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孫式太極拳

百科名片太極拳雖然名之為拳,但實際上,尤其是近幾十年來。它一直在向功的方向轉化。從創舉初始的強調技擊效應,到近代的強調健身和養生,都說明了這種變化。因此,近年來,大多數人習練的各式太極拳,稱之為太極拳功,其實更為合理。編輯本段簡介孫式太極拳由孫祿堂先生創製,是現代流行酌陳楊武吳孫五大流派太極拳中最晚產生的拳種。應該說,孫祿堂先生從文化建設的層面對其所學的形意、八卦、太極等多種拳功進行了匠心獨運式的重構,追求運動形式和內涵的高度統一,不以動作層面的「難能」為可貴。求意和形的高度協調,我曾在為童旭東先生(孫式武學研究筆記)所作的序中,將孫式武學的歷史性和學術性特徵簡單歸納為,」孫氏武學、綜合流派、沉思精釀。參武當、訪少林;采形意、和八卦、證太極。據易品道,推陳出新,卓然獨立,自成一家;儼然武學一崑崙。」這段話的主旨是說,1918年前後,孫祿堂先生合畢生心力所作的《太極拳學》等五部武學著作,實際上是對當時的中國武術各流派成果進行綜合歸納的結晶性成果;是中國武學發展史上的里程碑。編輯本段起源與傳承孫氏太極拳是武術百花園中的一朵艷麗的奇葩。孫氏太極拳是中國近代著名武術家、一代宗師孫祿堂先生集形意、八卦、太極之大成,冶三家於一爐,所創立的優秀拳種之一。孫氏太極拳創始人為孫祿堂。孫祿堂名福全,字祿堂,生於一八六零年十一月十五日。早年隨形意拳大師郭雲深學習形意拳,並從八卦掌大師董海川弟子程廷華學習八卦掌。其後因照顧病中的武  

孫祿堂演練孫氏太極拳禹襄傳人郝為真,而蒙其傳授太極拳學。孫祿堂將三者合而為一,自成一家,人稱孫氏太極拳。因內含八卦掌千變萬化的特色,故又稱「八卦太極拳」。近代著名武術家、一代宗師孫祿堂先生,自幼喜好武術,曾拜於李奎垣門下,但隨師祖—河北省形意拳鼻祖郭雲深習拳歷時七年余,後又拜程廷華先生、郝為楨先生習八卦拳、太極拳,得其真髓,自創一家。孫祿堂宗師在民國期間,為振興中華武術,設教於大江南北。曾任中央國術館武當門長、江蘇省國術館副館長兼教務長。孫祿堂宗師把武術前輩所傳拳術套路和拳意真髓與自己的習武心得整理成書,出版「形意拳學」、「八卦拳學」、「八卦劍學」、「太極拳學」和「拳意述真」等五本武術經典著作,使傳統武術免換原貌,拳之真意不入歧途。孫氏太極拳自創立以來,頗得國內外武術愛好者喜愛,現已列入優秀傳統武術拳種和套路,並且,新編了孫氏太極拳競賽套路,向國內、外推廣。孫氏太極拳第二代掌門人孫劍雲老師全面繼承和發揚了先父、著名武術家孫祿堂宗師創立的孫氏太極拳。孫老師七十多年來,守武德、遠名利、重潔行、自強不息,以其年近九旬的高齡奔走在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桃李滿天下,熱心推廣中華武術和太極拳。孫老師高尚的武德、高超的武藝和健康的體魄,當選為中國當代十大武術名師和健康老人,被國家體委授予中國武術高段位、八段武師。前幾年  

郭雲深:孫祿堂的早年師傅,孫劍雲老師曾和北京武術院吳彬院長一起出訪香港。當孫劍雲老師在體育館出場表演孫氏太極拳時,香港各界觀眾為這位八十多歲的老太太熱烈鼓掌,驚嘆她不僅身體健康,而且表演孫氏太極拳,精神抖擻、瀟洒自如,真是一位「武壇明星」。許多觀眾感嘆地說:經常練習孫氏太極拳,確實可以強身健體、益壽延年。為了把孫氏太極拳繼承、發揚和推廣,孫劍雲老師摒棄家傳的約束,在弟子當中優選出品德高尚、技藝精湛、辦事精幹、團結眾人的孫永田老師作為孫氏太極拳的第三代掌門人,在北京梅地亞飯店隆重舉行了儀式。孫劍雲老師的高尚風格和孫永田老師的年青有為,受到了與會領導、老武術家和新聞界人士的好評。孫氏太極拳第三代掌門人孫永田老師非常敬重孫劍雲老師,視同父母、關心備至。近年來,孫永田老師與研究會的同門協助孫劍雲老師,重新整理出版了孫祿堂宗師的「形意拳學」、「八卦拳學」、「八卦劍學」、「太極拳學」和「拳意述真」等五本武術經典著作,並且,在中國武術協會和北京武術協會組織的多次大型武術表演中,代表孫氏太極拳研究會表演和推廣孫氏太極拳。他還在其任職的中國航天神龍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中,選拔基本功好、品德優良的年輕人,積極推廣孫氏太極拳,並在今年三亞舉辦的首屆國際太極拳交流大會上獲得特等獎。現在,孫永田老師正在協助孫劍雲老師,在新世紀開創繼承、研究、推廣和發展孫氏太極拳的新局面!