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太極拳內功修鍊之百日築基

 其實自我控制自發功,實現百日築基和提高性能力,以及快速打通小周天。除了用意念引導外,大多數都是用的這套語音引導,在道家氣功的修鍊中,入門後的第一個階段便是築基階段。亦稱:「百日築基」。所謂築基,顧名思義就是打地基的意思。大家都知道,高樓大廈平地起,關鍵在於打好地基,地基打好了才能蓋起大樓來,倘若地基不固,即便蓋好大樓也會傾於一旦。氣功,養生,修真,道學,內功,聽息,存想,守一,辟穀,房中,行氣,吐納,導引,胎息,開合,鼓盪,中醫針葯,內家拳,道教,內丹學,內丹術,丹道,丹道學,大周天,小周天,這些都是經過百日築基來實現的,所以說地基很重要一定要打好。百日築基對人的身體有著各種好處,對各個專業領域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我們目前其他的都不談只談百日築基對修鍊太極拳內功的重要性。

    俗語常言:「太極十年不出門」,就我個人的體會、只要思想入道,通過百日築基和打通小周天,可在三、五年內就步入太極殿堂。道家在煉丹過程中有「百日築基」三年而成丹的說法。楊式太極拳在修練過程中的「以身變手」也是「築基功」。在「築基功」中,主要是以練「腰功」為主,時間大約需要一年的時間。這裡指的「腰」,不是褲帶勒之處,而是腰肌上部兩個腎臟外邊的兩塊肌肉。通過對它的鍛煉,強化腎臟功能,同時還可護展丹田氣勢,通過意念站樁和語音cd導引,逐漸練出來腰間丹田中有一股陽氣。道家的「鍊氣化神」是合天元、地元、人元、三元生化合一,是煉丹築基功。煉丹築基要以下丹田為煉丹爐。天為純陽清輕在上,地為純陰沉重在下,人與陰陽二氣為一體而居中。天、地、人三者都有其本身元氣。天元之氣是日、月、星互相作用的放出來的精華物質為真氣。地元之氣是水、火、風生息過程所產生的靈氣。人元之氣是精、氣、神也可以說是父母遺傳給的,賴以生存的元氣。氣的含義涉及面很廣泛,總的來說可分為兩種:一是體內流動著富有營養的精微物質(如營氣、衛氣等)營氣是由水谷精氣所化生,營氣運行於血脈中,也就是血脈中營養之氣,它的作用是以血脈為軌道,晝夜不息的運動於周身上下,由表及裡,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都以此為營養。另一種是指臟腑活動的能力。

在人體內各部位都有分布有流動著的精微物質,由於分布的位置不同,就有不同的名稱,如聚在上焦的叫做「宗氣」,宗氣,它是飲食所化生的精微之氣和吸入的自然空氣相結合的自然產物。因其是內在之氣與外在之氣的綜合體,又是貫注於全身之氣的起點,故叫「宗氣」。宗氣的作用:一是助肺臟呼吸,凡語言、聲音、呼吸的強弱,均與宗氣的盛衰有關;聚在下焦丹田部位的叫做「元氣」,元氣是人體生化的原動力,它的作用是激發、推動和五臟六腑的功能活動,元氣的存在有賴於後天營養的不斷滋養。宣發在肌膚里的叫做「衛氣」。衛氣,是由飲食之精華所化生,它是人體陽氣的一部分,因其具有保衛肌表、抗禦外邪的作用,所以叫做「衛氣」,衛氣在體內有溫養五臟六腑的功能,在外有溫養肌肉、潤澤皮膚、起閉汗等作用。因此,人體的臟腑活動,特別是肌表皮膚的功能,是否正常與衛氣的強弱有密切關係。

太極拳的中層內功是「以氣變手」它主要練體內的「元氣」,拳架中手的各種活動,都要在「元氣」的支配下運動,元氣支配多少,四肢活動多少,過與不及都不是。練中層功夫除盤拳外,還應多練樁功,特別是數種太極抱球樁要多練,多體會只要把「元氣」練足了,體內其它氣也會盛強。

