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四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四
各位諸山長老、各位護法居士、吉祥如意!我們又見面了。
四大皆空人人有分
上集說到四大皆空,很多人誤解這個四大皆空是出家人的專利,不是出家人就不必四大皆空。在前一集中我已經稍作解釋了,不管是有修行或者沒有修行者畢竟都是四大皆空的。有的人錯認了佛教,他把佛教當成是一種悲觀,學佛一定要每天裝出一副很悲觀的樣子,正襟危坐,愁眉苦臉,正經八百……什麼的。好像對世界任何一切輕安快樂的事情,統統不能擁有,這種觀念是不正確的。學佛若不是為了得到輕安,得到快樂,得到和平,得到自在,那我們學佛要幹什麼呢?不學佛便罷,如果愈學煩惱愈多,那麼我們就不需要學佛修行了。
修行人假如常聽到下面這句話是很正常的:『唉喲!你是看不開的,已經四大皆空了,怎麼還在說感情和快樂的事情呢?』當你聽到這句話,你要同情他的無知,因為他不了解佛所說的覺有情的意思,或壓根兒沒聽過。佛說的覺有情,不是愚痴的無情,他所說的快樂,也不是從物質上去追求快樂,而是使內心輕安快樂。佛陀所說的:經濟的穩定,這就是物質的快樂。物質的快樂之外,必須要充實內心的快樂,這樣才能得到身心的安樂。讀過這本書的人相信不會再誤解修行人了,也不會一開口就說:『一個修行者還要什麼情與無情?還要什麼快樂與不快樂?』應該不會再這樣誤解了,先前有這種見解是不了解佛法的,要不然就是對佛法了解不徹底。基本上佛教是重視親情,重視友情的。
覺者不縱容渴愛的生起
覺者:覺有情。所以並不是無情,並不是像枯木,而是重視在他徹底覺悟後的有情,心中有情而不被情所束縛,也可以說心中有情,而不被情粘到,心中有愛但是不會被愛粘到。縱然無明未覺,只要不落入渴愛沾粘之中,仍不偏離中道。在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緣當中,最重要的是說,你有觸、有受(感受到)由此止住,你不能再落入愛、取、有。假使你經感受到又落入愛、取、有,你就產生一個或好或壞的煩惱,好、壞都將成為個人的業力,人人都是如此,所以千萬別去沾粘渴愛,才不會有煩惱生起。有好多人說他們的煩惱好多好多,不知怎麼辦?如果他們繼續縱容渴愛生起,煩惱的滅除仍是遙遙無期。
世間無主宰者亦無我
佛陀在親情、友情的生活當中,已經說得非常清楚,還有佛陀也親自力行,更常常教導他的弟子,去實踐親情和友情,因此佛教並不是無情的,更不是斷情,唯一要注意的就是不沾粘情,不沾粘愛,不沾粘一個『我』。說起來『我見』最可怕。雖說實相中無我,一旦執有一個我,就牢不可破,連別人都說是我的,如:他是我的兒子;這『東西』是『我的』;這一千塊是我的……。其實世界上的任何東西沒有一樣是我的,說真的不管是財產、房屋、汽車、衣服、身體、夫妻、兒女、兄弟姊妹……,都只是有使用權而沒有永久擁有權,沒有一樣東西真正屬於誰的。所有的東西大家互相使用,宇宙的空間大家互相使用,一個家庭建立之後家人互相使用,人與人當中互相溝通,就是互相使用,一切的一切都是互相使用的,沒有一樣東西屬於私人的。連生命都只屬於因緣而不是屬於我的,那還能從哪裡找到一樣是我的呢?如果真有『我的』人、事、物,那麼『我』就能控制它、操縱它,事實不然,你看:明天要感冒會不會跟自己通知說『明天要感冒了,你自己要注意了』或『感冒了,自己能叫自己不要感冒嗎?』『在痛苦時,自己能叫自己不要難過?』『人要死了,自己有能力叫自己不死嗎?』會感冒的、會痛苦的、會死的都沒有。『一個我』存在其中,只是一些因緣顯現著無常的現象而已,所以說東西以及包含四大的身體都只是暫時有使用權而已,並不是永遠是我們的。你如果了解這樣,你就不會沾粘了,因為連身體都無法如願地操縱它,你還在為誰辛苦為誰忙?所以佛陀不論對親情或是對友情都教導他的弟子如何明確去實踐呢!