編輯本段風格特點孫氏太極拳的風格特點主要是:進步必跟、退步必隨、動作敏捷、圓活緊湊,猶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每左右轉身以開合相接。孫氏太極拳最本質的特點是將形意拳之內外合一和八卦拳之動靜合一融蓄在太極拳的中和狀態之中。走架時重心無上下起伏、無左右晃動的問題,通過活步使重心不斷地在轉換當中。孫氏太極拳,從起式到收式,各種動作要求中正平穩、舒展圓活、緊湊連貫、一氣呵成。使全身內外平均發展,一動無不動,一靜無不靜。正因為中正即不前俯後仰,又不左偏右倚,使得軀體手足上下呼應,內外一體。所以,行拳盤架要守規矩。在練拳時不可越出一個「中」字。習練者若能悟透這個「中」字,便能掌握自己的重心,重心不失,呼吸就能保持正常,呼吸正常,才能百脈通暢。進步必跟、退步必撤,是孫氏太極拳的第二個特點。進步必跟、退步必撤,這種移步的方式,有利於培養習練者重心潛移和動靜合一的能力,還有利於上下相隨、手足相顧,使習練者在移步中,不失六合之要。孫氏太極拳的第三個特點是:每逢轉身,多以開合手相接。孫氏太極拳中有十二個開合手,將套路分為十三節。每逢轉身以開合手相接,可以引導習練者身體隨重心的虛實轉換、內氣的自行運轉(稱為圓研)。開合手便於引導習練者體會體內氣息的運行與重心轉換相協調。開合手的安排,在練拳時,還有利於習練者經絡疏通和血脈通暢。孫氏太極拳的第四個特點是:蓄神待機,神不外張,虛實分明,始終不失六合的要點。習練孫氏太極拳時,要處處因勢利導,各種勁法隨重心變化而轉換,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輕緩勻靈之中寓以隨機待法之勢。孫式太極拳講究「避三害守九要」,避三害是要求練拳時,切忌努氣、拙力和腆胸提腹;守九要是要求練拳時必須「一塌,二扣,三提,四頂,五裹,六松,七垂,八縮,九起鑽落翻要分明」。總之,孫氏太極拳是中華武術的一種柔和、緩慢、輕靈的高級拳術,具有防身、健身、養生、修身的作用。孫氏太極拳把形體運動與意念活動相結合,以意念導引形體運動,導引氣血運轉,達到形神兼備、精神與形體雙重的修鍊,可以使習練者祛病延年、健康長壽。編輯本段技擊技擊本無法,若使有法御以無法,則惟在氣質、本能上下功夫。就習孫氏太極拳推手者而言,若未練出內勁或無不意而發之經驗,則最好於技擊一道駐步,否則將對習者之身心健康無益。即便習者已練出內勁,技擊也僅是檢驗自身修為的一種必要手段,然不可恃藝凌人、好勇鬥狠,否則難以進階。欲修孫氏太極拳之技擊,需在套路練習和推手練習中熟習八法,即掤捋擠按采挒肘靠,並能混而用之,既能一式出八法,又能數式皆一法。有此基礎後,尚需知三機、體三能、混融八法為一,多經實戰練習,由實戰中檢驗不順之處,再從盤架、推手中求之。如此循環往複,不計較一時之勝負,全在乎用心求理,則可漸精技擊之術矣。何為三機?變勢之機,變動之機,發勁之機。當對搏時,在雙方尚未接觸的情況下,我能預知彼之運作變化,並使自身先於對方抱得有利態勢,此謂"變勢之機先於彼"。故雙方未接觸時為變勢之機。當雙方接觸的瞬間,我若能先於對手發勁於彼之重心上,則謂"發勁之機先於彼"。故雙方接觸之瞬為發勁之機。當雙方兩勁接定後,此時我若能變勁彼先,使彼勁走空,則謂"變勁之機先於彼"。故雙方接觸中為變動之機。此上為三機之要。三能,是指對彼之作用的感應之能,對己之神、氣、形的瞬間協同之能,對彼之作用的洽合之能。此三能均以神氣相合為基礎,神氣不和三能則一能不能。所謂混融八法為一,是指出手即是太極,當用何種勁將因彼而變,是一個勁,還是幾種勁混合而出,也將因勢利導。總之,技擊之要不外乎「意在彼先」及不拘泥於成法,總以隨機應變,感而遂通為至妙。編輯本段推手概說拳術都包含著「體」和「用」兩部分,但「體」和「用」是互相關聯的,太極拳亦不例外。太極拳套路的各式是「體」,是知己功夫,雖然"用"在其中,但單人練習,不易體驗到"用"的方法和妙處,故有太極拳推手以致用。太極拳推手,是以練「用」為主,尋求致用之門徑。其用法有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八法,八法中以掤、捋、擠、 按四手為基礎。初練習推手,需先以「四手」為基本練法,反覆  