從現代物理學觀點看,氣是一種帶有能量的物質,它實際就是一種生物電磁場。人體氣是有一定規律的,到一定年齡就會發現氣虛、氣短、氣滯——最終氣絕。在中醫看來氣比血更重要,因為萬物生於氣,並不生於血,人生病大多為氣的阻滯、不暢所致。中醫治病首先要調整氣運,和疏導氣路,氣通暢了,疾病自會痊癒。

    太極拳運動可以改善、優化內氣功能,因此也優化了肺臟呼吸功能。使人不斷地向健康發展。太極拳要求松、靜、輕、柔,打拳像在空氣中游泳,從外邊看簡直是「優美的人體柔術」和「導引藝術」。練「以氣變手」功法時要:「不想手、丹田氣運手。」

    道家的「煉神還虛」,神是臟腑功能活動的外在表現,也就是人的精神壯態。它包括人的感覺、聽覺、視覺、動作、思維等一系列的精神活動。

    太極拳內功最高境界是「以意變手」。即練「神」。人的精神活動與機體的精、氣、神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體。精氣神充足臟腑機能活動正常,人的精神、意識、知覺、運動就旺盛。反之,機能活動衰退,人的精神就會表現為萎靡不振。因此,精、氣、神可視為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三者之間又具有相互資生的關係。精充、氣足、神全是健康的保證,精虧、氣虛、神耗是衰老的原因。

    太極拳的「以意變手」就是訓練神經和意念,太極拳講究用意不用力,其目的是抑制後天的習慣性用力,使身體各部分都要練得虛靈、松靜、讓先天的無意————無意之意即「元神」發揮作用,把這種潛在的功能激發出來後,太極拳就不僅僅是不用力了,而是由神意氣化合生成一種新的物質,我們管它叫「能量流」,這是占絕對壓倒優勢的內勁,如迅雷不及掩耳,一發即收,令對方驚心動魂,不知所措。

「能量流」是體內神、意、氣化合的結果,它以先天神意氣為主,經過長期修練而生。神意氣充足,體內五臟六腑,體外四肢百骸活動正常,精神、意識、知覺就旺盛。「能量流」是在意念的指導下,「無中生有」的,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被擊中重心。在推手中,正確的發揮內功「能量流」的作用,它正像近代所採取的定點、定向人工爆破作業一樣,叫它什麼時候倒,往甚麼方向倒,全在我們意念掌握之中。練「以意變手」時要:「不想手,心意指胯肘、勁源自上手。」以上所述,如果通過百日築基,最終都可以實現。

採取自然呼吸,保持深呼吸,每一次的深呼吸,都想像從額頭一帶吸入宇宙靈氣,像一道發光的流水,注入丹田,使丹田累積越來越結實的靈氣。建議以坐姿或立姿來修練,不推薦躺姿。(提高性能力這個功法修鍊可以用卧姿)

坐姿可以採取端坐椅子雙腳觸地或散盤、單盤、雙盤皆可。立姿,即站樁,亦是非常好的練功方式,兩腿自然分開,距離與肩同寬,背部自然挺直,閉眼,雙手自然下垂。亦可右手掌平貼丹田,左手掌輕貼右手掌背。

建議每天至少聆聽兩次,一次坐姿,一次立姿,越多越好,每天至少練功一小時以上。修鍊過程中會出現打嗝、放屁、想上廁所的反應,皆屬正常,不要有什麼疑慮。

百日築基的背景聲音是雄壯的青蛙大合唱,青蛙奮力鳴叫,展現了強旺的生命力,很適合練功,而且立體聲效果令人猶如置身其中,遠離塵囂,很容易進入到忘我的境界,這種感覺很棒。