佛陀的法與精神受肯定
有一些人錯認為出家人都必須要斷情,不再認親情,才叫看得開,才能修成正果,這種的說法也是不了解佛陀教義的人,怎麼說呢?一個人學佛要有目標,目標又包含兩項:一項就是了解真理(法),另一項就是了解佛陀的『精神』。不學佛就沒話講,如果想去除煩惱就必須要學佛,而學佛一定要了解佛陀他所體證的真理。它的精神又是什麼?就是利益眾生,希望眾生個個離苦得樂,希望所有的眾生都斷除憂、悲、苦、惱,證得涅槃,這是佛陀的大悲願心,這大悲願心假如失去的話,那就變成獨善其身了。所以在這個前提之下,我們必須了解戒、律、法及佛陀的精神,如此才樣樣具足。我們不要認為出家以後什麼都不要了,既然什麼都沒有了,你就不用修了。如果什麼都沒有了,就沒有因果沒有道德觀念和業力的輪迴了。這種的無和涅槃是不一樣的,真正的涅槃是看徹底了,了解清楚了,知道任何事情的起點與終點,真理知道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已無得失心。並不是盲目無明的那種,什麼都沒有了,這樣是很恐怖的,恐怖什麼呢?沒有因果觀念,沒有道德觀念,包括不會生智慧,當然就無法用智慧轉生煩惱的念,因此也無法體會真正的沒煩惱(涅槃)。
『放下』的真諦
很多人嘴裡說放下,但卻不知要放下什麼?也不知道要如何放下?假若沒有真正了解人生宇宙的真相之前,要說放下談何容易!除了徹底體證真理的人夠格說放下以外,其他的大多誤以為『放棄』就是放下。例如:出了家即斷絕親情,不跟親人往來,這種即是放棄而非放下。因此出家以後,是不能斷親情的,同時,還更加要認識親情才是正確的。或許有人不是這種說法,他說:『唉呀!你已經學佛了,怎麼又落在社會的世俗事上去了。』我認為這種說法是忘恩負義的,也不合乎慈悲的原則。現在有的每一樣東西,都要在現有的生活空間里發展而來,離開這個現有的生活空間另外去找一個不屬於此空間的東西,這樣我覺得比較不如實。聰明的人會活在現有的當中,這樣比較如實。在如實的生活當中建立了身心的安和,那麼這是我們修行的方式與目標,若不是的話,就變成跟社會跟人群脫離,那就錯了,所以別認為出家以後就必須要斷情,包括父子情、母子情、朋友情,不論什麼情都斷離了,才算是出了家,這是無情無義的作為,而且完全錯了。你不妨想想看:要不是有父母生你,怎麼會有你呢?何況父母又養育你!若你不感念父母的親情,那麼你就像朽木、頑石了。
我曾經講過,佛陀當時雖然離開王宮去修行,但是當他證悟了佛法之後,他還是回國度化所有的百姓,度化他的父王,他不只度化他父王而已,包括他父王生病時,他還親自照顧,死後還親自抬棺……等等的孝行,以及說法度眾當中,均以孝道為基礎,逐漸導入涅槃。由此可知佛教不是像一般人所想像的:出家以後,每項事物都不能管。真正並不是這樣的,而是叫你每項事物別沾粘罷了。出家是叫你離開煩惱、執著的家,並不是離開所有世間一切的事情,如果這樣,那麼一些智慧上有障礙的或是植物人,豈不是變成大修行人了?其實他們只是『無記』罷了!修學要學智慧學解脫,並不是學無記,無記不能解脫。所以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人人必須修持的德目。
老師授求生技能 師父授涅槃功夫
如果沒有老師教我們社會的知識及求生的技能,那我們如何在社會求生存?除了老師教我們求生存的知識及技能之外,另外修行人教我們心地的安靜也不可或缺。一般的老師是教我們一些求生的條件,而出家修行的師父會教我們心靈的環保。老師及師父教給我們身心安住平穩的條件,自己的身心安和二項,就建立在這個地方。我們如果能守住這二項,依照他們所教導的方式,先做好慈心不殺,就是生慈悲心不殺害生靈,然後繼續修好十善業。十善業是人人必須要修的。不管你是修行人也好,不是修行人也好,是出家人也好或不是出家人也好,都應該修十善業,及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是做人的根本道理。
由於我們過去的行為,現在要自己去承擔業力牽引而來的結果;而你現在所做的行為,又將成為你自己未來的果報。因此你最後所受的果報並非操縱在別人,而是取決於你自己一切的行為。也就是說,你現在的行為會感召以後的結果,你的結果是由你的行為感召而來的。因此,果報現前時,求佛、菩薩、鬼神是無濟於事的。正所謂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就是這個道理。在此你可不能怪佛菩薩不慈悲,因為這不在他們的能力範圍內哩!至於他們的能力只能隨機告訴你斷惡修善、自凈內心罷了!就看你自己聽不聽了。佛陀發現了業力的輪迴,觀眾生在輪迴當中,無法超脫,於是慈悲說三十七道品度化眾生出生死苦海。至於出不出煩惱苦海,就看你聽不聽話了?你有業力的輪迴就產生一切行為和業,那麼這個業的當中,還有分很多,屬於無記業者(非善非惡),沒辦法感引他去輪迴,如果是有意的(有心念的),那麼就有輪迴,被你的業力拖著輪迴,這種各位應該都知道,我們也說過很多遍了。
