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小子】上海男人更喜歡「血拚」?(08.1.30)

上個星期適逢老闆的「節前焦慮症」累積到一個爆發點,我一位在上海的朋友,被莫名其妙地當成了出氣筒。被老闆K了一頓之後,總得發泄一下,別看我這個朋友平時在公司上班時西裝領帶,看著挺爺們的,沒想到他卻把自己的心理疏通訴諸於一個特別「娘們」的行為——揮舞著信用卡去商場「血拚」去了!

 

第二天我問他去哪裡「拼」了,他嘴裡冒出幾個英文字,我一下子沒反應過來,直到讓他把單詞在紙上「拼」出來,我才弄明白了,一個是H&M,一個是MUJI(無印良品),也難怪我反應遲鈍,因為這兩個店在北京壓根兒就沒有!

 

我也暗自為這位同事感到慶幸,好在他沒有在北京出差的時候遭遇老闆的臭脾氣,否則在偌大的北京,找不到理想的血拚地,非得憋壞不可。我有一些曾經在上海上大學的北京朋友,尤其是女孩,只要一聽她們說「想上海了」,就知道其實她們是想上海的時髦店鋪了,想「血拚」了。北京人到上海,如果有時間,女孩子都喜歡逛小店、買時髦東東,而上海人到北京,倒不會想到買東西,反而更喜歡去泡吧,因為北京適合見面聊天和掏心掏肺的酒吧比上海多。

 

對於沒機會去上海逛H&M的北京人來說,不妨先稍微聯想一下宜家家居——商品的賣點在於設計,但價格也不至於太離譜。還記得以前宜家剛進入上海時,曾迅速培養了一批「駁樣」師傅,不少上海人現在還是會喜歡帶著「拷貝不走樣」的家居定製師傅一起逛宜家。而同樣來自瑞典的H&M「流氓本性」在於,它本身就是一個聰明的「駁樣師」,它的精髓就在於:緊跟一線大牌的時髦設計和絕對低廉的價格。價廉和物美,這兩個好詞,H&M都攤上了。

 

更絕的是,同樣被有些人嘲笑為「瑞典班尼路」的H&M還是很多明星名人的心頭好,Chanel設計師Lagerfeld和大姐大麥當娜都曾屈尊降貴地為H&M打造過限量版產品。排隊,也是H&M的一大特色,聽說剛在上海開業的時候,得排兩個小時的隊,才能從門外的長龍慢慢挪到店內。這還沒完呢,試衣服也得排隊,而且排隊的「痛苦指數」經過了這大半年,還是居高不下,真有這麼多上海市民能如此斬釘截鐵地把「隊伍進行到底」,這種購物的執著和排隊的執拗,在北京還真有點不可想像——不就是買幾件衣服嘛,至於嗎?

 

至於來自日本的MUJI無印良品(不要以為這是一家全部賣無印良品唱片的店),如果要向北京人描述,那就儘管往白刷刷的醫院去聯想吧。幾乎所有的產品都是沒有logo的單色設計,白色的居多,再生紙的那種顏色次之,黑色的最少。要是有人不喜歡這個品牌,肯定是因為這個品牌不遺餘力洋溢著的「潔癖」氣質把他們給嚇壞了。

 

在價格上,MUJI給人的感覺和H&M是反著的——H&M讓你覺得買到了便宜貨,而MUJI的產品因為設計簡單,價目牌上的數字反而更能簡單明了地提醒你「買貴了」。但微妙的境界就在於,願意為附加值買單,也體現了一種顧客附加給自己的心理優越感,尤其適用於那些通過「血拚」來解氣、療傷的人們。北京男人要是在工作中受了氣,是萬萬想不到去買衣服的,尤其是如此小資的服裝品牌,還是找幾個哥們去喝酒更爽快!

 

對很多男人來說,尤其在北京,買衣服並不是一個特別愉悅的過程。何況男人買衣服,通常是因為「我要穿」,出於實用的考慮更多些,因為缺了什麼,所以要買什麼,是「雪中送炭」;而我那位上海朋友的買衣服,重點已經變成了更女性化的「我想買」,在於享受這個「想」和「買」的過程,是「錦上添花」。而且上海更多購物環境出眾、設計理念獨特的店鋪,倒也恰到好處地滿足了這種需求,使得「血拚」行為男女通吃。這樣看來,老闆的壞脾氣在上海也能一躍成為刺激服裝業消費的重要因素了。

推薦閱讀:

張愛玲的上海寫作
為什麼背靠香港的廣東可以有兩個超級城市而江浙沒有?
上海姑娘放棄工作,爆改大棚變溫暖陽光房,養花品茶做烘焙活出最幸福的樣子
上海口碑比較好,性價比高的正規裝修公司推薦?
上海房管局撬鎖入門搜查,合法嗎?

TAG: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