對於打通小周天有興趣的人,在聆聽百日築基時能夠呼吸細長及想像丹田火球,可以配合下面功法,作為打通小周天的前修。首先是丹田與膻中的金色火球觀想練習。吸氣時,想像「氣」從額頭吸入體內,猶如一道發光的絲線或水流,注入丹田。閉氣時,想像丹田的金色火球,像太陽一樣發光發熱。吐氣時,想像部分「氣」循任脈往上走,在膻中形成一顆金色火球,與丹田的金色火球同時發光發熱。

完成上面進度後,再進行「下行氣練習」,不但有助於未來打通全身經脈,且會大幅減少真氣走岔的風險。吸氣時,想像「氣」從額頭吸入體內,猶如一道發光的絲線或水流,沿著鼻子、口唇兩邊、下巴、頸子、胸部、腹部到達會陰。然後分成兩道,沿著兩腿到達腳底。

閉氣時,想像丹田的金色火球,像太陽一樣發光發熱。吐氣時,想像「氣」從腳底往上走到會陰、丹田、腹部、胸部,停在胸部的膻中,膻中有一顆金色火球在發光發熱。練到這裡就會容易多了。至於詳細的快速打通小周天的秘訣,經過了百日築基後,當你成功地練成一團陽氣團時,就可以放下本視頻。無論你要走哪一種修行路線(例如小周天或直接練神還虛(大周天)等等),都已經具備良好的基礎。接下來,是一段十分漫長的旅程,需要更多條件配合,期盼你多積德行善,福慧雙修,從此一帆風順!

百日築基修鍊注意事項:

    請避免在飯後一小時內及沐浴後半小時內練功,勿酗酒、勿熬夜、勿過渡操勞,攝取均衡營養,減少房事、遠離刺激,少欲知足,以平和之心面對人事,多接觸大自然,則百日築基易成。

第一步驟:肢體太極拳和第二步驟:意念站樁-百日築基同時練習了,只有這樣才可以真正的知道什麼是神為主宰,上下相隨,圓活綿聯,周身一家。百日築基,是一個完全沒有任何氣的概念的人,得到氣,培養氣,運用氣的一個過程,也是為以後打通小周天,讓氣隨意運行,實現真正的無形無相,自然無為這種通往太極拳最高境界的一個必經之路。內功太極拳練習步驟和程序這個專欄。

1、熟練拳架  

    開始學練內功太極拳的時候,全日制學練時,最初的10多天最為困惑,許多人都感覺自己特別笨。其實,並不是大家笨,而是因為太極拳內功心法的術語及用意不用力的要求,對於人們已建立的知識參照系來說,是一個全新的理念和體驗——也可能這方面本身就是一張白紙,連個參照物都沒有。但是,這是培養、激發內功的重要途徑,這個途徑必須從一開始就樹立起來,否則光顧得儘快學會動作,然後去追求動作的規範與否,就會與秘傳內功太極拳神意作主宰的要求越來越遠。這樣學練太極拳幾年、十幾年,只能練太極拳套路——只相當於天天練體操,可取得活動筋骨的效用,而太極拳豐富的內涵之滋味就無從品嘗。所以,學太極拳的第一階段,關鍵的關鍵就是解決如何學拳,如何練拳的問題。

  這個階段的重點是學會動作要領,粗通神意氣的內涵,並能一點點融進行拳走架的過程中。

2、神為主宰

  著名學者南懷瑾在《易經雜說》一書中指出:「中國道家講修道,欲修成神仙,必須打通任督二脈。所謂任督二脈打通,就要『黃中通理』,這個『黃中』,抽象的是天地之中,具體的是人的內部腸胃一切都好,黃就是中央的顏色,『理』不是道理的理,是中國醫學上的『腠理』,就是皮膚毛孔。工夫做到了,修養夠了的人,內部通了,外部亦通了,每個毛孔都通了,這個時候所謂天人合一的境界到達身體來了,面上都有光彩。這時真美,充滿了四肢,都全身暢通了,那麼,『內聖外王』,內在有了這樣高的修養,如果有機會發到外面,發於事業,就內外合一、天人合一,美麗極了。」這段話所說的內涵,可以通過太極拳的修鍊來實現。如何實現,關鍵就是要做到內外相合。