世間知苦到出世間滅苦
佛法沒有離開過世間法,離世間法也沒辦法找到佛法。在世間法中你才可以體會到『出世間』的法。如果沒世間法來衝擊你,你怎麼知道『苦』(世間),你怎麼知道怎樣去『離苦』(出世間)?有世間的法來衝擊『知苦』,你才知道『離苦』,佛法是重視這項離苦。如果所學是跟『離苦』沒關係的,不能算是佛法,修學就不會進步,充其量,只是增加一些累贅或談話資料而已!所以佛法絕對不離開世間法。佛法藉世間法導入涅槃(出世間),首先從『如何把人做好』做起,因為,人道假如沒做好,怎麼生天道呢?人道做好,是第一個層次,像我們求學問,小學假如沒畢業,……都不懂,文字不會念,你怎麼讀中學?又怎麼讀高中?怎麼讀大學?怎麼上研究所取得碩土、博士學位呢?求學問有次第,鑽研佛法也是有次第的。
緣起甚深
佛法是甚深緣起的真理,甚深就是很深很深的意思。並不是一般人簡單說說,我聽了之後,也像鸚鵡學說話,會說緣起,緣起就了事了。要徹底了解緣起是很不容易的,身心精神片刻都不能渙散,都能集中,假如身心精神沒有集中的話,那你就沒辦法悟出甚深的真理。了解緣起正法的人,他就是初果的聖人了。從凡夫進入初果,就像瞎子畫世界地圖。你想想看,從凡夫進階到初果的聖人是何等的不容易啊!由此可知甚深緣起法有多深呢?你還記得嗎?在阿含經內阿難有講一句話:『唉呀!佛陀啊!這個緣起法很好,但是也很簡單。』佛陀說:『不是這樣的,阿難啊!緣起甚深、甚深,難悟啊!』若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就沒有辦法徹底證得。因為理論和實際是不同的。
所以我們要知道學佛的第一步就是悟緣起。確實了解緣起,了解五蘊就是緣起的,你才會慢慢減少自己的執著,減少自己的執著之後,你會發現周遭的一切事物都是無常,包含自己的身心都是無常。你了解了無常之後要更加積極為社會服務,無當時間過了,就不會回來了嘛!所以你要更加積極為社會服務,不是說你悟到無常後,卻消極下去,遇到什麼事都提不起精神,反正世間無常嘛!這種做法是反常,不是真的認識無常。『無常』是說:時間過去,不能回來,我們就把握當下寶貴的時間,做好份內的工作。不要讓時間溜掉了,這樣就太可惜了。所以體會無常的人,他對世間一切事情,包含對自己的修行及服務人群會更加積極,對自己本分該負的責任,他會積極去完成,因為他了解無常,了解時間的寶貴。所以我們若了解無常後,對任何事情會樂意參與,修道也會很精進的,但是要悟證佛法,必須要以人天道做基礎,即是以做人的五戒及十善來作為我們悟道的本錢,以人天道作為悟證佛法的資糧就對了,資糧就是說本錢,譬如說你要爬上二樓,需樓梯一階一階爬上去,不能說你一下就由地面跳到二樓,這是不實際的,否則也只是空談說妙,說一些理論,對斷除煩惱、滅一切苦集完全沒有一點幫助,甚至會惹出更多的煩惱,何況家庭夫妻的生活如果不和樂,那你要怎樣修行呢?家庭夫妻不和樂,夫妻互不能溝通時,心情像一顆石頭壓著,內心的無明火隨時都會爆發,你怎麼有辦法身心集中、有辦法安住於四念處呢?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家庭夫妻的和樂,這是相當重要的問題,因為夫妻是每一天都要見面的,甚至從早到晚,整天都在一起。夫妻在一起,建立這個圓滿的家庭,你們不和樂的時候,你內心的痛苦比肉體的痛苦還要難受,各位應該都有嘗試過。
自然苦不用怕 緣起苦可避免
肉體的痛苦,雖然是苦,但它是自然苦,誰也不能避免,但內心那種煎逼的苦才是最為苦的。假如在那當中,你要了解:自然苦不可怕,緣起苦最可怕。緣起苦也就等於是心的苦,由你的眼耳鼻舌身看到外面不合你的意,而在這當中,產生了你內心的不安,內心的恐怖,內心的煩惱,而引起的這種心苦,是比你身體的苦更加倍的苦,坐立不安。吃不下,睡不著,每一天都沒有精神,事事興趣缺乏,因為這樣,才會有很多人走上自殺這條傻路。我說要自殺倒不如為社會服務,服務到自然死亡,這才有意思。父母生給我們身體,用來自殺實在很可惜的,他的那種行動是愚痴的、是盲目的、是無明的、是顛倒的,那些年紀輕輕,正當要為社會服務的時候,稍微遇到一點刺激或打擊,那麼就以自殺來做消極的逃避,實在太不值得啦!因為人身難得啊!