太極推手操練,細心體會,練到粘連黏隨,不丟不頂,手足靈活而有分寸,能準確判斷對方勁的大小、方向、變勢,才能達到「引進落空」,「牽動四兩撥千斤」的效果。采挒肘靠以及諸種手法皆由其中變化而出。此時將能通體虛靈,圓活無礙,變化無窮,而非筆墨所能盡言。掤、捋、擠、按是為四正。采、挒、肘、靠是為四隅。四隅即稱大捋。采是採住對方之手,使之不易變動。挒是用掌挒開對方,使彼失去重心,而改變力的方向或中斷。但切不可握住對方之臂用力拽去,如此則失其意,並為人所制。肘是用肘頂向對方。靠是用肩擠靠對方。四隅大捋之步法是進步大而速,須兩腿有功夫方能輕靈變化。活步大捋是將?捋擠按采?肘靠八法皆蘊蓄在一捋之中。兩人搭手一捋即走,一捋一跟,相互轉換。純熟時可隨意而變,此種練習為孫氏太極拳所獨創,是由推手過渡到散手技擊的必經之階。須有形意拳的樁功和八卦拳的活步功夫,方能在活步大捋的練習中變化自然。推手的用勁和聽勁:手時切忌拙力,務於掤、捋、擠、按四字探求奧秘,此四字即包含無窮之變化,學者務必深刻體會。如: 掤有直掤、橫掤上下之別。掤時要粘住對方的手,隨即變換方向,劃一圓形,使對方之勁不能發出,或發出亦被化去。捋有向上、向下及平捋之分。捋時須一手按住對方的腕,另一手按對方的肘,使對方沒有活動餘地而順勢捋出,同時也可防止對方趁我捋時,進步橫肘,將計就計以取我中。又捋中亦有捋勁,易傷人,不可輕用。擠有正擠、偏擠、加肘擠諸法。如用臂以曲線擠,則隨時隨勢變換力點,處處均可發勁。按包括輕靈或重實,左實右虛或右實左虛,兩手或開或合,總之依勢而變。四正推手以及四隅等諸用法之用勁皆是勁自足起,由腰帶動自脊而發。手法雖有變化,然而其勁皆自腰胯變化而來。此點尤須注意。二人對練推手時,除注意體會用勁之方法外,務必要做到隨屈就伸,不丟不頂,不要用拙力,靜心聽勁。久之,則能引進落空,牽動四兩撥千斤。關於「聽勁」,萬不可誤為雙方用力對頂。常見推手時,二人互相用力抵住,一方問有勁了沒有,一方答有或無,此大錯也「聽勁」是感知對方用力之大小、方向、變化趨勢等隨機變化,萬不可頂住。初練時,先練兩臂,久練全身皆可感知。能聽勁,則當對方發力,方能化去,使之落空。不能聽勁則不必與人相較,學者務必注意。編輯本段推手的特點孫式太極拳推手的特點是:一曰「中」。這個「中」有三層意思:其一是守中,即不論自己如何騰挪變化,重心要不偏不倚,虛實轉換於自身的穩定範圍之內,不失於中。其二是取中,即雙方一搭手,就要即刻掌握住對方的重心,在不即不離中要隨化隨進,進於何?粘定彼之重心也。其三是適中,即無論是進是退是化是發,均要適度,機之把握,量之大小,處處與彼洽合。故需足胯靈活。二曰敷。敷也有三層意思:一是聚神於彼之重心,使我始終能掌握彼之重心變化。二是,攝神於彼之精神,此時即使彼重心未動,然而只要其心念一動,我亦能有所察知。三是敷神氣於彼之周身,使彼頓感獃滯不靈。然而此等用法,非需我之神氣合一,內勁精純不可。三曰整。整有兩方面的意思:其一是要周身協調一致,混融一體。推手中要一動無不動,一靜無不靜,氣勢鼓盪。其二是周身始終不離六合。雖為柔化之中,周身內外亦不能失六合之要,而是要曲中寓直。故孫氏太極拳在推手中是通過松肩、松胯來主宰自身虛實陰陽之變化。四曰活。孫氏太極拳推手練至高級階段有大撅一法。此大捋不同於由來例肘靠組合而成的四隅練法。此為兩人對練,搭手即擂即走,兩人走中亦可互換。此需有很好的八卦拳走圈基礎。走時需兩胯放鬆,重心上下無起伏。走時之要為動中求靜,雖為移動之中,兩足兩胯虛實變化要自然,搭手要不離不即,不丟不頂,身體內外六合不散。靈活多變無定法。五曰空。太極拳之特點「空中」也,所謂引進落空。若要引進落空,需使彼覺著能取我中,然而一經粘身發勁,始覺走空。故太極拳之變化需隱蔽,走暗圈轉換虛實不見其形。起手練習,即從根節練起,一身之虛實轉換俱從根節開始。何為根節,兩胯之根與尾椎之根構成一身之根節,一身之松轉開合,由此而發也。此「空中」之第一層意思。至若習者能練至神氣合一,內勁精純,則可身體不動而重心已動,所謂周身無處不是重心。至此方可稱得著「空中」之精義也。以上五點:「中」、「敷」、「整」、「活」、「空」,其核心就是中和二字。其根基不過是「神氣合一」。其道理乃是直承「無為而無不為」。孫式太極拳推手之一般步驟是,先練定步推手,練四正推法,繼而四隅推法。然後活步推手(順步推手、合步推手)。最後是大捋隨至技擊。編輯本段修為中常見錯誤孫式太極拳修為中常見的錯誤有以下幾種:1.錯誤理解孫式太極拳融合形意、八卦、太極為一的概念。將孫式太極拳走成一手形意、一手八卦、一手太極,時剛、時柔、時快、時慢的樣子,這是非常錯誤的練法。