、周圍一起工作和生活的人。「活在當下」就是要你把關注的焦點集中在這些人、事、物上面,全心全意去接納、品嘗、投入和體驗這一切。

    救一個人,比救全世界重要

    有一位經理洋洋洒洒寫了幾千字的提升客戶滿意度方案,提了不少措施,搞了很多口號和要求。我看了以後,說很好,只補充一點:所有人都要做到「把注意力放在此刻站在你面前的客戶身上,讓他滿意」就行了。那位經理問:就這麼簡單?我笑著說:既然簡單,你就先自己堅持一周,找找感覺,再把提升客戶滿意度方案向下推廣吧。

    一周後,我問他感覺如何。他說:「難。我這才體會,服務好你眼前的人比『為人民服務』難。」

職場達人志 第三部分 第五章 享受過程(5)

    我笑了起來,跟他講了一則特里莎嬤嬤的故事。被稱為「貧民窟的聖人」的特里莎嬤嬤把一生都獻給了赤貧者、無家可歸者、瀕死者、棄嬰和麻風病人,竭力服侍這些最窮苦者。在她獲得世界聲譽後,有一次,應邀參加一個主題為如何幫助貧困者的國際會議,並獲邀做主題發言。就在她從外地趕來時,她發現會場門前趴著一個衣衫襤褸、滿身泥垢的人。在當時的印度,到處可以看到這種骨瘦如柴、疾病纏身、衣不蔽體、臭氣熏天的人在路邊乞討,來參加會議的各國代表誰都沒有在意,看也沒看就步入會場。

    但特里莎嬤嬤卻停下來,扶起那個乞丐,發現他身有殘疾,氣息微弱,於是她決定不參加會議,將這個路邊人帶回自己創辦的關懷所。當會議主辦方得知她的決定後,大驚失色,勸她說會議是探討如何消除全球貧困、幫助全世界貧困者的世界級大會,非常重要,希望她不要退出。特里莎嬤嬤回答說:「救一個人,比救全世界重要。」

    正因為特里莎嬤嬤時刻關注眼前每一位需要幫助的窮人,她才做出那麼偉大的事迹和貢獻。她經常告訴其他慈善工作者:「你們不必注重成果數字。凡是有益於窮人和被棄者的愛的行動,不管怎樣微小,在上帝看來都是重要的。」

    那位經理聽了這個故事感動不已。後來,我在他的工作台上看到一句特里莎嬤嬤的語錄:「我們常常無法做偉大的事,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去做些小事。」

    飢來吃飯,困來即眠

    《傳燈錄》中有一則著名的故事。有源禪師有次問大珠慧海禪師:「和尚修道,還用功嗎?」大珠慧海禪師回答:「用功。」問:「如何用功?」答:「飢來吃飯,困來即眠。」問:「所有人都是這樣,他們跟你的用功一樣嗎?」答:「不一樣。他們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一樣。」

    大珠慧海和尚說得對,大多數人都無法專註於「此刻」,他們總是若有所思,心不在焉,總在應該關注此處時想著彼處,應該關注眼前時想著未來。經常在網路上看到類似這樣的話:「這幾天總在想自己三四十歲後怎麼辦。再浪費一兩年的話,就到而立之年了。現在失業我怕,我更怕到時候自己再失業,沒有十足的實力,那怎麼辦?有經驗的人可以探討一下。」其實有什麼可探討的呢?網路上所謂探討,最後多變成發牢騷、抱怨現實、互相安慰,能解決什麼問題呢?

    我們一定要明白,真正的希望存在於現在,而不存在於未來;真正的滿足感不可能存在於未知的「彼處」或「以後」,而應從「此時此刻」、「此處此人」去尋找和體會。總有人說我現在不如意,我忍一忍,等過段時間就好了;或說現在工作不滿意我忍一忍,等我找到更好的工作後就好了。這都是沒有「活在當下」。就算未來他得到他現在所希望的,由於心態和眼光已變,也不會快樂多久。

    好方法使人生更輕鬆

    如果你非常努力,但結果並不好,那麼,就需要審視方法是不是有問題。好的方法,不但事半功倍,而且使我們努力的過程更加輕鬆愉快。

    眾所周知,民國初年,中國湧現出一批學術大師。他們學貫中西,知識淵博,在文史研究領域有無數開創性的發現和研究成果。一般人往往認為,他們之所以能取得那些前無古人、今人難追的成就,是因為他們擁有超凡的天賦和勤奮。然而,除了天賦和勤奮,他們得以開宗立派的真正原因,應歸結於清末民初的西學東漸。他們掌握了當時西方相對先進的學術方法,並運用到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當中,才使老樹開新花,結出豐碩的果實。