人身難得有如盲龜進洞
佛陀說要得到人身就要像是什麼呢?像海面上有一根浮木正在漂流著,浮木的中段有個洞,那時海底有一隻瞎了眼的烏龜,它每一百年才浮上海面一次,浮上來的時候正好能鑽進那根浮木的洞里。啊!這真的太難了,海那麼大,浮木漂來漂去,位置不固定,浮木只有一個洞,烏龜又瞎了眼。一百年才浮上來一次;這跟大海撈針一樣的難呀!人身沒那麼容易得,如同以上的比喻可想而知。既然得到人身,就要愛惜這個生命,安住這個生命,所以遇到事情,你一定要去面對它,事情一件一件該來的就來,你就一件一件的如實處理它,對你來說會增加許多做事的經驗。我們以前有說過,人最大的本錢就是經驗,老人的經驗豐富,而年紀輕的人,經驗就比較不足,就像我也有經驗過,年紀愈大,經驗愈豐富,如果經歷不豐富,只是略有所聞,聽聽而已,就不切實際。只有自已經驗過的事情才能印證過去人家所講的原來就是這個樣子。所以真正要修行的在家居士們,你們夫妻關係一定要和樂,否則,你如何面對群眾呢?不論你在工廠上班,或者在那裡服務,同事之間或因工作性質,每天都得面對許多所服務的群眾,你要怎麼去應付他們?唯一應付得體的,只有實行佛陀所說的中道法,即現有的生活,必須要如實。佛教重視中道,但中道並非疏忽現有的生活。夫妻生活一定要如如實實,不作假、不虛浮、不瞻前顧後才可以。
忍辱是夫妻和樂的秘方
好了,閑話不要說太多了。我們再說夫妻之間的忍辱。忍受是很重要的,但各人有各人的性情習氣,譬如說,我自己也有習氣,習氣真的沒那麼好改。與人共事時,每一個人都要去了解對方的習氣,我們要互相忍受對方的習氣,若無法忍受,常常為了一點小事,兩個人就爭得臉紅脖子粗,這樣結果得到什麼呢?如果演變成雙方痛苦難過或懊悔不已,這又何必呢?因此遇事多忍辱,多思惟是必要的。忍辱是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前因地修行的專案之一,在成佛因地修行當中,忍辱波羅蜜很重要。依我的體會,修忍辱就是在積福,有忍辱的人,他就有福,沒有忍辱的人,他就沒有福。例如他在做善事,雖然他在利益別人,不經意中他不夠忍辱,發了脾氣,一把無明火就燒盡功德林,所以忍辱是很重要的。
但是要修忍辱一定要靠內觀的培養才能紮根,如果不靠內觀的培養,那忍辱隨時會被無明火打垮。內觀就是要行住坐卧時時刻刻悉明覺,明覺自己行住坐卧的身子當中,每一個舉動在做什麼?走路時,明覺身子在走路,只有身子在走路,沒有一個我摻雜在裡面;停下來或站著時,明覺停下來或站小的身體(還是沒有我停下來或站著);坐著時,明覺坐的身子(只是坐的身體,沒有我);躺著時,明覺身子躺著(只是身體躺的姿勢,沒有我躺著的觀念),如此慢慢的訓練,一天有明覺三分鐘,然後擴展到五分鐘,再擴展到一小時、二小時、半天…(除了睡熟了)。修行不須速成,也沒有速成的方法,修行是如實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不能離開明覺的,一離開明覺就是無明了,一定要如實的經驗,如實的體證,才算是老實的修行,你如果想走速成,有時候會跌得更嚴重!我們不要重蹈『欲速則不達』的覆轍,就像我當初還是在家居士的時候,我們有很多人同時在一起修,有的人說修行就是要如同坐飛機比較快速,我就說我的修行要像坐火車就好,他就問:為什麼?我說:我一步一步走,因為修行不是在短暫的時間內可以成就的,是要有長遠心的,就像我坐的火車,火車若沒油,還是停在鐵軌上;要是坐飛機沒有油,掉下去就可能摔死了。所以說修行重在有長遠心。知道方法,腳踏實地,老實一步一步走,內觀,行住坐卧明覺,看你在做什麼事情清清楚楚,有耐性,有毅力,起內觀,點點滴滴,從短時間進展到長時間,這樣才有辦法。要忍辱你如果沒有內觀也沒有辦法,遇到事情發了無明之後才想到了,有的人是做事情發現不對以後卻不會檢討,但有的人就能馬上檢討,這種人,他內觀的覺察力就強多了。『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過去的聖賢曾經說過這句話,大家不要怕念頭起來,但是最怕你發現得太晚了,你如果發現晚了,你就被你的念頭拖著轉,這該歸咎於自己不修內觀的功夫。可見修習內觀是何等的重要啊!夫妻之間,可以忍一時就風平浪靜,退一步就海闊天空。