孫式太極拳是融合了八卦拳動靜合一的本質和形意拳一觸即發之本能,但無形意、八卦之外形,更不能以形意、八卦的練法和勁意來練孫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走出的勁意是陰陽互濟的太極勁,其外形要極盡鬆柔連順之致。孫式太極拳各式的承接變化中孕育著形意、八卦的內涵而不是其外表,此點尤須習者注意。2.錯誤理解孫式太極拳套路的含義。孫式太極拳套路的含義有兩個方面,其一是開發內勁,其二是蘊寓各種技擊狀況的母式。也就是說孫式太極拳中每一手都不是技擊的固定招式,而是能夠演化為技擊中千法萬法之總機關。常見一些習孫式太極拳者將拳中的一些動作當做技擊招式來練習,這是非常錯誤和有害的練法。太極拳追求的是習者自身的協調穩態,故能產生以有法而御無法的技擊之效。此點習者當用心體悟之。3.錯誤理解推手在太極拳修為中的作用和意義。推手的意義,是通過與他人相互作用這樣一種形式,來進一步完善自身的協調穩定的能力,使身體內外中和的程度得以深化。因此,推手不是要把別人推倒,撲人於丈外,而是要在推手中尋求體會如何使自己不失穩、不倒的道理和方法。隨著各自協調穩定能力的提高,互相作用的劇烈程度也可隨之加強。太極拳技擊是一個由定步推手、動步推手、四隅推手、大捋再至技擊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初練推手就想著如何把別人放倒,就是極端錯誤的練法。這種練法也將造成使推手和盤架相脫節,使自己永遠站在太極拳之門外。太極拳講究力從人借。撲人丈外也好,數丈外也好,都不是發人者的主觀意識,而是被放出者自己造成的結果。此點尤須習者深悟。4.對氣的錯誤認識。常見習太極拳者相互問有無氣感。有,則洋洋自得,以為已進乎太極拳之三昧。沒有,則內心焦急,或於行拳中腹內鼓氣,或口中噓氣,皆大謬也。真氣,非我們日常所呼吸之氣,乃是拳架盤走正確後,習者身體內外相合,由此在習者體內產生的一股能量流,給人的感覺與氣相仿,故以「氣」字表達之。心越靜,則此氣越為充盈。若有心御氣,則氣反奔騰,即紊亂也。故氣感也罷,麻感也罷,脹感也罷,相吸之感也罷,皆屬皮毛之相也,不可過分追求,應聽之任之,以靜心求中和為要。否則將本末倒置,甚至走火入魔。5.用「神」不當。練太極拳貴在神聚,精神高度集中,不使之散亂。故神要內守,或食指梢,或身體其他某一處,總之,要與拳式之運作相合。常見初習太極拳者用「神」不當,或精神散亂,左顧右盼,或精神張揚宣洩於外,此皆謬也。精神散亂,必神氣不能相合,內勁無望矣。精神外張,久則自靡,更無從得以內勁。故須精神內守,含而不露,養神於一。6.不明內勁。何謂內勁?神氣合一而已。隨著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神、氣耦合愈為協同、有序,內勁漸純。故內勁是習者身心有序協調達致中和時,機體產生的一種潛能。常見習拳者或從腹中求之,或從腰中求之,或從胸中求之,或哼或哈皆不得其所。內勁無聲、無嗅,無形無跡,無一定之處所,惟有求中和以致神氣合一,方可得之。鼓動小腹、抖動腰身、掄肩縱胯皆可謂之發力,然皆非內力也。7.或散或僵。散、僵二者,為初習太極拳者之通病。散則周身不整,病根全在頂項未能豎起、腰胯未得下塌、肩胯之根未能抽住之故。頭頂與尾椎骨之根未能互逆相撐,身軀自然不整。肩胯之根未能抽住,四肢與身軀必不能相合。故此為散之病源也。僵則轉換不靈,病根全在足胯上。兩足未分清虛實,必然移動不靈。兩胯未能鬆開,必然上下難隨、虛實難換。故此為僵之病源也。所以豎項塌腰抽住肩胯之根與足分虛實兩胯鬆開為去此二病之良方。8.不合於步。孫式太極拳為活步太極拳,要求進退相隨,邁步必跟,退步必撤。故難度較大,不易掌握。尤其是跟步的時機要掌握得準確,確非易事。常見初習孫式太極拳者不是跟步跟得較遲,使跟步演成拉步,就是跟步跟得較急,於是身體有前仰後俯之勢。要克服此種毛病,關鍵是要在跟步中求以中和。即當邁步後身體重心前移,將及而未及前腳之腳跟時,跟步,同時由腰胯牽帶身體有向後移動之勢,前腳回搓(回蹬),後足亦即落地,重心即落於後足上。此時身體由腰、胯處分為二節,前後互逆,故能動中有靜,重心不失於中,所謂順中用逆。退步時亦如此,全在足胯相合,虛實分清。故順中用逆以求中和,為走架中身體與足相合之訣竅。編輯本段身法要領太極拳是我國特有的武術項目之一,是一種「內外兼修」的運動(內主靜心養性,外主鍛煉體魄);是以柔曲為體,以剛直為用。非柔曲不能化,非剛直不能用。體用則為以柔克剛,牽動四兩撥千斤的技擊方法。