  內外相合是指自身與大自然相互融合、彼此貫通。內外並非指身體之內部與肌膚之表層在人體構造層面的劃分,而是練拳者由神意氣形所構成的功夫,在與外界大自然之氣的交流、融合、混化、貫通的過程中不斷地吐故納新、充盈壯大。原北京市武協副主席汪永泉先生所傳的太極拳中,修鍊內外相合最暢達的途徑就是三道氣圈。三道氣圈由身中發出,彌散在肩、腰、胯的外圍,其中以腰氣圈為主,上支配肩氣圈,下支配胯氣圈,由此形成一個內氣與外氣合和充盈的整體,從而形成「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天人合一之境界。這個境界養生益壽的效果突出,補充體內精力的效益明顯。

3、上下相隨

    一般來說,三道氣圈有了基礎後,在行拳走架的過程中就要多體會上下相隨了。關於上下相隨,楊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楊澄甫先生曾說過:「上下相隨者,即太極拳論中所云: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之上下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也。」這是有關上下相隨重要性的論述,這是拳理。但是,上下相隨,不僅僅是「上面的手如何動,下肢的足也如何動。」在內功太極拳秘傳的方法中,還有特殊的練法,那就是三道氣圈平行散出之後,肩氣圈主引領兩臂的運行;胯氣圈主引領兩腿的起落與移動;腰氣圈是肩、胯氣圈的主導與媒介。此外,為了避免在行拳走架過程心意和軀體散亂,從而使平行的三道氣圈能協調一致地運行,一定要在三道氣圈的中心垂直降下一條身中垂直線(想像的思維線),這時,身形向前、向後、向左、向右移動,全憑這條身中垂直線的引領與操縱,由此就可求達在內外相合的基礎上做到上下相隨。

  修鍊丹道之功或藏密之法有修中脈之說,其實,在太極拳修鍊的過程中也有與此說法相類似的身中垂直線修鍊的內容。在上下相隨的進展階梯階段,此是一個長期修鍊的過程。衡量身中垂直線的修養水平標準有三:第一,垂直線軟而活,自然而靈動;第二,把身中垂直線與鍾錘融為一體,可上提下落自由旋轉;第三,讓身中垂直線粗而且膨脹力強,任何外界的干擾都不能使之混亂。以上三個標誌不是傳授出來招式方法,而是內功修為的自然體現。

4、圓活綿聯

    許多人僅僅滿足於演練拳架子套路,以為一門心思的天天演練就可以功夫上身;豈不知太極拳還必須經歷修拳階段的身心錘鍊,這個階段重要的內容就是拆開揉碎了,讓每個動作姿勢的運行與轉換,都融入內功之術。

  流行的太極拳主要是把每個式子的應用法作為此階段的內容,比如,白鶴亮翅、高探馬、扇通背等等是對付什麼招式的;而內功太極拳此階段的重點,必須放在每個分解動作都依賴相應的內功心法的催發下自動運行。雖然學內功太極拳之始就必須內功心法和拳架套路一起學練,但一般人並不容易出來內功,所以,此階段一定要糾正並逐漸杜絕只運動形體的空架子現象。只有意識到太極拳必須使術與招相融合才能達到知行合一,逐漸達到「招中有術,術由招出」,到此境界,便可體會與感悟太極拳架陰陽相合的奧妙,為下一步進入揉手的應用打下實實在在的基礎。

  如何做到融進內功呢?關鍵是把每個拳架都拆開來默識揣摩,從而能從心所欲地把這個式子去僵硬而柔韌,去招法而內功勁法,去刻意煩瑣而簡潔明了。

5、周身一家

    左右摟膝拗步、手揮琵琶、單鞭、雲手、下勢、抱虎歸山、肘底錘、十字手等等特定姿勢的漂亮與否,練習者往往將之看得很重,也因此,在練習的過程中,思維關注姿勢的弊病始終改不了,渾身僵硬也就很不容易去掉,進而形成自身神意氣對形體動作過分依賴;有的人甚至會因之出現血壓升高等病理現象。所以,必須從「鬆散通空」進入到「松空圓滿」。