為爭一口氣 見不到佛法
我們人大多數未見法,以為有一口氣可爭。所有的是是非非都是為了爭一口氣而引起。那口氣又值多少錢?所以夫妻之間一定要互相了解,遇到事情互相容忍,互相讓步,要是對方的火氣很大時,不管自己是否有充分的理由都應該暫時讓他(她),不要與他(她)辯論,一辯論,就會火上加油,干戈會愈來愈嚴重,造成雙方理論不成變嗔恨,這是常有的事。如果真的非理論不可,一定要等到對方無明火熄滅的時候,找環境、找因緣以和平的口吻告訴他(她)說:我剛才是讓你,你那樣沒道理,我只是讓你,並不是我理由不充足,要讓他(她)明白道理,可能到那時候,他可以慢慢接受也說不定。接受之後,他(她)還會想:這個太太(先生)真好,有忍辱,實在是因為要避免夫妻失和,所以才會忍辱自己的無理取鬧。這時對方就會被你感動了,這就是以柔克剛的方法。以柔克剛是夫妻之間解除生活糾紛的一種法寶,除了夫妻和樂靠忍辱之外,可以說任何地方,忍辱都可以派上用場。例如:一個人受別人毀謗是常有的事,何況被罵只不過是給自己做檢討的一個機會罷了,人家罵我們,我們檢討看有道理沒有?如果是有理的,他就是在教我,假如是無理的,那就隨順因緣吧!因為被罵只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自己有所過犯,另一種自己沒過犯,純屬誤會。
若是有過犯就應該生起慚愧的心,慚愧就是懺悔,不對就應該趁此機會檢討改善,若是沒錯就把它當作一陣風,這樣吹過去而已!因為對方所說的不實在,是沒道理的,既然我不是如他所說的,所以他就不是在罵我了,何況人家要罵你,你要接收起來,才罵得到你,就像我打電話給你,你要拿起話筒來聽,我才能把話傳給你,假使電話鈴響,你卻不接,要怎麼跟你說話呢?這道理又像耳朵的聽神經,耳朵會聽見聲音的動靜,這是自然的,縱便是聾子,仍能聽到靜的聲音(無聲),但聽見歸聽見,聲塵的生滅並不損於聞性。何況它們只是精神跟物質而已,根本不損於自己,與自己又有何干呢?天親菩薩說過一句話,我感覺不錯所以拿出來做比譬:他說罵有二種:一者是實,二者是虛,若是對方所說的是實在的,我們應該起懺悔、慚愧的心,若是對方所說的是虛偽的,那就跟我沒關係,與我無關,有如聲音,也如風,都不損於我,是故應該要忍。天親菩薩所說的這句話,我覺得很好用,包括夫妻之間,或與任何人相處,對我們都很受用。一個家庭的夫妻生活,若能互相忍辱,家中就能和氣,家庭若和氣,自己就減少煩惱,對方也能夠反省覺悟,不再為了小事就產生糾紛。
求人夫妻散 求己夫妻聚
家庭夫妻生活和合快樂,這要從忍辱與柔和的講話態度中培養出來,要能這樣笑容滿面,是從互相了解個性而建立的,並不是說你們夫妻不用忍辱,也不需互相了解個性,只知道每天吃飽向外求菩薩,求神仙,求符水,求人幫忙,求人加持,那麼你夫妻感情就會好,這些都是無稽之談,不切實際的。目前的社會中,就有很多從事這種行業的人,等著別人上勾去求他,然後藉機騙財騙色呢!你能不小心嗎?記得我在前面說過:我們從哪裡跌倒,就應該從哪裡爬起來。也就是說我們在哪裡失敗,我們要腳踏實地從哪裡重新建立,找走過的人,經驗豐富的人,來教導我們,讓我們有知識,知道如何解決遇到的困難而已。當夫妻意見不合時,不從內觀不互相去溝通,也不互相去了解,更不從自己的修養去改善,反而去相信別人可以賜給我們,給予我們什麼?這豈不是『憨也憨輸人家』!一個家庭要和合快樂,首先彼此應該知道該有的修養、該盡的責任,如果知道又能做到,那麼這個家庭就會和樂了。