練此拳時應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內外相合,干萬不可用拙力。應以意行力,意到力到。關於太極拳的練法,郝為真先生談練太極拳有三層意境:初練時,如身在水中,兩足踏地,動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層則如身在水中,兩足浮起,如泅者浮游水中,能自如運動。第三層則身體輕靈,兩足如在水面上行走,臨淵履冰,神氣內斂,不敢有絲毫散亂,此則拳成矣。孫式太極拳的姿勢、動作,都有一定的要領,並各有其意義。茲摘要介紹如下:頭:頭要上頂,但不可用力。下頦自然收斂,頭項正直,精神貫注。全身鬆開,頂、蹬、伸、縮皆用意,而不用拙力,心自虛靈。即所謂虛靈頂勁。口:口要虛合,舌頂上齶,用鼻呼吸。胸:胸要含蓄,不可挺出。胸含則氣沉丹田。胸挺則氣涌胸際,上重下輕,腳跟漂浮,為拳家所忌。胸含則氣貼於背,力由脊發是為真力。以上即所謂含胸拔背。肩:兩肩務要鬆開,下垂。切忌聳肩,否則氣涌於上。肘:兩肘要向下松垂,兩臂自然彎曲。即所謂曲中求直,蓄而後發之意。手:五指張開,塌腕,虎口略圓,手心略內含,如抓抱一圓球之狀。腰:腰必須塌住。因腰是全身動作之樞,力量之源。人之旋轉、進退、虛實變化全靠腰勁貫串。腿:兩腿彎曲,務必分清虛實,即身體重心要放在一腿上。如身體重心移於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反之,左腿為實,右腿為虛。分清虛實為太極拳之要義,運動起來轉動輕靈。否則邁步重滯,易為人所牽動。呼吸:所謂氣沉丹田(臍下三寸處),就是指深長之腹式呼吸。但切勿用力往下醫氣,一定要使呼吸純任自然。意與力:太極拳的特點之一是用意不用力。因太極拳要求用活力,全身要鬆開,不使分毫拙力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要求極柔軟而極堅剛,極沉重而極靈活。意到力到,運用自如。倘用拙力則遲滯不靈。力浮於外就不符合太極拳的要求了。何謂用意不用力,何以活力自生?蓋因意之所至氣即至,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經絡,無時停滯。久練則真正內勁即可產生。動與靜:氣功的靜坐是靜中求動,拳術是動中求靜。練拳時心要靜,精神集中,動作才能圓活。以上分別論述了運動要領。但學拳者務必注意太極拳是一項全身性的運動。所練在神。精神為主帥,身體為驅使;精神能提得起,舉動自能輕靈。心意與形體動作協調一致,方能內外相合為一。練時須注意上下相隨,身體各部完整一致。如有一處動作不整,就會使神氣散亂。再者,練拳時要以意行力,相連不斷,「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運勁如抽絲」即此意也。為便於讀者記憶,現把這些要點編成口訣如下:太極拳本內家拳,不用拙力意當先。虛靈頂勁神貫注,下頦收回即自然。含胸自然能拔背,切莫形成「羅鍋肩」。練時沉肩又墜肘,肩聳肘懸不是拳。塌腰能起全身力,腰不塌住靈活難。兩腿彎曲分虛實,太極要義在裡邊。呼吸下沉丹田穴,純任自然莫強牽。上下相隨成一體,動作綿綿永相連。動中求靜靜中動,練時神氣務周全。切記要點莫遺忘,持久習練益自顯。編輯本段孫式太極拳中的開合孫式太極拳又被稱為「開合活步太極拳」,在整個套路中每逢動作轉換之時多以「開手」和「合手」作為聯結的關鍵,全套97式(包括起式和收式),開合的動作有13處之多,計26式。比例之大居所有動作之冠,約佔27%。為什麼孫祿堂祖師在創編這套太極拳時要設計如此多的開合動作而不厭其煩地讓學習者反覆習練呢?其中道理,先師孫劍雲先生曾提綱攜領、畫龍點睛地談論過一些。如「太極即開合,開合即太極」,「太極無非就是陰陽,具體到拳中就是虛實開合」,「一陰一陽之謂道,一開一合之謂拳」,「太極者,氣也;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這一放一收,就是開合」等等。一、開合是太極拳最基本的內涵開合最為體現太極拳的本質。太極拳以「太極」為名,「太極」者至大至廣,無處不在,無處不有,我們的古人認為這就是「氣」。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地萬物都是從這「一氣」中誕生的。所以,「太極」就是「一氣」,「一氣」就是「太極」,太極拳也就可以稱為「氣拳」,這不是牽強附會,而恰恰說到了太極拳的本質東西,它是以「氣」為模擬對象的一種象形拳術。