  盤練太極拳架時,梢節的鬆開、鬆散、通空尤為重要。鬆開就是鬆開身體的各大關節,使之形成流體、彈簧狀態。松與散能使手部內氣在自身氣勢的外緣與大自然的外氣自然交融;也便於實現佛家所說的「色即是空」的境界。如何實現與外界之氣的交融使之與身體形成一團混元氣呢?關鍵的關鍵就是在太極拳的修鍊過程中,心中、眼中、感覺中逐漸淡化手的存在,直至最終忘卻雙手,達到周身一家、「手非手」的境界。一般來說,此階段訓練要重點體會左右摟膝拗步、手揮琵琶、單鞭等動作。特別是單鞭中「一身背五弓」,關於「空四梢」的內在的訓練等要反覆進行。

  「鬆散」之後必須要伴「通空」,「通空」之後必然要進入「松空圓滿」——松沉、松凈、鬆柔、松化,內在里像是充滿內氣的氣球,充實飽滿;好象旋轉門、蹺蹺板,動作之間的轉化、自然輕鬆,不露痕迹;繼而周身內外成為混元整體,從而神意靈敏、元氣充沛、延年益壽之實效自然展現。

6、無形無像

    社會上練學太極拳,很多人往往越學越多。學會24式,學42式、48式、88式等等。結果,每天早晨練拳為了不忘記套路,則要把這些套路都打一遍。但是,這樣學練的結果,往往精力付出得很大,效果卻不理想。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許多太極拳愛好者拳架研習熟練後,往往抱著拳法套路不放,一輩子在拳套上下工夫,其實,拳架只是幫助理解太極拳真諦的一個渡河之舟,目的是抵達太極功夫的彼岸。過了河,船是要扔掉的。

  前一段時間,有一個太極拳愛好者去拜訪一個太極拳老前輩。這個太極拳愛好者問:「您是練哪一家太極拳的?」這讓太極拳老前輩很為難,因為太極拳的各家各派,只不過是門,進了門,則要忘記門,專心領悟、欣賞門裡的風景才對,所以,這個老前輩只好以沉默回答之。因為這個老前輩,已經很多年不練完整的拳架子了,許多招式招法的名稱都已忘記了。

  為學日益,初學的時候要儘可能多學學,多練練,到了一定階段,則必須「損之又損」,動作招法越來越自然隨意,內功心法簡潔明了,不複雜煩瑣——脫離太極拳門派的特性和原有拳架子的束縛,進入改架子→創架子→無架子的階段了。這個階段,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到了這個境界就能自然實現了。

7、自然無為

  傳說楊式太極拳內功傳承體系中,有一描述楊家祖孫功夫進階的圖畫——「全圖共十三層台階,最高處繪著一座南天門,第八層台階標誌著師祖楊祿禪的名字,健侯公排在第六層台階上,班侯公排在第五層,少侯公排在第四層……」這圖畫中第一層的意思為懂勁,第二層是能用勁……,到第十三層才能達到出神入化之境。」這個是出神入化的境界,就是自然無為,全體透空,空中起妙有的境界。這和道家粉碎虛空和佛家「四大皆空」的境界是一致的。由此可見,自然無為的境界是一種難以用語言表述的境界。如果表述的話,我們可以這樣來形容:此時,太極拳拳架中每一招、每一勢、每一種內勁走法都已經沒有了,太極拳的獨特思維——「無根之根,無力之力,無中之中,無向之向」,已成為自覺意識,一身舒適、無我無為、無形無相、萬法自通、圓融無礙的境界已經呈現。