看輕太太的丈夫非英雄
做丈夫的如何對待自己的太太呢?佛陀開示說:做丈夫的不許看不起自己的太太,以為太太是沒有能力自營生活的人,以為太太都需靠丈夫賺錢來養她,否則,太太就無能為力了。現在的社會已經改變了,現在講求男女平等,有的時候,太太賺的錢比先生賺的錢還多呢!這是因為各人的能力,各人的福報及各人經營方針不同有關係,所以要是太太在家裡照料家務的,做先生的從外面賺錢回來,就不要嘮叨。認為太太是沒有經濟能力的人,只會依靠丈夫吃飯而已,把太太當做一個寄生蟲看待,這樣是不對的,丈夫在外面遇到不如意的事卻能忍辱,但一回到家中,卻把那些怒氣全部出在太太身上,找太太出氣,這樣是不公平的,因為一個家庭,如果沒有太太料理,那麼我敢說是很難圓滿的,何況科理家務是一件很複雜又是長時間的工作,你看,光是買菜、煮飯,還要照顧小孩,整理環境,這些都是每天的例行工作。很煩、很煩的,而且;這種事情是長期的工作,如果沒有太太來治理家務的話;這個家庭是無法達到圓滿的,這是真實的事情。當太太的,為了處理家務,照顧好家庭,使出門賺錢的丈夫,沒有後顧之憂,也才能專心在事業上求發展。如果沒有一個好太太科理家庭,那麼你就無法在事業上得到發展。俗語有一句話:『丈夫事業有成就,後面一定有一個好的太太做助緣。』我們仔細觀察,真的有這麼回事,因為有一個大大做你的好助緣,你才能專註於事業而沒有後顧之憂,這句話是真正的道理,假使一個男人他還要兼顧家務,另一方面又要在事業求發展,這就很難得到圓滿的成就。家務是一件很繁重長期的工作,這不是普通人承當得起的,除非有相當的耐性,否則,腳底抹油(溜了),所以有時我說。女眾的耐性比較夠,你看她長期要來承擔一個家中的事情,有時候看她生小孩,養育小孩,孩子小的時候,那樣煩她,那樣吵她,假如她沒有相當耐性的話,就自己先氣死了。所以要有相當耐性的太太,才能承擔這種長期的家務工作,做丈夫的人應該要體諒太太長期的辛苦,絕對不可以看不起太太。
太太替你省下了一牛車的銀子
有時我們用現在的經濟學來算一算,太太有的時候,賺的比先生還多!你看:託人照顧一個孩子一個月也要八千塊,請人煮飯至少也要萬把元,洗個衣服也要幾千元,打掃個家裡也要幾千元……,算一算,你看!做一個太太應該比先生賺更多吧!所以不能看太太沒有出去賺錢,先生就認為太太是寄生蟲而看不起她。如果丈夫能夠體會太太的辛苦,那麼內心就會生起感恩的心,遇到一些意見不合,馬上想到太太的好處,就能忍受下來,減少糾紛的發生了。假如時時刻刻看不起太太,只為一點小事情,因為不平衡,你就會激動,問題就會出來了。佛教的修行是重視熄滅自己的貪嗔痴,做為下手的目標,自己若是產生了貪、嗔、痴,就會影響別人也連帶受苦,這是不爭的事實。太太尚未信佛的話,那麼我們應該勸導太太學佛,因為學佛可以使我們減少貪、嗔、痴,貪、嗔、痴,嗔恨如果沒有了,脾氣就如燈油乾枯,脾氣也就沒了,修得好不好看你的柔軟心,心愈柔軟的人,當然是修得比較好,他遇到事情以後不會發脾氣,還會轉變他的心,產生一種慈悲、寬宏、柔和,那麼這樣就能使家庭幸福。
貧賤女子出身低 吃苦耐勞人間少