「氣」沒有固定形態,可流動,可膨脹和壓縮。「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形象地描述了氣之開合的自由程度。人們在練習太極拳時追求的就是在各個方面去體會氣的感覺,它的柔和,它的流動,它的伸縮。有了這三點,太極拳的體用皆備矣。柔和,則外力無法傷我,「抽刀斷水水更流」,何況氣乎?流動,則得機得勢,「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而伸縮(也就是開合),則是最關鍵的,是氣之用。氣的做功,全在伸縮之間,世間的一切爆炸都是源於氣體的迅速膨脹,其威力盡人皆知,那麼太極拳的用也是摹仿於此。拳之用在於將對手放出,放就是開,就是吐,就是伸,就是發力;要放,須先化,先調整自己,使得機得勢,就是收,就是吞,就是縮,就是蓄力。所以,太極拳中不論有多少動作,其實都是肢體的伸縮,開合的演繹、開合的變化罷了。從這一點來看,說「開合是太極拳的本質」一點也不過分。二、開合也是宇宙間的普遍規律開合的意義絕不僅僅在於太極拳中對氣的模擬象形,它實際上是宇宙的普遍規律。大到宇宙,小到基本粒子,無不處在開與合的運動之中。再看人類社會。「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人類的歷史就是在不斷的開開合合中發展的。所以,太極拳的開合,應該是不僅僅取象於氣,而是綜合了天地萬物的規律後融化在拳中。究其根源,還在太極的陰陽原理中。如果把陰陽具體化,換成開合、順逆、吞吐、收放、剛柔,那麼太極拳的道理豈非盡在其中了嗎?開就是順、放、吐、剛,合就是逆、收、吞、柔。說到此,「太極即開合,開合即太極」的說法也就順理成章了。三、拳中的開合具體到太極拳的實踐中如何體會開合,首要的是在意識中樹立身與心都能「氣化」,像氣一樣與天地自然融合為一體,開合自如,伸縮隨意,博大精微,綿綿不絕這樣一個目標,練拳時在意念上要盡量向這個目標靠攏。也就是說,在練拳時不能只想著身體四肢和動作套路,而要把自己想像成一個大氣球在隨著拳路的運動自由地伸縮,自如地開合。如果意識中根本沒有這樣的目標,即使再努力也只能是南轅北轍。要想達到開合自如的境界,需要分階段一步一步地練去。第一步,直開直合,練明勁。這一步要練大開大合,練順勁,開就是開,要儘可能地開,開得越大越好,開時的意念越遠越好,勁兒要放出去,放足,力要抖出來,抖脆。太極拳要以柔克剛,尚柔不尚剛,但柔是練出來的功夫,是「百鍊之鋼化為繞指之柔」的柔,是由剛而柔,只有練到相當的程度,才能體會到柔勁。所以,第一步練明勁時,不是不要柔,而是還不可能柔。此時的意念,開就是開,合就是合,意、氣、力相一致,用佛家的禪語說,就是「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楊澄甫先生就曾說過:「架子不外虛實開合。所謂開者,不但手足開,心意亦與之俱開,所謂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與之俱合。」只有真開真合、大開大合地練到火候,才能體會出什麼叫開,什麼叫合,要開的時候才能開得出,要合的時候才能合得攏。此時自己盤架子,動作轉換處不能圓滑自如,時有間斷,與人過手,有丟有頂都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沒關係,仍要耐心地體會開與合的滋味,化與打的感覺,化與打要分明,要敢收敢放,收得攏,放得出。第二步,暗開暗合,練暗勁。有了前一步的順勁基礎,現在要練逆勁,也就是平常所說的內勁,開中有合,合中有開,看開似合,看合又開,一舉一動之間,意、氣、力之間都有自然的對稱與平衡,全身有如氣球在做著伸縮,而球是所有物體中對稱最完美的,沒有稜角,沒有缺陷,所以也就沒有薄弱處。要做到開中有合,合中有開,關鍵是意念,精神要超前,領先於肉體。俗語說,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就是此意。要想把人放出一丈,意念須在三丈、五丈甚至十丈開外。前人經驗說「打拳要如有人,與人交手如無人」,指的就是這個暗勁。此時與明勁階段對比,已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如果說練明勁時是陽剛的話,那麼暗勁就是陰柔,精神內斂,勁不外露,勁力轉換之間沒有間斷,圓滿無虧。