內功太極拳練習步驟和程序

開始學練內功太極拳的時候,全日制學練時,最初的10多天最為困惑,許多人都感覺自己特別笨。其實,並不是大家笨,而是因為太極拳內功心法的術語及用意不用力的要求,對於人們已建立的知識參照系來說,是一個全新的理念和體驗——也可能這方面本身就是一張白紙,連個參照物都沒有。但是,這是培養、激發內功的重要途徑,這個途徑必須從一開始就樹立起來,否則光顧得儘快學會動作,然後去追求動作的規範與否,就會與秘傳內功太極拳神意作主宰的要求越來越遠。這樣學練太極拳幾年、十幾年,只能練太極拳套路——只相當於天天練體操,可取得活動筋骨的效用,而太極拳豐富的內涵之滋味就無從品嘗。所以,學太極拳的第一階段,關鍵的關鍵就是解決如何學拳,如何練拳的問題。

  這個階段的重點是學會動作要領,粗通神意氣的內涵,並能一點點融進行拳走架的過程中。

學拳的時候特別注重肢體是否到位,手的位置對不對,腳在哪個位置。這些對我以後有一個好的拳架也奠定了很好的基礎,所以說熟練拳架很重要。

    著名學者南懷瑾在《易經雜說》一書中指出:「中國道家講修道,欲修成神仙,必須打通小周天。所謂小周天打通,就要『黃中通理』,這個『黃中』,抽象的是天地之中,具體的是人的內部腸胃一切都好,黃就是中央的顏色,『理』不是道理的理,是中國醫學上的『腠理』,就是皮膚毛孔。工夫做到了,修養夠了的人,內部通了,外部亦通了,每個毛孔都通了,這個時候所謂天人合一的境界到達身體來了,面上都有光彩。這時真美,充滿了四肢,都全身暢通了,那麼,『內聖外王』,內在有了這樣高的修養,如果有機會發到外面,發於事業,就內外合一、天人合一,美麗極了。」這段話所說的內涵,可以通過太極拳的修鍊來實現。如何實現,關鍵就是要做到內外相合。

  內外相合是指自身與大自然相互融合、彼此貫通。內外並非指身體之內部與肌膚之表層在人體構造層面的劃分,而是練拳者由神意氣形所構成的功夫,在與外界大自然之氣的交流、融合、混化、貫通的過程中不斷地吐故納新、充盈壯大。原北京市武協副主席汪永泉先生所傳的太極拳中,修鍊內外相合最暢達的途徑就是三道氣圈。三道氣圈由身中發出,彌散在肩、腰、胯的外圍,其中以腰氣圈為主,上支配肩氣圈,下支配胯氣圈,由此形成一個內氣與外氣合和充盈的整體,從而形成「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天人合一之境界。這個境界養生益壽的效果突出,補充體內精力的效益明顯。

    練拳的同時葛老師一直強調讓我打坐、站樁和卧功。他說拳可以一個動作一個動作的學,但是氣要每天都練。我通常是每天晚上睡覺前躺在床上讓氣體在身上轉一圈,當然剛開始說得這個氣,其實不是氣,是一種意,這種意如果天天練,時間長了也就變成氣了。百日築基是練拳者由神意氣形所構成的功夫的,必須要練得一門內功心法。就是說如果要得到太極拳內功,首先必須要百日築基練出來氣感,只有有了氣感才可以慢慢打通小周天,才可以真正的內外相和彼此貫通。我除了卧功,有時候還站樁養氣,站樁的時候有時候感覺丹田裡有一種東西在燃燒,在裡面一動一動的,在鼓盪,在開合。好像隨時都要迸發,好幾次都因為不能正確引導,導致出現了自發動,後來經過語音引導慢慢控制了自發動,真正的實現了百日築基。這個階段,做起式的時候已經不是手慢慢抬起,那種在空氣來被吹起來的感覺的那種境界了。而是更高了一層,有了氣感後,作起式可以感覺到氣在身體的的升降,逐漸達到了上下相隨的那種境界。
推薦閱讀:

太極拳丹田的幾個問題
猶龍派太極拳 (韜鈞)
武當太極拳泛化於俗的體系——來自網路
陳式太極拳(三十六)擺蓮跌叉

TAG:太極拳 | 轉載 | 修鍊 | 太極 | 內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