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周末 紅樓親情之父母篇: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本次錦繡周末,推薦的仍是黛襲的文章。本文是紅樓親情之子女篇的續篇,本文從父母的角度,解讀父母與子女的關係,讀來讓人喟嘆。

作者

黛襲

有時非常理解王夫人的心情。王夫人是經歷過喪子之痛的。她曾眼看著大兒子的生命一步步走向死寂而無能為力,那份絕望怕是只有經歷過的才能體會。她也曾經歷過離女之傷。女兒不是到別家四平八穩的做太太,而是小小年紀就要去那稍有不慎就會帶來處罰甚至殺身之禍的地方,她有過怎樣的不舍呀。人到中年,上天還算待她不薄,拼到一個寶玉。只有這一個孩子可以守在她的身邊,不把他看的嚴嚴實實的,不合常情。那種怕失去寶玉的惶惶,怕寶玉不成器的焦灼,怕是已經侵到王夫人的骨子裡去了。

然而寶玉是如此乖謬。有一次秋紋提到,寶玉孝心一動,折了園裡的桂花派人給老太太、太太送去,老太太「喜得無可無不可」,太太臉上「增了光,覺得堵了眾人的嘴」。賈母暫且不說,王夫人為啥覺得堵了眾人的嘴?當然是王夫人風聞過眾人對寶玉的微詞。事實也是如此。春燕曾公然說過寶玉的魚眼睛論是渾話;興兒對寶玉的結論是「外清而內濁」;賈母表示不懂寶玉,「想必原是個丫頭,投錯了胎不成」; 寶釵認為寶玉是「富貴閑人」,王夫人自己也說寶玉是個「孽根禍胎」。外界也有類似傳聞:冷子興說「將來必是色鬼無疑」;尤三姐認為「有些女氣」;傅試家的婆子語氣鄙夷,「看見鳥就給鳥說話,看見魚就和魚說話」。王夫人不是真木頭,內心豈會不起波瀾?

王夫人於是犯了全天下母親都會犯的錯:孩子自家的好,所有的錯都是身邊人影響的。王夫人抓寶玉的周遭。林妹妹來了,囑咐林妹妹,「你只以後不要睬他」,再強調一句,「你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寶釵來了,一看寶釵溫雅賢淑,倒是個能幫助兒子的,便在恰當時機委以重任,大有為將來娶來做兒媳婦鋪道的打算。寶玉身邊的大丫頭也作如此處理。溫柔和順以勸解為己任的,便是「我的兒」;一味狐媚勾引的,便狠心攆出去。頂著賈政知道後會發脾氣的風險,頂著忤逆老太太意願的風險。

殊不知,這其實是毀了孩子的後花園。她摧殘的,正是她的孩子竭力保護的。當後花園裡一片蕭索,只剩下那溫順的不能散發靈動的花葉聊以應景時,他的心也變成了寒冷的冬季。更可悲的是,王夫人對自己的行為有反省卻不肯罷手, 「王夫人心中自悔不合因晴雯過於逼責了他。心中雖如此,臉上卻不露出。只吩咐眾奶娘等好生伏侍看守,一日兩次帶進醫生來診脈下藥」。她對兒子的情感世界也有察覺,「你很會欺負你(林)妹妹的」。她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帶來什麼,但仍然抱有幻想,幻想著兒子能按照她的意願回到所謂的「正途」上來。這是一個母親的無奈,也是一個母親的愚蠢。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說,「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曹雪芹設定寶玉的前身是神瑛侍者,因他「凡心偶熾,乘此昌明太平朝世,下凡造歷幻緣」。這也決定了塵世中的寶玉只會按照自己的心思走。作者的這種構思正好暗扣紀伯倫的說法。古今先賢們即使不曾謀面,但出於對世事深刻的洞察,總會得出驚人的一致看法。這樣看來,母親最終只是個「代孕者」。因為要阻止孩子的腳步而遍布在母親生命里的那些煩惱、焦慮、不滿、憤怒,全都顯得毫無意義。或許這便是真相。因為沒有誰能代替自己孩子的人生。即使再愛孩子,也不可能感受著他的感受,熱望著他的熱望。這真叫人沮喪。即使很難承認,母親們也要承認這一點。

其實也很理解賈政的心情。未被塑造時的賈政也是詩酒放誕,風流瀟洒的。但他受到父親的重視,加之旁邊不成器的哥哥的陪襯,他督促自己要管好形象、情緒。久而久之,他變成了社會需要的那個模型。他信奉儒家學說,一言一行都按照儒家的理念來要求自己,並且也以此要求自己的兒子。寶玉是嫡子,老太太又重視,所以他把教育重心放在寶玉身上。可天不如人願,寶玉抓周,抓的都是脂粉釵環。他那時便不喜歡。

寶玉被魔魘時,各種辦法施盡總不見效,賈政放棄了治療。或許是賈珠的無可挽救讓他明白了人世無常,或許是他收到了命運的一點暗示,因為儒家是知天命的,而他也到了那個年紀。曹雪芹很調皮,當然也很高明,讓神瑛侍者現身,暗示寶玉不是誰的可以自由支配的工具,他對生命有著自己的渴望。「只見寶玉睜開眼說道:「從今以後,我可不在你家了!快收拾了,打發我走罷。」後來,寶玉好了,賈政又恢復了他一貫的態度。儘管寶玉秀色奪人,比起另一個兒子不知要強多少倍,可是他不高興。他不高興,是源於寶玉固執的做自己。他的意願在寶玉那裡,要麼被假裝,要麼被敷衍。