舉手投足之間,全身的關節應似有無數的小皮筋在各個方向牽掣著,無論怎麼動,都要克服阻力,克服的過程就是長勁力的過程。那麼,這些小皮筋是什麼呢?就是你的意念,所謂「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意念到了,身上才能有。也就是說,練逆勁也是要用意不用力,要用意念去找,而不是僵硬地較勁,較勁不但找不到內勁,會連原來的明勁也丟掉。只有放鬆了去找,在順其自然的過程中逐漸加強意念的訓練。其實在明勁和暗勁之間,並沒有截然的界限,也不是說我今天把明勁練成了,明天才可開始練暗勁。實際上,在明勁的功夫不斷增長的同時,身體本能地要平衡,否則就會失重。你向外開的越圓滿,越順暢,越脆快,你為暗勁打的基礎也就越深越厚。這就是太極「陰極而陽,陽極而陰」的道理。但是這樣不等於只要練明勁就可以自然地有了暗勁,而只是有了一定的基礎,或說是「准入許可證」,練了明勁就有了練暗勁的資格,但暗勁還得一點點地練。練到暗勁階段,自己盤架子可以舒展圓活,轉換處自然無間斷,一氣流行,綿綿不絕;與人交手,則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身隨意轉,開合自如。—一手伸出去,則上下、左右、前後各方無不圓滿,無有缺陷。以「懶扎衣」中的「擠」為例,前手伸出,既有向前上方的挑挫力,也有向前下方的碾壓力,既有向前的順力,也有向後縮力,既有肩向外的開力,也有肘腕向內裹的橫力,還不算後手與全身的配合,如此一來,敵欲尋找破綻,談何容易?此時可說達到了開中有合,合中有開的「中和」地步,所謂中和,不就是自然的平衡么?第三步,開合一體,練化勁。何謂「化」?毛澤東曾用一句話形容:徹頭徹尾徹里徹外之謂也。渾然一體,宛如天成。開就是合,合也是開,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山也是水,水也是山,外形的意義已經淡化。用佛家的話說,就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用拳經的話說就是「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拳打三節不見形,若見形影不為能」。關於這一層的體會,筆者也仍在探求與砥礪之中,故不敢多做妄言,以免謬種流傳,貽笑於大方。老子認為「自然」甚至是高於「道」的最高境界,太極拳是順其自然,歸於自然,最後達到與自然的和諧與統一。「化」的最高境界也許就自然吧,把後天的濁氣拙力完全褪掉,返樸歸真,達到自然。拳術練到這地步,開也好,合也好,完全變成了人的本能。當開則開,當合就合,舉手投足,全是規矩。動靜虛實,全為道理。開開合合,純任自然,完全不靠大腦的調控,而是本能的反應。至此,無論養身、祛病、技擊,無不隨心所欲,無往而不利也。上述三層功夫,三種境界,需要逐步練去,循序漸進,既不可急於求成,還沒有體會到開與合的真諦就去尋找逆勁;也不可故步自封,忽視理論上的提高和指導作用。「鷹有時飛得比雞還低,但雞永遠飛不了鷹那樣高」。對拳理的悟性就是幫助高飛的翅膀,特別是對於像太極拳這樣絕對以意念為引導的拳種,更要重視理論的修養,想到的不一定做得到,但想不到的就一定做不到,意念到不了,拳就一定到不了。據先師雲,一趟孫式太極拳中,把開合動作練好;拳就會了一半兒。一開一合中,掤、履、擠、按、采、捌、肘、靠的意思全有了。筆者稟承師訓,細心揣摩,恍然大悟,豁然開朗:開合之中有如此大的天地,先祖師設計於拳中,匠心獨具,真點睛之筆也。編輯本段盤架的要求孫式太極拳盤架的意義,是通過孫式太極拳架這一運動形式,使習者從中體味周身內外的虛實轉換、開合鼓盪、動中求靜、變中求整、陰陽互濟的基本規律,並最終將這些規律中和為習者自身的機體本能,達致內外合一、神氣合一、內勁中生。孫式太極拳為了使習者在盤架上獲得如上意義,故對盤架有如下要求:1·要求內意如行雲流水,綿綿不斷,形斷意不斷,式停意不停,純以神行,循環無間。2·要求運動形態要松、整、勻、輕、靜。即關節、筋肉要鬆柔協調,不得較勁,板勁。身形構架要整,即始終不離內外六合之要。速度要勻,其動若靜,身體重心變化不露於形。起落要輕,起似沉,落似提,起鑽落翻內中行。勁意要靜,似靜水流深、滲之遙遙。不可沖、炸、震、搗。3·要求身體狀態要以「九要」為規範。「九要」即塌、提、扣、頂、裹、松、垂、縮,起鑽落翻分明。