職場達人志 第三部分 第五章 享受過程(6)

    試以王國維為例。王國維被譽為「中國現代學術奠基人」、「新史學的開創者」。之所以有此成就,完全因為他是近代中國最早運用西方哲學、美學、文學觀點和方法剖析評論中國古典文學的開風氣者,又是中國史學史上確立了較系統的近代標準和方法、將歷史學與考古學相結合的開創者。

    比如,「紅學」本是中國獨有的研究,清末即有評點式和索隱式的舊紅學,而王國維則從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唯意志哲學和悲劇人生觀出發,從美學的角度來評價《紅樓夢》,從而奠定了新紅學和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的基礎。又比如,他的《人間詞話》突破傳統詩學的範疇,樹立了新的文學批評標準,改變了傳統詩文評點的格局,開近代文學批評之新開端,究其原因,是汲取了康德和叔本華的美學思想,使之與中國古典美學相融合。

    不僅王國維一人,陳寅恪等其他學術大師,無不是在研究方法上有突破有創新,才取得巨大成就。所以,過去的前輩大師們之所以讓後人難以超越,就其實質來看,並不是他們的智慧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而是他們運用「新方法」,幾乎窮盡了所處時代的「新材料」,從而創立了無數「新觀點」,給後人沒有再留下多少發展的空間。

    在國學重新開始興盛的今天,如果我們僅僅是崇拜大師、模仿大師,用他們用過的方法去研究,結果肯定是乏善可陳,永遠只能望塵莫及。我們應該借鑒西方學術方法,結合中國傳統,創造屬於這個時代的「新方法」。從自己創新的「新方法」入手,才能真正挖掘出有價值的「新材料」,也只有通過「新方法」加工的「新材料」才能得出真正有價值的「新觀點」。如果單純依靠傳統的老方法,或者只是略加改造,我想中國的文史研究只能永遠困在大師們的影子里。

    我本人則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深切體會到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不但更加輕鬆,而且更加有效。畢業後的幾年,我頗下過一番工夫自學英語,時間精力集中在背單詞和閱讀。但單詞背了又忘,枯燥無比。雖然看得懂一般文章,卻是聾啞英語,聽不懂,講不出。一段時期後,始終無法突破,氣餒得很,就放棄了。

    去年,又重新開始學習。為免重蹈覆轍,我上網查閱了很多人的學習心得,最終確定從「聽」開始,不再去背單詞,不再去管閱讀,有時間就只聽。從慢速英語開始聽,一開始對著文本邊看邊聽,後來就先看一遍文本,再單獨聽,再後來是不看文本直接聽,最終一遍能聽懂百分之*十。感覺輕鬆愉快,進步卻很明顯。慢速英語沒問題了,再聽常速英語。

    這個新方法有一個明顯的好處,就是能夠更充分地利用時間。以往背單詞和閱讀,需要整塊的時間,每天晚上佔用兩三個小時,對職業初期工作繁忙的我來說並不現實。而「聽」只要帶著手機,接上耳機,可以隨時隨地。一天的零碎時間,比如早餐、上班路上、中午的午餐和休息、晚上回家路上,加起來至少可以聽三個小時,一則新聞也可以聽幾十遍了。

    後來,我發現背單詞也是可以用聽的。找一本有錄音的字典,反覆聽,比自己默記默背快得多,既節約時間,又輕鬆愉快。聽得多了,發現雖然沒有專門練習,口語也有提高,而且發音標準了很多。

    運用新方法後幾個月,美國大選進入白熱化,奧巴馬與麥凱恩單挑,又是*又是電視辯論。我對大選非常感興趣,經常上國外新聞網站看實況轉播,這對我才驚奇地發現,自己居然能大概聽懂他們的演講。

    我的親身經歷證明,經常嘗試用新的方法去做同樣的事,會使過程更有樂趣,也更容易得到結果。而如果找到最合適自己的方法,那麼努力的過程也就不再辛苦,有時甚至是一種享受了。


推薦閱讀:

千元內歐美包包推薦合輯
朋友沒貴賤,知音勝黃金;做人涵養;豁達人生
靜則思己??動則達人
一人分飾244角知乎達人火了 被終身封號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我身邊的語言達人

TAG:職場 | 達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