但是另外還有一類做丈夫的,他見太太出身貧賤而鄙視唾棄。做丈夫的人不想想看,很多富貴家庭出身的婦女,平時驕傲的性情積成的惡習,有時反而看不起自己的丈夫。這個意思就是說,既然夫妻結婚,有了這個好因緣,就不可以嫌棄這個太太過去出身是貧賤的,既然已經有因緣結婚了,過去不好的事就把它放棄,只要從此以後,改掉十習惡因,等於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重新做人,這樣就是一個好人了。所以各人有各人的習性脾氣,但是有的時候因無明故或受環境的影響會做錯事,是在所難免,但是能從此改過,那就是一個好人。平常個人有個人的習氣,所以個性不同,但卻不可輕視貧賤人家的女子,她肯吃苦不怕辛勞,就是她的優點,何況她對家庭、丈夫都很有幫助,所以才被稱為賢內助,因此對自己的太太不能存有絲毫鄙棄的意思。
醜媳婦心腸好 照顧家庭是個寶
有一類的丈夫,是嫌太太的容貌丑,但是奇怪,當初娶她時怎麼不嫌她丑呢?娶老婆是兩廂情願的事,好壞要如何去比較?好壞又沒有一個標準,容貌的好與壞,是在於個人的看法,沒有一種標準的界限,各人的業力不同,善惡看法就不同,內心的心念不同,他的行為就不同,所以就顯現各人不同的五官。所以實在不該嫌棄她,也別說我這個太太很醜,何況美分為體態的美,跟品德的美兩種,也就是外在的美跟內在的美兩項。當然內在跟外在都美是最好的,如果沒有的話,最好是存有內在美,內在美比外在美還重要,為什麼呢?因為往往只有外在美,反而容易出問題。外在很美、很清秀,可是沒有內在美,內在的修養不好,所以她的操節不好,那麼很容易出現家庭問題及社會問題。佛陀稱女人的端正美麗是著重在心性的,也就是說她的內在。只有一個內在真正健全的人才是真正美,如果只是外表很漂亮,而內心不美,那是不足取的。
賢愚無界限 品德為優先
還有一種丈夫,嫌太太的性情不好,腦筋智慧太愚笨,比不上人家,跟不上別人的太太。其實愚笨也有愚笨的好處,況且愚笨與聰明又沒有一定的界限,有的人你看起來很聰明,但那種聰明,有時候你沒辦法去適應。有人做智力測驗,但他所做出的量表只是可以做為參考,根本不夠標準,也不夠客觀的評定什麼叫最聰明,什麼叫做最愚笨。究竟什麼樣的太太才算是最聰明的呢?只要能守貞節,不染惡習,就是說沒有壞習慣,譬如說:平時不打麻將,不抽煙,不喝酒,只做正事不做一些不應該的事,常常顧著家庭,不亂交一些惡友,行為不會不檢點。有了這麼多的優點,已經很不容易了,我們不能說還要求什麼聰明、愚笨的了。有人雖然外表看起來很聰明,可是所做的事都是違背道德良心,那麼這種人是不聰明的。假使一個女人會守節,會顧家庭,會照顧孩子,會教育子女,會照顧丈夫,那麼這就是真正聰明的女人。所以說一位太太能料理家務,教育子女,生活又勤儉,守貞節,又會照顧丈夫,這就是一個標準的太太了。何況雙方既然做了夫妻,就應該互相體讓、互相體貼、互相憐憫、互相照顧。要憐憫太太照顧家庭長期的辛苦,丈夫看到能力稍為不足的太太時,要耐心的教導她、包容她。
丈夫善待妻子五大秘方
佛陀在善生經里,有訂下做丈夫怎麼對待太太的五種條件:第一就是敬,相待以禮。不要認為,娶來了,是我的太太了,不必以禮相待,這是不行的。對太太要有恭敬的心。只對外人很恭敬,卻對自己的太太不恭敬,這是不對的;第二不輕視。不要輕視自己的太太,也不要輕視太太的親族,怎麼說呢?輕視自己的太太,輕視太太的親族窮,沒學問,都是不可以的;第三是守貞節。就是夫妻感情不可向外發展,夫妻互相要信任,做丈夫的要有做丈夫的標準,不可出去外面胡作非為,這樣才可以。丈夫一定要自己以身作則,才不會說:上樑不正下樑歪。你如果把感情向外發展的話,讓太太對先生的感情起懷疑,認為先生沒有安份守己,先生有了外遇,那麼請問這個家庭怎麼和樂?這個家庭又怎麼健全呢?它不但影響自己的家庭,又影響別人的家庭,甚至影響了整個社會;第四就是委以家內之全權。先生的事業經濟,必須讓太太清楚,就是說家中的事全權都要委託太太,讓太太知道清楚,還會處理,包括我們的經濟收入,包括我們的一切行為都要和太太溝通,不要太太走她自己的路,丈夫走丈夫自己的路,這樣這個家庭就像雙頭馬車了,兩個人就沒辦法融合起來了,如果夫妻沒辦法融和起來,這個家庭又怎麼能圓滿呢?第五,與以衣服莊嚴。就是當先生應該有責任買一些比較莊嚴的衣服給太太穿,這佛陀說的很清楚,意思是你出去感覺這件衣服不錯,太太穿這件衣服會很喜歡,就買一件回去送給你太太。你太太歡喜的東西,盡量買回去送她,別說錢她在管,她自己去買,那不同,那滋味不同,若是先生自動買給她的,那她心裡感覺就不同。送太太東西,表示做丈夫對太太的體貼與關懷。