塌即塌腰、塌腕;提,即提肛 (此意微微);扣,即扣肩、扣膝;頂,即頂頭豎項、舌頂上額;裹,即裹膝、裹胯、裹肘;松,即松肩、松胯;垂,即垂肩、垂肘;縮,即縮肩根、胯根;起鑽落翻分明,即頭頂而鑽,頭縮而翻,手起而鑽,手落而翻,腳起而鑽,腳落而翻,三者要協調一致。起時外形為鑽而內氣下潛,落時外形為翻而內氣自脊而上直貫兩掌手指。故所要分明者是內氣與外形的虛實互換、陰陽互濟。需注意,上「九要」是一個相互有機協調、規範身體形態的整體原則,不可將「九要」諸原則相互割裂對立起來。此外,對初學者而言,最為重要的是頭。頭為諸陽之會,精髓之海,督、任兩脈交會之點,統領一身之氣。此處不合則一身之氣俱失,故須不偏不倚,不俯不仰,頂頭豎項。其次為足,足能載一身之重,靜如盤石、山嶽,動如舟揖、車輪,兩足始終要虛實分明,身體重心之移動只在兩腳足心之間。再則,腰為軸心,居一身之中,帶動肢體活動的是腰,腰如車輪之軸,所以要刻刻留意在腰際,以腰引動。由此可見,初習者在掌「九要」時,應首先從頭、足、腰三處入手。4·要求掌型、五指自然張開,掌心內凹,手掌如抱球狀。以上所述為孫式太極拳在盤架中的四個方面的原則要求,並以此構成孫式太極拳盤架的特點。編輯本段老架拳譜1、無極學 2、太極學 3、懶扎衣 4、開手 5、合手 6、單鞭 7、提手上式 8、白鶴亮翅9、開手 10、合手 11、摟膝拗步 12、手揮琵琶 13、進步搬攔捶 14、如封似閉 15、抱虎推山 16、開手17、合手 18、摟膝拗步 19、手揮琵琶 20、懶扎衣 21、開手 22、合手 23、單鞭 24、肘下看捶25、倒牽猴左式 26、倒牽猴右式 27、手揮琵琶 28、手揮琵琶 29、開手 30、合手 31、摟膝拗步 32、手揮琵琶33、三通背 34、開手 35、合手 36、單鞭 37、雲手 38、高探馬 39、右起腳 40、左起腳41、轉身踢腳 42、踐步打捶 43、翻身二起 44、披身伏虎 45、左起腳 46、右蹬腳 47、上步搬攔捶 48、如封似閉49、抱虎推山 50、右轉開手 51、右轉合手 52、摟膝拗步 53、手揮琵琶 54、懶扎衣 55、開手 56、合手57、斜單鞭 58、野馬分鬃 59、開手 60、合手 61、單鞭 62、右通背 63、玉女穿梭 64、手揮琵琶65、懶扎衣 66、開手 67、合手 68、單鞭 69、雲手 70、雲手下式 71、金雞獨立 72、倒牽猴73、手揮琵琶 74、白鶴亮翅 75、開手 76、合手 77、摟膝步 78、手揮琵琶 79、三通背 80、開手81、合手 82、單鞭 83、雲手 84、高探馬 85、十字擺蓮 86、進步指鐺捶 87、退步懶扎衣 88、開手89、合手 90、單鞭 91、單鞭下式 92、上步七星 93、下步跨虎 94、轉角擺蓮 95、彎弓射虎 96、雙撞捶97、陰陽混一 98、無極學編輯本段無極學無極者,當人未練拳術之初,心無所思,意無所動,目無所視,手足無舞蹈,身體無動作,陰陽未判,清濁未分,混混噩噩,一氣渾然者也。夫人生於天地之間,秉陰陽之性,本有渾然之元氣,但為物慾所蔽,於是拙氣拙力生焉,加以內不知修,外不知養,以至陰陽不合,內外不一,陽盡生陰,陰極必敝,亦是人之無可如何者。惟聖人有道運之道,轉乾坤、扭氣機、能以後天返先天,化其拙氣拙力,引火歸原,氣貫丹田。於是有拳術十三勢之作用,研求一氣伸縮之道,所謂無極而能生大極者是也(原註:一氣者即太極也。)。十三勢者,棚捋擠按,采例肘靠,進退顧盼定也。棚捋擠按(原註:坎、離、震、兌八四正方也,采例肘靠(原註:即乾、坤、艮、),四斜角也,亦即八卦之理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也(原註: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上述之四正四斜為十三勢,此太極拳十三勢之所由名也。其中分為體、用,以太極架子,進退顧盼定言,謂之體。以棚擁擠按,采例肘靠言,渭之用。又或以五行謂之經,八卦謂之緯。總而言之曰:內外體用一氣而已。以練架子,為知己功夫,以二人推手,為知人功夫。練架子時,內中精氣神貴能全體圓滿無虧。操練手法時,手足動作,要在周身靈活不滯。先達云:終朝每日常纏手,功久可以知己知彼,能制人而不為人所制也。
推薦閱讀:

皇太極大福晉 生一子兩女 備受寵愛 一件小事被廢 原是為哲哲讓位
陳氏太極推手
怎樣練習好太極步
[轉載]太極內功抓閉呼吸法
玄門太極長生功

TAG:太極拳 | 太極 |