可當初他在他父親那裡是犧牲了自己的意願的。他和寶玉長達十幾年的拉鋸戰全是因賈政認為做兒子理所當然就該這樣。賈政的火,最終因寶玉在外結交優伶,在家淫辱母婢而爆發。賈政的這場火,潛藏已久。假如不是門客們向里報信,說不定寶玉真的要提前到警幻那裡銷號了。紅樓未完,脂批說,寶玉的結局是懸崖撒手。但,作者自己在開篇又表示了懺悔,「背父兄教育之恩,負師友規談之德,以至今日一技無成、半生潦倒之罪」,和宋代呂公「人生內無賢父兄,外無嚴師友,而能有成者少矣.」的說法如出一轍。或許作者是矛盾的。他讓寶玉不認同,帶著滿心的傷痛離開;他自己則現身說法:一個人要好好生活,最重要還是要認同那些社會規則,否則就會被嚙咬、吞沒。

尼采曾說,「那些聽不見音樂的人認為那些跳舞的人瘋了」。或者自己不曾叛逆過,所以理解不了孩子的叛逆;或者曾經叛逆過,最終走上了「正途」,所以覺得孩子最終也會改變。但所有能扳回的叛逆都不是真的叛逆。孩子跳舞跳瘋了,聽不見音樂的父親該怎麼辦?寶玉過父親書房,要下馬;心情悲戚,不願出門應酬,可每次只得答應。就像寶釵禮節上不差任何人,原則問題上卻絲毫不肯退讓一樣。面對這樣一個孩子,紀伯倫告誡天下父母,「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而賈政給予兒子的恰是他的想法,不是他的愛,或者他也有愛,但淹沒在他的想法里。最典型的就是游大觀園稻香村的父子對話。月夜讀書,父親以為這很雅,兒子以為這很假。怎麼辦?我想,父親們不如承認他們的想法,鼓勵他們好好前行。

探春在賈政這裡好像不存在,整本書父女倆人就沒有直接對過話。對女兒的忽視是那個時代的一個大弊病。唯一的一個間接交流是通過寶玉。賈政看見寶玉腳上穿著探春做的鞋子,批評踐踏綾羅,虛耗人力,雖然是因他不知道這是探春做的才這樣嚴厲批評,但也表明賈政是喜歡素樸。襲人也了解這一點,寶玉出門要穿衣服,知道是同賈政一起,便不拿出十分鮮明的衣裳來。探春的趣味是喜歡精緻,喜歡韻味,喜歡大氣。賈政對此一無所知。他讚揚過黛玉和寶釵,對探春因是自家女兒,固然有不便誇讚之意,但何妨有那麼一次兩次呢?貌似沒有。劉姥姥讚歎賈府「禮出大家」。殊不知,所有人都被這套「禮」束縛著。賈政這麼古板的對待女兒,是那個階層對父親的要求。

所以,薛姨父那種開明,才讓人嚮往。「他父親在日,極愛此女,令其讀書識字,較之乃兄,竟高十倍」。父親雖然早死,寶釵卻並不偏激,因為父親的儒雅、大度已經睡在她的血夜裡。寶琴的父親也是如此。薛姨媽回憶說,「他從小兒見的世面倒多,跟他的父母四山五嶽都走遍了。他父親是好樂的,各處因有買賣,帶著家眷,這一省逛一年,明年又往那一省逛半年,所以天下十停走了有五六停了。」所以寶琴的見多識廣,遠在賈寶玉和「金陵十二釵正冊」中任何一釵之上。她八歲時跟父親到西海沿子上買洋貨,還接觸過真真國的披著黃頭髮、打著聯垂的洋女子,甚至還藏得有那女子的墨寶,憑記憶念出了一首那真真國美人所寫的五律詩。寶琴的鮮艷明媚應是父親陶冶教育的結果。林如海對黛玉也很疼愛。黛玉雖是女孩,卻請來飽學之士教育之,和男孩一般看待,又無其他所圖,不像傅試(長兄如父)培養妹妹,卻又把妹妹當做攀附的工具。再有,假若香菱不丟,以甄士隱家境的殷實和性格,必然會把香菱培養成詩性女孩。

世間另有一類人不配作父母。他們對孩子的出發點不是,我希望你可以在這個世界走的更好,所以,我有我的態度,而是,子女的死活根本不在心上,那是我的孩子嗎?no,那是我的私有財產,我可以任意處置之。迎春被賈赦抵了五千兩的債。賈蓉被父親看作小跟班,高興之時,可以分享任何東西,不高興了就吐你一身唾沫,管教之法表面上因襲祖宗,實質上與祖宗的目的大相徑庭。愚笨如趙姨娘,想不通子女和娘家人誰更近?女兒不服,便用道德綁架,他是你的親舅舅,你怎麼可以少給?探春祭出禮法,我的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檢點,誰又是我的舅舅?來來往往,雙方痛苦不堪。賈環也恨,「回回挑唆我去鬧,你一般縮回了頭」。尤老娘,任由兩個如花似玉的女兒被賈府齷齪之徒輕薄,只「一味高卧」,甚而走開。貪財之心有多強烈才會如此?夏奶奶是個女強人,把自家的桂花賣到皇宮裡,但在教育子女上則一味嬌寵。這般嬌寵貌似是愛自己的女兒,但有沒有想過,女兒成了行走的炸彈,炸掉自己是不是遲早的事?


推薦閱讀:

明天6點打電話給奶奶
一個不合格的騙子
我能想到親情里最幸福的樣子: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
人生在世三萬天,我去給你煮碗面
復仇 | 別招惹那個女人

TAG:父母 | 親情 | 周末 | 兒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