妻子送給丈夫的五件大禮物
佛陀說當太太的也要有對待丈夫的五事:第一治事有秩序。做事要做得清清楚楚,別經常有頭無尾,做太太的必須把家庭整理好,照顧得很好,對孩子認真教育
好,但是教育子女實在沒有一個規範,如何才是照顧好,最主要要盡責任,最重要要費心,要用心把責任做到,如果沒用心,就代表沒盡到責任。所以我們一定要多用心,太太的責任要做好教育子女的工作,太太應該做的責任就必須要去做,不要推卸,不要給先生煩惱和掛礙;第二要侍奉丈夫。意思是說要會體貼丈夫,丈夫整天為了家庭經濟,為了事業忙碌,為了服務社會忙碌,當然很辛苦,當他回來之後,做太太的應該要笑臉相迎,接待先生,太太不要以為在家裡照顧孩子照顧得很辛苦,滿肚子是火,一等先生回來,就大聲的吼叫,這個家庭又怎麼能和樂呢?先生一覺得家庭不溫暖,他就會跑出去外面拈花惹草了,家庭若是溫暖,他就懶得出去了,就算你叫他出去,他也不要,他會覺得這個家庭很溫暖,太太很體貼,所以他就不會向外發展。做太太的應該笑臉相迎丈夫回來,不可看先生回來就愁眉苦臉,這樣不行,這樣就不好,不管自己丈夫今天有賺到錢或沒賺到錢?他今天賺錢賺多少?有沒有陞官?都不要給先生臉色看,或者是對他潑冷水,或是給他漏氣……等等,應該要安慰跟體貼丈夫,先生已經盡到責任了,做太太的就必須敬愛自己的丈夫,尊重自己的丈夫;第三,必須要守貞操。太太對丈夫要盡忠,不可違背丈夫,紅杏出牆及行為不檢等等的事情。夫妻之間沒有任何的隔閡,才可以團結融和一體,夫妻如果有隔閡的話,那麼這個家庭就不能融合一體了,若無法融合一體,又要怎麼建立一個圓滿的家庭呢?第四,就是說守護家財。做太太的要將家中的財務好好的運用,守護好,也就是說先生賺回來的錢,會節儉,又會計劃用途,不可以自己偷偷拿去做不正當的事,否則,就違背了丈夫,因為紙包不住火,若讓丈夫發現,家庭革命就起來了,所以用錢應該要清楚,要用得明白,用在有意義的地方,別亂用錢,錢該用的就用,不該用的就別用。我們以上有講過了,千萬不要太浪費,也不要吝嗇,用在中道最好,如果沒辦法用在中道的話,那麼你就沒辦法將家中的財務做得很圓滿;第五就是遇事要精神不懈怠。做太太的在這個家裡,除了好好照顧這個家庭之外,還要好好的侍奉自己的先生,最好遇到事情還能認真去處理,不要遇到事情以後,不認真去處理。太太還要常常讚美自己的丈夫,既然夫妻結婚就是有因緣,讚歎自己的先生,讓自己的先生感受到這個社會雖然很大,但是要像自己的太太這麼體貼,這麼懂事真是少有,要給先生感覺這麼和樂。太太有了這些認識,那麼這個家庭會更加和樂,會更加幸福,丈夫會更加愛你這個太太。
以上所講的就是佛陀開示夫妻的關係,先生要怎麼對待太太,太太要怎麼對待先生,由此可見,佛陀對在家居士家庭生活的建立、社會的和樂是多麼的重視。希望各位能將佛陀所開示的道理儘力力行體證。祝福各位,家庭和樂,真正能活在快樂幸福的家庭生活當中,我們下集再見。感恩!
大願語錄:
心地本含如來種,普雨滋潤自然生,無漏真智若顯現,清凈菩提自然成。
推薦閱讀:
※《僧伽吒經》真的有用嗎?
※夢參老和尚開示:齋與素要分清,供品不要隨便撿來吃!
※浮囂時代的年輕人是該去「修行」
※科學理論對修行到底有無指導作用?
※佛教(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